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5年m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请书.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3708093 上传时间:2018-11-16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18.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年m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请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5年m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请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5年m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请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15年m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请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15年m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请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项目登记号 项目序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申 请 书学 科 分 类 中国历史项 目 类 别 一般项目课 题 名 称 以公益求公平:清代科举考场研究申 请 人 姓 名申请人所在单位填 表 日 期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制2014年12月修订1课题负责人承诺:我承诺对本申请书填写的各项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保证没有知识产权争议。如获准立项,我承诺以本申请书为有法律约束力的立项协议,遵守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相关规定,按计划认真开展研究工作,取得预期研究成果。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有使用本申请书所有数据和资料的权利。若填报失实、违反规定,本人将承担全部责任。课题负责人(签章)年 月 日填 写

2、说 明一、申请书请用计算机填写,所用代码请查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申报数据代码表,所有表格均可加行加页,排版清晰。二、封面上方两个代码框申请人不填,其他栏目请用中文填写,其中“学科分类”填写一级学科名称,“课题名称”一般不加副标题。三、数据表的填写和录入请参阅填写数据表注意事项,相关问题可咨询当地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四、课题论证活页与申请书中“表二.课题设计论证”内容略有不同,请参阅表内具体说明。五、申请书报送一式5份,统一用A3纸双面印制、中缝装订,课题论证活页夹在申请书内。各省(区、市)报送当地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送兵团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在京中央国家机关及其

3、直属单位报送中央党校科研部,在京部属高等院校报送教育部社科2司,中国社会科学院报送本院科研局,军队系统(含地方军队院校)报送全军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填 写 数 据 表 注 意 事 项一、本表数据将全部录入计算机,申请人必须逐项如实填写。填表所用代码以当年发布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申报数据代码表为准。二、数据表中粗框内一律填写代码,细框内填写中文或数字。若粗框后有细框,则表示该栏需要同时填写代码和名称,即须在粗框内填代码,在其后的细框内填相应的中文名称。三、有选择项的直接将所选代码填入前方粗框内。四、不具有副高级以上(含)专业职称或没有博士学位的申请人,须填写表五推荐人意见栏。五、部分栏目填

4、写说明:课题名称应准确、简明地反映研究内容,一般不加副标题,不超过40个汉字(含标点符号)。主 题 词按研究内容设立。最多不超过3个主题词,词与词之间空一格。项目类别按所选项填1个字符。例如,选 “重点项目” 填“A”,选“一般项目” 填“B”,选“青年项目”填“C”等。学科分类粗框内填3个字符,即二级学科代码;细框内填二级学科名称。例如,申报哲学学科伦理学专业,则在粗框内填“ZXH”,细框内填“哲学伦理学”字样。跨学科课题填写与其最接近的学科分类代码。 所在省市按代码表规定填写。地方军队院校不按属地填写,一律填写“军队系统”。所属系统以代码表上规定的七类为准,只能选择某一系统。工作单位按单位

5、和部门公章填写全称。如“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不能填成“北京师大哲学系”或“北师大哲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不能填成“中国社会科学院数技经所”或“中国社科院数技经所”,“中共北京市委党校”不能填为“北京市委党校”等。通讯地址按所列4个部分详细填写,必须包括街(路)名和门牌号,不能以单位名称代替通讯地址。注意填写邮政编码。课题组成员必须是真正参加本课题的研究人员,不含课题负责人。不包括科研管理、财务管理、后勤服务等人员。预期成果指最终研究成果形式,可多选。例如,预期成果为“专著”填“A”,选“专著”和“研究报告”填3“A”和“D”。字数以中文千字为单位。申请经费以万元为单位,

6、填写阿拉伯数字。申请数额可参考本年度申报公告。一、数据表课题名称 以公益求公平:清代科举考场研究关键词 清代 科举考场 社会公益项目类别 B A.重点项目B.一般项目C.青年项目D. 一般自选项目E.青年自选项目学科分类 ZSG 专门史研究类型 A A.基础研究 B.应用研究 C.综合研究 D. 其他研究课题负责人 性别 男 民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974年7月12日行政职务 无 专业职称 A 教授 研究专长 ZSG 专门史最后学历 A 研究生 最后学位 A 文学博士 担任导师 无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 D 福建省 所属系统 A 高等院校工作单位 历史学系 联系电话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姓名 出

