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上海交大本科教学质量报告2014.pdf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3735045 上传时间:2018-11-17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464.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交大本科教学质量报告2014.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上海交大本科教学质量报告2014.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上海交大本科教学质量报告2014.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上海交大本科教学质量报告2014.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上海交大本科教学质量报告2014.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2014 年 本科教 学质量 报告 二一 五 年十 一 月 目 录 1. 稳中 有升 的本科 教学 基本 状况 1 1.1 基 本情况 1 1.2 课 程情况 1 1.3 毕 业、就 业情况 2 1.4 招 生情况 2 1.5 教 师情况 2 1.6 基 础设施 及经费 投入 情况 3 1.7 图 书资料 情况 3 2. 以人 才培 养目标 为导 向的 系统化 教学 改革与 教学 建设 4 2.1 持 续推进 通识教 育和 夏季学期 建设 4 2.2 实 施与招 生相结 合的 人才培养 模式改 革 5 2.3 启 动本硕 博课程 体系 贯通工作 . 5 2.4 “985 工程 ”三期项 目

2、验收及后 续重点 建设方 案 制定 . 5 2.5 加 强拔尖 创新人 才早 期培养和 青少年 夏令营 建 设 6 3. 注重 持续 性发展 的教 学质 量控制 建设. 7 3.1 建 立全程 质量控 制体 系 7 3.2 注 重毕业 设计质 量保 障系统建 设 7 4. 注重 内涵 建设的 国际 化人 才培养 8 4.1 继 续深化 本科生 国际 交流 8 4.2 大 力提升 国际化 人才 培养能力 8 5.完善 大学生 全面 成长成 才体 系 8 5.1 以 社会主 义核心 价值 观为主线 ,培育 学生责 任 意识 . 9 5.2 以 创新精 神与实 践能 力为核心 ,推动 学生全 面 成

3、长 . 10 5.3 秉 持“以 学生为 中心 ”育人理 念,提 升全程 服 务质量 . 11 6. 本科 人才 培养效 果明 显 . 11 6.1 毕 业生对 学校教 学满 意度较高 . 11 6.2 毕 业生就 业情况 和就 业满意度 . 12 7.进一 步建设 方向 12 7.1 建 成院( 系)教 学资 源分配与 目标考 核结果 挂 钩的质量 控制与 资源配 置 体系 12 7.2 深 化毕业 生调查 工作 13 7.3 继 续推进 通识教 育建 设 . 13 7.4 推 广宽口 径平台 培养 模式,建 设生命 与环境 交 叉平台人 才培养 体系 . 13 7.5 推 动工程 训练中

4、心综 合改革 . 14 上海交通大学 2014 年本科教 学质量报告 1 上海交通大学是我国历史最悠久、享誉海内外的高等学府之一,是教育部直属 并与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 经过118年的不懈努力, 上海交通大学已经成为一 所“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大学。学校始终把人才培养 作为办学的根本任务,本科教育的基本定位是实施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宽口径专业 教育。2014年,学校以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点为指引,紧紧围绕党的十八届三 中、四中全会精神,积极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贯彻“以师生为中心” 的工作理念,积极探索创新型领袖人才培养机制,加快建设人才培养的全程质控体

5、系,进一步改善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水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本科人才培养工作 取得了新进展。 1. 稳中有升的 本科教学基 本状况 1.1 基本情况 2014年学校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5971人,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42.2%;生师比 18:1。学校设有本科专业62个,开设第二学科学士学位专业23个。2014年度本科生 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达1105人次, 比去年增加40.8%, 获得专利41项, 比去年 增加160.6%,发表高水平论文115篇,比去年增加38.6%。全年参与海外交流的本科 生共1515人次,本科生大学四年期间有一次出国交流机会的比例达38%。 1.2 课程情况 2014年我校

