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Bridgewater对冲基金管理手册Ray Dalio 经历出身中产家庭,上学成绩极其一般,从小就不喜欢别人强加给自己的学习任务,更不喜欢在不理解的情况下死记硬背,反而喜欢四处打工。12 岁起做球童,受“环境”影响,开始投资股票,因资金有限只能购买 5 元的东北航空公司,没想到公司很快面临破产被收购,股价翻了三倍。不过当时并没有意识到是因为运气好才赚钱,果然很快就赔了很多钱。悟出几点:一,做自己想做的;二,要有自己独立的观点;三,用“牛人”的逻辑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压力测试” ;四,千万不可过度自信;五,在现实中不断检验自己的决策,了解不足。1971 年被哈佛商学院录取,这两年经历很重要。当时
2、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全球货币体系一片混乱,于是利用假期来到纽交所,学习了解汇率市场。上学期间同时对大宗商品感兴趣,找到机会成为美林大宗商品主管的助理。毕业后,货币崩溃,大宗商品暴涨,1973 年爆发第一次石油危机,Ray Dalio 凭借当时“几乎唯一拥有哈佛商学院学历应聘者”的背景,特别是对大宗商品交易的了解,被一家中等规模券商委任建立大宗商品部门,随后又跳到一家更大的券商负责机构和对冲业务,但均因“不服管” (insubordination)而离开。这两年华尔街打拼的经历帮助他在 1975 年创办 Bridgewater。01-10 个人决策十步过程 思考概率和重要的问题1、决策的起点是:
3、1)你的目标,2)准确理解现实。2、不要让过去影响现在,不要将错误的决定制度化。3、以预期收益的计算方式和角度,做符合逻辑的决策:不仅考虑各种结果的概率,还要确保出现毁灭性后果的机会为零。4、遵守二八定律,区分重要和不重要(和小事不是一个概念)的事情,先做重要的事,警惕完美主义,细节焦虑症等等。5、所有事情都是有可能的,所以要加上概率,区分轻重缓急。6、理解并善用“大体上” ,表达不致被误解。7、发展的速度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在怎样的区间里(所有重要指标应该在可接受的平均水平以上,向优秀迈进) 。8、如果你能找到的最佳方案都不能解决问题,要么再好好想想,要么将问题升级到更高决策层。9、有些事情
4、不能妥协,要拒绝“诱惑” 。比如经常有人跟我说,那些很牛的人,就不要探究他们的错误和缺点了吧。我说不行。正如各位在接下来正本手册中将读到的那样,这些发现问题,坦诚谈论缺点的过程,对我们的机构是有益的,对他们自身和我们的文化也都是有利的。10、不是你做的每个决策都会受到欢迎,特别当你决定告诉别人不能做什么。11-78 营造正确的文化11、Bridgewater“文化”概括为三条:不惜一切代价,要做到更好;做到更好的基石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要求具备营造开诚布公的氛围。“不惜一切代价”是因为凡事要取得成功,就要寻求真理,追求卓越,而这一定是有代价的。真理和卓越两个最大的障碍就是每个人心中所谓自我(e
5、go) ,以及伴随机构而生的官僚之风。谁都喜欢听肯定和赞同,但认知错误与弱点是更快进步必不可少的步骤。在 Bridgewater 文化中,犯错不会令我们尴尬。我们坚持大家一同探寻解决方案,而且所有问题都可以“摆到桌面上” ,每个人都可以坦然地在这样氛围中找出问题所在。这方面我们的文化与其他公司刚好相反,像挑战上级这样的事情,在 Bridgewater 是被鼓励和奖励的;而背着下属对其进行评论在这里要受到惩罚。每一个进入公司的人都需要适应这样的文化。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首先,真正的交换意见不仅完善了集体的决策过程,而且使 Bridgewater 每一个人取得的进步,甚至“进化”快得多;其次增进
6、大家之间的信任,不必担心会被“穿小鞋” ,也就没有必要散步谣言,搞小动作。同时,每个人无论职位高低都意识到他们有能力让公司变得更好。拿到任何结果,要问背后的力量是什么,哪些原因导致,又是哪些根本原则的表现。你要明确自己处理问题的原则,传达给所有人,让大家公开就此辩论,改善,遵照执行。和有相似原则的人共识,远离其他人。12、把整个机构想象成一台机器,重要的是设计和运作,而不是工作任务(前面铺垫好,自然运转) ,设计的目标是什么,运转的状况出现什么问题,得到的结果和预期是否一致。我有两点建议,1)把最终结果与最初目标比对,反思运转过程是否正常。2)不要被扑面而来的事情占去过多精力,记住你的职责机器
