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KS5U解析】四川省雅安市雅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3705013 上传时间:2018-11-16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1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KS5U解析】四川省雅安市雅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KS5U解析】四川省雅安市雅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KS5U解析】四川省雅安市雅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KS5U解析】四川省雅安市雅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KS5U解析】四川省雅安市雅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雅安中学 2018 级高一入学考试语文试卷1.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阻遏() 胚芽(pi) 孜孜不倦(z)B. 汲取(j) 稚嫩(nn) 养精蓄锐(x)C. 蓬蒿(go) 羁绊(bn) 装模作样(m)D. 震悚(sng) 归省(xng) 眼花缭乱(lio)【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字音识记能力。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学习中扎实的积累,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对于课文中出现的生僻字,易误读的字,平时要善于归纳,加强记忆。C 项, “蓬蒿(go) ”应为“蓬蒿(ho)

2、”,指是茼蒿,也指飞蓬和蒿子,借指草野民间。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是( )A. 他为我送来两本小说,我对他很感激,便付之一笑。B. 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本滞销的彩电,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C. 古代的文学作品多是文不加点,令人读起来很吃力。D. 因为临时有事,我未能去黄浦码头为他们送行,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对朋友失约,对此我一直耿耿于怀。【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答题时首先明确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A 项,付之一笑:用笑一笑来回答比喻不计较,不当一回事。句中用来表示对他的感激,属于望文生义,不正确。B 项,炙手可热:

3、手一靠近就感觉很烫。比喻气焰盛、权势大。句中用来指滞销的彩电成了畅销货,望文生义,使用不正确。C 项,文不加点:一气呵成,无须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与后文“读起来很吃力”矛盾,使用不正确。D 项,耿耿于怀:形容令人牵挂或不愉快的事在心里难以排解。句中指自己对朋友失约事让自己难以排解,使用正确。故答案为 D 项。【点睛】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这类题目测试重点是:一感情色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多积累,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成语的含义,注意区分形似神异的成语,注意成语的感情色彩,注意有双重含义的成语。本题采用的是独立

4、辨析形式,指向明确,所选成语皆是常用常见易误成语,难度不大。3.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A. 人们不知道地球为什么要发那么大的脾气,它把岩石融化成沙砾,把峻岭劈成深渊。B. 垂柳全乱了线条,抛举在空中,刹那间僵直了,随即就扑撒下来,乱得像麻团一般。C.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历尽心血,几年辛苦,凝结成唐诗杂论的硕果。D. 四乡立即传开他的丑闻,老信客声辨不清,满脸凄伤,拿起那把剪刀直扎自己的手。【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规范汉字的能力,解答时可通过语音辨析、字形辨析、语义辨析、结构辨析、语境辨析等方法判断用字是否正确。A 项, “融化”的“融

5、”应为“熔” 。 “熔化”是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比如金属、石蜡等;“融化”特指冰、雪、霜受热后化成水。句中说的是岩石化成沙砾,应用“熔化” 。C 项, “历尽心血”的“历”应为“沥” 。 “沥血”的意思是流血。D 项, “声辨不清”的“辨”应为“辩” 。 “声辩” ,指公开辩解,辩白。故此题答案为 B 项。4.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套教育丛书关于青少年思想教育方面的实例收集的有 300 多个。修改:“收集的”移至“关于”前面。B. 一些家长为了子女不能按原计划升入相关大学而到处奔走联络。修改:“为了”应改为“因为” 。C. 参加会议的代表将盈利方式、信息转载等问题展开专

6、题研讨。修改:在“将”后面加“就”或“围绕” 。D. 他们研制的能净化低标号柴油废气的过滤器,为环保做出了贡献。修改:将“过滤器”移至“能”的前面,删去“废气”后面的“的” 。【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是否存在结构、逻辑等问题,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确定选项的语病之后再对照给出的修改意见,找出答案。A 项, “关于青少年思想教育方面的实例收集的有 300 多个”语序不当,修改正确。B 项, “为了子女不能按原计划升入相关大学”不合逻辑,修改正确。C 项,

