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秋五年级科学上册 1 生物与环境教案(打包9套)(新版)教科版.zip

相关 举报

压缩包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折叠 2016秋五年级科学上册1生物与环境教案打包9套新版教科版.zip2016秋五年级科学上册1生物与环境教案打包9套新版教科版.zip
201611181106.doc
201611181107.doc
201611181108.doc
201611181109.doc
201611181110.doc
201611181111.doc
201611181112.doc
201611181113.doc
201611181114.doc
  • 全部
    • 201611181106.doc--点击预览
    • 201611181107.doc--点击预览
    • 201611181108.doc--点击预览
    • 201611181109.doc--点击预览
    • 201611181110.doc--点击预览
    • 201611181111.doc--点击预览
    • 201611181112.doc--点击预览
    • 201611181113.doc--点击预览
    • 201611181114.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11、种子发芽实验(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教学难点】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教学准备】绿豆种子若干,活动记录(作业本 1 面) ,课外观察记录(作业本 51 面附表一) 。【教学过程】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1.谈话导入(大屏幕出示图片:整个西瓜、切开的西瓜)师:这是什么?预设:西瓜。师:当我们把这个大西瓜切开以后会发现里面有什么?预设:红色的肉和黑色的西瓜子。师:在科学里面我们称它为种子,西瓜是从一颗种子发芽开始的。其他植物也一样,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本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一课种子发芽实验。板书:种子发芽实验(揭题)那么,同学们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 2.自由交流(教学预设: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会说到种子发芽需要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摘要板书。 ) 3.质疑思考进一步引导(拿出一颗绿豆种子,在视频下投放):同学们请看,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说明:从种子发芽过渡到具体的绿豆种子发芽,这样的讨论更有针对性,而且更合理,因为不同种子需要的条件是有些区别的。 )4、师:大家的意见不一样,看来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判别了。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1.设疑2师:怎样的实验办法可行呢?2.以“种子发芽需要水”为例进行研讨(1)就绿豆发芽是否需要水做个表决。 (屏幕出示:问题:绿豆发芽是否需要水呢?)学生出现两个阵营。 (屏幕出示:推测一:需要水。推测二:不需要水。 )(2)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绿豆发芽是否需要水呢?师:需要还是不需要,我们肯定要做个比较,所以在设计实验的时候,肯定要做 2 组实验,一组有水(实验组) ,另一组没有水(对照组) 。其他条件应该相同还是不同呢?为什么?预设:一样,如果不一样,就不知道种子发芽是由谁引起的。师:对的,很好。我们在设计实验时,把这种实验组和对照组同时进行实验,最后对比两组实验结果的实验方法称为对比实验。(3)出示实验计划表我们提出的问题 绿豆发芽是否需要水?我们的推测 绿豆发芽需要水两个组相同的条件 空气 相同数量的绿豆 温度 两个组不同的条件 水实验方法让一组种子得到水,保持湿润,叫实验组。让另一组种子得不到水,保持干燥,叫对照组。(4)讨论结果记录师:实验方法已经有了,那我们怎样知道水是否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应该记录什么呢?预设:记录种子发芽情况师:种子发芽是需要一段时间的,所以要坚持观察并做好记录。(5)注意事项师:在实验中,还需要引起我们同学注意的是:①绿豆的大小应该差不多,因为大小不同的绿豆所含有的营养多少不同;②要在每个盒子分别放入 3 颗绿豆,防止种子自身原因对实验产生干扰;③要垫纸巾,因为如果直接把种子放在水中,会导致种子腐烂。3.独立设计及汇报交流(1)依据上面实验计划表进行实验,观察绿豆发芽到底需不需要水,与你的猜测是不是一致。(2)绿豆发芽必需条件还有哪些呢?阳光需要吗?土壤需要吗?空气需要吗?需要适宜的温度吗?(这些都值得我们研究,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个研究问题,完成一张实验计划表。3(3)分组汇报交流依次交流“阳光”组、 “温度”组,师生补充完善实验计划。4、完成作业本 1 面,教师巡回指导。三、布置实践作业和下节课内容提示:1、鼓励学生回家认真完成实验,并做好课外观察记录(作业本 51 面附表一) 。2、下节课将对实验情况进行分析,欢迎大家带来实验装置和绿豆种子。3、有能力、有条件的同学拍摄绿豆种子发芽各个变化的照片,尝试撰写研究报告。