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代文学教案(全册)现代文学 教案 学 院 文学院 教 研 室 现当代文学 课程名称 现代文学 课程编号 250104 课程类型 理论课 授课班级 汉语0801-04 任课教师 王凤仙 济南大学教务处制 第一编 第一个十年 本课内容:文学思潮与运动(一) 授课时间: 90分钟 一、教学目的 本章主要讲述19世纪20年代文学发生的历史语境,了解这一时期涌现的文学运动与文艺思潮。学习本章要全面认识当时文学理论和创作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并对其做出准确的评价和文学史定位。 二、教学意义 只有了解19世纪20年代独特的文学环境当时的文学思潮、文学运动以及理论和创作方面的大致情况,才能更好地理解新文学的发生
2、,及其独特走向与发展轨迹。 三、教学重点 重点:几个重要的新文学社团,胡适、周作人以及新文学初期的理论建设 四、教学难点 难点:初期新文学创作的现代品格 五、教学方式 以电子课件为主,辅以少量板书的课堂讲授。 六、讲授内容 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 一 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二 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三 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的理论建设 四 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 七、讲授方法 从整体上介绍文学革命发生的历史语境及其在与旧势力斗争中的发展;讲解几个新文学社团的文学的情况并分析外国文学思潮的影响,介绍胡适、周作人的理论主张并结合具体作家大致描述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八
3、、时间分配 本次课程全部用时 90 分钟,分配如下: ?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用时 10 分钟。?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用时 20分钟。 ?胡适、周作人及新文学初期的理论建设,用时30分钟。?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用时30分钟。 九、课堂板书 第一章:第一个十年的文学思潮与运动 一 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1、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2、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过程 3、几次大的论争 4、文学革命取得的实绩 二 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1、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 2、几个大的文学社团 三 胡适、周作人与文学初期理论建设 1、胡适的主要文学理论 2、周作人的主要文学理论 3、其他人的理
4、论主张 四 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 1、初期新文学的现代品格 2、新文学的创作趋向 十、思考题 1、文学革命的内容是什么, 2、了解新文学社团状况。 3、胡适的文学理论主张是什么,其文学史意义何在, 4、开创期的新文学显示出了哪些现代品格, 十一、参考书 1、周策纵五四运动史,岳麓书社,1999年。 2、杨昊成东方的曙光:新文化运动中的人格追寻,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3、张允侯等五四运动时期的社团,三联书店,1979。 教学后记: 本课内容:第二章 鲁迅(一)鲁迅及呐喊和彷徨 授课时间: 90分钟 一、教学目的 了解并掌握鲁迅生平及其思想和文学创作的发展历程,熟悉其小说创作的思想、艺术追求以
5、及审美特色。通过研读其小说集呐喊和彷徨,掌握鲁迅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重大艺术成就。 二、教学意义 了解鲁迅的思想发展轨迹,通过呐喊和彷徨的学习,可以为整个中国现代文学以及现代小说的学习奠定一个基础,通过鲁迅在主题和艺术方面开创性成就,可以有效地为评判其他作家作品树立一个标尺。 三、教学重点 重点:1、呐喊、彷徨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2、呐喊、彷徨对中国现代小说发展的重要意义。 四、教学难点 难点:这一时期鲁迅文学创作整体状况及其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 五、教学方式 以电子课件为主,辅以少量板书的课堂讲授。 六、 讲授内容 第二章 鲁迅(一) 一 呐喊与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