7、生年月 专业职称 学位 工作单位 研究专长 本人签字教授 博士 福建师范大学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员 博士福建省教育考试院 高考改革研究课题组成员4第一推荐人 专业职称 工作单位第二推荐人 专业职称 工作单位预期成果 A A.专 著 B.译 著 C.论 文 集 D.研 究 报 告 E.工 具 书 F.电 脑 软 件 G.其 他字数( 千 字)250申请经费(单位:万元) 20 计划完成时间 2019年12月30日二、课题设计论证1.选题依据“无情如造化,至公若权衡”。公平取士是隋唐以来中国人才选拔制度的一贯追求。自唐代开元年间由礼部代替吏部主持科考以来,专门的科举考场贡院便登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两

8、宋时期,除省试级别的礼部贡院外,府、州、军等解试贡院也日渐普遍。明代确立了童试、乡试、会试三级制的科举制度,与之对应的,除了会试、乡试贡院,童试阶段举行府试和院试的学道行署试院也开始出现。延至清代,随着钦定科场条例等科举法规的不断完备,与之相辅而行的多种级别类型的专门科举考场已臻健全,不仅会试、乡试贡院和学政行署试院基本完备,由各地士绅捐资建造的州县童试考棚也遍及全国,成为清代科举考场区别于历代的一大特色。清代科举考场不仅集历代之大成,更因其丰富的社会公益元素而将中国传统考试制度的公平取士思想发展至最高水平,对于研究中国历代科举考场制度、全面认识和客观评价科举制度具有典型意义。目前,国内学界围

9、绕中国古代科举考场已经发表了一定数量的研究论著,包括6部专著和100多篇论文,其他论及科举考场的科举史或考试史著作尚有不少。它们的研究方法与相关论点对本项目均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专著方面,周道祥江南贡院(1999)、江南贡院史话(2008)和肖振才江南贡院(2007)、刘先澄贡院春秋(2013)、陆军、黄秀颖清代广西贡院(2013)等5部专著都是分别以江南贡院、四川阆中贡院和广西贡院为主题的个案研究成果,其突出优点在于将贡院置于其所处的历史情境,侧重于描述贡院与科举制度、当地教育、八股文、科场案及当地科举人物之关系,不足之处在于对贡院建筑本身反而着墨不多。马丽萍明清贡院建筑(2013)原是一篇

10、硕士学位论文,出版为著作不免显得篇幅较短,但作者从建筑学和城乡规划的视角,围绕规划选址、建筑配置与布局、单体形制特征等问题对明清乡、会试贡院建筑进行实例分析,不仅严格遵循学术规范,而且图文并茂,颇足借鉴。相关著作方面,刘海峰科举学导论(2005)、李兵千年科举(2010)、姜传松清代江西乡试研究(2010)等科举学著作均曾直接论及清代贡院,而谢青主编中国考试制度史(1995)、杨学为主编中国考试通史明清卷(2004)等考试史著作则在叙及清代乡会试考场规则时论及清代贡院。这些著作都将贡院置于中国科举制度的历史发展整体进程之中进行考察,对于了解清代科举制度与贡院关系的历史演进具有参考价值。5单篇论

11、文方面,与前引研究著作一样,不同学者围绕中国古代科举考场进行的讨论都从某一侧面给予本项目以启发。首先,评价清代科举考场的历史价值。如刘海峰贡院千年科举的背影(2009)认为贡院是科举制度与科举文化的具体象征;田建荣陕西贡院的历史变迁(2014)认为陕西贡院在维持明清以来西安作为中国西北地区文化枢纽地位的过程中,体现并发挥了重要的科举、教育和文化价值;张亚群科举文化盛衰与贡院的命运(2014)认为贡院是科举文化兴盛的产物,清末科举文化衰落也导致了贡院的消亡。其次,提供专题研究的多维视角。如杨兴茂甘肃贡院与贡院长联(1985)详细评点了甘肃贡院长联,从一个侧面展示了贡院楹联、匾额独有的文化美学意蕴

