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71 .0 20 C 78 DB45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标准 DB 45/T 1199 2015 磷酸生产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规范 Norms for risk precontrol management system of safety in furnace-process phosphoric acid manufacturer 2015 - 8 - 30 发布 2015 - 9 - 30 实施 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DB 45 /T 1 19 9 20 15 I 前 言 本标准依据 GB /T 1 .1 200 9给出的规 则编写。 本标准由防城港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防
2、城港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共同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 广西利达磷化工有限公司、 防城港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防城港市质量技术监 督局、南宁市化工研究设计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林军、吴小海、凌立岳、王洪波、苏运胜、梁上疆、刘鑫荣、陆叶、樊希望、 邓金燕、杨晶、吴同威、马钊松、蔡全标、胡业军、吴尚东。 DB 45 /T 1 19 9 20 15 1 磷酸生产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磷酸生产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术语和定义、 管理体系要求、 生产系统安全要素管 理、危险作业管理、综合要素管理、预控保障管理、检查、审核与评审。 本标准适用于广西境内磷酸生产企业的生产安全风险
3、预控管理体系。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6 44 1 企 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 GB /T 1 38 69 用电安全导 则 GB 1 82 18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GB /T 1 86 64 呼吸防护用 品的选择、使用与维护 GB /T 2 96 39 生产经营单 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GB 3 08 71 化 学品生产单位特殊作业安全规范 GB 5 00 52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GB 5 00 54 低压配电
4、设计规范 GB 7 81 6 工 业黄磷 AQ 3 01 3 危 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通用规范 AQ 3 01 8 危 险化学品储罐区作业安全通则 AQ 3 02 6 化 学品生产单位设备检修作业安全规范 AQ 3 03 5 危 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安全监控通用技术规范 AQ 3 03 6 危 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罐区现场安全监控装备设置规范 AQ /T 6 10 7 化学防护服的选择、使用和维护 AQ /T 9 00 4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 HG /T 2 05 08 控制室设计 规定 HG /T 2 05 13 化工自控设 计规定(二) 仪表供 电设计规定 HG /T 2 06 66
5、化工企业腐 蚀环境电力设计技术规定 国家安监总局令第17号 生产安全事 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国家安监总局令第21号 生产安全事 故信息报告与处置办法 国家安监总局令第30号 特种作业人 员安全技术 培训考核管理规定 国家安监总局令第41号 危险化学品 生产企业安全生产 许可证实施办法 国家安监总局令第44号 安全生产 培训 管理办法 国家安监总局令第47号 工作场所职 业 卫生监督管理规定 国家安监总管三20 12 1 03号 危险 化学品企业事故 隐患排查治理实施导则 财政部、国家安监总局1 6号 企业安 全生产 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 DB 45 /T 1 19 9 20 15 2 3 术
