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城市社会学456PPT课件..ppt

上传人:Facebook 文档编号:3724130 上传时间:2018-11-16 格式:PPT 页数:460 大小:6.1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社会学456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60页
城市社会学456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60页
城市社会学456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60页
城市社会学456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60页
城市社会学456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一章 社会与社会学,第一节 社会与社会发展,2,一、社会的概念,社会一词在西文和汉语中是有某种区别的,不同的学科对社会有不同的解释和理解。在西文字典中,Society和法语中的Societe都源于拉丁语系中“伙伴”的意思,即Socius。而在罗马语中则是指社会有“契约关系”的人。 现代意义上的“社会”是指“以共同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有机体”。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社会是指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社会泛指由于共同物质条件而互相联系起来的人群。,3,二、社会发展,社会发展的自然基础 社会运行 社会控制社会变迁 社会发展计划,4,1.社会发展的自然基础,1.1地理环

2、境生物和人类社会都是在地球表面上活动的。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 必要条件之一。我们称以生物或人类社会为主体的环境为“地理环境”。广义的地理环境包括古代地理环境和现代地理环境。古代地理环境是对地质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它的主体是古生物群和古沉积物。狭义的地理环境是人类出现以后的现代地理环境。人类出现以前的古地理环境是纯自然环境,而现代地理环境的情况则要复杂的多。我们把未被污染的自然环境,叫原生环境。它是地形、气候、水文(河、湖、海等)、植被等自然要素的组合。城乡社区的风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原生环境。山地的村寨不同于平原的集镇,江南的水乡不同于北国的山庄,沿海的港埠不同于内陆的城堡。我们把被污染了

3、或被改变了自然环境,叫次生环境,如被污染了的大气,被污染了的水体,被污染了的土壤,被破坏了的林木或草地,被退化了的荒坡或空地。原来自然界本身就存在着一些对人类生存和社会生产不利的因素,如地震、火山、台风、海哮、暴雨、洪水、塌方、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或工程病害,人们称之为原生环境问题。由于人类活动而引起的环境退化(如土地沙化、土壤沿碱化等)和环境污染,则被称为次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与原生环境问题有些是不能分开的。很多所谓原生环境问题,其实是人为因素引起的。,5,1.2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人类出现以后,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经历了4个阶段: 依赖关系阶段 顺应关系阶段 掠夺关系阶段 和谐关系阶段,依赖

4、关系阶段。200万年前,原始社会最初的人类虽然能够制造工具,但也只是一些用石块、树枝制造的简单工具,用来采集果实、鞭打野兽,人类对自然界完全是一种依赖的关系,靠天然的动植物提供食物等生活必需品。顺应关系阶段。一万年前,人类进入了农业社会,懂得了顺应自然规律,学会了栽培植物和驯养动物,人类的食物来源主要靠农作物和家畜来提供,但是农牧业收成的好坏却完全“靠天吃饭”,靠大自然的恩惠。 掠夺关系阶段。200多年前,人类发明了机器,进入了工业社会,对燃料、原料的需求加速增长,开始对矿产进行掠夺性的开采,对森林进行破坏性的砍伐。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核燃料、金属和非金属原料的开发和利用,产生了大

5、量“三废”(废气、废液、废渣),污染了原生环境。和谐关系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资源需求的猛增,于是逐渐出现了资源相对短缺的局面。到20世纪70年代初,发生了能源危机,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人们开始认识到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和片面强调改造自然游客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人们应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人与自然的关系进入和谐相处的阶段。,6,1.3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作用,7,1.4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资源的局限性,即资源的种类和数量对人类生存社会生产活动的限制,即对人口的限制 原生环境问题。即各种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存和社会生产的破坏性影响 次生环境问题,即由于人类活动

6、所引起的对空气、水、土、食物的污染,以及噪声和辐射线对人体的伤害等,8,1.5自然资源与社会发展,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人类最先利用的是生物界,包括栽培植物和驯养动物;之后就是改良土壤、引水灌溉;再后就是开发矿产,建造工厂,于是地球上就逐渐出现了农场、牧田、水渠、道路、矿山、工厂和城市。人类从环境中所索取的资源,其种类、数量、规模、范围都取决与人口的数量,人类的技术水平、生产水平和生活水平,即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 旧石器时代,人类就对自然环境施加影响,尤其在学会用火以后。到了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栽培植物和驯养动物。青铜器时代,劳动分工开始,手工业产生,出现了城市。但是

