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单元 第 7 课 诗三首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谄谀(chn) 稼穑艰难(s) 譬如(p) 如蚁附膻(shn)B子衿(jn) 趾高气扬(zh) 堑壕(zhn) 绕树三匝(z)C龃龉(j) 运筹帷幄(w) 羁鸟(j) 风声鹤唳(l)D谈(yn) 唾手可得(tu) 吐哺(b) 叽叽喳喳(ch)【答案】C【解析】A 项, “谄”读 chn;B 项, “堑”读 qin;D 项, “喳”读 zh。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去日苦多(逝去的) 池鱼思故渊(旧,原来的) 少无适俗韵(韵律) 羁鸟恋旧林(束缚)B契阔谈(通“宴” ) 悠悠我心(悠闲) 方宅
2、十余亩(方圆,周围) 榆柳荫后檐(遮蔽)C老大徒伤悲(徒然,白白地) 焜黄华叶衰(衰败) 暧暧远人村(模糊不清的样子) 还顾望旧乡(回头看)D山不厌高(嫌恶) 绕树三匝(周,圈) 周公吐哺(哺育) 误落尘网中(比喻官场)【答案】C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 B采 之 欲 遗 谁食 野 之 苹 ) 忧 伤 以 终 老何 以 解 忧 )C D同 心 而 离 居忍 尤 而 攘 诟 ) 所 思 在 远 道此 人 一 一 为 具 言 所 闻 )【答案】D【解析】D 项,放在动词前面,组成名词性词组。A 项,代词,代“芙蓉”/助词,的。B 项,连词,相当于“而”/介词,凭借、依靠。C 项
3、,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并列,和。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完全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A逆以煎我怀 B月明星稀,乌鹊南飞C高余冠之岌岌兮 D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答案】A【解析】A 项与例句一样,为动词的使动用法;B 项,名词做状语;C 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D 项,名词做动词。 5下列各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契阔谈,心念旧恩B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C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D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通假现象。A 项, “厌”通“餍” ,满足;“”通“
4、宴” ,欢饮。6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误落尘网中 B开荒南野际C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D狗吠深巷中【答案】C7下列关于修辞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涉江采芙蓉”中的“芙蓉”,按江南民歌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暗关“夫容”,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含蓄蕴藉,余味隽永。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四句诗,引用诗经成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期盼之情。C“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两句诗,巧妙运用比喻修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D“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两句诗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感和动作,抒发了诗人对恬淡自由生活的赞美。【答
5、案】D【解析】两句诗运用的是对偶的修辞手法,并非比拟的修辞手法。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曹操有辉煌的政绩,比如统一中国北方,实行屯田制,恢复农业生产等。对人才不拘一格,延揽天下英雄,他确实是开一代风气。B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了一个被称为“世外桃源”的地方。其实,在陶渊明所生活的东晋末期,类似“桃花源”那样的地方,是有很多的。C牛郎织女的故事,已经流传了千年,已经成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一部分,多次被搬上银幕,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D2015 年 6 月 13 日是中国第 10 个文化遗产日。5 月 14 日,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分别在官方网站上颁布了文化遗产日的主题“保护成果全民共享”。【答案
