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春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27课《古诗三首》课件+教案+练习+素材(打包17套) 冀教版.zip

相关 举报

压缩包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折叠 2017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7课古诗三首课件教案练习素材打包17套冀教版.zip2017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7课古诗三首课件教案练习素材打包17套冀教版.zip
2017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7课古诗三首动画朗读素材swf冀教版20170307279.swf
2017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7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无答案冀教版20170307283.doc
2017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7课古诗三首品读悟趣教学设计冀教版20170307197.doc
2017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7课古诗三首拓展阅读素材打包5套新版冀教版20170307284.rar
2017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7课古诗三首拔高练习无答案冀教版20170307278.doc
2017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7课古诗三首教学建议冀教版201703071100.doc
2017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7课古诗三首教学课件冀教版201703071101.ppt
2017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7课古诗三首湖上杂诗诗歌解析冀教版20170307199.doc
2017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7课古诗三首湖上杂诗课文朗读素材MP3冀教版20170307280.mp3
2017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7课古诗三首牧童诗歌解析冀教版201703071103.doc
2017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7课古诗三首牧童课文朗读素材MP3冀教版20170307281.mp3
2017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7课古诗三首生字动画素材swf冀教版20170307282.swf
2017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7课古诗三首生字学习课件冀教版201703071104.ppt
2017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7课古诗三首稚子弄冰诗歌解析冀教版201703071105.doc
2017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7课古诗三首稚子弄冰课文朗读素材MP3冀教版20170307285.mp3
2017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7课古诗三首详细解读教学设计冀教版20170307198.doc
2017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7课古诗三首课件冀教版201703071102.ppt
  • 全部
    • 2017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7课古诗三首动画朗读素材swf冀教版20170307279.swf
    • 2017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7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无答案冀教版20170307283.doc--点击预览
    • 2017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7课古诗三首品读悟趣教学设计冀教版20170307197.doc--点击预览
    • 2017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7课古诗三首拓展阅读素材打包5套新版冀教版20170307284.rar
    • 2017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7课古诗三首拔高练习无答案冀教版20170307278.doc--点击预览
    • 2017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7课古诗三首教学建议冀教版201703071100.doc--点击预览
    • 2017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7课古诗三首教学课件冀教版201703071101.ppt--点击预览
    • 2017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7课古诗三首湖上杂诗诗歌解析冀教版20170307199.doc--点击预览
    • 2017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7课古诗三首湖上杂诗课文朗读素材MP3冀教版20170307280.mp3