7、在石器时代,铜和锡还不是资源;在青铜器时代,铁还不是资源。在原始社会,土地、水就象阳光、空气一样,并未成为有价值的资源,随着农牧业的兴起和引水灌溉的发展,土地、水也都成为有价值的资源了。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资源的种类、范围、广度、深度和价值都在不断的扩大、加深和变化着。,9,1.6人类生态系统,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是一系列因子相互关联的复杂系统,我们称之为“人类生态系统”。这个系统是处于动态平衡之中的。而人类的活动,尤其是生产活动,在这个系统中却是引起不平衡的重大因素,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来研究这个复杂系统,来探索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联的各种通道和可供选择的最佳途径,也正是现代社会学所

8、关心的问题之一。 引起人类生态系统发生巨大变动的最重要的社会因素就是科学技术,就是人类提取资源并对其加工处理的技术。科学技术是在不断发展的,资源的产量和储量也是随时间而变化的(表1.1)。因此,我们必须按照人口密度、生活水平(消费产品的速度)、生产水平(消耗资源的速度)、技术水平(开发和利用资源的广度、深度和速度)等指标,来分析和评价一定时间和一定空间范围内的各类资源的产量、质量和储量,来探讨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之间的供求平衡关系。 不论是研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问题,还是研究环境的保护和管理问题,时间尺度很重要。技术经济学家往往着眼较短期(三年、五年、或十年、八年)的经济效果,而人类生态学家常常着

9、眼于较长远(十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生态平衡,注意分析再生资源的循环周期(如林木的更新)与非再生资源的回收周期(如金属的回炉)。研究社会与环境之间的供求和平衡关系还必须有个空间尺度,是从全球来考虑问题,或是从全国来考虑问题,还是从一个城市来考虑问题。,10,表1.1 自然资源利用与社会发展,11,2.社会运行,2.1社会需要 2.2社会互动 2.3社会管理与控制 2.4社会变迁与进步,12,2.1社会需要,社会运行的动因及运行动力蕴藏于组成社会的基本实体要素人的需要之中。正是人的需要,即人对自身生存与发展条件的欲求状态,迫使人与自然发生联系,人与人发生联系,并在此之中通过实践满足这种欲求,

10、进而形成社会,以及使社会成为活的有机体。由于人的需要既有物质性的,还具有精神性,因而组成了不同层次、内容丰富的“需要”体系。目前最具操作性的“需要”体系是马斯洛(A.H.Maslow,1908-1970)关于需要的层次理论,即认为需要分为5个层次。第一层,生理需要;第二层,安全需要;第三层,友爱需要;第四层,尊重需要;第五层,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个层次的需要是由低级需要向高级需要发展的。人们首先追求较低层次的需要,只有在得到高度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要才会突出的表现出来。人的需要始终处于永无止境的状态之中,原来的需要满足了,又有新的需要产生。新的需要便成为现实行为的推动力,于是社会就在人类不断

11、追求满足自身新的需要的过程中,得到运行的动因与力量,永不停息的运转下去,从而使其性运行过程具有持续性和永恒。,13,2.2社会互动,人的需要可在个人与个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补充中得到满足。这种相互作用性就决定了满足需要的个体行为或群体行为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社会互动行为就是指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依赖性的感性活动。社会中的各种互动活动,都是社会运行中的基本组成,不管行为者的行为是由什么样的个性与特殊条件所决定,而表现为不同目标的运动与力量,但他们的行动的总和都形成一种平均合力来表现社会系统的运行。人们在社会互动过程中所能得到需要的满足程度,以及人们在社会互动过程中

12、所结成的这种合力的大小,会影响到社会系统运行的平衡性、协调性以及方向性。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讲,社会运行就是人们的社会互动的综合化、整体化。也正因为如此,社会中人们的互动行为是社会学研究的相当关注的内容。,14,2.3社会管理与控制,社会运行的趋势是社会发展与进步。要使这种趋势维持下去,则要求有引发运行的动机。即个体与群体需要具有能够促使社会良性协调运行的合理结合状态。社会运行的具体表现方式-社会互动要满足大多数人的需要与利益,从而才能推动社会运行朝着社会文明与进步的方向前进。个人的需要、群体的需要是否能得到合理的结合,必须通过社会系统有目的、有计划、有原则的调节。而社会合理的大小,也取决于能否

13、通过有效的社会管理与调节来达到个人与个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与个人之间、国家与个人之间的互动协调一致。调节是社会运行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这种调节性的过程是依赖社会管理与控制来实现的。 社会的管理与控制,就是通过有组织的利用社会规范对其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实行管理、调节与约束的过程。社会管理与控制由实施控制的机构,控制规范体系制度以及控制手段与方式等基本要素构成。社会控制由于其目标和采取的手段的不同分为不同的控制体系,如经济管理、行政管理、企业管理、法律控制等等。如何使社会控制能在社会运行中发挥有效的功能,这是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15,2.4社会变迁与进步,社会通过在一定的管理