7、 “将盈利方式、信息转载等问题”成分残缺,修改正确。D 项, “过滤器,为环保做出了贡献”搭配不当,为环保做出贡献的应是“他们” ,而不是“过滤器” ,应把“研制的“改成“研制了“。选项中给出的修改意见不正确。故此题答案为 D 项。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18 世纪的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说得好:上天赐给人两样东西希望和梦来减轻他的苦难遭遇。B. 文章要做到观点鲜明,必须对所论及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弄清楚问题涉及哪些因素?关键在哪里?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出现这个问题的?C. 带一卷书,走十里路,选一块清净地,看天、听鸟、读书,倦了时,只身在草绵绵处寻梦去,有比这更惬意的消遣

8、吗?D. 在我国古代历史长河中,曾涌现出无数风流人物。陈涉仰天质问“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揭竿而起;诸葛亮“未出茅庐而天下三分” ,成为智慧的化身。【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作用、及书写位置,能给现代文、文言文加标点,对错、漏标点能加以改正或补出。B 项,此句是一个陈述句,句中不存在疑问,不能用问号,前两个问号改逗号,最后一个问号改为句号。C 项,顿号使用错误, “看天” “听鸟” “读书”是并列的短句,中间应使用逗号。D 项,陈涉与诸葛亮是对上文“在我国古代历史长河中,曾涌现出无数风流人物”所举的例子,故应将

9、“风流人物”后的句号改为冒号;“未出茅庐而天下三分”不是引用的原文,应将引号去掉。【点睛】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分清语句或段落的层次,大致确定句中点号和句末点号;反复读,分清句子内部的各种关系,判断顿号、逗号、分号、冒号使用是否正确;认真揣摩语句所传达的感情,根据语气确定句末点号是否正确,即分清所给文句是陈述句、疑问句还是感叹句、祈使句,准确判断句号、问号和叹号使用是否正确;仔细辨析,注意前后关照,准确判断句中标号和句末点号是否正确,如,引号、括号等标号和句末句号或问号的位置是否正确。6.下列句子的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那该是大自然在多长的时

10、间里的杰作!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在最古老时代原是一个寂寞的大石球,没有一层土壤。想一想肥沃土地的来历,你会不由得涌起一种遥接万代的感情。经过了多少亿万年,太阳风雨的力量,原始生物的尸骸,才给地球造成了一层层的土壤,每经历千年万年,土壤才增加薄薄的一层。想一想我们那土壤厚达五十米的华北黄土高原吧!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注意把握所给文段的基本内容,将所给需要排序的句子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本题整体感知这几句话,

11、就会知道这几句话是在歌颂“大自然”巨大能量。语段中有明显的语言标志,如“想一想肥沃土地的来历” “遥接万代的感情”表明是首句,引起下文。中的“在最古老时代原是” ,“经过了多少亿万年”两者存在时间的先后顺序。根据这些标志,可确定句相连。句由句的“没有一层土壤” “土壤才增加薄薄的一层”到“五十米的华北黄土高原”由少到多,由此可确定有顺序。最后句总结,发出赞叹。因此顺序为。故答案为 D 项。7.对下面文段中有关修辞方法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人为什么要读书呢?书,可以唤醒沉睡的心灵,可以引领迷惘的灵魂。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崭新的世界。读艾青的诗歌,我坚定了不断前行的信念;读史铁生的散文,我

12、鼓起了直面人生的勇气;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我充满了对精神家园的憧憬读书,就像用麦管吮吸甘露,让人欣喜,让人着迷。还有什么比读书更能产生令人陶醉的内心体验呢?A. 文段开头运用设问,自问自答,强调了书对人的思想的启迪和引领作用,有助于启发读者的思考。B. 文段结尾运用反问,加强语气,强调了阅读能使人内心世界更丰富、精神境界更高尚的原因。C. 文段中“读书,就像用麦管吮吸甘露”运用比喻,生动地写出了阅读给人带来的惬意感受。D. 文段中运用“读,我”的排比句式,语势强烈,意在突出读书带给 “我”的力量,让“我”有更高的追求。【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既考查正确运用修辞的能力,又考查对文段

13、的理解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熟知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其次要仔细阅读所给文段,明确文段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思想等,然后结合选项做出正确判断。B 项, “强调了阅读能使人内心世界更丰富、精神境界更高尚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由原文“还有什么比读书更能产生令人陶醉的内心体验”可知,结尾的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强调的是读书更能产生令人陶醉的内心体验,而不是强调原因。8.下列句子的表达最得体的一项是( )A. 刘教授的一孔之见让我受益良多。B. 下次寄信,我将给你寄去一张玉照。 C. 这群年轻人这么虚心的求教于我,我定会不吝赐教的。D. 我的身体已经好多了,感谢老师的垂问。【