12、;李乾朗台湾可能仅存之江南匠派建筑台湾府台中城内考棚遗存建筑(1993)讨论了台中考棚的建筑地域风格问题;刘苗苗定州贡院初探(1999)、马丽萍明清贡院选址研究(2012)从建筑学的视角分别分析了贡院的结构和选址问题;李兵明清贡院供水趣谈(2008)提示研究者关注考试期间用于解决考官和考生食宿问题的相关考场设施;陶易贡院火灾悲喜录(2013)提供了评价贡院建筑安全的视角;张森明清顺天贡院的修建及经费探究(2010)对顺天贡院的经费来源与管理问题的讨论,提示我们应从经济和社会的视角分析科举考场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再次,部分关于贡院文献整理的论文为本项目提供了难得的资料线索。如石万寿古碑拾遗:道山

13、建台阳考棚捐题碑记后碑(1975)、张传有关云南贡院的两块碑记(1981)、黄丽贡院碑石及江西贡院的变迁(1998)、周道祥江南贡院碑刻揭示的科举文化(2010)、罗登宜贡院石碑(2011)、陈宁宁河南贡院清代碑记两通(2012)分别对台南、云南、江西、江南、贵州、河南等地的学政试院或乡试贡院现存的石碑上的碑文进行了整理、分析,它们均是记载这些科举考场在不同历史时期建造或维修情形的珍贵史料。除了以上与清代科举考场直接相关的论著,部分论及宋辽元明等朝代科举考场的论著则为本项目探源清代科举考场的历史渊源、对比清代科举考场的历史特色提供了参考。其中代表性著作有龚笃清明代科举图鉴(2007)、何忠礼南

14、宋科举制度史(2009)、王凯旋明代科举制度研究(2012),代表性论文有梁庚尧南宋的贡院(1991)、葛绍欧宋代府州的贡院(1992)、何忠礼北宋礼部贡院场所考略(1993)、高福顺辽朝礼部贡院与知贡举考论(2011),等。相对于国内科举考场研究的相对丰富而言,国外学界针对中国古代科举考场的研究成果则较少,不仅迄今尚未出版相关专著,单篇论文亦属罕见。早期欧美或日本的旅华人士在其游记性作品中描述过他们见到的晚清或民国初期的贡院,如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中国环行记(1896,又名花甲记忆)提到福建贡院是福州全城唯一可称道的建筑,它反映了中国文明最好的一面;日本人内藤湖南燕山楚水(1900)中描述了庚子

15、国变前夕顺天贡院污秽肮脏、野草丛生的场景;原胜郎贡院之春(1915)描述的南京贡院里堆满了秦淮河疏浚的泥土。当代汉学家如日本学者宫崎市定科举:中国的考试地狱(1963)在“乡试”章节中专门论及了乡试“试验场”(即贡院);美国学者贾志扬宋代科举(1995)认为宋代贡院深邃复杂的院子和庄严的中央主轴线能够加强崇高威严之感,它是最明显和使人印象深刻的科举象征。海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为我们考察与评价清代科举考场提供了不同视角。总体来看,已有的清代科举考场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依然有值得深入完善之处。首先,已有成果的研究对象多集中于乡、会试级别的科举考场即乡会试贡院,而对于举行岁科试的县试、府试

16、和院试的科举考场包括学政行署试院和县试考棚则极少有人关注。目前学界论及的学政院试考场仅有安庆府考棚、定州贡院、阆中贡院、郑州贡院、黄州府贡院、台南校士场、台中考棚等寥6寥数所,论及的县试考棚则更仅有四川青神县考棚一所。而实际上清代各地所建岁科试考场的数量当有数百所之多。统计和分析清代各级各类科举考场的时空分布,将是本项目的主要任务之一。其次,已有成果尽管已经体现了较为多样的学术视角,如从科举制度、科举文化、科举人物、科举经费、建筑布局等方面探讨科举考场的意义与价值,但它们或为笼统概述,或属个案分析,缺乏多组个案研究后的全面考察。尤其是在科场文学、科场思想、科场与地方社会的关系等议题则较少有人论

17、及。尤其在级别虽低但却数量众多、贴近基层社会的县试考场层面,以上诸多议题基本无人涉足。再次,已有成果多属单篇论文或个案研究,其中尤以顺天贡院、江南贡院、河南贡院、甘肃贡院、广西贡院、云南贡院、阆中贡院、定州贡院等科举地位较为重要或尚有遗迹存世的贡院尤其受到学界关注,例如已出版的6部贡院专著中有3部是关于江南贡院的,1部是关于广西贡院,1部是关于四川阆中贡院。而大多数单篇论文则或篇幅较为简短,讨论不够深入,或未能严格遵循学术研究规范,论述欠缺严谨。因此,接下来的清代科举考场研究应该从整体上对不同级别类型的考场进行多学科视野的观照,撰写一部综合性研究专著,为日后完成中国贡院通史奠定基础。研究清代科