14、与控制下的人们的互动不断的满足人们的需要。人们的需要在人们的互动中得到不断的满足而又不断的产生新的欲求,这是需要的本性所决定的。于是人们的互动内容、互动方式也随之而在不断的改变、提高发展以满足新的需要。据此,社会也就在这种运行机制中表现出无穷无尽、多姿多彩和广泛普遍的各种变化,它能使人们感受到社会的日新月异,新旧交替。在社会学的研究中,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社会变迁。社会发生变迁是必然的,同时,社会变化也是有规律的。社会变迁的规律通过变化的内容、变化的形式、变化的根源和变化所给社会带来的各种效应得到展示。社会变迁的方向性规律,从社会学研究的视角出发,把它具体的归结到如何审视社会发展的现代化上。这样,

15、为什么要变,社会的什么在变?怎样变?朝着什么方向变?变了以后又怎么样等,各种问题的具体现实的研究,便成了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6,3.社会控制,3.1社会控制的涵义不妨这样说:凡是利用任何社会或文化的工具,对个人或集体行为进行约束,使其依附于社会传统的行为模式,以促进社会或群体的协调和发展的,都可以叫做社会控制。社会控制最基本的形式可以说是建立在个人对社会规范和角色的期待之上,正当的行为标准的承诺之上,不然人们就不会依附于这些行为模式,就会进行反抗。因此,大部分的社会控制现象可以认为是人们通过社会化,把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内化成人们自觉行为的结果。,17,3.2社会控制的类型和方式,社会

16、控制可以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但不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可能表现为比较形式化的和不怎么形式化的。 所谓形式化的社会控制,包括那些为了处理人们的行为而产生的诸如权威系统、法律、条例、规程等。这些都是比较正规的、比较形式化的。其中积极奖励的如奖状、奖金、奖章等,消极惩罚的如判处死刑、坐牢、流放等。社会中有组织的宗教也表现出作为形式化的控制系统。所谓非形式化的社会控制,其表现往往是人们不自觉、不怎么定型的行为。例如公共舆论和时尚就是虽然流行很快,但却不是那么正规,人们往往以表扬或嘲笑等方式进行传播。 所谓积极的社会控制,是指建立在积极的个人顺从的动机上,以物质的刺激和精神的鼓励进行,大多数的行

17、为是通过社会化的内化作用形成的,人们相信这样做是对的,社区中大多数人也都认为这样做是对的。所谓消极的社会控制,是指建立在惩罚或对某些惩罚的一种畏惧心之上的。人们知道不守法就要处以罚款、坐牢或死刑,人们也知道如果不按风俗习惯办事其行为就要遭到非难、嘲笑或拒绝。 社会控制进行的方式是各式各样的。人们通常把风俗、习惯、道德、法律、宗教、艺术以及各种社会制度和与此相适应的体现国家权利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称为社会控制的各种不同方式。,18,4. 社会变迁,4.1社会变迁理论(1)历史循环论我国战国时代的阴阳五行家邹衍(约公元前305公元前240)认为:历史的发展、变迁是按照“五德始终”和“五德转

18、移”的。意大利唯心主义哲学家维科(Giovanni Battista Vico,1668-1744)认为:人类创造历史,上帝并不直接影响历史事件的进展。维科把历史看作是循环的过程。认为世界各个民族都要经过三个历史阶段,即:神的统治(神灵时代)、贵族统治(英雄时代)、人民统治(凡人时代,即资本主义时代)。施本格勒(Oswald Spengler,1880-1936),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史学家,认为历史是各自独立的文化形态循环交替的过程。任何文化都是一个相对自主和自明的系统。每一个文化都有它自己的形态,并有一个发展过程,就象生物有机体一样,都要经过青年期、壮年期,以至衰老死亡,文明是最后的阶段。

19、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Amold Toynbee)提出“社会和自然环境压力”理论。当社会和自然环境压力过大时,一个民族的文化也呈现衰微状态或停留在边缘地带,不易前进,如像波利尼西亚人时;只要当有足够的社会和自然环境压力,但压力不足以压倒这个民族时,文化就能得到空前的发展,从而就能进入文明时代。,所谓社会变迁,是指在一个社会中,社会结构方面发生的任何社会制度或人们社会角色模式变动的过程。,19,美国社会学者索罗金(P.A.Sorokin,1889-1968),提出文化类型变迁的理论。他说文化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感觉文化(Sensate Cultures),重视精神和形而上学的价值。两种文化是两个