14、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依据语境,看准对象,注意适应场合,把握语体,仔细判断。A 项, “一孔之见” , 从一个小窟窿里面所看到的,比喻狭隘片面的见解。句中用在他人身上不得体。B 项, “玉照”是敬辞,称别人的照片。句中用来称自己的照片,不得体。C 项, “求教” ,指请求指教。句中用于别人问自己问题,不得体。 “不吝赐教” ,指不吝惜自己的意见,希望给予指导,是请人指教的客气话。句中用来指自己教导别人,不得体。D 项, “垂问” ,敬辞,称别人(多是长辈或上级)对自己询问。句中用于老师问候自己,使用得体。故此题答案为 D 项。9.下列语句

15、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川航机组突遇险情,成功备降,强烈地震撼着网友的心,纷纷为他们的专业素养点赞。B. 按照田园城市的建设标准,规划者首先考虑的是,让市民“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 。C. 多所学校举行世界环境日教育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学习环保知识和环保意识。D. 本期“文翁大讲堂”的听众,除成都教师外,还有资阳、攀枝花等外地教师也参与其中。【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是否存在结构、逻辑等问题,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A 项,成分残缺, “纷纷

16、为他们的专业素养点赞”缺少主语,应改为“网友们纷纷为他们的专业素养点赞” 。C 项, “了解、学习环保知识和环保意识”搭配不当。 “了解、学习”与“环保意识”不搭配,应改为“了解、学习环保知识,提高环保意识” 。D 项, “还有资阳、攀枝花等外地教师也参与其中”结构混乱。 “还有资阳、攀枝花等外地教师”和“资阳、攀枝花等外地教师也参与其中”两句杂糅,应删去“也参与其中” 。故答案为 B 项。阅读理解谁能润泽我们的生命尤 今书对我而言,犹如空气。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我,时时刻刻都需要它。自童年开始,我便明白,肚子饿了,找食物吃;眼睛饿了,找书看。我的双眸,时时都处在饥饿的状态中,只要一书在手

17、,我便如蚁附膻,既有“蚕吞桑叶”的快乐,亦有“蜂儿采蜜”的满足。略识之无,我便发现,屋子里的每一寸空隙,都漂浮着一缕一缕的书香。视线所及之处,有书;视线不及之处,亦有书。高高低低地叠着、密密麻麻地堆着;疏疏地散放着、齐齐地排列着。书和屋子,你依我依地化成了一个圆满的整体。在那如饥似渴地从书籍汲取营养的童稚时代,我们的物质生活是捉襟见肘的。书却为我营造了一个金光灿烂的世界。父亲总是买书,不是一册册地买、而是一摞摞地买,当他把书提进门时,忙家务的母亲总是很快地把湿漉漉的手抹干了,把那一摞书当成瑰宝一样,小心翼翼地捧过来,欢天喜地地拆看。万籁俱寂时,母亲在荧荧灯火下执卷而读的样子,真是美丽。微鬈的睫

18、毛静静地在眸子下方印着扇形的影子,脸上浮着一抹蜻蜓点水式的、若有若无的笑意。她低头看书。我仰头看她。她快乐地沉浸在文字那个神秘莫测的世界里,而我,向往那个世界。于是,跌跌撞撞地闯了进去。最初,一知半解,等一进入情况,便痴痴地迷上了,书,自此成了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成家之后,整间屋子氤氤氲氲都是书香。我站着读,坐着读,躺着也读。我读书的时候,孩子也人手一册地读。一家大小静静地、齐齐地读书的那种感觉,美好到了极致,幸福到了极点。站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突然想起青少年时代的一件往事。那时,零用钱有限,想买书,只能将钱一点一滴地储存起来,存够了,才得以一偿夙愿,那一回,看中了赛珍珠的译著大地 ,翻来

