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思南中学 2018-2019 学年度第一学期半期考试高一年级语文科试题(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李杜诗歌创作与从政关系之初论李白杜甫一生从政时间并不长,但被朝廷和地方藩府征聘任用却不止一次,断断续续分布于他们一生好几个时期。两人生活经历受此左右,成为一个起伏不定的过程。考察政治对于两位大诗人思想创作的正面推动和影响,有助于认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与政治的关系。中国诗歌的传统是“言志” 。魏晋以后有“缘情”说出现,但士大夫仍一致认为情必须是高尚的情。因而缘情在很大程度上只
2、能看作言志的补充,即所言之志必须是情感的真实流露。情志合一,它的最高层次必然与政治相通。这样,对中国诗歌而言,政治之渗入与否,跟诗歌是否达到高层次常相联系。就诗人而言,古代诗人注定是在封建政治格局下生活,因而经常由封建政治赋予他们以理想与热情,构成他们与时代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诗歌所呈现的气象、风貌,也都与他们的政治介入有关。当士大夫自觉地承担起某种社会责任的时候,他的精神往往也相应地崇高起来。中国古代诗人可以不是政治家,但对政治必须有一种向心力,必须在政治方面有必要的体验和适度的介入。政治本身当然应该有它的积极内容。诗人当然也应该有良好的主观条件,鄙吝的人无论政治给他以怎样的拨动,也不
3、可能有伟大的创作。但问题在于人的情志不可能恒定在一种状态下没有变化,即使是有高尚志趣的人,也不免会有松懈的时候。同样是杜甫,他可以高唱“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 ;也可以低吟“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 。在不同时期,心情和志趣显然是有变化的。李杜一生追求,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在长途中就像一辆运行的机车,需要有动力补充。如何使李杜的用世之心,在关键时刻得到维系和加强,始终不倦地追求,执着地面对现实,仍然需要靠政治的强大摄动力,这在李杜的后期生活中表现得很明显。从诗人与社会的横向联系看,封建社会毕竟与资本主义社会不同。在中国封建时代尤其是它的前期,士大夫如果不卷入政治,一般就只有归向山林田园。穷乡僻
4、壤的封闭,小生产者的狭窄天地,对他们的视野与情感,构成严重的限制和束缚,使他们与外部疏离,难得从时代生活 中汲取创作的动力。甚至连诗歌创作,在死水一样的生活中也会变成多余。所以中国- 2 -古代诗人如果真正回归农村,杜门不出,创作上多数总是归于沉寂。有人对李杜离开朝廷后仍与各方面官员交游有微辞,似乎毕竟未能免俗,其实这种交游正是与外界保持联系的重要途径。否则就只有陷入闭目塞听、彻底缄默的境地。总之,如李杜之所作,笔力雄壮,气象浑厚,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丰富的社会内容、深刻的人生体验,乃至达到堪称通乎天地万物、包含古今的程度,它是绝不可能指望产生于一般的甚至封闭的环境之中。其酝酿和创作,非有一种
5、巨大的政治背景,并连同诗人自身都被适当地卷入不可。(选自余恕诚唐诗风貌 ,有删改)1.下列关于中国诗歌传统中情、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分)A.言志是中国诗歌的传统,时间上要早于魏晋以后出现的“缘情”说。B.情、志在士大夫看来,前者是诗人的 自觉,后者则由封建政治赋予。C.缘情很大程度上是对言志的补充,所言之志必须是情感的真实流露。D.情志合一有层次之分,政治渗入与诗歌达到高层次有着密切的关联。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段引领全文。首先概括李白杜甫一生的从政特点,点明两人生活经历受政治影响,从而交代本文的写作意图。B.段从中国诗歌的传统
6、谈起,强调政治生活关联着诗歌气象风貌的呈现以及诗人精神气魄、高度责任感的形成。C.段先指出伟大的创作所必需的主观条件,接着以李杜为例,阐释了政治的强大摄动力对诗人创作的积极作用。D.段将诗人和社会横向对比,指出封闭的环境会限制诗人的才思,肯定了李杜与官员的交游,自然地收结全文。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在中国封建时代尤其是它的前期,士大夫如果不卷入政治,一般就只有归向于山林田园,其结果就是创作归于沉寂。B.诗人都不可能使其情志恒定在一种状态下,但却可以在积极政治的推动下维系并加强其用世之心,执着地面对现实。C.中国古代诗人可以不是政治家,但必须对政治有一种向心
7、力,适度介入政治、体验政治,自觉承担起某种社会责任。D.李白杜甫在离开朝廷后,都与各方面的官员保持联系,其用意就在于依靠官府信息,酝- 3 -酿和创作伟大而丰富的作品。(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母 亲 (莫言)我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一个偏僻落后的乡村。5 岁时,正是中国历史上 一个艰难的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紫红色的洗衣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 地紧缩。 这是