20、阶段。世界历史的发展总是像钟摆一样地从这个阶段走向另一个极端,摇摆于两者之间,周而复始。最理想的阶段是这两种文化互相交接、混合的中间阶段,他称之为理想型(Idealisticthemes),这就是从希腊至罗马之间的黄金时代(Golden Age),从中世纪到20世纪之间的文艺复兴时代(Renaissance)。以上一些历史循环论思想,都是只从表面上形而上学地看问题,他们看不到历史曲折和迂回运动的实质。有些论点更看不到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20,(2)社会进化论,社会进化论导源于生物进化论。19世纪后期,人们非常相信进化的变迁思想,认为进化既然是自然规律,也应该是社会规律。早期的社会进化论者有

21、三个基本假定:相信变迁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变迁增加了社会的文化和分化,增加了复杂性。变迁提高了人们的适应力,因之激发了进步。西方社会学者对前两个假定一般是同意的,对第三个假定则持怀疑态度。早期的学者总相信社会是沿着一定的进化阶梯前进的。每一个阶梯都比前一个阶梯高,社会是笔直地前进的。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Lewis H. Morgan,1818-1881)认为变迁就是从野蛮到朦胧到文明;斯宾赛认为人类从军事宗教社会走向工业社会;孔德则认为社会组织从神学阶段走向科学阶段。这些说法既抽象也不太科学,不太确切。但涂尔干(Emile Durkheim)的理论认为,社会变迁从社会的凝聚力来看,则是从机械团结

22、(如像原始民族社会那样)发展到有机团体(如像当前的工业社会那样),技术进步了,团结力反而减弱了。德国早期社会学者腾尼斯(Ferdinand Tonnies,1855-1936)认为社会是从社区型社会到社团型社会发展。这些说法,似为广大社会学者所接受。,21,(3)社会均衡论,均衡论的思想是西方社会学理论中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这一理论认为,每一个社会如果能够持久,必须能够提供五种最基本的功能,即:成员的交替延续。成员的社会化。生产、分配及服务的功能。维护社会秩序。提供社会团体活动的目标与机会。家庭能够发挥第一种功能,教育系统能够起到满足第二种功能,社会团体各司其职。社会是一个系统,由互相关联的部

23、分或机构组成,并互相整合协调。社会永远朝向均衡的状态运行。在均衡状态里,社会体系是和谐而无冲突的,变迁也是缓慢而有秩序的。功能学派还认为,变迁可以说是一种对社会体系的调整,局部而缓慢,无损于整个社会体系的整合与均衡。在社会系统内,任何一个部门发生的变迁都会造成整体的失调,因此要引导社会重新盛行,这也是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一时经济稳定的反映。但社会均衡思想反对社会进步、革命、革新,所以它在社会变迁的诸理论中,是趋向保守的,逐渐遭到不少的批评,为此也逐渐消沉下去。,22,4.2科学技术对社会变迁的影响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对社会变迁的巨大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科学技

24、术的创新。科学技术发展变化的过程,尤其是从内部的。这个源泉就是发明(Invention)和发现(Discovery),总起来称做创新(Innovation)。所谓发明,就是在科学技术上创造新事物或新方法。所谓发现,就是经过研究或探索,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或找到的事物或规律。创新可以通过人类环境中已经使用的物质,从中发现新的物质。科学技术的传播与扩散。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不仅从内部的源泉而来,发明与发现也经常来自别的社会、别的文化,引进或传播经常是文化变迁或社会变迁的主要来源。美国人类学家林顿(Palph Linton,1893-1953)在论述各种文化要素中,估计约有90%是通过传播的得来的,

25、即使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工业发达的社会也是如此。许多国家人民生活中除了大量的物质文化外,在思想行动方面,人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其表现方法与形式很多都是通过文化的传播得来的。,23,5.社会发展计划,社会发展计划,即人们为了调控社会运行的状况、实现社会的协调发展和有计划的社会变迁,而对社会的有关系统、社会生活的有关方面的发展做出的规划。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就是这样一种最有代表性的国民规划,它是针对社会整体的运行而言的。还有许多社会计划,则是关于某一个地区或社会的某一领域运行的。前者如某个省或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后者如我国教育系统的发展规划。由于社会计划是人们根据过去和现在社会运行状况所

26、提出的一种未来的社会发展目标,因而社会计划的制定是一个主观正确反映客观、主观与客观有机结合的过程。 为了比较全面的反映一个社会或社会中的一个系统的存在或运行状况,就必须采用一系列具有内在联系的指标项目所结合而成的社会指标体系。社会发展目标,简单的说,就是描述和评价社会整体及各方面存在和运行状况的项目及其数值(包括数字、图表、符号等)。例如,一个国家的国民收入在某一时期内的增长率、城市化的水平,就是衡量社会和运行状况的两项重要指标。这样的数值主要有两种:一是现实社会实践材料的统计数据;二是根据一定的历史、现实材料的分析,按一定的理论提出的数据。表1.2是关于我国社会发展的指标体系,24,表1.2