6、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 1 磷酸生产企业 以 电 热 法生产的黄磷 为原料 ,经 过燃烧 、 水 合 而 制 成 的 任一浓度 的磷酸 ( 含多聚 磷酸) 的生产企业 。 3. 2 风险 是 指某一 特定危险 情况发 生的可 能性 和 后果 的 组织 。 3. 3 风险预控 在 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 估 的 基础 上,预 先采取措施消除或 控制风险的 过程 。 3. 4 危险源 可 能 导 致死 亡、伤 害 、 疾病 、 财 产 损失 、工作环境 破坏或这些情况组 合的 根 源 或状态 。 3. 5 安全监测 通 过 技术 手段 检查、 测 量危险源 存在 的 状态及 其
7、变 化的 过程 。 3. 6 隐患 在 生产经营 活动中存在 的可 能 导 致 不安全事件 或 事故 发 生的 物 的危险 状态 、 人的不安全 行为 和管理 上的 缺陷 。 3. 7 重大隐患 可 能 导 致 重大人 身 伤亡 或者 重大经 济损失 的 隐患 。 3. 8 安全设施 安全设 施 是 指 企业(单位) 在 生产经营 活动中 , 将 危险、有 害因 素控制 在 安全范 围 内, 以及减 少、 预防和 消除 危 害 所配备的装置(设备)和 采取 的 措施 。 4 管理体系要求 4. 1 总体要求 DB 45 /T 1 19 9 20 15 3 磷酸生产企业 (以下简称企业) 应建立
8、安全生产风险预控管理体系。 安全生产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包 括: 风险预控管理方针、 风险预控管理、 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 生产设备设施安全管理、 相关方要素管 理。 企业安全生产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应符合“PD CA ”的运行模式。 注:PDCA分别表示:PPlan(计划);DDo(实施);CCheck(检查);AAction(改进)。 企业安全生产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应保持实用、简洁、高效、稳定运转。 4. 2 安全生产风险预控管理方针 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安全生产风险预控管理方针: a) 经企业主要负责人批准; b) 明确企业安全理念和安全生产风险预控管理总目标; c) 对企业及基层安全绩效的承
9、诺; d) 结合现行有关安全的法律法规、部门和地方政府规章; e) 针对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的性质和规模; f) 对员工进行实际操作技能持续培训提出要求; g) 形成文件并发布,有组织有层次的实施; h) 传达到全体员工; i) 定期修改,确保其与生产、储运、安全监测等系统及企业的发展相适宜; j) 可为相关方所获取。 4. 3 安全风险预控管理 4. 3. 1 危险源辨识管理 危险源辨识就是识别危险源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辨 识 方法应体现科学性、系 统 性、综 合 性和实用 性原则。 企业应定期组织员工对危险源进行全面、系统的辨识,并确保: a) 危险源辨识前应对有关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培训,熟悉辨
10、识危险源的依据; b) 辨识范围覆盖本企业的所有活动区域; c) 逐一进行危险源辨识、 确定其特性,要 考虑到正常、 异常和紧急三种状态及过去、现 在和将来 三种时态; d) 依据 GB 18 21 8 进行危险化 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明确关键装置和重点部位; e) 对辨识任务及辨识结果应建立清册,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分级分类、统计、整理、归档。 4. 3. 2 危险源隐患排查 应按照危险化学品企业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实施导则的要求进行隐患排查。 4. 3. 3 危险源风险评估 4. 3. 3. 1 企业应定期组织员工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隐患排查,并确保: a) 危险源风险评估频次应与国家有关规定
