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9章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的内容与步骤.ppt

上传人:dreamzhangning 文档编号:3686663 上传时间:2018-11-15 格式:PPT 页数:87 大小:1.1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9章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的内容与步骤.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第9章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的内容与步骤.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第9章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的内容与步骤.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第9章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的内容与步骤.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第9章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的内容与步骤.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9章 工艺与模具设计内容与步骤,9.1 冲压工艺设计的内容与步骤,(1)设计前的准备工作 1)生产任务书或产品图及其技术条件 包括电子文档或实物 2)原材料情况 板材的尺寸规格、牌号及其冲压性能、材料的供应情况及产地等。 3) 生产纲领 生产批量 4)设备情况 可供选用的设备型号、技术参数及使用说明书 5)模具技术水平 加工设备及技术力量 6)各种技术标准和手册资料 7)数字化设计的软硬件条件,(2)冲压工艺设计的主要内容及步骤 1)冲压件工艺性分析 根据冲压件产品图,分析冲压件的形状特点,尺寸大小,精度要求、原材料尺寸规格和力学性能,结合可选用设备规格以及模具制造条件、生产批量等因素,分析

2、零件工艺性。若工艺性不好,应在不影响产品使用前提下,向有关人员提出修改意见,对产品做出适合工艺性的修改。 冲压件工艺性:是指冲压件对某种冲压工艺的适应性能力或难易程度。,2)确定工艺方案 在冲压工艺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各种可能的冲压工艺方案,经过综合分析、比较,最后确定适合于所给生产条件的最佳方案,内容包括工序性质、工序数目、工序顺序及组合方式等。,3)选择模具类型与结构形式 根据冲压件的形状特点、精度要求、生产批量、工厂模具加工条件、操作上的习惯、现有通用机械化自动化装置的特点等确定模具类型和结构形式。 4)选择冲压设备 根据需要完成的冲压工序性质选定设备的类型,并进一步按照冲压加工所需要的

3、变形力、变形功和零件尺寸,选定设备的吨位。,9.2 确定冲压工艺方案的一般原则,(1)冲压工艺必须符合变形规律在需经数道工序成形时,零件是逐步形 成的。每一道工序都使毛坯一部分变为成品的 一部分。为使每道工序都能顺利完成任务,应 使该道工序中应变形的部分为弱区。 1)有些几何形状相同的零件,由于尺寸差别, 为保证“变形区应为弱区”条件,必须采用不同 冲压加工方案。图9-1所示为油封内、外夹圈。 这两个零件材料和形状相同,由于尺寸上的差 别,必须采用不同的冲压方案。,图9-1 油封内夹圈与外夹圈的冲压工艺过程,2)为保证“变形区为弱区”的条件,有时要增加一些附加工序。 图9-2所示轴承盖,用落料

4、、拉深、冲23mm孔的方案,其拉深系数为0.43,已超过了极限拉深系数,不能一次成形。采用落料预冲11孔、拉深、冲23孔的方案,使法兰保持为弱区,但底部也可产生一定的变形量。拉深时11孔扩大,底部的部分材料转向侧壁,从而使成形高度得到增加。因此可一次拉深成形。,图9-2 轴承盖零件图,3)确定工序顺序时,应考虑冲压变形趋向性。例如,有拉深变形和扩孔变形趋向的带底孔拉深件,研究表明:当拉深系数小于一临界值0(08钢0=0.6)时,拉深件底部的任意小孔都要发生变形。因此,该类零件上的小孔必须在拉深后冲出,否则,底部会发生扩孔变形。,(2)冲压件尺寸精度对冲压工艺过程要求 1)对孔的尺寸、位置或零件

5、上某一部分尺寸有较高精度要求时,应当把这种工序安排在成形之后。图9-3所示锁圈,内孔尺寸22 -0.1有精度要求,故其工艺过程为落料、成形、冲孔。若内孔22没有精度要求,不是配合尺寸,则其工艺过程可以是:落料冲孔、成形两道工序,这样工序少且效率高。,图9-3 锁圈的冲压工艺过程,2)拉深件口部、扩孔件孔边缘都难以得到规则而平齐的形状,尤其当使用的板料具有较大的方向性时更为严重。因此,在一般情况下,拉深件、翻边件、扩孔件等最后都安排一道修边工序。,3)对制件几何形状或尺寸有高精度要求时,须增加精整工序。图9-4调温器外壳在成形后就设有对底部和法兰的整形工序。实际上精压、校正弯曲也属于精整工序。,