6、】B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山水田园在文学中出现并非从隐逸文化的意义上开始的,但隐逸文化对山水的表现方式却存在很大差异。_,_。_,_,_。因此,刘勰以为,“庄老告退,山水方滋”,正表明了隐逸文人对自然审美的独特视觉。诸子作品中自然景物也止于“山水比德”式人格化比衬山水自然逐渐上升为一种纯粹独立的审美对象随着隐逸文人对自然的真实切入诗经中的山水自然风景常常是赋比兴的渲染手段不再仅仅是一种陪衬或象征A B C D【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语句的连贯性。是对前文中“对山水的表现方式却存在很大差异”的具体阐释,是过渡,引出山水自然在文学中的变化,即,紧接补充说明,由此可
7、知选 A 项。10请参照示例形式,为曹操或陶渊明写一则人物短评。示例:屈原世人皆醉,唯你独醒。尘世昏暗,万马齐喑,而君秉持高洁,疏离邪恶,壮志可与日月争光。于是,孤独成为一种伟大的情感;于是,死亡成为一种唯美的跨越。自你归去,汨罗江畔的墨香和正气弥漫了千年。【 答 案 】 ( 1) 曹 操 三 国 群 雄 , 首 推 曹 操 。 文 不 如 曹 植 , 武 不 如 吕 布 , 谋 不 如 孔 明 可 是 又 有 谁可 以 超 过 曹 操 , 超 过 这 位 三 国 第 一 人 , 原 因 何 在 ? “吾 任 天 下 之 智 力 ”, 曹 操 如 是 说 。 吾 无 才 , 天 下 之才 皆
8、我 之 才 , 凭 着 超 凡 的 政 治 才 能 , 曹 操 在 三 国 舞 台 上 独 领 风 骚 。 ( 2) 陶 渊 明 他 捧 着 一 把 菊 花 走来 , 带 来 一 阵 天 人 合 一 的 哲 学 清 香 。 背 离 庙 堂 之 高 , 他 选 择 江 湖 之 远 , 选 择 了 自 然 的 恬 适 和 舒 畅 。 向 往“采 菊 东 篱 下 , 悠 然 见 南 山 ”的 闲 适 , 他 追 求 “阡 陌 交 通 , 落 英 缤 纷 ”的 意 境 。 他 绽 放 了 发 自 内 心 的 那份 自 然 , 并 且 馨 香 久 远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的能力。首先分析所给例句的特点
9、,再根据要求选择合适的对象进行仿写。仿写时既要追求形似,也要追求神似。本题要关注反问句式,引用准确,评述恰当,句式相同。2、课内阅读(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112 题。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11这首诗营造出来什么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这首诗营造了高洁、清幽的意境,表现了主人公漂泊羁旅,思念亲人的痛苦与惆怅之情。12结合全诗,分析“兰泽多芳草”在整首诗中的作用。【答案】以“兰泽” “芳草”两个意象,表现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高雅,也体现出诗人所表达的情感的纯洁而美好。 【解析】 “兰泽” “芳草
10、”象征着美好的事物,古人视其具有美好的品质,常用其寄托美好的情感,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从整首诗看, “兰泽” “芳草”两个意象,一方面衬托了主人公美好的形象,另一方面传达了主人公美好纯洁的情感寄托。(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314 题。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用“羁鸟”和“池鱼”对比,表达了摆脱官场束缚、
11、返回田园隐居的愿望,同时也体现出诗人对“羁鸟”“池鱼”的热爱。B“守拙”的“拙”,即朴拙,含有原始本真的意思,与世俗的虚伪机巧相对,表明了陶渊明对官场虚伪机巧的极其厌恶。C“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写近景,这些寻常的景物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D“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是远景,纯朴、幽静的田园与虚伪欺诈的上层社会形成对比,流露出诗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答案】A【解析】“体现出诗人对羁鸟池鱼的热爱”分析错误,诗人用“羁鸟”“池鱼”来比喻自己,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而不是对“羁鸟”和“池鱼”的热爱。14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写景极具特色,试作赏
12、析。【答案】艳丽;清幽。“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乔木峥嵘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三、课外拓展阅读(一)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采莲曲白居易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采莲词张 潮朝出沙头日正红,晚来云起半江中。赖逢邻女曾相识,并著莲舟不畏风。15两首诗都写了采莲女,但形象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答案】白诗描写的是一位情窦初开(或“多情” ) 、腼腆羞涩(或“羞涩” ,或“腼腆” )的采莲姑娘;张诗描写的是一群互助(或“团结” ,或“友爱” ) 、勇敢的采莲姑