11、基本一致; b) 危险源风险评估前,应对有关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 c) 风险评估范围覆盖本企业的所有危险源和活动区域; d) 风险评估方式参考国家有关规定并科学整合, 或者创新符合本企业实用的隐患排查方法、 模型, 做到简单、实用、有效。应与现场实际相符。 DB 45 /T 1 19 9 20 15 4 4. 3. 3. 2 当 有下列 情形发 生 时 ,企业应 及时组织 对危险源 进行相关专 业的风险评 估 : a) 国家有 关 的法 律 法规、标准规范要求有 变 化 时; b) 生产 组织机构 和人员 发 生重大 调整时; c) 生产装置工 艺 、设备、电 气 、仪表、公用工 程或参照
12、参数发 生重大改 变时; d) 外部 安全生产环境 发 生重大 变 化 时; e) 本企业 或 类 似 企业 发 生事故(包括 未遂 ) 时; f) 气候条 件 发 生 突然变 化 或 预报重大自 然灾害 有可 能发 生 或已 经 发 生 时 。 4. 3. 4 风险管理对象、标准和措施 4. 3. 4. 1 风险管理对象 企业 在 对危险源 进行 辨识、 隐患排 查 及 风险评 估 的 基础 上, 确 定风险可 接受 的标准, 评 估隐患 的风 险 等级 。应 按照隐患级别确 定 相 应的风险管理对 象 。 风险管理对 象 应分 一般隐患 和重大 隐患 , 隐患治 理 负责 单位可分 为班组
13、级 、 基层车间级 、 基层 单位 (分 厂 ) 级 和企业 级 , 各级隐患治 理 负责 单位的分工 如 下: a) 班组级 , 只需 要 动手或 用 简 单工 具 立 即 可 以解决 的 隐患; b) 基层车间级 , 需 要 调整 人员 或物 的 状态或 大 型 工 具 立 即 可 以解决 的 隐患; c) 基层 单位 (分 厂 ) 级 , 需 要 调整 人、 机 的作业环境 或 修改规 章 制 度 , 补充 技术 措施才能治 理的 隐患; d) 企业 级 , 需 要 调整 生产 原料 的品 牌 、 性 质 或 人、 机 的作业环境 才能治 理的 隐患 。 4. 3. 4. 2 风险管理标
14、准 企业应 按 下列要求制定风险管理标准: a) 应 针 对风险管理对 象 制定 相 应的管理标准 ; b) 应 遵 从全 面性原 则、可 操 作 性原 则和全 过程原 则制定管理标准 ; c) 风险管理标准的制定应 符 合 相关 法 律 法规、技术标准和管理制 度 的要求 ; d) 应定期 或 不定期对管理标准 进行 修 订完善 。 4. 3. 4. 3 隐患治理措施 企业应 按 下列要求制定 隐患治 理 措施 : a) 应 按相关 法 律 法规、技术标准和管理制 度 的要求制定 隐患治 理 措施; b) 隐患治 理 措施 应包括: 下达 隐患治 理通 知; 确 定 治 理 措施 、 负责
15、人、 资 金 来 源 及治 理期限 ; 设 专 人监督和 验收; 建立 隐患治 理 台帐; c) 重大 隐患治 理 措施 应包括: 1 ) 制定包括 “ 定 任务 和 目 标、 定 机构 和人员、 定经 费 和 物 质、 定 方 法和 措施 、定 时 限和要求 ” 的 治 理 方 案 ; 2 ) 建立重大 隐患项目档 案, 档 案内 容 应包括: 评 价 报告与技术 结论; 评审 意见; 隐患治 理 方 案(包括 资 金 概 预 算情况等 ) ;治 理 时间 表和 责任 人 ;竣 工 验收 报告。 d) 企业 无 力 解决 的重大事故 隐患 ,应 书面向 企业 直 接 主管 部门 和 当地政府
16、 报告 ; 必 须 采取 防范 措 施 , 并 纳入 计 划 ,限期 解决或 停 产。 4. 3. 5 危险源监测与安全报警 4. 3. 5. 1 企业应 采取措施 对危险源 进行 监 测 , 以确 定其是 否 处于 受 控 状态 。 并确 保: DB 45 /T 1 19 9 20 15 5 a) 危险源监测方法与本单位实际相符,并在风险管理计划中予以明确; b) 危险源监测设备和系统灵敏、可靠; c) 危险源监测信息传递畅通、及时,相关信息能及时录入管理系统; d) 构成危险化 学品重大危 险源区域的 视频监控、 信息远传设 施、管理应 符合 AQ 30 3 5、AQ 30 36 的要求。
17、 4. 3. 5. 2 企业应参照国家相关标准对危险源进行可靠监控。应确保: a) 结合各单位实际,合理设计并安装危险源的安全监测报警系统; b) 检(探)测器的安装位置和数量达到有关规范的要求; c) 报警控制器应独立设置,安装在有人值守的操作室或值班室; d) 便携式检(探)测报警器的配备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e) 监测设施应按规定定期校验。 4. 3. 6 风险预警 企业应采取措施 对 潜 在 的风险进行预 警 ,使 各级 管理层 和 责任人 能 够 及时获取并采取措施 加 以 控 制。风险预警应: a) 针对不同类别的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预警方法; b) 建立可靠的信息传输渠道,使预警
