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2019高中生物 第7章 生物的进化检测 北师大版必修2.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3801226 上传时间:2018-11-1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高中生物 第7章 生物的进化检测 北师大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8-2019高中生物 第7章 生物的进化检测 北师大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8-2019高中生物 第7章 生物的进化检测 北师大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8-2019高中生物 第7章 生物的进化检测 北师大版必修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8-2019高中生物 第7章 生物的进化检测 北师大版必修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 7 章 生物的进化检测(时间:45 分钟,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1“白雪公主”兔是一种重要的产毛兔,它的形成是( )A.人类对其产生的有利于其生存的变异选择的结果B.自然选择的结果C.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结果D.人工对其产生的有利于人的需要的变异的选择答案: D2 人工建立一个数量足够大的果蝇实验群体,雌雄个体数量相当且均为杂合体。已知某隐性基因纯合致死,预测该隐性基因频率的变化曲线应该是(纵坐标表示该隐性基因频率)( )答案: C3 下列关于生物变异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变异均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太空射线能使种子发生定向变异C.

2、一个碱基对的缺失引起的变异属于染色体变异D.自然选择会使种群内等位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解析: 可遗传的变异分为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太空射线可能使种子发生变异,但变异是不定向的;由一个碱基对的缺失引起的变异属于基因突变。自然选择决定生物的进化方向,会使种群内等位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答案: D4 下列关于在自然条件下某随机交配种群中等位基因 A、a 频率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一般来说,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B.持续选择条件下,一种基因的频率可以降为零C.在某种条件下两种基因的频率可以相等D.该种群内等位基因频率的变化只与环境的选择作用有

3、关2解析: 在自然条件下,通过选择作用,两种基因的频率可能相等;持续选择条件下,某种基因的频率可以降为零;优胜劣汰的结果是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故选项 A、B、C 均正确。遗传漂变和迁移也是造成种群内等位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故 D 项错误。答案: D5 抗流感的疫苗,每过几年就要更换新的种类,因为流感病毒已对旧的疫苗产生了高度的抗性,对这种抗性最好的解释是( )A.病毒因疫苗刺激而产生突变B.病毒某些结构的用进废退C.由于生殖隔离造成D.由于选择作用,对疫苗有抗性的病毒被保留下来并大量繁殖解析: 抗性的形成是突变的结果,药物对病毒进行了选择,从而使对疫苗有抗性的病毒被保留

4、下来并大量繁殖,并不是病毒因疫苗刺激而产生突变,突变在前,疫苗选择在后。答案: D6 如果在一个种群中,基因型 AA 的比例占 25%,基因型 Aa 的比例占 50%,基因型 aa 的比例占25%。已知基因型为 aa 的个体失去求偶和繁殖的能力,则随机交配一代后,基因型为 aa 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 )A.1/16 B.1/9 C.1/8 D.1/4解析: 由于基因型为 aa 的个体失去求偶和繁殖的能力,所以 Aa 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 2/3,只有 Aa与 Aa 的个体杂交,子代才会出现 aa 的个体,则交配一代后,基因型为 aa 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2/32/31/4=1/9。答案: B7 生

5、物进化的方向是由什么决定的?( )A.突变 B.可遗传的变异C.自然选择 D.迁入和迁出解析: 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突变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它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只有适应环境的变异类型才能生存,不适应环境的变异类型将被淘汰。答案: C8(2016 全国高考乙理综 )理论上,下列关于人类单基因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B.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C.X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D.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解析:

6、 对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正常男性和女性中都存在致病基因携带者,所以其在男性和女性中的发病率不等于该病致病基因频率,A 项错误;同理,B 项错误。对于 X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女性含有一个或两个致病基因都会患病,所以其在女性中的发病率也不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C项错误。对于 X 染色体遗传病(非同源区段上),只要男性的 X 染色体上有一个致病基因其就患病,故 X 染色体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D 项正确。3答案: D9 下图中的 A、B、C 表示 3 个自然条件有差异的地区,地区间的黑线表示存在一定的地理隔离。A 地区某些个体由于某种机会开始分布到 B、C 地区

7、,并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中的甲、乙、丙分别表示 3 个种群。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上述过程说明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B.甲、乙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存在较大的差异,不能进行基因交流C.乙、丙两个种群存在地理隔离,但两种群的基因频率相同D.甲、丙种群存在生殖隔离,两个种群基因库组成完全不同解析: 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了生殖隔离。乙和丙已经是两个物种,种群的基因库存在较大差异。由于丙种群是由甲种群进化而来的,所以两个种群之间虽然基因库存在较大差异,但也存在某种程度上的相同。由于甲和乙是两个物种,所以二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答案: B10 狼和鹿是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从进化的角度分析下列说法,不