27、 中国的社会指标体系,25,表1.2 中国的社会指标体系,26,第二节 社会学及其主要研究领域,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二、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及其分科 三、二战后社会学的发展 四、当代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27,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是社会科学中一门独立的基础性学科。即是一门研究社会构成及其运行规律的社会科学。社会学创立于19世纪30年代。1838年,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西方社会学的创始人孔德首先使用了“社会学”的概念。 简言之,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就是现实社会的整体结构与运行过程。而研究社会的整体结构与运行过程不等于对社会进行色罗万象的研究,而是研究地域社会的各种要素、各个部门的结构关系以及这种

28、结构关系的运动变化过程。,28,二、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及其分科,研究领域: 社会学有着广阔的研究领域和丰富的研究内容。社会学家门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学的研究领域范围进行了划分。以社会学所探究的对象的状态为依据,将研究领域范围划分为社会结构与社会过程两个方面.前者研究社会的构成要素及其这些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模式;后者研究社会的运行过程及其规律性.以社会学所探究的对象的规模为依据,把研究领域划分为宏观社会学和微观社会学。宏观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的阶层结构等规模较大的社会现象。微观社会学是研究小群体内的人际关系及人际相互作用等规模较小的社会现象。 目前我国社会学界比较常用的一种划分方法是按照社会学研究的理论层

29、次,将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划分为普通社会学与分科社会学。普通社会学是研究一般的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它要研究的问题主要是一个个具体而分散的个人是如何结成复杂的社会?这个复杂的社会又是如何运动、变化、发展的?其有和规律可循?分科社会学是运用普通社会学所提出的基本理论,对某一类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作专门社会学研究而形成的社会学分支,因此,这也叫分支社会学。,29,分科:,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现代社会学的分支学科已达100种以上,而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这些分支,按一定规模可分成如下主要类别: 对与人类社会有密切关系的自然环境的研究,如:天文社会学、地理社会学、气候社会学、生态社会学、灾害社会学等。 对

30、社会的某一特定领域进行的社会学研究,诸如:经济社会学、政治社会学、教育社会学、军事社会学、劳动社会学、旅游社会学等。 对社会的各种结构性单位进行的社会学研究,诸如:家庭社会学、组织社会学、社区社会学、乡村社会学、城市社会学等。 对社会某种特定规范进行的社会学研究,诸如:民俗社会学、道德社会学、法律社会学、宗教社会学等。 对社会特定人群进行的社会学研究,诸如:儿童社会学、中年社会学、老年社会学、妇女社会学、残疾人社会学等。 对多种文化现象进行的社会学研究,诸如:文化社会学、知识社会学、语言社会学、艺术社会学、科技社会学等等。,30,三、二战后社会学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学在世界各国都获得

31、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美国战后社会学的发展特别迅速。 日本战后社会学也取得顺利发展 前苏联,战后社会学研究发展也很迅速。 广大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学研究也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同时,战后社会学的应用研究成为一种世界趋势,即使在具有理论研究传统的德国,应用研究也成为一种潮流。应用研究的著作数量巨大,每年进行的研究课题近万项,在非营利性机构的每年4000个左右的项目中,大多数属于应用研究。在德国,社会学应用研究已成为一种制度。其他发达国家社会学的应用研究所占比重也很大,并且处于增长状态。发展中国家的应用研究,突出标志是对本土社会的调查。在亚洲,中国、朝鲜、日本、印度、印度尼西亚、泰国

32、、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新加坡等国,都进行过比较大规模的社会调查。非洲的埃及、突尼斯,南美的典型调查为本土社会的发展和制定相应的社会政策提供服务。,31,四、当代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结构功能主义 冲突理论 交换理论 社会互动理论,32,1、结构功能主义,结构功能主义植根于19世纪初期的有机论,直到近几十年前,它都是社会学中历史最长的重要的理论方法。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等社会学家关于社会的有机体论对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的功能主义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而后,马林诺斯基与迪尔凯姆的分析研究,又进一步地推动了现代结构功能主义的形成。 现代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塔尔科特帕森斯(T.