18、信息传递畅通、及时。 4. 3. 7 风险控制 4. 3. 7. 1 企业应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确定风险等级,制定并实施控制措施,将风险尤其是重大风险控 制在可以接受的程度。企业在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 a) 应考虑:可操作性;安全性;可靠性; b) 应包括: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措施。 4. 3. 7. 2 企业应对从业人员进行宣传、培训,使其熟悉工作岗位和作业环境中存在的风险、危险和有 害因素及采取的控制措施。 4. 3. 7. 3 企业应建立危险化学品重大风险管理档案,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对控制措施的实施进行监 督、检查和评估。 4. 3. 7. 4 企业应建立信息沟通程序,以确保
19、员工与相关方能够及时获取隐患风险预控管理信息,企业 应确保: a) 员工及相关方参与风险预控管理计划的制定; b) 员工及相关方参与危险源辨识及管理标准、管理措施的制定; c) 员工参加车间及作业场所安全状态预评估; d) 员工熟悉现场应急处置预案并知道自己在应急时怎么做。 4. 4 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 4. 4. 1 员工不安全行为分类 企业可参照G B 64 41对员 工不安全 行为进行分类。 4. 4. 2 员工岗位规范 在员工不安全行为识别与分析的基础上,企业应制定员工岗位规范,岗位规范应: a) 涵盖企业所有岗位; b) 依据 GB /T 1 8 66 4、A Q/ T 6 10 7
20、 等规定各 岗位所需个人防护用品和工器具; DB 45 /T 1 19 9 20 15 6 c) 明确各 岗 位安全 行为 标准。 4. 4. 3 员工培训教育 员工 培训 教育 应 按照 安全生产 培训 管理办法 规定 执 行 。 4. 4. 4 员工行为监督 企业应建立 完善 的员工 行为 监督制 度 , 及时 对员工不安全 行为进行 监督和控制, 并 应: a) 明确 监督 机构 ,配备 相 应的管理、监督、 考 核人员 ; b) 明确 监督范 围 、 方式 、 频次; c) 对监督 结果进行 分类统计、分 析 , 并 制定改 进 计 划 ; d) 对检查 中发 现的重大不安全 行为 ,
21、 涉 及 人 身 安全 或者 作业区 域存在无 法保 证 人员安全的, 应 当 责 令从危险区 域 内 撤 出作业人员、 暂 时 停 产 或者 停止 一 切 作业 活动 。 4. 4. 5 员工档案 企业应建立 健 全员工 档 案,全 面 掌握 员工信息, 以实 现分类管理, 并确 保: a) 所有 在 岗 员工的 档 案 齐 全 ; b) 每个 员工的 档 案信息内 容完整 (内 容 应包括: 姓名 、 性别 、 年龄 、 籍贯 、 身 份 证 、文化 程度 、 身 体 状况 、 血 型 、 持证情况 、 职业技 能等级或 职 称 、 参 加 工作 时间 、 简 历 、 培训情况 、 违 章
22、情 况 、 受 奖 情况 、 受 处 情况 、职 务或 工种 变动情况 记录 、职业 健康 信息) ; c) 对 档 案内 容进行 分 析 、评 估 , 明确需 重 点 监控对 象 。 4. 5 生产设备、设施安全管理 4. 5. 1 生产设备设施建设 生产设备设 施 建设应 按照 AQ 3 01 3 第5. 5. 1 条 款 的规定 执 行 。 4. 5. 2 电气设施 企业内电 气 设 施 管理应 符 合GB 5 00 5 2、G B 50 05 4 、GB /T 1 38 6 9和H G/ T 20 6 66标准的要 求。 4. 5. 3 仪器仪表 仪 器 仪表的设计、安装 及 控制室设
23、计应 符 合HG / T 20 51 3、H G /T 2 05 08的 要求。 4. 5. 4 安全设施 4. 5. 4. 1 企业应 按照 AQ 30 13 第 5.5 .2 .1 、 第 5.5 .2 .2 条 款 规 定, 建立安全设 施台 账 , 配置安全设 施 。 4. 5. 4. 2 企业应 按照 AQ 3 01 3 第 5 .5 .2 .3 、 第 5.5 .2 .4 、 第 5.5 .2 .5 条 款 规 定,管理和维护安全设 施 。 4. 6 相关方要素管理 4. 6. 1 应 执 行承 包 商 、供应 商 等相关方 管理制 度 ,对其 资 格 预审、选择、服 务前 准备、
24、作业 过程 、提 供的产品、技术服 务 、表现评 估 、 续 用 等进行 管理。 4. 6. 2 应建立合 格 相关方 的 名录 和 档 案, 根 据服 务 作业 行为 定期识 别 服 务行为 风险、 并采取行 之 有 效 的控制 措施 。 4. 6. 3 应对 进 入 同 一 作业区的 相关方进行 同 一 安全管理。 DB 45 /T 1 19 9 20 15 7 4. 6. 4 不得将项目委托给不具备相应资质或条件的相关方。企业和相关方的项目协议应明确规定双方 的安全生产责任和义务。 4. 6. 5 应对承包商进行管理,规范承包商准入,预防承包商生产事故,并应: a) 制定承包商管理制度和
