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13-2014 年第一学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科目考查卷专业: 班级: 任课教师:赵 芳 姓名: 学号: 成 绩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末考查试题1.列宁说:要使革命到来,单是“下层不愿”照旧生活下去通常是不够的,还需要“上层不能”照旧生活下去。请结合这段话分析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辛亥革命必然爆发!以列宁的话:“要使革命到来,单是“下层不愿”照旧生活下去通常是不够的,还需要“ 上层不能 ”照旧生活下去”来说:“下层不愿”可理解为民不聊生。当时清政府被迫与帝国主义列强签订各项条约,导致巨额赔款;在十几年内,清政府的财政开支增加了好几倍;在民间,各种新税旧税不断增加,农民收入过低,各级官吏中饱私囊,致
2、使民怨沸腾;而且,鸦片之前在中国横行,致使民众没有健壮的体魄;另外,由于干旱等天灾横行,农民作物收成过低,却还要向地主缴纳大量租税。全国人民苦不堪言,在中外反动派的严重压迫下,各阶层人民的斗争不断,短短十年间,全国各地发生的大规模民变达1300 多起!他们反洋教、抗捐、抗税、抗租、罢工、罢市等等,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愤慨和争回自己的权利。“上层不能”可理解为上层裂变、腐败。当时的清政府早已经成为2洋人的朝廷,割地、赔款,当权者有名无实,做什么都还需要看洋人的脸色,可见清政府是多么的无能。虽然在清王朝危亡之际,宣布实行“新政” ;但新政的目的只是为了巩固皇权,根本没考虑到天下百姓,这使得社会矛盾更加
3、激化;比如在成立责任内阁中,13 位大臣有 9 人是满族,其中 7 个是皇族。这就是很明显的把主要权利握在皇族手里! 为了支付巨额赔款,各级官员大肆搜刮民财,数额本来就不多,却还要从中克扣;另外卖官鬻爵现象层出不穷,上级官员为了积累财产,将各种职务以高低价格向有钱人出售,可见官员的腐败是多么严重!“君教民反,民不得不反” 。正是由于当权者腐败无能,把百姓逼往绝地,叫百姓生不如死,才使得广大民众奋起抗争,投身革命。所以说辛亥革命必然爆发!2作为大学生,应该如何看待当前的文化入侵现象2.1 概述文化入侵为一个国家或民族对它国或另一民族通过文化改造和思想改造而达到的征服行为。 “侵略 ”,指的是一个
4、国家或民族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它国或另一民族的征服行为。因此,文化入侵,我们可以定义为一个国家或民族对它国或另一民族通过文化改造和思想改造而达到的征服行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底蕴,文化底蕴的存在也就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形式,中华文明自传说中的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历经三皇五帝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等时代的酝酿,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发达受到了当时当地的情况制约,可能现在看来很多文明的成分都已不足取,但至少这些文明历经岁月的洗刷和磨练,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外族对中华民族的侵略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在战争年代,他们的侵略工具是大炮加飞机,在和平年代,他们的侵略工具则
5、是文化。 2.2 文化入侵现象3时下流行过洋节” 如何看待中国人的洋节 ”情结 情人节、愚人节、母亲节、父亲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 一方面,当一些专家、学者纷纷动议要将中国沿袭了几千年的传统节日春节改到 2月 4 日,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的时候,另一方面,国人中却有相当一部分摩登的、前卫的、新潮的新新人类,在赶西洋人的时髦,纷纷过起了洋节!面对这些光怪陆离、异彩纷呈的社会众生相,一些有识之士禁不住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怎么了?善良智慧的中国人民怎么了?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怎么了?到底该怎样看待中西文化交流?中国人该不该钟情于西洋节日?西方人是否也像我们一样崇拜中国节日? 带着
6、这些问题,我利用寒假半个月的时间,到图书馆、阅览室翻阅资料,到网上搜索相关信息,到社会上走访了各行各业的人士,现将主要观点整理报告如下 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西文化交流势不可挡,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节日文化的交流融合理所当然,自然而然。 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高新科学技术尤其是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更使地球村” 变得越来越小了。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外交事业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加入 wto 之后,在诸如香港、上海这些东西方文化水乳交融和剧烈碰撞的国际大都市里,西方文化理念和东方传统道德,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融合得是那么自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融合在更大范围的地域内扩展开来。受了西方文化理念影响的人们
7、在欢天喜地的过着各式洋节的同时,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他们也过得热闹非凡。由此可见,中国人多一些畅快抒发心情的洋节有什么不好呢?不是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走近圣诞节、情人节的同时,也学会了在母亲节、父亲节给老人献上一份祝福了吗?谁说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是相辅相成、多元文化共存的综合体呢? 二、 对待一系列西方洋节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坚持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 原则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自己来拿! 在如何继承民族文化遗产这个问题上,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我们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照单全收,我们要运用马列主义历史地、辩证的哲学眼光和态度,去批判的吸收。在如何借鉴西方