18、举考场无疑具有其特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科举学的创立者刘海峰教授认为,贡院是中国科举文化的具体象征;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则指出,贡院是中国科举这一考试地狱的集中体现。无论褒贬如何,作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实施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确实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特有元素。而要完整认识和客观评价科举制度,作为其具体实践场域的科举考场无疑值得人们关注。同时,作为世界历史上唯一存在过的“纯”考试场所,清代数以千百计的科举考场的兴废历程也一定能对当代中国乃至世界的考试实践提供借鉴。2. 研究内容本项目以清代科举考场为研究对象。清代科举主要包含文、武两科,本项目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举行文科举及武科举内场考试的乡

19、会试贡院、学政行署试院和县试考棚,也包括科举考场尚未建成时的各种临时性考场以及武科举外场考试场地。项目主体内容大致包括以下8个方面:第一,清代以前科举考场的历史变迁。主要考察唐、宋、元、明历代科举考场的历史演变过程,揭示其级别类型、建筑形制、性质功能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从而建立评价清代科举考场的时代特征和独有地位的坐标系。第二,清代科举考场的级别类型。基于清代科举制度的级别分类,分析科举考场的级别类型及其基本功能。其中会试考场为顺天贡院,乡试考场为各省省城贡院,府试和院试考场为各府或直隶州的学政行署试院,县试考场为各县或各散州考棚。对于尚未建成专门的岁、科试考场的府州县所设置的临时性考场以及武科

20、举外场考试场地也将加以分类讨论。第三,清代科举考场的时空分布。通过列表和数据统计,一方面勾勒清代各地科举考场的时间纵向分布情况,从中分析清代各个阶段特有的时代背景因素对科举考场建设的影响,同时对清末废科举后各地科举考场的历史结局进行细致地归类阐述;另一方面分析科举考场在各省的空间横向分布情况,分析地域经济、文化、教育、社会诸因素对科举考场建设的影响。在此过程中,尤将注意清代岁、科试考场的时空分布问题。第四,清代科举考场的建成途径。从国家和社会关系的视角,探讨各地各类科举考场初创时的资金来源、承担主体、建成后的管理者人选等问题,通过分析国家和社会在科举考场建成过程中所扮演7的角色,揭示基层社会对

21、科举考场建设的基本态度,如人们对科举制度公平追求的理解程度、对考场建设所产生的经费负担的接纳程度、对考场日常管理的参与程度,等。其中将尤其关注岁、科试阶段的府州县级别的科举考场的建成途径,以揭示基层地方社会对科举考试公平的积极追求,分析清代科举考场建造过程中的社会公益元素。第五,清代科举考场的建筑形制。通过分析乡会试贡院与岁科试试院、考棚的基本格局,对影响清代科举考场建筑形制的相关原因进行分析,包括为体现考试严肃性、公平性而有的考场整体布局、单体结构、建筑命名、楹联匾额,为迎合风水堪舆或适应客观地形而有的建筑选址、结构朝向、塔亭配置,因人文盛衰而有的面积广狭、号舍多寡,因经费赢绌而有的建材品质

22、、人力投入、建筑气度,等。第六,清代科举考场的管理制度。包括清代科举考场的内部管理与外部管理两个方面。其中内部管理主要探讨科举考场建成后的日常管理问题,包括维修经费的来源、日常管理的规约章程、管理人员的基本组成与责任义务等;外部管理则主要探讨国家和社会对科举考场建设的监管制度,包括政府行政立案监管制度和基层地方社会综合监督机制两个方面。第七,清代科举考场思想。通过大量阅读清人撰写的考场记文,分析清代国家与地方社会所逐渐形成的考场思想,包括建造科举考场加强考试防弊所体现的对科举选才的公平追求、建造专门考场方便士子完成考试所体现的对科举选才的公益追求、科举考场使用频率偏低(三年1次或2次)前提下的