25、办法; b) 在选择和确定承包商时,须确认其符合安全健康管理要求,具备相关施工资质; c) 要求承包商对可能发生的赔偿责任进行投保,并实行风险抵押; d) 在承包合同中明确安全健康管理方面的条款; e) 明确承包商有安全管理负责人,并具有相应的资质; f) 确保承包商有内部安全监控管理制度,并有针对具体项目的作业规程; g) 保证开工前所有施工人员接受安全健康知识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 h) 每年至少对承包商进行一次安全风险评价。 4. 6. 6 应对承包商现场施工进行安全监督和管理,并应: a) 对承包商进场人员、材料、施工机具、施工组织设计进行审查; b) 确保现场有具备安全资质的
26、管理人员跟班作业; c) 定期、不定期对承包商施工现场进行检查; d) 确保承包商每班召开班前会,组织员工进行班前、作业前风险评估。 5 生产过程工艺控制要素管理 5. 1 主要原料质量要求 热法磷酸生产所用的原料工业黄磷应符合GB 7 8 16的要求。 5. 2 主要设备性能 5. 2. 1 燃烧水合塔(水化塔) 结构型式:空塔,黄磷燃烧和五氧化二磷的吸收在同一塔内进行。上部为燃烧区,下部为水合区, 水合区设有2 层3 层吸收喷头。上封头 由冷却水 冷却,塔壁 有挂壁酸保 护。 燃烧水 合塔(水化 塔)适 用于一步法磷酸生产工艺。 工作压力:微负压。 塔体材质:超低碳奥氏体不锈钢,或与此相当
27、材质的材料。 5. 2. 2 燃烧塔 结构型式: 空塔, 水 冷夹套 结构, 塔 体 及 上下 封头由 冷却 水 冷却, 能 产生8 0 左右的 热水。 燃烧 塔适用于二步法磷酸生产工艺。 工作压力:微负压。 塔体材质: 超低碳奥氏体不锈钢,或与此相当材质的材料。 5. 2. 3 特种燃烧塔 结构型式: 塔壁为水冷壁结构, 根据需要在塔内可加装换热管, 上下封头由冷却水冷却, 能回收50% 以上的黄磷反应热量并产生蒸汽,特 种 燃烧塔适用于二步法磷酸生产工艺。特 种 燃烧塔应按压力容器的 管理规定进行设计。 工作压力:微负压。 塔体材质:超低碳奥氏体不锈钢,或与此相当材质的材料。 DB 45
28、/T 1 19 9 20 15 8 5. 3 工序任务 5. 3. 1 供磷系统 为燃烧 工 序 提供 原料 ,黄磷 液 化 后 经计量通 过 管 道输送至 燃烧 塔 。 5. 3. 2 燃烧系统 输送 到燃烧 塔 的黄磷通 过 磷 喷枪被 一次 空 气 ( 蒸汽 ) 雾 化 并 与二 次 空 气 混 合 燃烧 ,生 产 五氧 化二磷 气 体。 5. 3. 3 水合吸收系统 五氧 化二磷与 水或 稀 磷酸 水 合 成为 磷酸。 5. 3. 4 压缩空气(蒸汽)雾化系统 为将 黄磷分 散 为 细 小 颗粒 , 加速 黄磷 燃烧 反 应提供 雾 化 机 (压 缩空 气或 蒸汽 )的制 雾 系统。
29、5. 3. 5 冷却循环水系统 为 磷酸生产装置 中燃烧 塔 、 水 合 塔 ( 水 化 塔 )、二 级 吸 收 塔 、 换 热 器 等 提供 冷却 水 , 部 分 燃烧热 通 过 冷却塔移 出生产系统。 5. 3. 6 尾气吸收系统 对经 过水 合 塔 ( 水 化 塔 )吸 收后 的 含 有 五氧 化二磷和磷酸酸 雾 的工 艺气 体 进行 再 次 洗涤回 收 , 稀释 酸 返回 水 合 塔 ( 水 化 塔 ),提 高 磷的 回 收 率 并减 少对环境的 污染 , 尾 气 达标 排 放 。 5. 4 操作程序 程 序步骤 如 下: a) 启 动 尾 气 吸 收 系统 ; b) 启 动水 合吸
30、收 系统 ; c) 启 动 冷却循 环 水 系统 ; d) 启 动 引风 机; e) 启 动 压 缩空 气 ( 蒸汽 ) 雾 化系统 ; f) 启 动 供磷系统 ; g) 启 动燃烧 系统( 投 料 )。 5. 5 生产设备维护和保养 应 进行如 下 操 作: a) 燃烧 塔 、特 种 燃 磷 塔 、 水 合 塔 ( 水 化 塔 )、吸 收 塔 等 设备 及 其 相 应管 道 应经 常 维护保 养 , 确 保 正常 运 行 。特种 燃烧 塔 应 按 压力 容 器 要求维护 ; b) 特种 燃烧 塔 应 按 压力 容 器 的管理规定 进行 使用、管理和维护 ; c) 接 触 高 温 工 艺气 体
31、 物料 的设备、管 道 应 采 用 冷却 水 冷却 或 内 壁挂膜 (酸 膜 )防 止 腐蚀 ; d) 加强 设备 巡回 检查, 确 保设备 正常 运 转; e) 应定期对设备 进行 润滑 , 确 保设备 长周 期运 行; f) 消除 设备 及 管 道跑 、 冒 、 滴 、 漏 及 堵塞 现 象 , 发 现 问题 应 及时 处理 ; g) 应定期 地 维护保 养 及 检修设备 ; DB 45 /T 1 19 9 20 15 9 h) 正确使用各种电器设备和各种仪表, 保持仪器仪表、 设备、 管道等的清洁和环境卫生, 做到文 明生产。 5. 6 生产过程工艺管理的要求 企业应对以下生产工艺过程、