板书设计:种子发芽实验(一)猜测种子发芽的条件:水 合适的温度 土壤 阳光 空气实验方法:对比实验教学后记:12、种子发芽实验(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过程与方法: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教学难点】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实验信息统计表(参考书 5 面)【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交流实验中的发现:1、我们种下的绿豆种子都发芽了吗?其他小组的绿豆种子呢?二、整理分析实验信息:1.整理实验信息师:我们上节课做了绿豆发芽是否需要水的实验,也有的同学根据自己的喜好对绿豆发芽所需条件分别做了不同的研究。下面我们全班交流各组种子的发芽情况,收集相同小组的实验信息,填写在实验记录表格中。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 的实验记录组号种子总数量已发芽量 未发芽量我们的解释实验组1 对照组实验组2 对照组实验组3 对照组实验组4 对照组(1)各小组汇报数据,收集整理数据学生汇报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种子发芽情况,学生收集整理相同实验小组的数据。教师检查学生实验,保证数据真实,同时根据学生汇报在黑板或 PPT 相应表格输入汇报数据。2.分析实验信息(1)各组分析数据,思考这个条件与种子发芽的关系2师:收集了实验数据,我们就要对这些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请大家在组内思考讨论下列问题:①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②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种子发芽是否需要这个条件?③实验结论和我们实验前的猜测一致吗?三、交流实验信息1.交流实验信息(1)学生认真听取其他不同实验小组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同时对实验开始时的实验设计进行修正和完善。(2)在听取的过程中及时了解其他不同组实验中的发现,听听他们怎样用数据来解释实验结果。(3)汇集全班同学的实验,分析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2.小结归纳师: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不需要土壤和阳光。四、种植绿豆芽:1、引导:已经发芽的绿豆芽怎么处理?2、移栽绿豆芽:教师示范把绿豆芽种植到花盆中。然后各个小组利用花盆、泥土和铲子将发芽的种子种植好。要求各组学生把花盆放到合适的地方,让绿豆芽生长一段时间。3、预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4、建议对绿豆芽的生长做观察日记或者记录。参考资料: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是:一是温度。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 6-7℃,12-14℃能正常发芽,最适温度为 20-25℃,最高为 35℃。二是水分。一般需吸收相当于种子自身风干重的 120-140%的水分才能萌发。三是充足的氧气。板书设计: 2 种子发芽实验(二)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是教学后记:水分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1课 题:观察绿豆芽的生长一 、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当环境条件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3.情感、态度、价值观:意思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二、教学重难点:1. 设计对比实验。2. 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三、教具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参考书 7 面),三四天前做好的绿豆芽对水的需要的实验。四、教学活动 第一课 时教 学 内 容 与 活 动 调 整 与 反 思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1、说说自己种下的绿豆芽生长的怎样了。2、为什么大家的绿豆芽生长的不一样呢,怎样才能让绿豆芽生长的更好呢?3、讨论影响绿豆芽生长的因素,教师随机板书。二、实验一: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1、讨论: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2、该怎样来设计对比实验呢?重点指导:(1)我们只能改变哪些条件?不改变哪些条件?(2)两组的绿豆芽需要一样多吗?(3)改变了条件是不是对绿豆芽生长产生了影响,我们怎样才能知道?3、学生完成实验方案,交流。