19、覆去地看,爱不释手,可是,没有钱买。一连两三周,上书局时,总先去看看那部小说还在不在,如果还在,便抽出来,用手轻轻摩挲一番,才恋恋不舍地放回去。后来,学校考试,忙着温习功课,没上书店。考完试后,钱也储够了,便风风火火地赶往书店。可是,那部朝思暮想的书没了。我觉得心里有一种说不清的疼痛,在书架旁晃来晃去,像个无主孤魂。阅读,是一种多功能的活动,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浸润活动。许多散文和小说,都不着痕迹地蕴藏着隽永可贵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它会在阅读的过程中,慢慢地流入读者的内心深处,那种影响力,是巨大而深远的。台湾漫画家蔡志忠说过:“要成为出色的漫画家,非得喜欢读书不可。画只是技巧,出色的漫画,出自无穷

20、的想象。不读书,就表示没有好奇心,怎么可能画出精彩的漫画?”实际上,阅读所能带来的脑力冲击,大得超乎想象。它足以将水面上的一个小涟漪化为滔天巨浪,从而创造出一个个奇迹。阅读带来的大快乐,是任何其他的活动都难以相比的。当它让你哭时,那种感动,能够进入心坎很深的地方;当它让你笑时,那种快乐,像是融化在心上的一块糖。它时而像铁锹,在你心叶上挖出一个个痛楚的窟窿;时而像辣椒,辣得你汗如雨下却又拍案叫绝。有时,它像雷像电,狠狠地劈下来,将迷糊混沌的你震醒;有时,它又像云像雾,让你腾云驾雾、浑然忘却世间的一切烦恼。我觉得自己最大的“成就”是:以书为种子,在孩子的心田里种下了一株快乐的树。这树,永不枯萎。1

21、0. “我”认为读书有哪些益处?(用原文回答)11. 读选文简述:书对“我”一家三代人有怎样的影响?12. 简要分析第段画线句为什么优美。【答案】10. 阅读,是一种多功能的活动,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浸润活动。阅读所能 带来的脑力冲击,大得超乎想象。阅读带来的大快乐,是任何其他的活动都难以相比的。 11. 母亲对读书的痴迷影响了“我” , “我”对读书的痴迷影响了女儿;读书不但充盈了“我”一家三代人的心灵,而且还给予“我们”内心极大的快乐;读书让“我”一家三代人的生命得以浸润。 12. 词语运用生动形象、准确到位,如“时时”表达出对读书的渴望是 一种常态; “饥饿”形象地描绘出对书的强烈渴求。

22、“如蚁附膻” “蚕吞桑叶” “蜂儿采蜜”运用比喻手法,把“我”读书时如饥似渴的情态刻画得生动形象、淋漓尽致。【解析】【10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要求答出读书的益处,并明确要求“用原文回答” ,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时需通读全文,找到相关段落,筛选出关键句即可。本题信息主要集中在第段到第段,第段的关键句是“阅读,是一种多功能的活动,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浸润活动” ,第段的关键句是“实际上,阅读所能带来的脑力冲击,大得超乎想象” ,第段的关键句是“阅读带来的大快乐,是任何其他的活动都难以相比的” ,把这些关键句分点列出即可得到本题答案。【11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要求简述书对“我”一家三代人的

23、影响,考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解答时可通读全文,理清文章写作思路,筛选出关键信息,再逐条概括。文章前六个自然段,写了家中藏书,父亲买书,母亲读书,表现出读书给“我”家带来的充实与快乐,反映出家庭对“我”的影响;第七段到最后写了“我”成家之后依然爱书,而且“孩子也人手一册地读” ,表现出“我”对孩子的影响,表明读书使“我”和孩子内心快乐。因题干要求,考生组织答案时要注意从“一家三代人”的角度来答。【12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般要从内容、手法和语言等角度来分析。从内容上来看,画线句子写的是读书时的状态,那么“如蚁附膻” “蚕吞桑叶” “蜂儿采蜜”显然都是运用了比喻

24、的修辞手法,把自己比作了“蚁” “蚕” “蜂儿” ,而把书比作了“膻” “桑叶” “蜜” ,这几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我”读书时的“饥饿”状态。从语言特点来看,“饥饿”一词使用形象贴切;“时时”是叠音词,使用准确,表明每时都是如此,也就是说“我”读书这种如饥似渴的状态不是偶尔出现的,而是一种常态,这就突出了“我”对书籍的渴求。【点睛】第 3 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这类题目解答的一般的解题思路是:对内涵比较丰富的语句要注意联系上下文,抓关键词进行分析,答题步骤:抓关键词上下勾连;对使用特殊表现手法的语句,就要抓住它使用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答题步骤:还原手法作用情感(把握修辞由表及里) ;对结构复

