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江西省樟树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3726401 上传时间:2018-11-1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0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樟树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江西省樟树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江西省樟树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江西省樟树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江西省樟树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江西省樟树中学 2019 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 史 试 卷考试范围:高考范围 考试时间:2018.9.28一选择题: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 2 分,25 小题,共50 分)1. 中国古代农民的实际负担,并不等同于政府的赋税征课额,历史上赋役历来就有“明税轻、暗税重,横征杂派无底洞”的弊病。这一弊病根源于A专制王权之下法治精神的匮乏 B农耕经济时代小农经济的脆弱C农业社会以农为本的经济理念 D传统文化重义轻利的价值追求2. 春秋时期,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周王准备以上卿之礼赏赐管仲,管仲推辞说:“臣,贱有司也,有天子之二守国、高在,若节春秋来承王命,何以

2、礼焉?”这反映了A. 分封制度逐渐恢复 B. 周朝统治基础有所扩大C. 贵族政治渐趋瓦解 D. 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3. 黄仁宇在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中认为:“第一帝国” (秦汉)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而“第二帝国” (隋唐宋)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 “第二帝国”与“第一帝国”相比主要的区别是A官僚政治的形成与否 B选官制度的形成与否C经济重心的南移与否 D政治结构和经济格局的变化4. 钱穆指出,起于元代的行省制度与中央集权不同, “近似于一 种变相的封建,乃是一种分权统御制也” , “此种制度在平时足以

3、障碍地方政事之推进,而增加地方与中央之隔阂;而待一旦中央政权削弱,各行省转易成为反抗中央,分区割据之凭借” 。他认为行省制度在元代A. 实际上是分封制的复辟 B. 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C. 削弱中央,加强地方权力 D. 改善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5. 在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 ”这意在说明内阁的设立A. 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监察 B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 - 2 -C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 D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

4、6. 1875 年,清政府制定了“海防”和“塞防”并重的国防战略。十年后,将海防建设作为重点,并最终形成了“三洋设防,北洋为重”的海防格局。这一变化是基于A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深刻教训 B海疆与京畿地区的安全考虑C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建与发展 D对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忧虑7. 甲午战败之后,满族人士寿富、盛昱等人的言论已超越“满汉畛域” ,呼吁各民族团结御侮;民国建立后,人们有意识使用“中华”一词来命名各种事物,政党、团体等都是如此;五四时期, “中华民族”概念更是贯穿于言论和行动中。这体现了A近代思想与社会政治具有联动性, B满汉民族差异已经消失C政权变更引发民族认同 D资产阶级政党主导了思想的变迁8

5、. 临时参议院议决以五色旗为中华民国正式国旗,并请大总统孙中山颁布各省执行。但孙对此表示异议,复函据理力争,且以临时大总统名义提请参议院对这一议决加以复议。临时参议院立即对此进行重新讨论,最终正式决定五色旗为中华民国国旗。这一过程表明A五族共和思想成为共识 B南京临时政府统而不治C共和原则得以初步实践 D民主观念日益深入人心9. 1925 年,中共四大在对于农民运动之决议案中提出“宣传农民组织农民的方法,自当从目前的实际问题入手” ,涉及反抗地主、苛税、匪祸、兴办水利等方面。1926 年 9 月,中共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三次扩大会议通过农民运动决议案 ,指出“农民政纲仍是在租额、高利、苛捐等

6、问题上” 。这反映当时中共中央A工作重心从城市转移到农村 B认为农民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力C注重解决农民的迫切愿望和要求 D农村工作与革命中心任务相结合10.1942 年 2 月蒋介石出访印度,英国舆论认为中国“以远东眼光共保合作,为唯一解决英属地途径” ,美国舆论认为蒋“动员印度之庞大潜力,则所予同盟国之帮助,实不可限量”。中国领导人的这次印度之行A唤醒国际社会关注远东事务 B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C促进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D准备中印对日作战转入反攻11.1954 年宪法草案审定时,在文字表述上将原先条文中的“为、时、应、得、其、凡”等- 3 -字,全部改为“是、的、时候、应当可以、他们或

7、它的、任何或一切” , “规定之”中的“之”字也全部去掉了。该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表述平实体现人民性 B强化宪法的权威性C表述准确以避免歧义 D尽量体现社会转型12.2015 年颁发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 归纳出三种人:一是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二是社会组织从业人员(包括律师、会计师、评估师、税务师、专利代理人等以及社团、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从业人员) ;三是自由职业人员和新媒体从业人员。该文件强调,这三类人是“统战工作的新着力点” 。这反映出新时代的中国A中国特色民主政治日益完善 B统一战线事业取得新的成就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向成熟 D社会阶层结构发生深刻变化

