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哲思短章 微笑的力量大笑虽然荡气回肠,但心脏不好的人不宜行之;狂笑亦可放浪形骸,无拘无束,但其结果往往走向歇斯底里,使人分不清是笑还是哭;冷笑让人身上疙瘩顿起,那多是奸佞小人的嘴脸,使人避之唯恐不及;媚笑令人心生厌恶,那是吞噬人心的勾魂酒、惑乱心智的迷魂汤。万笑皆下品,微笑品最高。微笑的神情最入眼,微笑的感觉最美妙。微笑像昆仑山上的一株小草,给万籁俱寂的山峦带来生机,让广阔无边的旷野彰显春意;微笑如珠穆朗玛峰上的一朵雪莲花,给冰雕玉砌的大自然增添活力,让玉树琼花的冰雪世界充满灵气!,古人对微笑的追求是笑不露齿,那是我们在杨柳青的仕女图上经常见到的韵致;外国人微笑的经典是蒙娜丽莎永远的微笑,她
2、让命途多舛的达芬奇得到了美的永恒。 微笑是大男人自信修养的内涵,微笑是小女子知书达礼的外现。男人微笑时往往体现出一种风雅、一种气质,女人微笑时每每流露着一种妩媚、一种甜美。 女人们总爱花大把的钱去美容院,却不知微笑是不用花钱却有神奇功效的美容妙方,它会让你青春常驻,美若飞 燕;男人们总爱屏神敛气,皱着眉头去赚钱,殊不知微笑会帮你打开情商的通道,赢得诸多的商机,君不见,各大酒 店、豪华商场,微笑服务已成为他们的经商秘笈。 微笑吧,让我们青春永驻!,修身名句厚德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乾卦 赏读:像大地敞开广阔的胸怀一样,君子把一切可以接纳、包容的东西都吸收进来。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
3、而任重,鲜不及矣。周易系辞下传 赏读:(如果一个人)德行很差但地位很高,智略很少却谋虑很 大,力量很小却担负很重的任务,那就很少能办成事情了。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诸葛亮诫子书 赏读:以静来修养自己的身心,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美德。学 习、做学问一定要静下心来。,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 字原,出身于楚国贵族。公元前340 年诞生于秭归三闾乡乐平里。早年 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 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 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 革政治,联齐抗秦。同时主持外交 事务,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提倡“美政”。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是,由于自身性格
4、耿直再加上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和楚怀王的宠妃郑袖等人,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了屈原。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知识卡片 1作家作品,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国的怀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开始了流放生涯。结果楚怀王被秦国诱去,囚死于秦国。顷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被放逐到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投汨罗江自杀。 据郭沫若先生考证,屈原作品,共流传下来23篇。其中九歌11篇,九章9篇,离骚、天
5、问、招魂各一篇。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2写作背景 湘夫人是屈原根据祭祀水神的乐歌加工而成的。加工祭祀乐歌必须适应祭祀仪式的需要,但同时也是一个自我感情宣泄和精神补偿的过程。当时屈原正被楚王流放在荒蛮的沅、湘一带,处境艰难,心情忧伤,但仍然时时挂念国事,执著理想,期盼楚王能回心转意。从湘君期约难遇、可望难即的悲剧情景,我们是否可以联想到屈原一再被楚王疏远、流放的遭 遇?湘君在沅江、澧水两岸徘徊、追寻的身影,是否有时会叠印着屈原“行吟江畔”的“上下求索”形象?湘君对真挚爱 情、美满生活的执著追求,是否寄托着屈原对政治理想、复兴事业的至死不渝?湘君在无可奈何情况下的“逍遥兮容与”,是否融进
