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笔试科目,教育基础知识 学生指导 班级管理 学科知识+教学设计 教学实施 教学评价与反思,模块内容,小学,试卷结构,小学,试卷结构,小学,第一节 教育与教育学 第二节 中小学教育 第三节 中小学组织与运行 第四节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第五节 教师专业发展 第六节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第一章 教育知识与应用,(一)教育的词源 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二)教育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
2、,(三)教育的属性 1、本质属性(质的规定性) 育人,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自然人-社会人,人类特有,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 有意识、有目的地传递经验的活动;(本质区别) 存在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三种要素。,教育,(三)教育的属性 2、社会属性 永恒性 历史性 相对独立性 (1)教育具有继承性 (2)教育要受到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3)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四)教育的要素 教育者教育主体;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能动性和主体性 教育影响(教育媒介)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教育,(五)教育功能 教育功能指教育者在
3、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分类: (1)按作用的对象:个体功能、社会功能 (2)按作用的方向:正向功能、负向功能 (3)按作用呈现的形式:显性功能、隐性功能,教育,(六)教育起源说 神话起源说朱熹教育是是由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体现神的意志 生物起源说(法)利托尔诺、(英)沛西能-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 心理起源说(美)孟禄-教育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劳动起源说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教育起源于人类特有的生产劳动,教育,(七)教育的基本形态 根据教育的形式化程度 非形式化教育、形式化教育 根据教育的正规程度 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
4、 根据教育实施机构不同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根据教育的发展程度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信息社会的教育 根据教育所处的历史时期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近代社会的教育,教育,(八)教育的发展历程 1、原始社会的教育 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中进行的。 教育没有阶级性。 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教育,(八)教育的发展历程 2、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 学校教育成为奴隶主阶级手中的工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和相对立; 学校教育趋于分化和知识化; 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全。,教育,(八)教育的发展历程 2、古代社会的教育-封建社会 教育基本上与生产劳
5、动脱离。 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 学校成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的场所。 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科学和治人之术; 教学组织形式主要采用个别教学,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辩和死记硬背; 学校与社会生活脱离。,教育,教育,(八)教育的发展历程 2、古代社会的教育,教育,(八)教育的发展历程 2、古代社会的教育,(八)教育的发展历程 3、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 在教育目标上,反对僧侣主义教育,提出身心和人格和谐发展的培养目标; 在培养对象上,扩大了教育对象,反对体罚和侮辱儿童,强调尊重、爱护儿童; 在教育内容上,反对“神道”之学,提倡人文科学; 在教学方法上,破除经院学风,提倡新的教学方法。,教育,
6、(八)教育的发展历程 4、近代社会的教育 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教育的世俗化,教育从宗教中分离出来。 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5、二十世纪以后的教育 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教育,在我国,最早“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的人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老子 答案:B 教育活动中,最直接的教育者是() A学生 B学校教师 C教材 D教材编写者 答案:B 首先提出 “普及教育”的口号是在()时期。 A封建社会 B奴隶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答案:C,试题,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本质特征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其主要目
7、标是() A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B传递知识经验 C促进社会发展 D提高教育水平 答案:A 认为动物界也存在教育活动的学者是() A孟禄 B杜威 C利托尔诺 D斯宾塞 答案:C,试题,原始社会末期,担负教育年轻一代主要任务的是() A学校教育 B家庭教育 C社区教育 D社会教育 答案:B 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是() A四书五经 B六艺 C自然科学 D生产技能 答案:B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始于()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答案:B,试题,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根本任务-揭示教育规律 研究对象(1)教育现象(2)教育问题-推动教育
8、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教育学,(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中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论语 (1)核心思想:“仁”和“礼” (2)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3)教育目的:培养“贤人” 和“君子” (4)教育内容: 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基本科目:诗、书、礼、乐、易、春秋,教育学,(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中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论语 (5)教学原则与方法: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学、思、行结合;温故知新 (6)道德修养:立志有恒、自省自克、身体力行、改过迁善 (7)教师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育学,(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中国 墨家的教育思想-墨翟“兼