6、成熟标志 1、鲁迅生平及其思想、文学创作发展历程 2、呐喊与彷徨 七、讲授方法 宏观的梳理透视与微观的研讨相结合。首先对鲁迅的生平及思想文学创作历程进行梳理,给学生一个整体印象;然后结合具体篇目细读来解析呐喊和彷徨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其文学史意义。 八、时间分配 本次课程全部用时 90 分钟,分配如下: ?鲁迅概况,用时20分钟。?呐喊解析,用时 30分钟。 ?彷徨解析及鲁迅小说的巨大成就和文学史意义,用时40分钟。 九、课堂板书 第二章:鲁迅(一) 鲁迅生平及思想、文学创作概况 一 呐喊与彷徨 1、“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眼光与小说模式 1 形象归类及分析: ? 被侮辱与被损害者。? 社
7、会群体。 ? 权势者。 ? 封建卫道士 ? 觉醒者 2 两大情节、结构模式:“看/被看”与“离去,归来,再离去” 2、“格式的特别”“创造新形式的先锋” 十、思考题 1、名词解释: 呐喊 彷徨 狂人日记 2、呐喊彷徨揭示了怎样的国民劣根性, 3、鲁迅在现代小说史上的地位。 十一、参考书 1、王富仁中国反封建的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呐喊彷徨总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2、汪晖反抗绝望,鲁迅的精神结构与呐喊彷徨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3、钱理群走进当代的鲁迅,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教学后记: 本课内容:第二章 鲁迅(一)阿Q正传及野草与朝花夕拾 授课时间: 90分钟 一、教学
8、目的 本章主要讲述鲁迅的阿Q正传自发表以来延续至今的“评价史”以及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和散文集朝花夕拾。通过文学史上对阿Q正传的评价变迁,帮助学生深入体会和发掘作品的深刻内蕴,并借此对文学与政治形势、文化背景及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有所认识;同时,学习鲁迅在散文方面的艺术创作,体会从中体现出来的鲁迅的哲学思想和对现实、对人生的深邃认识及其人间情怀。 二、教学意义 掌握阿Q正传的深厚思想内涵及阿Q这一人物的典型意义,可以更深刻地把握新文学发生初期“为人生”文学潮流对现实、对人生、对中国国民性的关注;梳理这一作品的评价史,也可以认识中国文学大环境的历史变迁。而掌握鲁迅的散文诗和散文创作,将其散文创作
9、体现出来的复杂内蕴和深沉情感与小说相互对照,使其相互阐发,能进一步加深对鲁迅文学成就的认识。 三、教学重点 重点:“阿Q”的典型意义;朝花夕拾的“闲话风”;野草的复杂内涵及艺术特色 四、教学难点 难点:野草中展现的鲁迅哲学思想 五、教学方式 以电子课件为主,辅以少量板书的课堂讲授。 六、讲授内容 第四章 鲁迅(一) 二 说不尽的阿Q 三 野草与朝花夕拾 七、讲授方法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即学会运用一定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去阅读、赏析文学作品,提高对文学作品审美的能力,加强素质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八、时间分配 本次课程全部用时 90 分钟,分配如下: ?阿Q正传的写作及内容简介,用时 10 分钟。
10、?阿Q正传的评价史以及文学评价与政治环境、文化背景的关系,用时30分钟。? 鲁迅的散文创作简介,用时10 分钟。?朝花夕拾的文体风格、内涵与野草的哲学内蕴和艺术特色,用时40分钟。 九、课堂板书 第二章 鲁迅(一) 二 说不尽的阿Q 1、阿Q正传的诞生及思想内涵 2、阿Q正传的评价史 3、文学与政治环境、文化背景 三 野草与朝花夕拾 1、鲁迅的散文创作 2、朝花夕拾 3、野草 十、思考题 1、阿Q的典型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对这一形象的认识有哪些代表性的看法,为什么, 2、分析阿Q的精神胜利法。 3、朝花夕拾的文体价值。 4、野草体现了鲁迅怎样的生存哲学, 十一、参考书 1、韩蔼丽,彭小苓选编阿Q
