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DB37T - 固定污染源废气 氮氧化物的测定 紫外吸收法.doc

上传人:oceanpvg 文档编号:3794809 上传时间:2018-11-1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82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37T - 固定污染源废气  氮氧化物的测定  紫外吸收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DB37T - 固定污染源废气  氮氧化物的测定  紫外吸收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DB37T - 固定污染源废气  氮氧化物的测定  紫外吸收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DB37T - 固定污染源废气  氮氧化物的测定  紫外吸收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DB37T - 固定污染源废气  氮氧化物的测定  紫外吸收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ICS 13.040.01Z 25DB 37山 东 省 地 方 标 准DB37/ XXXXXXXXX固定污染源废气 氮氧化物的测定紫外吸收法XXXX-XX-XX 发布 XXXX-XX-XX 实施山 东 省 质 量 技 术 监 督 局 发 布DB37/ XXXXXXXXXI目 次前言 II引言 .I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方法原理 25 干扰和消除 26 试剂和材料 27 仪器和设备 38 采样位置和采样点 39 分析步骤 310 结果计算与表示 .411 精密度和准确度 .512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513 注意事项 .6附录 A(资料性附录) 测定前后仪

2、器性能审核表 .7附录 B(资料性附录) 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 .9DB37/ XXXXXXXXXII前 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山东省环境保护厅提出。本标准由山东省环保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省环境监测中心站、青岛崂山应用技术研究所、青岛博睿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山东国舜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南京埃森环境技术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潘光、李恒庆、潘齐、付军华、谷树茂、徐标、邹康、李毅明、王绪刚。DB37/ XXXXXXXXXIII引 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大气固定污染源排放氮氧化物的监测,制定本标

3、准。DB37/ XXXXXXXXX1固定污染源废气 氮氧化物的测定紫外吸收法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测定固定污染源废气中氮氧化物的紫外吸收法。本标准适用于固定污染源废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本方法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检出限均为2 mg/m 3,测定下限均为8 mg/m 3。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16157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HJ/T 76 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试行)HJ/T 373

4、固定污染源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技术规范HJ/T 397 固定源废气监测技术规范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氮氧化物固定污染源废气中以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形式存在的氮的氧化物。3.2 校准量程仪器的校准上限,为校准用校准气体浓度值(若多点校准则为校准用最高校准气体浓度值)。校准量程(以下用C.S.表示)的选择要适当,所测气态污染物的平均浓度应在C.S.的20 %100 %之间,不得超过C.S.。当测定低浓度的气态污染物时,为实现数据质量目标,不要选择过高的C.S.。C.S.应小于或等于仪器的满量程。3.3 零气不存在测量组分或小于规定值,存在的其他气体的浓度不干扰仪器的读数

5、或产生的测量组分的读数可忽略不计的气体。DB37/ XXXXXXXXX23.4 零点仪器对零气输出的信号值。3.5 零点漂移在测定前后,仪器对相同零气的测定结果的偏差与C.S.的百分比。3.6 量程漂移在测定前后,仪器对相同标准气体的测定结果的偏差与C.S.的百分比。3.7 示值误差仪器得到标准气体的测定结果与标准气体实际值的差与标准气体实际值的百分比。3.8 系统偏差校准气体直接导入仪器主机的进气口(直接测定模式)得到的测定结果与校准气体由采样管端导入仪器(系统测定模式)得到的测定结果的偏差与C.S.的百分比或绝对误差。4 方法原理利用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吸收紫外光区内特征波长的光,由朗伯比尔

6、定律定量废气中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浓度。5 干扰和消除采用选取不同吸收波段等方法消除其他气体的干扰影响。通过过滤器除尘、加热采样管输送气体、冷却装置快速除湿或测定热湿废气样品等方法,消除或减少废气中颗粒物、水汽冷凝等对仪器的污染和造成的氮氧化物吸附及溶解损失。6 试剂和材料6.1 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校准气体用于标定、校准仪器的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标准气体,不确定度不大于2 %或用精度不低于5 的配气装置以氮气稀释标准气体获得用于校准仪器的气体。检查示值误差和系统偏差的校准气体的浓度为40 %60 %C.S.或等于C.S.。6.2 氮气DB37/ XXXXXXXXX3纯度大于99.99 %。7 仪

