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雅安中学 20182019 学年度(上)高 2018 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考试时间共 90 分钟,满分 100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1.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 ;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 ;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A. 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B.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和文化认同D. 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分封制,周的文化内涵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2、,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C 项正确。诸侯国相对独立,具有土地管理权、行政权和军权,并不能实现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A 项错误。分封制下诸侯国具有相对独立性,诸侯国内王侯地位最高,并没有强化君主专制,B 项错误。古代中国贵族世袭制的确立并非始于周代分封制,夏商时期已经开始了,D 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C。2.史家认为:“把分封与宗法结合起来,是周代政治制度上的一大进步。 ”周天子通过宗法制度A. 建立了井然有序的等级隶属关系B. 形成了严密的中央集权体系C. 消除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各种矛盾D. 提高了各级贵族的文化素质【答案】A【解析】【详解】中央集权体系是秦朝建立的,故 B 错
3、误,宗法制度无法解决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也不会提高贵族素质,故 C、D 项错误,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故 A 正确。3.学者徐增阳说:“在农民的心目中,理想的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官吏被称为父母官 ,理想的皇帝就是爱民如子的慈父。 ”这主要体现了传统中国A. 家国同构观念B. 孝敬父母C. 中央集权意识D. 安土重迁理念【答案】A【解析】父母官既体现了家的概念又体现了国的概念,即体现家国同构观念,选 A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孝敬
4、父母的信息,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中央集权,选项C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家国同构观念而非安土重迁理念,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A。【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抓住关键字眼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体现的是家国同构观念。4.有学者统计,春秋时期鲁、晋、楚、宋、郑五国有史可稽的共 85 位主政者中,世族占92%,而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共计 81 位宰相中,本人属于本国公子或本国宗室、王公室姻亲者 26 位,与其他国家王公有亲者 8 人,共计只占总数的 42%此现象说明A. 王公数量大幅减少B. 诸侯权力受到威胁C. 宗法制度日趋衰落D. 官僚政治
5、完全确立【答案】C【解析】由题干描述可知由春秋到战国时期,世族主政者所占的比例由 92%降到 4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宗法制度逐渐衰落,故本题答案选 C 项;A 项是对材料现象的总结,没有体现说明的问题;B 项错误,题干没有体现诸侯权力的变化;D 项错误,官僚政治是秦朝时期形成的。5.秦朝在平定六国的基础上,对周边地区施行政治控制,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帝国规模扩大的主要方向是A. 新疆地区和蒙古高原B. 岭南地区和云贵高原C. 蒙古高原和岭南地区D. 云贵高原和新疆地区【答案】C【解析】秦朝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没有包含新疆地区和蒙古高原,故 AB 项错误;秦朝在
6、岭南地区并南越,置桂林、南海、象 3 郡,还开了通往西南的五尺道,大致自今四川宜宾至云南曲靖一线,将政治势力伸入了云贵高原,故 C 项正确;秦朝疆域不包含新疆地区,故 D 项错误。故选 C。6.有史学家认为,秦汉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其中“中国版图之确立”是指秦汉时期A. 在平定六国基础上对周边地区施行政治控制B. 开始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C. 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D. 儒家思想被确立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答案】A【解析】【详解】秦国灭掉东方六国,建立秦朝,推行郡县制,加强对周边地区施行
7、政治控制,意味着“中国版图之确立” ,故选 A;开始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从政治角度而言的,排除B;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是从民族关系而言的,排除 C;儒家思想被确立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是从思想文化而言的,排除 D。7.秦朝时为避“赢政”的讳,将“正月”改为“端月” ,西汉时因项伯有功而汉高祖刘邦赐其姓刘,这主要反映出A. 重视人才B. 皇权独尊C. 尊崇自然D. 宗法观念【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避讳,避讳其实就是皇帝制度在礼仪上的体现,反映了皇权独尊,故 B 项正确;ACD 项都不符合题意。8.有一名秦朝的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将大臣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
8、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这个秦朝官员最有可能是A. 丞相B. 御史大夫C. 太尉D. 郡守【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可知:(1)丞相,最高行政长官,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同时负责对文武百官的管理。 (2)太尉,最高军政长官,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事务,但他平时没有军权,战时也要听从皇帝的命令,而且要有皇帝的符节才能调动军队,军权实际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里。 (3)御史大夫,执掌全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负责监察百官的,也是副丞相。 (4)地方实行郡县制,郡的长官叫守。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古代官职9.“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