6、开设本科生课程3483门 (6792门次),有605名教授主讲本科生课程, 占教授总数的73%,其中独立完成授课的高水平教授(院士、讲席教授、特聘教授、 二级以上教授)达151人。教授讲授的本科课程1046门次,占课程总数的17%。我校 专业培养计划中, 各专业总学分平均为188学分, 各学科门类的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 分比例均超过17%,其中理学、农学占比达25%,工学占比达22%(见表1)。为促进 通识教育的发展,我校累计开设通识核心立项课程223门,新生研讨课程215门。 上海交通大学 2014 年本科教 学质量报告 2 表1.上 海交 通大 学专 业培 养方案 中实 践学 时要 求情 况

7、表 学科 总学分 总实践学分 实践学分占 总学分比例 法学 189 35 19% 工学 197 44 22% 管理学 179 35 20% 经济学 172 30 17% 理学 186 47 25% 农学 199 49 25% 文学 194 32 17% 1.3 毕业、就业 情况 2014 届我校本科学生毕业 3889 人,授予学士学位 3888 人 ,本科毕业率和学 位授予率分别为89.27 %和89.22 %。截至2014 年8 月31 日,学校应届本科生就业 率为96.76%。 从毕业去向看, 本科生签约就业比例为34.23%, 升学比例为59.34%, 其中国内升学比例为33.04%,

8、出国 (境 ) 留学 深造比例为26.30%, 灵 活就业比例为 3.19%。 1.4 招生情况 2014 年我校共录取新生 3894 人,其中校本 部 3288 人,医学院 606 人。 通过 综合评价录取上海、浙江考生共计789 人。自主选拔录取161 人,农村学生单独招 生录取162 人。 1.5 教师情况 2014 年我校折合专任教师数3264 人,其中87.12%以上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 73.08%具有博士学位,63.48%具有高级职务。 本校专任教师共2823 人, 其中30-44 岁的青年教师共1480 人。 通过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学校师资队伍

9、 整体水平不断提高。截止2014 年底,我校共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0 人,中国工程院 院士22 人; “千人计划”93 名, “青年千人”81 名,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讲上海交通大学 2014 年本科教 学质量报告 3 座教授共129 名,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94 名,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973 计划)首席科学家36 名,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负责人15 名,国家基金委创 新研究群体11 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0 个。 1.6 基 础 设施 及经 费投入 情况 截止2014 年底, 学校教学行政用房占地面积总计115.2 万平方米, 生均教学行 政用房30.4 平方米。 学校

10、共有实验室87 个, 实验室使用面积19.3 万平方米, 生均 5.1 平方米。 教学、 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36.8 亿元, 生均6.1 万元, 当年新增设 备 5.05 亿元。2014 年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 1.7 万元,本科专项教学经费 5402.1 万元。 1.7 图书资料 情况 2014年, 图书馆文献累积总量 (不包括电子版) 340.7万册, 电子图书总量715.14 万册,电子期刊总量5.53万种,生均拥有文献(不含电子文献)57册,生均拥有文 献(含电子文献)176册。本科生均图书流通量为13.3册次(总量为21.2万册) 。全 年共采购中外文图书6.7万种,8.07万

11、册; 中 外文期刊2,337种,5,568册; 新增数据 库11个, 总数达到395 个。 各类多媒体资源总 量达15TB (增长6.38%) , 全年图书借 出 (含续借)58.5万册。图书馆主页的每天人均访问量为1.3万人次。馆际互借/文献 传递全年总申请量为12,095条,总完成量为10,983条,总满足率91%。 在数字化电子资源使用方面:全文下载量1,488万篇,同比增长9.25%;电子图 书261.95万册,同比增长194.26%;文摘数据库检索量283万次,同比减幅9%;事实 型数据库检索量89.19万次,同比增长1.12%。科技查新工作站完成校内外科技查新 课题148项,校内外

12、用户检索被SCI、EI、ISTP等收录的论文8,991篇,论文被SCI他 引3.97万次。 上海交通大学 2014 年本科教 学质量报告 4 2. 以人才培养 目标为导向 的 系统化教学改革 与 教学建设 2.1 持续推进 通识 教育和 夏季 学期建 设 我校以“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宽口径专业教育”的本科人才培养定位为指导, 始终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相结合、国际视野与 历史眼光相结合” ,持续推进覆盖全体学生、贯穿本科全程的通识教育建设。 2014 年度我校验收通过 8 门核心课程,新增通识核心课程立项 16 门。全年共 开设通识核心课程175 门、485 门次,