8、13.全面准确理解和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是特区实现“良政善治”的根本原因,是特区长治久安、繁荣稳定的“定海神针”和“压舱石” 。 “一国两制”方针的前提是A同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 B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并存C原殖民国家势力必须退出特区 D特区享有司法、行政、外交等权利14.法国学者库朗热说:“(雅典)公民的义务不只限于投票。轮到时,他要担任他所在区域或部落的官员,他每年平均有两次要担任审判官,所有的公民,在他的一生中至少有两次参加五百人元老院的机会。如果被人投票选中,或抽签抽出了自己,他更可任城邦中的执政官:长官、将军、民政官。 ”这一做法A使公民政治分工得到进一步的明确 B激发了全体居

9、民的参政热情C使政治实践长时间停留在较低水准 D注重发挥政治精英主导作用15.罗马法规定,当儿子成为将军时,可能会指挥其父;当儿子成为高级官吏时,可能要审判其父。但又规定,家长拥有对子女的生杀权。这表明罗马法A. 过分强调形式主义 B. 公法与私法分立C. 存在结构性缺陷 D. 违背人道主义精神16.1852 年屈维廉、诺斯科向国会提交了“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 ,建议通过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各级文职官员,严格文官工作考核,以此作为文官晋升的依据等。报告- 4 -为以后文官制度改革提供了基本准则。这一做法A维护了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 B有利于建立稳定的经济秩序C表明资本主义发展遇到阻力 D

10、适应了工业资产阶级的需要17.南北战争后,美国制定并通过了第 14 条宪法修正案,宣布:全体美国人不仅是他们那几个州的公民,也是美国的公民。这一修正案A维护了美国的共和体制 B解放了美国的黑人奴隶C扩大了联邦政府的权力 D保障了美国公民的权利18.1798 年前后,有人士指出:(法国)由于共和国先于支持共和的舆论氛围出现,激进革命派为捍卫共和制,不得不诉诸恐怖手段打击“共和国的敌人” ,强迫人民接受自由。其观点重在强调A启蒙思想尚未被民众接受认同 B政治变革要立足国情适时推进C共和国的敌人制造了社会动荡 D革命的失败在于没有发动群众19.1893 年,当德皇威廉二世威胁要将议会中的反对者们击得

11、粉碎时,这一言论只是在议会中引起了“不小心谨慎”的批评。然而,到 1912 年做出类似威胁时,全国立即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抗运动,报刊纷纷警告这位君主“不要超越宪法的约束” 。导致这一变化主要原因是德国A已经确立了代议制度 B君权受公共舆论制约C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 D工业化进程飞速发展20.1872-1893 年,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党宣言在各国出版先后撰写了 7 篇序言,每一篇序言都是针对不同时期的特点和不同国情,对宣言的有关内容进行了补充、完善和修改。这表明A要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对待共产党宣言B马克思主义可以直接用于指导各国的革命运动C19 世纪末欧洲不具备实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 D马克思、

12、恩格斯思想灵活多变、缺乏普世价值21.1825 年英国经济危机爆发,当时,股票猛烈下跌,银行纷纷倒闭,工人大量失业,社会矛盾日益激化。为了解决资本主义矛盾的症结,对此A政府开始发动对外殖民扩张活动 B出现空想社会主义学说C通过 1832 年议会改革扩大政治权利 D逐渐建立社会福利制度- 5 -22.从革命性质分析,俄国革命实际上经历了三种革命:即发生在彼得格勒和莫斯科等工业中心的无产阶级革命,发生在广大农村的以农民夺取土地为主要方式的农民革命,发生在民族地区的民族革命。最终,力量弱小的布尔什维克党赢得并巩固了政权。据此判断,俄国革命的成功主要是由于无产阶级A有效调动了各种社会力量 B推行了战时

13、共产主义政策C坚持了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 D突出了农村革命的主体地位23.1917 年 4 月,普列汉诺夫等人指责列宁的“四月提纲”是“说梦话” ,只会以酿成社会灾难而告终。之后考茨基发表无产阶级专政一书,认为“只有靠资本主义所带来的生产力的大规模发展,只有靠资本主义创造的并且集中在资本家阶级手中的巨额财富,社会主义才会成为可能” 。这说明部分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A俄国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 B. 应该采取和平的方式夺取政权C十月革命后俄国应重点发展生产力 D社会主义革命须依靠资产阶级24.著名学者伊曼纽尔活勒斯坦在生活在后美国世界中指出:“苏联解体了,对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我知道没人这么说,

14、他们只是说这对美国而言是个巨大的胜利,但它确实是个灾难。 ”文中“灾难”的含义主要是指A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B俄罗斯与美国分庭抗礼C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D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25. 全球化:起源、发展和影响一书提出:“当发展中国家的移民涌入纽约那样的全球化城市,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的人再也没有办法互相忽略了 ,人们可能开始对自己的政治和社会上的效忠对象产生迷惑。 ”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A. 政治制度不同是阻碍移民的关键因素 B. 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日益落后C. 全球化加剧国家之间移民问题的矛盾 D. 全球化会改变人们的意识形态和观念- 6 -二材料解析题:分析材料,回答问题(共 3