8、外来文化这个问题上,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先生就在他的政论名篇拿来主义中明确指出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综其两端,我认为,对待一系列西方节日的正确态度,应该是不盲目崇拜,不迷失自我;既不全盘西化,照单全收,也不全面否定。2.3 文化入侵的危害4经常说,要完全侵略一个民族不仅仅是让它的公民臣服,最重要的是文化入侵,让这些人完全的认同自己的文化和思想,其实有思想的投降并不可怕,真正让人心寒的是麻木而没有思想的行尸走肉。就像鲁迅先生笔下的那些中国人。他们利用所有能利用的文化载体,利用所有能利用的机会,大肆推行它的价值观、政治理念、文化理念,这是一种“ 隐性” 的文化侵略。而文化侵略比政
9、治侵略、军事侵略、经济侵略对一个国家的伤害更为深远。2.4 中国要警惕外来文化入侵新华网专稿:日本产经新闻23 日发表文章,认为中国正在警惕外来文化入侵。文章摘要如下。静静地诉说着北京悠久历史的北京故宫内,经营着一家美国的咖啡连锁店星巴克。本月,中国一位新闻主播在自己的博客中批评故宫里的星巴克,说它是“ 视觉污染 ”。他建议把星巴克搬离故宫。而几乎就在一夜之间,这位新闻主播的博客点击率就超过了数十万。 “故宫里的星巴克是现代商业的病毒”等等谴责,也随之而来并迅速在网络上流传。对于网络上的这种呼声,中国各大报章和电视台纷纷予以大规模报道。但另一方面,拥护故宫里的星巴克的人也不在少数。有人说:“单
10、纯地谴责星巴克是不公平的。 ”更有人认为,说起“文化破坏”和“视觉污染”,中国一些地方官员在名胜古迹上到处挥毫泼墨地写下“ 天下第一”的牌匾比故宫里的星巴克更加“罪孽深重”。一个故宫里的星巴克突然引发了如此大范围的激烈讨论,恐怕不仅仅是因为外国商业主义破坏了中国的景观和传统文化那么简单。从去年开始,中国强化了文化管理政策,规定要从小学开始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很明显,中国对外来文化进入中国表现出了高度警惕。中国科技部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从去年开始提倡保护国内产业,强调外资型经济的脆弱性。报纸、电视、网络上对“洋名牌” 的批评声也不绝于耳。这种舆论得到了本来就与这些国际大品牌毫无干系的广大老百姓的
11、热烈响应,因而迅速扩大和蔓延。5星巴克近年来在中国大获成功,成为了中国小资阶层的宠儿。可转眼间,星巴克却成了外国品牌和外资侵蚀中国文化的负面典型。饱含着咖啡文化的星巴克似乎有赶超并取代中国传统茶文化的载体“茶馆”的趋势。类似“故宫里的星巴克 ”的争论,其实早就出现过。南京夫子庙里的麦当劳、北海公园里的肯德基,都曾经一石激起千层浪。但是,当时反对声最为高亢的,只是一些喜欢中国的外国人和一部分知识分子。而“故宫里的星巴克 ”之所以会引发如此大规模的争论,是不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文化政策的转变呢?2.5 怎样对待外来文化入侵中国对外开放,前提就是自力更生。然后再对外开放,和外面交流合作,取他人之
12、长补己之短。 对待外来文化也是一样,首先我们要继承、发扬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家,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那么中国有那些传统文化呢?在这里我就多说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艺术,传统思想。其中传统习俗很多,有春节,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等等。传统建筑有故宫,长城,四合院,苏州园林等等。传统艺术有书画,文学作品,雕刻等等。传统思想有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等等。每一种都博大精深,流传广泛,直接影响着我们这些炎黄子孙。 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前提下,我们应该要采取一中正确的方法去对待外来文化,不能走极端,既不能一概吸收,也不能一概否定。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吸收
13、。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加强,无论经济,政治,还是文化等方面都开始走向一体化了,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外来的文化,好的,我们吸收,不好的,我们去掉。这样才能在一体化的世界中求得生存和发长。才能使我们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成为东方的一颗璀璨的星。6请谈一下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感受,有何意见或建议。首先, 纲要课教学是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大学生一种时代使命感和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将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放在世界背景中考察,从全球视角下审视中国所走过的历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加深对中国道路的理解。一代伟人邓小平曾经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培养时代所需要的国家有用
14、人才,需要教师在育人过程中不断探求教育与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在担负着对广大青年学生进行了解国史、把握国情的教学任务的同时,也在使广大学生学会阅读历史,学会思考现在,学会如何展望未来。其次,运用多种形式开拓学生的思维结构。如参与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改变被动听课的局面,激发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兴趣;情景再现法学生通过扮演某个人物或者参与某个事件,再现历史情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意识;专业结合法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特点,使之更加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使思想政治理论真正“入心” 、 “入脑” ;联系实际法引导学生联系自身成长经历、联系改革开放的实际来学习,增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实效性,等等。这两点,您都有做到,尤其是新闻环节,这必须坚持。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