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必 修 三,考 情 概 览,第一讲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考 点 突 破,知 识 梳 理,1区域的含义(1)概念:是在_的基础上,按一定的_和_划分出来的地球表面的_。,考点一区域特征分析,地理差异,指标,方法,空间单位,形状,相对一致,点拨:区域和地域的异同:两个概念的实质是一致的,都是指一定范围内的地理空间,但“区域”是泛指,其范围有大有小;而“地域”一般范围较大,且更强调地方性、景观性,如农业地域、工业地域等。,2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自然环境的比较,季风区,亚热带季风,黑土,石油,(2)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人类活动的差异,水
2、田,玉米,一年两熟至三熟,畜牧业,综合性,核 心 研 析,区域特征分析分析各区域的地理特征时,要从区位入手,整体把握。1正确认识区域的位置特征可以利用经纬网、区域轮廓、区域内的重要地理事物等信息,确定区域的位置及其与周围区域的联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1)经纬度位置:可以确定一个具体地点,也可以确定一个区域范围,主要分析南、北所跨的纬度,东、西所跨的经度。(2)海陆位置:岛屿、半岛、大陆东、西岸等。(3)山河位置:从山脉分布、走向,河流水系形状、流向等方面进行分析判断。(4)政治地理位置:根据国家或区域轮廓,邻国、邻省轮廓进行分析。,2综合分析区域的地理特征,3区域差异的对比分析不同区域之
3、间因为在自然条件、历史基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别,因此形成了显著的区域差异。区域间的差异,首先表现为自然环境的差异,一般可从经纬度和海陆位置入手,探寻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的不同。不同的自然环境下,人类的活动也会不同,一般来说,可从农业生产类型(种植业、畜牧业等)和生产方式(包括耕地类型、复种指数等)、工业发展特点和布局、人口、城市、交通等方面进行比较。,区域差异的综合分析如下图所示:,针对训练1,(1)关于五省市经济发展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A山西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湖北B上海经济发展速度低于江苏C湖北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江苏D广西经济发展速度低于全国(2)从万元产值能
4、耗看()A山西最高,应优化工业结构以降低能耗B广西较低,应承接东部地区高耗能工业C上海和江苏较低,应大力发展重型工业D湖北较高,应发展资源密集型工业以降低能耗,B,A,解析第(1)题,此题为坐标图判读类问题,解题关键是看清看懂各坐标轴代表的含义及坐标数值。依材料可知X轴表示人均GDP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即表示经济发展速度,越向右数值大,说明经济发展速度越快,B项和D项均是对经济发展速度的描述,依据它们在图中的左右位置关系可判断数值大小,即可判断出经济发展速度快慢,故可知B项正确。同理可知Y轴表示人均GDP与全国平均值之比,即表示经济发展水平,越向上数值越大,说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读图可知,
5、A项和C项均错误。第(2)题,此题较易,数值大小表示单位能耗高低,无论哪一区域均应降低单位能耗,故A项正确,B项错误;重型工业和资源密集型工业均属高耗能工业,故C项和D项错误。,知 识 梳 理,读某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示意图,回忆下列知识。,考点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阶段一,由于河流、湿地的存在,交通不畅,农业、工业发展_。(2)阶段二,此期间该地区工业迅速发展,其主要优势是_,该地区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工业化。(3)阶段三,该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对当地环境产生的影响主要是环境污染加剧、_、_遭到破坏。(4)从阶段二到阶段三,该地区进行了大规模整治,主要表现为:工
6、业结构的调整:煤炭、钢铁、机械、化学工业数量_,出现新兴电子工业。工业布局的调整:钢铁、机械、化学工业等传统工业向城市_方向或河流下流移动,并趋于集中。生态建设:建立_,绿化防护带等。,缓慢,矿产资源丰富,资源面临枯竭,湿地,减少,东北,自然保护区,核 心 研 析,1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结合具体区域,沿着历史发展的过程,探究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从动态的角度进行分析。,2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1)不同社会阶段影响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要素:不同社会阶段人类活动的主体结构不同,影响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要素也不同,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具体如下所示:,(2)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