25、杂的句子,对句子每一部分都要给以解释,答题步骤:复杂句子简单化写关键解析作用情感。此题考察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该句属于文中含义丰富类句子,理解时要从全文的主旨出发,再结合上下语境作答。注意使用文中原词句。语言是心灵的桥周伟东精神的堕落是从语言开始的。如果一个时代的语言,除了偶尔玩弄一些新词汇以外,再也了无新意;如果生活中的对白都成了白开水,报纸上的社论成了死教条,作家失去了想象力,学生的作文干瘪得像公文,主谓宾的搭配陈旧如生锈的链条,那么,指望这个时代富有激情和创造力,怕是痴人说梦了。灵感来自自由,文章出自随意,此为网络为文之道。缺乏思索是件很可怕的事情。所以,时下大肆流行的网络文章的苍白便

26、逐渐暴露了出来。原本试图通过网络用中文的砖石架一座思想的风雨廊桥,让寻找情感彼岸的人们内心有所宣泄、寄托和自得的满足,而最终却只能是贫血、低智、啰嗦、车轱辘故事语言的贫乏本质上是心智的贫乏,而心智的贫乏下的倾听与阅读就如同遥望风景时却满眼都是凡夫俗子呆滞的表情。一切深奥的思想都蕴涵于语言之中。思想不必仰仗理论,因为思想首先表现为语言。而那些网络文学中随意创作信手拈来的语言文字是否就是思想就另当别论了。当我们追溯着时间的河流,与先秦的那些智者们相遇,我们很难分清刻在竹简上隽永的话语哪些是思想哪些是语言。仅将语言视为一种载体,试图将语言从思想中剥离出来是可笑的。思想之美统一于语言之美中,对于精深奥

27、妙的中文,对于听泉眠云、饮露餐菊的智者,尤为如此。语言与文化的其他因素不同。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方面都有赖于某种物质形式才能得以保存,比如音乐离不开笙管笛箫,雕刻离不开泥土金石,物质的流失与毁灭对于文化的损害是难以避免的,惟有语言可以口口相传,并进入灵魂深处,被智慧的人们赋予了一种超越时空的力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线索。当然,语言与文化的其他层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毕竟,语言的对象是物。物质世界的嬗变,古典生活器具和生存方式的流逝,也必将导致语言本身及其传播媒体的变化。语言和传统的进化是历史必然。然而纵观时下作家语言之邋遢,学者文句之夹生,又教人如何能够对眼下这些的时髦文本产生文化上的信赖?更

28、何况那些所谓自由的无拘无束的宣泄,爱写不写,随心所欲,写自己,自己写,轻松的环境,轻松的心态,随意的潇洒有人把这叫做进步,其实所谓的进步也只是一种好听的命名而已,我们完全可以命之以另外的名字。这使我想起梭罗的名言:“文明改善了我们的房屋,却没有改善房屋里的人。 ”很多人认为 21 世纪里中国文化是强势文化,却不知长此以往,丧失了民族智慧的中文将如何孕育思想,没有思想的文化又将在哪里着陆?真正好的语言是不能与思想分离的,五四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谁能说没敞开思想不表达情感?那些精微奥博、深透劲锐、惊心动魄之作,大都善于从文言中获取质感、力量、气韵与胸襟,而使人获得启迪的深思和激进的力量,时代

29、要有生机,语文要有新意,否则山水人文转眼都老得优雅不起来了,也就失去生机失去生命。在文化意识上,我是如此的守旧,与此同时却也不甘心放纵自己化为故纸堆中的书蠹。我只希望在安装了空调设备的现代书房里,依然会有一盏传统的明灯照亮我的稿纸和电脑。新和旧是可以同时存在的。多少前朝旧宅的深深庭院里,处处是花叶掩映的古树。房子和树是老的,花和叶是新的。优雅的语文不可能洗尽铅华、摒绝丝竹。浓妆艳抹的时代固然已经远去,淡扫蛾眉的分寸又何尝不正是修养之所在。留住文字的绿意也罢,为传统文化招魂也罢,我却总以为从语言中能寻找到中国文化的精神,从语言的酒窖中伊始发酵出中华思想的醇绵。就从个人而言,精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30、真实流露涌动的情感,精炼的句读背后,潜藏的正是睿智的心神。13. “语言是心灵的桥” ,作者以犀利的文字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即:14. “语言是心灵的桥梁” ,下列说法不宜作为论据的一项是()A. 一切深奥的思想都蕴涵于语言之中B. 思想之美统一于语言之美中C. 灵感来自自由,文章出自随意D. 真正好的语言是不能与思想分离的15.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 文章如果缺乏思想,缺乏激情,即使玩弄一些洋泾浜的新词汇,也依然显得苍白。B. 第自然段中,作者说“思想不必仰仗理论” ,意思是说,理论常常以一种僵化的模式干扰思想的火花迸发。C. 五四时期的许多经典佳作其实都是从文言中获取了“质感、