7、器和设备7.1 紫外吸收法氮氧化物测定仪7.1.1 定义紫外吸收法氮氧化物测定仪或带紫外吸收法氮氧化物分析的多组分气体测定仪(以下简称:仪器)。7.1.2 组成仪器组成具体包括:a) 主机,含流量控制装置、抽气泵、检测器(带恒温装置);b) 采样管(含滤尘装置和加热装置);c) 导气管;d) 除湿冷却装置等。注:采用热湿法测定废气样品的仪器应配置测定废气样品含湿量的检测器。热湿法是指废气不经过冷凝除水而是采用高温加热的方式直接测定废气浓度的方法。7.1.3 要求具体包括:a) 具有显示采样流量的功能;b) 示值误差:5 %(浓度100 mol/mol 时,5 mol/mol);c) 系统偏差:

8、5 %C.S.;d) 具有消除干扰的功能。7.2 气体流量计用于测定仪器的采样流量,测定范围和精度满足仪器采样流量要求。7.3 标准气体钢瓶配可调式减压阀、流量调节装置及导气管。7.4 集气袋用于气袋法校准仪器。容积4 L8 L,内衬材料应选用对被测成分影响小的惰性材料。8 采样位置和采样点采样位置和采样点的设置符合HJ/T 76、HJ/T 373、HJ/T 397和GB/T 16157的规定。仪器的采样管前端应尽量置于靠近排气筒的中心位置。9 分析步骤9.1 量程校准DB37/ XXXXXXXXX4仪器按照本标准9.2条的步骤测定一氧化氮校准气体,若示值误差符合7.1.3条b)的要求,仪器可

9、用。否则,需校准。校准方法:a) 气袋法:先用气体流量计校准仪器的采样流量。用校准气体将洁净的集气袋充满后排空,反复三次,再充满后备用。按仪器使用说明书中规定的校准步骤进行校准。b) 钢瓶法:将配有流量调节装置及导气管的标准气体钢瓶与采样管连接,打开钢瓶气阀门,调节流量调节装置,以仪器规定的流量,通入仪器的进气口。注意各连接处不得漏气。按仪器使用说明书中规定的校准步骤进行校准。9.2 测定9.2.1 零点校准具体步骤:a) 按仪器使用说明书,正确连接仪器的主机、采样管(含滤尘装置和加热装置)、导气管、除湿冷却装置,以及其它装置。b) 将加热装置、除湿冷却装置及其它装置等接通电源,达到仪器使用说

10、明书中规定的条件。c) 打开仪器主机电源,以清洁的空气或氮气为零气,进行仪器零点校准。9.2.2 样品测定把采样管插入烟道采样点位,以仪器规定的采样流量连续自动采样,待仪器读数稳定后即可记录读数,每分钟记录一次监测结果的平均值。采样频次和采样时间执行HJ/T 397第10.2条的规定;连续排放监测系统的性能审核、数据有效性审核比对监测等按有关规定执行。9.3 测定结束测定结束后,将采样管置于清洁的环境空气或氮气中,待仪器示值回到零点后关机。10 结果计算与表示10.1 氮氧化物排放浓度的计算氮氧化物浓度以二氧化氮计,按下式计算标准状态(273 K, 101.325 kPa)下废气中的氮氧化物质

11、量浓度:a) 干废气中,由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体积浓度转换为氮氧化物的质量浓度,按式(1)计算:(1)24.26NO式中:标准状态下干废气中氮氧化物的质量浓度,mg/m 3;干废气中一氧化氮的体积浓度,mol/mol;NO干废气中二氧化氮的体积浓度,mol/mol。2b) 干废气中,由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质量浓度转换为氮氧化物的质量浓度按式(2)计算:.(2)3046(2NO式中:DB37/ XXXXXXXXX5标准状态下干废气中氮氧化物的质量浓度,mg/m 3;干废气中一氧化氮的质量浓度,mg/m 3;NO干废气中二氧化氮的质量浓度,mg/m 3。2c) 湿废气中,由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体积

