1、贵阳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说明书贵阳市人民政府二 00 五年十二月目 录1 编制贵阳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背景 .12 编制规划的基本思路 .13 规划编制情况 .14 编制方法 .25 规划摘要 .251 文本 .252 附图 253 附表 .354 规划编制说明书 .46 规划的地质灾害 .47 规划的地域面积 .48 规划的目标 .59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方法 .510 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方法 .5101 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原则 .5102 选取地质灾害发生的敏感性因子 .6103 对规划区域进行网格划分,并对单元的环境变量进行量化赋值 .6104 建立数学模型,计算单元得分 .6105
2、地质灾害易发分区 .71051 分区命名 71052 地质灾害易发分区原则 71053 地质灾害易发分区方法 7111 划分单元 .21112 单元得分计算 .21113 防治规划区的划分 .22114 分区界线的确定及划分结果 .23115 防治区的命名 .23116 分区原则及方法 23117 分区特征 2312 地质灾害防治的分期安排 .3113 地质灾害防治的“群测群防”网络 .3214 地质灾害防治对策的拟定原则和方法 .32141 梳理已开展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32142 检查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2143 地质灾害防治管理、重要因子及决策程序 .3215 防治经费估
3、算编制依据及防治经费安排 .35151 防治经费估算编制依据 .35152 防治经费安排 35153 自然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分配原则 .35154 矿山开采引发地质灾害资金筹措 .3716 规划数据库 .3717 结 语 .3718 规划的审核审批情况 .3919 规划的修编及解释 .3920 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及编制组成员 .40201 规划编制领导小组 .40202 规划编制委员会 .4021 规划评审委员会 .41211 规划评审专家名单 .41212 规划评审参会单位 .4111 编制贵阳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背景地质灾害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危害,地质灾害防治已经成为各级人民政府的重要
4、工作之一。我市因自然因素诱发或人为工程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造成的危害较为严重。为了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全市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使生态地质环境得到良好的恢复,使现有地质灾害得到有效防治,消除地质灾害对全市受威胁人群、财产和重要工程设施的威胁,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要求,根据贵阳市关于做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工作的通知精神,在开展了“全市各区(县、市)地质灾害调查和区划”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贵阳市地质灾害隐患点核查工作,在认真、充分分析研究了全市地质灾害时、空、形、害特征和形成机制基础上,编制了贵阳市地质灾害防治灾害规划 (以下简称规划 ) 。2 编制规划的基
5、本思路编制规划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切实贯彻落实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国策,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路,通过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提高我市各级领导和民众防治地质灾害的意识,更好地作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使我市的地质灾害得到有效防治,使我市的生态地质环境得到根本好转,使之更适宜我市国民经济建设与大贵阳发展战略。根据这一指导思想,首先是全面贯彻执行国家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暂行办法以及省、市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各项要求。遵循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的原则,突出本市抵制灾害防治重点,防治结合,体现防治减灾效益,力争编制的规划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3 规划编制情况我