13、受益学 生26559 人次。 本年度共邀请27 位海 内外名家为学生开设通识教育 “名家名课” 或 “名家讲堂” 。 通识核 心课程高水平教 材新出版5 套,出版累计达16 套,社会反响强烈。 本年度我校共使用5 本马工程重点教材,其中政治学概论、法理学、宪法学作 为正式教材,修读相关课程的学生300 余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哲学经典著作导读 和资本论导读这两本教材,作为全校通识核心课程的指定参考书。 为提升通识核心课程质量, 学校督导组在下半年共计召开了4 场督导讨论会、8 场师生座谈会,督导老师通过课堂听课、学生座谈等方式全方面了解通识课程建设 情况,为课程质量的提高建言献策。 在通识课程集

14、中开设的夏季学期,我校共开课316 门次,海内外知名学者开课 26 门,校内高层次教师开课18 门。近6000 名、18000 余人次学生选修了夏季学期 课程。对在校学生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100%的学生认为开展通识教育很有必要, 91%的应届毕业生对学校的通识教育比较满意。 同学们认为通识教育丰富了知识、 开 阔了视野、培养了历史眼光、科学精神、人文情怀和文化包容,为个人的终身学习 和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上海交通大学 2014 年本科教 学质量报告 5 2.2 实 施 与招 生相 结合的 人才 培养模 式改 革 2014 年我校稳步推进两个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的相关工作, 积极探索校

15、企联合培养精英工程人才新模式,持续建设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15 个试点专 业。 在全国范围内试点 “校长直荐制” , 全面启动致远理科、 工科荣誉计划, 依托试 点学院探索工科实验班类提前批招生新模式。致远理科荣誉计划以五个理科专业为 载体,共招收108 名学生。致远工科荣誉计划首次录取56 名学生。 为适应现代社会对多学科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体现学校“以学生为中心”的改 革理念,沿着校院两级管理,以学院为实体,努力创建世界一流学院和学科的“院 办校” 的发展方向, 学校 于2014 年实施了工科平台培养模式。 同时实现了三点尝试: 以试点学院为依托实施工科大类提前批招生;建立以兴趣和能力为

16、导向的专业分流 规 则; 探索 跨学 院、 跨 学科交 叉培 养创 新人 才 模式。 工科 大平 台首 次 面向全 国 12 个省市招收了 407 名(含贫困专项计划定向招生 21 人)学生。共有八个学院的 23 个工科专业参与平台建设,专业预选前三志愿满足率达到98%。 2.3 启 动 本硕 博课 程体系 贯通 工作 针对本科生与研究生课程相对分散、不成体系、内容重复等问题,我校启动了 本硕博课程体系贯通的系统工程。 首先由教务处牵头在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等八个试点院(系)先行先试,完成 了本硕博课程统一编码及实施方案的制定。2014 年度我校以数学系、 材料科学与工 程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17、等为试点,重新梳理本硕博课程体系,逐步形成各个学 科的横向与纵向模块群,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更具有系统性和交叉性,实现高年 级本科生课程和硕士生课程的互选、互认。 2.4 “985 工 程 ” 三期项 目验 收及后 续重 点建设 方案 制定 为完成好“985 工程”三期本科创新人才培养建设项目的验收,学校专门制定上海交通大学 2014 年本科教 学质量报告 6 “本科创新人才培养建设项目验收操作办法” 。 在子项目自查和总结的基础上, 根据 项目特点, 采取会议评审、 提交验收报告、 现 场检查等多种形式对子项目进行验收。 本科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中,对实践基地的投入超过总建设资金的一半。本次验