9、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唯一的君主。 ”材料中“共主”到“独主”的变化反映了A. 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B. 集体统治到君主专制的转变C. 诸侯割据到国家统一的实现D. 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的建立【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西周分封制下,贵族世卿世禄,世世代代做官,享有俸禄,体现血缘关系在政治上的支配作用,这是贵族政治;而秦朝实行郡县制,地方郡守县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免,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和皇帝专制,这被称之为封建官僚政治。综上可知,A 项正确;西周不是集体统治而是地方贵族和周王共治,B 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政治
10、体制的变化而非分裂到统一的变化,C 项错误;西周世卿世禄不能理解为地方分权,D 项错误。故选 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西周政治制度分封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郡县制 【名师点睛】关于分封制、郡县制与行省制作用与影响的认识。 (1)分封制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了一些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破坏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2)郡县制与行省制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发展、完善,积极作用愈益明显,影响至今。10.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曾出现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A. 交通的发展B. 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C. 疆域的
11、拓展D.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下地方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容易出现诸侯割据争霸的局面;郡县制下地方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从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因此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 D 项正确;ABC 三项均不符合,应排除。11.汉书刘辅传说到“中朝”一词,三国时期的学者孟康解释说:“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 ”以下关于“中朝”的说法正确的是A. 由皇亲国戚组成,是皇帝的咨询机构B. 取代了丞相的权力,权倾朝野C. 牵制“外朝” ,削弱相权D.
12、是政令的执行机构,有名无实【答案】C【解析】【详解】中朝并非由皇亲国戚组成,是中央决策机构,排除 A;没有取代丞相的权力,中朝位卑权重,但没有取代丞相的权力,排除 B;汉代时期,为加强皇权,皇帝任用身边的侍从和亲信为中朝,中朝的出现是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选 C;外朝沦为政令的执行机构,排除 D。12.“汉承秦制”是指西汉王朝大体承袭秦王朝的官僚制度而又“有所损益” 。西汉王朝直接承袭自秦朝的制度是A. 郡国并行制B. 内外朝制度C. 皇帝制度D. 刺史制度【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地方制度为郡县制,汉初时,出现郡国并行制,故 A 项排除;秦朝中央官制为三公九卿,汉朝出现了内
13、外朝制,故 B 项排除;在皇帝制上,汉朝对秦朝是继承发展,故 C 项正确;刺史制度是汉武帝所创,故 D 项排除。13.公元前 127 年,汉皇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子都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这一规定A. 恢复了西周宗法分封制B. 废除了嫡长子继承制C. 增强了地方封国的实力D. 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汉皇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子都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此现象为“推恩令” ,其作用是加强中央集权,D 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削弱分封的王侯势力,C 排除。材料反映了在分封上依然是遵循嫡长子继
14、承制,排除 B;西汉初期是郡国并行制,而材料的推恩令意在纠正封国存在的问题,排除 A。14.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某一官员“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 。这一官员的身份应是A. 丞相B. 刺史C. 御史大夫D. 郡守【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反映的是监察地方的官员。结合所学,汉武帝设立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符合题意,故选 B;A 是中央官职,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排除 A;C 是中央官职,负责监察百官,排除;秦统一后,实行郡、县两级地方行政区划制度,郡守治理民政,排除 D。15. 公元前 74 年,汉武帝之孙刘贺被拥立为帝,在位 27
15、 天被废。汉宣帝时被封为“海昏侯”,食邑四千户,隶属豫章郡。材料信息表明汉代A. 全面推行分封制度B. 郡国并行弊端凸显C. 宗法观念荡然无存D. 侯国曾经归郡管辖【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 ,使得王国越分越小,且列侯归郡统辖,分封制度已被削弱,故 A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关于郡国并行弊端的信息,故 B 项错误;宗法观念是民族传统和社会心理的重要内容,不可能荡然无存,故 C 项错误;从材料中“食邑四千户,隶属豫章郡” ,可以看出侯国是归郡管辖的,故 D 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的政治制度16.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