15、 小题,26 题 13 分、27 题 22 分、28 题 15 分)26.(13 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1640 年到 1840 年,在 200 年中,西方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与此相比,同一时间里的中国却景物依旧:成千上万胼手胝足、转辗沟壑的小农背负着一代一代歌讴唐虞盛世、高谈名物考据或性心理义的士人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二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由“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

16、。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 ;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 。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就是“沉沦”的谷底、 “上升”的起始时期。结合材料回答:(1)这一时期,中、西方文明发展的本质差异是什么?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有哪些?(7 分)(2)20 世纪初期是中国由“沉沦”到“上升”的转折时期,推动这一转变的社会因素有哪些?(6 分)27.(2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际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 7 -层面的天下

17、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尽管历次朝代更迭都会出现土地及民心层面的天下分裂,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使得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摘编自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材料二 1924 年 11 月,孙中山在日本的演说中国内乱之原因中说:“说到和平统一,是我在数年前发起的主张。不过那些军阀都不赞成,所以总是不能实行这种主张。这次我到北方去,能够做成和平统一,也未可知。不过要以后真是和平统一,还是要军阀绝种;要军阀绝种,便要打破串通军阀来作恶的

18、帝国主义。 ”孙中山始终把武装斗争视为达到国家统一应采取的主要方式。为实现国家统一,孙中山一生都在不断与各派势力作斗争。在坚持武力统一的同时,孙中山从未放弃过和平统一的努力。摘编自王建论孙中山的国家统一思想(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此变化的原因。 (10 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的“国家统一”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实践其思想的表现。 (12 分)28.(15 分) 【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在民国初年的议会政治失败后,孙中山逐渐意识到,中国的现代化首先需要的是由一个具有现代化导向的强势的政府来统一中

19、国,并在强势政权整合下发展实业经济。而要使国民党具有承担强势政权的功能,孙中山走的第一步就是,使中华革命党内部讲究领袖崇拜,他要求重新登记的国民党员履行按手印的仪式,要对孙中山本人效忠宣誓,以此来强化领袖的权威性。其次,从 1923 年起,孙中山按照列宁主义的组织模式来进行国民党改组,借助于从苏联提供的物质支持、组织技巧,来使国民党集权组织化。第三,孙中山成功地在苏俄帮助下,建立黄埔军校,培养自己的党军。这样,孙中山成功地把国民党从一个处于边缘状态的脆弱松散的议会竞争型政党,转变为以党军为实力后盾,以孙中山的个人权威为效忠对- 8 -象,以列宁主义集权组织模式为基础的新型的权威主义政党。摘编自

20、萧功秦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从清末新政到当代改革开放(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20 世纪 20 年代孙中山对国民党进行改组的特点。 (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 20 世纪 20 年代孙中山改组国民党这一事件。 (7分)江西省樟树中学 2019 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 史 答 案一、选择题: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 2 分,25 小题,共50 分)题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答案 A C D B A B A C D B A D A题目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1、 23 24 25答案 C B D C B D A B A A C D二、材料解析题:分析材料,回答问题(共 3 小题,26 题 13 分、27 题 22 分、28 题 15 分)26、 【答案】(1)本质差异:西方已经迈进资本主义工业文明阶段;中国还处于落后的农耕文明时代(或封建社会) 。 (4 分)主要原因:封建专制统治强化,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政策。 (3 分)- 9 -(2)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政治上: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壮大(或答国民党、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民主革命运动蓬勃发展。思想上:民主共和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6 分)27、 【答案】(1)变化:由土地

22、和心理层面的统一到制度层面的统一;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中央集权体制转变(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 。(4 分)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民族融合推动了国家认同感的增强;中原文化传播的影响;法家思想的影响;中央集权体制建立的推动。 (任意三点得 6 分)(2)思想:军阀割据是国家统一的主要阻力;帝国主义势力破坏着国家统一;坚持武力统一与和平统一相结合(或以武力统一为主、和平统一为辅) 。 (6 分)表现:新中国一直致力于国家统一;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 ;反对分裂,和平统一,不放弃武力。 (6 分)28、 【答案】(1)特点:建立强势政权;强化领袖权威;仿效苏联建立集权组织模式;建立党军。 (每点2 分,共 8 分)(2)评价:增强国民党的凝聚力;(2 分)为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奠定基础;(2 分)推动国内革命的进程和国民大革命的到来;(2 分)但为后来国民党建立专制独裁提供了合法的借口。 (1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