4、提供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采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下绿豆芽的高度、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等)三、实验二: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1、拿出事前做的绿豆芽对水需求的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教师介绍实验: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 5 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终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2、讨论:这 5 粒绿豆种子的生存的环境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环境对绿豆种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什么我们这样推测?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3、概括: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的适应环境的变化。2四、观察更多的植物适应环境的图片(书 8 面):1、比较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叶的不同。2、香蕉、松树、仙人掌分别生长在什么地方?3、这三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4、说说平时还看见有关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板书设计:教学反思:1蚯蚓的选择教学目标1、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2、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3、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教学准备剪掉一半盖子的长方形盒子、盘子、蚯蚓、干土、湿土、小木棒。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1、同学们,课前老师交给大家一个任务,寻找大自然中的蚯蚓,你们找到了吗?2、你是在哪里找到的?3、推测:蚯蚓喜欢怎样的环境?为什么这么认为?(根据学生交流板书)(二)质疑猜测,实验验证蚯蚓喜欢的环境1、蚯蚓真的喜欢你们猜测的那种环境吗?我们可以用实验来验证你们的猜测是否正确。2、湿润和阴暗是两个不同的条件,我们可以用两个实验分别来验证。3、小组讨论:蚯蚓真的喜欢湿润的环境吗(实验一蚯蚓喜欢湿润的还是干燥的环境)4、全班交流:1) 你们准备怎么做?2) 提示:营造两种不同的环境让蚯蚓自己去选择3) 需要哪些材料?4) 你们觉得这样做好不好?为什么?5) 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吗?6) 同时放几条蚯蚓?27) 相同条件是什么?不同条件是什么?5、同学们的设计方案真好,为了让大家更好地完成实验,老师再给大家一些小提示。PPT:注意点1) 轻声实验,蚯蚓的胆子比较小,做实验的时候同学们要小心,不要惊吓了我们的朋友。2) 中途不要打开或者移动蚯蚓3) 及时记录(出示实验表格)6、实验过程中请大家注意这些要求。每组派两位同学来领取实验材料。 (师分发实验材料)7、小组实验。8、请同学们把实验器材放到桌肚里,在等待实验结果的时候我们一起来交流下一个实验吧。9、小组讨论: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10、交流:1) 你们准备怎么做?2) 需要泥土吗?3) 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4) 出示教师准备的器材:剪掉一半盖子的盒子为什么盖子的面积光亮的地方少黑暗的地方多?5) 实验中需要注意些什么?11、小组实验12、同学们,在等这些蚯蚓做出选择时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实验的结果吧.13、记录员到讲台上记录14、交流:从这些数据中我们能发现什么?为什么?15、我们再来看看第二个实验的结果吧,观察完以后到讲台上来记录自己的实验结果。16、交流:从这些数据中我们能发现什么?为什么?17、引导学生总结归纳:通过两个实验,我们能说说蚯蚓喜欢怎样的生活环境?(三)了解蚯蚓的作用1、了解了蚯蚓喜欢的环境,那你们知道蚯蚓对人类有什么帮助吗?(生交流师归纳)32、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我们一起来看看。3、蚯蚓对人类的生活有这么大的帮助,所以我们应该爱护蚯蚓,让它们为人类做更多更大的贡献。今天咱们请来做实验的这些蚯蚓,实验完后应该怎么办呀?(把它送回家,放回土壤里去),真是有爱心的好孩子。(四)知识拓展1、同学们,蚯蚓喜欢生活在黑暗潮湿的地方。其他动物都喜欢这样的环境吗?2、企鹅生活在哪里?它身体的哪些特征适应了这个环境?3、狼生活的环境是什么样的?它身体的哪些特征适应了这个环境?4、总结:每一种动物都有自己的家,我们要做动物的好朋友,保护好他们的生存环境,如果同学们还想了解更多的动物和他们的生存环境,可以课外查一查资料,或养殖观察,了解它是怎样适应环境的。板书设计: 蚯蚓的选择 潮湿 干燥 ?阴暗 光亮4实验小组 明亮一端的蚯蚓数 盒子中间的蚯蚓数 黑暗一端的蚯蚓数12345678910总计5实验小组 干燥土壤里的蚯蚓数 盒子中间的蚯蚓数 湿润土壤里的蚯蚓数12345678 910总计6实验次数明亮一端的蚯蚓数 盒子中间的蚯蚓数 黑暗一端的蚯蚓数 我们的发现1实验次数干燥土壤里的蚯蚓数盒子中间的蚯蚓数湿润土壤里的蚯蚓数 我们的发现11食物链和食物网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蔷薇花丛中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能量交换关系。