11、七十年,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3。 2、江潮阿Q论稿,辽宁大学出版社,1986 3、邵伯周阿Q 正传研究纵横谈,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4、孙玉石野草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5、刘彦荣奇谲的心灵图影:野草意识与无意识关系之探讨,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3 教学后记 本课内容: 第三章 小说(一) 授课时间: 90分钟 一、教学目的 本章主要讲述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小说,目的是全面科学了解这一时期小说发展的历史、取得的成就、存在的不足,明确认识社会思潮与小说创作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 二、教学意义 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来分析文学现象、文学作品的诞生,以历史的纬度来评价作品和文学现象,
12、考查社会思潮、文化背景与文学创作的相互影响。 三、教学重点 重点: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文学观及其意义;“乡土小说”的主要作家及其特色;创造社“为艺术”的文学观;郁达夫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 四、教学难点 难点:自叙传抒情小说的特点及其来源 五、教学方式 以电子课件为主,辅以少量板书的课堂讲授。 六、讲授内容 第三章 小说(一) 一 “五四”小说取得文学的正宗地位 二 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写实小说 三 “自叙传”抒情小说及其他主观型叙述小说 七、讲授方法 从晚清到“五四”时期的文化背景变迁分析“五四”时期小说地位大幅度提升直到取得文学正宗地位的内外在原因;结合具体作家作品阐释“为人生派”小说的
13、发展过程及思想、艺术特征;介绍作为中国现代小说体式一种的主观抒情性小说,其次结合郁达夫的创作讲述“自叙传”小说的艺术特征并简单介绍其他作家的主观型叙述的小说。 八、时间分配 本次课程全部用时 90 分钟,分配如下: ?“五四”小说取得文学正宗地位,用时15分钟。?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写实小说,用时 30分钟。 ?“自叙传”小说及郁达夫的创作,用时30分钟。?其他主观型叙述小说作家作品,用时15分钟。 九、课堂板书 一 “五四”小说的文学地位提升 二 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写实小说 1、“问题小说” 2、人生派写实小说 三 “自叙传”抒情小说及其他主观型叙述小说 1、“自叙传”抒情小说 2、郁
14、达夫的小说创作 3、其他主观型叙述小说 十、思考题 1、冰心早期创作的中心是什么,其问题小说的代表作是什么,散文创作的代表是什么, 2、“乡土小说”主要从哪些方面表现了农村和农民生活,冯文炳的乡土小说和其他作家有何不同, 3、郁达夫沉沦的意义是什么,作品引起争议的原因是什么, 4、试评郁达夫小说的时代心理内涵与艺术个性。 十一、参考书 1、茅盾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良友图书,1935 2、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3、许子东郁达夫新论,浙江文艺出版社,1984 4、(日)铃木正夫郁达夫悲剧性的时代作家,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 5、刘纳创造社与泰东书局,广西教
15、育出版社,1999 教学后记: 本课内容:第四章 郭沫若 授课时间: 90分钟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郭沫若文艺思想的发展变化,同时,理解和掌握女神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及郭沫若历史剧创作的特点。 二、教学意义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大师级人物,学习郭沫若的创作及其文艺思想,能够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发生、发展确立一个坐标。作为中国现代话剧一脉的典范,学习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对中国现代话剧的学习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 重点:女神的思想艺术特色;郭沫若戏剧创作思想艺术特点。 四、教学难点 难点:女神的思想艺术特色及其文学史地位。 五、教学方式 以电子课件为主,辅以少量板书的课堂