6、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工作是从 2005 年初提出需编制规划的想法,接着列入贵阳市政府目标责任书,在 2005 年 9 月贵阳市国土资源局组织编制单位研讨编写“规划工作方案” ,并于 2005 年 9 月委托贵州地质工程勘察院作为编制规划2的协作单位,贵州地质工程勘察院接受委托后成立了贵阳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项目组,项目组分三个外业工作组(共计 16 人)于 2005 年 10 月 9 日2005 年 11月 10 日对全市地质灾害进行了野外调查核实,对各县区(市)国土资源部门提出的重要隐患点进行了逐一核查,并对新增的 76 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了详细调查并作记录,通过收集相关资料和对全市地
7、质灾害的充分分析、研究、整理后于 2005 年 12 月 15 日编制了该规划 。4 编制方法采用专业技术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及涉灾受胁人员相结合的调查方法。为了做好我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工作,编制工作由我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领导小组成员组织编制。由贵州地质工程勘察院作技术指导编制。双方根据规划技术要求讨论,首先编写贵阳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工作方案 ,在此基础上再编写贵阳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提纲 ,规划内容与提纲一致。在地质灾害危险性、危害性、防治方案方面主要由专业人员拟定。在行政管理、防治系统建设、防治工程安排、防治经费安排方面主要由贵阳市防治成员单位拟定。规划编制的技术规则,按国土资源部出台的相
8、关要求实施。5 规划摘要本规划由文本、附图、附表、编制说明书及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 5 个部分组成。51 文本文本是整个规划的主体,是按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二章第十二条要求的内容进行分类归类编写的。全文共由 6 章组成。52 附图附图共 4 份图贵阳市地质灾害分布图、贵阳市地质灾害易发分区图、贵阳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图、贵阳市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图。3521 附图 1 贵阳市地质灾害分布图该图用地质灾害图层、地质图层、地理图层和重要工程图叠加而成,主要表示地质灾害的灾种及其位置、规模以及隐患性质等。用红色表示地质灾害的稳定性为现状不稳定,兰色表示地质灾害的稳定性为现状稳定性较差,绿色表示地质灾害
9、的稳定性为稳定,地质灾害点上图编号采用县(区、市)名拼音缩写+序号表示(如:XF1 表示为息烽县 1 号地质灾害点),用点状图例表示煤矿、磷矿、铝土矿及采石采砂页岩矿。为方便了解地质灾害点的其他情况,在主图下镶有贵阳市地质灾害分布情况表。比例尺为 1:10 万。522 附图 2 贵阳市地质灾害易发分区图该图主要用地质灾害图层、易发性分区图层、地质图层、地理图层和重要工程图层叠加而成。主要表示地质灾害及其易发的环境地质条件以及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情况。谱浅红色区域表示高易发区,谱浅棕色区域为中等易发区,谱淡绿色区域为低易发区。为了方便了解个区域的其他情况,在主图下镶有地质灾害易发区特征表。523
10、附图 3 贵阳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图该图主要用防治分区图层、地质灾害图层、防治方案图层、地理图层和重要工程图层叠加而成。主要表示地质灾害防治区的防治重要性性质、地质灾害防治的阶段性性质以及防治实施的措施等。谱浅红色区域表示重点防治区,谱浅棕色的区域为次重点防治区,谱浅绿色区域为一般防治区。在点旁边的黄色方框为防治措施。黄色倒三角形为防治分期(近近期、中中期、远远期)。浅棕色圆圈中罗马字为防治重要性(重点防治点、次重点防治点、一般防治点)。为了方便了解区域的其他情况,在主图下镶有全市地质灾害防治特征表。524 附图 4 贵阳市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体系络图群防”的组成情况,在主图下方镶有市、县(区、市
