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精选(治学励志篇).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3674004 上传时间:2018-11-15 格式:DOC 页数:118 大小:282.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精选(治学励志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8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精选(治学励志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8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精选(治学励志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8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精选(治学励志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8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精选(治学励志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治学励志篇1. 【标题】董遇“三余”时间【故事】东汉末年,有一个人名叫董遇,他从小喜欢学习。不管走到哪里,他身上总是带着书,一有时间就坐下来学习。后来,董遇成了大学者。有人问董遇:“你是怎么读书的?”董遇回答:“我遇到读不懂的书,就反复地看,反复地读。 ”这个人反问:“反复读一本书,哪有那么多时间呢?”董遇说:“那就利用三余的时间。 ”这个人好奇地问:“什么是三余的时间?”董遇说:“冬天是一年的剩余,夜晚是白天的剩余,下雨天是晴天的剩余。只要用好了这三余时间,就有时间读书了。 ”【启迪】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可见,时间对于我们来说是尤其珍贵,而如何有效利用时间来进行学

2、习,是我们每个人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董遇“三余”时间,充分体现了他善于学习和善于利用时间的方法。服刑人员不妨借鉴其方法,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文化知识,同时需要记住的是,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只有这样,你才能有所收获。2. 【标题】孔子“三十而立”【故事】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的父亲死得早,家里很穷困。孔子的母亲带着他,靠给人洗衣服、做针线维持生活。而孔子从小就勤奋好学,2他一边干活,一边学习,读了很多诗书,并学会了各个国家的礼仪。随着孔子的学问越来越深,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大,慢慢地有许多人来向他求教学习。在孔子 30 岁那年,他创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私塾。只要是诚心来学习的人,不分贵贱,孔子都用

3、心教导。由于孔子知识渊博,而且课也讲得好,所以他的弟子越来越多,他的私塾最终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和支持。【启迪】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将人的一生划分为若干个阶段,并阐明了各个阶段该做什么事和懂得哪些道理。三十而立的意思是人到了三十岁这个年龄,就应该承载起社会责任并立足社会。这个故事告诉服刑人员:勤奋好学是每个人都需要具备的一种品德,凡是有所成就的人,都是经过勤学苦练才逐步走向成功的。3. 【标题】沈括上山看桃花【故事】沈括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科学家。他从小就喜欢学习,喜欢思考。有一次,他读白居易的诗。当读到“人间四月芳

4、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时,他感到不可理解:为什么我们这里花都谢了,山上的桃花才刚刚开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天气还有些冷。沈括几经寻找后,终于发现了几处桃林,满树的桃花开得正艳。原来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因此花期才比山下来得迟。正是凭着这种求索精神,沈括后来写出了我国古代著名的百科全书3梦溪笔谈 。【启迪】沈括为了解开疑惑,毅然决定实地考察,正是凭着这种认真求索的精神,他不仅得到了正确的答案,并且后来成为了北宋时著名的科学家。服刑人员在学习中一样会遇到许多不明白的地方,应该像沈括那样认真执著,付诸实践,才能彻底地解开迷惑,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4

5、. 【标题】魏照拜师【故事】郭泰是东汉时期的大学者,他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当时有很多人向他求教。有一个叫魏照的年青人,也拜郭泰为师。在向郭泰讨教几次之后,他就把行李也搬了过来,要住在郭泰的家里。郭泰很奇怪,就问他:“别人都是早上来晚上走,你为什么要住在我这里?”魏照诚恳地说:“我很佩服您的学识和为人。现在有知识的老师很容易找,但能传授做人道理的却不多。而您正是这样的人,所以我希望能时刻伴随您的左右,朝夕学习。 ”郭泰听了很受感动,就留下了魏照,从此更加用心地教导他。后来,魏照也成为了大学者。【启迪】我们除了要虚心学习文化知识外,还要悉心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做一个真正品学兼优的人。魏照拜师的目的

6、,不正是为了德学兼备、完善自我吗?在如今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中,要想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就要学会做人做事之道。成功的机会是均等的,只要找到了为人处世的方式,才能使我们的人生更加精彩。5. 【标题】陆羽痴迷写茶经4【故事】陆羽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茶叶专家,人称“茶圣” 。相传他曾经为了写茶经而到四川三峡一带考察。一路上,他遇到山就上山采茶,遇到河就到河边品尝水的滋味,然后分别记下这些茶叶和水质的特点和区别。他回家时,行李中的全是一路记载的笔记和收集的资料。后来,陆羽从南京来到浙江,在山间隐居,专心写书。这期间,他经常到山上四处寻找、采摘茶叶或品尝山泉,每次都是天要黑了才回来。不了解他的人都叫他“楚狂”