12、浓度转换为氮氧化物的质量浓度按式(3)计算:.(3)wXNOs14.262式中:标准状态下干废气中氮氧化物的质量浓度,mg/m 3;湿废气中一氧化氮的体积浓度,mol/mol;NO湿废气中二氧化氮的体积浓度,mol/mol;2废气中含湿量,%。wXsd) 湿废气中,由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质量浓度转换为氮氧化物的质量浓度按式(4)计算:(4)XswNO1)3046(2式中:标准状态下干废气中氮氧化物的质量浓度,mg/m 3;湿废气中一氧化氮的质量浓度,mg/m 3;NO湿废气中二氧化氮的质量浓度,mg/m 3;2废气中含湿量,%。Xsw注:干废气是指废气经过加热冷凝除水后的废气,湿废气是指废气不

13、经过冷凝除水在高温下直接测量的废气。10.2 结果表示氮氧化物的浓度计算结果只保留整数位。11 精密度和准确度精密度和准确度按HJ 168的相关要求和计算方法进行测定,测定示例见附录B。12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12.1 仪器及部分辅助设备如大气压计、温度计等必须经有关计量检定单位检定合格,且在检定有效期限内。12.2 仪器的各组成部分应连接牢固,测定前后应按照要求检查仪器的气密性,可堵紧仪器的进气口,若仪器的采样流量示值在 2 min 以内降至零,表明气密性合格。12.3 测定前按 9.2 条的步骤测定零气和校准气体,计算测定的示值误差,并检查仪器的系统偏差,若示值误差和/或系统偏差不符合 7

14、.1.3 条 b)和 c)的要求,应查找原因,并进行相应的修复维护,直至满足要求后方可开展监测。12.4 测定后按 9.2 条的步骤测定零气和校准气体,计算测定的示值误差,并检查仪器的系统偏差。若示值误差和系统偏差符合 7.1.3 条 b)和 c)的要求,判定本次样品的测定结果有效;否则,判定本次样品的测定结果无效。12.5 每个月至少进行一次测定前后的零点漂移、量程漂移检查。零点漂移、量程漂移均应3 %C.S.(当校准量程200 mol/mol 时,应5.0 %C.S.)。否则,应及时对仪器进行校准维护。DB37/ XXXXXXXXX612.6 测定完毕在关机之前,按照仪器说明书的要求通入清

15、洁的环境空气或氮气冲洗仪器。12.7 每半年至少进行一次用低(20 %C.S.)、中(40 %C.S.60 %C.S.)、高(80 %C.S.100 %C.S.)浓度的校准气体对仪器线性校准,测定值与校准气体浓度值的示值误差和系统偏差应符合 7.1.3条 b)和 c)的要求。13 注意事项13.1 测定前检查除湿冷却装置和输气管路,并清洁颗粒物过滤装置,必要时更换滤料。13.2 测定前应检查采样管加热系统是否正常工作、仪器必须充分地预热。13.3 及时排空除湿冷却装置的冷凝水,防止影响测定结果。13.4 测定时采气流速的变化直接影响仪器的测定读数,尤其在烟道负压情况下,可导致测定结果偏低或无法

16、测出。应选择抗负压能力大于烟道负压的仪器或将负压烟道气引出到平衡装置中,然后进行测定。13.5 测定结果表明排放废气中二氧化氮的浓度占氮氧化物的比大于 5 %时,仪器还应按照 9.2 条的步骤测定 NO2校准气体,其余同 12.5 条。13.6 测定结果应处于仪器校准量程的 20 %100 %之间,超过校准量程时,应重新选择适当的校准量程,重新测定。DB37/ XXXXXXXXX7A A附 录 A(资料性附录)测定前后仪器性能审核表实验室名称 测定地点 仪器生产厂 仪器型号、编号 原理 校准量程(C.S.)(mol/mol,mg/m 3) 气体流量(L/min) 环境温度( oC) 环境压力(

17、kPa) 相对湿度(RH%) 标准气体生产单位 测定污染物名称 测试人员 测定日期 年 月 日表 A.1 示值误差校准气体 测定前 测定后名称 浓度/ A 测定值/ Ai 平均值/ iA示值误差/%( i -A)/A测定值/ Ai 平均值/ iA示值误差/%( i -A)/ANONO2注:测定值 Ai是指标准气体在直接测定模式下得到的测定结果。表 A.2 系统偏差校准气体 测定前 测定后测定值 测定值名称 浓度A B系统偏差( - )/C.S.AA B系统偏差( - )/C.S.A零气NONO2注1:测定值 A是指标准气体在直接测定模式下得到的测定结果;注2:测定值 B是指标准气体在系统测定模