过程与方法:通过画、找食物链,认识食物网,意识到食物网反映了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的之间的复杂的食物能量交换关系。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科学态度。二、教学重点 研究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认识食物链和食物网。了解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概念。三、教学难点建立起初步的生态系统的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的认识。四、教学准备 校园常见动植物图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猜谜语:草原上来了一群羊?(答一水果)又来了一群狼?(答一水果)吸引学生注意力,使课堂氛围变得更加活跃。得出草、羊和狼直接最简单的食物关系,让学生初步感受食物链的概念。2、引导: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3、讲述: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二)谁吃谁:1、教师出示校园常见动植物图片,说:这是在一簇花丛中发现的生物,有小草、蚜虫、瓢虫、小鸟等。2、学生自由说,教师随机用简单的文字和箭头表示这种关系。3、讲述: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者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3、学生自由说,教师随机用简单的文字和箭头表示这种关系。24、让学生指出上面几条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并发现大多数食物链都是从植物开始的。5、学生再根据生活经验说几条食物链。(三)水田的食物网:1、巩固出示有蔷薇、小草、树叶、蚜虫、瓢虫、蚯蚓、小鸟等的图片。学生自主找出食物链。 (蔷薇或草——蚜虫——瓢虫——小鸟;落叶——蚯蚓——小鸟) 。2、讲诉: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3、巩固比赛,找一找。从草、兔子、老鼠、蝗虫、蜘蛛、小鸟、蛇、狐狸、猫头鹰等生物中以小组为单位,找找哪组找到的食物链更多。并指出生产者和消费者。5、思考和讨论:万一其中的一种生物灭绝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六、板书设计:食物链 生产者 消费者草——羊——狼食物网1做一个生态瓶课 题 6、做一个生态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生物在一定区域 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生态群落。过程与方法: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相互听取意见、共同协作、好象管理和观察的必要性。教学重点 能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教学难点 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课时进度 第 三周第 2 课时(学期第 7 课时)课 型 新授课 教具 大饮料瓶、剪刀、建造生态瓶需要的材料、活动记录本。 个性设计教学内容与过程一、认识真正的池塘里的生物环境:1、看书 14 面的池塘图,讨论池塘中的生物关系:(1)池塘有哪些水生生物?(有水生植物如水藻水草,鱼类,虾,软条类如田螺河蚌,水鸟类如鸭,水生昆虫,青蛙等)(2)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3)池塘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4)动物为植物 生长做了哪些贡献?(5)我们还可以在池塘里找到哪些非生物?它们对生物有什么作用?(非生物主要有空气、水、泥土、岩石等)2、概括: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群落。二、设计生态瓶:1、说明:我们现在要模拟池塘群落建造一个生态瓶,研究其中的关系。2、学生讨论:该怎样设计这个生态瓶呢?问题提示:(1)你们准备让哪些生物来生活?(2)什么样的生物可以在这个有限的空间里生活?(3)如果要有动物,那它们的食物来源是什么?(4)除了加生物外,还需要其他一些东西吗?(5)生物放入的顺序需要考虑吗?3、为了让这些生物在生态瓶里生活的更好一些,我们还应该考虑些什么?(生物品种搭配和数量多少问题)4、给每个小组发设计纸,用图文结合法记录下设计方案,注意标出生物和非生物的种类、数量等。三、制作生态瓶:1、说明制作步骤:(1)先在瓶底装入一层淘洗干净的沙(要加几块小石子也就在这时候放)真能做一个生态瓶吗?我认为本课的设计其实达不到,因为生态是食物网而非一条食物链,所以容易引发学生的错误理解。 2。(2)装入半瓶自然水域的水。(3)往瓶里种上自己准备的水草。(4)再放入小动物。(5)把本组成员的名字做才标签贴在生态瓶的外面。2、根据讨论的设计方案,选择材料完成制作生态瓶。3、小组商量决定生态瓶放置的地方并分工进行管理和观察记录。(16 面的生态瓶观察记录表),提醒注意每天观察生态瓶里发生的变化,并做好记录。板书设计6、做一个生态瓶一、认识真正的池塘里的生物环境:二、设计生态瓶:三、制作生态瓶:课后反思生态瓶观察记录表第 组 日期 植物的情况 动物的情况 水的情况 其它情况1做一个生态瓶一、关于教材1、教材的设计意图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对环境更加熟悉了。