7、。正是对茶道的热爱加上勤奋好学,陆羽写出了我国茶叶史上的经典之作茶经 。【启迪】古人说:“做任何事情,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陆羽之所以能成为“茶圣” ,正是因为他对茶道的热爱和乐此不疲的态度。服刑人员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就需要有这种痴迷的钻研精神,它将成为你学习之路上精益求精、攻克难关的致胜法宝。一旦你付出了,就一定会有收获,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6. 【标题】孔子诲人不倦【故事】孔子一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教书,他教导过许多学生,号称“孔门弟子三千” ,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孔子是一位良师,他讲课时总是力求把要点讲清楚,让每个学生都能明白;而且孔子善于启发,他

8、总是耐心地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把学生的特长都开发出来。因此,孔子的学生思想都很活跃,而且许多人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比如颜回、子路等学生,在当时就是很有名望的人。正是由于孔子学问高深,5教书育人,诲人不倦,后人才把他尊称为“孔圣人” 。【启迪】孔子认真负责地教育学生,并且诲人不倦,循循善诱,这是他对待教育的一贯态度,令人钦佩。在现实生活中,有部分服刑人员也承担着教人的工作,有的在狱内传授文化知识,也有在车间从事工艺流程指导,还有的直接传授技术等,在传授或指导别人时,一定要耐心细致,认真负责,力求使每个学员掌握知识与技能诀窍,这样才不愧为人师。7.

9、 【标题】萨都刺一字之师【故事】萨都刺是元朝的著名诗人。一次他在山上游玩,天突然下起了雨,就只好到附近的寺庙里避雨。这时,寺庙的晚钟响了,声音宏亮而悠扬。萨都刺灵感突发,写出了两句诗:“地湿厌闻天竺雨,月明来听景阳钟。 ”这两句诗意境空阔,很快在当地传扬开来,大家纷纷称赞。不料一位老者听了,说:“也不怎么样嘛。 ”萨都刺听说后,马上找到那位老者请教。老者说:“这两句诗里,上句有个闻字,下句有个听字,都是一个意思,不如把闻改成看字。 ”萨都刺觉得非常有道理,于是拜老者为师,此后经常找他谈论诗句。【启迪】再高明的学者也会有疏漏的地方,因此,即使成就很高的人,也要不断地向他人学习,这样才能取得更大的

10、进步。孔子曾说:“我不是生下来就知道很多知识的,只不过喜欢读书并不耻下问而已。 ”著名诗人萨都刺的故事,再一次告诫服刑人员,无论对待何种形式的学习,都要以勤奋钻研、虚心求教的态度去践行。68. 【标题】刘完素虚怀若谷【故事】刘完素是宋朝很有名的医学家。有一次他生了病,吃了许多药,病情也不见好转。一天,他的朋友张元素来探望他。张元素也是个大夫,他提出给刘完素看病。刘完素心里有些不愿意:自己的病如果被他治好了,那不是很没面子?但他转念一想:我平时最提倡同行间互相学习,怎么轮到自己就糊涂了呢?于是,他很高兴地请张元素帮他治病。两人一起分析病情,研究药方,终于找到了病根。不久,刘完素恢复了健康。此后,

11、两人经常在一起,交流医学上的疑难问题,医术都大有长进。【启迪】有才能的人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知识丰富的人向知识贫乏的人请教,这是一种谦虚的态度。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时,你的缺点正好是别人的优点,学习应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刘完素的故事告诉服刑人员,知识再渊博的人也有不足的地方。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虚心接受并采纳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并诚挚地学习别人的长处。9. 【标题】愚公移山【故事】古时候有个老人,人们都叫他愚公。他家门口有两座大山,一座叫王屋山,一座叫太行山。这两座山挡住了出门的路,于是愚公决心把这两座山搬走,他带着他的儿子开始挖山。有个叫智叟的老头说:“你们这样做实在太愚蠢了,山这

12、么大这么高,就凭你们几个人根本不可能把它挖掉。 ”愚公就说:“我们父子是挖不完,但我死后还有子子孙孙。这两座山虽然高,却不会再长。我每天挖一点,7总有一天会把它挖掉。 ”就这样,愚公每天坚持挖山。后来,愚公的精神感动了上天,上天派来两个山神,把这两座山给搬走了。【启迪】学习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苦的过程。要想学有所获,就必须有坚强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学习中,可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这时需要坚持,需要有坚强的毅力。西晋文学家左思整整花了四年的时间,才完成他的著作三都斌 ;张海迪花了 49 年的时间完成了 200 万字的著作。其坚强的毅力和敢于吃苦的精神堪为典范。俗语说:“万丈高楼平地起” 、

13、“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事实告诉人们,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随随便便取得的,都是持之以恒、从一点一滴做起、日积月累的结果。10. 【标题】孔子后生可畏【故事】一次,孔子坐着马车经过一条小路,半路上遇到一个孩子用泥土堆了个城堡,挡住了去路。孔子就问他:“你不让路,我怎么过去呀?”小孩说道:“从来只有马车给城堡让路的,哪有城堡给马车让路的?”孔子没想到这小孩这么会说话,非常吃惊,就表扬他说:“想不到你小小年纪,懂的事情可真不少。 ”小孩回答:“鱼生下来三天就会游水,兔子生下来三天就会在地上跑,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有什么大小之分吗?”孔子听了这话更是钦佩,忍不住感叹道:“真是后生可畏