7、该怎样运转才能完成目标。13、如果出现问题,要么是设计有毛病,要么人没有选对。14、高级别的管理者应该有更高的思维高度。考虑问题要全面、深远,同时具备开放的思维,高度责任感和常识。15、管理者要有管理者的勇气。所有这些管理准则可以告诉你成功必须要走的路,也可以告诉你遇到问题该怎么办,所以我并不怀疑成功你(我的继任者)成功的可能性。真正的问题在于,你能不能有勇气真的去做这些事,记住,基本上,你得到的结果,都是你该得的。16、要么出色完成工作,要么想你的顶头上司声明自己无法出色完成工作。17、你和为你工作下属不必每一步都做得完美才能成功,只要你能够找出失败的根源(包括某个人的根本缺陷) ,对症下药
8、即可。成功的最大障碍是找不到问题,不能认识自己的弱点,无法弥补。这也是为什么善于反思的人成功概率更大。18、相信真相的力量。再可怕的真相,也只有了解才能想出处理方法。你对他人诚实,别人也会同样对你,这样你就能得到准确的反馈,也使你和周围环境始终保持同步思维。诚实是一个人自由的延伸。一个人表里不一(特别是不得已而为之)内心必定很挣扎,久而久之与自己的真实所思所想脱节,不仅不会幸福,也不可能发挥最大的潜力。思考问题,出发点只强调准确性,而不是担心别人会怎么想,这样才能保证关注的都是重要的事。诚实的人,才能拥有独立思维,才能对正确的事有更多的理解。一个人是否诚实,考验他是否愿意在别人和挑战面前坚持自
9、己。人们都会欢迎诚实的人并给与同样的回报,同时躲避不诚实的人,因为不诚实的人做事不会符合他们的利益。我认为在诚实这件事上,不应该有所选择和回避,应该“盲目”相信,如果你的周围都是诚实的朋友和同事,不需多想,一定是好事。19、以无比开放的心态面对周围。你看不惯的事情一定要说出来,因为你会认为一定要改变或是解决什么。如果大家有话都不讲,将其变成“秘密” ,只能滋生不满情绪,对团队建设没有帮助。有什么想法直接过去跟对方讲,也希望对方如此,至少你们互相了解了对方的观点,然后一起研究解决方案。这是符合职业道德的行为,可以使你们双方评估“反馈”益处,增进互相了解。做一个坦诚的人,可以缓解内心压力。就像我同
10、事经常说“就这样吧,不用再滤一遍了” 。其实, Bridgewater 之所以业绩比别人好就是因为每一个人都可以开诚布公,平等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使我们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诚实可信,带来成功,又使我们更加亲近。作为管理者,你要让下属明白(慢慢改变) ,他们提出的观点和建议只有准确与不准确之分,不必过于敏感正面与负面。20、透明公开。诚实地回答别人的质疑,不要在背后说别人,当然必要的隐私需要尊重。21、不会当着一个人面讲的话,永远不要讲。背地里说他人坏话是严重缺乏诚信的表现。不仅不能带来任何有益的改善,反而对你所讲到的人和整个氛围都是不利的。既然批评是公开且受到鼓励,那么这里没有必要做这样的事。
11、管理者要以身作则,如果你评价的下属没有在场,就不应该谈论他。22、没有当面谴责,就不要“审判”别人。23、尊重他人隐私。如果得到别人保密的信息,就应该保密,除非得到许可才能公开。比如,不能在没有得到发件人许可的情况下,把邮件转给当时不在收件人列表中的人。24、TOOL。提高透明度,所有的会议要全程录像(不宜公开信息除外) ,使所有相关同事都可以直接了解发生过什么,从而得到自己的观点,对提高信息准确度和传播真相很有帮助。25、时刻与真相保持同步。经常问周围的同事“这件事我是这么看的,你们也是么”如果发现严重分歧,要及时解决,要么提交更高领导,要么再征求其他人的意见。26、在事实和开放氛围面前,没
12、有所谓的忠诚。上下级互相掩盖错误与弱点的所谓忠诚,使大家不敢把缺点和错误表现出来,失去了进步的机会。同时纵容了欺骗(隐瞒事实) ,强化了上级权威(下属不敢申诉) 。真正的忠诚是大家都可以把问题拿出来讨论,帮助你的人会越来越多。27、人们尊重直率,甚至对坦诚面对问题的勇气也是敬佩的。丘吉尔曾经说过“作为领导,最糟糕的事情莫过于许下空头承诺,很快被证明是落空的” 。坦诚接受下属的质问,帮助管理者完善思路,增强信心。28、不能容忍任何形式的不诚信。我们的讨论应该是为了求得真相,大家心平气和的提出逻辑和批评,而不被视为人身攻击,因为这些都是为了找到可能的解决途径。29、如果一个人曾经不诚实,却信誓旦旦