    • 2017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7课古诗三首牧童诗歌解析冀教版201703071103.doc--点击预览
    • 2017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7课古诗三首牧童课文朗读素材MP3冀教版20170307281.mp3
    • 2017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7课古诗三首生字动画素材swf冀教版20170307282.swf
    • 2017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7课古诗三首生字学习课件冀教版201703071104.ppt--点击预览
    • 2017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7课古诗三首稚子弄冰诗歌解析冀教版201703071105.doc--点击预览
    • 2017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7课古诗三首稚子弄冰课文朗读素材MP3冀教版20170307285.mp3
    • 2017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7课古诗三首详细解读教学设计冀教版20170307198.doc--点击预览
    • 2017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7课古诗三首课件冀教版201703071102.ppt--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1《古诗三首》同步练习第一课时1.给划线的字注音。( ) ( )草铺横野六七里 不脱蓑衣卧月明( ) ( )彩丝穿取当银铮 敲成玉磬穿林响2.理解词语。笛弄晚风: 脱晓冰: 3.体会诗句。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第二课时1.给划线的字注音。( ) ( ) 葛岭花开二月天 不羡神仙羡少年2.体会诗句。老夫心与游人异,不羡神仙羡少年。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3.你喜欢哪首诗,请默写下来,并改写成小故事。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品读悟趣)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正确认读一个要求会认的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过程与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阅读为主,联系文中的优美词句展开想象,从而达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细细品读重点词句,体会诗句体现的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展开想象,感受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并体会作者的情感和蕴含的人生哲理。教学过程:预习,约童趣1.学生搜集作者及相关时代背景图片、音乐、录像等。2.学生根据“预习提示”预习课文。(1)初读课文,画出自己难读的生字、难理解的生词。(2)了解本课的主要内容。(3)搜集作者的相关资料。3.选择自己的学习伙伴。第一课时一、导语,引童趣(音乐)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今天,咱们就一起用心的去读两位古代诗人笔下的“童年” 。二、初读,悟童趣2同学们认真、仔细地将这两首诗读三遍以上。 (老师出示《牧童》 、 《稚子弄冰》两首诗。)(学生自由读诗)单独为大家朗读这两首诗。(评价、正音。 )正确读通了,我们还应该争取把诗读懂。请大家借助注释进行学习。(学生自主尝试学习。 )学习要求:1.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古诗大意。2.交流自己独到见解,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4.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流畅地描述出来。你们能学懂些什么呢?师:你们的发言对我们其他的同学都有启发,我们同桌之间也相互说一说。三、品读,想童趣1. 《牧童》中的童趣形象大家都发现这两首诗的孩子生活都是特别有趣。我们继续走进这几位孩童的生活, (指第一首诗)哪些场景你们觉得特别有情趣呢?你能给我们描述一下那是一幅怎样的充满情趣的画面吗?那是一片怎样的原野?(点击“铺”和“六七里”字)你好像看到什么?“六七里”和“三四声”只是虚指的数字。我很想在一望无际的草地上打几个滚,踢几脚球。眼前绿草茵茵,我们耳畔似乎又听到什么?同学们,张开我们想象的翅膀,牧童是怎么在晚风中摆弄他的笛子的呀!(点击“弄”字)出示:牧童时而把笛子放在嘴前,轻轻一吹,悦耳的声音让老牛也侧耳倾听。时而 时而 。 (学生纷纷述说自己想象的画面)还有哪些场景让你们感觉很有情趣呢?发挥我们的想象,把有趣的情景描绘出来。3(点击“卧”字) “卧”在草地上,把草地当作床,可以在上面睡觉,多好玩啊!这样的生活真是—— (板书:悠闲、自在、无拘无束)闭上我们的眼睛想象,眼前绿草茵茵,耳畔牧笛声声;老牛品草静静,夜晚清风习习,高空明月朗朗,牧童卧草而眠,太惬意了!你能读出这样的快乐吗?(学生读诗。个别读、齐读。 )吕岩又为何要写这样的牧童呢?(出示吕岩小传,学生默读)吕岩:进士,当过两次县令。正遇到农民起义,兵荒马乱的,带领家人逃跑,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传说到山中学道,不知所终。生于兵荒马乱的吕洞宾多么渴望能过上这样悠闲自在快乐生活啊!谁能读出这种渴望。(学生自由读,个别读)2. 《稚子弄冰》的童趣形象。牧童在铺展的原野逗弄笛声,在清风明月下安然入睡,真是童趣无限。让我们的目光跟随杨万里,在寒冬之际,清晨之时,走到农家,再去感受童趣。