在对环境进一步观察中,他们会发现一些更有深度和价值的问题,对环境问题也有了更多的认识。“生物与环境(二)”这一单元就是要引领学生经历一些有目的的调查、考察活动,在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推理,进一步体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特别是认识到一种动物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种动物或植物生存所依赖的条件,从而在学生心目中初步建立起的生态系统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的认识。在这一探究过程中,侧重研究生物体与生物体之间的关系,初步涉及动植物及微生物之间的依存关系,对动植物间的食物联系进行重点研究。2、《课程标准》规定:《课程标准》十分强调生物间、生物与非生物间的联系,强调知识的应用。科学课程要让学生接触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去田野树林、山川湖泊,看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引人入胜。他们会发现每一片树叶都不同,每一朵花儿都绚丽,从而激发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意趣。“生命世界”的内容标准的确定是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去认识不同种类、不同环境中的生物,进而对多种多样的生物有比较全面的认识。“生命与环境”部分具体内容则十分强调联系和应用。“生命世界”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不应拘泥于生物学上的专用名词和概念,要让学生深入探究生物生命活动中一些有意义的问题,有助于他们对生命本质的认识上升到新的高度。3、在教材中的位置生命世界——生物与环境——生态系统——做一个生态瓶——生态平衡——保护生态平衡4、在单元中的位置整个单元以生态瓶的建造、观察和改变控制条件为线索来进行探究活动,探究食物关系平衡破坏后的生态状况,进一步认识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整个单元的教学由 10 个主题活动组成。首先从观察熟悉的“蔷薇花丛”开始,研究“花丛”中动植物间的关系,认识生态系统;研究它们之间的食物联系,认识食物链和食物网。然后从设计和建造生态瓶开始,观察生态瓶内的动植物及微生物;研究改变生态瓶的控制条件,推测和观察条件改变后的生态状况,初步感受生态平衡的意义。最后将研究推广到真实的大自然中,推测草原上某种动植2物增减或某种环境改变后生态平衡状态的变化,进而认识引发沙尘暴的原因;在了解学习国家《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基础上,通过上网、访问、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认识了解野生生物及其栖息地;进一步关注自然界的珍稀动植物,在此基础上进行调查研究,做一个某种珍稀动植物生存现状和保护措施的调查研究报告,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因此,我们可以用以下脉络来把握“做一个生态瓶”在本单元的地位:蔷薇花丛 观察生态瓶 改变生态瓶 他们是什么关系 做一个生态瓶 食物链和食物网 显微镜下的生命维护生态平衡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爱护珍稀动物和植物4、教材结构观察认识池塘生态系统——设计做一个生态瓶的方案——制作一个生态瓶 二、学生情况分析1、知识准备五年级的学生,通过科学课的学习,已经接触了解了常见的植物、常见的动物、常见的其他生物、生物的生命周期、生物的繁殖、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生物的基本需求的一些生物基本的但比较零散的知识;也经历体验过观察探究植物、动物的过程与方法。通过本单元前 3 课的学习,初步了解了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通过日常生活也听说过生态建设、生态保护、生态系统等比较复杂的生物学名词。一部分学生甚至还能对上述名词有一定的了解。因此他们在设计生态瓶制造方案时,学生是能够考虑到一些动植物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2、学生的观察兴趣应该说大部分学生对于观察花草和小动物还是有较浓厚的兴趣的。制作、并长期不断地观察生态瓶里的动物和植物,对于大部分学生是具有相当的吸引力的。(本人在 1998 年上半年,曾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对一个11岁的女孩作了不间断的观察,有趣的是,她兴趣保持时间最长的是在自家阳台上种一棵豇豆,从下种,到收获,到植株枯萎的里,连续培植、观察95天。如果植株不枯萎,这个纪录会更高。)3、认知需求在研究蔷薇群落、农田群落后,学生自然愿意将目光转向其他类型的生物群落。经历了前面几个学期的观察探究,特别是本单元前面 3 课的学习体验,他们感受了蔷薇群落、农3田群落里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即是一个生态系统。还感受到在这些相互关系中最显性、最直接的食物关系。他们产生观察探究其他类型的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欲望,这是我们引导学生经历“做一个生态瓶”主要心理基础。同时,也顺利地引发学生进行“观察生态瓶”等以后课程的学习。