14、啊!”【启迪】孔子博学多才是众所周知的,连他都觉得后生可畏。这就足以说明孔子在对待知识的问题上,是极其谦虚的。因此,在改造生活中,服刑人员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哪怕对方比自己年轻,资历比自己浅,8只要别人在某些地方比你强,就应该放下“面子” ,谦恭地学习别人的长处。11. 【标题】谈迁重写国榷【故事】谈迁是明朝末年的穷秀才,他历尽千辛万苦,花费 27 年时间,写出了一部关于明朝的史书,并将其定名为国榷 。不料,就在书稿完成后不久的一个晚上,谈迁家里闹贼了。小偷见谈迁家里没什么可偷的,就顺手把谈迁的书稿拿走了。变迁发现书稿丢失了,不禁痛哭流涕。这一年,他已经 53 岁了。但谈迁很快就振作起来,并

15、对自己说:“我的手还在,怎么能这么消沉呢?”于是他决定重新写国榷 。4 年过去了,谈迁终于重新写出了一本国榷 。这部书资料翔实,内容完备,成为后世学者研究明史的必读之书。【启迪】一介穷书生,用 27 年的时间编纂史书,他所付出的精力和遭遇到的窘境是可想而知的。屋漏偏逢连夜雨,在他 53 岁那年,书稿丢失,可以想象他当时的心境是何等悲痛。但谈迁并没有消沉,再一次重写国榷 ,成为了千古美谈。鲁迅先生说过:“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去应付一切不幸。遇到困难、挫折、失败就惆怅、迷惘、灰心丧气,这是软弱的表现。 ”12. 【标题】孔子有教无类【故事】只要有人想学

16、习,就应该教育他,而不要管他是什么出身、9什么品性,这就是“有教无类” 。这个主张是孔子首先提出来的,他也是这么做的。他的学生所从事的职业五花八门,子贡是商人,颜涿聚当过强盗,子张是做马匹交易的经纪人;国籍也各有不同,曾子是鲁国人,子张是陈国人,子游是吴国人;学生性格也有很大差异,高柴愚笨,曾参迟钝,仲由鲁莽。有人问子贡:“孔子的学生怎么这么杂?”子贡回答:“老师自身很端正,想来的人都不拒绝,想走的也不阻止,所以很复杂。 ”而“杂”正体现了“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启迪】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其“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人性论。 “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说

17、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基于“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的”的认识,孔子才作出了“有教无类”的决断。 在现实生活中,正确的教育方法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同样能促使我们完善自身,服刑人员虽然身陷囹圄,但仍然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应该克己勤勉,永不懈怠。这样,你才能为将来回归社会后筹集到有效的资本。13. 【标题】吕蒙读书【故事】吕蒙是三国时吴国的大将,他曾多次立下大功,却不爱读书。于是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大将军了,肩上担子很重,一定要多读读书,长点见识。 ”吕蒙便开始读书。慢慢地,他发现书中有很多以前他根本不知道的东西。一次,他读到孙膑用“减灶计”诱使庞涓轻敌,最后打败庞涓的故事,感

18、到眼界大开。于是,吕蒙逐渐爱上了读书。在军务繁忙之余,他便一头钻进书堆里,如饥似渴地阅读古代的兵法和史书。几年下10来,吕蒙的军事才能大有长进。孙权大为高兴,就让吕蒙担任了大都督,统领全国兵马。【启迪】不论什么时候,学习都是不可缺少的。古人说:“生下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学习之后知道的人,是次一等的人;经历困苦才学习的人,又次一等;经历了困苦还不知道学习的人,就是最下等的人。 ”当前,服刑人员正在经历困苦,在这种环境下,如果还不抓紧时间学习,可能就真的会成为最下等的人了。所以,服刑人员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增长自己的才干,为今后的就业谋生做好充分的准备。14. 【标题】毛空道听途

19、说【故事】春秋时期,齐国有个人叫毛空,他最喜欢从别人那里打探各种传闻,然后再去讲给朋友们听。一次,他告诉他的朋友艾子:“咱们这里有个人养了一只特别能生蛋的鸡,昨天这只鸡居然生了个鸭蛋。 ”艾子听了直笑,他问毛空:“怎么可能呢?”毛空见艾子不信,就急忙说:“哎,真的,那天有只野鸭子从天上掉下来摔死了,那只鸡吃了野鸭肉,后来就生了个鸭蛋。 ”艾子心想:野鸭能飞多高呀?还能从天上掉下来摔死?于是他反问:“那你告诉我那只鸡是谁家养的?”毛空见艾子刨根问底,只好支吾着说:“这事儿是我在路上听别人说的。 ”【启迪】听到小道消息就到处传播,实际上是背弃道德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道听途

20、说的习惯,殊不知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便在无形中拉开了你与道德之间的距离。所以,服刑人员在改造过程中,对于道听途说未经证实的事情,不应轻易相信,更不应四处传11播,千万不要养成这种不良的习惯。15. 【标题】车胤囊萤夜读【故事】车胤是晋代的名臣,以博学闻名。他从小勤奋好学,但家里特别穷困,有时甚至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这样一到晚上,车胤就不能读书,为此,他非常苦恼。一个夏夜,车胤无聊地坐在屋外纳凉。这时,在草丛里飞来飞去的萤火虫引起了他的注意,那些小虫子身上一闪一闪的亮光多像灯光呀!他赶紧找来一个用白纱制成的小口袋,一口气捉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口袋里。这么多虫子发出的光聚在一起,不就是一盏小小的灯吗?

