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人教语文 2019 高考一轮选编练题题(11)李仕才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全面展开,一些企业从中看到了商机,于是在自身专业技术水平良莠不齐的情况下,争先恐后地去做海绵城市建设的项目。依我的能力,承担这份工作实在是绠短汲深,但大家既然信任我,我只能勉力而为,争取把事情办好,不辜负大家的希望。刚刚还是烈日当头,一转眼,老天爷的脸阴沉下来,狂风怒号,大街上尘土飞扬,整个城市瓦釜雷鸣,紧接着,瓢泼大雨倾泻而下。这位书法家书写作品,不管十几个字还是几十个字,都倚马可待,一气呵成,并且字里行间显示出令人振奋的豪情。在当前的廉政建设和反腐败
2、斗争中,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如果利用职权舞文弄墨,贪赃枉法,就会被人民群众所唾弃。经过周密的调查,公安人员终于掌握了在逃人员的行踪,然后兵分三路,按图索骥,一举将他们全都缉拿归案。A B C D解析:选 B 良莠不齐:指好人坏人混杂在一起。绠短汲深:吊桶的绳子很短,却要打很深的井里的水,比喻能力薄弱,任务重大,难以胜任,多用作谦辞。瓦釜雷鸣:比喻无才无德的人占据高位,煊赫一时。望文生义。倚马可待:形容文思敏捷,写文章快。舞文弄墨:歪曲法律条文作弊,也说舞文弄法;形容玩弄文字技巧。按图索骥:按照图像寻找好马,比喻按照死规矩机械、呆板地做事,也泛指按照线索寻找目标。2 (病句)下列各
3、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据中国日报报道,我国居民储蓄的 43%用于子女的教育,这已经大大超过了用于养老或购买住房的储蓄比例。B近年来先后实施的全面免除农业税、免收农村中小学生的学杂费,高度说明了中央政府对农民问题的充分关注。C杨丽萍用她那优美娴熟的舞姿、流盼生辉的眼神,塑造了美丽而活泼的金孔雀形象,成为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象。D在大自然的生命母体中,缺乏理性的人类就是癌细胞,它们得意洋洋地膨胀着,扩张着,癌变着,最终的结果就是与母体一起同归于尽。2答案:、A(B 项中应在“学杂费”后加“政策” ,成分残缺;将“高度”与“充分”位置对调,状语和中心词搭配不当。C 项中“娴熟”与“舞姿”搭配不
4、当;“成为”的主语应是“金孔雀形象” ,全句结构混乱。D 项“同归于尽”中含有“一起”的意思,前面加“一起” ,重复。 )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举手之劳,家兄不必客气,我是你的愚弟嘛,应当效力!B刚挂好您的大作,您又亲自惠临,寒舍真是蓬荜生辉啊!C上周末,我光顾了新华书店,经理惠赠了我这本名著。D对此剧本,前面李编剧的发言算是抛砖引玉,接下来我讲的算是狗尾续貂吧!答案 B解析 A 项家兄:谦辞,对人称自己的哥哥。愚弟:兄长对外人谦称自己的弟弟。不合语境。C 项光顾:敬辞,称客人来到,商家多用来欢迎顾客。惠赠:敬辞,指对方赠予(财物)。不合语境。D 项抛砖引玉:谦辞,比喻用粗浅的
5、、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不合语境。4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中国文化主动走出去,能让各国人民近距离或直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和独特魅力,势必改变以往形成的偏见。只要大批走向世界的中国人具备了优良的素质和文明的举止,中国文化的地位就能随之提升。中国向世界提供尽可能多的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就会快速传播中国文化。中国文化走出去不一定会让各国人民改变以往形成的偏见。 。 。答案 优良的素质和文明的举止不一定会使中国文化的地位提升 中国向世界提供尽可能多的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不一定就会快速传播中国文化二、古代文化知识5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
