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3717289 上传时间:2018-11-1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2.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性活用等现象。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3背诵短文,积累名言警句。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 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德育目标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教学方法:1诵读法 2讨论点拨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资料助读;师生共同研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朗读课文,整体感

2、知: 译读课文,积累文言文相关知识,把握文意,理清说理思路,把握说理方法,品味语言:2延伸拓展,深化对文章观点的理解。教学步 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还记得那篇气势恢宏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吗?西路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齐答;“得人心者得天下。”)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二、资料助读:孟子与孟子孟子,名 ,字 ,邹(现山东邹县 )人,战国时期 、 。他是 家思想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 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 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著 书 立说。 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

3、著,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 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 读,注意把握字音及句子停顿。(课件出示读音、朗读节奏)2听了课文的朗读,你知道怎么读了吗?关键是读出文章的气势。那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放声朗读吧!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四、译读课文,把握文意。学习文言文朗读是第一步,那么接下来第二步我们该做什么了呢?好,就3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己翻译课文,弄懂课文意思。不懂的做上符号,待会可以举手提问。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 标示出疑难词 句。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3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课件

4、出示)五、研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背 诵课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明确: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第段以进攻一方为例,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 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第段从防守的一方来论述,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作者以攻守两个例子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说明“人和”才是战争取胜的关键因素。第4段由战争转向治国方略,得民心,得“人和”才能得天下。最后得出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形成背诵思路。 4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论据: 进攻天时不如地利 战争中需要防守地利不如人和 “人和”域民类推 固国 治国需要“人和”威天下结论: 得道多助顺之失道寡助畔之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2学生依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六、讨论课文论证的语言。(课件出示)七、反馈练习。(课件出示)八、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2写一篇读后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高中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