21、车胤拿着这盏“灯” ,高兴地进屋读书去了。就这样,车胤经历长年累月的苦读,终于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启迪】晋朝一代名臣车胤,小时候家里的条件并不好,甚至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但他为了读书学习,并不气馁,用装了几十只萤火虫的“灯”勤奋读书,最后终于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古人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尚且好学不厌,现在党和政府为我们提供一个如此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于在文化、技术等方面都比较匮乏的服刑人员来说,就更应该努力学习,奋发向上,不要浪费了求知求学的好时光。16. 【标题】李谧青出于蓝【故事】南北朝时,李谧 18 岁就拜当时的大学问家孔璠为师。孔璠知识渊博,为人谦虚,学生们都很敬仰他。李谧拜他为师后,学习

22、非常刻12苦。没过几年,甚至连孔璠都有不如李谧的地方了。一次,孔璠读书时不太理解书中的一段话,就请教李谧:“你看这段话是什么意思?”李谧认真地分析了那段话,然后详细地回答了老师的问题。有人问孔璠:“你做老师的倒要请教学生,就不怕在学生面前失去威信吗?”孔璠不在乎地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老师也不是固定的,谁懂得多,谁就可以做老师。 ”问他的人听了,信服地点点头。【启迪】 增文贤文中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 ”孔子说:“后生可畏。 ”李谧的老师孔璠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可见,对于任何一个勤奋好学的人,我们都不能轻视,新旧交替是自然规律的具体体现,前人已一语道破了其中玄机

23、。服刑人员应该知道:只要别人比我们懂得多,无论他是什么出身和什么年龄,都有资格做我们的老师。同时,要端正学习态度,不懂就问,虚心请教,不以向比自己学识差或地位低的人去请教为可耻。17. 【标题】孔子以渔夫为师【故事】一天,孔子与众弟子在树林里休息,孔子弹琴自乐。附近河岸边的船上有个老渔夫,他问孔子的弟子:“这位弹琴的老人是谁呀?”子贡说:“他就是以仁义、忠心而闻名的孔圣人啊。 ”渔夫说:“恐怕是危忘真性,偏行仁爱啊。 ”孔子听到后,立刻走到渔夫面前,尊敬地拜了拜他,说:“我从小就开始求学,现在都 69 岁了,还没听过如此高深的教导,因此来向您请教。 ”渔夫毫不客气地阐述了自己的见解。孔子听了很

24、受启发,不断地点头。最后,孔子谦卑地对渔夫说:“遇到先生真是我13的幸运,我愿意做你的学生。 ”【启迪】孔子自己曾说:“三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对他们的优点要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借鉴改正。 ”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服刑人员在改造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和学习别人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这样,你才能更快地进步,才能学习到更多的知识。18. 【标题】陶侃惜光阴【故事】陶侃是晋代的名将,曾为东晋的建立立下过汗马功劳。可是他小时候却很贪玩儿,不愿用心读书,母亲很为他着急。一天下大雨,陶侃没去上学,就在母亲的织布机旁玩儿。母亲让他背书,当他背到“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的时候

25、,母亲问他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他解释不出来。母亲告诉他说:“意思是日子很快就过去了,像织布机的梭子一样快。你现在读书这么不用心,日子就这么过去了,是不是很可惜啊?”陶侃听了之后,便下决心好好儿读书。从此,陶侃终日苦读,学业渐渐好了起来,为以后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启迪】英国诗人、戏剧家莎士比亚说得好:“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它。 ”时间比金子还要珍贵,因为再多的金子也买不到时间,这是至理之言。古今中外,珍惜宝贵时间勤奋学习而取得辉煌成就的人,是不乏其例的。 宋代欧阳修 4 岁时死了父亲,家里贫穷。他学习勤奋,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后来成了伟大的文学家。法国著名物理学家、化学家居里夫人,14

26、在巴黎大学理学院读书时,晚上到读书管区读书,10 点钟以后,她就回到自己房间,点上煤油灯继续攻读。后来,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这和她抓紧学习十分不开的。无产阶级伟大革命导师列宁,在大学时,由于开革命活动而被开除,他仅用了一年半的时间,自学完了大学 4 年的课程,后来参加大学毕业考试,得了第一名。在监狱这所特殊的学校里,服刑人员也同样需要珍惜所有时光,认真学习。要知道,时间飞快流逝,转眼之间,你就会步入中年、老年,到时,后悔就已于事无补了。19. 【标题】阮大铖学不尚行【故事】明朝末年的阮大铖是其名的戏曲家,在诗歌的创造上也很有成就。但是,他十分虚荣,爱慕权势,为了做官而不择手段,甘心和魏忠贤这种