11、)、乡(镇)、村四级网络的管理体系框图。该图主要用地质灾害图层、群测群防网络图层、地理图层叠加而成。主要表示地质灾害四级网络的衔接情况。由于贵阳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群测群防”网络图成图比例小,而灾害点分布密集,在该图上只能表示到村级,具体到灾害点的网络图可查询各县(区、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群测群防”网络图,其中红色网络线表示贵阳市各县(区、市)市级网络,兰色网络线表示县(区、市)乡(镇、办事处)县级网络,绿色网络线表示乡(镇、办事处)行政村(居委会)4乡级网络。为了方便了解全市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的组成情况,在主图下方镶有市、县(区、市)、乡(镇)、村四级网络的管理体系框图。53 附表53
12、1 附表 1 贵阳市地质灾害调查点汇总表532 附表 2 贵阳市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及诱发因素统计表533 附表 3 贵阳市一般地质灾害隐患点及诱发因素统计表534 附表 4 贵阳市地质灾害防治分期(近期)一览表535 附表 5 贵阳市地质灾害防治分期(中期)一览表536 附表 6 贵阳市地质灾害防治分期(远期)一览表537 附表 7 贵阳市 20062010 年地质灾害隐患点防治安排一览表54 规划编制说明书规划编制说明书主要概述说明本规划编制的情况以及文本编制的一些技术方法、参数选取原则;本规划与上级相关规划、本市其他行业规划的衔接;本规划与相关单位征求意见及本规划审查情况等。6 规划的地质
13、灾害本规划涉及的地质灾害,是截止 2005 年 11 月发生的。规划调查的地质灾害点一共是 1229 处,其中滑坡 658 处,崩塌 339 处,地裂缝 108 处,泥石流 17 处,岩溶塌陷 107 处。在 1229 处地质灾害点中,纳入贵阳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 320 处,一般地质灾害隐患点 517 处,未列入贵阳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无隐患(地质物理现象)或已消除隐患的地质灾害点 392 处。7 规划的地域面积根据贵州省地理信息数据集和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199681 号文件关于全省重要地理信息数据的通知,贵阳市规划面积为 8034.00km。其中由于高新区面5积及行政区
14、域不详,其规划面积为 8034.00km减去各县(区 、市)面积,高新区规划面积为 105.14 km。8 规划的目标规划的总体目标是:通过规划的实施,从 2006 年到 2020 年的 15 年间使全市地质灾害得到有效防治,使全市生态地质环境得到根本改善。在 1229 处地质灾害中,有 837 处为地质灾害隐患点。本着因害设防的原则,刚性指标是对 837 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防治,解除地质灾害对市内 9118 户 47668 人 483 间房屋 29086m 公路的威胁,减少经济损失 56597.9 万元。近期 2006 年实施 95 处,2007 年 70 处,2008 年 65 处,20
15、09 年 44 处,2010 年 41 处,中期 322 处,远期 200 处。9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方法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价分为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现状评估根据现场调查情况与统一折扣(全市大部分县、区、市物价的平均数)评价相结合的方法。预测评价基本按受协对象的折扣评估。10 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方法地质灾害的易发性是按产生地质灾害环境条件的敏感性来决定。将本市地域划分若干 33km面积的小单元,求单元的敏感性数值。易发性分区界限以单元分值线来确定,等值线值大于 3.5 的区域为高易发区,等值线值在 3.51.5 的区域为中易发区,等值线值小于 1.5 的区域为低易发区。但在勾绘分区界限时考虑了