18、收,不仅要求各项目组对照申请书提出的建设目标和考核指标,提交细致的项目验 收报告,还组织专家对工程训练中心、生命实验中心等实践基地进行了详细认真的 现场验收和考察。 本年度,学校以综合改革为契机,明确“985 工程”后续重点建设的改革思路 和举措,制定了2015-2020 年本科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发展规划,完成本科创新人 才培养的后续重点建设方案。 2.5 加强拔 尖创 新人 才 早期 培养 和青 少年 夏令营 建设 我校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通过大学与中学联动,将我校的人才培养理念向 中学延伸,成功构建了多样化、全方位、分层次、广辐型的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 体系。 2014 年度我校拔尖创新

19、人才早期培养基地新增中学生自主实验 98 项,安排交 大教师到上海市部分重点中学开设讲座76 场。新增“中学生英才计划” ,培育中学 生课堂30 项,并在上海市第29 届青少年创新科技大赛上全部获奖,其中1 项获第 65 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学大奖赛计算机类别最佳奖。 我校继续承办全国青少年高校科学营上海交大“瞭望科学”分营活动,共 有来自11 个省市的438 名中学生参加,与企业合作开设“扬帆起航”船舶专题营、 “Google 计算机营” 、 与上海唐君远教育基金会合作开设 “君远营” 。 新增 “梅朵教 育提升工程”西部师生上海文化体验夏令营,接待西部师生30 余位。 上海交通大学 20

20、14 年本科教 学质量报告 7 3. 注重持续性 发展的 教学 质量控制 建设 3.1 建立全 程质 量控 制 体系 本年度, 我校采取制度 激励措施, 建成以目标 考核为导向、 全方位 ( 专业建设、 实践体系、教学管理等)的质量控制体系。以四个专业的认证工作为抓手,尝试探 索专业建设的质量追踪及淘汰机制。在学校向“ 院 办校 ”管理模式转 变的指导下, 重新制定了 “分院 (系) 确定考核目标、 强调教学特色考核” 的院系评估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由基础类公共指标、院(系)特色指标以及负面清单三部分组成,以期 推进院(系)全面自治。 对“程序设计思想与方法”和“生物学导论”两门课的八位老师

21、,我校选择第 三方的“IDEA”课程评估系统进行试点评估,以期探索并建立适合交大、注重目标 达成、面向学习产出、强调主体参与的课程评估体系。 在“大学自治、法制治校”的精神指导下,我校还进行了相应的制度建设:在 全校范围内征求意见和建议,全面修订了教师教学管理规范、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 办法、助教额度分配办法、全英文课程建设质量控制方式等重要文件。 3.2 注重毕业 设计 质量保 障系统 建设 学校重视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管理和质量提高,本年度实现了论文 查重系统与论文管理系统的无缝对接。 我校启用了新的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全过程 管理规范毕业设计(论文)工作

22、流程,提高论文质量监控力度。论文查重系统与论 文管理系统无缝对接后,学生论文平均文字复制比仅为 3.65%,通过系统监督的手 段端正了学生的学术研究态度,大大减少了学术不端行为。 我校继续评选年度优异学士学位论文(top1%)38 篇,制作实践教学学生成果 网络展示平台, 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示范作用,营造了良好的学生氛围。 同时还将校上海交通大学 2014 年本科教 学质量报告 8 内抽检成绩靠后的30 篇论文送外校专家评审, 提高本科学位论文的总体水平, 确保 学位授予的质量。 4. 注重内涵建 设 的国际化 人才培养 4.1 继续深 化本科 生国际 交流 2014 年, 我校继续积极打造

23、“海外游学计划” 品牌, 扩大了海外游学在学生心 中的影响力,努力提升我校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当年以因公方式派出的在外本科生 达 1500 余人次。参与项目的学生深刻体会到自己在学习期间得到了多元文化的熏 陶,开拓了国际化视野,国际竞争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4.2 大 力 提升 国际 化人才 培养 能力 学校在国际化进程中重视内涵建设,以全英语教学为抓手,大力提升全英文课 程的质量。2014年 ,学 校 新增上海高校示范性全英语教学课程立项项目5项, 累计30 项。 新增上海高校示范性全英语教学课程4门,累 计10门。 新增上海 高校外国留学生 英语授课示范性课程建设项目13项,累计23项。在提