16、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A.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C. 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答案】B【解析】唐代三省六部体制的运行程序是先由中书省草拟正式意见,然后提交皇帝审批而后交由门下省负责审议,门下省负责审议过后由皇帝发布诏令交由尚书省负责执行,尚书省根据事件属性交由下属六部具体执行,所以唐代兴修大型水利工程的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故选 B;根据以上分析,ACD 项均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唐代三省六部体制,根据所学三省六部制的运行程序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分析解答即可。17.史学家钱穆指出:“此制用意,在于用
17、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地挑选社会上优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 ”下列语句与“此制”相符合的是A. 三代用人,贵以袭贵,贱以袭贱B. 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C.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D.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变迁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 、 “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揭示的是科举制选官制度。据此判断选项:A 项是世官制,排除;B 是西汉时期采取的察举制,排除;C 项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排除;D 项揭示的就是科举制,符合史实和题意,正
18、确。故选 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的变迁18.宋朝有一条规矩, “官员不入酒肆” ,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另一条规矩是: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即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这些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 )A. 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 B. 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C. 君主有效控制了臣属 D. 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官员在酒店吃喝重则轻则” “王公贵族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等信息表明:宋朝采取种种措施来防止官员为了挥霍而对百姓搜刮,即防止官员权力的滥用,故 D 项正确;材
19、料中仅从禁止官员酒店吃喝和王公贵族“取食味于四方”两方面内容,不能得出“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 “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 “君主有效控制了臣属” ,故 ABC 排除。19.皇权是对社会权力资源的独家垄断。它不仅有一套垄断和管理体系,而且有一套完备的调节系统,如防止皇帝决策失误的“封驳”制度、为防止官员不忠和腐败的“监察制度”等。有人认为这些是世界其它文明绝无仅有的“原创性”国粹。文中提到的两个制度最明显地对应于:A. 唐朝中书省,汉代的刺史B. 唐朝门下省,汉代的刺史C. 汉朝的内朝,秦朝的御史大夫D. 唐朝的中书省,秦朝的太尉【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 “封驳”制度是用来“防止皇帝决策
20、失误”的, “监察制度”是用来“防止官员不忠和腐败”的。汉代刺史监察地方,唐代门下省负责审议,均有“封驳权” ,故选B。秦代御史大夫、汉代刺史、宋代通判等都有监察官员的权利。唐代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没有“封驳”权,故 A 错误。汉代内朝完全服从于皇帝,没有“封驳”权,故 C 错误。唐代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秦朝的太尉掌军事,没有“封驳”权,故 D 项错误。20.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粮钱、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说明A. 地方缺乏实际权力B. 地方拥有适度权力C. 行省权力集
21、中专断D. 君主专制得以加强【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可知,题干主要反映的是元朝行省制度之下,地方拥有适度的权力,故 B 正确,A 错误。据材料“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可知,行省权力并非集中专断,故 C 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的是行省制度之下,地方拥有一定的权力,而非君主专制加强,故 D 项错误。21.有学者在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曾这样评价某一机构的官员“这些人简直就是别人的出气筒,不仅要完全按皇帝的旨意办事,还指挥不动六部,连宦官的脸色都要看” ,
22、这位学者评价的官员应出自A. 汉代的外朝B. 宋朝的二府C. 明代的内阁D. 清朝的军机处【答案】C【解析】【详解】明代内阁是皇帝的顾问咨询机构,内阁官员没有实权,不能统帅六部百司,还受司礼监的牵制。由材料“完全按皇帝的旨意办事,还指挥不动六部,连宦官的脸色都要看”可知该机构是明代的内阁,故选 C;该机构是明代的而非汉代的,排除 A ;该机构是明代的而非宋代的,排除 B;该机构是明代的而非清朝的,排除 D。22.下面一组有关印玺的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 中国古代中央行政机构的演变B.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C. 中国古代对边疆地区的管理D. 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演进【答案】D【解析】【详解
23、】监史、刺史和监察御史都是具有监察职能的官职,故选 D。材料没有反映中央或地方行政机构的信息,排除 AB;材料的官职不是负责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排除 C。23.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A. 皇权逐渐衰弱B. 君主集权加强C. 内阁取代六部D. 首辅权力失控【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都是来源于皇帝的信任,才能让他们权力增大,所以说明皇权加强而不是衰弱,故 B 项正确,A 项排除;据所学可知内阁取代六部与史实不符合,这二者不存在政治隶属关系,六部直接受皇帝统领,故 C 项排除;虽然“明