13、娘。 16两首诗在写人的手法上有哪些异同?请具体分析。【答案】两首诗前两句都通过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形象。 (“烘托”也可答成“衬托” ,或者答“景物描写为人物出场作铺垫” )白诗后两句采用神态描写(或“细节描写” )勾画人物形象,张诗后两句采用了白描手法。【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两首诗一、二句写景,均是为了刻画人物形象,以景衬人。三、四句均是直接刻画人物,白诗是细节描写,刻画采莲少女情窦初开腼腆羞涩的形象;张诗则运用白描,写出了写出了邻女互助、勇敢的形象特点。(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山水田园诗”与“山水田园画”“山水田园诗”在以“诗”名世的中国,属极重要的诗体。然而学界以往
14、对于山水田园诗的生发勃兴原因,并无一个明确具体的结论。在历史上,山水田园诗经历了这样一个发展过程:由诗经时代的“山水比附起兴诗” ,到汉魏六朝中期以后的“纯正山水田园诗” 。在此过程中,魏晋开始的隐逸之风启发了人们直接“玩物审美”的“山水意识” 。鲁迅、朱光潜二位先贤已明确感觉到了中国传统诗歌与隐逸文化的关系,然而他们并未对山水田园诗的生发勃兴作出起于隐逸文化的理论归因。从山水田园诗的主创人及发展者来看,陶渊明、谢灵运、嵇康、阮籍、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刘长卿、韦应物等当列其首,而这些人恰恰无一不是隐士或准隐士。正是在他们的带动下,诗歌创作才开始以题材、主题、形式等为突破口,打碎了名教及正统命
15、定的“诗言志” “文载道”的艺术伦理规约,从而达到纯粹自然山水审美的境界。成形后的山水田园诗,从四言、五言到七言,可谓不断发展提高,其品鉴标准也随着人们对“隐逸人格精神”的追求而不断强化。钟嵘在诗品中评定诗人诗作时,就明显将那些力求清新自然、返璞归真诗风的隐逸诗人置于中品以上。到了唐司空图,更将体现隐逸人格精神视为诗歌最高境界,他主张诗人应当在创作中追求空灵、恬淡、超逸风格,以便达至韵外之致、味外之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化境。山水田园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主干。出于建构和彰显隐逸人格精神的需要,隐士准隐士总会尝试更佳的方式和手段,这类似于“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差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如手
16、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魏晋隐逸文化大兴之前,绘画的主干是那些反映帝王仕女、神仙人物、宫廷轶趣及人伦市井的传统画。自魏晋隐逸文化勃兴开始,这种旧局面首先被隐士及准隐士打破,自然山水之美及自我天性之美逐渐成为绘画主题,从而诞生了真正的山水田园画。山水田园画的主创人及发展者深知山水田园画所具有的张扬隐逸人格精神的意义。所谓“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在此激情的感召下,他们从绘画手法、技巧、题材,直到理论、风格、意境等方方面面,都对山水田园画作了极大的探索和发展,奠定了后起的文人画的基础。 (选自新华文摘 )17对“山水田园诗”与“山水田园诗人”相关信息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山 水 田
17、园 诗 起 自 春 秋 , 发 展 于 汉 魏 六 朝 前 期 , 形 成 于 汉 魏 六 朝 中 期 。B 鲁 迅 、 朱 光 潜 二 位 先 贤 已 明 确 感 觉 到 了 隐 逸 文 化 与 山 水 田 园 诗 的 源 流 关 系C 突 破 了 名 教 与 正 统 思 想 的 禁 锢 之 后 , 山 水 诗 歌 创 作 从 题 材 、 主 题 、 形 式 等 方 面 达 到 了 纯 粹 自 然 山 水 审美 的 境 界 。D 司 空 图 主 张 诗 人 在 创 作 中 追 求 空 灵 、 恬 淡 、 超 逸 的 风 格 , 这 种 主 张 与 钟 嵘 的 主 张 不 谋 而 合 。【解析
18、】A18对“山水田园画”相关信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山水田园”一如“山水田园诗” ,与中国的隐逸文化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B作为中国传统绘画主干的山水田园画,是在隐士、准隐士打破传统画的旧局面后逐渐诞生的。C山水田园画具有张扬隐逸人格精神的重要意义,其艺术价值远胜于那些以帝王仕女、神仙人物、宫廷轶趣及人伦市井为题材的传统画。D山水田园画的出现,是隐士准隐士尝试更佳的方式和手段的结果。【解析】C19对下面四首诗的内容进行想象和推断,其中属于山水田园诗的一首是A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B古木阴中系短蓬,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C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D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解析】B【解析】A 项是罗隐的咏物诗蜂。B 项是志南的山水诗绝句。这首诗写出了一个热爱生活的和尚观赏春光的喜悦心情。C 项是王昌龄的宫怨诗长信秋词五首之一。D 项是元稹的咏物诗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