24、升国内学生适应国际教学环境 能力的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我校对海外留学生的吸引力。 5. 完善 大学生全面成长成 才体系 2014 年, 学校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 四中全会精神及习近平 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立德树人根上海交通大学 2014 年本科教 学质量报告 9 本任务,围绕学校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继续强化以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 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系统育人工作链,聚焦质量与内涵,推动大学生 全面成长成才。 5.1 以 社 会主 义核 心价值 观为 主线, 培育 学生责 任意 识 加 强党 建和理 想信 念教育 。 举办青年

25、马克思主 义学校培训班4 期,2600 余名党 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参加学习,全年共发展党员938 人。首次开展校院两级学生毕业 典礼,通过毕业生深度参与的毕业季仪式教育,强化毕业生使命感与责任感。深化 新生入学教育,由姜斯宪书记为全体新生上入学第一课思源致远,砥砺前行, 组织全体新生参观钱学森图书馆,启迪新生责任意识,激发新生自豪感与归属感。 积极推动国防教育,有序推进2013 级本科生军训工作,圆满完成大学生征兵任务, 共计41 人于今年入伍。 提 升就 业引导 和服 务质量 。 通过打造志存高远 的就业文化, 引导毕业生投身祖 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让“祖国强盛、我的责任”成为毕业生的核心

26、价值观。 全年接受生涯导航咨询3000 余人次,“翼计划”训练营共举办各类活动90 多场, 覆盖2000 余人次学生。在国家重要行业关键领域建设60 家就业引导实习基地,组 织近 1000 名学生赴实 习基地;2014 届毕业生赴国家重要行业及关键领域就业比例 超过60%,本科毕业生继续深造比例接近60%。 强化 诚 信学风 与道 德建设 。 以明确责任和权利 为主旨, 推进 “诚信立 身” 观念 深入人心。通过多部门协作,全面贯彻、执行学生违纪处分规定。举办“榜样的力 量” 年度学生颁奖大会, 学生自荐自选 “感动交大新闻人物” 、 “三好学生标兵” ; 实施典型引路,引导学生自我激励;成功

27、承办上海市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 报告会,全年组织19 场大师讲坛、召开校级学风建设大会3 场。设立学风建设奖, 以评促建,倡导形成优良学风。国内学生考试违纪人数比上一年度继续减少,学风 建设成效持续显现。 上海交通大学 2014 年本科教 学质量报告 10 5.2 以 创 新精 神与 实践能 力为 核心, 推动 学生全 面成 长 扎 实推 进大学 生创 新创业 。 进一步完善和固化 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和创业教育体 系,打造良性循环“生态圈”。在首届“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5 金 1 银和团体总分第一名,捧得赛事最高奖项“冠军杯”。成功举办第二届上海交通 大学“创业、创新、创造”论

28、坛。深化创建制奖学金试点工作,开展政项目第二 期立项评审。 继续加强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室建设, 深入推进学科竞赛分级分类自主, 全年共有1024 人次学生在各级学科竞赛中获奖。 大力培育学生校园原创文化。通过对原创 校园 文化的 持续建 设和 大力 扶持, 培育校园文化领域具有全国影响力的 “交大名 片” 。 全年新成立社团 50 个, 总数达 351 个;创作学生原创微电影作品 200 余部, 爸妈、海角“伊”号等学生 原创视频网上点击量达到约500 万;创作原创话剧7 台,原创话剧钱学森全年 公演8 次, 广受好评; 全年校园原创文化艺术表演达70 余场。 成功组织全球大学生 华语短诗大赛,

29、 大赛共收到全球828 所高校的6528 篇参赛作品, 入围作品在微博上 的阅读量超过6000 万。 努 力实 现社会 实践 常态化 。 进一步夯实 “大实 践” 平台,7324 人次学 生参与社 会实践课程,共计 539 支团队、5751 人次分赴大陆 31 个省(市)、自治区参加社 会实践,获得上海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项目,“知行杯”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 大赛等多项大奖。通过上海交通大学青年志愿者服务网,累计发布志愿服务项目近 700 个, 在校学生年志 愿服务时间超过12 万小时。 在亚信峰会中派 出学生志愿者参 与服务,获外交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来信表扬。 加 强学 生跨文 化能 力培育