9、爱”和“非攻” 为主张,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道家的教育思想“道法自然”,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教育学,教育学,(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中国 学记“教育学的雏形” (1)教学相长 (2)尊师重道 (3)藏息相辅 (4)豫时孙摩 (5)长善救失 (6)启发诱导,(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西方 苏格拉底“产婆术” 柏拉图理想国:寓学习于游戏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提倡对儿童进行和谐教育 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第一本教育学专著,教育学,(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1623年,近代实验科学鼻祖培根首
10、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提出的归纳法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教育学,(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1)夸美纽斯(捷克) 1632年大教学论-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开始,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主要观点 (1)教学理念-教育遵循自然; (2)教学思想-“泛智教育”; (3)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学年制思想; (4)教学内容-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5)教学原则-首次提出并论证(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原则)。,教育学,(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2)卢梭 代表作爱弥儿-自然与自由教育的思想 (3)康德 将教
11、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的第一人 “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 (4)裴斯泰洛齐 第一个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人 强调和谐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教育学,(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5)洛克 代表作教育漫话 “白板说”-天赋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主张绅士教育,轻视国民教育 (6)斯宾塞 代表作教育论 教育的目的是为“完满生活做准备”生活准备说 知识价值论,制定以科学知识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教育学,(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1)赫尔巴特(德国)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传统教
12、育学派代表人物 1835,教育学讲授纲要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教育学,(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1)赫尔巴特(德国) 1806,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1)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心理学和伦理学; (2)教育的目的: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 (3)教育原则:“教育性教学”原则 (4)教学法:四阶段教学“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5)旧三中心论: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6)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学习兴趣,教育学,(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2)杜威(美国)-现代教育学派代表人物-民主主义与教育 教育的本质:“教育
13、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与再组” 教育目的:组织力量保证儿童的成长“与其之外无目的” 学校的本质:“学校即社会” 教学方法:“从做中学”、兴趣 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课程(活动中心)”“做中学(经验中心)”,教育学,(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3)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 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 马卡连科论共产主义教育教育诗集体主义教育 凯洛夫教育学-世界上第一本马克思主义著作 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著作,教育学,(四)当代教育学理论的发展 (1)特点
14、 教育科学体系逐步形成 教育理论异彩纷呈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际的结合日益紧密,教育学,(四)当代教育学理论的发展 (2)代表人物 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结构教学论”,倡导“发现法” 赞科夫-教学与发展教学五原则 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 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 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 苏霍姆林斯基-和谐教育、“活的教育学”,教育学,被称为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是() A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B柏拉图的理想国 C斯宾塞的教育论 D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答案:D 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家是() A柏拉图 B昆体良 C皮亚杰 D亚里士多德 答案:D,试题,捷克教育
15、家夸美纽斯高度评价了教师的作用,他把教师赞誉为() A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B心灵的建筑师 C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D辛勤的园丁 答案:C 1916年出版的(),最集中、最系统地表述了杜威的教育理念。 A我的教育信条 B民主主义与教育 C学校与社会 D人的问题 答案:B,试题,教育史上“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是() A赫尔巴特 B杜威 C夸美纽斯 D洛克 答案:B 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后,专门从事流浪儿童教育,著有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的教育家是() A克鲁普斯卡娅 B加里宁 C马卡连柯 D凯洛夫 答案:C,试题,(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
