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单元 文化经典阅读,连中三元和三鼎甲你能填出下面的空格吗?科举考试称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_”,会试第一称“_”,殿试第一称“_”,它们合称“_”。如果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称“_”。状元类似于今天高考的第一名。在殿试中,取得进士第二名称为“_”,第三名称为“_”。殿试中的前三名合称为“_”。,答案 解元 会元 状元 三元 连中三元 榜眼 探花 三鼎甲,(2012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回答问题。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
2、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在孔子、孟子看来,怎样的人可以称为君子?如何才能成为 君子?请综合上述材料,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_ _,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观点和内容的概括分析。题干中“怎样的人”一问,侧重于考查概括,“如何才能”侧重于考查分析能力。第一问对应的原文信息点是“文质彬彬”和“以仁存心,以礼存心”,考生首先要将这样的原文信息筛选出来,然后再用自己的话转述。第二问的回答,实质是要求答出孔子与孟子得出“君子”要求的理由,亦即原文中对“文质彬彬”和“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之所以重要的说明,考生应综合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分成两个答题点,改用自己的话全面概述。,答案 文质兼备、心
3、存仁礼的人可以称为“君子”。要成为君子,就要文质兼修,才能达到内在本质与外在表现的统一;不仅要心存仁礼,更要付诸实践,坚持用仁礼之心去爱人、敬人。,限定时间: 你应该在6分钟内完成题目。 方法指导: 做题前,你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审清题干; 2.明确要求; 3.注意积累; 4.完整表达。 听课记录,【示例】 (2013福建模拟卷)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论语子路)子曰:“乡愿,德之贼也。”(论语阳货)孟子曰:“(乡愿)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
4、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孟子尽心下)【注】 贼:败坏,侵害,危害。,(1)孔子欣赏什么样的人?请根据选段简要概括。 答:_ _ (2)孔、孟对“乡愿”这种人持什么态度?请简要分析。 答:_ _,答案 (1)孔子欣赏那些被好人拥戴、被恶人讨厌的正直之士。(“正直之士”与“被好人拥戴、被恶人讨厌”) (2)孔、孟对“乡愿”持批判态度。“乡愿”表面看起来忠信廉洁,好人、恶人都说他们好,但实际上毫无原则,是非不分,是败坏道德的人。,【命题揭秘】 福建卷的文化经典阅读简答题主要考查的是“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要求考生在准确把握语句含意的基础上,从中对作者在文段中的观点态度进行
5、评价。考查范围以论语孟子庄子等为主。 解题要求:一是概括要完整、全面,不要以偏概全;二是概括要准确、恰当,不夸大,不缩小,不绝对化,恰如其分地概括。三是对于文段后面的注释及与文段有关的背景材料要特别留意。,【演示题】 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
6、君子之所以教也。”(孟子尽心上) 【注】 由:仲由,字子路。求:冉求,字子有。赤:公西赤,字子华。兼人:指勇气有两个人的大。财:同“材”。私淑艾:靠学问品德使人私下受到教诲。,(1)请用以上选段的词语填空。 选段孟子把教育的方法概括为五种,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最需自主探究的一种是“_”;选段孔子教育学生的方法属于孟子所说的“_”。 (2)以上两个选段体现了什么样的教育原则?请结合选段简要说明。,答案 (1)私淑艾 答问 (2)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对于“闻斯行诸”的问题,孔子根据冉有退让和子路好勇的不同个性,分别给予鼓励和压制,体现了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意思答对即可),【方法