27、奸邪的人勾结在一起。后来,阮大铖又怕朝里正直的人士联合起来反对他,就辞官回家避风头。但是,他不甘心默默无闻,私下里对自己的亲戚和朋友说:“我还能好好儿地活着回来,那些人可不一定。 ”后来,魏忠贤害死了那些正直的人。阮大铖知道后很得意,就又开始勾结魏忠贤,为非作歹。然而坏人终究是不会有好下场的,阮大铖后来投降了清朝,在随军出征的时候惨死在途中。【启迪】喜欢学习的人就像禾苗一样,是有用之才;不爱学习的人就像野草一样,只能当柴烧;学习了道理而不按理行事,就像穿了衣服的牛马一样,依然改不了本性。阮大铖虽然在戏曲上很有成就,但他爱慕权势,和奸党魏忠贤勾结在一起,为非作歹,最终落得了惨死的下场。服刑人员1

28、5学习了书本上的知识就要切实地去实行,要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千万不要步入阮大铖的后尘,为非作歹。20. 【标题】孔子学琴【故事】孔子不但是春秋时的大教育家、思想家,还是一位优秀的音乐家。他会弹奏许多种乐器,还会作曲、唱歌。他跟师襄学过一首曲子,曲名叫文王操 。孔子练习很多天后,师襄说:“你的曲子弹得已经很好了。 ”孔子说:“我知道这首曲子怎么弹了,可是还没学会技法。 ”孔子又练了许多天,师襄又说他弹得可以了,孔子说自己尚未掌握乐曲的主旨。又过了很久,师襄认为孔子确实弹得可以了,但是孔子还是不满足。他反复地弹奏这首曲子,直到体会出曲子所要表现的主题才罢手。孔子的这种不厌学习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

29、师襄。【启迪】学习看似简单,要学好是很不容易的。孔子之所以能成为大教育家、大思想家,跟他对待学习的态度和学习精神是分不开的。服刑人员在监狱提供的劳动岗位上学习操作技术时,应当像孔子一样不厌其烦,反复揣摸,真正掌握技术精髓,成为优秀操作手。21. 【标题】陈子昂大器晚成【故事】唐代初期的陈子昂是我国著名的大诗人。他家里比较富裕,年轻时的陈子昂并不把钱财当回事,常和一些好朋友到处游山玩水,从来没有想过要好好儿读书。18 岁时,陈子昂在学识上还是一无所知。后来,他的父母对他严加教育,他才开始觉得自己学识浅薄,感到非常惭愧。于16是,他开始奋发图强,再也不和原来的那些朋友玩了。他以成年男子的身份,和几

30、岁的孩童一样到乡里的学校求学。经过几年没日没夜的苦读,他终于学有所成,成了一名大学问家,在诗歌和散文创作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启迪】无论是聪明还是笨拙,无论学习的时间是早还是晚,只要认真读书,总会学有所成。在服刑人员当中,虽然大多数人的年龄都已超出了正常的求学年龄,但只要不放弃、不懈怠,利用监狱为我们提供的良好的学文化、学技术的平台,做到持之以恒,点滴积累,就一定会有所收获,甚至大有作为。22. 【标题】郑板桥教子【故事】清朝时的郑板桥是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他年老的时候才有了一个儿子,但却从来都不溺爱他。他怕自己死后,儿子没有独自谋生的意识,病重时,叫儿子亲手给他做馒头吃。他让厨师指导儿子

31、,但是不能代劳。于是,儿子开始学着做馒头,费了许多工夫才把馒头做好。当儿子端着馒头到父亲床头时,郑板桥已经死了。儿子伤心地哭了。忽然,他发现茶几上有张纸条。他拿起来一看,上面写着:“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 ”这时,儿子才明白父亲让自己做馒头的深刻含义。【启迪】郑板桥教育子女自食其力的故事,让服刑人员明白了教育子女的重要性,教育子女不单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承载社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由此联想到服刑人员对待学习方面,其实与教育子女一样,不能17依靠别人,要靠自己真学肯做,要靠平时的勤奋努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取得进步,得到社会的认可。23. 【标

32、题】孙康映雪读书【故事】晋朝人孙康自幼聪敏好学,但是家中很贫穷,根本没有上学读书的机会。于是,他开始利用夜晚时间读书,可是夜间读书时,必须点油灯,往往读一个晚上的书,就要用去一灯油,以孙康当时的家庭条件根本负担不起,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特别是到了冬天,长夜漫漫,他有时辗转很久,难以入睡。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便躺在床上默诵。有一年冬天,天气格外寒冷,三天两头下一场大雪。冬夜,孙康盖着薄被正蜷缩在床上,面对着北风呼啸的窗口又在背书。背着背着,突然发现窗口越来越亮,他甚至怀疑是到了快要出太阳的时候了,等他披着衣出门一看,原来是下了大雪,是白雪把窗口映亮了。孙康心想:既然白雪能映亮