7、的依赖性越来越小: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水平的提高,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减弱,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减小,表现如下:优势因素的效益放大。如东北平原地广人稀,土壤肥沃,科技的进步,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耕地优势得到更好发挥。劣势因素的制约弱化。灌溉技术、温室等的发展,使干旱寒冷地区的农业得到更好发展;运输条件改进、生产率提高,使资源短缺地区的工业发展得到促进。,名师感悟:一个发展成熟的区域,一般都经历了完整的发展阶段,早期一般是生产力水平低下,因为丰富的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因此以第一产业的农业为主,人地关系是低水平的协调的;随着资源的大规模开发,经济结构转向第二、三产业为主,经济水平迅速提高
8、,曾经没有得到开发的资源现在成了有利条件,随着基础设施的建设,交通便利、市场广阔、技术水平提高,工业集聚成了工业地域;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越来越少了,环境越来越差,伴随着资源的枯竭、环境的污染、交通的拥堵等问题的出现,过于单一的经济结构,使得失业人数大增、产业向外转移,如果该区域没有及时调整经济结构,就会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转型阶段到来。只有经过经济结构的大幅度调整,治理污染了的环境,才能使衰落的区域重新获得新生,重新走向人地关系协调的再生阶段。,3综合分析区域发展的方法(1)从时间上看,区域发展呈阶梯式递进。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
9、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2)从空间上看,区域发展是一个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过程。(3)从产业结构上看,区域发展一般会经历由以第一产业为主到以第二产业为主,再到以第三产业为主的过程,区域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合理。(4)从人地关系上看,区域发展一般经历由人地关系基本协调,到明显不协调,再到以人地矛盾最为激烈,最后重新走向协调的过程。,读“上海第一产业有关数据与三大产业产值比例变化图”,完成第(1)(2)题。,针对训练2,(1)2000年到2009年,上海农业产值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种植业科技投入增大渔业产值有增有减农业服务业有所增强农业人口持续减少ABCD(2)根据上海
10、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图表数据,上海农业发展的趋势可能是()耕地面积保持稳定牧业产值将持续下降从业人口有所减少农业产值比例将上升ABCD,A,B,解析第(1)题,表格的信息说明,耕地面积减少,但农业科技发展,单产提高,所以种植业的产值增大,同时农业服务业也从8.20亿元增长到8.49亿元;渔业产值有增有减,和题意的不断增长相矛盾,故排除;农业人口持续减少和农业产值的增加没有联系。故选项A正确。第(2)题,结合图表所示的信息可以判断,耕地的面积、牧业的产值、农业的从业人员、农业的产值比例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故选项B正确。,图 表 精 析,1区域差异比较问题,一般有两类:(1)比较一个区域内部或不
11、同区域某一自然或人文地理要素的差异,此类问题要抓住不同要素特点,针对差异进行分析。(2)比较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此类问题要从典型地理要素入手,找出最主要的差异。,区域差异对比分析的答题规范,2自然要素差异对比:,3人文要素差异对比:,针对训练3,(1)描述图示区域地形的主要特点。(2)据表归纳R河三角洲经济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特点,并指出该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3)分析R河三角洲经济区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的社会经济原因。,答案(1)本区北部以平原为主,南部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南高北低;北部海岸线较平直,南部海岸线曲折,多岛屿。(2)特点:城镇用地比重明显增大,滩涂比重略有增加;
12、其他各类用地比重减小。不利影响:水资源减少,水质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增强;生态调节功能减弱。(3)城市密集,经济发达,市场需求量大;海陆空交通便捷,信息网络发达,对外辐射能力强;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大;科技文化水平高 ,高校多,高素质人才多;占用土地等资源少,能耗低,污染小。,解析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对地形特点的描述。解题的关键是对基本地形概念的理解,海拔小于200 m为平原,200500 m为丘陵。试题难度较小,注意从地形和地势来回答。第(2)题,本题主要考查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主要指各类土地的增加与减少;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是城镇化的发展导致耕地以及水域面积减少。正确理解材料是解题的关键。第(3)题,本题主要考查影响第三产业发展的区位因素。由图可知该地为长三角,其主要优势从科技、人才、交通、市场、政策等方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