16、地质、地貌和行政区的因素。全市共划分为 3 个类型区 23 个地域区。易发性分区的命名是用“区域地理名+灾种+易发程度”来进行的。如“开阳金钟镇洋水河沿岸息烽镇温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具体做法如下:6101 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原则地质灾害的形成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气象条件的控制,同时其发生与发展跟人类工程活动关系密切。因而本市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划分,首先考虑贵阳市内控制地质灾害形成的基本条件(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气象因素),其次考虑地质灾害发生的引发因素(人类工程活动的强弱程度)作评判因子,在进行赋值综合评判的基础上划分易发区。102 选取地质灾害发生的
17、敏感性因子在地质环境条件中选取:1、地质岩组:区内地层划分为硬质岩类、软质岩类、软硬相间岩类、松散岩类 4种,不同灾种对不同岩组敏感性有差异。2、构造发育程度:少数断裂、节理、层理面构成滑坡、崩塌(危岩)的结构面,而背、向斜核部构造发育,也促使地质灾害的发育。3、地形地貌:主要考虑地形坡度、相对高差、沟谷密度、斜坡类型四大要素。同时考虑市内矿产资源分布情况:本市的矿产资源主要是煤炭资源,其次为铝土矿和磷矿等资源。考虑诱发地质灾害发育的自然因素降水条件等,主要考虑现状人类工程活动的强弱和大气降雨。103 对规划区域进行网格划分,并对单元的环境变量进行量化赋值根据行政区进行网格划分,单元网格内根据
18、地质环境条件、矿产资源分布、大气降水等进行网格赋值。单元网格划分按每个网格面积为 3km3km。量化取值见表(10.1、10.2、10.3、10.4、10.5)。7104 建立数学模型,计算单元得分对某一灾种,建立符合因子评判模型,并根据评价单元的地质环境特征,按照因子赋值表对各影响因子赋分值及权重,按评价模型计算单元内该灾种的易发程度的综合评判值,即采用 W=( N+R)计算单元得分。105 地质灾害易发分区1051 分区命名以“区域地理名+地质灾害种类+易发程度”进行分区命名,如“金钟洋水河沿岸息烽温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缝高易发区”、“开阳永温小寨城关青西滑坡、崩塌地质灾害中等易发区
19、”、“毛栗山东门桥湖潮磊庄滑坡、崩塌地质灾害低易发区”。1052 地质灾害易发分区原则贵阳市境内的地质灾害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的控制,同时其发生与发展跟人类工程活动关系密切。区内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划分主要考虑地质环境背景条件、矿产资源分布并结合贵阳市的实际情况,拟定适合贵阳市的地质灾害易发程度控制因子及赋值表,在此基础上运用网格剖分法赋值后,在计算机上用软件自动生成等值线分区,对不合理的边界采用人工修边,进行调整。1053 地质灾害易发分区方法对全市行政区域按 3km3km 进行网格剖分,剖分后根据地质环境背景条件,矿产资源分布以及人类工程活动,进行网格赋值,然后圈定等值线进行易发分区
20、,将上述信息叠加结果按 1,2,3,4,5 数值表示,在微机上生成等值线,定量化综合反映贵阳市地质灾害现状。其中,等值线3.5,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1.5等值线3.5,为中易发区;等值线1.5,为低易发区。以得分单元为基础,以地质环境边界、岩组、构造、地形地貌及其控制作用为依据,同时考虑行政区界。勾绘出分区界线。81、单元网格划分将贵阳市行政区图进行网格划分,每个单元网格面积为 3km3km(单元网格划分采用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县(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空间数据库 GHZS”提供的数据)。2、单元信息的提取及数字化在单元评价的基础上,对单元格按其所处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斜坡结构进行
21、赋值,在计算机上将剖分的网格与数字化的地质灾害图进行单要素叠加,并将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为:A 级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取值为 4;B 级 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取值为 3;C 级 地质灾害低易发区,取值为 2;D 级地质灾害不易发区,取值为 1;在划分出单灾种地质灾害易发区基础上,根据上述标准,对全市所属单元进行地质灾害信息的提取和数字化。(1)滑坡崩塌灾害信息的提取:分为滑坡崩塌高、中、低易发区及不易发区;(2)泥石流灾害信息的提取:分为泥石流高、中、低易发区及不易发区;(3)地面塌陷灾害信息的提取:分为塌陷高、中、低易发区及不易发区;(4)地裂缝灾害信息的提取:分为地裂缝高、中、低易发区及不易发区