33、窗口,那么一定也可以用积雪照着读书吧。想到这里,他便捧起书跑到门外,一个人蹲在雪地里,借着积雪映出的微弱亮光来读。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搓搓手脚。从此孙康不再为没有灯油而发愁。整个冬天,他夜以继日地读书,不怕寒冷,也不感到疲倦,常常一直读到鸡叫。即使是北风呼号,滴水成冰,他也从来没中断过。功夫不负有心人,孙康最终摆脱贫困家境,成为一位很有名望的学者。【启迪】孙康映雪读书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什么事都只有通过刻苦努18力,才能成功。特别是遇到困难时,不应该放弃,要动脑筋想办法,战胜困难。对于我们服刑人员来说就要利用一切时间去学习,不要放弃,不要畏惧,要在困境中磨砺自己。24. 【标题】画圣吴道子

34、的传神之笔【故事】吴道子,唐朝人,人称画圣。下面是关于他的两个小故事。吴道子画驴:有一次,吴道子去拜访某僧人,口渴时想讨杯茶喝,但是这个僧人对他却不太礼貌。他很气愤,就在僧人房间的墙上画了一头驴,然后离开了。一到晚上,他画的驴变成了真驴,满屋地尥蹶子,把僧人房间的东西给搞得乱七八糟,每天都是如此。这个僧人没办法了,只好去恳求吴道子,吴道子把墙上的画涂抹掉以合就再没发生这样的事情了。吴道子画秃尾神马:一天,金顶寺的禅师请吴道子为他在寺院画一幅画。吴道子画了一幅立马图 ,那马画得真是活灵活现。但是就在要画最后一笔马尾的时候,吴道子觉得胸闷恶心,就把画笔一搁,快步走到院里,呕吐起来。禅师忙端茶水请他

35、洗漱歇息。第二天醒来,吴道子精神好些了,但没有记起画马之事,吃过饭便跟禅师告别,下山去了。过了几天,禅师细看立马图 ,才发觉马尾巴还没有画,十分惋惜,但也无可奈何,只得将它挂在禅堂侧室里。这天,山下十几个农夫闹闹嚷嚷地冲进寺院来,怒气冲冲地对禅师说:“你们寺里的秃尾巴马,天天晚上来吃我们的庄稼,这次被我们追着进寺了,你们得赔我们庄稼。 ”禅师觉得很奇怪,说:“施主一定是弄错了,我们禅寺中从来没有养过马啊,不信就请你们搜一搜。 ”19农夫们二话不说,走进禅寺到处去寻找,却连马的影子也没见到,他们想一定是被禅师藏起来了,便和禅师纠缠不休。禅师特别想证明自己是无辜的,他冥思苦想,想了半天,忽然想起那

36、幅画来,他认为自己已经找到了答案。便对农民们说:“众位乡邻,老僧确实无马,倒有一幅吴道子大师画的立马图 ,请进屋来看看。 ”农民们一看那图上的马,都大吃一惊,这秃尾马不就是偷吃庄稼的马吗?原来,他们一直追着马的踪迹寻过来的。图中马竟跟他们所追寻的秃尾马一模一样,看它嘴里,还衔着几根青麦苗呢!于是,农夫们指着画上的马说:“就是它,没错。这匹马天天夜里偷吃我们的庄稼。 ”两则小故事,固然是一种神奇的传说,但却反映了吴道子画动物具有传神之笔。【启迪】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画圣吴道子的画之所以出神入化,是因为他勤学苦练,真正用心画画的缘故。对于服刑人员来说,不要求有吴道子一样的功夫,但要善于

37、发现自己的兴趣与特长。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要一心一意、专心致志地学文化、学技术,争取在某个方面有所突破。25. 【标题】孟母断机教子【故事】 “断机教子” ,讲的是孟母鼓励孟子读书不要半途而废的故事。孟子小时候读书很不认真,为此母亲总是很操心。有一天,孟子早早地跑回了家,当时孟母正在织布机前织布:“你怎么这么早就回来了?”20“我,我趁先生不注意,自己跑回来的。 ”孟子吞吞吐吐地说。知道他又逃学了,孟母又生气又伤心,举起一把刀,一下子就把刚刚织好的布割断了。孟子看到母亲把辛辛苦苦才织好的布割断了,心里既害怕,又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忙问:“娘,你这是做什么?难道出了什么事吗?”孟母摸着孟子

38、的头,长叹了一口气对孟子说:“学习就像织布一样,你不专心读书,就像断了的麻布,布断了再也接不起来了。学习也是这样,如果不时时努力,常常温故知新,就永远也学不到本领。 ”说到伤心处,孟母难过地哭了起来。“娘,您不要哭了,从此之后我一定好好儿学习,再也不逃学了。 ”孟子哭着说, “娘,以后我再也不会让你操心了。 ”母亲的行为,使孟子的心受到了很大的触动。从此以后,他牢牢地记住母亲的话,起早贪黑,刻苦读书,为他以后成为儒家大师打下了坚实而稳固的基础。【启迪】 “断机教子”讲的是孟母巧妙地把学习比喻成了织布,教育孟子好好学习的故事。这个故事说明,做事不能半途而废,学东西要有恒心,特别是在改造方面来不得