24、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但并不是说明权力就失控,故 D 项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内阁24.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 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 皇帝权利日趋衰落C. 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 宦官掌握决策权力【答案】A【解析】明初,为防止宦官专权乱政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明中后期皇帝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使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并导致太监的权力越来越大,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甚至是事实上的皇帝,故 A 项正确;明朝废除丞相,由皇帝直
25、接管理国家政事,使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故 B 项错误;皇帝重用宦官参政是为了牵制内阁,说明内阁议政功能没有丧失,故 C 项错误;明中期以后的太监乱政,其因在废宰相,过分集权于皇帝,故 D 项错误。25.清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 ,这里的“归流”是指A. 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进行治理B. 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纳入清朝版图C. 西南少数民族事务由理藩院掌管D. 由中央政府派遣官员直接管治【答案】D【解析】略26. 下列措施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的是()A. 颁布“推恩令”B. 实行行省制度C. 废除宰相制度D. 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
26、可知,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削弱王国实力,加强中央集权,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A;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B;宋太祖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加强中央集权,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D;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加强皇权,C 符合题意,所以选 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废丞相27.清嘉庆皇帝说:“我朝列圣相承,乾纲独揽大权从无旁落。 ”这一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行省制的推行B. 密折制的实施C. 内阁地位的上升D. 军机处的设立【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清嘉庆皇帝” “乾纲独揽”反映了君主专制达到顶峰。A 项是元朝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
27、除。密折制的实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排除 B。C 项所述不符合清朝史实,清朝内阁名存实亡,排除 C。清朝军机处的职能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选 D。28.“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 ,这种演变说明了A. 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地方建制逐渐完善B. 中国古代一直在着力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C. 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逐渐瓦解D. 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逐渐完善【答案】D【解析】郡县取代分封是历史的进步,但因秦的短期而亡而出现郡国并行制,西汉初年的七国之乱和西晋的八王之乱证明了其错误,最终被行省制度所代替。这一过程中,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地方行
28、政制度也日趋完善,故本题选择 D 项。分封制在西周确立,西周属于奴隶社会,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是在秦朝建立,A 选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不是君权和相权的矛盾,B 选项错误;题干反映了中央集权的逐渐加强,C 项错误。点睛:地方势力的大小与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紧密关联,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是高考中的常频考点,对其发展历程应该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就其发展过程而言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西周时期盛行分封制;战国时代开始推行郡县制,到了秦代普遍推行郡县制;汉朝初期推行郡国并行制;唐宋时期主要推行州(府)县制;元代行省制度开始推行,并辅以州(府)县制。29.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
29、与印度文明的不统一和间断相比,中华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 ”下列制度中最有利于维护古代中国政治实体统一与连续的是( )A. 分封制 B. 三省六部制 C. 君主专制 D. 中央集权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 项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很容易导致诸侯混战的局面,排除;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加强皇权,B 项是 C 项的一个表现,排除 B、C;D 项加强了对全国的控制,有助于维持长期的文明统一的局面,故选 D。30.17 世纪 40 年代,伴随着明王朝的灭亡,清王朝建立起在全中国的统治。而同一时期的英国,也经历了一场不同含义的“革命” ,这一“革命”最终结束了旧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 。