三、教学目标(一)《教师用书》设定的教学目标及想法1、通过观察池塘里生物环境资料,认识自然环境下的生态系统,以此为蓝本设计生态瓶的建造方案。(在本单元《它们是什么关系》中,学生已经认识了自然环境下的生态系统,本主题第一部分主要是分析、理解池塘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2、能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实际条件是我们进行方案设计的依据之一,因此必须在方案中体现出来,我认为制作时主要是根据方案进行)3、能相互听取意见,共同协作制作生态瓶,并分工进行管理和观察。(这是小组合作的一般要求)(二)重新设定的教学目标及理由1、科学探究: 能积极地参与讨论、做一个生态瓶的活动,共同协作制作一个生态瓶。(积极的参与讨论,特别是做,是每位学生对“生命世界”前期学习的回顾和综合运用)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析池塘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以此为基础提出设计一个生态瓶的建造方案。能在课后个人制作一个生态瓶并坚持观察,关注生态瓶的变化。(这是后续学习的起点和学生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3、科学知识:理解池塘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了解制作一个生态瓶的过程。(只有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才能设计出科学的方案;了解制作过程,保证了课后自己制作的成功)四、重点、难点1、重点:生态瓶建造方案的设计。2、难点:在设计方案时考虑,尽量让动植物活在自然环境中一样,主要是指动植物的数量比例。五、学习方法的指导本活动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要用观察、设计、制作的方法来学习。其中开始与结尾两部分主要用观察的方法,第二部分主要用设计的方法、第三部分用制作的方法。大致是以下的学习流程:观察——设计——制作——观察1、观察:开始部分全班观察池塘群落的图片(影视资料),全班或小组讨论池塘群落生物之间、4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池塘群落的一般模型;结尾部分观察自己制作的生态瓶,进行记录。2、设计:以小组为单位,以池塘群落为模型,为水生动植物模拟一个人工池塘群落。以池塘群落中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依据,小组人员之间开展讨论,最终确定设计方案。其中记录员的作用相当重要。3、制作:根据自己小组的设计方案,按顺序制作一个生态瓶。六、教学预设(一)池塘里的生态系统意图:理解池塘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建立池塘生态系统的模型,为小组的方案设计和制作提供必要知识准备、情感激发。1. 出示生态池塘图片(或影视),师:同学们已经观察了蔷薇花丛、水田里的生物,老师在郊外找到了一个池塘,我们来看看这个池塘,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可能会回答:池塘里有水草、鱼、小虾、螺蛳、鸭子、河蚌、荷花、荷叶、青蛙。他们会说出池塘里的一些生物,教师逐步引导学生说出池塘里的非生物。·这些生物中哪些是水生植物?(水草、荷)·它们的生存需要哪些条件?(泥沙、水、阳光)·这些水生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食物、氧气、住所、躲避动物的攻击等)·池塘里的非生物对生物又有哪些帮助?2. 原来自然环境下的生态池塘存在这么多生物和非生物,那我们自己能建造一个这样的小池塘吗?(二)设计建造生态瓶意图:对池塘生态系统知识以及前期学习的知识的综合运用,直接为下一环节的制作提供依据。在讨论“为生物的生活考虑哪些问题”这一环节时,突破难点“在设计方案时考虑,尽量让动植物活在自然环境中一样,主要是指动植物的数量比例。”1. 小组讨论设计建生态瓶的方案。我们的生态瓶设计方案准备用什么材料哪些生物来生活?生物5非生物为生物的生活考虑哪些问题?生态瓶模型图2. 组际交流设计方案。(三)做一个生态瓶意图:进一步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检验方案设计的合理性,为课后的自己制作积累经验,为后续观察活动提供真实的资料。1. 准备相应的制作材料,如透明的玻璃缸、玻璃瓶,也可以是大可乐瓶剪去上半部分。根据小组讨论决定的方案制作生态瓶,贴上标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给生态瓶取一个有创意的名字。生态瓶标签样本生态瓶名称瓶内生物制作者管理者2. 小组商量生态瓶的放置与管理,观察与记录。(四)课后自己制作一个生态瓶并持续地观察记录。意图:对人工池塘生态系统的观察记录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保证观察的时空条件。板书:做一个生态瓶容器:鱼缸或大塑料瓶生物:植物——水草、萍……小鱼、虾、螺蛳、蝌蚪……非生物:淤泥、河水、阳光……生物生活需要: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养料、栖息地、阳光……17、改变生态瓶课 题 7、改变生态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发生态群落的变化。过程与方法: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控制条件进行实验,细致、准确地记录到的现象的必要性。