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 17 道题仿真练(四)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 12 个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1 礼记乐记记载:“乐者,天地之和;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礼以地制。 ”这主要反映了( )A先人追求秩序与和谐的统一B封建等级制度的重要性C早期文化充满了神秘的色彩D百家思想的趋同与融合答案 A解析 从材料可知:“乐”通“和” ,“礼”通“序” ,结合 礼记内容可得先秦时期的古人已经注重对和谐秩序的共同追求。故 选 A。2(2018绵阳二模,25) 下列内容是不同史籍对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原因的记述,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记述 出处汉高祖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
2、大封同姓。 史记吴王濞列传汉兴之初,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 前汉书卷 14汉初立诸王,因项羽所立诸王之制,地既广大,且至千里。后汉书百官志A.史记为当世史籍,可信度最高B记述虽有差异,但都具有参考价值C记述均属于第二手史料,不可采信D综合多种史籍记述可确认真实原因答案 B解析 史记作者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时期,不是生活在汉高祖刘邦推行郡国并行制时期,故史记与前汉书后汉书一样是后人整理的记述,不能体现出史记的可信度最高,故A 项错误;虽然三部史书都是后人的 记述,但都是根据一定的文献和资料整理的,都有一定的史学研究价值,故 B 项正确;记述是研究历史的一种文字史料,
3、有参考价值,故 C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三部史书记载都不相同,故不能 认为综合多种史籍 记述就可找到真实原因,故 D 项错误。3在唐代墓志汇编的志文中,常见墓主蒙童(初入学塾的儿童) 时“幼挺岐嶷(幼年聪慧)”、 “宣慈惠和(博爱众人)” 、 “弱不好弄(弄:玩耍) ”、 “蔚然老成”的表现,同样的描述在唐代高僧传中也比比皆是。由此可见唐代( )A志文往往夸大墓主的品德言行B佛教思想深刻影响日常生活C儒家的礼教规约备受社会推崇D儒佛两种文化已完成了融合答案 C解析 从墓志的文字来看,体 现的是儒家思想,如 “宣慈惠和 ”,故 C 项正确;材料反映不出佛教思想,故 B、D 项错误;A 项与材料不符
4、,故排除。4汉代最好的工匠是属于官府的,最好的工艺品皆是由官府所造的,而宋代的名瓷则多为民间的工匠所造。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重文轻武政策的推行 B商品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C程朱理学的积极倡导 D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答案 B解析 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等的制约, “工商食官”成为早期工商 业的主要制度。 这也促成了官营手工业在制造业上的优势地位。 这些优势其实也是制约 官营手工业发展的瓶颈,它不 计成本,不入市场,逐渐被更有生命力的私营手工业所赶上。而这一变化肇端于唐宋变革之际,商品经济比较发达,海外贸易发 达,城市 经济繁荣,市坊界限被打破。由此信息可得知 B 为正确选项。A、C 符合宋代时空
5、,但与材料无关, D 项发生于明中后期,而且是在部分手工 业部门。5下图为明代和清代两个时期对异域人物的不同描绘,这反映了( )明三才图会部分 清职贡图部分A清代宫廷绘画流行写实画风B西方人从野蛮时代走向文明社会C天朝上国的观念已经被打破D中外交流拓展了国人的世界视野答案 D解析 第一幅明代图中反映出时人对异域停留在想象空间,不能真实反映实际情况;观察第二幅清代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看出所画之异域人物已基本接近当时人物的身体特征、着装打扮等,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与世界已有 较多真实的接触,了解了他们。对应时空可得知,这主要得益于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传教士在中西交流中作出了突出 贡献。故 D 项正确。6
6、康有为在上清帝第六书中写道:“购船置械,可谓之变器,不可谓之变事;设邮使,开矿务,可谓之变事,而不可谓之变政。 ”此言论旨在( )A否定洋务运动的成果 B批判保守的传统文化C变革封建的政治体制 D传播西方的启蒙思想答案 C解析 题干引用的康有为的言论,购置西方的轮船器械、开办企业称不上是变革政治。表明康有为认识到洋务运动只是学习西方器物、 兴办企业,没有触及中国的政体,意在 强调变革中国政治体制的必要性。故 C 项正确。719 世纪末,义和团民众面对侵略喊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二十一条”签订后,上海企业家藕初号召勿忘“五九国耻”得到积极响应;五四运动中,爱国学生打出了“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7、的旗号。