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包目录
- 2017春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一个人和一幅画》拓展阅读素材(打包4套)(新版)冀教版
- 2017春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一个人和一幅画》作者简介:丁肃清.doc--点击预览
- 2017春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一个人和一幅画》拓展阅读:守护绿色天堂.doc--点击预览
- 2017春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一个人和一幅画》拓展阅读:老人与树.doc--点击预览
- 2017春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一个人和一幅画》拓展阅读:青山不老.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1丁肃清丁肃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教授。河北邢台人。中共党员。1975 年毕业于邢台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后在该校任教,又深造于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取得本科学历。之后在邢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邢台学院任教,任科研处处长,副教授。1984 年开始发表作品,2005 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主要创作小说散文。著有长篇小说《城市封面》 、 《困惑地带》 ,小小说集《楼上楼》 ,散文集《芭蕉雨》 、 《誓不成佛》等 8 部。散文《誓不成佛》获第二届老舍散文奖。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 、 《小说界》 、 《北京文学》 、《中华散文》 、 《福建文学》 、 《山花》 、 《飞天》 、 《四川文学》 、 《山东文学》 、 《广西文学》等国内多家文学期刊。1守护绿色天堂阅读提示:这个老人又和树木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阅读下面的文章,找答案吧。车停在林中垭口,记者邂逅一位赶马哥。“请问鲍守国家在哪里?”“鲍老支书家在那边。但他不会在家,一年四季都在林中。 ”“这么大的林子,到哪找他?”“你们顺着林中这条小路一直走,就到林场的房子了,有可能遇到他。 ”赶马哥说。鲍守国没有通信工具,记者只好按赶马哥的指点往前走去。没走多远,一位老人迎面而来:他腰系布带,别着一把砍柴刀,手持一把镰刀,手臂上戴着红袖章,后面跟着两条大狗。同行的乡人大原主任陈文忠说:“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他就是鲍守国老支书。 ”记者跟着 78 岁的鲍守国老人穿过杉树林,眼前出现两间土墙茅草房和两间石墙瓦房,这就是鲍守国守林的“家” 。站在门前,对面的杉树林从山脚到山顶,郁郁葱葱。房后是松林,长得非常茂盛。鲍守国满脸喜悦:“山养我,我养山。 ”屋里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简单的炊具、一张木桌、一张床,几条木板凳,两盏罐头瓶做成的煤油灯,伴着鲍守国与树一起生活了近 11 年!儿子鲍世红劝他:“爸爸,您老了,回家吧,您一个人住在这里,我们不放心。 ”他说:“我放不下这些树,我身体好着呢,放心吧。 ”女儿鲍世碧在花溪区工作,几次要接他去安享晚年,他总是说:“我要看树,以后再说吧。 ”鲍世红说:“父亲年纪大了,又不肯回家,家里放心不下,每逢星期天,在百宜中学读初三的孙儿就来陪爷爷看树。这两年,我每年出 1000 元请叔伯兄弟鲍世龙晚上到林中陪他。 ”1950 年,鲍守国参加抗美援朝,并多次立功受奖。他撩开衣服,记者看见腹部的伤疤犹在。1956 年,他在部队入党,1957 年退伍回乡,1958 年任百宜公社社长,1962 年至 1995年任场上大队党支部书记。场上村这 5000 亩森林,就是鲍守国 1973 年到 1976 年率全村人种植的,他认为这是他2这一辈子浓墨重彩书写的一笔。鲍守国的精神感动儿孙,节假日,儿子、媳妇、孙子都陪他上山看树守林。“没有报酬,我也要护好林”不当村支书了,鲍守国选择去护林。 “看好森林,环境好了,村民的日子幸福了,自家也有一份。 ”鲍守国说。森林成材后的头 3 年,村里间伐木材 3 次,收入 20 多万元,全村用这笔钱解决了自来水,点上电灯。之后不准伐了,村里没有钱,鲍守国就没有分文报酬。有人认为他不会再护林了。但是他不仅不讲报酬,反而贴钱护林。他说:“没报酬我照样护林,一直护到最后一口气。 ”于是,不管刮风下雨,下雪结冰,他每天早晨 6 点出门,带着刀、狗在林中一趟趟地巡走,每走一趟至少也有 3 公里,一直到晚上 8 点;小憩 1 个小时后又出发,直到晚上 11点。雪天,他带一身雪花进屋;雨天,他常被淋成“落汤鸡” 。记者问:“你孤独吗?”他说:“那么多树陪着我,不孤独。 ”“你回家去住不行吗?” “不行,那样有人砍树就听不到了。 ”11 年来,鲍守国为护林投入多少钱,记不清;走了多少路,算不清。而有一笔账人们却清清楚楚:他护的林活立木蓄积量价值已达 5000 多万元。只认树不认人的倔老汉俗话说:爬得山多终遇虎。鲍守国护林这么多年,哪有不遇到几个盗伐者的,但他一个也不放过,熟人、朋友、亲戚一律对待。盗伐者被他抓住了,首先请放下斧头,然后接受他的批评和开导:“树是大家的,不能这样,要留青山给子孙,不要子孙骂我们。需用木料,办好手续,正大光明地来,偷偷摸摸的不光彩,这样干就是贼了,背起这名声,见人不好意思抬头……”盗伐者往往无言以对,扛起树和他去村委会接受处罚。小土房已经陪鲍守国老人度过了十多年有一天早晨,天刚蒙蒙亮。鲍守国在林中静静地边走边听,一阵砍树声传来,他轻脚轻手地朝声音传来的方向摸去,原来是村里一位熟人正在修整已经砍倒的树。