6、图9-4 调温器外壳零件示意,4)对零件壁部的变薄有无要求,是选择伸长类成形或压缩类成形的主要依据。如图9-4所示的零件,若底部侧壁的壁厚要求不严,则可采用翻边工序;若不允许变薄,则必须是采用拉深工序,最后把底冲切掉。,(3)操作上的要求 1)当需要数道冲压工序加工时,解决好操作定位是保证冲压件尺寸精度的基本条件。如图9-4所示零件,第一道拉深工序拉深出的60-0.4是以后各道工序的定位尺寸;图9-5所示零件,仅用尺寸62定位是不够的。为了防止毛坯的转动,须加方向定位。该零件用两5.5孔解决冲侧孔和冲孔翻边工序的方向定位。,图9-5 增加工艺定位的零件,为消除多次定位的误差,尽量使全部工序都用

7、零件的同一个部分作为定位基准。定位基准最好是选用毛坯外形或孔,且应该使所选定毛坯定位部分,在冲压过程中不产生变形或位移。当在冲压中间毛坯上找不到合适的定位部分时,也可以利用在以后工序中需要切除的废料上冲制“工艺孔”来定位。,2)不便取拿操作小零件或形状特殊不易定位零件,不要先落料,应在冲压完成后分离。如各种链条零件及日用小五金零件等。 3)工艺稳定性是冲压工艺设计不可忽略的问题。原材料力学性能波动、厚度波动、模具制造误差、模具调整、润滑变化、设备精度等等,都对冲压工艺的稳定性有影响。 工艺稳定性差,废品率显著增高,对原材料、设备性能、模具精度、操作水平等的要求也很苛刻,有时在实际生产条件下难以

8、达到。提高工艺稳定性的主要措施是降低变形程度。,(4)模具的结构与强度上的要求模具型式选定,主要决定于生产批量。当批量大时,尽量用级进模或复合模,把多工序合并成为一道冲压工序。当生产批量小时可选择简单模。复合模结构中,当凸凹模壁厚较小,强度得不到保证时,则应放弃复合模而选用级进模、单工序模或者修改冲压件的某些工艺尺寸。,(5)半成品形状与尺寸的确定半成品是毛坯和制件之间的过渡件。半成品可分为两个组成部分:已成形部分,其形状与尺寸和制件相同;待成形部分,其形状与尺寸和制件不同。这些过渡性的尺寸与形状,虽然在零件冲压完成后会消失,但对每道工序成败及制件的质量有重要影响。确定半成品形状与尺寸时,需要

9、考虑的主要问题是变形的要求。下面以图9-6为例,来说明冲压半成品形状与尺寸确定的依据和方法。,图9-6 出气阀罩盖的冲压过程,1)半成品尺寸可根据极限变形参数求得,这样可减少工序、增加定位因素。图9-6a第一道落料拉深工序后的直径22,就是根据极限拉深系数计算得出的。,2)确定半成品尺寸时,必须保证每道工序中被 已形成部分隔开的部分在以后加工中都在本身 范围内进行金属分配和转移,不能从其它部分 补充金属,也不应有多余金属。图9-6b第二道 拉深工序后,便已形成直径16.5圆筒形部 分。该部分尺寸与制件相同,是已成形部分, 以后工序中不再变形。确定半成品尺寸时,必 须使被这部分隔开的部分金属足够