7、提示】解答文化经典阅读简答题,一般要遵循以下思路和方法: 1字斟句酌明要旨命题原则,其实质就是突出中心思想在文章中的核心地位。阅读文段需要逐字逐句推敲揣摩,仔细弄懂每一段每一句的意思,进而理清段落间关系,了解行文思路,尤其要关注文段的中心句。考生应领悟文章的中心、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作者的思路以及思想感情,然后归纳、概括出文意。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是文化经典阅读的重点。,2感悟整合文句意 考生必须从阅读材料中辨清哪些是主要信息,哪些是次要信息,并进行较准确的筛选梳理,根据题目要求,整合出文段中最为关键的信息。 比如,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 问:上面的语段谈
8、的是治国原则,请你说说在这段话里,孔子对执政者提出了什么要求?,明确:“信、爱、以时”是这段话的主要信息,孔子认为治理有能力出一千辆兵车的大国时,应该要谨慎行事以让人民感受到我们的诚恳信实,进而使他们能信赖政府,对国家的财物要节约使用以爱护体恤人民。在需要人民服公役(劳役或兵役)时,要选择农闲的时期以免过度扰民、妨碍生产。 孔子此章主要在点出处理大国国政时,要注意三件事:敬信争取人民信赖;节用经济问题;役时服公役不扰民。,3寻章摘句巧表达 其实,简答题的答案可在文段中找到,只是不宜照抄罢了。要求在已经整合文段有效信息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
9、,即寻章摘句用白话文的形式巧妙地表达出来。答题口诀:熟知孔孟思想,读懂文段意思,揣摩题干要求,选择带入比对,表述抓住中心,联系相关思想。,1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霸。(孟子公孙丑下),(1)孟子认为有大作为的君主与贤才商讨大事,就应“”,而贤才如果君主不能“”就不值得与之共事。伊尹、管仲就是孟子所说的“”。 答:_ (2)孟子主张君主“欲有谋焉,则就之”,请简要分析孟子的思想。 答:_,答案 (1)就之 尊德乐道 不召之臣。(2)孟
10、子认为“尊贤使能,俊杰在位”是国家富强的根本。“欲有谋焉,则就之”体现了孟子礼贤下士尊重人才的思想主张。(要体现孟子的思想),【参考译文】所以大有作为的君主一定有他不能召唤的臣子;若有什么事情要商量,就亲自到臣那里去。如果君王不能像这样(诚心实意地)尊尚道德和乐行仁政,便不值得和他有所作为。因此,商汤对于伊尹,先向伊尹学习,然后以他为臣,于是不费力气统一了天下;桓公对于管仲,也是先向他学习,然后以他为臣,于是不费力气而称霸诸侯。,2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一)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 (
11、孟子告子上) (二)孟子谓高子曰:“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孟子尽心下)【注】 或:同“惑”,奇怪。介然:经常。,(1)从选段(一)来看,“王之不智”体现在“_,_”,孟子认为国君要做到“智”,应远离“_”。(请用原文回答) 答:_ (2)请简要概括以上两个选段所阐述的道理。 答:_ 答案 (1)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寒之者 (2)为人处世贵在向善有恒,坚持不懈方有所成,半途而废必将远善失道。,【参考译文】孟子说:“大王的不明智,没有什么不可理解的。即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生长的。我和大王相见的时候也太少了。我
12、一离开大王,那些冻他的奸邪之人就去了,他即使有一点善良之心的萌芽也被他们冻杀了,我有什么办法呢?”(孟子告子上)孟子对高子说:“山坡间的小径,经常有人行走便踏成了一条路;过一段时间没有人去走它,又会被茅草堵塞了。现在茅草也把你的心堵塞了。”(孟子尽心下),问题诊断理解偏差,作答片面 【典例】 (2011福建卷)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述而)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1)请简要概括孔子和子贡对“过”的看法。(2分) 答:_ (2)子贡以日食
13、、月食为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简要分析。(4分) _,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完成后面题目。(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选自论语先进)(二)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选自论语公冶长),【注】 方:礼仪。伐:夸耀、自夸。施:表白。 怀:关爱。 (1)和弟子相比,孔子之志有什么特点呢?请简要概括。 答:_ _ (2)子路之志是什么呢?请概括并作简要评价。 答:_ _,答案 (1)相比之下,孔子的志向是希望老人得到安养,朋友间以诚相待,少年得到关爱,其关注的层面更为广阔。 (2)子路有志于治理好一个千乘之国,有好东西愿意和朋友分享;他性格豪爽仗义,但性情鲁莽,过于崇尚勇力。,见Word版活页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