13、保证下不为例,不要相信他。30、Bridgewater 的文化是失败 ok,但找不到问题所在,没有学到教训是不能接受的。必须把问题拿到桌面上来进行客观分析。管理者要为此营造一种文化,在公司最大的错误时你不能面对错误。整个团队进步的过程应该是发现错误,诊断问题,思考未来怎样能够避免,并把这些新的理解和知识放到手册中供全体员工学习。31、要认识到你和你的下属都会犯错误,都有缺点,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改进。如果你认识到错误是让你进步的机会,大家会为找出问题的症结而兴奋不已。但如果你认为错误是彻头彻尾的“坏事” ,那么不仅你和周围的人会难受痛苦,还将就此停止进步。从这个角度讲,你犯得错误越多,你得
14、到的专业“诊断”越多,你会变得更加优秀,这不是瞎扯,也不是嘴上说说,这是学习进步的本质。Thats not B.S. or just talk. Thats the reality of learning.32、出现问题大家讨论时,不要想着这是在责骂或是赞美,也不要想这是正面还是负面反馈,唯一的评断标准是这些评论准确还是不准确。如果批评是准确的,那就是有帮助的,且应该被感激。如果你的滑雪教练告诉你,刚才摔跤是因为重心没有控制好,你会觉得他是在责骂你么?要营造这样一种氛围,评价某人绩效不好,不是在责骂他,而是在帮助他。受到批评感到生气看似正常,实则会产生大问题。首先,不利于营造公开,诚信和客观的
15、氛围,助涨了“犯错是不好的”认识,阻碍了整个机构学习前进的方向。33、不要因为怕得罪人,就不把矛头对准当事人。我们习惯检讨“我们做得还不够好” ,而不是直接说出“这次是 XX 的问题” 。任何机构都是由个体构成,每个人有自己分管的范围,只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这可以成为最好的一项测试,看看被点名道姓的员工是否能够把个人所谓自我先放下,而把进取心放在第一位,也是测试这名员工是否能够适应公司文化。我们鼓励并奖励那些准确找出问题,并“诊断”到位的员工。34、如果在通往正确的道路上,能够以开放的心态迎接错误,你会受益匪浅。不愿面对自己错误的人短视地认为错误反映了自己的缺点,担心被惩罚。不接受他人错误的
16、人,短视地担心错误会导致绩效下降自己被连累,而没有看到这是一个受教育,从而进化提高的过程,自己也是受益者之一。从我个人的经历来看,我知道每一个错误都是学习的机会和成长的经历,但我也明白,如果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将此内化) ,当事人一定会感到很痛苦,本能地“停在原地” ,并且阻止其他人给出客观的评判。所以我最大的担心是大家不能正确地对待错误,不能把这种认识和态度内化。举例来讲,我的滑雪教练同时也是篮球飞人乔丹的滑雪教练,他曾经告诉我乔丹是怎样在错误中学习滑雪,甚至很“享受”各种错误。事实上,乔丹在高中时也并没有显露出超出常人的天赋,但是他善于总结错误,所以进步飞速。在我的周围也都是这样的例子,在大
17、家智商相同的水平下,以开放的心态“迎接”错误的人进步的速度要快得多。我想这与我们人生前二十多年的求学经历有密切关系。在学校,好孩子是那些能够永远回答正确问题的学生,而坏孩子相反。所以越是学校里的好学生,在日后很难成为优秀的“错误学习者” 。特别是那些名牌院校毕业的学生,遇到失败和挫折,他们不会感到兴奋,而是躲躲闪闪,失去了学习的机会。我们应该学会去“尊重”我们不懂的东西,而不是陶醉在自己已经了解并且擅长的部分。所以作为管理者,你一定要培养每一名员工从错误中学,从而推动公司的进步与提升。这方面我们一直沿用的工具是管理者问题日志,这种做法已经成为一项强制性规定,效果非常明显。35、人们总是担心别人
18、是不是觉得自己不够好,而不是担心自己能不能达成目标。而讽刺的是,这些担心反而组织他们更快的学习进步,最后就真的不够好了。36、既然人都是不完美的,所以不值得花精力纠缠于无关紧要的问题。所有问题都是根源性问题的体现,所以遇到问题应该首先判断是否会导致更严重的问题。好的决策者和差的决策者都会犯错误,区别在于导致问题的根源不同,频率也不同。37、问自己这些错误是学习的过程还是长期性问题,是否能够或者已经得到积极改善。38、自己要善于反思,鼓励下属也要如此。39、取得深层次的,基本面层面的进步,第一步是感受失败带来的痛苦,承担自己的责任。这是成长的烦恼,之所以烦恼,是因为在成长。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导致的