39、半点马虎,要扎扎实实,这样才能以良好的改造成绩来回报我们的亲人,早日回归社会。26. 【标题】贾思勰与齐民要术【故事】南北朝时期,北魏大农学家贾思勰出生在一个世代务农的书香门第之家,其祖上很喜欢读书、学习,尤其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知识的学习和研究,这对贾思勰的一生有很大影响。成年以后,他开始走上仕途,21曾经做过高阳郡(今山东临淄)太守等官职,他这个官当的与众不同,不但十分重视发展本地区的农业生产,而且亲身参与种植,饲养等。一次他养了两百头的羊,由于经验不足,事先不知道每只羊应该吃多少饲料,导致饲料供应不足,不到一年,两百头的羊死了大半。他没有放弃,又接着养了一群羊,并且种了大豆当饲料,谁知道,饲

40、料倒是不缺了,但不知道为什么羊还是死了大半。他百思不得其解。他听说有个老羊倌很有经验,便虚心向老羊倌请教,老羊倌被他的诚意感动,就把自己的经验全部传给了贾思勰。从此之后,贾思勰养的羊膘肥体壮,产奶也多,远近闻名。贾思勰认真严肃地对待科学,经过艰苦劳动,终于写出了 11 万多字,92 篇,10 卷的齐民要术 。 齐民要术一书,内容非常丰富全面,有农业百科全书之称。对于当时及后世农业和生物科学的发展,均具有重大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居于遥遥领先的地位,比其他先进民族的记载要早几百年甚至一千多年。【启迪】贾思勰写齐民要术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什么事都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不能不懂装懂,更不能半途

41、而废。对待学问,要虚心向别人学习,要深入实践,要学以致用,要通过不断探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与水平。27. 【标题】书圣王羲之【故事】东晋时期,有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他就是被人们尊称为“书圣”的王羲之。据说他从小就喜欢书法,而且非常用功,就连走路时也随22手比画着练字。日子久了,连衣服都破了。关于他的故事有:“墨池”和“入木三分”的传说。王羲之自七岁起练习书法。他勤奋好学,为了能够融合百家之长,独创一体,每天都坐在池子边练字,每天练完字就在池水里洗笔,天长日久竟将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现在绍兴兰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庐山归宗寺等地都有被称为“墨池”的名胜。据说王羲之任临州太守时,村民在城西北处兴建了一

42、座“飞云阁” ,请王羲之书写横额巨匾。王羲之在纸上写了几幅,都觉得不满意。此后,王羲之废寝忘食,专门练写“飞云阁”三个字。一天,他练字入了神,忘记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假思索地用馒头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道。当家人发现时,已经是满嘴墨黑了。就这样,三个月过去了。王羲之觉得将“飞云阁”三个字练得满意了,便将字题写在匾额上,后来刻字的木匠师傅依字镌刻,发现墨迹竟然印到木板里有三分之深。【启迪】每个人都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成功。王羲之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书圣” ,跟他的勤奋努力是分不开的。 “勤奋”是每一个成功者的秘诀,尤其对于社会上急功近利的现状,服刑人员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整天就

43、是空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争取、去奋斗。28. 【标题】陶侃励志【故事】陶侃是东晋人,在广州做官当时的广州地区,生产落后,人口不多。陶侃在那里没有多少公事可办,生活很清闲。但陶侃是一个有雄23心壮志的人,他为了锻炼身体和磨练意志,就叫人将一百多块砖放在院子里。每天一早,陶侃就把砖搬运到外面去,到了晚上,又把砖搬进屋子里。天天如此,从不间断。家里人觉得奇怪,就问陶侃为什么要这样做。陶侃回答:“我将来是要报效国家做大事的,如果生活过于舒适,将来怎么能担当重任,为国家效力呢?”过了几年,陶侃终于被调回中原,被皇帝重用。陶侃回到中原以后,尽管公务繁忙,可是在广州养成的搬砖习惯一直没有放弃,以此来磨练自

44、己的意志。他常对人说:“大禹是圣人,还十分珍惜时间。至于普通人则更应该珍惜分分秒秒,怎么能够天天玩乐?活着的时候对人没有益处,死了也不被后人记起,这是自己毁灭自己啊!”【启迪】陶侃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要胸成大志,珍惜时间,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有所作为。服刑人员不应该放弃理想,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好多愿望,这些就是生活的动力。但是,愿望的实现不是想想就能实现的,需要为之付出、为之奋斗才能实现。因此,每名服刑人员都应该珍惜时间,朝着自己的愿望努力,争取在不久的将来实现它、拥有它。29. 【标题】陈蕃立志【故事】东汉时有一个少年名叫陈蕃,自命不凡,一心只想干大事,自己住的屋子又乱又脏,却从来不收拾。他