教学重点 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教学难点 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课时进度 第 三 周第 3 课时(学期第 8 课时)课 型 新授课 教具 准备若干鱼、水、水草等材料。 个性设计教学内容与过程一、交流生态瓶,确定实验方案:1、交流:生态瓶里的生物生活得还好吗?2、展示,比一比哪些生态瓶里的动植物生活的比较好。3、思考:如果改变生态瓶中的一些条件会怎样呢?4、引导:减少生态瓶里的水是改变生态瓶的非生物环境,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是改变生物的数量。5、学生小组自由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案。二、实验一:减少生态瓶里的水:(参 17 面记录单)1、实验方法:选择 2 个生态瓶,尽量一样的,一个生态瓶的水减少一半,另一个水量不变,两个生态瓶的生物数量都不变。2、引导:要观察生物有什么变化,我们可以采用记录小鱼在改变前面一分钟浮出水面上来的次数。3、进行实验和观察记录。实验结果:由于水量减少,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减少,氧气量减少,水少的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比较多。三、实验二: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参 18 面记录单)1、实验方法:选择 2 个生态瓶,尽量一样的,一个生态瓶的水草增加一倍,另一个的小鱼数量增加一倍,其他条件不变。2、预测生态瓶里会发生什么变化。3、同样采用记录小鱼在改变前面一分钟浮出水面上来的次数。3、进行实验和观察记录。实验结果:水草增加,产生的氧气量就增加,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减少;小鱼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会增多。4、讨论:如果小鱼增加 2 倍或者是 4 倍又会怎样呢?(小鱼浮出水面次数更多,甚至会缺氧死亡)。是不是植物越多越好呢?(植物过多,影响植物对光的吸收,还会减少动物的活动空间,也会产生不良影响)。四、总结拓展:1、讨论:要让生态瓶里的生物生存的更好,我们要注意什么?2、回家继续观察生态瓶,尝试写科学观察报告。2板书设计7、改变生态瓶一、交流生态瓶,确定实验方案:二、实验一:减少生态瓶里的水:三、实验二: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课后反思观察记录表: 1.向生态瓶里添加动物的实验的观察记录日期 鱼的数量 鱼的颜色 鱼的运动 水草的颜色 水草的状况2.向生态瓶里添加植物的观察记录日期 水草的颜色 水草的长度 鱼的数量 鱼的运动318、维护生态平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必须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即生态系统。过程与方法: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教学重点 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教学难点 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教具学具 收集有关沙尘暴的资料。教法和学法指导 图片展示法 自主探究法教 学 过 程 设 计师 生 双 边 活 动 个性活动一、回顾知识,引入新课:1、学生自己的话举例说明食物链、食物、生态群落的含义。2、说明: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3、提问:如果生态系统中的某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会怎样呢?二、草原的生态平衡:1、现在让我们以草原为例来研究有关生态系统的平衡问题。草原上常见的生物有鹰、兔和草,那么,这三种生物之间的食物链是怎样呢?(学生画出)2、设想一下:(1)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2)如果兔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3)如果草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教 学 过 程 设 计2师 生 双 边 活 动 个性活动每个设想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然后再发表意见。3、人类的哪些行为会造成鹰、兔或者草减少呢?在书 19 面表示出来。(可启发;为了经济发展,人们会采取哪些手段。)三、是什么引起了沙尘暴:1、阅读书 20 面有关沙尘暴的资料。教师可进行适当的补充。2、引导学生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提示:(1)人类的哪些行为引起草原生态系统失衡?(2)这些行为的后果是什么?(3)最终结果是什么?3、小结:生态系统配合发展是不十分不易的,人类的许多行为都在破坏着大自然的生态平衡。4、拓展:大家深入分析一下目前许多的做法,并讨论为了保护生态平衡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板书设计教学后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收藏 分享(赏)
温馨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初级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