16、权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内容、制度 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2、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二)教育与生产力水平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与手段 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和技术,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三)教育与科学技术 1、
17、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 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 2、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 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四)教育与文化 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文化影响着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教育具有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教育具有筛选和整理文化的作用 教育具有交流和融合文化的作用 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决定
18、教育事业发展的直接和最终因素是() A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水平 B教育投资 C领导者的意志 D生产力的发展 答案:D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的关系。 A教育与政治 B教育与文化 C教育与科技 D教育与经济 答案:A,试题,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和空间上的流动都要借助于教育,这说明教育具有() A创造文化的功能 B文化的传递和保存功能 C文化的选择功能 D文化的提升功能 答案:B 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 A教育的领导权 B受教育权 C教育目的性质 D教育结构的变化 答案:D,试题,(四)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1、遗传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遗传
19、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是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教育与人的发展,(四)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2、环境泛指个体生活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环境影响人的身心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 环境的决定作用是通过人的内部因素实现的,教育与人的发展,(四)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3、*教育(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
20、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教育与人的发展,(四)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3、*教育(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教育与人的发展,(四)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4、*个体主观能动性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 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个体发展中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决定
21、学校、环境和遗传素质作用的发挥 人的主观能动性起着最终的定向、动力和基础作用。根据自身的精神状态、需要、兴趣、目的等来选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人的主观能动性缺失或丧失发展的内在性,则会最终阻碍个体的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2013上,小)简述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 (2014上,中)案例分析:尼克胡哲天生没有四肢,从小很自卑和孤独,随着他的成长在老师和父母的指导下,有了很大的成就。 问题:请结合材料分析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18分),试题,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
22、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结构: 规定了受教育者的身心素质 -核心内容 规定了受教育者的社会价值,(一)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国家教育目的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教师的教学目标,教育目的,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教学目标与培养目标、教学目的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二)教育目的的意义与作用 教育目的的意义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育目的的作用 (1)导向作用 (2)激励作用 (3)评价作用 (4)调控作用,教育目的,(三)*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确立教育目的的
23、依据 历史发展的进程 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 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1)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的发展。(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教育目的,(四)教育目的确立的有关理论 个体本位论观点:个人价值;培养“自然人”代表人物 :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 社会本位论观点:社会价值;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柏拉图、孔德、涂尔干 生活本位论杜威:“教育适应生活说” 斯宾塞:“教育准备生活说”,教育目的,(五)*现阶段我国教
24、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注重全民素质的提高 “培养劳动者”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教育目的,广泛意义上的教育目的存在于()活动中。 A家庭教育 B社会教育 C学校教育 D一切教育 答案:D 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不包括() A评价学校的办学方向 B指明受教育者的发展方向 C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 D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 答案:B (2014上,小)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试题,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是() A陶冶学生的人格,注重培养有教