19、痛苦,心理学称之为“触底” 。这也是为什么告白或者坦白是原谅的前提。承认自己的缺点最大的障碍是所谓的自尊。比如不敢提问,是担心别人嘲笑自己连这点都不知道。但其实承认自己的缺点便能够超越自我,得到提高:承认自己认知的缺陷与渊博同样宝贵,总比自以为了解,而实际不懂,要好的多。40、动物的本性告诉我们,遇到疼痛时第一反应是抗争还是逃,只有高等思维才会想到,找出哪里疼,为什么疼,怎样才能不疼。41、把你和周围人的缺点都写下来。42、作为管理者,你要带领大家为了卓越和真理而努力。不要说你性格不适合做难事和做正确事,那样只能令你带的人失望。43、决策应该是由能力强的人在开放的氛围下做出。使大家获得满足感的
20、不应是找到某个答案,而是又取得了进步。这里都是聪明人,且没有等级观念。为什么那些独裁且官僚的机构留不住聪明人呢?就是因为他们不喜欢不能质疑,只能遵命。44、公开辩论可以让管理者得到不一样的观点,了解他人的能力,最有效判断一个人是否担得起责任。45、只有“争”才能“取”得正确答案,学习机会,和互相理解。46、持久且牢固的关系是建立在冲突基础上的。只有在冲突中才能协调基本的价值观和相互之间的差异。这种特殊的“谈判”方式,是两者要么越走越近,要么越离越远。开诚布公的讨论,特别针对有争议性的话题,才能确保双方没有误解。相反,如果担心小小矛盾会造成间隙,最后会形成不可逾越的鸿沟。这也是我为什么主张每个人
21、要把所有真实想法表达出来。47、不仅要鼓励员工发表不同意见,还要让他们知道,这是我们这家机构与绝大多数机构的不同。48、不要浪费时间讨论不重要的主观性的东西,要多花精力在重要且客观事件上达成一致。49、Bridgewater 管理文化中,很重要的一点是鼓励上下级互相 probe。管理者其实没有“那么强” (大家预期中)的能力去发现哪些事才是正确而且应该做的事情,所以他们只有不断被挑战才能保持清晰的思路。其实你的下属是你最好的信息来源。主动得到的“批评”让本来暗地里涌动的不满浮上水面,而且让下属意识到他们其实也有义务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自己上场“踢球” ,与只在场边“观战“相比,后者当然更加容易
22、。所以要强迫大家都上阵。50、不要试图通过命令的方式控制下属,结果可能事与愿违,因为他们很可能怀有不满,而你又没有能力时刻监控他们。同时,这种方式还可能让他们更加依赖你的“指点” ,对双方都不利。作为管理者,当你管理的又都是些聪明人,你最有力的“武器” ,或者他们能够给你最好的回馈,就是你时刻都掌握什么是对他们最好的。51、你不仅要强势,还要做到心胸豁达,舍弃所谓的“自我” 。很强势,但不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很可能犯错误。舍弃自我,才会不那么关注对错,这样别人才能坦诚与你交流,因为他知道你们共同的目标是找到最好的答案。通过观察周围很多聪明且勤奋的人,我发现骄傲和自我是让他们没有达到目标的两个最
23、大障碍。骄傲意味着你明了自己擅长的领域,但同时你不愿意承认自己有盲区,不愿意面对自己会犯错的事实;而自我表现为你对他人的评价太过敏感,总是担心别人说自己不够好。52、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意见,但不是所有的意见都有同等的价值,有些甚至有害而无益。所有的意见都可以放在开放的框架下考虑,但是要同时参照提意见人的历史记录和经验。没做成过事情却自信满满的人,要么天真,要么自负。53、大家经历有限,在保证工作的前提下,所有人都参与的决策意见要分等级,这样不仅提高决策成功率,还节约了时间。54、共同决策时,要考量自己和他人的可信度,即正确的概率,当然不会是准确的数字,且仁者见仁,但至少可以通过历史记录和推理
24、做出大致判断。55、要问“我为什么要相信你” , “我为什么要相信我自己” 。不是每个人的观点都有同等价值,这点经常在讨论中被忽略。我们需要衡量每个人的过往正确率,在被挑战时能否坚持观点等等。56、我遇到过没有经验但是却能够提出很棒见解的情况,虽然很少。我们必须让每个人开始建立自己的“意见历史记录” ,而且每一次所表达意见被评估的过程,应该是公开透明。57、把事情做成功,且能够很好地给出逻辑和解释,是绝对的加分项。如果只能做到一点也不错,但两点都做不到,就绝对不是可以信赖的人了。58、要问自己有没有权利发表看法。59、调动所有人的方式有几种,辩论,讨论和培训。辩论是在平等的员工之间进行,讨论则
25、对问题理解程度不同的人都可以参与,而培训是理解程度好些和差些之间的交流。无论哪种形势,都应该是为了得到真理,而不是证明谁是对的。60、尽管管理者时间精力有限,也一定要保证沟通,和大家在一起,是你能做的做好的投资。61、如果沟通的目的是为了找到最好的答案,那么参加者应该是对讨论话题理解最深刻,且受其影响最大的各方,包括直接领导,直接下属,大家都认可的专家等等。62、如果沟通的目的是为了示范教育,那么参与者应该尽可能广泛。那些对解决方案无法提出有力建议的成员,这也是他们很好的学习并且保持与组织发展同步的机会,如果不这样做,很可能打压整体士气,降低组织效率。如果遇到既不能给出有力建议,却又偏偏固执己