10、它们在以后 工序里形成制件相应部分的需要。因此,第二 道工序后的半成品内部各个尺寸,根据这个原 则按面积相等方法计算。,3)冲压局部的凹坑或凸起时,如所需材料不容易或不能从相邻部分得到补充,应在半成品相应部位采取储料措施。从图c所示第三道工序后的半成品底部形状和尺寸来看,凹坑的直径过小 ,第二道工序的半成品形状做成球面形状,为以后形成凹坑部位储存材料,使第三工序中一次成形凹坑成为可能。,4)曲面形状零件的半成品形状是具有较强抗失稳能力的,能有效防止下一道工序中的失稳起皱。如图9-6a、b中第一、二道工序球底形状,对第三道工序的成形是较为有利的。 5)有时半成品的过渡尺寸,直接影响制件的表面质量

11、。如多道工序中凸模的圆角半径或宽法兰边零件多次拉深时,凹模与凸模的圆角半径都不宜过小,否则在制件的表面上会残留有其圆角部位弯曲与变薄的痕迹,降低零件的表面光滑程度。,9.3 典型零件冲压工艺设计实例,图9-7 侧盖前支承零件,(1)摩托车侧盖前支承冲压工艺设计图9-7为摩托车侧盖前支承,材料Q215钢,厚1.5,产量5万件。 1)零件冲压工艺性分析 该件以2个5.9凸包定位焊接在支架上,腰圆孔用于侧盖装配,位置是需要保证重点。该零件属隐蔽件,被侧盖完全遮蔽,外观要求不高。零件端部四角为尖角,采用落料工艺性较差,根据零件使用情况,将四角改为半径为2圆角,零件的“腿”较长,若有效利用过弯曲和校正弯

12、曲来控制回弹,则可以得到尺寸比较准确的零件。,腰圆孔边至弯曲半径R中心为2.5,大于材料厚度,位于变形区之外,弯曲时不会引起孔变形,故该孔可在弯曲前冲出。 2)确定工艺方案 首先根据零件形状确定工序类型和选择工序顺序。冲压该零件需要的基本工序有剪切(或落料)、冲腰圆孔、一次弯曲、二次弯曲和冲凸包,其中弯曲决定零件总体形状和尺寸,因此选择合理的弯曲方法十分重要。 a.弯曲方法比较 弯曲方法可采用图9-8中的任何一种,图9-8 弯曲成形方法,第一种方法(图9-8a)为一次成形,优点用一副模具成形,生产率高,减少设备和操作人员。缺点是毛坯都参与变形,零件表面擦伤严重,形状与尺寸都不精确,弯曲处变薄严

13、重,这些缺陷将随零件“腿”长的增加和“脚”长的减少而愈加明显。 第二种方法(图9-8b)先弯曲端部两角,再弯曲中间两角。这显然比第一种方法弯曲变形的激烈程度缓和。但回弹现象仍难控制,且增加了模具、设备和操作人员。,第三种方法(图9-8c)弯端部两角并使中间两角预弯45,再在另一副模具上弯曲成形,由于能够实现过弯曲和校正弯曲来控制回弹,形状和尺寸精度较高。由于成形过程中材料受凸、凹模圆角的阻力小,零件表面质量好。这种弯曲变形方法对于精度要求高或长“腿”短“脚”弯曲件的成形特别有利。 b.工序组合方案比较 根据冲压该零件需要的基本工序和不同的弯曲方法,有下列多种组合芳案。,方案一:落料与冲腰圆孔复

14、合、弯四角、冲凸包。优点是工序比较集中,占用设备和人员少,但回弹难控制,尺寸和形状不精确,表面擦伤严重。 方案二:落料与冲腰圆孔复合、弯端部两角、弯中间两角、冲凸包。优点是模具结构简单,投产快,但回弹难控制,尺寸和形状也不精确,而且工序分散,占用设备和人员多。,方案三:落料与冲腰圆孔复合、弯端部两角并使中间两角预弯45、弯中间两角、冲凸包。优点是回弹容易控制,尺寸和形状精确,表面质量好,缺点是工序分散,占用设备和人员多。 方案四:冲腰圆孔、切断及弯四角连续冲压、冲凸包。优点是工序比较集中,占用设备和人员少,但回弹难控制,尺寸和形状不精确,表面擦伤严重。,方案五:冲腰圆孔、切断及弯端部两角连续冲

