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目录,一.、说教材分析 二、说学情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五、说教学程序 六、说教学反思及重建,一、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三块内容,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处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国家分裂时期。 三块内容通过前秦和北魏这两个少数民族政权不同的统治措施及结果,突显出民族交融的历史潮流。 东汉、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逐渐形成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融。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后,原有本民族旧俗难以适应先进文明地区的统治形势。社会内部矛盾重重,特别是民族隔阂与偏见导致民族矛盾尖锐。如何化解民族矛盾,成为维护和巩固统治所面临的重大
2、问题。 前秦淝水之战的失败,除了苻坚个人因素和人民厌战之外,更重要的因素在于境内充满民族矛盾。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顺应民族交融趋势,以国家政权推动鲜卑族汉化,促进了北方地区民族大交融。 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吸收借鉴少数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的汉化,共同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二、说学情,初一学生理性思维弱,感性思维强,求知欲强,但知识积累不够丰富,对一些复杂历史现象和名词概念模糊不清。,三、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了解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等基本事实,思考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过程方法:制作表格、分析图片、问题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潮流,三、 教学重点 北
3、魏孝文帝的改革 由于孝文帝的改革从政治、社会生活、思想文 化等领域比较全面的反映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深化和巩固了民族大融合的成果,理所应当成 为本课的重点核心内容。 突破重点的方法,利用课内资料分析改革的措施、 背景、利用课外资料分析改革目的、和作用,三、教学难点 理解民族大交融合的方式 目的是为了理解民族交融的含义,但是限于 学生的年龄和知识积累,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用一些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所以我用了先自读,其次填表格,三用图片来印证突破难点。,四、说教法,讲解法:对于历史这门特殊的学科,必须给予必要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从而增强学习的动机和欲望,使学生的思绪尽快投入学习状态中。 图示法:在
4、教学过程中,通过几幅图片分析北方游牧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和生产技术上的相互影响,对于学生把握不准的地方,给予点拨,拓宽学生思路,帮助学生理解民族融合的趋势。 材料分析法:根据学科特点, 通过材料从而得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目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分析材料的能力。,四、说学法,学法:在学法方面,要指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归纳提炼并列举出本课所涉及的基本知识要点。多启发设问,推动学生积极思维、努力合作探究,通过分析1王猛给苻坚建议的材料2课本内迁民族的变化材料3. 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的材料,来揭示北方民族融合的趋势与孝文帝改革措施的内在联系。,五、说教学程序,朝代更替表导入,目的帮助学生梳理本课在本
5、单元的空间地位。 一、淝水之战,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战争的方法分析新战争。对有困难的点拨分析。 二、北方地区的民族大交融,和淝水之战中前秦失败的因素民族融合程度不深结合,把课文第三目整合过来。充分利用课本资料,用表格法学习分类认识民族融合的方式。因为太抽象且是难点,所以辅助图片提高兴趣降低难度。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从交融原因整合孝文帝改革,因为是重点,所以通过挖掘课本资料认识改革的措施和背景,通过辅助材料认识改革的目的和作用 四、最后图片排序总结,六、说教学反思及重建,学生对战争的分析没有形成能力,影响教学进度。看来教学不能偷懒。夯实基础很重要。 对教学目标的理解还有问题,应该重新整合 为了教学重点的突出,对战争的影响少分析 对新知识交融方式和时间部分没有掌握,所以对于图片总结民族特征形成困难。所以对这部分应该多花些时间,才能对材料二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