8、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我用耳朵、鼻子、眼睛、身体来把握生活,来感受事物。储存在我脑海里的记忆,都是这样的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有形状的立体记忆。这种感受生活和记忆事物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小说的面貌和特质。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忘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母亲没读过书,不认识文字,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
9、那是我们家最艰难的时刻,我总担心母亲走上绝路。每当我下工归来,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有次下工回来,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 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地大声哭起来。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她对我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她追问我为什么哭。我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母亲的话虽然腔调不高,但使我陡然获得了一种安全感和对于未来的希望。这是一个母亲对她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活下去,无论多么艰难也要活下去!现在,尽管母亲已被阎王爷叫去了,但她面对苦难挣扎着
10、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我曾从电视上看到过一个终生难忘的画面:以色列重炮轰击贝鲁特后,滚滚的硝烟尚未散去,一个面容憔悴、身上沾满泥土的老太太便从屋子里搬出一个小箱子,箱子里盛着几根碧绿的黄瓜和几根碧绿的芹菜。她站在路边叫卖蔬菜。当记者把摄像机对准她时,她高高地举起拳头,嗓音嘶哑但异常坚定地说:我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即使吃这里的沙- 4 -土,我们也能活下去!老太太的话让我惊心动魄,女人、母亲、土地、生命,这些伟大的概念在我脑海中翻腾着。这种即使吃着沙土也要活下去的信念,正是人类历 尽劫难而生生不息的根本保证。这种对生命的珍惜和尊重,也正是文学的灵魂。在那些饥饿的岁月里,
11、我看到了许多因饥饿而丧失人格尊严的情景,譬如为了得到一块豆饼,村里粮食保管员让一群孩子学狗叫。学得像,他便把那块豆饼远远掷了出去,孩子们蜂拥而上抢夺那块豆饼。我也曾是那些学狗叫中的一个。回家后,父亲和爷爷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对我说:嘴巴就是一个过道,何必为了一块豆饼而学狗叫呢?人应该有骨气!他们的话,当时并不能说服我,但我感到了话里的一种尊严,这是人的尊严。人,不能像狗一样活着。 我的母亲教育我,人要忍受苦难,不屈不挠地活下去;我的父亲和爷爷又教育我人要有尊严地活着。他们的教育,使我获得了一种面临重大事件时做出判断的价值标准。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
12、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多年后,当我拿起笔来写作的时候,这些体验,就成了我的宝贵资源。我的小说里之所以有那么多严酷的现实描写和对人性的黑暗毫不留情的剖析,是与过去的生活经验密不可分的。当然,在揭示社会黑暗和剖析人性残忍时,我也没有忘记人性中高贵的有尊严的一面,因为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这些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第一段,作者从听觉、视觉、嗅觉等方面描写母亲捶打野菜的情景,构成了一幅有动作、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劳动场面,表现了在饥饿缠绕的苦难岁月里母亲的勤劳、
13、朴实与坚韧。 B这篇散文与传统的叙写母亲以及母子亲情的文章一样,回忆母亲在苦难日子里顽强生活的勇气与信念及对“我”的启悟与激励,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母亲的由衷尊敬与感恩,全文主要赞美了作者母亲的勤劳 乐观和坚韧。C本文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语言简洁而意蕴丰富,平淡中见警策,平凡中显深沉,令人回味无穷。D文中“这种对生命的珍惜和尊重,也正是文学的灵魂”这句话告诉我们:面对苦难也- 5 -要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念是对生命的珍惜和尊重,这种对生命的珍惜和尊重也是文学保持生命力的根本。 5请简要分析文章中“母亲”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并举例说明。 (6 分) 6.文题目为“母亲” ,但文中