15、压、弯中间两角、冲凸包。该方案实质上与方案二差不多,只是采用了结构复杂的连续模,故工件回弹难控制,尺寸和形状也不精确。 方案六:将方案三全部工序组合,采用带料连续冲压。优点是工序集中,只用一副模具完成全部工序,实质是把方案三各工序分别布置在级进模上,所以还具有方案三的各项优点,缺点是模具结构复杂,安装、调试和维修困难。制造周期长。,综合上述,该零件虽然对表面外观要求不高,但由于“腿”特别长,需要有效地利用过弯曲和校正弯曲来控制回弹,其方案三和方案六都能满足这一要求,但考虑到该零件生产批量不是太大,故选用方案三,其冲压工序如下:落料冲孔、一次弯曲(弯曲端部两角并使中间两角预弯45)、二次弯曲(弯

16、曲中间两角)、冲凸包。,3)确定各工序模具类型与结构形式 冲压工艺方案确定后,模具种类也就确定, 各工序模具结构形式见图9-9。 4)确定冲压设备(略),(a)落料冲孔 (b)一次弯曲图9-9 模具结构形式,(c)二次弯曲(弯曲中间两角) (d)冲凸包 图9-9 模具结构形式,(2)玻璃升降器外壳冲压工艺设计图9-10为玻璃升降器外壳,材料08钢,厚度1.5,中批量生产。要求确定其工艺方案。,图9-10 外壳冲压件,1)零件工艺性分析 该零件是汽车车门上玻璃升降器外壳,部件图见图9-11。传动机构装于外壳内腔,通过凸缘上均布三个3.2小孔铆接在座板上,传动轴以IT11间隙配合装在16.5承托部

17、位,通过制动弹簧、联动片、心轴与小齿轮联接,摇动手柄时,传动轴将动力传递至小齿轮,再带动大齿轮,升降车窗玻璃。,图9-11,图9-12,外壳用1.5厚钢板,保证了足够的刚度和强度。外壳内腔配合尺寸16.50+0.12,22.30+0.14, 16 0+0.2为IT11IT12级。为保证外壳承托部位16.5与轴套同轴,三个小孔3.2与16.5的相互位置要准确,小孔中心圆直径420.1为IT10级。,根据零件技术要求进行工艺性分析:零件属带凸缘筒件拉深,工艺性较好,22.30+0.14, 16.50+0.12,16 0+0.2几个尺寸精度偏高,这可在末次拉深时采取较高模具制造精度和较小模具间隙,并

18、安排整形工序。由于3.2小孔中心距要求高,需采用高级冲模(工作部分采用IT7级以上精度)同时冲出三孔,且冲孔时应以22.3内孔定位。,该零件底部的成形可有三种方法,一种采用阶梯拉深后车去底部,另一种采用阶梯拉深后冲去底部,再一种采用拉深后冲底孔,再翻边(见图9-12)。三种方法中,第一种质量高,但生产率低,且费料,底部要求不高时不宜采用;第二种冲底,要求零件底部的圆角半径压成接近清角(R0),需要增加一道整形工序且质量不易保证;第三种生产率较高且省料,翻边端部虽不如以上的好,但该零件高度21为未注公差尺寸,翻边完全可以保证要求,所以采用第三种方法是较合理的。,2)分析比较和确定工艺方案a.计算

19、毛坯尺寸 需先确定翻边前的半成品尺寸。翻边前是否也需要拉成阶梯零件?这要核算翻边的变形程度。计算表明:采用圆柱形凸模,用冲孔模冲孔时,一次能安全翻出h=5高度。翻边前的半成品形状和尺寸如图9-13所示。,图9-13 翻边前的半成品形状和尺寸,b.计算拉深次数 经计算(略)确定采用三次拉深工序,减小各次工序的变形程度,而选用较小的圆角半径,从而可能在不增加模具套数的情况下,既能保证零件质量,又可稳定生产。 三次拉深工序的拉深系数为:,c.确定工序的合并与工序顺序 当工序较多时,先确定出基本工序,再将各基本工序作可能的组合并排出顺序,得出不同的工艺方案,进行分析比较后找出适合于具体生产条件的最佳方