32、场所、设备设施制定相应管理要求,包括: a) 企业应建立并保持工艺控制程序,以确保工艺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b) 应根据生产需要,制定工艺控制指标,设置关键装置和设施运行控制参数; c) 建立工艺连锁保护系统的停用、摘除和投入审批制度; d) 明确开车操作和停车操作应急处理方案和安全控制防护措施; e) 结合生产中出现的安全问题,组织技术攻关和工艺改进,消除和控制职业危害; f) 企业应掌握工艺安全信息, 并在此基础上, 编制有 关的工艺技术文件。 工艺安全信息包括: 化 学品危害信息、工艺技术信息、工艺设备信息等; g) 企业应对工艺过程进行风险分析,包括:工艺过程的危险性、工作场所潜在的事故
33、发生因素、 控制失效的影响、人为的因素等。 5. 7 工艺操作规程的要求 5. 7. 1 企业应编制以下岗位的操作规程: a) 离心机操作规程; b) 悬臂式离心泵操作规程; c) 磷酸车间安全生产操作规程; d) 脱砷岗位操作规程; e) 产品出厂检验操作规程; f) 工业磷酸生产操作规程; g) 食品添加剂磷酸生产操作规程; h) 工业磷酸包装操作规程; i) 食品添加剂磷酸包装操作规程; j) 原材料检验操作规程; k) 燃烧炉岗位操作规程; l) 产品检验操作规程; m) 卸磷操作规程; n) 磷酸装车操作规程 o) 设备检修操作规程; p) 放气岗位操作规程。 5. 7. 2 企业应
34、在新工艺、新技术、新装置、新产品投产或投用前组织编制新的操作规程。 5. 7. 3 操作规程应包括以下内容: a) 开车操作程序; b) 停车操作程序; c) 正常运行操作程序; d) 紧急停车操作程序; e) 接触化学品的危险性; f) 各种操作参数、指标; g) 操作过程安全注意事项; h) 异常情况安全处置措施; DB 45 /T 1 19 9 20 15 10 i) 配置的安全设 施 ,包括事故应急处置设 施 、 个 体安全防护设 施 、自 救药 品 等 。 5. 7. 4 企业 操 作人员应 严格执 行操 作规 程 ,对工 艺参数 运 行 出现的 偏离 情况及时进行 分 析 ,保 证
35、 工 艺 参数 控制不 超 出安全限制, 偏差 及时 得 到 纠 正 。 5. 7. 5 工 艺 设备设 施 管理。企业应保 证 下列设备设 施 运 行 安全可 靠 、 完整 : a) 紧 急 停 车 系统 ; b) 监控报 警 系统 ; c) 连锁 报 警 系统 ; d) 事故处理系统 ; e) 各 类 动 设备,包括备用设备。 6 危险作业管理 6. 1 吊装作业管理 应建立 并 保 持 吊 装管理控制 程 序 , 以 控制和 消除 吊 装作业 中 潜 在 的风险。 吊 装作业管理应 符 合 GB 30 87 1的要求 。 6. 2 动火作业管理 应建立 并 保 持动 火 作业管理控制 程
36、 序 , 以 控制和 消除动 火 作业 中 潜 在 的风险。 动 火 作业管理应 符 合 GB 3 08 71的 要求。 6. 3 动土作业管理 应建立 并 保 持动 土 作业管理控制 程 序 , 以 控制和 消除动 土 作业 中 潜 在 的风险。 动 土 作业管理应 符 合 GB 3 08 71的 要求。 6. 4 断路作业管理 应建立 并 保 持 断路 作业管理控制 程 序 。 以 控制和 消除 断路 作业 中 潜 在 的风险。 断路 作业管理应 符 合 GB 3 08 71的 要求。 6. 5 高处作业管理 应建立 并 保 持高 处作业管理控制 程 序 , 以 控制和 消除高 处作业 中
37、 潜 在 的风险。 高 处作业管理应 符 合 GB 3 08 71的 要求。 6. 6 设备检修作业管理 应建立 并 保 持 设备检修作业管理控制 程 序 , 以 控制和 消除 设备检修作业 中 潜 在 的风险。 设备检修作 业管理应 符 合AQ 3 02 6的 要求。 6. 7 盲板抽堵作业管理 应建立 并 保 持 盲板抽堵 作业管理控制 程 序 , 以 控制和 消除 盲板抽堵 作业 中 潜 在 的风险。 盲板抽堵 作 业管理应 符 合GB 3 08 71 的要求。 6. 8 受限空间作业管理 DB 45 /T 1 19 9 20 15 11 应建立并保持受限空间作业管理控制程序, 以控制和
38、消除受限空间作业中潜在的风险。 受限空间作 业管理应符合GB 3 08 71 的要求。 6. 9 危险化学品储罐区作业管理 应建立并保持危险化学品储罐区作业管理控制程序, 以控制和消除危险化学品储罐区作业中潜在的 风险。危险化学品储罐区作业管理应符合AQ 3 0 18的要求。 7 综合要素管理 7. 1 应急与事故处置要素管理 7. 1. 1 应急要素管理 企业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管理应按照GB /T 29 63 9 和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的要求执行。 7. 1. 2 事故处置要素管理 企业生产安全事故的报告和处置应按照生产安全事故信息报告和处置办法的要求执行。 7. 2 职业健康管