那人见到鲍守国,粗暴地说:“你要拿我,我就要打你。 ”鲍守国说:“你要打我,我不怕,我是经过战争考验过的,不怕死。你打死我,你跑得脱?”那人说:“你要怎么办?”鲍守国说:“树被你砍倒了,无法还原,最好的办法是扛起树子到村委会办公室接受处理。 ”那人照办了,接受村委会处理后,又向鲍守国道歉,此后再也没盗过树。鲍守国说:“看树的头几年,抓住盗伐者有 10 余次,此后一次也没有了。 ”原来是鲍3守国与村民有约:希望大家爱护森林,要造福,不要造孽;村民抓住一个盗伐者由他付100 元的辛苦费,并为村民保密。这个办法很灵,居然杜绝了盗伐。为了防火,每年入冬,鲍守国就挨家挨户地打招呼:“防火保林,就是保自家。 ”因此 11 年来没有发生过山林火灾。鲍守国说:“这林子里虽然只有我一人,但其实是大家帮着看的。 ”“生态平衡,富国家,富人民。 ”鲍守国拿出一个“古老”的收音机笑笑说, “我就靠它听党的方针政策。 ”村党支部书记吴仕平说:“树一天天长大,冰雹没有了,洪水没有了,粮食年年丰收。全村去年人均占有粮食 500 多公斤,人均纯收入 2670 元。鲍老支书功劳最大。 ”“这林中有百种中草药,鸟有多少种不知道,反正一年四季到处都有鸟叫,野兔、野鸡、野猫、狐狸、野山羊、刺猬、野猪、麻雀、画眉、喜鹊、老鸹(乌鸦)、白鹭、鹭鸶都有了,非常热闹。这个林场分布在 10 个大山上,统称为黄草坡,现在变成金银坡了。 ”在鲍守国老人眼里,他用半生心血守护的这片森林就是天堂。1老人与树阅读提示:读到这个题目,你想到什么了吗?老人与树之间会是什么样的关系呢?有一个老果农,为别人种了一辈子的树。老了的时候,就如你所想的,一个人孤单地住在他的小屋里。 他这一辈子,为别人种了不计其数的果树,可他却没有哪怕是一棵属于自己的果树,在即将不久于这个世界的时候,他唯一的梦想就是能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一棵苹果树。也许是他的诚心感动了上帝吧,一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梦:上帝告诉他,在他的小屋的后角上,有一棵他想要的苹果树。 第二天早上,他迫不急待地去屋后看,那儿果然有一棵他想要的苹果树。老农将它移到屋前,小心翼翼的,生怕损着它的叶子。这棵苹果树,很小很脆弱,但必竟是老农这一生拥有的第一棵树呀,也许它也是最后一棵了。 每天,老农精心地培育着、呵护着这棵小树,他觉得它很幸福,他也觉得自己也很幸福。就这样,过了一年多,其间虽有几番天公的不作美,但这棵小树还是像老农一样坚强地活了下来。一天晚上,老农正陪着他的小树看月亮。他突然发现,在月光下,小树的枝头有一颗微透青光的小苹果,尽管很小很小,但老农还是前所未有的激动。他守着苹果树过了大半夜,他仿佛看见那颗苹果正在慢慢地、慢慢地长大,长成了他这一生所见的最大最美的一个,毫无疑问,吃着也是最甜的。怀着这样的心情,老农入睡了。这一夜过得好漫长啊,天刚亮,老农就来看他的宝贝果子。他开始以他几十年积累的经验和技巧去栽培它、呵护它。就这样,又过了一年多,而那个青苹果还是那么大。老农心急了,看着别人的苹果成熟了又成熟,他病倒了。而那棵苹果树呢,除老农之外,又有谁会在乎呢?它也病倒了,那唯一的果子也耷拉了下来。老农看看它,叹了口气,他太失望了。就在这天晚上,他又做了一个梦,上帝对他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灵魂,而这棵苹果树就是你的灵魂呀!”一句简单的话,老农终于明白了:他和树是一样的,即使这棵树只有一颗小果子,又何妨呢?它就是我后半生的一切,它是我这一生唯一的一棵也是最后的一棵苹果树了。想到这些,老农感觉自己轻松多了。新的一切都开始了,老农像塑造一个新生命一样培育着这棵苹果树。他相信,即使这果子永远也长不大,它也是最美的一个,最甜的一个。1青山不老阅读提示:想一想青山为什么不老?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一切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的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一排三间房,就剩下老者一人。老人每天早晨起来抓把柴煮饭,带上干粮扛上锹进沟上山;晚上回来,吃过饭,抽袋烟睡觉。65 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汉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了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他已经 81 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他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回来,接他出去享清福,他不走。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他敲着旱烟锅不紧不慢地说着,村干部在旁边恭敬地补充着……15 年啊,绿化了 8 条沟,造了 7 条防风林带,3700 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在屋里说完话,老人陪我们到沟里去看树。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老人说:“这树根下的淤泥也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 ”是的,保住了这些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看完树,我们在村口道别,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就再也出不来了。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样东西。是真正与山川共存,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