6、了屈原在人生偃蹇路途中的宽解自慰?文学作品中的作者情感渗透,一般不能说这里一定有什么,那里肯定是什 么,但它确实处处有,时时在,须由读者在潜心体味中感悟得之。,3审美视窗 品读屈原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你的品行如美玉一般高洁,不受世间一切污浊之物的沾染,相信拥有如此高风亮节的你,必然会向往恬适淡定的生活。你也许愿意与白云清风为伴,临潭而立,去聆听山涧清泉;你也许向往与小桥流水同行,居衡门之下,去静品丝竹清音;你也许更希望自己可以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当一个人陷入绝望的境地,最通常的选择便是归隐山林,做世外闲人。然而,心系国家、百姓的你,却没有做出这样的决定。,
7、你拥有陶渊明超脱于世的情怀,却不会像他一样一味隐藏在自己精神的桃花源里,独享清闲;你具有林和靖“梅妻鹤子”的高洁品格,却不会像他一样沉迷于“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山园小景中,虚度此生。战国年代,到处都是号角嘶鸣,黄沙漫天,你在风雨飘摇中举步维艰,步履蹒跚,却始终没有倒下。你用瘦削却又坚强的肩膀承担起了保卫国家的大任。怎奈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混乱不堪的楚国已是岌岌可危,而昏庸的楚王却听信谗言,对你的竭忠尽智视而不见。你消瘦羸弱的身躯已渐渐不堪重负,在这个时刻,又有谁能搀扶你一把? 最终,你只得披发行吟于江畔,挥洒着热泪,发出“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哀绝叹息。有人劝你与世推
8、移,随波逐流,你却用“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维护了你高洁的志向。,答案 fn mio zng lo b l yun sh zh zh qin w,答案 眇视 缥缈 袅娜 凫水 修葺 鹿茸 孱弱 潺湲 和谐 偕老 怅惘 罔民,3词语解释,答案 向远看的样子 水慢慢流动的样子 编草盖房子 从容自在的样子 迷迷糊糊的样子 水边 同去 香草名,4名句默写帝子降兮北渚,_。_,擗蕙櫋兮既张。_,建芳馨兮庑门。捐余袂兮江中,_。_,夕济兮西澨。时不可兮骤得,_。答案 目眇眇兮愁予 罔薜荔兮为帷 合百草兮实庭 遗余褋兮澧浦 朝驰余马兮江皋 聊逍遥兮容与,5附湘夫人参考译文 湘夫人降落在北洲之上,我已忧
9、愁满怀望眼欲穿。凉爽的秋风阵阵吹来,洞庭湖波浪翻涌树叶飘旋。登上长着野花的高地远望,与她定好约会准备晚宴。为何鸟儿聚集在水草间,为何鱼网悬挂在大树颠? 沅水有白芷澧水有幽兰,眷念湘夫人却不敢明言。放眼展望一片空阔苍茫,只见清澈的流水潺潺。 为何山林中的麋鹿觅食庭院?为何深渊里的蛟龙搁浅水边?早晨我骑马在江边奔驰,傍晚就渡水到了西岸。好像听到美人把我召唤,多想立刻驾车与她一起向前。在水中建座别致的宫室,上面用荷叶覆盖遮掩。用香荪抹墙紫贝装饰中庭,厅堂上把香椒粉撒满。用玉桂作梁木兰为椽,辛夷制成门楣白芷点缀房间。编织好薜荔做个帐子,再把蕙草张挂在屋檐。拿来白玉镇压坐席,摆开石兰芳香四散。,白芷修葺
10、的荷叶屋顶,有杜衡草缠绕四边。汇集百草摆满整个庭院,让门廊之间香气弥漫。九嶷山的众神一起相迎,他们簇簇拥拥的像云一样。 把我的衣袖投入湘江之中,把我的单衣留在澧水之滨。在水中的绿洲采来杜若,要把它送给远方的恋人。欢乐的时光难以轻易得到,姑且欢乐自在与共。,主旨归纳 本诗以男女水神等候对方为线索,表现了他们因思而不见而在不断的彷徨迷惘中产生的深长的幽思之情,但仍对爱情坚贞不渝的主题!诗歌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真实感情和美好愿望,也渗透了诗人屈原执着追求理想的情愫。,诗的开头几句所渲染的气氛对全诗有什么作用?提示 这首诗的开头四句,写湘君眺望洞庭,仿佛湘夫人飘然而降,但又倏忽不见,心中充满愁思。以景物衬
11、托情思,以幻境刻画痴情人的心理,尤其动人。第三、四句写沅湘秋景,清丽如画。开头四句渲染的环境气氛与人物心理交融在一起,这凄凉、冷落的景色,正衬托出人物的惆怅、幽怨之情。这种环境气氛贯穿全诗,为全诗奠定了感情的基调。,高考考点链接 诗歌的意象、意境 解读:掌握鉴赏古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是提高学生对古诗词鉴赏能力的重要环节。 (1)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 (2)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一种情景交融而又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是作者的创作与读