16、讲授。 六、讲授内容 第五章 郭沫若 一 郭沫若生平及思想发展 二 女神的时代精神和浪漫主义特色 三 以屈原为代表的历史剧创作 七、讲授方法 先简单介绍郭沫若的生平及文艺思想发展历程;其次结合具体文本分析女神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及其艺术想象力、形象特征和形式特色,结合其他诗作阐释郭沫若浪漫主义诗风的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开创意义;最后以屈原为重点结合其他剧作分析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 八、时间分配 本次课程全部用时 90 分钟,分配如下: ?郭沫若生平及思想发展,用时20分钟。?女神的解析及郭沫若的浪漫主义诗风,用时 50 分钟。 ?屈原及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用时20分钟 九、课堂板书 一 郭沫若生平及思
17、想发展 二 女神的时代精神和郭沫若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1、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 2、女神的艺术想象力、形象特征与形式 3、从星空、瓶到前茅与恢复 三 以屈原为代表的历史剧创作 十、思考题 1、试论郭沫若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 2、简评泛神论对郭沫若早期诗歌创作的影响,并说明郭诗如何代表“五四”时代的精神特征。 3、简论郭沫若历史剧屈原的艺术特色。 4、了解郭沫若在文学创作(诗、剧、小说等)、历史研究、古文字研究等方面的主要成就,认识其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化战士的重要贡献。 十一、参考书目 1、黄候兴郭沫若“青春型”的诗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4 2、温儒敏郭沫若其人其诗,中国语文论丛(韩国
18、),1994年7期 3、华东师大中文系,上海图书馆文献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郭沫若专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教学后记: 本课内容:第五章 新诗(一) 授课时间: 90分钟 一、教学目的 了解并掌握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中国现代新诗发生、发展的历程,取得的成就,存在的不足。熟悉本时期重要诗人的艺术追求、艺术审美和各自的艺术风格承继与发展。掌握每一个诗歌流派的兴起、发展脉络及艺术追求、艺术影响。 二、教学意义 认识散文现代新诗在当时社会、文化语境中,其文体种类的变化以及诗人文学观念、审美风格、表达方式的转变,体会当时诗人及诗评家理论主张的合理性与不足,学会欣赏优美的现代新诗作品。 三、教学重点
19、 重点:第一个十年新诗大致的流变过程;新诗内部几个结构性调整的口号与策略;当时有影响的诗论。 四、教学难点 难点:新月派的诗歌理论;早期象征派诗歌 五、教学方式 以电子课件为主,辅以少量板书的课堂讲授。 六、讲授内容 第五章 新诗(一) 一 新诗的诞生“五四”新诗运动 二 “尝试”中的新诗早期白话诗 三 “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 四 新诗的“规范化”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前期新月派 五 “纯诗”概念的提出与早期象征诗派 六 早期无产阶级诗歌 七、讲授方法 结合近代以来的社会、文化背景,梳理中国现代新诗在第一个十年的发生、发展和流变,通过具体一些重要诗歌流派、诗人和具体作品,分析新诗初创期的成就
20、与不足以及早起的诗歌理论建设。 八、时间分配 本次课程全部用时 90 分钟,分配如下: ?第一个十年的诗歌创作概况,用时10分钟;?早期白话诗及“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用时20分钟。?前期新月派的诗歌创作及理论主张,用时40 分钟。?“纯诗”概念提出与早期象征诗及无产阶级诗歌,用时20分钟。 九、课堂板书 一 新诗的诞生“五四”新诗运动 二 “尝试”中的新诗早期白话诗 三 “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 四 新诗的“规范化”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前期新月派 1、闻一多的诗歌理论及创作 2、徐志摩的诗歌理论及创作 五 “纯诗”概念的提出与早期象征诗派 1、“纯诗”概念提出及理论主张 2、早期象征诗及
21、李金发的诗歌创作 六 早期无产阶级诗歌 十、思考题 1、以初期白话诗、郭沫若等的自由诗、前期新月派以及早期象征诗派为主要的“点”,大致勾勒新文学第一个十年新诗的流变线索,并简评不同阶段新诗潮流彼此间的承传关系。 2、简评胡适“做诗如作文”的主张及其文学史意义。 3、简评新月派新诗格律化的主张与创作实践。 4、简述早期象征诗派的艺术追求及其在新诗发展中的艺术价值。 十、参考书 1、胡适研究资料,十月文艺出版社,1989 2、成仿吾诗的防御战,成仿吾文集,山东大学出版社,1985 3、朱寿桐新月派的绅士风情,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 4、沈卫威胡适传,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 教学后记: 本课内容