20、案。对于外壳,需包括以下基本工序:,落料,首次拉深,二次拉深,三次拉深,冲11孔,翻边,冲33.2孔,切边。由基本工序,可拟出五种方案: 方案一、落料与首次拉深复合,其余按基本工序。 方案二、落料与首次拉深复合,冲11底孔与翻边复合(见图9-14a),冲三个小孔3.2与切边复合(见图9-14b),其余按基本工序。,落料,首次拉深,二次拉深,三次拉深,冲11孔,翻边,冲三个3.2孔,切边。根据这些基本工序,可拟出如下五种方案:,a) 冲孔与翻边 b) 冲小孔与切边 图9-14 方案二部分模具结构原理图,方案三、落料与首次拉深复合,冲11底孔与冲三小孔3.2复合(见图9-15a),翻边与切边复合(

21、见图9-15b),其余按基本工序。,图9-15 方案三部分模具结构原理图,方案四、落料、首次拉深与冲11底孔复合(见图9-16),其余按基本工序。 方案五、采用带料连续拉深或在多工位自动压力机上冲压。 分析比较上述五种方案,可见:方案二中,冲11孔与翻边复合,由于模壁厚度较小,模具容易损坏。冲三3.2小孔与切边复合,也存在模壁太薄的问题。,图9-16 方案四第一工序模具结构图,方案三虽然解决了上述模壁太薄的矛盾,但冲11底孔与冲3.2小孔复合及翻边与切边复合时,它们的刃口都不在同一平面上,而且磨损快慢也不一样,这会给修磨带来不便,要保持相对位置也有困难。,方案四中,落料、首次拉深与冲11底孔复

22、合,冲孔凹模与拉深凸模做成一体,给修磨造成困难。冲底孔后再经二次和三次拉深,孔径一旦变化,会影响翻边高度和翻边口缘质量。,方案五,采用带料连续拉深或多工位自动压机冲压可获得高的生产率,而且操作安全,也避免上述方案所指出的缺点,但这一方案需要专用压力机或自动送料装置,而且模具结构复杂,制造周期长,生产成本高,只有在大量生产中才较适宜。,方案一没有上述缺点,但其工序复合程度较低,生产率较低。不过单工序模具结构简单,制造费用低,这在中小批量生产中却是合理的,因此决定采用第一方案。本方案在第三次拉深和翻边工序中,于冲压行程临近终了时,模具可对工件产生刚性锤击而起到整形作用,故无需另加整形工序。,3)主

23、要工艺参数计算 a.确定排样、裁板方案 这里毛坯直径65不算太小,考虑到操作方便,采用单排。(确定搭边、步距、料宽,计算材料利用率等略) b.确定各中间工序尺寸(计算过程略) 两次拉深半成品尺寸见图9-17 、图9-18 。其余中间工序尺寸均按零件要求尺寸而定,各工序尺寸详见图9-19所示。,图9-17 首次拉深半成品尺寸 图9-18 二次拉深半成品尺寸,图9-19 外壳冲压工序图,c.计算各工序压力,选用压力机 冲压车间现有压力机为250kN,630kN,800kN等,根据计算,各工序均选用250kN压力机, 4)编写冲压过程工艺卡片,表9-1 冲压工艺卡片,9.4 模具设计的内容和步骤,1

24、.冲模设计的内容 (1)确定冲模的结构形式 (2)确定冲模的压力中心 (3)确定冲模的闭合高度 (4)关键零件的强度计算及弹性元件的选用 (5)选择冲压设备 (6)绘制模具总图及模具零件图,2.确定冲模的结构形式 工艺设计时已经确定了模具的组合方式(简单模、级进模或复合模) ;冲模设计时要确定其具体结构形式。模具的结构设计根据冲压件形状、尺寸、精度、材料性能和生产批量、冲压设备、模具加工条件、工艺方案等进行。在满足品质的前提下,力求结构简单、周期短、成本低、效率高、寿命长。 结构设计内容如下:,(1)根据制件形状和尺寸,确定凸、凹模结构形式和固定方法 (2)根据毛坯特点、制件精度和批量,确定定