18、式下得到的测定结果。DB37/ XXXXXXXXX8表 A.3 零点漂移和量程漂移零点漂移 量程漂移校准气体 零点读数 零点漂移绝对误差校准气体读数量程漂移绝对误差名称 浓度日期 时间起始(Z0)最终(Zi) Z=Z i-Z0%校准量程 起始(S0)最终(Si) S=S i-S0%校准量程NONO2注:起始表示测定前,最终表示测定后。DB37/ XXXXXXXXX9B B附 录 B(资料性附录)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B.1 方法的精密度B.1.1 6家实验室对浓度水平为57 mg/m 3、143 mg/m 3、268 mg/m 3的一氧化氮标准气体进行测定。a) 实验室内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

19、9 %1.8 %、0.2 %1.8 %、0.2 %0.7 %;b) 实验室间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8 %、2.1 %、1.9 %;c) 重复性限分别为:1.9 mg/m 3、3.5 mg/m 3、2.9 mg/m 3;d) 再现性限分别为:3.3 mg/m 3、9.0 mg/m 3、14.7 mg/m 3。B.1.2 6家实验室对浓度水平为100 mg/m 3、236 mg/m 3、359 mg/m 3的二氧化氮标准气体进行测定。a) 实验室内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4 %1.2 %、0.2 %0.5 %、0.2 %0.8 %;b) 实验室间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6 %、1.2 %、1.0

20、 %;c) 重复性限分别为:2.3 mg/m 3、2.2 mg/m 3、5.3 mg/m 3;d) 再现性限分别为:7.7 mg/m 3、8.3 mg/m 3、11.0 mg/m 3。B.1.3 6家实验室对某钢铁厂排放废气中的一氧化氮浓度进行了同步测定。废气中一氧化氮浓度为84 mg/m389 mg/m 3,平均值86 mg/m 3。a) 实验室内相对标准偏差为:3.1 %4.7 %;b) 实验室间相对标准偏差为:2.1 %;c) 重复性限为:0.1 mg/m 3;d) 再现性限为:5.1 mg/m 3。B.1.4 6家实验室对某大型发电厂排放废气中的一氧化氮浓度进行了同步测定。废气中一氧化

21、氮浓度为379 mg/m 3402 mg/m 3,平均值391 mg/m 3。a) 实验室内相对标准偏差为:1.7 %2.8 %;b) 实验室间相对标准偏差为:2.7 %;c) 重复性限为:0.1 mg/m 3;d) 再现性限为:29.2 mg/m 3。B.1.5 6家实验室对某热电厂排放废气中的二氧化氮浓度进行了同步测定。废气中二氧化氮浓度为23 mg/m329 mg/m 3,平均值26 mg/m 3。a) 实验室内相对标准偏差为:2.3 %6.2 %;b) 实验室间相对标准偏差为:8.2 %;c) 重复性限为:0.1 mg/m 3;d) 再现性限为:5.9 mg/m 3。B.2 方法的准确

22、度B.2.1 6家实验室对浓度水平为57 mg/m 3、143 mg/m 3、268 mg/m 3的一氧化氮标准气体进行测定。a) 相对误差分别为:-3.2 %0.9 %、-2.9 %2.8 %、-0.9 %4.4 %;b) 相对误差的最终值分别为:-1.3 %3.6 %、-0.3 %4.2 %、0.6 %3.9 %。DB37/ XXXXXXXXX10B.2.2 6家实验室对浓度水平为100 mg/m 3、236 mg/m 3、359 mg/m 3的二氧化氮标准气体进行测定。a) 相对误差分别为:-3.1 %2.9 %、-1.5 %1.7 %、-1.1 %1.8 %;b) 相对误差的最终值分别为:0.6 %5.3 %、0.5 %2.4 %、0.5 %2.0 %。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规范标准 > 国内外标准规范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