22、:第六章 散文(一) 授课时间: 90分钟 一、教学目的 了解并掌握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散文的发生、发展历程,取得的成就,存在的不足。熟悉本时期散文作家的艺术追求、艺术审美和各自的艺术风格承继与发展。认识周作人、冰心、朱自清等作家散文作品的艺术成就和艺术特色。 二、教学意义 散文在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并有继往开来之功。学习本时期的散文创作,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现代和当代散文创作的源流及其开创的几个基本类型,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教学重点 重点:中国现代散文源流; 周作人、冰心、朱自清、郁达夫的散文创作理论与风格。 四、教学难点 难点:现代散文的建立与发展;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的
23、文学渊源 五、教学方式 以电子课件为主,辅以少量板书的课堂讲授。 六、讲授内容 第六章 散文(一) 一 中国现代散文的发生、发展 二 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 三 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 四 冰心、朱自清和“文学研究会”作家散文 五 郁达夫和“创造社”作家散文 六 “语丝”派和“现代评论”派的散文 七、讲授方法 结合时代文化背景,介绍中国现代散文在20年代的发生、发展历程;联系周作人、冰心、朱自清、郁达夫等作家的具体散文作品,分析他们及各自流派不同的创作特征和呈现的艺术风貌。 八、时间分配 本次课程全部用时 90 分钟,分配如下: ?第一个十年的散文创作概况,用时10分钟;?“随感录”作家的散文
24、,10分钟,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用时30分钟。?冰心、朱自清及“文学研究会”作家散文,用时20分钟;? 郁达夫和“创造社”作家散文及“语丝”派和“现代评论”派的散文,用时20分钟。 九、课堂板书 第六章 散文(一) 一 中国现代散文的发生、发展 二 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 三 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 四 冰心、朱自清和“文学研究会”作家散文 五 郁达夫和“创造社”作家散文 六 “语丝”派和“现代评论”派的散文 十、思考题 1、 评周作人散文观,及其小品文创作的主要特色。 2、 从散文语言运用和文体创造方面,比较评析冰心与朱自清的创作风格异同。 3、鲁迅在30年代曾这样评说:“到五四运动的时
25、候,才又来了一个展开,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试借用鲁迅的评价,并结合本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的分析,说明“五四”散文格外发达的状况及其原因。 十一、参考书 1、阿英现代十六家小品?序,现代十六家小品,光明书局,1935 2、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香港文学研究社,1972 3、周作人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导言,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4、范培松散文天地,花城出版社,1984 5、周作人谈龙集,岳麓书社,1989 教学后记: 本课内容:第七章 戏剧(一) 授课时间: 90分钟 一、教学目的 了解中国现代话剧的诞生,早期话剧的几种类型,掌握早期话剧创作的几位
26、重要作家及其剧作。 二、教学意义 通过对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戏剧创作情况的了解,认识中国现代戏剧诞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发展,可以更好地把握当时戏剧创作的现代性内质。 三、教学重点 20年代话剧创作的状况、当时的话剧团体及其活动;早期话剧创作的主要作家及代表作品。 四、教学难点 爱美剧、小剧场运动;田汉、丁西林等话剧文学的开创者及其创作 五、教学方式 以电子课件为主,辅以少量板书的课堂讲授。 六、讲授内容 第七章 戏剧(一) 一 文明新戏:中国现代话剧的萌芽与诞生 二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建设西西洋式新剧”的战略选择 三 “爱美剧”与“小剧场运动”的倡导 四 田汉、丁西林等话剧文学的开创者及其创作
