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言文断句,1. 清朝末年掌管朝廷大权的慈禧太后请一个书法家题扇,那位书法家写了唐朝著名诗人王之涣的诗:“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可是,那位书法家一时疏忽,写时竟漏了个“间”字,慈禧看了大怒,认为是故意欺骗她没有学识,把书法家问成死罪.,那书法家急中生智,忙解释道:“老佛爷息怒,这是用的王之涣诗意填的词。”并当即又重新断句吟诵道:“ ”慈禧听了,无言以对,只好赐银压惊。,一、故事导入,了解断句的重要性,二、考点解读 1.考点讲解,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在一句话的末了用小圆圈(“。”)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一个顿
2、号(“、”)断开,叫“读”。句读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不会断句,就难以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而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高考考断句的省份和试题在增多,北大、清华、复旦等名校的自主招生考试也纷纷采用这种方式。,(注:2014年高考考察文言断句的:新课标一卷、新课标二卷、北京卷、广东卷、湖南卷、浙江卷等)高考考查的断句远不像古人断句那么难,它所选的材料篇幅不长,较浅易;考查形式只是要求用“/”标出停顿的地方即可,不需要标上具体的标点。但是,它需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常识。,2.真题回做2014年新课标2卷,A.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
3、/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B.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C. 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 /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D. 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 /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三、文言断句的一般方法,找出句中几个名词,句子基本就断开了。,例1,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鼻,道,目,事,然,事,鼻,
4、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找出句中几个名词,句子基本就断开了。),1、找名词(或代词) 定句读,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 注意: 专有名词,如官署名、官职名、人名、地名,它们内部不能断开。如:“父友兵部主事常允恭死于九江”。 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后面的“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客 有 为 齐 王 画 者 齐 王
5、 问 曰画 孰 最 难 者 曰 犬 马 最 难 孰最 易 者 曰 鬼 魅 最 易 夫 犬 马人 所 知 也 旦 暮 罄 于 前 不 可类 之 故 难 鬼 魅 无 形 者 不 罄于 前 故 易 也,2、找虚词,定句读。,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夫、其、惟、唯、盖、盍、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出现在句首;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于是、向使、然而、且夫、若夫、无论、至于、至若、是以、是故、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
6、“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乎、哉、也、兮、耶、矣、耳、欤、焉、而已”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 “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出现在句中。根据这些特点,有助于断句。 叹词:如:嗟夫、呜呼等会构成独词句,前后都可断。,例如:,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我们看本段的虚词,可置于句末的有:焉、也;句首的有:以、夫、则、而、故。这一段标点,如果顿号不计,共12处标点,有10处可依据以上虚词断开。“游者众”后的分号,可根据文言句式整齐的特点断开。“
7、非常之观”是由于主语较长而作的停顿。,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3. 察对话 定句读,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对话、引语是古文断句的又一重要依据。对话、引语常用“曰”“云”“言”“白”“语”“道” “谓”“对”等为标志。,例: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
8、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4、据修辞 定句读,顶真、排比、对偶、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例: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秦孝
9、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这一段文字之中,“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是对偶;“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是排比;“内“”外“是对照。根据这样的语言特点,确定句读也就容易多了。,5、辨句式 定句读,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 记住下面几种文言文的习惯句式,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 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助);“为所”“见于