25、养的人 B注重科学技术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思想和开拓精神的人 C适应时代精神,强调个性发展 D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四有”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答案:D,试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教育目的经过多次变化,这说明教育目的受() A文化传统的制约 B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制约 C社会生产方式的制约 D外国教育目的的影响 答案:C,试题,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 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
26、、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教育制度,教育制度,(一)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教育制度,(一)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二)现代学制类型 双轨制(西欧为代表)-明显的阶级性和等级性下延型教育系统,大学-中等学校上延型教育系统,小学-中等职业学校 单轨制(美国为代表)小学-中学-大学 分支型学制(前苏联为代表,Y型学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中等专业学校,教育制度,(三)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前制度化教育教育实体 (1)教育主体确定; (2)教育的对象相对稳定; (3)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 (4)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等; 制度化教育正规教
27、育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 非制度化教育“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构建学习化社会。库姆斯-非正规教育;伊里奇-非学校化观念。,教育制度,(四)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教育制度,我国的师生关系的根本目标是( ) A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 B教书育人 C教育民主 D教学相长 答案:C 制度化
28、教育建立的典型表现特征是( ) A学校的产生 B学制的建立 C教育实体的出现 D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出现 答案:B 整个教育制度的核心是() A学制 B教育体制 C教育结构 D义务教育制度 答案:A,试题,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对全体公民实施的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 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癸卯学制,规定了小学堂、中学堂和大学堂为主干的学校教育体系。,小学教育,(一)小学教育的任务 总任务:打好基础,即学好语文、数学,打好读写算的基础;使小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自己的手和脑,运用自己的智慧与体力,为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公民和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打下基础。,小学教育,(一)小学教
29、育的任务 具体任务: (1)根据童年期儿童的生理特点,既要求小学生进行系统的学习,又要防止过度疲劳和过度紧张。另外,注意培养小学生坐、立、写字与看书的姿势,注意锻炼儿童的小肌肉,逐步锻炼手部的动作,但应避免剧烈的运动。 (2)培养小学生有目的、有顺序地进行观察的能力,引导儿童从知觉事物表面特征发展到知觉事物的本质特征。 (3)帮助学生了解学习的价值,并且要培养小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认真学习和积极思考的优良的学习品格。 (4)培养小学生初步的分辨是非的能力,发展他们对道德的理解能力,能够对社会上的各种现象进行初步的分析与思考,逐步学会科学地看待社会和人生问题,培养小学生初步
30、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小学教育,小学教育,(二)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发展,(三)我国小学教育的特点 普及性、基础性、强制性、全民性、义务性、全面性 (四)小学教育的启蒙作用 身体素质方面、学习知识方面、思想品德方面,小学教育,(一)学校管理概述 基本要素管理者、管理手段、管理对象 基本内容思想品德教育管理、教学工作管理、财务行政管理和总务工作管理。 过程计划、实施、检查、总结,小学组织与运行,(一)学校管理概述 原则 方向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民主性原则、教育性原则、规范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效益性原则、动态性原则 方法行政管理方法、法律方法、思想教育方法、经济方法、学术方法 目标和尺
31、度-学校绩效 基本途径-沟通,小学组织与运行,(二)我国小学的组织与运行 学校组织的结构模式 直线型学校组织、职能型学校组织、直线职能型学校组织、矩阵型学校组织 学校组织机构的基本形式 行政性组织机构、非行政性组织机构 学校管理的基本制度-校长负责制,小学组织与运行,唐朝-孔颖达-为诗经作注:“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 宋朝-朱熹朱子全书论学-“宽著期限,紧著课程” 。 西方,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课程概述,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课程。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1)课程是指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美等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2)课程不仅包括
32、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等活动。(3)课程不仅规定了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及要求,而且规定了各门学科设置的顺序和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意义 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表现 课程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 课程是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来源 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课程概述,课程概述,(二)课程类型,课程概述,(二)课程类型,课程概述,(二)课程类型,课程概述,(三)课程开发的模式,(四)小学阶段课程的特点普及性、基础性、全面性,课程概述,打破传统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结合两门以上
33、学科领域构成一门学科的课程是()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结构课程 D综合课程 答案:D ()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力量。 A教师 B学生 C校长 D社区人员 答案:A,试题,(一)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确定依据 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学科体系 三维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的构成要素,(二)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指课程各部分的组织和配合,即课程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组织方式。 横向结构 讨论的是在一定的课程结构内部,各门各类课程所占比例及其相互关系 纵向结构 (1)直线型课程指