22、;根据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原则及方法,将贵阳市境内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为高易发区(9 个亚区),中等易发区(9 个亚区),低易发区(5 个亚区),共 23 个亚区。表 10.1 滑坡易发程度分区因子及影响程度分级表因子名称 影响程度分级量值及特征一级 二级单位 不易发(D 级)低易发(C 级)中易发(B 级)高易发(A 级)综合权重(R)相对高差 米 5 520 2050 50 0.04地形坡度 度 8、60 820 4060 2040 0.10沟谷密度 条/千米 1 13 35 5 0.03地形地貌斜坡类型 斜向坡 陡倾顺向坡 缓倾顺向坡 0.100.27岩性组合 半坚硬 坚硬 松散 0.15地
23、层倾角 度 10 1020 40 2040 0.10地层岩性风化厚度 米 5 510 1020 20 0.100.359结构类型 层状 碎裂 散体 0.03层理状况 较发育 发育 极发育 0.03节理裂隙 较发育 发育 极发育 0.03结构面 层理面 松散层与基岩面 泥化夹层 0.04结构构造地质构造 断层褶皱较发 育 断层褶皱发育 断层褶皱极发育 0.050.18矿产资源 零星分布 集中分布 0.10 0.10人为工程活动强度 强烈 中等 轻微 一般 0.10 0.10评判分值(G) 1 2 3 4说明:1、综合评价值为判别标志分值乘以判别标志的总和,即 W=(NR)2、当 W3.5 时,为
24、滑坡高易发 A 级,单元格取值 4;当 2.5W3.5 时,为滑坡中易发B 级,单元格取值 3;当 1.5W2.5 时,滑坡低易发C ,单元格取值 2;当 W1.5 时,为滑坡不易发D 级,单元格取值 1;10 10表 10.2 崩塌易发程度分区因子及影响程度分级表因子名称 影响程度分级量值及特征一级 二级单位 不易发(D 级)低易发(C 级)中易发(B 级)高易发(A 级)综合权重(R)相对高差 米 50 50100 100200 200 0.04地形坡度 度 30 3040 4050 50 0.10沟谷密度 条/千米 1 13 35 5 0.03地形地貌 斜坡类型 斜向坡 缓逆向坡 陡逆向
25、坡 0.100.27地层岩性 岩性组合 软硬相间 坚硬 软弱基座 0.28 0.28节理裂隙 不发育 较发育 发育 极发育 0.15结构构造 地质构造 断层褶皱不发育断层褶皱较发育断层褶皱发育断层褶皱极发育 0.10.25矿产资源 零星分布 集中分布 0.1 0.1人为工程活动强度 强烈 中等 轻微 一般 0.1 0.1评判分值(G) 1 2 3 4说明:1、综合评价值为判别标志分值乘以判别标志的总和,即 W=(NR )2、当 W3.5 时,为崩塌高易发A 级,单元格取值 4;当 2.5W3.5 时,为崩塌中易发B 级,单元格取值 3;当 1.5W2.5 时,崩塌低易发C ,单元格取值 2;当
26、 W1.5 时,为崩塌不易发D 级,单元格取值 1;表 10.3 采 空 塌 陷 、 地 裂 缝 易 发 程 度 控 制 因 子 及 赋 值 表高易发(A 级)中易发(B 级)低易发(C 级)不易发(D 级)D 安全临界厚度比(H/H 0) 1.0 1.0H/H01.3 1.3H/H0 1.5 1.5Z 构造断裂 极发育 发育 较发育 不发育C 采空区附近抽、排水情况 强烈 较强烈 轻微 一般评判分值(G) 4 3 2 1说明: 预测指标判别值 N: N=D +Z+C当 N=1012 时,为采空塌陷、地裂缝高易发区,单元格取值 4当 N=810 时,为采空塌陷、地裂缝中易发区,单元格取值 3当
27、 N=68 时,为采空塌陷、地裂缝低易发区,单元格取值 2当 N5 时,为采空塌陷、地裂缝不易发区,单元格取值 1H 为顶板厚度,H 0 计算安全厚度易 发程 度判 别标 志11 11表 10.4 岩溶塌陷判别标志及致灾因子取值表高易发( A 级)中易发(B 级)低易发(C 级)不易发(D 级)G地形地貌谷地、盆地、岩溶洼地。岩溶洼地、谷地、盆地、山原;低阶地。丘陵或山前缓坡,岩溶台地,高阶地。谷坡S碳酸盐岩类分布情况碳酸盐岩岩性纯,连续厚度大出露面积广。以次碳酸盐为主,多间夹型。以不纯碳酸盐岩为主,多间夹型或互夹型。碎屑岩分布区K岩溶发育程度强(地表洼地、漏斗、落水洞、地下岩溶发育。多岩溶大
28、泉地下河,岩溶发育深度大) 。中等(地表洼地漏斗、落水洞、地下岩溶发育。岩溶大泉和地下河不多,岩溶深度不大) 。弱(地表洼地、漏斗、落水洞、地下岩溶发育稀疏) 。不发育H第四系覆盖层厚度5m 510m 1030m 30mW岩溶地下水位5m在岩土接触带上510m在土层或基岩中10m 在土层中10m 在基岩中在碎屑岩中D地下水开采强度强 中等 弱 微弱评判分值(G) 4 3 2 1说明: 预测指标判别值 N:N=G+S+K+H+W+D,当 N=2024 时,为岩溶塌陷高易发区,单元格取值 4;当 N=1519 时,为岩溶塌陷中易发区,单元格取值 3;当 N=1014 时,为岩溶塌陷低易发区,单元格