30、 。 成立留学生服务中 心, 全面深入推进留学生趋同化 管理。重点建设“亚洲青年交流中心”,推动亚洲青年学子相互了解和友好交流, 举行第四届 “世界文化风情展” , 来自美国、 巴西、 日本等29 个国家和地区的100 多名留学生参与展示,吸引千余名国内学生参与互联互动。 极 推动 学生自 主成 长。 通过评选优秀“四自组织”、召开“学生代表 与部处长 见面会”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学校日常管理。首 次试点由学生团队主导校级开学典礼,取得圆满成功。继续推进星级社团评比与资上海交通大学 2014 年本科教 学质量报告 11 助扶持。 5.3 秉 持 “以 学生 为中心

31、”育 人理念 ,提 升全程 服务 质量 完善 学 生服务 体系。继 续重点建设 “学生一门式服务大厅” 。 为学生提供就业 鉴证、 学生活动审批、 奖助学金、 勤工助学、 保险等 16 项业务 “一站式” 解决方案。 依托心理咨询中心,接待个体咨询来访者 1468 人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 5 门共计14 个教学班、 通识课1 门2 个教学班,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和各类团体工 作坊47 场次。 助 飞新 生适应 大学。 开展 “助飞计划”,组 织 45 名青年教师和1279 名老生分 赴32 省, 实地走访2500 余名新生, 对家庭困难的新生发放爱心火车票和平板电脑。 组织近千名老生志

32、愿者为新生提供引导志愿服务。全面推行按照作息习惯、兴趣爱 好分配宿舍,引导学生养成通过正常渠道反映和解决问题的习惯与能力。 提 升资 助育人 实效。 加 强校内勤工助学岗位规范管理。全 年 设立本科生勤工助 学岗位2950 个, 爱心屋全年累计发放10.44 万件爱心物品, 筹款131.4 万元, 交换 物品等价数145.9 万元,公益创业营业额13 万元。 深 化平 安校园 建设。 进 一步完善学生稳定工作网格化体系, 强化校园舆情引导 与信息快速反应机制,做实做细学生安全教育,严守稳定工作底线。在亚信峰会、 毕业季、迎新季、军训、节假日等重要时期确保校园安全稳定。有力推进少数民族 学生服务

33、管理、春季学生安全、学业预警帮扶等专项稳定工作。 6. 本科人才培 养 效果 明显 6.1 毕业生 对 学校 教学满 意度 较高 学校持续开展了毕业生离校前调查,以了解学生对本科人才培养工作的评价, 为教育教学改革建设提供参考。2014年学校对毕业生调查问卷进行了改版,问卷题上海交通大学 2014 年本科教 学质量报告 12 目从39题精简为22题。 调查内容集中在学生就业去向, 学生对专业培养、 教师教学、 实践教学、个人能力提升的满意度等方面。 学校教务处继续通过网络平台向2014届毕业生发布问卷, 有733名学生反馈了意 见,总体满意度较高。调查结果也反映出,在教学管理的流程规范化、培养

34、学生团 队合作能力及把知识融会贯通能力等方面,学校仍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 6.2 毕业生 就业 情 况和就 业满 意度 学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高度重视,通过全校共同努力,截止2014 年8月31日, 我校本科生就业率为96.76%, 签约就业比例为34.23%。 大部分本科生选择继续深造, 升学比例达到59.34%,其中国内升学比例为33.04%,出国(境)留学深造比例为 26.30%,灵活就业比例为3.19%。 我校59个有应届毕业生的本科专业中,44个专业的就业率达到了95% 以上, 21 个专业的就业率达到了100% 。 对找到的工作表示非常满意、 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本科 毕业人数比例达到9