这一系列变化主要反映了( )A反帝反封建斗争成为民众共识B近代国家观念逐渐形成C反帝斗争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D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答案 B解析 题干由“扶清灭洋”到“五九国耻”再到“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呈 现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民族矛盾不断激化,中国人不断地觉醒, 爱国思想不断深入 发展,国家观念逐渐形成。故 B 项正确。820 世纪初,中国有识之士专门创办了女子世界 中国女报等一些有关妇女的刊物,其他的革命书刊也发表了不少争取女权的文章,倡导“扶植女子共谋进步,以造福女界,即以造福于中国” 。其主要目的在于( )A推进社会风俗变革B促进启蒙思想的进一步传播C实现男女权利平等D动员妇女
8、参加反清民主革命答案 D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其他的革命书刊也发表了不少争取女权的文章” ,以及争取女权的目的是“扶植女子共谋进步” ,说 明是为了动员妇女参加反清民主革命,故答案为 D 项, A 项不是主要目的,B、C 项材料不能反映,均排除。9古代雅典,五百人会议的成员是从年逾三十的男性公民中一年一度地通过抽签产生,公民不得连任官职。其做法( )A体现了公民大会的权威性B确保了公民权利的平等性C维护了司法机构的公正性D保持了公民团体的稳定性答案 B解析 从材料中的“从年逾三十的男性公民中一年一度地通过抽签产生,公民不得连任官职”来看,说明在公民之间享有的政治 权利是平等的。故答案 为 B 项
9、。101960 年英国申请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遭到拒绝后,与奥地利、丹麦、挪威、葡萄牙、瑞士、瑞典等六国成立了“欧洲自由贸易联盟” 。1961 年、1967 年英国又两次申请加入遭拒。直到 1973 年,英国成为欧共体第 7 个成员国。1975 年英国就是否继续留欧举行了公投,67.2%的民众选择“留欧” 。这表明 ( )A英国加入欧洲联合体的意愿从未动摇B英国一贯推行维持欧洲大陆均势政策C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是欧共体的一部分D欧洲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着斗争与争议答案 D解析 1975 年英国就是否继续留欧的公投,反映出英国加入欧洲 联合体的意愿也动摇过,故A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英国加入欧共体制衡欧
10、洲其他国家的目的,故 B 项错误;英国加入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时还不是欧共体成员国,可 见欧洲自由 贸易联盟不是欧共体的一部分,故C 项错误;欧共体成员国对英国申 请加入欧共体的拒绝,反映出欧洲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着斗争与争议,故 D 项正确。11(2018河南八市高三第一次测评,22)1955 年,苏共通过决议,由过去农庄、农场从上级机关领取计划改为直接由农庄、农场制订计划。这一决议( )A进一步强化政府在经济中作用B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C反映了其改革重心在农业领域D表明斯大林模式的解体答案 B解析 由农庄自己制定计划,使 农庄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和特点制定 经济计划,有利于 农业生产的发展,故 B
11、项正确。121960 年,石油资源富集的中东地区成立了以保持石油市场稳定与繁荣为宗旨的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在协调各国石油政策、控制原油产量和价格、保障石油生产国收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74 年,美、英、德、法等石油消费国组建了国际能源机械(IEA),展开国际能源合作,降低石油依赖,分享石油消费。两个组织的先后建立表明 20 世纪后半期( )A经济外交拆除各种围墙藩篱B经济全球化推动国家间合作C国际秩序与国际格局相对应D发达国家主导石油生产消费答案 B解析 两个组织均体现合作,故 选 B。二、非选择题(必做题:本大题有 2 个题,其中第 13 题 25 分,第 14 题 12 分,
12、共 37 分)13(2017唐山二模,40)(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邓嗣禹在中国考试 制度史中论及科举制:“(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1910 年梁启超说:“科举非恶制也” “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 ”1912 年, 孙中山在临时政府公 报第 24 号中提及考试的重要意义:“任官授职,必赖贤能,尚公去私,厥惟考试。 ”孙中山的观点导致了后来民国考试院的建立,实际上是科举制的复活。 材料二 高考的全称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 统一考试” ,其基本立 场应立足于服务普通高等学校的人才选拔。1997 年, 为纪念恢