14、又用了不少文字写了父亲和爷爷,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原因。(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材料一现在看,脱贫攻坚的主要难点是深度贫困。以河北省为例,深度贫困的特征概括为“两高、一低、一差、三重”。“两高”即贫困人口占比高、贫困发生率高。深度贫困县贫困人口占全省贫困人口总数 22%以上;深度贫困县贫困发生率在 15%以上,高于全省贫困县平均水平近 9 个百分点;深度贫困村贫困发生率接近 35%,高于全省贫困村平均水平近24 个百分点。“一低”即人均可支配收入低。深度贫困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21650 元,人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1
15、386 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5928 元,分别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50.7%、36.2%、49.7%。“一差”即基础设施和住房差。深度贫困县的贫困村中,村内道路、入户路、危房需要维修和重建。“三重”即低保五保贫困人口脱贫任务重、因病致贫返贫人口脱贫任务重、贫困老人脱贫任务重。深度贫困地区在 2020 年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脱贫攻坚本来就是一场硬仗,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我们务必深刻认识深度贫困地区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艰巨性、重要性、紧迫性,采取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有效的举措、更加有力的工作,扎实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摘自习 近 平在深度贫困地区
16、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有删改)材料二- 6 -脱贫攻坚千难万难,最难的是有一些贫困群众“不怕穷”,也就是脱贫的内生动力不足。解决精神匮乏比解决物质匮乏难,解决千百年来形成的落后观念和习俗比解决贫穷难。国家统计局近期对云南八个市州的贫困村进行调查,595的受访者对当前生活表示满意,352表示一般,只有 53的表示不满意。贫困程度这么深,满意度还非常高,“不怕穷”、安于现状是一个重要原因。这些贫困群众,对易地搬迁,怕难以适应新环境;对发展产业,怕学不会新技术;对外出务工,怕朝九晚五的约束。怕这怕那,就是不怕穷,宁可守着穷摊子,也不愿干出新生活。要在未来的时间里从根本上解决一些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
17、、安于现状的问题,必须坚持不懈,因为那些落后的观念、习俗是千百年来形成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但这并不影响实现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的既定目标。精神上的内生动力和物质上的脱贫,既有密切联系,也有一定区别。扶贫工作既不提高标准,吊高胃口,也不急于求成,降低标准,我国有信心在 2020 年打赢这场攻坚战。(摘自中国政府网)材料三2012-2016 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数据及发生率年 年度 贫困标准(元) 当年贫困人口减少(万人) 年底 年底贫困人口(万人) 贫困发生率(%)2012 2673 2339 9899 10.202013 2736 1650 8249 8.502014 2800 1232
18、 7017 7.202015 2866 1442 5572 5.702016 3000 1240 4332 4.50(摘自国家数据网)材料四“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这“十六真言”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扶贫“真经”。不同地区因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等原因,致贫原因不尽相同,“个性化”扶贫无疑是一剂治疗贫困的良药。- 7 -扶贫“个性化”,因地因人制宜是关键。不同地域、不同家庭、不同个体,在致贫问题上存在差异性的,唯有深入其中、量体裁衣,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精准扶贫的效用,全面助推精准扶贫攻坚工作持续升温。个性化扶贫在政策的制定上,要摸清家底,找出区域致贫的主要原因,借鉴其他地区扶贫
19、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对其可行性进行研判,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探索出台科学合理的帮扶政策,并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根据推进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在扶贫项目上,要改变“帮扶就是帮钱帮物”的传统观念,多研究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按照贫困程度、产业发展进度、脱贫难易程度等,制定地区扶贫开发实施计划和年度计划,把扶贫工作纳入地方经济社会总体规划统筹安排,杜绝盲目扶贫。(选自大众日报)7.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深度贫困县的“两高”即贫困人口占比重、贫困发生率高,明显超过所在省的平均水平。B.深度贫困县国内生产总值较低,人均可支配收入低,只有所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C.深度贫困