出示: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板书——嬉乐、失望 诗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了乐趣:心态上,寒天“弄冰” ,童心炽热;色泽上, “金”盆“彩”丝串“银”冰;形态上,是用“金盆”脱出的“银铮” ,圆形;声音上,有“玉罄穿林响”的高亢,忽又转作“玻璃碎地声”的清脆。全诗形色兼具以感目,声意俱美以悦耳赏心,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铮、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你们就是那个男孩,表演出当时的情景,有对话,有动作。杨万里不止是以旁观的态度描写儿童,他甚至和儿童一块儿玩耍、做游戏。他看到小孩子们在园子里学着栽花种草,就想参加到他们的行列中去,发现了他们修筑的一条小路,大概只有蚂蚁才能通得过。诗人真的参加到孩子们的行列中去,跟他们一起捉迷藏:“偶见群儿聊与戏,布衫青底捉将来。 ”有的小孩子藏到他的青布衫底下被捉了出来。如此有趣的一幕,如此可爱的诗人,用我们的读书声,表达出你也向往这样的生活。(生自由读,指名读)诗人通过细心的观察,把两个顽童刻画得栩栩如生。我们也把这几个孩子形象记在心里吧!4(学生自由背诵古诗。 )四、拓展,延童趣四季童趣皆成诗,瞧:春天,可去放风筝。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即风筝) 。 ”(高鼎《村居》 )夏天,还可以去田野放牧。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雷震《村晚》 )秋天,可去捉蟋蟀。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叶绍翁《夜书所见》 )冬天,可以玩冰雪。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杨万里《稚子弄冰》 )童年趣事是我们人生中一笔重要的财富。(出示学生童年照片)所以我们都不想长大,所以又一位老人发出“不羡神仙羡少年”的慨叹,他是谁呢?我们将在下节课与他相会。第二课时五、辐射,理童趣请同学们自学并赏析《湖上杂诗》 。作者闲来无事,在湖滨郊游踏青。一路上游人来往不绝,都说想做神仙,只有自己心境不同,一点也不羡慕神仙,只羡慕那些年轻的少年。青春是最令人如痴如醉的,但是年华如水,青春易逝,谁也无法挽留青春逝去的脚步呀!“不羡神仙羡少年”这句诗,明显流露出作者对青春的渴盼,希冀中又隐藏着一股难言的惆怅。请同学们把这种渴盼、惆怅的心情读出来吧。六、扩写,展童趣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或词,改写成短文。1.激发写的兴趣。同学们,透过诗人的笔触,我们对千年之前的儿童的生活有了一些了解。但是,不无遗憾的是,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小小的镜头,只是无声的电影。如果这个镜头再放大一点,电影里的人物动起来,这部电影有了声音,有了色彩,那该多好啊!很多反映历史的电视电影,其实是几句话就能写完的事,可经过现代人的想象复原,就成了充满生活气息有声5有色的故事。能不能尝试着把你感兴趣的一首诗或词改写成一个故事,让诗中的人物更加生活化,离我们更近?2.根据自己的想象,自由写故事。3.选择相同的为一组,分别交流、评议,教师相机指导修改。1《古诗三首》拔高练习一、辨析形近字并组词。蓑( )哀( ) 铺( )浦( )碎( )粹( ) 牧( )收( )锥( )稚( ) 晓( )浇( ) 二、伯牙识音。笛弄晚风(nòng nèng) 蓑衣(shuō suō) 横野(héng hèng) 葛岭(gé gá) 羡少年(xiàn xuàn) 碎(cuì suì)三、精彩回放。1.草铺横野六七里,__________________。2.老夫心与游人异,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忽作玻璃碎地声。四、考考你。1. 《湖上杂诗》中,作者为什么“不羡神仙羡少年”呢?2. 《稚子弄冰》中, “玻璃”指的是什么?五、用你的话说说这三首诗的意思。1《古诗三首》教学建议一、课前预习,初步感知在教学之前,布置预习作业:第一,查阅书籍或上网浏览了解作者及相关的时代背景,吕岩和袁牧学生不熟悉,需要进一步了解;第二,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尽可能地弄懂字词、句的意思;第三,初步理解并试着回答预习和课后提出的有关问题;第四,标出或提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以便课上与老师和同学交流。二、组织学习,引导品味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进行烦琐的分析,逐字逐句地讲解。应以组织者的身分,适当参与到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来,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可以采用以下几个环节组织教学。尤其是第一首《牧童》和第二首《湖上杂诗》 ,诗意浅显,很好理解,教师要充分放手,多给学生自学的机会。1.初读,质疑难第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预习所得。第二,将小组内疑而未果的问题提出班内交流。第三,筛选提炼问题。2.再读,释诗意高年级的学生,经过多年的阅读实践,对语言的理解和感受能力已有一定的提高。他们经过充分的自学和讨论,已基本扫除了语言理解上的障碍,老师只需在古今通假、古今异义上的字词稍加指点即可。例如:“玻璃”一词的解析,指的古时一种天然玉石,不是现在的玻璃。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用比较恰当的方式表述出来。教学时,首先还是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让学生互相启发。然后,老师有针对性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叙述诗句的意思。老师在讲述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其他同学给予适当的纠正和补充,引导分析疑难问题和有异议的地方。3.三读,悟意境教学时,第一,引导学生把诗句读正确、读出节奏和韵律。