29、取值 2;当 N10 时,为岩溶塌陷不易发区,单元格取值 1。备注:此表是根据刘传正地质灾害勘查指南并参照县、 (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实施细则及该区各类地质灾害点发育特征适当调整而得。量 级划 分影响 因子12 12表 10.5 泥石流沟严重程度(易发程度)数量化表量 级 划 分序号 影 响 因 素 权重 严重(A) 得分 中等(B) 得分 轻微(C ) 得分 一般(D) 得分1 崩坍滑坡及水土流失(自然和人 为的)的严重程度。 0.159崩坍滑坡等重力侵蚀严重,多深层滑坡和大型崩坍,表土疏松,冲沟十分发育。 21崩坍滑坡发育,多浅层滑坡和中小型崩坍,有零星植被覆盖,冲沟发育。16 有零星崩
30、坍、滑坡和冲沟存在。 12无崩坍、滑坡、冲沟或发育轻微。 12 泥沙沿程补给长度比 (%) 0.118 60 16 6030 12 3010 8 10 13 沟口泥石流堆积活动程度。 0.108 河形弯曲或堵塞,大河主 流受挤压偏移。 14 河形无较大变化,仅大 河主流受迫偏移。 11河形无变化,大河主流在高水偏,低水不偏。7 无河形变化,主 流不偏。 14 河沟纵坡度() 0.090 12(213) 12 126(213105) 9 63(10552) 6 3(52) 15 区域构造影响程度 0.075 强抬升区,六级以上地震 区。 9抬升区,46 级地震区,有中小支断层或无断层。 7相对稳
31、定区,4级以下地震区,有小断层。5 沉降区,构造影响小或无影响。 16 流域植被覆盖率 (%) 0.067 10 9 1030 7 3060 5 60 17 河沟近期一次变幅(m) 0.062 2 8 21 7 10.2 4 0.2 18 岩性影响 0.054 软岩、黄土 6 软硬相同 6 风化和节理发育 的硬岩 4 硬岩 19 沿沟松散物贮量(10 4m3/km2 ) 0.054 10 6 105 5 51 4 1 110 沟岸山坡坡度(度,) 0.045 32(625) 6 3225(625466) 52515(466286) 4 15(268) 111 产沙区沟槽横断面 0.036 V
32、型谷、谷中谷、U 型谷。 5 拓宽 U 型谷 4 复式断面 3 平坦型 112 产沙区松散物平均厚度(m) 0.036 10 5 105 4 51 3 1 113 流域面积 (km2) 0.036 0.25 5 510 4 0.2 以下 10100 3 100 114 流域相对高差 (m) 0.030 500 4 500300 3 300100 3 100 115 河沟堵塞程度 0.030 严重 4 中等 3 较小 2 无 1说明:当综合评判总分 G114,为泥石流高易发A 级,单元格取值 4;综合评判总分 G=84114,为泥石流中易发B 级,单元格取值 3;综合评判总分 G=4090,为泥
33、石流低易发C 级,单元格取值 2;综合评判总分 G40,为泥石流不易发 D 级,单元格取值 1。131054 地质灾害易发区评价将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灾害数字化结果进行叠加分析,将多种地质灾害进行叠加,当有两种以上地质灾害高易发区重叠时,取值为 5,其余取 1 个最大值。单元叠加结果满足如下公式:G=G 滑 UG 崩 UG 泥 UG 塌 UG 裂式中:G单元信息叠加结果G 滑滑坡灾害数值;G 崩崩塌灾害数值;G 泥泥石流灾害数值;G 塌地面塌陷灾害数值;G 裂地裂缝灾害数值;U并集G=“A”即单元属于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又分为五种情况:A=A1:滑坡、崩塌灾害高易发区;A=A2:
34、泥石流灾害高易发区;A=A3: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高易发区;A=A4:地面塌陷灾害高易发区;A=A5:地裂缝灾害高易发区;G=“B”即单元属于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分为 5 种情况:B=B1:滑坡、崩塌灾害中易发区;B=B2:泥石流灾害中易发区;B=B3: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中易发区;B=B4:地面塌陷灾害中易发区;B=B5:地裂缝灾害中易发区;G=“C”时为低易发区,分类同上相似。1055 地质灾害易发分区特征及评价10551 分区命名原则分区命名原则:以“ 区域地理名 +地质灾害种类+易发程度”进行分区命名,如“ 乌江沿岸滑坡崩塌灾害高易发区(A 11 区) ”。各区特征如下: 10552
35、 地质灾害高易发区14该区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差,地质构造发育、岩性为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滑坡主要发生在碎屑岩中,崩塌主要发生在碳酸盐岩硬质岩中,地形切割大坡度陡峻,矿产资源集中分布,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地质灾害点分布密集,总面积2718.79km2,占全市总面积的 33.84%,共有各类地质灾害点 782 处,占总调查点的63.6%,共威胁 7338 户 39615 人,威胁财产 49224.56 万元。各区特征见(表 4-6) 。105521 乌江沿岸滑坡、崩塌地质灾害高易发区(A 11 区) ;地处贵阳北部,乌江沿岸岸坡地带,沿岸地势陡峻,地形坡度大,地层多样,地质构造复杂,以碳酸