33、 Parsous 19021979)。他几乎是他那个时代最重要的理论家,所创立的这种现代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方法在社会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的地位无以伦比。但他的观点也是社会学理论发展过程中一直争论的焦点,他个人所承受的批判也最多。这主要在于:一方面他为社会学构建了一个宏大的理论框架。在此框架中,他试图为社会学的研究提供对于社会行为、组织及变迁诸方面的现象的先定位置。他通过对社会功能系统的假定以及人们行为系统(AGIL)和控制人们行动的系统(CHOC)分析,为整个社会达到均衡、稳定规划了一个模式;另一方面,正是这一模式,表现了他强调社会整合于平衡的认识分析上的片面性,以及无所不包的概念体系的抽象性,

34、从而遭到他的继承者和对立者的强烈批判。 作为结构功能主义的继承人和改造者,帕森斯的学生罗伯特 默顿(R.K.Merfon 1910) ,一方面对帕森斯关于社会系统统一性、功能普遍性以及不可缺少性等三个假设,以及关于社会的宏观构架进行批判,另一方面对其进行修正、改造与补充,进一步将功能主义的假设改变成一种对社会系统进行功能分析的方式,同时把宏观分析转入中层研究。在墨顿的功能分析模式中,包含着这样的思路:社会学关心的不是动机而是客观结果,结果即功能。社会系统所具有的某种功能是由条件的,但其功能的项目能够被另一个项目所替代,其系统的需要仍将得到满足。功能的效果即可以是外显的(显功能),也可以是潜在的

35、(潜功能),既有正面积极的(正功能),也有反面消极的(负功能)。因此,社会系统将会因为功能的非统一性出现社会变迁以及不完全整合性。,33,2、冲突理论,结构功能主义在20世纪60年代,受到了西方社会现实所出现的各种矛盾与冲突的严峻的挑战、质疑与批判。在这一过程中,冲突理论成为急先锋,其代表人物有源于结构功能主义内部的列维斯克塞尔(L.A.Coser 1913)和兰德尔库林斯,还有自称受到马克思主义启发的拉尔夫达伦道夫(R.G.Dahrendorf 1929)和怀特米尔斯(C.W Mills,19161962)。 冲突论者认为,社会不可能仅仅是平衡与和谐,而是一个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同时,长期存

36、在着并非对社会只产生破坏作用的冲突,这是社会运行中的持续的必然现象。冲突并不一定指公开的暴力,也包括紧张、敌意、竞争和在目标与价值标准上的分歧。冲突的产生是因为资源的缺稀使其社会关于它的分布充满着不平等现象。这种不平等给社会造成利益冲突,而利益的冲突引发资源占有者与非占有者之间的对立。社会也就在这样的冲突和对立中产生变化、再组织乃至再分配,并为进一步的不平等与社会变迁创造条件。“冲突理论”只是描述了社会的现象,从思想体系来看,它和结构功能主义并没有实质性的矛盾。,34,3、交换理论,交换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学家乔治霍曼斯(G.C.Homans,1910)和彼得布劳 霍曼斯的交换理论创建

37、于20世纪60年代,是一种从个人、心理出发的微观社会学理论,中心论点是将人的社会行为视为相互酬劳的交换行为,包括物质的、权力的、精神的交换,其思想实质是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商品化倾向。该理论的假设是:人们所做出的行为,要么是为了获得报酬,要么是为了逃避惩罚。这种为了报酬的行为交换,不仅仅是经济的行为,而且也包括所有的社会行为。 这种社会行为的交换过程,霍曼斯给出了五个假设。成功假设。对于人们的所有行动来说,一个人的某种行动得到的报酬越经常,这个人就越愿意从事这种行为。刺激假设。“如果在过去一种特殊刺激或一组刺激的出现,曾经成为一个人世间行为得到报酬的原因,那么,现

38、在的刺激越是与过去的相同,人就越可能发生这种行为或是一些相似的行为”。价值假设。“对一个人来讲,他的行动结果对他越有价值,他就越可能去执行这个行动”。剥夺饱满假设。“一个人在最近越是常得到一种特殊的报酬,那么任何一个未来的这种报酬对他来说都会变得越来越没有价值”。侵略认可价值。“在一个人的行动没有得到他预料的报酬时,或得到他没预料的惩罚时,他将感到气愤,他便可能去从事侵略性行为,这种行为的结果变得对他更有价值,在一个人的行动得到他预料的报酬,尤其是得到的报酬比他预料的报酬大时,或者没有得到他预料的惩罚时,他会感到高兴,他更可能去从事这种行为,这种行为的结果也变得对他更有价值。”此外,霍曼斯还认