26、见的人,如果没有开放的氛围,那些人的意见反而被推入“地下”和更加极端。如果管理者表现出可以接受这些挑战,那其他人也会效仿,给出更中肯的意见。提高此类公开讨论的时效,是最大的挑战。建议开设问答专栏,所有的全体公开邮件都可以归在下面。但如果你的级别很高,下面汇报的人很多,则建议利用“杠杆” ,比如请专人帮你回答某些问题,把问题按轻重缓急排序等等。63、参加辩论,讨论或者培训的人应该正确评估自己观点的可信度,清楚地表明是在陈述事实,提出问题,想法,还是相关事项。这样才能被准确和有效的理解。64、有些场合不需要辩论,由有经验的人给出讲解和指示更加合适。比如我们一群人想学习打高尔夫,请来了泰格伍兹,还需
27、要听某个新手跟他辩论么?两个人的可信度显而易见,如果对两人意见同等对待,那岂不是我们很愚蠢?只要听泰格伍兹讲就可以了。首先要保证泰格伍兹在讲的过程中,新手不能经常打断,这点很重要。当然最理想的情况是泰格伍兹在讲解完要领后,安排了问答环节。鉴于我非常强调理解是最重要的,作为新手和所有人,不应该只是教条地接受,虽然泰格伍兹有那么多光环,但新手还是应该无所畏惧进行提问,直到确定自己领悟到某些真理为止。Bridgewater 多年来沟通寻求真理的过程,令我体会最深的就是思路开放和积极提问是好事,但如果不考虑每个提问者的经验和资历,而采取同等对待的方式,那是愚蠢的做法。65、公开讨论,甚至辩论的氛围与每
28、一项决策都要全体达成一致不是一回事。换句话说,不应该让员工将自由发表意见,甚至投诉的权利,与决策权混为一谈。在外人看来我们的决策框架很奇怪:我们将决策权完全交给个人,同时采用公开辩论的方式。再明白些就是每个人不必向所有人汇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权责范围(例如主管负责管理,销售负责销售) ,在自己的领域有绝对的权威,也要对自己的工作结果负责。即便更资深同事提出不同意见,给予认真考虑后,当事人还是有权力按照自己的决策进行。66、相关负责人一定要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大家的评价,要能够以公开的方式向大家解释决策背后的逻辑,使大家能够理解并进行评估。如果有不同意见,可提交至再上一级主管或者大家都认可的比决策人
29、更资深的第三方。67、实践出真知,如果你能承担当前的责任,那么你对这些工作内容有发言权,反之,没有。68、如果有人觉得知识不够是件羞耻的事,那用这个人要小心。69、一个豁达的人比聪明人要重要的多。70、不必理会心胸狭隘而又初出茅庐的人的意见。帮他们打开心胸以后再说。71、不必理会没有经过实践的高傲的学术派的意见。72、关于任何问题的讨论,都应该在两个层面进行:眼前的问题和背后体现的原则。73、沟通过程中,不要在细节问题上浪费过多时间。把大事办好,比把小事办得完美要重要得多。我曾经参加过很多会议,发现大家好不容易在关键问题达成一致,却没有进一步讨论下一步的行动计划,而是在对达成决策与否没有帮助的
30、无关紧要的事情上浪费很多时间。要适可而止。74、对待你下面负责人的考核评估,不应看他们是否按照你要求的方式做事,而应该看他们是否按照正确的方式。75、如果大家对某个话题是否应该辩论不能达成一致,那么应该进行辩论,否则相当于直接给某些人(通常是老板)一票否决权。76、如果希望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依然产生正面的效果,应该让相关负责人公开接受挑战,只要这位负责人具有前瞻性的眼光,能够把不一致的细节放到更加深远的范畴里,随后接受挑战式的讨论能够让大家看懂背后的通盘考虑。77、如果有人提问给你,要先想清楚自己是不是应该回答这个问题的人。78、管理者要会区分闲得无聊的投诉和可能带来改进申诉。79-192
31、选对和用对人79、作为管理者,你最重要的决定就是选对人。不仅要让对的人做对的事,还要明晰他的责权范围。出色的人,加上伟大的文化,绝大多数情况下可以成就伟大的事业,所以,选人,培训,测试,评估,再加上将下面的员工“分门别类” ,这些事项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在上上下下预期明确的基础上,要向员工强调,完成目标与否是个人得失。其实作为管理者,我最不喜欢的一件事就是处处要维护“标准” ,但是没有办法,不过幸好可以找到对的人,只需要按照每个人的特长和性格,把他们安排在正确的位置,因为如果不这样做,最终逃不了的结果是部门里的每一个人都会怨声载道,效率低下。80、选对人,首先要明确此项工作内容需要怎样