35、0.1%。 7. 进一 步 建设方向 7.1 建 成 院( 系) 教学资 源分 配与目 标考 核结果 挂钩 的质量 控制 与资源 配置 体系 继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发布综合试点改革方案后,上海交通大学于 2014 年 12 月 29 日发布了综合改革方案,这标志着上海交通大学的综合改革方案进入正式启 动、全面实施的阶段。 为更好实施人才培养综合改革方案,贯彻执行上海交通大学2010-2020 年中 长期发展暨 “十二五” 规划 , 继承刚刚完成的 “985 三期” 各类本科教学建设成果, 保证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摒弃研究型大学“重科研、轻教学”的弊端,我们需要 从院校两级管理体系、质量控制体系、

36、人事制度等方面着手,深入推行院(系)综上海交通大学 2014 年本科教 学质量报告 13 合配套改革,建立 “学 校宏观管理, 学院自主 运行” 的两级管理体制 , 进一步实施 校 级与院(系)两级教学目标管理,建立以目标为导向、院(系)教学资源与分配与 目标考核结果挂钩的质量控制与资源配置体系。 7.2 深化毕业 生调 查工作 毕业生调查是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一部分,将进一步其发挥对教学质量的 反馈作用。下一轮的毕业生调查将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其结果与分析将为学 校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1)重新梳理问卷结构, 着重调查学生对本科人才培养工作的评价以及培养后 能力的提升,主要将在专业、课

37、程、教学、教师、实践等方面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 与期待; (2)将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评价与现有的网上课堂教学评价系统结合, 进一步探 索和完善评教方式;将学生对课程的评价与课程评估体系对接,探索恰当的课程评 估方式;将各专业的满意度评价做对比,促进各相关专业共同发展。 7.3 继续推 进通 识教 育 建设 学校将重点加强通识核心课程质量控制,开展通识核心课程修业学分调整的全 面调研。同时完成课堂问卷的改版,增加更多的专家听课频率。 学校还将进一步规划好通识核心课程的顶层设计。在全校范围内征求多方意见 和建议,分别召开若干场学生座谈会、院系座谈会、专家咨询会,汇集多个群体的 智慧为课程需求和质量标准

38、的顶层设计把好关。 7.4 推广宽口 径平 台培养 模式 ,建设 生命 与环境 交叉 平台人 才培 养体系 本年度我校启动了具有自身办学特色和优势的工科平台培养模式,目的是培养 具有宽厚基础知识和工程专业技术基础知识结构、解决工程问题基本能力、适应未 来全球性需求的一流的工程人才。 上海交通大学 2014 年本科教 学质量报告 14 接下来,以工科平台培养模式为基础,推广面向未来人才需求的、有特色的宽 口径平台培养模式,建设生命与环境交叉平台人才培养体系,成为我们工作开展的 重点: (1) 认真总结工科平台培养模式的经验, 包括综合评价式的招生模式, 跨学院、 跨学科交叉培养和管理模式,以学生

39、的兴趣与特长为出发的专业选择方式,以及持 续跟踪的工科平台师生反馈体系。 (2) 进一步探索并建立符合生命与环境大类学科特点和优势的招生方案、 培养 计划、运行方案和培养模式。 7.5 推动工 程训 练中 心 综合 改革 我校工程训练中心以往一直以金工电工实习为主,为适应未来大学创新实践教 学的发展趋势和培养要求,借鉴国外发达高校经验,学校将在原工程训练中心的基 础上筹建创新实践中心,实施综合改革。 创新实践中心将定位为 以学生为中心,服务各 院系的、开放式的学生 创新实践 “图书馆” ,共包括 Fab-Lab(微观装配实验室) 、Design-Lib(学生工程设计图书 馆) 、 金工电工实训 区、X-lab (院系共建 本科实践教学实验室) 和Joint-lab (校 企联合共建实验室)五个部分。 中心将在保障全校金工 电工实习课程、操作技 能培训和学生独立材料 加工活动 的基础上,满足学校开展平台培养计划的必修实践课程、各类实验类课程、大学生 创新计划及创新实践类项目的需要。中心还将为交叉学科提供创新平台,为全校校 企结合大学生创新计划、卓越工程师计划、学生实习和各类实践课程、通选课提供 支持服务。同时面向全校学生提供工程工具器件借还,电子元器件耗材领用,正版 软件共享等一系列服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工作总结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