39、为,在这些交换过程中,贯穿着“对等原则”的社会交换是公平的交易。,35,布劳批评霍曼斯理论的心理还原倾向,认为是一种“忽视社会和结构性质”的危险,它妨碍社会学家充分处理像权力和分层这样的重要现象。布劳在他的名著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一书中,利用霍曼斯的微观社会学中的交换概念,将它与权力概念相结合,以填补微观与宏观的鸿沟。他进一步指出,交换并非都是平等的。例如强制性的大国关系就是一种存在不平等的交换关系,它代表一种不能用交换的心理过程充分加以解释的“整体效应”现象。另一方面,作为交换论者,布劳也发展了霍曼斯关于社会行为的交换原则,进一步考察了使行为变成交换必备的两个条件,这种行为的“倾向必须是只

40、有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才能实现的目标”,以及这种行为“必须采取获得这些目标的手段”。其中关于目标的认识,布劳把他们设计成可以是“外在的报酬”(比如钱、商品等),也可以是“内在的报酬”(包括爱、荣誉、职务、美的追求等)。,36,4、社会互动理论,社会互动理论以库恩(M.Kuhn)、布卢默(H.G.Blumer,1900-)和特纳(R.H.Turner,18631931)的学说和著作为代表。 布卢默和库恩提出符号互动论,认为在社会过程中的人与人的交往会产生一种精神或自我观念。也就是说,精神和自我观念是人们相互交往或社会进程的内在化的产物,它存在于意象和符号之中。只要研究这些符号和它们的相互关系,就能说

41、明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特纳则运用和拓展了米德关于心智、角色的理论,用角色扮演、角色创造、角色互动说明社会行动的本质,这是对社会行为的一个唯心的解释。,37,关于社会过程中更微观的方面是由互动理论来体现的。互动理论观点庞杂,代表人物众多,作为早期互动理论的创立人物有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关于“自我概念”的完善,并把个人对自我的认识描述为一个互动过程,指出在这一过程中,个体将自己连同他人看作是社会环境中的客体,并在与别人的交往过程中产生的。个体之间互相作用、互相解释对方的姿态,并根据别人的看法认识自己,根据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摄取自己的形象、自我感情与态度。关于“自我”概念的形成过程的描述是库利

42、在社会学理论中一个相当著名的“镜中自我”的假设。对于互动理论综合的描述是美国社会学家乔治郝伯特米德。在米德的假设中,通过“心智”、“自我”、“社会”的研究勾画出符号互动的基本轮廓,为现代符号互动论奠定了基础。现代符号互动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郝伯特布卢默与曼德福库恩,虽然这两人分别被划为芝加哥派和爱荷华派,但作为符号互动论代表,他们也有着共同的论点。他们认为,人类和人所创造的社会最本质的特征来源于人类用符号表示彼此、客体、思想和生活中各种体验的能力。如果没有这种创造和运用符号的能力,人类社会的组织模式就不能产生、持续和变化。在这些过程中,人类运用大家彼此间理解的表达共同意义的符号沟通,并通

43、过解释与运用符号来设想自己处在他人位置的基础,从而形成互动产生的最基本途径“角色扮演”。社会互动的结果使人类成为独特的物种,并使每一个体都具有鲜明的特点。同时,社会的存在又依赖于人们在成长和成熟过程中掌握各种符号的能力,人类这些能力的产生;使互动成为社会的基础。除符号互动主义以外,还有戈夫曼的拟剧理论,舒茨的现象互动论,加芬克尔的本土方理论等。,38,第二章 城市社会学及其理论体系,一、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二、传统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三、传统城市社会学研究要点四、新城市社会学研究要点,第一节 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及其主要研究领域,39,一、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城市,在人类现代生活中,正在

44、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城市支配着人们的工作、娱乐、居住、社交以及所有的日常生活。人们相互交往的方式也反映着以城市为背景的文化特征,人们的生活与其所在的城市在一个社会、文化和自然系统中融为一体,因此,城市社会问题的研究已越来越引起社会学家们的普遍关注,城市社会学成为社会学中最早产生的学科之一。尽管社会学的许多分支学科都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城市问题,如犯罪学和异常行为研究主要是对城市概况的研究;人口统计学中的很大一部分涉及到城市迁移过程和农村人口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等等,甚至由于城市几乎影响到现代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说,城市社会学与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联系,凡是具有城市成分的社会现象,都可以看作城市社会

45、学的研究对象,然而,城市社会学还是有着其特定的、占主导地位的研究对象。概括起来,城市社会学主要是以城市社会结构、城市生活方式和城市社会问题等为研究对象。,40,二、传统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研究领域,1、人类生态学研究 2、城市社区研究 3、城市问题、对策和规划研究 4、城市化研究,41,1.人类生态学研究,生态学把人与地理空间联系起来,对人类怎样利用地理空间进行研究。城市社会学发挥了生态学的理论观点。社会学的人类生态学研究土地的利用、土地利用模式的变化和空间组织等问题,它与人文地理学和城市经济学在理论和方法上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何理解和规划城市各部分的平面布局,是城市社会学的重要贡献之一。研究