31、力量、气韵与胸襟” 。D. 在作者看来,能够体现心灵睿智的语言应该具有精确、真实和精炼的特点。16. 第自然段中,作者认为,语言与文化的其他因素相比,他们与物质世界的关系是不相同的。语言与物质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请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答。17. 作者认为语言的贫乏会有怎样的结果?请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答。【答案】13. 一切思想都蕴含在语言中(或:思想和语言不能分离) 14. C 15. B 16. (1)语言不是依赖物质才能保存,它可以口口相传(2)但是,物质世界的变化,也会导致语言本身及其传播媒体的变化 17. (1)语言的贫乏带来心智的贫乏。(2)语言的贫乏使中国文化

32、缺乏思想。(3)语言的贫乏使语文失去生机。【解析】【13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尾段中心句,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本文标题为“语言是心灵的桥” , “桥”起到的是连接的作用,表层含义来看,就是指心灵通过语言来表达。再联系全文来看,作者说“精神的堕落是从语言开始的” “语言的贫乏本质上是心智的贫乏” “思想首先表现为语言” “真正好的语言是不能与思想分离的” ,根据这些信息可总结出作者的观点为:一切思想都蕴含在语言中。【14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要求

33、选出不宜作为“语言是心灵的桥梁”论据的一项,考查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答题时,要在整体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文本具体内容对各选项表述进行认真比照,分析选项内容与“语言是心灵的桥梁”这一观点的关系,确定答案。C 项,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2)段,作者说“灵感来自自由,文章出自随意,此为网络为文之道” ,这是作者批评的观点,是与“语言是心灵的桥梁”这一观点相违背的,因此不能作为支持这一观点的论据。【15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要求答出“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B 项, “理论常常以一种僵化的模式干扰思想的火花迸发”理解不正确。文章第自然段中说“一切深奥的思想都蕴

34、涵于语言之中” , “思想不必仰仗理论,因为思想首先表现为语言” ,意思是说思想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思想蕴含在语言之中,并没有提到理论“僵化”之类的内容。【16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要求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语言与物质世界的关系” ,考查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由题干可知,答题区间在第(4)自然段,因此解答时就要先通读第四自然段,筛选出能体现语言与物质世界关系的语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第(4)自然段中的相关语句有“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方面都有赖于某种物质形式才能得以保存惟有语言可以口口相传” “物质世界的嬗变,古典生活器具和生存方式的流逝,也必将导致语言本身及其传播媒体的变化” ,考生依据

35、这些信息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得出本题答案。【17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要求概括出“作者认为语言的贫乏会有怎样的结果” ,考查的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要通读全文,找到信息所在的段落,仔细阅读,筛选出阐述出有关语言贫乏会导致的结果的语句,再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即可。第段作者说“语言的贫乏本质上是心智的贫乏” ,第说“精炼的句读背后,潜藏的正是睿智的心神” ,据此可总结出语言的贫乏会带来心智的贫乏。第段分析了时下作家学者的写作情况,指出他们语言邋遢,文句夹生,又指出一些人的随心写作,其实都是中文丧失了民族智慧的表现,长此以往会使中国文化缺乏思想;第段说“从语言中能寻找到中国文化的精

36、神” ,据此可总结出语言的贫乏会使中国文化缺乏思想。第段作者以五四时期为例,提出“时代要有生机,语文要有新意” ,表明语言的贫乏会使语文失去生机。【点睛】第 3 小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18.古诗文名句填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表现梅花高洁品质的句子是_,_。古诗中,诗人常借物传情:“_,_” (次北固山下 ) ,王湾借“归