第二,引导学生抓住诗人写意上的重点词句,主动调用自己的内存,展开联想,欣赏其景趣、情真之美。如从“笛弄晚风三四声”一句中的“弄” 、 “三四声” ,引导学生联想到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的情景。从《湖上杂诗》一诗中的“异” 、 “羡”两字,体会诗人对青春的渴盼,希冀中又隐藏着一股难言的惆怅的心情。从《稚子弄冰》一诗中的“脱” 、 “穿” 、 “忽作”等字,体会小孩子弄冰的可爱之景。第三,指导感情朗读。老师2以适当的语言,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再配以古筝或琵琶曲,把学生带入情境,然后让学生反复吟咏,逐渐拉近与诗人的情感距离。第四,引导学生把诗的意境画出来。三、课外拓展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应加强课外实践活动。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为学生推荐三四篇优秀诗文。让他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积累和表达。古 诗 三 首牧 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唐 】 吕岩蓑 suō 蓑笠思考:诗歌描绘了一副怎样的情景?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牧童晚归休憩图草 铺 横野 六七里 ,笛 弄 晚风 三四声 。视觉: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听觉: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铺: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了出来。弄:显出一种情趣,把风中低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六七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寂静。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思考:牧童的形象是怎样的?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则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湖上杂诗【 清 】 袁枚葛 岭花开二月天,游人往来说神仙。老夫心与游人异,不羡神仙羡少年。葛 gé诗人闲来无事郊游踏青,一路上游人来往不绝,都说想做神仙。但是诗人的想法与其他游人的想法不同,一点儿也不羡慕神仙,只羡慕那些年轻的少年。思考:诗歌表达的意思是什么?流露出诗人对青春的的渴望,羡慕中又隐藏着一股难言的惆怅。也告诉少年们要珍惜自己的青春,不要虚度年华。诗人写景寄情,采用 对比 的写法,写出了郊游踏青的闲情,表达出作者对青春的渴望,对年轻的羡慕。 不羡神仙羡少年稚子弄冰【 宋 】 杨万里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磬 qìng璃 lí铜盆里的水结成坚冰,儿童晨起,把它从盆里剜出,用彩线穿起来当作锣来敲。 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样穿越树林,冰忽然落在地上发出像玻璃一样的破裂声。 思考:诗歌描绘了一副怎样的情景?嬉戏时的快乐冰碎时的失望天真快乐纯真烂漫思考:诗中的稚子有什么特点?1湖上杂诗【清】袁枚葛岭花开二月天,游人来往说神仙。老夫心与游人异,不羡神仙羡少年。【诗文翻译】葛岭的花都在二月开放(作者闲来无事,在湖滨郊游踏青) ,一路上游人络绎不绝,都说想做神仙。而我的心境与他们的不一样,我一点也不羡慕神仙,只羡慕那些少年。【诗歌赏析】青春是最令人如痴如醉的,但是年华如水,青春易逝,谁也无法挽留青春逝去的脚步呀!“不羡神仙羡少年”这句诗,明显流露出作者对青春的渴盼,希冀中又隐藏着一股难言的惆怅和无奈的心情。袁枚 33 岁父亲亡故,然后辞官回家养母,悠闲地在“随园”生活近 50 年。他想年轻,想回到有思想有抱负的时候,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而不是仅仅的悠闲地生活,可是现在已垂垂老矣,只有羡慕年轻人的份了。这首诗是借景抒情的诗,诗人采用对比的写法,写出了郊游踏青的闲情,表达了作者对青春的渴盼,对年轻的希冀,希冀中又有隐藏着一股难言的惆怅和无奈。1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词语解释】牧童:放牛放羊的孩子。弄:逗弄,玩弄。蓑衣:用草或棕毛编织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全诗大意】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词句解析】(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诗句给我们以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一个“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笛声的悠扬悦耳,使我们想象到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先闻其声,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当然,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诗人笔锋一转,开始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没有家人聚集的场景,没有伙伴嬉戏的情景,吃饱了饭的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赏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儿,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或者什么都没想,就睡着了……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让我们不禁浮想联翩。