36、盐岩为主,岩体节理裂隙发育,为溶蚀低中山河谷地貌区,相对高差 200400m,多形成陡崖、绝壁,为滑坡崩塌易发地带。本区面积 112.88km2,调查各类现状地质灾害点 7 处,其中滑坡 5 处,崩塌 1 处,地面塌陷 1 处,不稳定的 2 处,稳定性较差的 5 处,共威胁 7 户 31 人,威胁资产 8.55万元。105522 息烽鹿窝胜利老街滑坡、崩塌、采空区塌陷地质灾害高易发区(A 12)地处贵阳北西部,位于息烽县境内的鹿龙鹿窝永靖镇一线,处于侵蚀、溶蚀沟谷地貌中,相对高差 50250m,出露地层区内西北部以侏罗系中下统自流井群、三叠系上统二桥组为主,岩性为砂岩、粉砂岩、泥岩,东部露地层
37、以三叠系二桥组组、松子坎组、茅草铺组、夜郎组、二叠系长兴龙潭组、茅口栖霞组为主西部构造上位于鹿窝向斜核部,东部 NESW 向断裂发育,由于受构造运动影响,区内岩体节理裂隙较发育,岩石风化破碎,地面起伏大,地表水系发育。在煤资源分布区由于采矿活动多形成采空区塌陷,在碳酸盐岩分布区多形成岩溶塌陷,人类工程活动强烈,主要表现为切坡建房、修路及坡面开垦种植等。本区面积 263.25km2,调查各类地质灾害点 155 处,其中滑坡 122 处,崩塌 11 处,采空区塌陷 8 处,岩溶塌陷 3 个,地裂缝 8 处,泥石流 3 处,不稳定的 94 处,稳定性较差的 57 处,稳定的 4 处,共威胁 868
38、户 3834 人,威胁资产 3321.61 万元。105523 金中洋水河沿岸息烽温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质灾害高易发区(A 3。5 3)位于贵阳北部,开阳县以西洋水河沿岸,洋水背斜侵蚀谷地中,以侵蚀、剥蚀地貌为主,区内出露地层主要有前震旦系、震旦系、寒武系,岩性为粉砂质板岩、砂页岩、白云岩等。由于受构造运动的影响,加之强烈风化及地表水侵蚀,岩体节理发育,15受洋水背斜构造控制,地面起伏大,沟谷发育。因区内蕴藏丰富的磷矿资源,自七十年代至今,采矿已有三十余年,人类工程活动强烈,由采矿引发的地质灾害时有发生。本区面积 133.66km2,调查各类地质灾害点 63 处,其中滑坡 18 处,
39、崩塌 31 处,地面塌陷 4 处,地裂缝 7 处,泥石流 3 处,不稳定的 27 处,稳定性较差的 36 处, 共威胁 473 户 12108 人,威胁资产 22008.10 万元。105524 三岔河鸭池河乌江岸坡清镇流长梨倭崩塌、滑坡地质灾害高易发区(A 14)位于区内西部,三岔河、鸭池河、乌江流域东岸,出露地层主要为第四系、三叠系永宁镇组、大冶组、夜郎组、二叠系长兴大隆组、龙潭组。岩性为灰岩、白云岩、粉砂岩、粘土岩夹煤层等。北东向构造发育。地貌类型为低中山剥蚀、侵蚀、溶蚀性河谷地貌,沿岸地势陡峻,多形成陡崖、绝壁,地势南高北低,海拔高程 800-1425 米,相对高差较大,地形切割强烈。
40、人类工程活动较强,在修文县六广镇中心、联丰,清镇鸭池村、徐家沟村、流长等地煤资源丰富本区面积 528.35km2,调查各类地质灾害点 149 处,其中滑坡 80 处,崩塌 27 处,地面塌陷 21 处,地裂缝 20 处,泥石流 1 处,不稳定的 41 处,稳定性较差的 99 处,稳定的 9 处,共威胁 2811 户 10041 人,威胁资产 6541.45 万元。105525 开阳土竹修文西冲乌当可龙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高易发区(A 1。4 5)位于贵阳北东部,包括开阳禾丰、修文星中、西冲、乌当杨梅、可龙等地,出露地层主要为第四系、三叠系永宁镇组、大冶组、夜郎组、二叠系栖霞茅口组、吴家
41、坪组、长兴大隆组、龙潭组。寒武系下统牛蹄塘组、牛蹄塘组、明心寺组、金顶山组、清虚洞组,中统高台组、石冷水组、娄山关群,岩性为灰岩、白云岩、粉砂岩、粘土岩夹煤层等,区内断裂发育,地貌类型为低中山剥蚀、侵蚀、溶蚀性河谷地貌,相对差 100300m,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禾丰青坝一带有烟矿分布。表现为采矿乱挖乱掘,过度耕植开荒等。本区面积 270km2,调查各类地质灾害点 48 处,其中滑坡 31 处,崩塌 7 处,地面塌陷 7 处,地裂缝 3 处,不稳定的 11 处,稳定性较差的 36 处,稳定的 1 处,共威胁171 户 787 人,威胁资产 451.75 万元。105526 清镇暗流林歹修文平滩
42、平寨白云摆茅乌当朱昌翁贡滑坡、16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地质灾害高易发区(A 1。 4。5 6)位于贵阳西部,包括清镇暗流、林歹,修文平滩、平寨,白云摆茅,乌当朱昌、翁贡,花溪久安等地,出露地层为第四系、三叠系下统夜郎组、安顺组(永宁镇组) 、二叠系上统龙潭组、二叠系中统茅口组、栖霞组、梁山组、吴家坪组、石炭系下统摆佐组、九架炉组、寒武系牛蹄塘组、清虚洞组、高台组、娄山关组;岩性为白云岩、灰岩、粉砂岩、粘土岩夹煤层、燧石灰岩等;区内以南北向为主的构造较发育;地貌组合形态为低中山溶蚀、侵蚀峰林、峰丛沟谷地貌,区内地表水系发育,相对高差80250m;区内北部的富裕、尖山、平地、靓山一带为铝土矿分布