13、复高考 20 周年, 人民日报有这样一句评价:恢复高考,挽救了我们的民族和国家。原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杨 学为曾一针见血地指出:高考的社会作用远远超出了考试、招生、教育;1977 年高考恢复的不仅仅是一项考试,更是知识的价值、知识分子的地位,是社会流动 的渠道、社会的公平。 于涵:高考制度恢复 40 周年内容改革评述 (中国考试2017 年第 3 期)(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特点,并指出 1905 年清政府废止科举制度的根本原因。(10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代科举制和当代高考制度的主要异同点。谈谈你对当前高考制度改革的看法。(15 分)答案 (1
14、)特点: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影响深远。原因:科举制度不能适应近现代化的现实需要。(2)异:前者是为国家选拔官吏,后者是为高校选拔新生。同:都由国家统一组织考试,具有多方面社会功能;都坚持择优录取,成绩面前人人平等;都有利于弘扬知识价值,提高知识分子地位,推动文化教育普及;都促进了社会流动,有利于社会公平。看法:利用考试选拔人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高考改革应合理扬弃传统,实事求是,改革创新。(言之成理即可)14(2017惠州四模,41)(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文明是有结构的。任何一种文明,都有三部分组成:方式、精神和价值。方式涵盖了 经济生活
15、方式、家庭结构方式、社会组织方式、身份认同方式、政治管理方式等方面。价值就是一个民族的核心信仰。精神表现为 人本精神、 现实精神和艺术 精神。价值外化,就表现为精神。精神落实,就表现为方式。方式其表,精神居中,价 值是内核, “是为文明三要素” 。 据易中天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文明的结构”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12 分)(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 本题按以下结构给分 (一)论题(2 分) 。论题须围绕“文明的结构”展开,才可得 2 分,如果跑题,不得分。 (二)论点(2 分) 。论点也就是结论。结论须说清楚文明
16、的代表及其组成的要素(2 个以上要素),才可得 2 分。 (1)如果论题包含了论点,可得 4 分。 (2)如果只有论题并没有观点,只可得 2 分。 (3)由于答题习惯,考生的观点往往放在行文末尾,如符合要求,同样给分。 (三)结合史料,有 23 个史实做支撑(4 分) 。 (四)具体论证(4 分)。紧扣论题和论点,论证有逻辑,史论结合。 示例一 论题:古代中华农耕文明的结构 论点:古代中华农耕文明主要由儒家价值观、人本精神、小农经济和中央集权制度组成。 论证:从文明的精神层面看,战国时儒家的仁礼思想、墨家的兼爱、非攻,宋明理学强调人的道德人格和社会责任感都体现了中华文明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从
17、文明的价值层面看,西汉武帝以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中华传统文明的核心价值。宋明以来,理学的产生发展,进一步强化了儒学的主流地位。 从文明的方式来看,春秋以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古代中国社会最基本的产生方式。秦以后确立的中央集权制适应了经济基础的需要,历代不断加以完善发展,成为古代中华文明的基本政治制度。 示例二 论题: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结构 论点:近代西方工业文明主要由自由平等的核心价值、人文主义精神、资本主义机器生产和民主代议制组成。 论证:从文明的精神层面看,近代西方文明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的宣扬,人文主义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从文明的核心价值看,西
18、方文明最核心的价值就是自由平等。启蒙运动把文艺复兴以来萌芽的自由平等意识推向成熟且日益深入人心。 从文明的方式来看,西方经过工业革命,确立了机器大生产的生产方式,从而完成工业化。在自由平等观念的推动下,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确立并逐渐完善,成为西方工业文明的基本政治制度。 (考生还可选取古希腊罗马文明、近代中国文明、新中国文明、苏联社会主义文明等论题来进行阐述)解析 根据材料“任何一种文明,都有三部分组成:方式、精神和价值” “方式其表,精神居中,价值是内核”指出文明三大构成,在文明中的地位,在论述中文明的具体化,例如: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结构、古希腊罗马 文明、近代中国文明、新中国文明、苏联社会主
19、义文明、古代中华农耕文明的结构等,得出结论 ,进行论述。(选做题:本大题有 3 个题,每题 15 分,从中任选一题)15(15 分)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时至(明)嘉、隆之际,当时用人“不论其才,只取无过” ,“不论其大,每以一眚 (过失)弃之” 。“考察之时,不肖者造作言语,鼓弄风波,倾陷善人” 。“今人做官奔趋巧媚,以 为善官”,致使“朝廷诏旨多废格不行 禁之不止,令之不从 ”,使明王朝陷入边事废弛,财政困难,民众困穷,社会动乱的窘境。隆庆三年十二月,高拱被授任吏部尚书,提出:“非大破格整顿,必不能易乱以为治。 ”他责成吏部在甄 别人才时, “但系贤能,一例升取,不得复有低昂, ”