37、雁”捎去对家乡亲人的思念;“_,_”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李白借“明月”寄托对他远方朋友的牵挂。【答案】 (1). (1)零落成泥碾作尘, (2). 只有香如故。 (3). (2)乡书何处达, (4). 归雁洛阳边。 (5). 我寄愁心与明月, (6). 随风直到夜郎西。【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能力,采用的是情景式默写的题型,这类题目解答时既要注意所给句子的出处及作者,还要注意题干中给出的提示,准确书写出答案。本题要注意下列字词的正确写法:零、碾、雁、洛、寄、郎。阅读古诗,完成小题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明)李攀龙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人楚迷。谁向孤舟怜逐客,

38、白云相送大江西。【注释】 (1)明卿:作者的好友。 (2)楚:楚地 (3)逐客:被贬逐的官员,这里指明卿。19. 这首诗前两句写出了环境 _ 、_ 的特点。20.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19. (1). 凄清(萧瑟) 、 (2). 迷蒙 20. 对友人的同情和依依不舍之情。【解析】【19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意境的赏析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先找出诗中写了哪些意象,然后翻译诗句,再现画面,最后用两个词语概括画面特点,写出答案。 “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人楚迷” ,写阵阵寒风,绵绵细雨将江边青枫吹打得飒飒作响。遥看水天相接处的楚天,雨中秋色,一片迷蒙。首句诗选用了“青枫

39、” “雨”等意象,渲染出一种浓浓的离别之愁,描绘出一幅凄清萧瑟的离别画面。第二句点明离别的时节是秋天,秋天在古诗文中多来表达是伤感的季节,又用了一个“迷”字点染出凄凄秋雨中特有的迷蒙景色。因此这两句诗所写环境的特点应为“凄清” “迷蒙”之类。【20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时可逐句分析诗歌内容,然后归纳。本诗首句从时节、送别地点及风声雨景,层层渲染出一种浓浓的离别之愁,第二句既是当时现场景色的真实描写,又暗示离人前途的渺茫,暗含了诗人对好友今后命运的担忧,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前途不明的忧虑与牵挂。诗的后两句从正面表白心情:有谁会到这孤舟上可怜被放逐的你呢,只有白云一路

40、相伴,送你到大江以西。诗人因好友遭贬,写此诗送别,许多话自然只能隐约示意了。表达出诗人对遭遇打击的友人的同情和不舍。【点睛】第 2 小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

41、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梁君 出猎,见白雁群。梁君下车,彀弓 欲射之。道有行者,梁君谓行者止。行者不止,白雁群骇。梁君怒,欲射行者。其御 公孙袭下车抚矢曰:“君止!”梁君忿然作色怒曰:“袭不与其君而顾他人,何也?”公孙袭曰:“昔齐景公之时,天大旱三年,卜之,曰:必以人祠,乃雨。 景公下堂顿首曰:凡吾所以求雨者,为吾民也;今必使吾以人祠,乃且雨,寡人将自当之。 言未卒,而天大雨者方千里者,何也?为有德于天而惠于民也。今主君以白雁之故而欲射人,袭谓主君言无异于虎狼!”梁君援其手与上车归,入庙门,呼万岁,曰:“幸哉今日也!他人猎皆得

42、禽兽,吾猎得善言而归。 ”(刘向新序杂事 )【注释】 梁君:即魏国国君。 彀 gu 弓:拉开弓。 御:车夫。祠:祭祀。21.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1)白雁群骇 (2)今主君以白雁之故而欲射人22. 翻译下面的句子。(1)凡吾所以求雨者,为吾民也。(2)他人猎皆得禽兽,吾猎得善言而归。23. 公孙袭讲故事的目的是想讽劝梁君怎样去做(用文中一句话回答)?24. 你觉得公孙袭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答案】21. (1)骇:害怕、惊慌 (2)故:缘故、原因 22. (1)我祈求下雨的原因,是为了我的百姓。 (2)别人打猎都得到禽兽等猎物,我打猎得到良言回来了。 23.