34、的是将课程内容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在逻辑上前后联系,直线推进,不重复地进行排列。 (2)螺旋式课程就是按照巩固性原理,在相邻的学习单元或年级安排大体相同但在深度和广度上不同的内容。,课程的构成要素,(三)*课程内容 1、课程计划指向学校 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组成:课程设置(首要问题)、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学周安排,课程的构成要素,(三)*课程内容 2、课程标准指向学科 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 组成:前言、课程目标(
35、核心)、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课程的构成要素,(三)*课程内容 3、教材指向教师 广义的教材指课堂上和课堂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教学材料; 狭义的教材即教科书,它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编排方式:螺旋排列式、直线排列式、过渡式排列方式,课程的构成要素,(四)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有效实施课程的条件 (1)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合理性、和谐性、明确性、简约性、可传播性、可操作性 (2)教师的特征 参与、态度、能力、交流和合作 (3)学校的特点 (4)校外环境,课程的构成要素,(五)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指依据
36、一定的评价标准,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信息,采用各种定性、定量的方法,对课程的计划、实施、结果等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并寻求改进的一种活动。,课程的构成要素,(五)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目标评价模式-泰勒-“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 强调用明确的、具体的行为方式来陈述目标,并以预先规定和界说的教育目标为中心来设计、组织和实施评价,从而确定学生通过课程教学所取得的进步,亦即确定学生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找出实际结果与课程目标之间的差距,并利用这种信息反馈作为修订课程计划或更新课程目标的依据。,课程的构成要素,(五)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斯克里文 (1)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
37、”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 (2)评价除了要关注预期的结果之外,还应关注非预期的结果。 (3)评价的指向不应该只是课程计划满足目标的程度,而是更应该考虑课程计划满足实际需要的程度。,课程的构成要素,(五)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CIPP评价模式-斯塔弗尔比姆课程评价不应局限在评定目标达到的程度上,而应该是一种过程,旨在描述、取得及提供有用的资料,为判断各种课程计划、课程方案服务。 该模式包括四个步骤: 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课程的构成要素,(五)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CSE评价模式-斯太克把问题而不是目标和假设作为评价的先行者。在此基础上,评价者再进行系统的观察、调查、访问
38、、测验,或其他任何有助于理解并解决有关问题的评价活动。步骤:需要评定、方案计划、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课程的构成要素,制定课程计划的首要问题是() A课程设置 B学科顺序 C课时分配 D综合式 答案:A 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和国家衡量各科教学的主要标准是() A课程 B课程标准 C课程计划 D课程目标 答案:B,试题,(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回顾 第一次课程改革 中小学暂行规程中学暂行规程 -第一个全面规范中小学课程的政府文件 第三次课程改革-重新编写中小学通用教材 第五次课程改革-规定中小学实行十年制,小学五年,中学五年 第六次课程改革-小学和初中分别设置课程 第七次课程改革-实行九年
39、制义务教育 第八次课程改革1999年启动,2001年试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核心理念: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基本理念: (1)创建个性化校园文化 (2)重建课程结构,倡导和谐发展的教育 (3)注重学生经验,提升学生主体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课程功能实现转变(核心目标) 课程结构实现调整 课程内容更贴近生活 课程实行三级管理制度 学生学习方式得到改变 评价与考试制度得以调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四)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以学生发展为本 稳定并加强基础教育 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 加强课程综合化 课程与现代信息
40、技术结合 课程法制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A内容改革 B方法改革 C课程改革 D思想改革 答案:C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A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B更好地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 C更好地提高学生成绩 D满足社会、家长提高升学率的需求 答案:A,试题,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明确要求课程改革必须体现课程结构的()。 A强制性、普及性和统一性 B统一性、综合性和强制性 C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D科学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答案:C,试题,(2013下,小)简述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生观 。 (2013上,小)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简述
41、你对这三种学习方法的理解。,试题,广义:凡是把知识、技能和技巧传授给别人的,都可称之为教师。 狭义:经过专门训练、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门人员。 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教师专业发展,(一)教师职业性质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二)教师职业角色 一般角色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 管理者;父母与朋友; 课程改革中的角色 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及其职业素养,教师的根本任务是( ) A.教书育人 B.教学 C.班级管理 D.道德教育 答案A ( )称“教