8、正确的是( )A.狼在客观上起着促进鹿发展的作用 B.狼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C.鹿奔跑速度的加快可加速狼的进化 D.鹿的进化速度比狼的进化速度快解析: 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共同进化和发展。狼和鹿互为对方的生物环境,对对方进行选择。相互选择的结果是双方都朝着快速奔跑的方向进化,它们的进化速度是相当的,不能说谁快谁慢。答案: D11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生物进化也就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B.自然界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一定会发生变化C.生殖隔离一定是地理隔离的结果D.种群中产生的变异是定向的解析: 变异是不定向的,它可以改变种群基因频率;自然界中环境是不

9、断变化的,它会使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地理隔离可导致生殖隔离,但多倍体的形成不需要地理隔离;生物进化是基因频率改变的结果,但是生物进化不能说明新物种形成。答案: B12 下图表示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个种群中 A 和 a 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4A.Q 点表示环境发生了变化,A 控制的性状更加适应环境B.P 点时两曲线相交,此时 A 和 a 的基因频率均为 50%C.该种群中杂合体的比例会越来越高,逐渐取代纯合体D.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解析: 某基因出现的频率增加,则说明该基因控制的性状更能适应环境;A、a 的基因频率之和为 1,故两曲线相交时,A

10、 和 a 的基因频率均为 50%;A 的基因频率越来越高,a 的基因频率越来越低,Aa 杂合体的比例不一定越来越高;生物进化的方向是定向的,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自然选择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答案: C13 根据生物进化理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如果一个种群中,控制某一性状的基因频率增加,表明该性状对环境条件有很强的适应性B.目前基因工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C.使用农药后,某种农业害虫种群的抗药性增强,而越冬后存活的大多是对农药敏感的个体,原因可能是具有抗药性的个体不耐低温D.若某病毒的毒性越来越强,则人类对该病毒的免疫力就越来越弱解析: 人类能与病毒长期共存是两者长

11、期相互选择的结果,所以,若病毒的毒性越来越强,人类对该病毒的免疫力也会越来越强。答案: D14 在一个有性生殖的自然种群中,除了具有种群大,没有突变发生,没有新基因加入以及个体间的交配是随机的条件外,还需具备下列哪一条件,种群的基因库才是稳定的?( )A.捕食者数量减少B.没有自然选择C.环境条件变化缓和D.改变个体的摄食方式解析: 导致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有突变、基因重组、遗传漂变、迁移以及自然选择等,以上因素都不发挥作用,种群基因库才能稳定。答案: B15 下列与物种形成无关的是( )A.不遗传的变异 B.地理隔离C.生殖隔离 D.多倍体形成解析: 长期的地理隔离可导致生殖隔离而形成新物

12、种;多倍体(如四倍体)与二倍体间有生殖隔离,故形成多倍体也往往形成了新物种;只有可遗传的变异才在生物进化过程中起作用。答案: A516 医学界指出抗生素的滥用是“超级细菌”产生的罪魁祸首,“超级细菌”中一种叫 NDM-1 的基因,使这种细菌对现有的绝大多数抗生素都具有抗性。下列有关“超级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A.NDM-1 基因的产生是该细菌发生染色体变异的结果B.滥用抗生素诱导细菌发生基因突变产生 NDM-1 基因C.NDM-1 基因的产生标志着新的细菌(物种)已经产生D.细菌耐药性增强的过程中 NDM-1 基因频率不断增大解析: 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只有裸露的 DNA,所以可

13、遗传变异只有基因突变。“超级细菌”的产生是抗生素对细菌的不定向变异定向选择的结果。定向的自然选择导致 NDM-1 基因频率不断增大。答案: D17 为了保护海洋渔业资源,渔业部门很早就提出了“抓大鱼放小鱼”的观点,并指导当地渔民用于实践。可是后来渔民发现即使在正常季节中捕到的鱼也越来越小。对于上述原因的解释最准确的是( )A.自然选择使当地的鱼发生基因突变而变小了B.人为因素的选择作用,使当地鱼种群的基因频率向个体小的方向定向改变C.当地渔民的捕鱼能力降低D.由于鱼的食物减少,当地的鱼得不到足够的食物而长不大解析: “抓大鱼放小鱼”,由于人的选择作用,捕捞大鱼,海洋中留下的鱼个体较小,鱼种群的