43、区,白云摆茅、朱昌的麦乃仓坡,花溪的久安等地为煤矿分布区,采矿引发的地质灾害最为明显,人类工程活动强烈,主要为煤矿和铝土矿开采,其次为村民建房时的人工切坡和土地耕种。本区面积 740km2,调查各类地质灾害点 121 处,其中滑坡 56 处,崩塌 21 处,地面塌陷 13 处,地裂缝 29 处,泥石流 2 处,不稳定的 38 处,稳定性较差的 82 处,稳定的 1 处,共威胁 1809 户 8212 人,威胁资产 6106.50 万元。105527 白云牛场乌当三江河卡堡河贵阳盆地花溪槽谷东侧山脊两侧斜坡地带二戈寨丰报云村一线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高易发区(A 1。4 7)位于贵阳周边及
44、北部地区,区内为溶蚀槽谷、溶蚀侵蚀槽谷组合地貌区,地形起伏大,斜坡自然坡度一般在 1540之间,相对高差 100300m,出露地层为第四系、三叠系下统夜郎组、松子坎组、大治组、安顺组(永宁镇组) 、二叠系上统龙潭组、二叠系中统茅口组、栖霞组、梁山组、吴家坪组、石炭系下统摆佐组、泥盆系蟒山群、泥盆系高寨田组、桐梓组、红花园、组湄潭组、牯牛潭组、黄花冲组,岩性为石灰岩、白云岩夹泥岩、砂岩等地层,本区 NESW 向断裂构造发育,在牛场红锦、大山一带烟资源丰富。区内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强烈,主要表现为近南北向的川黔铁路、贵遵高等级公路、云开公路、210 国道通及县道、乡(镇)公路在建设过程中形成
45、大量的较陡切方边坡,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区内的地质环境条件,再加上不利的斜坡结构,在降雨等因素的触发下,形成了为数较多的地质灾害。贵阳市喷水池一带抽吸地下水易造成地面塌陷。本区面积 426km2,调查各类地质灾害点 201 处,其中滑坡 95 处,崩塌 91 处,地面塌陷 8 处,地裂缝 6 处,泥石流 1 处,不稳定的 89 处,稳定性较差的 89 处,稳定17的 23 处,共威胁 705 户 2859 人,威胁资产 8820.15 万元。105528 花 溪 党 武 乡 燕 楼 乡 马 铃 乡 西 部 地 裂 缝 、 滑 坡 地 质 灾 害 高 易 发 区( A5。 18)位于贵阳南部,地貌形
46、态组合为侵蚀溶蚀槽谷、沟谷地貌,地形切割较大,相对高差 100400m,出露二叠系栖霞至茅口组灰岩、吴家坪至大隆组砂页岩含煤地层,三叠系下统安顺组、大冶组,岩性为灰岩、白云岩、泥岩地层,区内地质构造复杂,呈断块,人类工程活动强烈,主要表现为采煤、切坡建筑等。本区面积 84.52km2,调查各类地质灾害点 5 处,其中滑坡 2 处,崩塌 1 处,地裂缝 2 处,不稳定的 3 处,稳定性较差的 2 处,共威胁 56 户 215 人,威胁资产 747.75 万元。105529 清水江西岸滑坡、崩塌地质灾害高易发区(A 19)位于贵阳东部,清水江西岸,沿岸地势陡峻,地形坡度大,出露地层为第四系、三叠系
47、下统夜郎组、二叠系上统龙潭组、中统茅口组、栖霞组、梁山组、吴家坪组、石炭系下统摆佐组、九架炉组、寒武系牛蹄塘组、清虚洞组、高台组、娄山关组;岩性为白云岩、灰岩、粉砂岩、粘土岩夹煤层、燧石灰岩等;地貌类型为低中山剥蚀、侵蚀、溶蚀性河谷地貌,沿岸地势陡峻,多形成陡崖、绝壁,地势南高北低,海拔高程 600-1385 米,相对高差较大,地形切割强烈。本区面积 108.02km2,调查各类地质灾害点 33 处,其中滑坡 18 处,崩塌 6 处,地面塌陷 2 处,地裂缝 6 处,泥石流 1 处,不稳定的 10 处,稳定性较差的 19 处,稳定的 4 处,共威胁 488 户 1528 人,威胁资产 1218
48、.70 万元。10553 地质灾害中易发区(B 区)区内以碳酸盐岩为主,局部为碎屑岩,地形起伏,构造较复杂,岩土结构较差,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地质灾害分布较密集,规模中小,总面积 2067.87km2,占全市总面积的 25.74%,共发现各类地质灾害点 286 处,占灾害点总数的 23.27%,共威胁1082 户 5210 人,威胁财产 4370.89 万元。共包括 9 个区(表 4-6) 。105531 息烽瓮舍纸房鸡场滑坡、崩塌地质灾害中易发区(B 11)位于贵阳北西部,地貌形态组合为侵蚀、溶蚀低中山槽谷、沟谷地貌,相对高差80300m,出露侏罗系中下统,三叠系上统二桥组,中统狮子山组,松子坎组,下统茅草铺组。岩性为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石英、砂岩夹页岩、页岩夹白云岩,页岩夹粉砂岩、灰岩夹泥质灰岩、白云岩、人类工程活动强烈,主要表现为修路、切坡18建筑等。本区面积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