10、”等被动句式 “何之有” (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不亦乎”(不亦说乎?);“何(以)为”“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异乎?);“况乎”;“孰与乎”;“其乎”;“安哉”等,可以帮助断句。,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 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6、依总分 定句读,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我们自
11、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例: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而无告者也。,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而无告者也。,湖阳公主新寡/ 帝与共论朝臣 / 微观其意 / 主曰 / 宋公威容德器 / 群臣莫及 / 帝曰 / 方且图之 / 后弘被引见 / 帝令主坐屏风后 / 因谓弘曰 / 谚言贵易交 / 富易妻 / 人情乎 / 弘曰 /
12、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 / 糟糠之妻不下堂 / 帝顾谓主曰 / 事不谐矣,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 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小试身手,用“/”给下列文言文段断句。,1、找名词(或代词) 定句读2、找虚词 定句读3. 察对话 定句读4、据修辞 定句读5、辨句式 定句读6、依总分 定句读,归纳小结,文言断句的一般方法,虚词断句标点歌主语宾语前后断,谓语不断出曰云。 惟夫盖岂故句首,者也经常表停顿。 矣焉耳后划句号,乎欤耶后标问号。 而表转折在前断,之作衬词后面断。 哉后是问
13、还是叹,全凭语气来判断。,小结,完成课堂训练提升解题能力,1、子 墨 子 曰 万 事 莫 贵 于 义 今 谓 人 曰 予 子 冠 履 而 断 子 之 手 足 子 为 之 乎 必 不 为 何 故 则 冠 履 不 若 手 足 之 贵 也 又 曰 予 子 天 下 而 杀 子 之 身 子 为 之 乎 必 不 为 何 故 则 天 下 不 若 身 之 贵 也 争 一 言 以 相 杀 是 贵 义 于 其 身 也墨 子 怒 耕 柱 子 耕 柱 子 曰 吾 无 逾 于 人 乎 墨 子 曰 吾 将 上 太 行 驾 骥 与 牛 子 将 谁 驱 耕 柱 子 曰 将 驱 骥 也 墨 子 曰 何 故 耕 柱 子 曰 骥
14、足 以 策 墨 子 曰 吾 亦 以 子 为 足 以 责,子 墨 子 曰/ 万 事 莫 贵 于 义/ 今 谓 人 曰/ 予 子 冠 履 而 断 子 之 手 足/ 子 为 之 乎/ 必 不 为/ 何 故/ 则 冠 履 不 若 手 足 之 贵 也/ 又 曰/ 予 子 天 下 而 杀 子 之 身/ 子 为 之 乎/ 必 不 为/ 何 故/ 则 天 下 不 若 身 之 贵 也/ 争 一 言 以 相 杀/ 是 贵 义 于 其 身 也墨 子 怒 耕 柱 子/ 耕 柱 子 曰 /吾 无 逾 于 人 乎/ 墨 子 曰/ 吾 将 上 太 行/ 驾 骥 与 牛 子 将 谁 驱/ 耕 柱 子 曰/ 将 驱 骥 也/
15、墨 子 曰/ 何 故/ 耕 柱 子 曰/ 骥 足 以 策/ 墨 子 曰/ 吾 亦 以 子 为 足 以 责,2.用(/)给下列短文断句并翻译。,王冕僧寺夜读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会稽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遂为通儒,王冕者 /诸暨人 /七八岁时 /父命牧牛陇上/ 窃入学舍/ 听诸生诵书 /听已/ 辄默记 /暮归 /忘其牛 /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 儿痴如此 /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 /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
16、策映长明灯读之 /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 /狞恶可怖 /冕小儿 /恬若不见 /会稽韩性闻而异之/ 录为弟子 /遂为通儒。,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
17、韩性听说,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学成了博学多通的儒生。,常见代词基本有三种: 人称代词(用红笔或荧光笔标出,如下同)第一人称代词:(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 等,代说话人或写文章的人。 第二人称代词: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 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 第三人称代词: 之、其、彼等,代人或者事。,疑问代词 问人的有谁、孰、何 等 问事的有奚 、曷、安、焉、何 等指示代词 常见的有此、是、斯、兹、夫 等 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1、放在句首的发语词、表敬副词有:,夫、惟、盖、凡、窃、敬、请、苟、若、岂等,2、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 者、也、矣、焉、乎、哉、与、欤、耶、耳等,3、放在句首的复音虚词和关联词有: 至若、于是、是故、若夫、至于、嗟夫、虽然、 且夫、向使、纵使、然而、然则等4、时间词:顷之、未几、已而、既而、俄而等5、叹词嗟夫、呜呼等会构成独词句,前后都可断。,对话、引语常用标志有:,曰、云、言、白、语、道、谓、对等。,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注意:,祝你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