32、的素质,然后才能确定某个人是否符合。这是一个“配对”过程。81、每个人是否能够将自身潜质全部发挥,取决于两点:愿否客观看待自己;有决心有毅力。这两点也最能影响我去尊重某位下属。82、为员工制定的个人目标,不同于一般的工作任务,需要理性思考和调动一切常识。83、你要找的是值得信赖的人。84、每个人都应该有主人翁思维,比如,把一切开销想象成自己的花费。85、每个人都有很多面,可把它们分成三种:价值观、能力、技巧。价值观是最根深蒂固的,是每个人做事的动机,不仅如此,价值观还决定了一个人是否能够与周围的人和谐相处。能力是人们思考和做事的方式,比如有些人学习能力强,有些人善于组织等等。技巧是学习的工具。
33、价值观和能力轻易不会改变,而技巧则随时可以发生变化,但正如现在最高的编程水平也许几年后也会严重“贬值” ,技巧的“价值”变化得也最快。如果你希望选择的是长期的工作伙伴,三者的重要性排序也就不言而喻了。86、既然每个人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各不相同,管理者就要尽量按照这些特点安排岗位。这一点知易行难,我坚决认为,越早了解员工的各个方面,大家都会越早受益。在管理 Bridgewater 的三十多年中,我们曾经尝试引入很多专家帮助管理层分析员工思维方式的不同。不敢说已经了解了全部,但有几点非常重要的区别在管理时应该时刻牢记。A,有的人是左脑思考,有的人是右脑思考。诺贝尔得主 Roger Sperry 发现
34、思考时大脑左右两个半球代表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左脑会按时间顺序推理,分析细节;而右脑更加擅长全面推理,分辨出不同模块(式) ,然后拼成一张完整的“图” 。用左脑思考的人,IQ 很高,分析能力强,善于解决很复杂的难题。而右脑思考的人,能够从别人看不到的角度把很多事情关联在一起,善于调动一切资源和经验解决问题。总之不管哪种思考模式,都很难改变(天生) 。B,有的人看到的是树木,有的人看到的是森林。有的人能够看到问题的核心,还有的人不仅能够看到今天问题的核心,还可以想见其未来演化路径。想要区分这两类员工,可以观察他们平时的关注点。关注细节的人,会注意别人的小失误,比如说错了一个字或者一个术语,而关注
35、大局的人则完全不会在意这些细节,即使对方把上涨说成了下跌,只要他们了解对方的本意就没有问题。让这两类人对同一次会议进行描述,解读会完全不同。而让这两类人同时参加讨论,则会让双方都很“郁闷” ,且令讨论效果打折扣。右脑思考的人显然更加适合做主管,CEO,创业者,但并不是说左脑思考的人无用武之地,他们也可以成为主管,前提是该项工作不需要经常变动,左脑思考的人在执行环节至关重要。至于在差异和冲突中究竟有多少成分是由于大脑思维路径不同导致,我也不是很肯定,但必须要说,这些差异切切实实存在。C,有的人做决策依赖记忆(书本) ,有的人更看重背后的逻辑和原理。当书本教授的内容与逻辑产生冲突时,记忆(学习)型
36、决策者会质疑超越常规的想法,逻辑型决策者则不会顾及所谓常规。记忆型决策者更倾向与大众一致的观点,不太愿意承认现实,愿意维持现状,哪怕现状并不尽如人意。对记忆型决策者而言,对他们影响最大的是过往经历,而逻辑型决策者则明白,过去不代表未来,所以他们更愿意创新。我们知道在学校成绩优异代表记忆(学习)能力很强,与逻辑推理能力不一定直接相关。D,有的人只能看到眼前发生的,有些人能够想象还没有发生的事物。后者可以主动做出富有成效的改变,而不大容易被眼前蒙蔽,缺乏想象力的人只能做些细枝末节的修补。关键性因素随着时间发展产生互动,这些需要现实型和形象化思维。那些既能预见到全局,又能照顾到细节的人,是真正的预见
37、家,如果其他方面也搞的定,会成为伟大的领导者。E,有的人擅长体察周围发生的一切,做事情的方式是“由外而内” ,他们会关注周围发生的重要的和不重要的事情,然后体会事情的前因后果,再制定新的方案。与之相对,有的人行为方式是“由内而外” ,他们先要想明白事情是怎么回事,然后确定自己的目标,再坚决依此执行,属于“总设计师”型。后面这类员工会相对较僵化,会忽视一些新的发展变化,决策过程中更加倚重过往经验(先例) 。F,有的人属于线性思维,想法会受到限制,而有的人会从不同的方面找到事物之间的联系。G,有的人是情感主导型,有的人是理智主导型。H,有的人喜欢冒险,有的人反对冒险。I,有的人内向,有的人外向,差