46、人与空间关系的城市社会学家就是人类生态学家,而人类生态学研究则是由芝加哥学派、尤其是由R E 派克和E W 伯吉斯所开创的。人类生态学这门科学,顾名思义,所研究的是人和社会结构的地理分布的形成过程及其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和规律,是研究人群空间分布的各种社会原因和非社会原因。按照派克、伯吉斯及其学生们的理解,人类生态学只是生物生态学的一个分支,但因为它的研究对象是人,因而就有其特殊的内容。人不同与动植物之处,在于它能创造自身的文化,有自己的意识、能动性和实践活动,所以,他的竞争范围不仅包括各种生物关系的领域,还包括文化条件以及人类自觉活动的领域。这种特点决定了人类生态学研究必定比生物生态学研究要复杂

47、的多。,42,2.城市社区研究,问题上,他们更为关心的是城市的社会组织、生活方式以及社会对社会学家把城市看作为一种社区,他们对城市的研究不是完全集中于土地利用心理的影响等问题。研究城市社区的重点是社会系统,复杂的组织或群体以及诸如此类的变动。社会心理现象也是研究的对象:人们怎样理解他们居住的城市?城市是否会使人患精神方面的疾病?所有这些都是社区理论要回答的问题。城市社会学上述两个方面的内容代表着城市社会学中两个占主导地位的理论学派:人类生态学派和社区学派。这两个理论派别在对某些问题的回答中颇多共同之处,而且他们的研究结果也常常互为补充。,43,3.城市问题、对策和规划研究,对各种问题的研究始终

48、是城市社会学的课题。当然,在每个领域中都有一些主要的理论对其进行专门研究,但是他们基本上是从生态学和社区理论中借用理论和方法的对城市问题、对策和规划的讨论涉及到城市问题的性质以及医治这些社会疾病可能采取的措施。这里,城市社会学不仅为现存城市的更新献技献策,而且还涉及到规划和创建城市的方法。,44,4.城市化研究,城市社会学家感兴趣的第四个领域是城市成长和发展的性质、城市化的过程。随着这一过程的进展,越来越多的人口移居到城市中。社会学家要对下列问题作出回答:为什么城市能够发展?城市人口爆炸会发生什么情况?城市、现代生活方式、工业化这三者间有什么联系:亚洲、非洲、拉丁美洲迅速实现城市化的条件是什么

49、?促使人们移居城市的原因是什么?对所有这类问题的解答都取决于对城市化的研究。城市社会学绝非仅仅对那些尽人皆知的日常真理的真实性加以验证,因为社会学是一门科学,所以它总要试图对人类行为作出解释和预测,而城市社会学则把解释和预测那些与城市生活有关的人类行为作为自己的明确目标。,45,三、传统城市社会学研究要点,在欧洲,十九世纪是城市大发展的年代,工业革命是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出现了工业系统的早期城市以后,住房、商店、和运输的发展,吸引了前所未有的大量人口。在旧城市中,祖祖辈辈居住在这里的固定人口。被淹没在新来的人流之中,原有的邻里生活方式受到破坏性冲击。在很多城市里,由于人口急剧增加,事物,住所

50、、卫生设施、医疗保健和职业非常紧张,供不应求,其结果是欲求受挫,疾病流行、营养不良、犯罪率上升,街道上混乱不堪。这就是城市社会学产生的背景。,1.滕尼斯的“通体社会”与“联组社会” 2.迪尔凯姆的“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3.齐美尔的城市精神生活4.韦伯的城市历史研究和比较研究5.罗伯特.派克的城市社会学研究6.路易斯.沃斯及其城市理论,46,1.滕尼斯的“通体社会”与“联组社会”,欧洲城市的巨大变化,引起了众多城市学家的密切关注。德国人费迪南德滕尼斯(F. Tdennies,1855-1936)于1887年发表了他的杰作通体社会与联组社会。在其中滕尼斯提出了人类生活中的两种相对类型,即以乡村为其特征的“通体社会”和以大城市为其特征的“联组社会”(又译“社区与社会”或“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滕氏认为乡村中有着实质上一致的目标,人们为了共同利益而共同劳动,把人们联结起来的是具有共同利益和共同目标的家庭和邻居的纽带。城市则不同,城市生活的特点是分崩离析、肆无忌惮的个人主义和自私自利,甚至相互敌对。这里,人们根本不相信有什么共同利益,家庭和邻居的纽带也没什么意义。滕氏把通体社会看作为“活生生的机体”,把联组社会看作是“机械的结合”。他认为,在城市中人会“变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规范标准 > 化学工业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