12、者的想象共同创造的结果。诗人常通过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鉴赏意境就要从作者所描绘的风物、景象入手,把握作者贯穿其中的思想感情。,(3)抓住意象,概括诗歌的意境,常用这样一些术语:雄浑壮阔,雄奇瑰丽,恢弘高远,浩瀚辽阔,博大新奇,深邃奇崛,朦胧渺远,空灵高远,空蒙迷茫,苍凉悲壮,优美迷人,清新明丽,清净幽远,宁静恬淡,恬静优美,清净悠闲,宁静幽深,清远含蓄,冷森幽僻,凄清冷落,萧瑟悲凉,孤独凄凉,孤寂冷清等。,指津:高考诗歌意境鉴赏题的提问方式:(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2)这首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答题步骤与要点:
13、(1)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并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2)用一句简练的话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景氛围特点;(3)根据意境氛围特点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4)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 应用:请你根据本处的提示,解答活页规范训练中第14题。,这首诗具有鲜明的楚国地方特色,试举例加以说明,并尝试归纳楚辞的特点。,续表,提示 沅水、湘水、澧水、洞庭湖、九嶷等;“搴”(动词)、“袂”、“褋”“兮”等;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记楚地,名楚物);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语句参差,富有变化,常用语助词“兮”等。,高考考点链接 楚辞体 楚辞体是战国中晚期产生于南方长江流
14、域楚地、由楚国的诗人吸收南方民歌的精华、融合上古神话传说创造出的一种新诗体。楚辞体打破了诗经四字一句的死板格式,采取三言至八言参差不齐的句式,篇幅和容量可根据需要而任意扩充。形式上的活泼多样使楚辞更适宜于抒写复杂的社会生活和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 楚辞体的特点是结构宏伟、想象丰富、句式灵活,以屈原、宋玉等为代表作家,代表作品包括屈原的离骚九歌九章等。 这类作品,富于抒情成分和浪漫气息;篇幅、字句较长,形式也较自由,并多用“兮”字以助语势。以其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后世称此种文体为“楚辞体”,又名“骚体”。,举例说明诗中的多种抒情方法。,1文本审美
15、(1)双层结构 这首诗有着明暗对应的双层结构方式。在描写实境时,主人公的情感是表层性的,意旨明朗,指事明确,语言明快,情感色泽清晰,高低起伏,强弱大小,都呈透明状态。如诗的后半段写筑室建堂、美饰洞房、装饰门面、迎接宾客的场面,就属于表层性的,即明写。从“筑室兮水中”至“疏石兰兮为芳”,是从外到里、由大到小;从“芷葺兮荷屋”至“建芳馨兮庑门”,又由里到外,线路清楚,事实明白,情感的宣泄是外露的,是直露胸臆的方式,淋漓酣畅,无拘无束,少含蓄,情感的流动与外在形式同步。 这种双层结构,明暗对应,相辅相成,构成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这种结构的优点是:可以增大情感的容量,使情感的表现呈立体状。,(2)楚化
16、的语言 楚辞中使用了大量的方言俗语,湘夫人也不例外,如“搴”(动词)、“袂”、“褋”(名词)等。最突出的是“兮”字的大量运用全诗每句都有一个“兮”字。这个语气词相当于今天所说的“啊”字。它的作用就在于调整音节,加大语意、语气的转折、跳跃,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湘夫人以方言为主,兼有五七言。句式变化灵活。这种“骚体”诗,是继诗经后新出现的自由诗,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是一次了不起的创新。,(3)以景现情,寓情于景 以景现情、寓情于景是湘夫人的景物描写上的一大特色。它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与主人公的心理活动相映衬。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融情于景,以景染情。“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凄清杳茫