27、七、讲授方法 联系当时社会文化背景,简单介绍中国现代话剧的萌芽与诞生以及初期的戏剧理论倡导和意义;通过具体作品分析田汉、丁西林剧作的思想内涵及艺术特色。 八、时间分配 本次课程全部用时 90 分钟,分配如下: ?中国现代话剧的萌芽与诞生,用时20分钟。? “建设西洋新剧”的战略选择和“爱美剧”与“小剧场运动”的倡导,用时 30 分钟。?田汉和丁西林的话剧创作,用时40分钟。 九、课堂板书 第七章 戏剧(一) 一 文明新戏:中国现代话剧的萌芽与诞生 二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建设西西洋式新剧”的战略选择 三 “爱美剧”与“小剧场运动”的倡导 四 田汉、丁西林等话剧文学的开创者及其创作 十、思考题
28、 1、中国早期话剧运动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2、简评田汉早期戏剧的基本主题与艺术特色。 3、简评丁西林对现代话剧艺术的贡献。 十一、参考书 1、 孙庆升中国现代戏剧思潮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丁西林研究资料,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 3、王卫民中国早期话剧选,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 教学后记: 第二编 第二个十年(1928年,1937年6月) 本课内容:第八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二) 授课时间: 90 分钟 一、教学目的 了解这一时期各种文学思潮的形成、发展、及其主要观点,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二、教学意义 本章通过对文学思潮、运动与创作倾向的梳理介绍,能让学生对第三个十年文学发展的
29、历史现象有一个宏观的认识。这一章是以下各专章学习的基础。 三、教学重点 1、 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 2、 左翼文学思潮的基本特征与得失 3、 左翼作家与自由主义两大文学思潮的对立 四、教学难点 三十年代左翼、京派与海派三大文学潮流之间的对峙与互相渗透 五、教学方式 以电子课件为主的课堂讲授,辅以讨论。 六、讲授内容 第一节 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 第二节 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 第三节 自由主义作家文艺观及两大文艺思潮的对立 第四节 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七、讲授方法 结合第一个十年的文艺思潮与运动,分析第二个十年文艺运动发展线索;结合时代背景讲述以“左联”为核心
30、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以及两大文艺思潮的对立,并穿插课堂讨论;最后概述本时期的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八、时间分配 本次课程全部用时 90 分钟,分配如下: ?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用时 10分钟;?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用时 30 分钟;3自由主义作家文艺观及两大文艺思潮的对立;用时 30 分钟;4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用时 20 分钟; 九、课堂板书 第一节 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 一、30年代文学发展的总体特征: 二、文艺运动发展两条基本线索 第二节 革命文学的论争和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 一、革命文学的论争 1、1928年革命文学倡导的原因: 2
31、、1928年由创造社和太阳社倡导的“革命文学”基本主张: 3、鲁迅等人对“革命文学”倡导者“左”的思潮的反批评: 二、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 1、“左联” 2、“左联”的历史贡献 : (1)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翻译、介绍和研究工作。 (2)自觉地加强了与世界文学的,特别是世界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 (3)积极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 (4)加强了文学创作方法的研究,主张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创作文学。 3、对“左联”批判“文艺自由论”和“第三种文学论”的再思考, 第三节 自由主义作家文艺观及两大文艺思潮的对立 一 自由主义作家文艺观: 自由主义代表作家