43、有德于天而惠于民也。 24. 懂得进谏的艺术,不讲大道理,而是举实例;深明大义,他以齐景公愿意牺牲自己为民求雨的故事,及时制止了梁君猎兽而射人的虎狼行为。使梁君认识到自己的严重错误, 高兴得为得“善言”而高呼万岁。【解析】【21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要知道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本题把所给选项逐一放回到原文中,就会发现, (1) “白雁群骇”意思是“白雁群突害怕飞跑了” , “骇”的意思是“害怕、惊慌” ;(2) “今主君以白雁之故而欲射人”意思是“现在主君却因为白雁飞走的

44、原因而想射杀人” , “故”的意思是“缘故、原因” 。【22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落实关键词进行翻译。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凡” ,凡是;“所以” ,表原因,可译为的原因;“为” ,为了;“民” ,百姓;“者也” ,判断句的标志,翻译时要注意体现“是”的句式特点。 (2) “猎” ,打猎;“禽兽” ,飞鸟和野兽,这里指禽兽等猎物;“善言” ,良言;“而” ,表顺承,可译为“就” ,也可不译。【23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要求用文中一句话答出公孙袭讽劝梁君的目的,考查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

45、。解答时可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找到公孙袭的语言,筛选出对应的句子即可。本文中,公孙袭先是阻止了梁君射杀路人,然后讲了齐景公不肯用百姓献祭而感动苍天的故事,告诉梁君,齐景公之所以能够使天降大雨,是因为“为有德于天而惠于民也” ,然后指出梁君的错误之处。可见,公孙袭的目的就是让梁君像齐景公一样“为有德于天而惠于民也” 。【24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要求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公孙袭的人物形象,考查概括文章要点和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通读全文,筛选出人物的言行,然后进行概括。本文主要讲了公孙袭劝阻梁君错误行为的进谏故事,由“公孙袭下车抚矢”和梁君讲的以前齐景公求雨的故事,可以看出公孙

46、袭懂得进谏的艺术,他不是粗暴地阻止梁君,也不讲大道理,而是举出历史上的实例,用事实来说话。从他选择的故事来看,他选择的是齐景公牺牲自己为民求雨的故事,这就将梁君与齐景公进行了对比,一方面及时制止了梁君射人的行为,另一方面也更容易使梁君认识到国君应把百姓放在第一位,不能因自己的私欲滥杀无辜的道理,使梁君认识了自己的严重错误,表明公孙袭深明大义。【点睛】第 2 小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留” “删” “调” “换” “补” 。对古今异义的词语、

47、古代是单音节词语现代是双音节词语要“替换” ;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 ;对地名、人名、器物名等要“保留” ;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删”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删” ,对省略的内容要补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参考译文:梁君出去打猎,见到一群白雁。梁君下了车,拉满弓想射白雁。路上有个路过的人,梁君叫路过的人停下,那个人没停,惊跑了白雁群。梁君发怒,想射那路过的人。他的车夫公孙袭下车按着箭说:“主君别射!”梁君气愤地变了脸色,生气地说:“你不帮助你的主君却帮助别人,是为什么?”公孙袭回答

48、说:“过去齐景公的时代,天干旱了三年,占卜的人说一定用人祭祀才下雨 。齐景公走下庭堂磕头说:我求雨的原因,是为了我的人民。现在一定让我用人祭祀,才将要下雨,我将亲自当祭祀的祭品。 话还没说完,天下大雨达到方圆千里,为什么?是(齐景公)对天有恩德对人民施恩惠,现在主君却因为白雁飞走的原因而想射杀人,我认为主君的话跟虎狼没有什么不同。 ”梁君拉着公孙袭的手,与他一起上车回去。进了庙门,梁君大喊“万岁” ,说:“今天真幸运,别人打猎都得到家禽野兽,我打猎得到对我有利的话回来了。 ”25.名词解释1)入境:2)一体两翼:【答案】1)入境:就是要把学生引入作品所描写的特定的意境,使学生似亲眼所见,亲身所历,似言出己口、情出己心,通过自己的体悟,深入认识作品的思想底蕴和美学价值,从心里说出一个“好“字,一个“美“字。2)一体两翼:是语文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的主要表现主张。一体指的是语文课堂教学这个主体,两翼分别指语文学习环境和语文课外活动。【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名词解释,这类题目解答时要将所考查的名词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解读。本题所考查的“入境”和“一体两翼”都是中学语文教学教法的名词,因此解答时就要从语文教学的角度加以思考。 “入境”一词在理解时要答出“境”指的是什么, “入境”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