14、基因频率会向个体小的方向定向改变。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不会使当地的鱼发生基因突变而变小。食物减少、渔民的捕鱼能力降低都不是导致鱼个体变小的主要原因。答案: B18 现有两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 A 和 a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作用。种群 1 的 A 基因频率为 80%,a 基因频率为 20%;种群 2 的 A 基因频率为60%,a 基因频率为 40%。假设这两个种群大小相等,地理隔离不再存在,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则下一代中 Aa 的基因型频率是( )A.75% B.50%C.42% D.21%解析: 基因频率是指一个种群

15、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基因频率不变的前提条件是种群足够大,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其不起作用。根据题意,两个种群合并为一个种群后,A 基因频率为(80%+60%)2=70%,a 基因频率为(20%+40%)2=30%,则随机交配,下一代 Aa 的基因型频率为 270%30%=42%,故 C 项正确。答案: C19 科学家经过长期的观察发现,海洋生物的进化速率比陆地生物缓慢,其原因是( )A.海洋环境比陆地环境相对稳定,新的变异基因不容易被选择B.海洋环境比陆地环境稳定,生物变异少C.海洋生物比陆地生物低等D.海洋中生存斗争激烈,被淘汰的生物较多6解

16、析: 现在生存的生物都是对环境适应的,由于海洋环境比陆地环境稳定,所以新的变异基因往往因不能适应环境而被淘汰。答案: A20 下图是某极大的种群内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自然选择对隐性性状不利B.在 M 点时,A 的基因频率等于 a 的基因频率,因此,显性性状个体和隐性性状个体一样多C. a 基因频率不可能为 0D.A 的基因频率不可能为 1解析: 在 M 点时,A 与 a 基因频率相等,显性纯合体等于隐性纯合体,因杂合体也呈显性性状,因此,显性个体多于隐性个体。答案: B二、非选择题(共 40 分)21(10 分)螺旋蛆蝇是家畜的毁灭性寄生物种。在实验室里对两组数量相等

17、的螺旋蛆蝇进行不同的处理:一组使用杀虫剂;另一组使用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实验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图一中杀虫剂处理后个体数量逐渐上升的原因:螺旋蛆蝇中存在 ,在杀虫剂作用下, 。 (2)在电离辐射后,会产生图二所示的基因突变。阐述你从图二获得的基因突变的有关信息: ; ; ; 。 (3)用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的方法最终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即消灭螺旋蛆蝇,但所需时间较长,除题(2)中所述的原因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 。 答案: (1)抗药性基因突变 抗药性基因频率增大,逐渐形成了抗药的新类型7(2)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基因突变产生等位基因 基因突变是可逆的

18、 基因突变可产生复等位基因(内容正确即可)(3)基因突变的频率较低,需要在几代中反复进行,才能使突变个体(即雄性不育个体)的数量逐渐增多22(10 分)下图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1)图中指 ,是导致改变的内因,包括生物的突变和 ,它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2)图中指 ,没有提出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隔离是指不同种群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也就是新物种形成必须要有 隔离。 (3)某植物种群中基因型为 AA 的个体占 20%,基因型为 aa 的个体占 50%。若人为舍弃隐性性状类型仅保留显性性状类型,令其自交,则自交子一代所有个体中基因型为 AA

19、 的个体占 ,基因型为aa 的个体占 ,此时种群中 A 的基因频率为 ,经这种人工选择作用,该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 。 解析: (1)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等位基因频率的改变,表示可遗传的变异,包括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料。(2)现代综合进化论的核心内容是自然选择学说,自然选择学说没有提出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隔离是指不同种群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也就是物种形成必须要有生殖隔离。(3)某植物种群中基因型为 AA 的个体占 20%,基因型为 aa 的个体占 50%,则基因型为 Aa 的个体占 30%,若人为舍弃隐性性状类型而保留显性性状类型

20、,则 AA 占 40%,Aa 占 60%,令其自交,则自交一代中基因型为 AA 的个体占 40%+60%1/4=55%,基因型为 aa 的个体占 60%1/4=15%,此种群中 A 的基因频率为 AA+1/2Aa=55%+1/2(60%1/2)=70%。没有经过人工选择之前种群中 A 的基因频率为20%+1/230%=35%,所以该种群发生了进化,因为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答案: (1)等位基因频率 基因重组(2)自然选择学说 生殖(3)55% 15% 70% 是23(8 分)桦尺蛾是一种栖息在密林中、白天停歇在树干上的昆虫,一般为浅色,它借助与环境相似的体色躲避鸟类天敌。在工业污染区,黑