20、县的贫困村问题重重,村内道路、入户路等基础设施和危房均需维修和重建。D.深度贫困县的低保五保贫困人口、因病致返贫人口、贫困老人等三类人口脱贫任务重。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2012 至 2016 五年间,脱贫标准越来越高,当年贫困人口减少、年底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都呈直线下降趋势。B.贫困地区群众精神上的内生动力和物质上脱贫既有联系也有一定区别,我们要坚信脱贫工作的目标一定会实现。C.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的不同造成不同地区致贫原因也完全不同,因此只有实行个性化扶贫才能改变贫困面貌。D.扶贫过程中,必须依据各地实际情况这一根本出发点,探索出台科学合理的
21、帮扶政策,不能使用其他地区经验。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当前及未来扶贫工作的要点有哪些。(6 分)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8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
22、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项王曰:“诺。 ”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 常在沛公也。 ”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23、项王曰:“赐之彘肩。 ”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官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樊哙从良坐。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B.项王曰/
24、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C.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D.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11下列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 史记中本纪记述皇帝,世家记述诸侯王,列传记述各方面的著名人物。项羽虽没做过皇帝,但他打入咸阳,号令诸侯,称霸一时,因此司马迁把他列入本纪。C 战国策的作者是西汉的刘向, 烛之武退秦师就选自此书。- 9 -D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 鸿门宴中“项
25、王、项伯东向坐” ,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北向座,张良则为侍坐。从座次可看出双方力量的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12、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刘邦第二天带领一百多人马到达鸿门向谢罪项羽,认为自己不居功,两人有了隔阂是因为小人从中作梗,讨好项羽的同时还除了内患,突出了刘邦老谋深算、随机应变的人物特点。B、范增多次使眼色给项羽,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向项羽示意多次目的是向项羽表明自己的忠心。C、范增有远见,认为如果不借此机会杀了刘邦,以后就会成为刘邦的阶下囚了,但项羽却为人心肠太软,下不了手,所以就与项庄合谋要借舞剑杀了刘邦。D、项伯也拔出剑舞起来
26、,并常常用自己的身体,掩护刘邦,但项羽不加制止。可以看出他是不主张杀死刘邦的,反映项羽胸无城府、优柔寡断、刚愎自用。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1)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答: (2)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 9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题。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苏轼十日春寒不出门,不知江柳已摇村。稍闻决决流冰谷,尽放青青没烧痕。数亩荒园留我住,半瓶浊酒待君温。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 10 -【注】女王城:在黄州城东十
27、五里。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作者苏轼是北宋诗人,他的诗才情豪迈,挥洒自如,本诗是他的代表作之一。B开篇以一“摇”字活画出春风荡漾、江柳轻拂的神态,表现了春天到来的迅疾。C颔联巧用叠词,前者拟溪流潺潺之声,后者描碧草新绿之色,视听结合更显得 春意盎然。D这首诗前四句写“往岐亭”途中所见,五六句写女王城饯别。 “数亩荒园” ,点 明了诗人的目的地。15请简要赏析本诗的最后两句。 (6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 分)(1)李白在行路难中以“-,-”两句表现自己盼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