32、:梁实秋、朱光潜、沈从文等。 二、主要文艺论争 1、左翼作家与“新月派”论争: 2、左翼作家与“性灵文学”的论争 3、左翼作家与“京派”作家的论争: 第四节 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一、文学创作的潮流 左翼”、“京派”、“海派” 二、趋向: 1、 文学创作的题材空前规模的开拓和表现角度的新开掘。 2、 文学形式:中长篇小说,多幕剧、报告文学等 3、 艺术表现形式丰富: 4、 作家们形成了自己的艺术世界。 5、 时代审美特征:壮阔、厚实的力的美十、思考题 十、思考题 1、 简要叙述30年代初鲁迅与新月派的论战。 2、 简单评价“京派”文学观。 3、 如何评价“左联”的历史贡献, 、 联系创作,概述
33、30年代左翼、京派、海派三大文学派别之间对峙与4互相渗透的状况。 十一 、参考书 1、温儒敏: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 2、艾小明:中国左翼文学思潮探源 3、吴中杰:中国现代文艺思潮史 教学后记: 本课内容:第九章 茅 盾 授课时间: 90 分钟 一、 教学目的 了解茅盾文学创作与理论见解,并正确评价其文学史地位。 二、 教学意义 通过本章的教学可使学生深入了解茅盾小说的创作特色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 教学重点 1、茅盾小说创作特色 2、文学史地位 四、 教学难点 茅盾的“社会剖析小说” 五、 教学方式 以电子课件为主的课堂讲授,辅以讨论。 六、 讲授内容 第一节 茅盾文学创作概况 第二节
34、茅盾的小说成就 第三节 茅盾的文艺理论主张与批评 七、 讲授方法 先分阶段概括梳理茅盾一生的文学创作,然后结合子夜文本详细分析茅盾小说的创作特色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最后联系茅盾在第一个文学十年中的文学活动总结性讲述茅盾的文艺理论主张与批评。 八、 时间分配 本次课程全部用时 90 分钟,分配如下: ?茅盾文学创作概况,用时 25分钟 ?茅盾的小说成就,用时 50 分钟。3茅盾的文艺理论主张与批评,用时 15 分钟。 九、 课堂板书 第一节 茅盾文学创作概况 一、 生平简况 二、文学创作概况 三、茅盾在小说领域的独特贡献:开创新的文学范式 四、茅盾小说创作成就的基础: 第二节 茅盾的小说成就
35、一、茅盾小说的史诗性特征: 二、小说人物塑造: 1:从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及其变化中来突出人物的性格及其发展。 2;人物形象系列的自觉创造。 最重要的两个形象系列:民族资本家与时代新女性 三、小说结构:追求宏大而严谨的布局 四、小说艺术表现上:注重细腻的心理刻画,追求社会历史剖析与社会人的心理剖析的统一。 第三节 茅盾的文艺理论主张与批评 一、茅盾的文艺理论主张 二、茅盾的文艺批评 十、 思考题 1、为什么说茅盾的“社会剖析小说”在30年代开创了新的文学范式, 2、茅盾曾自评其子夜说:“吴荪甫的悲剧中是带有某些悲壮性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评说,结合对作品的分析,阐明你同意或不同意的理由。
36、3、试从题材、人物塑造、结构和心理描写等方面,评论子夜的艺术特色。 十一 、 参考书 茅盾:子夜是怎样写成的 茅盾研究资料中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乐黛云:蚀与子夜的比较分析 文学评论1981年1期。 王晓明:论茅盾的创作心理及其作品的得失,潜流与漩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教学后记: 本课内容:第十章 老舍 授课时间: 90 分钟 一、 教学目的 了解老舍小说创作独特价值及其文学史地位 二、 教学意义 通过本章的教学可使学生深入了解老舍小说的创作特色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 教学重点 1、 老舍小说对文化批判与民族性问题的格外关注 2、 “京味风格”的形成 四、 教学难点
37、老舍小说的文化批判 五、 教学方式 以电子课件为主的课堂讲授,辅以讨论。 六、 讲授内容 第一节 老舍小说创作 第二节 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 第三节 骆驼祥子文本分析 第四节 老舍作品的“京味”与幽默 七、 讲授方法 先分阶段概括梳理老舍的小说创作,然后结合具体作品分析老舍小说中的“市民世界”。通过讨论分析骆驼祥子的思想蕴涵及创作特色。最后结合作品讲述老舍作品的“京味”与幽默。 八、 时间分配 本次课程全部用时 90 分钟,分配如下: ?老舍小说创作,用时 10分钟?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用时 25 分钟。3骆驼祥子文本分析,用时 40 分钟。老舍作品的“京味”与幽默,用时 1