39、理 企业应根据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建立员工职业健康控制程序和健康检查监护制度, 及时识别和控制职业健康方面的有害因素, 掌握员工安全健康状况, 保障员工职业 健康, 并应为员工创 造安全、健康的作业环境。 8 预控保障管理 8. 1 基本原则 磷酸生产企业应从组织保障、 制度保障、 技术保障、 资金保障、 文化保障等方面建立、 实施、保 持 和持续改进危险化学品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程序, 并形成文件。 以保障危险化学品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 能够得到有效的实施和运行。 8. 2 组织保障 企业应首先从组织上给予落实和保证, 建立安全生产风险预控管理组织机构, 以组织、 协调、 指导、 监督风
40、险预控管理工作,为磷酸安全生产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实施和运行提供组织保障。一般包括: a) 成立管理领导机构, 制定安全生产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方针和目标、 制定领导承诺管理程序和 宣传管理程序文件, 负责风险预控管理全过程。 形成文件的承诺, 并确保这些承诺转变为人力、 物力、财力和专项技能技术等资源的支持; b) 任命管理者代表; c) 组建工作小组外, 视企业的规模、特 点的不同或预控管理体系建立的需求和进展状况, 还可以 在相应层次上进行有关人员机构的组织安排: 1) 机构成员在不同层次的有代表性的人员组成,职责明确、分工合理; 2) 应界定安全生产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范围,形成文件,付诸实
41、施,并予以保持; 3) 定期评审,以确保管理体系与企业本身保持相关和适宜。 8. 3 人员保障 DB 45 /T 1 19 9 20 15 12 实行 员工准 入 管理,包括: a) 企业主要 负责 人、 企业分管安全 负责 人、 分管生产 责任 人、 分管技术 负责 人 及专 职安全生产管 理人员的安全 资 质应 符 合 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 许 可 证实施 办法 的要求 ; b) 企业应 当 有注 册 安全工 程 师 从事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 c) 特种作业人员应 符 合 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 培训考 核管理规定 的要求。 8. 4 制度保障 8. 4. 1 安全生产风险预控管理制度
42、的约定 企业应建立 健 全与安全生产风险预控管理 相关 的 方针 和 目 标管理、 资 源配置、 投入 保障、 能 力评 价 、 信息管理、 承 包 方 评 价 与管理、 文件和 资料 、 责任 、 激励约束 、 隐患排 查、 风险管理与控制、 员工 行为 、 人 才 体系建设和文化建设、 安全 会议 、 教育 培训 、 技术审 批 、 安全监 测 、人 员 操 作、 设备使用、 应急 救 援 和 响 应、 监督检查、 考 核评审、 灾害 预防、 跟 班 带 班 、 班组 建设、 职业 健康 安全、 环境保护 等 管理 制 度 , 并确 保: 各项 规 章 制 度 贯彻 到 全体员工 ; 有
43、相 应 机构 、 部门负责 上 述 规 章 制 度 的修定、 修 订 、 培训 、 监督检查与 考 核。 8. 4. 2 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与控制程序的建立与保持 企业应建立 并 保 持 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与控制 程 序 , 以 识 别 和 获取 适用的法 律 、 法规、 标准和 相关 要 求。 并确 保: a) 企业 相关活动遵 守 适 时 的法 律 、法规、标准和 相关 要求 ; b) 及时 更 新有 关 法 律 、 法规、 标准和 相关 要求的信息, 并将这些 信息 传 达给员工和其 他 的 相关方 ; c) 资料 齐 全 完善 ,有 目 录 清 单。 8. 4. 3 体系文件、记录的规范管
44、理 企业应 以 规范体系文件、 记录 的管理, 保 证在 体系运 行 的 各 个 场所、 岗 位 都 能 得 到相关 有 效 的文件 、 记录 , 记录 不仅是预防和 纠 正措施 的依据, 也 为 审核和评审提供依据。 并确 保: a) 有 专 人 机构或 人员 负责 文件 收发 、 传 达、 归档; b) 文件 收发 、 归档 应有 记录 , 并形成目 录 清 单 ; c) 作 废 文件有标识, 销毁 文件有 记录 , 无在 用的 无效 、 失效 文件 ; d) 与风险预控管理体系 相关 的 各 种 记录 应 字迹 清 楚 、标识 明确 , 并 可 追溯 相关 的 活动; e) 记录 保 存