28、前途的乐观豪迈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2) 沁园春长沙诗人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3) 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中,荆轲悲壮的唱词是:-,-。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源自民 间、源于生活的中国刺绣艺术,经几千年的传承发展,从生活中得到升华,成为璀璨的艺术明珠。刺绣画艺术品,就是以绘画为稿本,以针黹、缣帛为绣材的艺术再创作,在其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无数绣娘以_的工匠精神于丝缕针黹间传达着绘画作者的创作理念和作品神韵,彰显着丝质特有的天然光泽和柔美,赋予 作品輸墨所不能及的风采,使之发展为更具观赏性的中华艺术瑰宝。中国当代的刺绣画较
29、之历代,无论是题材、技法、色彩,还是针黹、缣帛, (_) 。近几十年,各绣种在绣材的拓展、泛取,针法的借鉴、相融,题材的继承、创新等方面,都有令人_的作品问世,尤其是双面绣和双面全异绣作品,更是给刺绣艺术增添了不可思议的感染力。各绣种发展出的地域特色突出的分支层出不穷,或如摄彩作品般写实,或如西方油画般立体,或去工笔描摹而写- 11 -意挥洒,或新创针法而与众不同,或人物正反面和谐自然,或动物双面全异,了无针迹,或姿态婀娜,或设色古雅,可谓争奇斗艳,_。不仅这些作品带给人艺术的享受,而且給后人感受了刺绣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将女红针黹薪火相传,为刺绣艺术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7.文中画横线的
30、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A.不仅这些作品带给人艺术的享受,而且给后人展示了刺绣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B.这些作品不仅带给人艺术的享受,而且给后人感受到刺绣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C.不仅这些作品带给人艺术的享受,而且给后人感受到刺绣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D.这些作品不仅 带给人艺术的享受,而且给后人展示了刺绣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A.传承中有创新,发展中有循古B.传承中有创新,循古中有发展C.创新中有传承,循古中有发展D.创新中有传承,发展中有循古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 分)A.精益求精
31、 刮目相看 数不胜数B.励精求治 耳目一新 数不胜数C.精益求精 耳目一新 美不胜收D.励精求治 刮目相看 美不胜收20.下面是某位初三同学在毕业典礼上的发言,有五处用语不当,请找出并做修改。 (5 分)能作为学生代 表在初三年级毕业典礼上发言,我十分荣幸。三年前,我作为一名莘莘学子来到这里,怀揣梦想;今天,作为恩师的高足即将腾飞。但今后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垂念师恩,挂念母校,如果母校需要,我一定会鼎力相助。最后,希望母校光辉历程更辉煌,人才辈出代代强。21阅读下面 的材料,给“人因工程”下定义,不得超过 65 个字。(6 分)第二届中国人因工程高峰论坛主席、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国际宇
32、航科学院院士善广说,飞船、坦克、高铁都是复杂的人机系統,因为人的参与使系统变得更为复杂,系- 12 -统运行具有某种不确定性和难以预测的特点,系统安全性问题会更突出;为解决这一难题,最终实现提高系统性能且确保人的安全、健康和舒适的目标,需要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的支持,这就是“人因工程”,它致力于研究人、机器及其工作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四、写作(60 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 分)2019 年 8 月 4 日,猎豹移动 CEO 傅盛为入职本公司的年轻人作了一次演讲,他分享了年轻人成长的四个关键词:目标和梦想、原则、学习、行动。对此,正处在成长路上的你有哪些感触与思考,请
33、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13 -思南中学 2018-2019 学年度第一学期半期考试高一年级语文科试题参考答案1 (3 分)B(B 项, “前者是诗人的自觉,后者则由封建政治赋予”于文无据。 )2 (3 分)D(D 项,段是将诗人和社会的横向联系来看,并无对比之意。 )3 (3 分)C(A 项, “其结果就是创作归于沉寂”错,原文是“创作上多数总是归于沉寂” ;B 项,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在积极政治的推动下维系并加强其用世之心,原文强调“诗人当然也应该有良好的主观条件” ;D 项,无中生有。 )4.