20、并“廉(察) 访贤才” ;用人上“俟其成而用之” ,让初选出来的人才,先到有关部门或下属机构任属官,使其取得实际工作的经验 ,然后再根据需要及本人特点,委以重任。鉴于明中期以来考核中弊端从生,高拱强调必须严 格考核制度和办法, “惟考其政 绩,而不必问其出身” ,以治效为准,进行赏罚,对贪污官员不仅要罢官削职,还要提问追赃, “以后凡遇有却贿之官,便当纪之善薄” 。在高拱署吏部事期间 ,选拔了一批贤能,充实到各级机构,使得诸事废弛的局面有所好转。摘编自王兴亚高拱的吏治思想及其改革(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朝高拱推行吏治改革的背景。(6 分)(2)根据材料,简要说明高拱吏治改革的主要举措及其影响
21、。(9 分)答案 (1)背景:选官用人不重才能,考核赏罚机制不当;吏治腐败,政事废弛;民众困穷,社会矛盾尖锐。(2)措施:惟才是举,改革选拔官吏的方法;注重人才的培养;奖廉惩贪,加强对官吏的考核与监督。影响:选拔了人才,提高了官员的素质;遏制了贪腐,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吏治;缓和了社会矛盾,减缓了明王朝的社会危机。16(15 分) 历史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英国被授 权统治巴勒斯坦。由于巴勒斯坦地区持续的阿以冲突,英国将其统治权交回联合国,而 联合国在(1948 年)11 月通 过了分治决议,这个决议是根据特别委员会报告中的建议,使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在巴勒斯坦 实现分治,而
22、耶路撒冷 则成为一座国际城市。阿拉伯政府拒绝 了这个计划。 1949 年 5 月 15 日,英国撤离了巴勒斯坦,以色列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美国和 苏联宣布在外交上承认 以色列的地位,但大多数阿拉伯国家都向这个新国家宣战。第一次中 东战争爆发。之后一年断断续续地发生冲突,然后和解,双方在单独的协议中同意休战,最 终以色列得到的领土比最初 联合国授予的更多。 1948 年至1949 年的战争使大量人员流离失所。大 约 86 万难民从以色列逃到加沙、约旦河西岸及周围的阿拉伯国家。与此同时 ,几乎相同数量的犹太人离开阿拉伯和穆斯林国家移居到国外,整个迁移过程持续了 30 多年对于两个民族来说,这种
23、迁移是很痛苦的,因为要离开自己的家园和原本的生活。摘编自 美弗兰克 萨克雷约翰芬德林世界大历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的原因。(6 分)(2)根据材料,简要说明第一次中东战争的历史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解决巴以问题的最佳途径。(9 分)答案 (1)历史因素:阿以因民族利益、宗教信仰等因素,冲突不断加剧。现实因素:国际社会对地区事务的干预;阿拉伯国家对联合国决议不满。(2)影响:以色列实际占领区进一步扩大,阿以矛盾加剧;导致了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的大量迁移,给双方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痛苦。途径:在联合国决议的框架内和平谈判。17(15 分) 历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粟特
24、和回鹘是两个古代的西域民族,粟特人借助地 处东西交通要冲的有利条件,构建起盛唐时期庞大的陆上丝绸之路贸易网络,把 陆上丝路贸 易推向了高潮。安史之乱后,形势动荡,战争频发,粟特胡商被迫舍产弃业。而“安史之乱”中回鹘助唐讨伐安史叛军, “上接以优恩,结为兄弟,朝奏使皆道出回鹘” 。回鹘得以控制东西交通的命脉,在中原内地也得取了许多特权,包括在长安的绢马贸 易,自 756 年起的 80 余年 间,回鹘共向唐朝倾销了上百万匹马,换回了 2 000 多万匹丝绸,这些丝绸都转运西方销售,获利颇丰。由于回鹘在内地享受着唐朝宽容忍让的民族政策,一些粟特商人开始以回鹘的名 义谋取商业利益。当 时的马绢交易中有
25、不少粟特胡商参与,成为 回鹘汗国的贸易代理人,在与粟特商人一起经营的过程中,原来以畜牧为生的回鹘人逐渐具备了从事商业贸易的基本素质并日益成熟。除了从绢马贸易中获取利润外,茶叶也成为回鹘人 经营的丝路商品。 新唐书陆羽传记载:茶经成书后, “天下益知饮茶矣” ,“其后尚茶成风,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 。摘编自杨蕤、王润虎略论五代以来陆上丝绸之路的几点变化(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西域商人活动的变化。(8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西域商人活动。(7 分)答案 (1)盛唐时以粟特商人为主,安史之乱后以回鹘商人为主;商人活动的主要依托由地理条件转向政策条件;粟特人交易的商品以丝绸为主,而回鹘商人兼营茶叶并向中原地区贩卖马匹;受粟特商人的影响,回鹘人的经济活动由畜牧业转向商业。(2)促进民族融合;促进唐代陆上丝绸之路发展;推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加强对西域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