23、经济成本考量、考场建筑规制所体现的独特审美意识、考场建造与日常使用过程中所体现的考场管理思想,等。第八,清代科举考场的价值判断。一是历史评价,即清代科举考场是科举文化的具体象征,是中国古代追求考试公平的最高阶段;二是实际效用评价,清代钦定科场条例的严密法规并未断绝科场弊窦,科举考场不应承担全部责任;三是现实借鉴,清代科举考场这种“纯”考试场所的现实意义除了以公益求公平的精神价值,在各种类型的考试实践方面应该也具有现实借鉴作用。在以上研究内容中,理清清代科举考场的级别类型与时空分布情况、分析建筑形制所体现的科场文化、总结清代科举考场思想将是本项目研究的难点。而通过分析清代科举考场的建成途径和管理

24、制度,从中揭示清代科举考场建造过程中的以公益求公平的核心实质,则是本项目研究的重点。3思路方法本项目以清代各级科举考场为研究对象。将通过全面查找清代及民国版本地方志,以及相关历史人物的文集、笔记等,充分占有反映清代科举考场的时空分布、兴废沿革、时人议论等各项内容的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采取多学科的视角进行综合考察。一是社会史的视角,一方面将清代科举考场置于清代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分析其产生的历史渊源、社会背景,阐述其管理组织与监督形式,考察其消亡的过程与原因。另一方面致力于探讨在建造与维护科举考场的过程中,清代国家、地方和士绅之间的关系,藉此反思学界长期讨论的“公共领域”概念。鉴于大多数科举

25、考场尤其是数量众多的府州县考棚的建造与维修均由民间捐资完成,因此“社会公益”的分析视角将贯穿本研究的始终。二是教育学的视角,从考试行为的公平与效率理论出发,分析清人在建造科举考场的过程中面临公平取士原则与考试测量成本的两难抉择时所体现出的教育公益与教育公平追求。三是文化美学的视角,从中国传统文化美学理论出发,分析清代科举考场的建筑形制之美,包括整体布局的庄严整齐、建筑命名的激扬奋发、建筑功能的职能专属、楹联匾额的文采流芳、堪舆风水的玄奥隐喻,等。8项目执行过程中,项目负责人将与其他两名课题组成员进行一定的合作分工,其中项目负责人主要负责查阅相关原始资料,并从社会史的视角研究清代科举考场的历史渊

26、源和时空分布、清代科举考场的管理方式和社会公益属性问题,其余两名成员分别根据其研究专长负责从文化美学和考试学的视角研究清代科举考场的文化审美和教育公平问题。大致的时间安排如下:2015年5月-2016年12月:进一步查阅资料、完成第一章绪论;2017年1月-2018年6月:熟悉资料,课题组成员撰写各自负责章节的初稿;2018年7月-2019年12月:交换修改初稿、共同完成第九章结论、准备结题材料。4创新之处此前学界发表的相关论著是本研究项目的必然基础。本项目的创新之处,一是研究对象更为丰富,既包括乡会试阶段的贡院,也包括岁科试阶段的学政考棚和州县考棚,不仅在历史时段上跨越整个清朝,更在地域范围

27、上涵盖清朝全部的行政区划,同时还将上溯唐宋元明各时期科举考场的历史变迁。二是研究视角更显综合,从社会历史变迁、社会公益组织管理、教育公益与公平、建筑形制与文化审美等多种侧面进行观察,重构清代科举考场的历史原貌。本项目将力求论证以下学术观点:首先,自康熙、雍正年间继承明代一条鞭法而实行“永不加赋”和“摊丁入亩”赋税政策以来,清代地方财政预算已无力支付各种公共事务的经费支出,不仅是府州县级别的学政行署试院和县试考棚,即便是乡会试贡院的维修有时也不得不藉资民力,从而使科举考场成为一种主要由民间以公益求公平完成的公共文化建筑;其次,作为科举制度公平取士的实践场域,清代科举考场蕴含了独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28、的考场思想;再次,作为城市中占地面积最大的建筑,清代科场建筑有其区别于其他传统建筑的独特审美特质;最后,清代科举考场体现的不是士绅主导的“公共领域”向国家争夺社会事务的决策管理权,而是清代国家和士绅在新的赋税政策下通力合作建构一种新型的公共事务处理机制。国家负责制定政策、立案监管、奖善罚恶,而士绅负责倡议捐资、组织实施、拟定章程和日常管理。这一观点对于反思此前学界有关国家与社会关系问题的二元论论争,将具一定的参考价值。5预期成果本项目的最终成果为专著以公益求公平:清代科举考场研究,期间将发表若干篇有一定影响的学术论文,并通过出席相关学术研讨会介绍课题研究的最新成果。本项目将致力于向世人详细述评