6、的一项是( )A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在太学学习的生员,统称“诸生” 。B “季秋”是指秋天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古代一个季度的三个月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C因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但“有司”并不是某个具体的部门,而是代指官吏。D “再拜”是指再次拜谢,这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用于表达敬意。3答案 D解析 “再次拜谢”错,应该是“拜两次” 。三、名篇名句默写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虞美人中,李煜以“_,_”两句,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感慨,流露出对故国的思念之情。(2)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表现潼关气势雄伟、地势险峻、位置重要
7、的三句是:“_,_,_。 ”答案:(1)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2)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每句 1 分四、古诗词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临江仙 注朱敦儒直自凤凰城破后,擘钗破镜分飞。天涯海角信音稀。梦回辽海北,魂断玉关西。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杜鹃啼。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注 此词约作于金朝灭北宋十四年后,词人避乱南方时。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凤凰城”原指长安,这里借指北宋都城汴京。 “凤凰城破”指“靖康之难”中宋都被金兵攻占。B “擘钗”化用白居易长恨歌 “钗擘黄金合分钿”一句,借李、杨的悲剧表达了对统治者享乐误国的讽
8、刺。C “信音稀”是说在南北交兵、形势险恶的情况下,亲人离散,音信难通,把词中饱受战难之苦的主人公的惨痛心境更推进了一层。D “辽海” “玉关”代指遥远的地方,而“梦回” “魂断”写出了词人对故乡的思念和想要回归故乡的急切心理。E “月解重圆星解聚”用拟人手法,赋予“月”和“星”人的感情色彩,生动形象,并和下文的“不见人归”形成鲜明的对比。2结尾两句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什么作用?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答: 【参考答案】1BD B 项“讽刺”之说无中生有。D 项“对故乡的思念和想要回归故乡的急切心理”曲4解原意,这两句表现的是对远在天涯的亲人的思念之情。2最后两句是对全词情感的总结
9、和深化。这两句,写自北宋灭亡后,词人避乱江南十四年间,年年徒望塞雁归去而自己却不能北归,用人与“雁”的对比,突出了国破家亡之恨。“塞雁”这一典型意象,暗承前文“天涯海角信音稀” ,表现了亲人离散、音信不通的苦闷。“年年看” “一十四番” ,突出了时间之久、思念之苦、盼望之切,与前文的“如何不见人归”照应,使情感更为深切感人。五、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礼是植根于以家族为本位的传统社会土壤上的道德伦理规范体系,而礼治则是依赖这种体系构建起来的社会秩序。孟德斯鸠曾谓中国古代“礼教构成了国家的一般精神” ,此乃中华文明注重人伦道德教化自然演进的结果。引礼入法,意味着礼治的精神和原
10、则贯彻于法律,完成了传统社会礼治秩序构建的重要一环,达至“礼法社会”模式的形成。由于礼本身所具有的义理内涵,更使得这种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匹配的“礼法社会”的出现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礼本身所具备的道德规范意义不仅使引礼入法成为可能,更使得这个过程顺理成章水到渠成。道德与法律共同肩负维系社会秩序的使命,两者相互支持和补充。任何一种法制文明都必须面对并解决两者关系问题,引礼入法则是传统中国的解决方案:以道德精神挈领和改造法律,并直接将部分道德规范上升为法律。我国古代民事立法极不发达,民事法律关系的调整,主要依靠礼, “礼达而分定” 。蔡元培说:“我国古代有礼、法之别。法者,今之所谓刑法也;而今之所谓民