17、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成功地渲染了抒情主人公失落、惆怅的心境。因情造景,象征寓意。例如“鸟何萃兮 中,罾何为兮木上”以不可能存在的假,想景象,来隐喻湘君在等不到湘夫人的情况下懊丧的心情。对美好场景的极力铺陈。诗中对水中筑室、准备迎娶之虚幻景象的描述,采用了极力铺陈的方法。想象丰富,语言华丽,洋溢着对真挚爱情和美满理想的无限向往之情。,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王昌龄送柴侍御,起句“流水通波接武冈”(一作“沅水通流接武冈”),点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语调流畅而轻快。“流水”与“通波”蝉联而下,显得江河相连,道无艰
18、阻,再加上一个“接”字,更给人一种两地比邻相近之感。这是为下一句作势。所以第二句便说:“送君不觉有离伤”。“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王勃秋江送别二首)。龙标、武冈虽然两地相“接”,但毕竟是隔山隔水的“两乡”。于是诗人再用两句申述其意,“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笔法灵巧,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如果说诗的第一句意在表现两地相近,那么这两句更是云雨相同,明月共睹,“物因情变”,两地竟成了“一乡”。 语意新颖,出人意料,然亦在情理之中,因为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行吟阁遐想 黄秋耘 前几天,翻出一张旧照片,是我自己拍的武昌东湖旁边的行吟阁。这张
19、已经开始有点褪色的照片,引起了我一段深沉的回忆。 五年前的初春,我因事去广州,路过武汉。在一个大雪后的晴天,我前去东湖,在行吟阁和屈原纪念馆一带盘桓了大半天。 不知道为什么,对于屈原,我有一种“旷百世而相感”的特别感情。从少年时代起,我就爱读离骚,每读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时候,总是“唏嘘而不可禁”。不过,我真正理解屈原的精神和离骚的真谛,还是在直接受到闻一多先生的教诲以后。,说起来,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时我在北平清华大学读书,闻一多先生主讲的楚辞是我最喜欢的功课之一。闻先生上课是不拘形式的,别的教师都在日间上课,他偏偏把课程排到晚间。我还
20、记得,每当华灯初上,或者皓月当头,他总是带着微醺的感情,步入教室,口里高吟着:“士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可为真名士!”接着,他就边朗诵,边讲解,边发挥。时而悲歌慷慨,热泪纵横;时而酣畅淋漓,击节赞赏。与其说闻先生是以渊博的学识、翔实的考证、独到的见解吸引着我们,毋宁说他是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沉的悲悯情怀感动着我们。1935至1936年间,敌人的铁蹄已经越过了长城。那时候,几千里锦绣河山,几十座繁荣城市,都已经遭受践踏。旧时在那些暂时还没有沦陷的国土上,南瞻北望,又何处不是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艰难的岁月跟屈原的时代是多么相像啊!因此,闻先生的孤愤高吟、长歌当哭,就更容易引发我们的共鸣同
21、感了。有时候,我甚至感觉到:在闻先生的灵魂里就活着一个屈原,他好像就是屈原的化身。,且说我那天来到了行吟阁畔,东湖两岸,积雪茫茫,素裹红装,江山如画,四顾无人,万籁俱寂,连几里外水鸟振翅的声音都听得到。我参观过屈原纪念馆之后,又在矗立湖滨的屈原像前凭吊一番。我仿佛看到这位项上挂着花环、腰间佩着长剑、足下穿着芒鞋的古代诗人,披发伫立,蹙额低吟:“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我又仿佛看到穿着破旧的长袍、飘拂着长髯、背着双手的闻一多先生,昂首仰天,血脉贲张,作狮子吼:“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后来这两个形象就合而为一,何者是屈原,何者为闻先生,我都分不清楚了。,我无意以古人喻后人,以后人比古人,但一接触到与屈原有关的事物,总是情不自禁地联想起闻一多先生的风貌。的确,他们虽然相隔两千多年,但无论是对人民的热爱,对祖国的忠贞,还是斗志的坚强,死事的壮烈,都是颇有些相似的。因此,漫游之余,我又忽生遐想:闻先生是湖北人,且曾几度寓居武昌,假如在行吟阁上,屈原馆中,另辟一室,陈列先生的衣冠遗物、著作手稿以及金石创作,使这古今两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相得益彰,也许不见得是毫无意义的事情吧。作为一个景仰闻一多先生的学生,我期望着的。,见Word版活页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