30、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东方的没落和西方的崛起都明显加快。从历史发展的趋势看,东西方“天平”失衡主要是指A. 东西方文明的衰亡和兴起B. 东西方经济实力的对比和变化C. 东西方社会发展方向的变化D. 东西方军事力量对比的变化【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及比较归纳能力。A 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表述与“从历史发展的趋势看”的要求不符,排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王朝继续沿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方向发展,使这一制度达到顶峰,而英国建立起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度,改变了英国
31、的发展方向,C 项表述符合史实,正确;D 项表述与“从历史发展的趋势看”的要求不符,排除。故选 C。二、材料题(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40 分)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材料二 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一关键。据司马光说:“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材料三 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黄佐南雍志明太祖语请回答:
32、(1)据材料一,唐太宗对丞相的态度是怎样的?为此设置了怎样的政治运行机制?(2)据材料二分析,为什么说“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一关键”?(3)元代实行怎样的政治运行机制?据此并结合材料,说明明朝废除丞相的原因和措施。(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及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主要影响。【答案】 (1)态度:设宰相筹划大事,以弥补君主的不足。政治运行机制: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同时相权三分,有利于加强皇权。(2)宋代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而且还削掉了宰相的用人权和司法权。(3)元朝实行中
33、书省一省制,中书省长官就是宰相。原因:中书省权力过重,或相权过大威胁皇权。措施:废丞相,权归六部,六部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4)趋势:相权渐趋衰落,皇权日益强化。影响:虽然有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但也阻碍了新思想和新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解析】试题分析:(1)结合材料信息“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可知唐太宗对待宰相的态度是让宰相筹划大事,以弥补君主的不足之处;在唐代设置了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三省之间分权运行,既相互牵制又相互补充,通过分散相权,最终加强了君权。(2)结合材料信息“太宗患中书权太重”可知宋太宗认为宰相的权力太大,因此通过一
34、系列的政治设置来分割相权, “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 宋代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而且还削掉了宰相的用人权和司法权,宰相的权力被大大分散,因此说宋代是“传统相权的衰落”的关键。(3)元代设置中书省,中书省长官承担宰相的职责,但主要大权还是掌握在皇帝手中;同时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并通过一系列的分权措施削弱地方的权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结合材料信息“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可知明太祖认为宰相擅专威福,威胁君主利益,因此通过废丞相,设六部,六部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的方式解决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4)通过上述材料可知,在
35、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分散相权的方式不断削弱相权,在分散的过程中相权渐趋衰落,一直到明代明太祖彻底废除了丞相制度,与此同时皇权则日益得到强化,到明清时期皇权专制达到顶峰。相权的衰落和皇权的加强虽然有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但是君主专制的强化也阻碍了新思想和新经济因素的产生与发展。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废丞相,设六部;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礼记材料二 元光元
36、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第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三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卷一四材料四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 ”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
37、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至唐不同的选官标准。(2)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创立科举制的原因及其历史影响。并概括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答案】 (1)标准:西周以血缘为标准;汉初以德行为标准;魏晋以门第为标准;隋唐以考试成绩为标准。(2)原因:门阀世族的衰落,庶族地主的势力增强;打破门阀世族政治上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影响: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和繁荣。趋势:人才选拔逐渐制度化;选拔方式越来越公平、公开、科学。【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选官制度,主要考查学生联系所学有关内容解决问题的能力。(1)西周至唐不同的选官标准,应当根据材料反映的世卿世禄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来回答。(2)隋朝创立科举制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 ,并联系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其历史影响应当根据教材所学科举制的影响来回答。(3)根据材料信息反映的选官制度的变化可以看出,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是逐渐制度化、公平公开化,以及适应中央集权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