29、曾经影响数以千万计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纯”考试场所的历史原貌,揭示清代地方社会通过建造科举考场而以公益求公平的事实,以期为当代各地科举文物的研究与整理和各级各类考试的考场建设与管理实务提供参考。6参考文献1(美)W.A.P. Martin. A Cycle of Cathay or CHINA, South and Nroth, By Fleming H. Revell Company, 1896;2(日)宫崎市定科挙: 中国試験地獄,日本中央公论社1963年;3中国方志丛书,台湾成文出版社1966-1985年;94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1991-2013年;5(

30、美)贾志扬宋代科举,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95年;6梁其姿施善与教化:明清时期的慈善组织,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7杨学为主编中国考试通史明清卷,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8刘海峰科举学导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9肖振才江南贡院,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10周道祥江南贡院史话,南京出版社2008年;11陆军、黄秀颖清代广西贡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2刘先澄贡院春秋,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年;13马丽萍明清贡院建筑,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14何炳棣明清社会史论,台湾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15梁庚尧南宋的贡院,日本中国史学会中国史学1991年第1卷;1

31、6何忠礼北宋礼部贡院场所考略,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4期;17李伯重国际视野下的史学研究,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第5期;18关晓红议修贡院与科举制的终结,近代史研究2009年第3期;19刘海峰贡院千年科举的背影,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5期;20张亚群科举文化盛衰与贡院的命运,社会科学战线2014年第6期。三、研究基础和条件保障101学术简历2研究基础目前已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3部,均属围绕进士、宾兴和科举考场等科举学论题展开研究。其中清代进士方面,提出的清代文进士总数为26849人的观点为学界所广泛认同;逐一考订了江西1923名清代进士的姓名、籍贯、科年甲次等,对于釐清

32、江西进士人数及确定某一人物的进士身份具有参考价值;修正了学界关于台湾进士人数及其名录的观点,2013年9月应邀参加了台湾成功大学举办的“科举制度在台湾”学术研讨会并作大会主题发言。清代宾兴方面,首次撰文探讨了宾兴礼的历史演进问题,2014年11月江苏省南京市“中国科举博物馆”在设计科举赴考展览环节时曾就宾兴礼问题致信与笔者交流;在出版专著中将“宾兴”定义为“社会公益基金组织”,详细讨论其历史渊源、时代背景、产生方式、资产形态、增值方式、管理制度、善款发放等问题,拓展了中国古代教育公益史的研究领域。清代科举考场方面,探讨了清代各地士绅围绕科举考场而捐资建造的廩保公所、学师行寓和考棚防雨公舍等建筑

33、,首次将清代科举考场的关注对象扩展到科举考场的外部辅助设施。部分论著题名 发表期次或出版日期 备注清代宾兴公益基金组织管理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出版2014年5月(ISBN9787010134130)独 著(33万字)清代科举宾兴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14年1月(ISBN9787562264972)独 著(40万字)清代江西进士丛考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2014年5月(ISBN9787549325351)独 著(53万字)论清代社会公益组织的基层社会监督机制东南学术2014年第3期 第一作者清代科举辅助性助考设施刍议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14年第4期 第一作者清代科举宾兴文献综论 中国地方志

34、2013年第2期 独 撰清代宾兴礼补论 清史研究2011年第4期 独 撰清代台湾宾兴的特色及其影响台湾研究2010年第5期 独 撰宾兴研究与科举学 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5期 独 撰清代宾兴礼考述 清史研究2007年第3期 独 撰进士籍贯刊误述论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1期独 撰11清代台湾宾兴考述 台湾研究2006年第1期 独 撰清代文进士总数考订 清史研究2005年第4期 第一作者清代台湾进士增补考 台湾研究2005年第3期 独 撰进士籍贯刊误述论中国文化研究2005年第3期 独 撰3承担项目先后独立完成了1项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2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6项福建省、厅

35、级社科规划项目。其中,除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清代送学礼考论(2013B117)依然在研外,其余项目均已顺利结题,其中国家社科青年基金项目结项成果社会公益视野下的清代科举宾兴研究共13章38节合计80余万字,结项评审获得“优秀”。部分项目名称 资助机构 资助金额 起止时间 结项情况社会公益视野下的清代科举宾兴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 8万元 2009-2012 已结项(优秀)清代宾兴:中国科举社会考试基金研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一等)5万元 2007-2009 已结项清代宾兴思想研究:教育公益思想史的视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10万元 2009-2013 已结项清代闽台教育公益基金研究以