2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安宁。 《牧童》一诗,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当然,通过诗,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生字学习葛葛 gé多年生草本植物,茎可编篮做绳,纤维可织布,块根肥大,称 “ 葛根 ” ,可制淀粉,亦可入药。 葛巾gě姓。如 :葛天氏1稚子弄冰【宋】杨万里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词语注释】脱晓冰:在这里指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铮:指古代的一种像锣的乐器。玻璃:指古时候的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稚子:指幼稚、天真的孩子。磬: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以悬挂在墙上。【诗歌翻译】一个小孩子,早上起来,从结有坚冰的铜盆里剜冰,用彩丝穿起来当铮来敲。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般穿越树林,突然冰落在地上发出玻璃一样的碎裂声。【作品赏析】铜盆里的水结成坚冰,儿童晨起,把冰从盆里剜出。这首诗写冬天孩子们的一场嬉戏:一块大冰被穿上彩线,当作锣来敲打,声音倒也清越嘹亮。忽然冰锣敲碎落地,发出打破玻璃的声音。表达杨万里对儿童的喜爱之情和儿童的调皮与可爱。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详细解读)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会本课 1 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三首古诗。2.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过程与方法目标1.凭借语言文字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2.领悟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欢乐。3.在说的基础上,把这首诗所表达的意境写下来。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点:1.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能初步感悟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2.理解诗词的意思、想象描述的画面、体会童年生活的无暇和美好。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设计理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 ”千百年前的古诗,如今读来同样让我们感动。吟诵是古诗词与学生学习的桥梁,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在破解文义的设计中,重点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地理解诗意。预习作业:1.读准字音,通读诗词句,认识生字词。2.查阅工具书,借助资料,弄清古今字音、词义的变化。3.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平。4.适当批注,并对疑点进行标注。25.学生收集积累描写的童年生活的古诗。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第一首诗:《牧童》一、创设情景,回顾引入(一)出示“牧童骑黄牛,边吹边走”的动画,并配以古诗《所见》的文字、声音。指导学生跟着吟诵。(二)你想说什么?这样童趣盎然的古诗我们还学过很多,谁能说一首。(三)是呀,童年是一支动听的歌,是一幅美丽的画,更是一首优美的诗。用心去揣摩童年这首诗,你能读出美好的韵味。今天让我们再一次分享古代儿童生活的乐趣。【设计意图:创设童年生活的童趣画面,引领学生走入诗的意境。复习以前学过的古诗,积累祖国的语言文字。教师以抒情的话语,为课堂营造轻快、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不露声色地点明了诗歌的学习要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二、学习《牧童》(一)大声诵读,亲近古诗,检查预习效果。 1.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每个字,注意读出诗的节奏。2.指学生读,从字音与节奏上去指导。让学生感受到读准确、读清楚、读得有节奏就是一种美。同时指导书写“蓑” 。3.就近找个伙伴合作读,读整齐、响亮,读得有节奏,读出味道。【设计意图:古诗是一种经典,千百年前的作品,我们如今读来,依然让我们感动,引起我们的共鸣,就像今天写的一样,它是我们民族思想情感的宝贵财产。如何亲近经典,诵读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在不断的回旋往复的朗读中,在不同的朗读要求下,多次反复地读。读得多了,自然就懂得了祖国言语与文字的音韵。 】(二)品读想象,理解诗意。1.小声的静静的用心去读,诗中哪些词句,让你有所想,有所悟。从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哪些生活趣事?【设计意图:想象是理解诗意的翅膀,通过再现诗歌画面,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理解,充实诗歌的内涵,使学生易学、乐学。 】2.交流,同时结合学习。(1) “草铺横野六七里”3a、重点理解“铺”:从“铺”让你感受到什么?b、播放大草原的画面,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个草场?c、如果你身在其中,你会怎样?