21、色桦尺蛾的数量有增多的趋势。为证实桦尺蛾是因环境不同而体色不同,进行如下探究。请完成下列探究方案。(1)假设: 。 (2)实验步骤:选择工业污染区 A 和 区 B; 收集桦尺蛾,并在翅下用有色颜料分别标记黑色、浅色桦尺蛾若干;8 ; 一段时间后对其进行诱捕,记录、统计结果。(3)实验结果:如下表。根据表内数据绘制 A、B 两地区不同体色桦尺蛾回收率的柱形图。桦尺蛾释放数和回收数地区 项目 浅色桦尺蛾 黑色桦尺蛾释放数 400 500工业污染区A回收数 52 150释放数 500 600B回收数 60 30(4)结论: 。 (5)分析与评论人们观察到工业污染导致树皮变黑,从这个角度解释上述实验结

22、果。 。 已知桦尺蛾的体色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为了进一步探究桦尺蛾的黑色与浅色的显隐性关系,有人将一对黑色桦尺蛾与浅色桦尺蛾杂交,F 1中黑色桦尺蛾与浅色桦尺蛾的数量比为11。请利用 F1,在此基础上设计遗传实验完成探究。a.实验步骤: 。 b.结果与分析: 。 答案: (1)在工业污染区,黑色桦尺蛾的数量占优势(合理即给分)(2)非工业污染 将标记的不同体色的桦尺蛾分别释放到上述两地区(3)见下图:(4)在工业污染区,黑色桦尺蛾数量占优势;在非工业污染区,浅色桦尺蛾数量占优势9(5)不同污染程度区域的树皮颜色不同,使停歇在树上的不同体色的桦尺蛾被鸟类捕食的概率不同,导致它们的存活

23、率不同a.选择 F1的雌雄黑色桦尺蛾杂交;观察、记录后代的体色b.若后代出现浅色桦尺蛾,则黑色为显性性状;若后代全部是黑色的,则黑色为隐性性状(合理即给分)24(12 分)果蝇是常用的遗传学研究的实验材料,据资料显示,果蝇约有 104对基因,现有一黑腹果蝇的野生种群,约有 107个个体,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1)该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统称为 。经观察,该种群中果蝇有多种多样的基因型,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是在突变过程中产生的 ,通过有性生殖中的 而使种群产生了大量的可遗传 ,其产生的方向是 ,其来源包括 、 和 。它们都能为生物进化提供 ,但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 。 (2)假定该种群中每个基

24、因的突变率都是 10-5,那么在该种群中每一代可能出现的基因突变数是 。 (3)随机从该种群中抽出 100 只果蝇,测知其中基因型为 AA 的个体有(灰身)35 只,基因型为 Aa(灰身)的个体有 60 只,基因型为 aa(黑身)的个体有 5 只,请问 A 基因的基因频率为 ,a 基因的基因频率为 。 (4)假定残翅(v)的基因频率为 10-5,由于在正常环境条件下,残翅果蝇难以生存,结果长翅果蝇(V)类型个体逐渐增多,V 基因频率也随之升高,经过许多代后,长翅类型为该种群中常见类型,与其他突变类型相比,残翅个体要少得多,这一现象说明 。 (5)不同的果蝇种群之间,一旦发生了 隔离,就不会有

25、交流了。 (6)通过对果蝇及其他生物的群体遗传学的研究,可得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 ,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 。形成新物种的三步曲是 、 、 ,其中必要的条件是 , 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 的方向。 解析: 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统称为该种群的基因库;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的是基因重组、突变,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其中基因突变产生等位基因,进而使生物的基因型发生改变;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自然选择,生殖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题中每只果蝇约有 104对基因,种群中约有 107个个体,每个基因的突变率为 10-5,因此该种群中每一代出现的基因突变数为 210410710-5=2106;抽样取出 100 只果蝇,AA 35 只、Aa 60 只、aa 5 只,A 基因的基因频率为 35%+60%/2=65%,a 基因的基因频率为 1-65%=35%。答案: (1)基因库 等位基因 基因重组 变异 不定向的 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 染色体变异 原材料 方向(2)2106(3)65% 35%(4)残翅是不利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而不断地被淘汰,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10(5)生殖 基因(6)种群 等位基因频率的改变 变异 选择隔离 (生殖)隔离 自然选择 生物进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