38、别体现在对真理的追求方面,内向的人很难接受矛盾冲突,哪怕那些冲突是必要的。87、不仅人们的学习和思考方式不同,做事方式的偏好也难免有所差异。有些人更善于通过课本或者记忆提高自己,而有些人更适合“干中学” 。同时,需要完成任务本身也有差别,比如上手术台,或者滑雪,你很难时刻背出书本上写过什么,那些经验已经成为你的潜意识的一部分。很少有人能两种方式都做得出色,我们见过的更多案例是两方面都做得不好的人。88、经验是用来被内化的,反复做某件事产生的感悟,通常要远胜于仅从书本学到的东西。89、人与人各不相同这是个事实,回避不了。经过坦诚的讨论和探索,了解自己和团队的每一个人,只有正确认识和利用这些不同,
39、对团队建设才会最有利。90、合理预期每个人能为团队带来什么,首先要了解他们是怎样的人,了解他们过去的所作所为是很好的切入口,要深挖。91、如果让一个人去做并不适合的工作(本来是一类人,却一定要做另一个类人的岗位) ,就像跟一个完全没有嗅觉的人形容某种味道。92、每一种思维方式都必有其用武之地,需要数学天才的岗位,就只有数学天才才适合。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93、习惯某种思维方式的人往往很难与另一“阵营”沟通。94、只有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才能到达个人最高的顶峰。95、如果天生并不适合某种思维方式,也并不意味着一定不能走“那条路” ,比如可以向别人学习,或者可以学习改变自己(不过这条路要么很难,
40、要么不可能) 。96、不要因为某个人适合现在的某项工作就聘用他,要从长远角度考虑,这个人是否能够适合与你和团队长期工作在一起。大家互相了解需要很长时间,所以人员流动通常会降低工作效率。鉴于无论个人还是公司的发展都是无法预知的,所以要找一个你愿意和他相处很长时间的合作伙伴。97、找就找出类拔萃的人,而不是平庸的人。对于新招聘的岗位,这两者之间的差别非常大。在考察应聘者背景资料时,重点看他在哪些方面表现出与众不同,特别是与同行业顶尖高手比较。98、描述工作岗位时,要融入对所需岗位性格,技能,心里等特征的描述。记住,好的管理者是要像从设计操作一台机器一样,对整个组织架构有全盘且具象的考虑。当你明确所
41、有要求时,在面试环节会将“对的人”一眼认出。99、要全面考量开放岗位所需的价值观,能力,和技巧。一旦明确,在招聘人才时,不妨“发明”不一样的方案。100、通过不同的维度考量应聘者,比如价值观,能力,和技巧,挑出三方面最值得信赖的人,然后再拿来比较,看能否一眼认出对的人。101、相对要更看重价值观和能力,千万不要为了某项技巧而招聘一个有经验的员工,最重要的应该看此人是否能够与机构有共同的愿景以及行为方式。102、关于怎样看待应聘者的学习成绩。在招聘环节,学校成绩有一定价值,它可以告诉我们:应聘者的记忆力和执行力,对规定的服从意愿,以及决心毅力。但学校成绩并不能帮助了解应聘者的常识力,创造力,决策
42、力。请回忆下,从小学到大学毕业,自己做过多少重大决策?所以要参考的维度一定不止应聘者的学习成绩。103、人以群分,我们总喜欢招进来与自己相似的人。所以参加面试的考官一定是管理者信赖和认可的人。比如如果希望招聘有远见的员工,就一定要找本身在这方面很出色的老员工去完成这项任务。如果招聘的岗位需要复合型人才,那就找一组面试官,总之不要通过管理者本身不相信的人去完成招聘。104、考察应聘者的历史记录,不要仅依靠他们提供的资料,要通过其他渠道去了解,比如核对有存档的材料。105、要选择那些提出很棒问题的应聘者,有时候问题比答案更加重要。106、一个有思想的人比一个有经验的人更有价值,当然一个有经验且有思
43、想的人是最佳选择。107、公司支付的薪水是冲着这个人,而不是这份工作。108、也要给应聘者机会面试公司,让他们了解我们的行事原则,给他们看真实的会议资料,让他们接触的是“真实”的我们。109、请应聘者提供其过去的“技术资料” (球类术语,特指业绩考核数据)110、考察推荐人的相关信息。111、作为管理者,要明确事无巨细型管理(micromanaging) ,完全撒手型管理(not managing)与管理(managing)之间的差别。事无巨细型管理是指要求员工按照要求原封不动的完成任务,甚至亲自上阵。完全撒手型,刚好相反,不指导也不监管,管理者根本不参与。真正好的管理,应该像滑雪教练一样跟着
44、滑一段距离,好处是:缓解对方自我保护式的“抗拒” ,更容易接受你的指导;双方都了解接下来需要努力的方向;在遇到真正挑战时可以让对方选择是依旧按照自己的方式,还是选择你教授的方式,从而更好地体会两者的差别。112、不要希望员工一味的跟随你,而是应该希望他们理解你的每一个决定,两者之间的差别长期看会更加明显,后者可以对让员工对你的思维方式进行压力测试,以寻求最好的方案,而且你可以找到更有力的人选帮助你完成某些部分。113、每个人都应该发自内心的希望去做对的事情,作为管理者,你能做的就是指出他们的工作职责与个人福祉之间的联系。114、平时出现的问题和任务,都是体现和巩固“原则性”的机会。所以要完成两