结合学生自己的理解指导朗读。(2) “笛弄晚风三四声”a、结合注解理解“弄” 。b、从笛声中你听出了什么或感受到什么?【设计意图: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c、结合指导朗读。(3)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a、 “不脱蓑衣卧月明”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b、牧童不脱蓑衣卧月明,那是因为什么?c、说说诗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读。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d.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呢?从哪里看出来的?是一个可爱、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小牧童。e、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而诗人又想借这个小牧童表达什么呢?【设计意图:广阔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扬的笛声使人心动,美丽的月夜让人陶醉。一个“横” 、 “弄” 、 “卧” ,更是充满了随性、自然。对于学生来说,这就是他们所期盼的无拘无束的生活。这个小牧童,就是他们理想的化身,因此,引导学生置换成牧童,设身处地想牧童所想,做牧童所做,从而更好地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f、根据学生不同的回答,适时地朗诵古诗中的句子,读出自己体会到的诗韵。g、天为床,地为席,在清风、明月中,和衣而卧,那是何等地自在,何等惬意。h、一起诵读此诗,能背的背。3.这么悠闲的童年生活,出自诗人吕岩的笔下。介绍作者。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吕岩就是“吕洞宾” ,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吕洞宾到底成不成神仙我们不知道,但《牧童》的意境就像仙境一般。4.再次齐诵古诗。4过渡:过着世外桃源般生活的牧童在月夜下很惬意。三、作业(一)有感情地背诵古诗。(二)默写《牧童》 。(三)选择其中一首古诗,可自创一幅图画,也可改编成一篇小短文。第二课时学习第二首诗:《湖上杂诗》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有人说,年轻就是美丽,韶华易逝,青春易老。古今多少文人墨客用自己的灵动的笔抒发了自己对青春的眷恋,对年少的羡慕。今天,咱就一起走进袁牧的《湖上杂诗》 。【设计意图:教师以抒情的话语,为课堂营造轻快、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不露声色地点明了诗歌的学习要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二.初读古诗,检查预习效果,并想象画面1.自由朗读两首古诗。注意“异” 、 “羡”的读音和写法。2.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葛岭/花开/二月天,游人/来往/说神仙。老夫/心与/游人异,不羡/神仙/羡少年。 ” 【设计意图:通过评读、赛读、合作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通诗歌,读出节奏。 】3.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湖上杂诗》这首诗中,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设计意图:想象是理解诗意的翅膀,通过再现诗歌画面,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理解,充实诗歌的内涵,使学生易学、乐学。 】三.品读古诗,领悟诗意1.师提出自学要求,生自由组合,合作学习,进行品读理解。自学要求:(1)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诗歌大意。(2)交流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3)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4)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流畅地描述出来。2.交流反馈。3.诵读古诗,感受意境5四、复述诗意用自己的语言把诗的内容复述一下。【设计意图:通过复述诗意,启发学生想象,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春暖花开,闲来无事,三五成群,说说笑笑,到湖滨郊游踏青。一路上游人来往不绝,都说想做神仙,只有自己心境不同。一点也不羡慕神仙,只羡慕那些年轻的少年。青春是最令人如痴如醉的,但是年华如水,青春易逝,谁也无法挽留青春逝去的脚步呀!“不羡神仙羡少年”这句诗,明显流露出作者对青春的渴盼,希冀中又隐藏着一股难言的惆怅。五、布置作业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2.把你最喜欢的句子用自己的话写下来,或者画下来。第三课时学习第三首诗:《稚子弄冰》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同学们,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你们正经历着人生的美好季节,一切都是新鲜的,一切都是美好的。童年的你们,正赶上了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甚至是新奇有趣的。可是,你们想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儿童,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吗?