34、 (3 分)B (B 这篇散文从传统类的叙写母亲及母子亲情之外拓开一笔,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母亲的由衷尊敬与感恩,并且把这种感情上升为作者对生命本体的终极崇拜,珍惜,尊重与热爱,充分显示了作者独特的母性意识与生命意识;)5、(1)母亲勤劳能干,如:在艰难的岁月,母亲捶打野菜。 (2)母亲乐观开朗,如:在辛苦劳作时,母亲哼唱小曲。(3)母亲坚韧顽强。如:在最绝望的时候,母亲安慰我:“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 (6 分。一点 2 分,三点 6 分。答案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6、从内容上,为了更好的全面的揭示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丰富了文章内容;如果不写父亲、爷爷,内容就显得单薄。从主
35、旨上看,我的母亲教育我,人要忍受苦难,不屈不挠的活下去;我的父亲和爷爷又教育我,人要有尊严的活着,互为补充,文章有厚重感。从人物形象上,母亲和父亲、爷爷相互映衬补充,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其他方面,可以使我体验和洞察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不光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也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评分标准:分析和举例并重,一点 2 分,答到三点即可。答案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7. (3 分)B(“国内生产总值”表述不准确,原文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且不是“人均可支配收入低”,原文是“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8. (3 分)B(A“都是直线下降趋势”分析不当,材料三表格中,2015 年贫困人
36、口减少数比 2014 年 2016 年都多。C“不同地区致贫原因也完全不同”概括不当,原文说“致贫原因不尽相同”。D“不能使用其他地区经验”分析不当,制定政策时应“借鉴其他地区扶贫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对其可行性进行研判”。)- 14 -9.扎实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解决部分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不足的思想问题。因地因人制宜,采取“个性化”扶贫措施。改变“帮扶就是帮钱帮物”的传统观念,推进产业扶贫。(6 分,答出一个要点给 2 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10.(3 分)A11.(3 分) C 试题分析:本题实质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作家作品容
37、易混,在记忆时作者的国别代表作品要记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对后世的影响也是记忆的重点。12. (3 分)B(范增多次使眼色给项羽,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向项羽示意多次目的是暗示项王下决心杀刘邦)13.(1)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也拔剑起舞,常常张开双臂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用身体掩护刘邦,项庄无法刺杀。 (5 分)(2) 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 (5 分)14 (3 分)D 【解析】 “数亩荒园 ,点明了诗人的目的地”错,数亩荒园指的是女王城东禅庄院,是饯别的地点。 15 (6 分)尾联虚写,回忆“去年今日” ,前一年苏轼赴黄州,凄风苦雨的途中,只有梅花相
38、伴,细雨断魂,暗寓迁谪之感。 (3 分)而一年以前的孤独和凄凉正好与今年朋友送别的深情厚谊形成对比,即不只是回忆“去年今日” ,也是在写 “今年今日” ,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消释了人生旅程的孤苦和寂寥。 (3 分) 16. (6 分)(1)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2)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3)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17.(3 分)D【解析】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A 项,语序不当,同一主语,关联词应该放在主语的后面;B 项,搭配不当,介词使用不当,将“给” 改为
39、“让”或“使” ;C 项,关联词位置错,应当是“这些作品不仅” ,介词使用不当,将“给”改为“让”或“使” 。18. (3 分)B【解析】此题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 15 -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此题考核选填衔接句,结合语境,按时间顺序:先古后今;按工艺流程:先继承学习,后创新发展;按语言艺术:“传承”与“循古
40、”对仗,“创新”与“发展”对仗,气势更足,更加积极向上。19. (3 分)C【解析】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题中精益求精:比喻已经很好了,还要求更好。励精求治:振奋精神,想办法治理好国家。 第一空的对象为“工匠精神” ,不指国家,故应选用“精益求精” ; 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跟以前完全不同,令人感觉到很新鲜。 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对象指人。第二空的对象为“作品” ,不指人,故应选用“耳目一新” ;美不胜收:形容好的东西太多,美景多得看不过来,强调“美” 。 数不胜数:数都数不过来。形容数量极多,很难计算,强调“量” 。第三空所言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给人的是审美感受,故应选用“美不胜收” 。20. “莘莘学子”改为“学子” “高足”改为“弟子” “垂念”改为“感念” 1 2 3“鼎力相助”改为“略尽绵薄” “希望”改为“祝愿” (5 分) 4 521.(6 分)人因工程是一门致力于研究人、机器及其作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的最终实现提高系统性能且确保人的安全、健康和舒适目标的新兴交叉学科。 (“人因工程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 ,2 分;“致力于研究人、机器及其工作环境之间的相关系和影响”2 分:“最终实现提高系统性能且确保人的安全、健康和舒适目标” ,2 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