45、步走,第一,确定这件事体现了哪些原则。第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是什么115、不要把短期任务与长期目标混为一谈。如果你向员工了解某件事的进展,而他们的回答仅是自己做过些什么,而没有与整体目标结合起来,那证明他们对自己的工作在团队的作用不是很清楚。116、管理者要警惕以下这种情况的发生:下属没能完成任务,于是管理者忘记自己的本职工作,注意力被过度吸引到细节中去。管理者应该牢记自己的工作职能是保证整台“机器”的运转,出现问题是应该及时调整,重新设计,选定“对的”负责人。117、同时也要避免管理者脱离实际。你需要非常了解下属,及时提供反馈,进行富有成效的谈话。管理者应该从最初工作安排中即考虑到这些内容。
46、118、TOOL。你只要每天更新工作反馈,即可了解员工的所思所想。每天只要 5 分钟的时间,可以让你了解他们近期的计划,有哪些问题和感想。119、前文已经提到,每个人是不同的,发表自己感想的可信程度也是不同的,管理者要区别对待,有所侧重。120、作为管理者,你的任务是巡视可能发生问题的区域,集中精力解决问题,对有把握且稳定的部分可以减少精力投入。121、坚持自己认为对的方向,不要被别人牵着走。比如我们已经对猎头说过,不需要按照资历推荐候选人,但有些人还是按照惯常的方式,选择跟随我们思路的合作者就是。122、在健身房,教练会强迫你做些很难的动作,但为了身体健康,你会坚持。这也许是大自然的规律,只
47、有完成困难的事情,才能获得能量,变得更加强壮。久而久之,你会期待这样的锻炼。管理方面同理,要对你和你的下属狠一些。123、决策过程占主导地位的始终应该是逻辑,推理和常识。情感是切实存在的,有些有益,例如工作成就感,集体荣誉感,但不能让情感主导决策。124、成功的管理者要让属下了解你是真正在乎他们的,而且应该把这份情感传递给他们,在他们人生的重要时刻,要尽量在场,特别是他们需要的时刻。125、但也要明白,你的职责是成就员工和整个团队,而不是让他们喜欢你本人。126、保持协同一致,因为所有的不一致都会导致混乱以及决策效率的降低。通常都是出现两种状况:沟通不够,异见没有解决。当然,所谓协同一致并不意
48、味着达成一致意见,哪怕不一致,也需要这种大家都认可的结论。管理者最头疼却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是把分歧汇总到一起,耐心朝着达成一致意见努力。127、无论做任何改变,一定要把你的逻辑交代清楚,而且声明欢迎大家的反馈。128、无论制定任何规定,一定要解释背后的原则。我们会通过公开讨论的方式让这些规定被理解,被测试,被认同,被自觉遵守。我们不希望自己的员工被命令,被威胁。我们希望大家明白这些规定,是为了机构整体的发展,就算不完美,出发点也是合理的。129、每个人要对自己负责,如果下属帮助你监督你自己,那是一件值得你感激的事情。人们总会倾向于不负责任,而你又不会愿意也不可能一直告诉他们应该怎样做,所以要把
49、你的道理讲清楚,他们会从心底明白遵守规则的价值和重要性。这样的事情要经常做,天天做,才能避免小冲突最终酿成大祸。130、即使下属没能够达成目标和时限时,也要确保他们积极性不受到打压,要让他们敢于通报情况,这不仅对项目推进有意义,对个人发展同样有利,不要让问题久拖不决。131、为了保证会议成效,明确此次会议为谁而办,谁负责引导议程。132、为了保证辩论和讨论效率,要限制人数,一般三至五人有思想且聪明的人效果最好,哪怕再聪明,人数一多,特别为了取悦每个人,效果也不会好。退而求其次的讨论形式是由一位意见领袖主导。133、要有人记录会议纪要,并负责跟踪落实。134、防止讨论过程中,主要议题没有被贯彻始终。完整的讨论才能形成决策和行动计划,所以每得到结论性意见,要形成文字列成清单,落实到具体行动人和完成日期,但这些事宜一定要等到会后才去落实。这样保证讨论集中注意力。135、谈话如果偏离主题,通常会出现这样几种情况:一话题不明确,二不明确究竟在何种程度进行讨论,是围绕目标,细节,战略层面,还是头脑风暴型。136、谈话要有始有终,无论是否达成一致,都算结论。137、集体决策过程,也要记得把责任落实到个人。138、员工明确无法完成任务时,要将问题升级,这样老板会决定是手把手带你,还是先交由他人完成。我们做事情很重要的一个目标是准确评估一个人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原因各是什么。老板不能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