有许多喜爱儿童和富有童心的诗人,他们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作品,在他们的诗词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千年以前的孩子的生活情景。让我们乘上诗词的飞船,穿越时光的隧道,去分享古代儿童生活的乐趣吧!【设计意图:创设童年生活的童趣画面,引领学生走入诗的意境。教师以抒情的话语,为课堂营造轻快、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不露声色地点明了诗歌的学习要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二、初读古诗,检查预习,想象画面(1)自由读诗。【设计意图:想象是理解诗意的翅膀,通过再现诗歌画面,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理解,充实诗歌的内涵,使学生易学、乐学。 】(2)理解诗意。弄:玩。 银铮:锣。 磬:古代一种乐器,用石头或玉雕成。 6玻璃:古代指天然水晶石一类的东西。三、品读古诗,领悟诗意1.师提出自学要求,生自由组合,合作学习,进行品读理解。自学要求:(1)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诗歌大意。(2)交流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3)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4)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流畅地描述出来。小孩子从金盆里取出一块冰,用彩线穿起来当做锣来敲。声音像玉磬一样穿越树林,冰忽然落在地上发出像玻璃一样的破裂声。【设计意图: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冬天的清晨一个儿童玩冰的情景,儿童的聪明伶俐、天真顽皮跃然纸上。冬天的生活也如此富有情趣。 】2.交流感受,练习朗读 以“诗中描述的儿童的童年生活怎么样?你觉得诗人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写的”为话题,引导学生读书感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1)全班交流。允许有自己的感受。对学生不正确的认识要恰当地进行引导。结合时代背景,既要体会到儿童生活的悠闲和有趣,又能体会到作者对这一切的审美情趣。当然也可以从当代儿童的角度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师既要尊重他们的独特体验,也要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 (2)结合自己的感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3.诵读古诗,感受意境。练习把古诗词读流利,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并进行深入思考: 诗中描述的儿童的童年生活怎么样?你觉得诗人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写的?你还有什么疑问想提出来和大家交流?4.根据学生不同的回答,适时地朗诵古诗中的句子,读出自己体会到的诗韵。四、结合学生的积累,拓展阅读 1.交流已经背诵积累下来的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词。 2.拓展阅读杨万里其他写儿童生活的诗,大体了解诗的意思,并选一首自己喜欢的背诵下来。 7五、作业(一)有感情地背诵古诗。(二)默写《稚子弄冰》 。古诗三首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的朗读这三首诗,背诵三首诗。2.根据注释,弄懂诗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牧童【 唐 】 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牧童【 唐 】 吕岩草铺 横野 六七里,笛 弄 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 蓑衣 卧月明。横野:宽阔的原野弄:逗弄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表达了作者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在的生活的向往。牧童【 唐 】 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葛岭花开二月天,游人来往说神仙。老夫心与游人异,不羡神仙羡少年。【 清 】 袁枚湖上杂诗葛岭的花都在二月开放(作者闲来无事,在湖滨郊游踏青),一路上游人络绎不绝,都说想做神仙,而我的心境与他们的不一样,我一点也不羡慕神仙,只羡慕那些少年。葛岭花开二月天,游人来往说神仙。老夫心与游人异,不羡神仙羡少年。【 清 】 袁枚湖上杂诗诗人采用 对比的写法,写出了郊游踏青的闲情,表达了作者 对青春的渴盼,对年轻的希冀 。同时又隐藏着一股 难言的惆怅和无奈 。葛岭花开二月天,游人来往说神仙。老夫心与游人异,不羡神仙羡少年。【 清 】 袁枚湖上杂诗稚子弄冰【 宋 】 杨万里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稚子弄冰【 宋 】 杨万里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儿童早晨起来,从结有坚冰的铜盆里剜冰,用彩丝穿起来当铮来敲。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般穿越树林,突然冰落在地上发出玻璃一样的碎裂声。通过描写儿童的调皮与可爱,表达作者对儿童的喜爱之情。稚子弄冰【 宋 】 杨万里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收藏 分享(赏)
温馨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初级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