11、法,则颇具于礼。 ”国家法制层面,德主刑辅、出礼入刑成为精神原则;社会生活层面,由于礼兼具了感召和约束双重功能,礼的权威性的提升,为民间社会构建良风美俗、自然和谐的道德秩序提供了可能。法家只迷信暴力,完全无视道德教化的功能,故其律以严刑峻法著称。唐律因“一准乎礼” ,而“得古今之平” 。这个“平” ,一方面表现为德主刑辅,礼刑互济,使得法律的重刑主义色彩全面消退,立法上宽严适中,公允平缓。另一方面,与“骨肉可刑,亲戚可灭”的法家立场不同,儒家以家族为本位,重人伦孝道亲情。唐律中老幼废疾减免刑罚以及亲亲相隐、存留养亲等制度体现出礼的精神,弘孝敦伦,原情循理,无疑具有积极的义理价值成分。西周礼治在
12、司法领域提倡慎刑恤狱;主张罪疑从轻、从赦;提出了“中道” “中罚”等概念。孔子主张“哀矜折狱” ,孟子则以“仁政”为诉求,以为“杀一无罪,非仁也” ,并重申了“罪人不孥”的古训。这些具有积极价值的思想和主张,伴随着汉朝以后经义决狱的不断深入和推广,不同程度贯彻或体现于司法审判活动之中。值得强调的是,儒、法两家在追求和维系等级政治乃至纲常伦理秩序方面并无本质的差异。司马迁说:“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韩非则首倡“三纲”5之说,以为“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乃“天下之常道” 。法家主张“一断于法”当然值得肯定,但其中包含的法律平等意义十分有限,因为其“法”非良法,其“断”则
13、完全落脚在君主个人的独断。儒、法之争主要体现在手段和策略不同而已,及至“德主刑辅” 、礼法并用思想被奉为一尊,两家即和衷共济了。论者以引礼入法为传统法律等级化伦理化之根源,或许是对法家有着过多理想化误读,或许是脑海里还残存着“儒法斗争”成见。沿着儒法合流、法律儒家化、外儒内法的历史线索去把握,应该是评价引礼入法这一历史现象的恰当途径。(摘编自马作武引礼入法奠定中华法系基石)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C )A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礼颇有权威性,且具有感召和约束的功能,因此有利于民间社会建立美好风俗、自然和谐的道德秩序。B法家主张“一断于法”实行严刑峻法,认为“骨肉可
14、刑,亲戚可灭” ,过于崇信暴力, “严而少恩” ,完全无视道德教化功能。C礼是中华文明注重人伦道德教化自然演进的结果,也是在我国古代民事立法落后的情况下,调整民事法律关系的主要依据。D传统中国采取引礼入法的方案来解决道德与法律的关系问题,即以道德精神来挈领和改造法律,并将部分道德规范作为法律。解析 偷换概念。 “礼是中华文明注重人伦道德教化自然演进的结果”理解不当,原文第一段说:“孟德斯鸠曾谓中国古代礼教构成了国家的一般精神 ,此乃中华文明注重人伦道德教化自然演进的结果。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D )A文章开篇提出“引礼入法”的问题,认为这是完成传统社会礼治
15、秩序构建并达到“礼法社会”模式形成的重要环节。B第二段阐明“引礼入法”是解决传统中国道德与法律相互关系问题的方案,并从国家法制和社会生活两个层面阐明。C第三段援引唐律以“礼”得“平” ,主张“宽严适度” ,一些制度重人伦孝道亲情的例子,认为它有积极的义理成分。D文章最后指出,沿着儒法合流、法律儒家化、外儒内法的历史线索去把握,是实现引礼入法这一治国问题的恰当途径。解析 “是实现引礼入法这一治国问题的恰当途径”分析不当,原文说:“沿着儒法合流、法律儒家化、外儒内法的历史线索去把握,应该是评价引礼入法这一历史现象的恰当途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C )A礼所具备的
16、义理内涵使引礼入法能够有效实现,而引礼入法对中国古代法文化有着6重大的影响,促使中国古代法律呈现出“礼法合一”的特征。B从西周司法领域提倡慎刑恤狱到孔孟思想,从汉代以后“经义决狱”到唐律的“一准乎礼” ,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礼法社会”是逐步形成的。C儒、法两家其实都维系等级政治乃至纲常伦理秩序,但采取的手段和策略不同,儒家主张德主刑辅,法家主张刑主德辅,最终两家共尊礼法并用的思想。D中国古代“礼法社会”的形成是“法律儒家化运动为背景,通过引礼人法的方式实现,因此,评价引礼人法应把握儒法合流、法律儒家化等的历史线索。解析 曲解原文内容。 “儒家主张德主刑辅,法家主张刑主德辅,最终两家共尊礼法并用的思想”理解不当。根据原文第三段及最后一段内容,可知,儒家以家族为本位,重人伦孝道亲情;法家只迷信暴力,完全无视道德教化的功能,主张“一断于法” ;及至“德主刑辅” 、礼法并用思想被奉为一尊,两家即和衷共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