36、宾兴为中心福建省社科基金 1.3万元 2008-2010 已结项清代闽台教育公益基金的历史考察 福建省教育厅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2万元 2010-2013 已结项清代送学礼考论 福建省社科基金 1.5万元 2013-2015 在 研4与已承担项目或博士论文的关系本项目与项目负责人的博士学位论文清代江西进士丛考和博士后出站报告清代科举宾兴研究没有直接的相关性。不过,它们均属中国古代教育史的选题,同时由于清代府州县级别的岁、科试考场多为地方绅民捐资建造,因而它们与清代各地专门资助科举考生的公益基金组织宾兴一样,都属于古代社会公益的范畴。从史料查找途径来看,有关清代科举考场的原始资料多分布

37、于各种地方志中,这与清代进士、宾兴的史料分布情况存在一致性。5条件保障12时间保证方面,作为一名普通高校教师,本人在完成所承担的专业课教学任务之余,拥有非常充裕的寒暑假、双休日等课余时间可供自由支配,有条件完成相应的科研工作。资料准备方面,在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流动站期间,项目负责人就曾借查阅清代江西进士和清代科举宾兴资料的便利,查阅了中国方志丛书、中国地方志集成等各类方志,围绕清代科举考场这一选题经复印、录入了较为丰富的研究资料,对清代科举考场的时空分布情况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为本项目的开展奠定了基础。设备条件方面,本人所服务的为每名教师都配备了独立的办公室及计算机、网络设备,福建省图书馆、福

38、州大学城图书馆、图书馆及国家图书馆数字方志等网络资源将为本项目获取资料提供保障。说明:前期相关研究成果中的成果名称、形式(如论文、专著、研究报告等)须与课题论证活页相同,活页中不能填写的成果作者、发表刊物或出版社名称、发表或出版时间等信息要在本表中加以注明。与本课题无关的成果不能作为前期成果填写;合作者注明作者排序。13四、经费概算序号 经费开支科目 金额(万元) 序号 经费开支科目 金额(万元)1 资料费 3.5 7 专家咨询费 12 数据采集费 0.5 8 劳务费 0.83 差旅费 3 9 印刷费 24 会议费 2 10 管理费 0.25 国际合作与交流费 11 其他费用 66 设备费 1

39、 合计 20年份 2015 年 2016年 2017 年 2018 -2019年年度经费预算 金额(万元) 7 4 3 6注:经费开支科目参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经费管理办法。五、推荐人意见推 荐 人 须 认 真 负 责 地 介 绍 课 题 负 责 人 的 专 业 水 平 、 科 研 能 力 、 科 研 态 度 和 科 研 条 件 , 说 明 该 课 题取 得 预 期 成 果 的 可 能 性 , 并 承 担 信 誉 保 证 。第一推荐人签字: 年 月 日第二推荐人签字: 年 月 日说明:符合申报资格的申请人不填写此表。本表须推荐者本人签字或盖章有效。六、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审核意见14申请书所填写的

40、内容是否属实;该课题负责人及参加者的政治和业务素质是否适合承担本课题的研究工作;本单位能否提供完成本课题所需的时间和条件;本单位是否同意承担本项目的管理任务和信誉保证。申请书所填写的内容属实;该课题的负责人及参加者均具有良好的政治和业务素质,适合承担本课题的研究工作;本单位能够为课题负责人提供完成本课题所需的时间和条件,并同意承担本项目的管理任务和信誉保证。科研管理部门公章 单位公章2015 年 3月 3日 2015年 3月3 日七、各省(区、市)、兵团社科规划办或在京委托管理机构审核意见15对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意见的审核意见;是否同意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送学科评审组评审;其他意见。申报信息属实,同意申报单位公章2015年 3月 10日 八、评审意见学科组人数 实到人数 表决结果赞成票 反对票 弃权票建议资助金额 主审专家意见 万元 学科评审组意见 万元16主审专家意见1.立项依据;2.改进建议。主审专家签字: 年 月 日 学科组意见学科组召集人签字:年 月 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通知/申请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