38、5 分钟 九、 课堂板书 第一节 老舍小说创作 二、小说创作概况: 三、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与价值 四、老舍作品在中国现代小说艺术发展中的地位 第二节 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 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系列: 一、“老派市民”。 二、“新派市民”。 第三、“正派”或“理想”的市民。 第三节骆驼祥子文本分析 1、祥子形象分析: 2、虎妞的形象分析: 3、祥子的悲剧 第四节 老舍作品的“京味”与幽默 一、取材充分表现北京地域文化特色,包括风俗的描写。 二、是对北京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 三、是创造性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 四、是带有北京市民文化烙印的幽默和趣味。 十、 思考题 1
39、、试评骆驼祥子中祥子悲剧的多重含义。 2、分析老舍作品“京味”构成的主要因素。 3、虎妞的形象分析 十一 、 参考书 樊骏:论骆驼样子的现实主义 文学评论1979年1期 (载老舍研究资料下册) 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二卷 赵园:北京:城与人 教学后记: 本课内容: 第十一章 巴金 授课时间: 90 分钟 一、 教学目的 了解巴金前后期创作情况及其得失。 二、 教学意义 通过本章的教学可使学生深入了解巴金小说的创作特色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 教学重点 1、家的杰出成就 2、巴金前后期小说创作的异同 四、 教学难点 巴金前后期小说创作的异同 五、教学方式 以电子课件为主的课堂讲授,辅以讨论。
40、 六、讲授内容 第一节 巴金前期小说创作 第二节 家的杰出成就 第三节 巴金后期小说创作 七、讲授方法 先结合具体作品讲述巴金前期的小说创作及艺术风格,然后通过讨论分析家的杰出成就,最后介绍巴金后期小说创作及艺术风格,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重点讲解巴金前后期小说创作的异同及创作的得失。 八、 时间分配 本次课程全部用时 90 分钟,分配如下: ?巴金前期小说创作,用时 20分钟?家的杰出成就,用时 40 分钟。3巴金后期小说创作,用时 30 分钟。 九、 课堂板书 第一节 巴金前期小说创作 巴金前期小说分两类: 一类是正面描写青年投身社会斗争; 一类是揭示旧家庭残害青年的罪恶。 巴金前期小说的整
41、体特色:青春的赞歌。 第二节 家的杰出成就 一、人物形象分析: 高老太爷(祖辈) 克明 克安 克定(父辈) 觉新、觉民、觉慧、 淑英、瑞珏 ; 梅 、 琴(孙辈) 海儿(重孙) 鸣凤 婉儿(丫头) 二、家的杰出成就 1、批判性的激进的主题。 2、人物塑造的成功。 3、 抒情特色 第三节 巴金后期小说创作 后期小说的分类: 一类顺着家的路子继续写旧家庭的设落,以憩园为代表; 另一类反映抗战时期的社会生活,以寒夜最为突出。 其风格与前期相比: 由青春浪漫转向中年人的沉稳;冷静的人生世相描写代替了奔放的抒情咏叹。 十、思考题 1、简评巴金小说家中的觉新与觉慧两位人物形象。 2、简析寒夜中的曾树生的性
42、格内涵。 十一 、参考书 1、 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 2、 陈思和巴金传 3、 曼生别了,旧生活新生活万岁(文学评论丛刊)15辑1982年版 教学后记: 本课内容:第十二章 沈从文 授课时间: 90 分钟 一、 教学目的 了解沈从文小说散文创作特色及其独特视点。 二、 教学意义 通过本章的教学可使学生深入了解沈从文小说的创作特色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 教学重点 1、“湘西世界”与都市文明世界的不同,以及作家对健全的生命形式的探讨 2、沈从文的散文创作 3、沈从文的创作风格 四、 教学难点 沈从文创作的文化内涵 五、 教学方式 以电子课件为主的课堂讲授,辅以讨论 六、 讲授内容 第一节 边地
43、湘西的叙述者、歌者 第二节乡村叙述总体及其对照的世界 第三节文学理想的寂寞 七、 讲授方法 概括讲述沈从文的主要创作及其文学贡献,然后结合其代表作边城从多种角度讲析沈从文的“湘西世界”,让学生参与讨论,并与现代都市文明进行比较。最后综合沈从文的小说、散文讲述其文学理想的寂寞。 八、 时间分配 本次课程全部用时 90 分钟,分配如下: ?边地湘西的叙述者、歌者,用时 25分钟?乡村叙述总体及其对照的世界,用时 40 分钟。3文学理想的寂寞,用时 25 分钟。 九、 课堂板书 第一节 边地湘西的叙述者、歌者 一、沈从文特殊的身世经历: 二、沈从文的主要创作: 三、主要文学贡献: 1、创造了寄寓自然、健康、和谐人性的“湘西世界”,以文学形式探讨健全的“生命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