42、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A.夸美纽斯 B.苏霍姆林斯基 C.加里宁 D.马卡连柯 答案C,试题,(三)教师劳动的特点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教育目的的全面性;教育任务的多样性 ;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因材施教 ;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教育机智 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教师劳动的个体性与成果的集体性 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教师及其职业素养,(四)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学科知识素养 广博的文化素养 教育专业素养 (1)敬业 (2)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3)掌握教育理论和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4)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教师及其职业素养,(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
43、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通过持续的专业教育,习得教育教学专业技能,形成专业理想、专业道德和专业能力,从而实现专业自主的过程,它包括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遵守职业道德、拓展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建构专业人格、形成专业思想、发展专业自我,教师及其职业素养,(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成长的历程 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学生阶段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对教学经验的反思(波斯纳:经验+反思=成长),教师及其职业素养,教师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学生的不
44、同发展水平进行教学材料的组织的阶段是( )。 A.关注生存阶段 B.关注学生阶段 C.关注情境阶段 D.关注生命阶段 答案:B ( )提出了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A.布鲁纳 B.波斯纳 C.布鲁巴奇 D.科顿 答案:B,试题,1、观察法-最广泛 研究者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常用的教育研究方法,2、调查法 在教育理论指导下,通过运用观察、列表、问卷、访谈、个案研究及其测验等方式,搜集教育问题的资料,从而对教育的现状作出科学分析,并提出具体工作建议的一整套实践活动。,常用的教育研究方法
45、,3、实验研究法 根据研究目的,运用一定的人为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方式探索和验证所研究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常用的教育研究方法,4、教育行动研究法(教师行动研究法) 实际工作者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与专家、学者及本单位的成员共同合作,将实际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常用的教育研究方法,5、教育叙事研究 教育主体叙述教育教学中的真实情境的过程,是通过讲述教育故事,体悟教育真谛的一种研究方法。,常用的教育研究方法,()是教育科学研究中广泛使用的,基本的研究方法。 A调查法 B问卷法 C观察法 D实验法
46、答案:C 历史研究的核心是() A搜集史料 B分析鉴别史料 C揭示历史发展规律 D运用史学理论和方法 答案:C,试题,在教育研究中,通过考查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揭示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是() A调查法 B访谈法 C历史法 D实验法 答案:C 在教育调研中,为获取相关资料而对一所学校或一个学生进行专门调查属于() A全面调查 B重点调查 C抽样调查 D个案调查 答案:D,试题,第一节 教学概述 第二节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第三节 教学组织形式 第四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第五节 教学原则 第六节 教学方法 第七节 我国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与趋势,第三章 教学,第一节 心理学基础知识 第二节
47、 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 第三节 中小学生的学习 第四节 中小学德育 第五节 中小学美育 第六节 中小学生安全与心理健康,第二章 学生指导,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现象,心理过程,个性心理,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绪情感过程情绪、情感,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注意,一、感觉 感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感觉是个体认知活动的起点,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心理学基础知识,一、感觉 感觉的相互作用 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同一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觉对
48、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觉后效: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称为感觉后效。 感觉的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某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对其他感官的感受性造成一定影响的现象。,心理学基础知识,黑人的牙齿重视给人以特别洁白的感觉、”月明星稀“,都是感觉的() A代偿 B适应 C同时对比 D继时对比 答案:C 王老师播放一支乐曲后,学生们便在头脑中产生了相应的视觉形象。学生的这种心理活动属于() A感觉对比 B联觉 C补偿 D错觉 答案:B,试题,二、知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按知觉特性不同,可将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
49、知觉及错觉等。,心理学基础知识,二、*知觉-基本特性 选择性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心理学基础知识,二、*知觉-基本特性 理解性 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事物,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心理学基础知识,二、*知觉-基本特性 整体性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作用于人的感官时,人能够根据知识经验把它知觉为一个整体。,心理学基础知识,二、*知觉-基本特性 恒常性 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象仍相对不变。,心理学基础知识,“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体现的是知觉的()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答案:C 看见一株玫瑰花并能认识它,这时的心理活动是() A色觉 B知觉 C感觉 D统觉 答案:B,试题,三、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分类,心理学基础知识,三、注意-品质 1、注意的范围/广度 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的对象的数目。 影响因素 (1)被知觉对象的特点 (2)活动的性质和任务 (3)已有的经验和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