25、位方式 (3)根据工件和废料形状、大小确定进、出料和排除废料的方式 (4)根据板料厚度和冲压件精度要求,确定压料与卸料方式,(5)根据批量,确定操作方式:手工操作,自动或半自动操作 (6)根据制件特征和对模具寿命要求,确定模具的加工精度 (7)根据所使用的设备,确定模具的安装与固定方式。 为便于加工、维修和操作安全,结构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1)大型、复杂形状的模具零件,加工困难时,应考虑采用镶拼结构,以利于加工。 2)模具结构应保证磨损后修磨方便;尽量做到不拆卸即可修磨;影响修磨必须去掉的零件,做成易拆卸结构。,3)工作零件多,且寿命相差大时,应将易损件做成快换结构形式,尽量做到可以分别调整

26、和补偿易磨损件的相关尺寸。 4)需要经常修磨和调整的部分尽量放在模具的下部。 5)质量较大的模具应有方便的起运孔或钩环等。,3.确定冲模的压力中心 冲压力合力作用点称为模具压力中心。如果模具压力中心与压力机滑块中心不一致,冲压时会产生偏载,导致模具以及压力机滑块与导轨急剧磨损,降低模具和压力机的使用寿命。所以设计冲模时,必须确定模具的压力中心。,压力中心的计算,可采用空间平行力系和合力作用线(平面投影为作用点)的求解方法,根据“各分力对某轴力矩之和等于其合力对同轴之矩”的力学原理求得。具体计算方法如下:,(1)单凸模压力中心的计算 首先将与凸模对应的凹模刃口图形置于xoy坐标平面内,把组成图形

27、的轮廓划分为若干线段l1、l2、ln ,计算其冲裁力F1、F2、Fn,这些力是垂直于图面方向的平行力系,由各分力之和算出合力。算出各线段的重心坐标,分别为x1、x2、xn和y1、y2、yn ,按求解原理列式,求出压力中心坐标( 、 ):,(2)多凸模的压力中心计算 xoy平面有m个凸模投影图形,各图形轮廓总长度L1、L2、Lm。各图形的压力中心坐标分别为 ( , ) 、 ( , ) 、 ( , ) ,则整副冲模的压力中心坐标( , ) 为:,4.确定冲模闭合高度 冲模闭合高度是指模具在最低工作位置时,上模板的上平面与下模板的下平面间的距离hm。冲模闭合高度应与压力机的装模高度相适应。,1-滑块

28、;2-打料横梁;3-垫板;4-工作台;5-机身;6-模具 图9-20 模具与压力机的安装尺寸,装模高度指滑块处于下死点时,滑块底面到工作台垫板上平面间的距离。压力机连杆长度是可以调节的,所以装模高度也是可调的。连杆调至最短时的装模高度称最大装模高度hmax,连杆调至最长时装模高度称最小装模高度hmin(图9-20)。设计冲模和选择设备时,应使模具闭合高度与压力机装模高度符合如下关系式:,缩短连杆对压力机工作有利,加之冲模修模后闭合高度减小,一般希望模具闭合高度接近压力机的最大装模高度。模具闭合高度过小,可以加一块附加垫板;如果模具闭合高度过大,则可拆去压力机的工作台垫板。,hmax-5mmhmhmin+10mm,设计冲模和选用设备时,还应考虑滑块行程必须满足冲压工艺要求。对于冲裁模其行程一般要求较小;对于弯曲模和拉深模,其行程要求较大。例如,对拉深模,为保证能够方便装卸工件,一般取行程等于或大于拉深件高度的2.5倍。,模具设计时,上模板的轮廓尺寸一般不应超出滑块底面尺寸。如果因结构需要必须超出时,应注意防止与机身或导轨相碰撞;下模板轮廓尺寸应小于工作台垫板尺寸,要留有固定模具的足够余地。 模具的模板及推件、顶件等零件尺寸,也都应与压力机的有关尺寸相适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 > 机械/模具设计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