45、 和管理应 便 于查 阅 , 避免 损坏 、 变 质 或 遗 失 , 并明确 记录 保 存 期限。 8. 5 技术保障 企业应建立、 实施并 保 持 安全技术管理与控制 程 序 , 用于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 专 业技术管理, 为 企 业 高层 的 决 策 提供技术 支 持 。应 对 因突变 技术故障导 致 的 紧 急事件 发 生, 加强 重大危险源监控和应急工 作。 并符 合: a) 应 优 先采取 国 际 、国内 先进 安全技术标准、 方 法、工 艺 、设备、设 施; b) 应 针 对危险化学品 具 体 实际 ,制 定 专项 安全技术 方 案和 消除措施 , 确 保 在任 何 紧 急 情况 下
46、 均 有 效; c) 组织 开 展 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 科 研和学术 交流 ; d) 负责组织 重、特大事故的 调 查和处理。 8. 6 安全资金保障 DB 45 /T 1 19 9 20 15 13 企业应建立安全生产投入保障机制和完善资金管理与控制程序, 为实施和改进安全生产风险预控管 理体系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并符合: a) 企业应以上年度实际营业收入为计提依据, 采取超额累退方式按照 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 使用管理办法第八条规定的标准平均逐月提取和第二十条规定的范围使用; b) 企业应当建立安全生产费用管理制度,对安全投入资金进行统一决策、管理和支配; c) 安全专项资 金的提取、
47、使用应遵循 “统筹安排 、突出重点 、注重实效 、规范使用 ” 的原则, 确保专款专用; d) 有专门部门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确保投入的安全生产资金有效使用。 8. 7 安全文化保障 企业应建立 并保持企业 安全文化建 设管理程序 ,按照AQ/T 90 04要求,根据企业自 身安全生产 的特 点和内、外部文化特征,积极开展和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及宣传教育培训工作,以发挥安全文化的导向、 激励、凝聚和规范功能。安全文化建设应: a) 明确安全文化内涵、目标、内容、模式、建设流程,并最终形成实施方案; b) 以实现员工自我管理为目标; c) 全员参与、 全 过程、全 方位地贯穿于企业的各项管理。
48、形成企业的安全生产风险预控管理文化 和理念,并转化为每一个员工的日常行为; d) 全面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从根本上建立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 e) 企业主要负责人是企业安全文化的倡导者和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直接责任者。 9 检查、内审与评审 9. 1 检查 9. 1. 1 企业应制定反映企业全面风险预控管理绩效的考核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应: a) 涵盖并满足本标准的要求; b) 结合企业自身特点; c) 符合促进风险预控管理的方针和目标的实现。 9. 1. 2 企业应定期或不定期对照评价标准进行监督检查,检查应: a) 系统、全面; b) 重点关注可能产生不可承受风险的危险源; c) 记录真实、
49、准确、可追溯。 9. 1. 3 企业应对检查发现的不符合项: a) 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b) 按照不符合的处理程序予以纠正; c) 重新审核或制定相应防范措施,防止再次发生。 9. 2 内审 企业应制定并保持体系审核程序, 每半年至少一次开展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审核。 以审核实施情况与 体系的符合性,评价是否能满足企业的方针和目标。体系审核应: a) 覆盖体系范围内的所有运行活动; b) 由能够胜任审核工作的人员进行; DB 45 /T 1 19 9 20 15 14 c) 对审核 结果进行 记录 , 并 定期 向 管理 者 报告, 管理 者 应对审核 结果进行 评审, 必要 时采取 有 效 地 纠 正措施; d) 及时将 审核 结果 反 馈 给 相关方 , 以 便 采取 纠 正措施; e) 对 已批 准的 纠 正措施 制定 行动 计 划 , 并做 出 跟 踪 监 测 安 排 , 以确 保 各项 建 议 的有 效 落 实; f) 如果 可 能 ,审核应由与所审核 活动无 直 接责任 的人员 进行 。 注: 这里“无直接责任的人员”并不意味着必须来自企业外部。 9. 3 管理评审 企业应 每年至 少 一次 对安全生产风险预控管理体系 进行 评审, 以确 保其 持续 适 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