45、父亲的朋友薛勤见状批评他:“你怎么不打扫一下房间,客人来了看到这么脏乱多不好啊!”陈蕃回答:“我是做大事的人,怎么能做这个呢?”薛勤当即反问:“你连一间屋子都收拾不好,你能做出什么大事呢?”陈蕃顿时不知道如何回答了。24【启迪】小是大的基础,大是小的积累,一切从小事做起,才能成就大业。这就启示服刑人员要注重细节的积累,今天的一点变化,明天的一点努力,后天的一点学习,这样不断地日积月累,到了一定的程度,达到一个临界点,你的质量就会发生变化,就会与其他的人拉开差距,这种差距,就是你经过努力达到一个临界点所取得的成果。当细节积累到一定的临界点,就发生了突变,突变常常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这个不知不觉

46、就是量的积累。其实,无论是改造还是以后的事业,我们都应该从小事去做起,从“扫一屋”开始,将来才能有机会“扫天下” 。30. 【标题】画家顾恺之【故事】顾恺之是东晋时期一位有名的画家。他刚出生,母亲就去世了。他就跟着父亲、祖母一块过日子。在他四五岁的时候,就问父亲,母亲长什么样。父亲不知道该怎样回答他,就把母亲的样子详细地告诉了他。从此以后,顾恺之再也不出去玩儿了,整天待在屋里。一天,父亲来到他的房门前,往里一看,他正在画画呢。 “孩子,画什么呢?” “我在画母亲呀。 ”顾恺之拿着一张画好的画给父亲看, “父亲,您看看,像母亲吗?”“不像,一点儿都不像。 ”父亲说。顾恺之听了,不伤心也不生气,还

47、是接着画。转眼间,半年过去了,他又拿着画来问父亲。 “父亲,您看这回像了吗?”父亲看了看说:“就是脚有点儿像,别处都不像。 ”顾恺之听了,觉得挺高兴,回到屋里,又开始从早到晚地画起来。半年多过去了,他又拿着画给父亲看。父亲看了,说:“这回像的地25方比较多,就是眼睛不像。 ”顾恺之一听,问道:“您再说说母亲的眼睛长得什么样吧!”父亲又描述了一遍。顾恺之回到屋子里,从早到晚专心画眼睛。过了半年多,顾恺之又拿着画给父亲看。这回父亲一看,吓了一跳,说:“太像了!尤其是这双眼睛,这就是你母亲呀!【启迪】 “行百里走半九十” 。坚持不懈,才能学有所成。只要你不断辛勤灌溉所种下的种子持续去学习。那么就会走

48、出人生的冬季、进入春季,那么多年看似不见成效的努力终必会有收获硕果累累的一天。因此,对服刑人员来说,要凭毅力与韧性去追求所企望的目标。31. 【标题】鉴真东渡【故事】鉴真是唐朝一位著名的僧人。公元 742 年秋,他接受日本普照和尚的邀请,东渡日本。大唐与日本之间隔着茫茫大海,路途遥远。那时鉴真已经五十五岁,他不顾自己年事已高,毅然决心东渡传法。他的弟子们深受感动,纷纷表示愿意跟随师父一同到日本传法。第二年春天,鉴真率领弟子发船东渡。但是,在以后的五年中,由于当时唐朝政府海禁较严,再加上海上自然环境恶劣,经常遭遇风浪,他一连四次渡海都以失败告终。公元 748 年,鉴真第五次东渡起航了,这时他已经

49、六十出头了。这次,他们的船才驶到舟山群岛便遇上了风暴,停泊了约两个月才继续出发。谁知第二天又遇上飓风的袭击,船只在波峰浪谷间颠簸,迷失了方向。在海上整整漂流了十四天,粮食吃完了,淡水也用光了,鉴真和弟子们饥渴难26耐,劳累不堪,可他们没有动摇传法的决心。在经历了无数险阻、万千困难之后,船只终于靠岸了,一上岸才知道已经漂流到了海南岛的振州(今海南崖县) 。多年旅途的劳顿,严重损害了他们的健康。鉴真更是突发眼疾,双目失明。然而,无论是风浪,还是病魔,都无法阻止鉴真东渡的步伐。公元 753 年,鉴真已经六十六岁高龄,他开始了第六次东渡。由于这一次事先做了周密的安排,因而比前五次顺利。次年一月,鉴真到达日本九州岛,历时十多年的东渡终于获得了成功。在日本,鉴真讲经传法,还带去了中国的一些文化知识,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日本人民亲切地称他为“盲圣” 、 “日本文化的恩人”等,表达了日本人民对鉴真的崇敬之情。【启迪】心中有信念的人力量是无比强大的,忍耐和坚持虽说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却能让你品尝到胜利的滋味。鉴真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理想信念的伟大力量,人的理想信念就是人生的航标,我们要给自己树立一个理想,然后朝着它努力奋斗,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精彩纷呈。32. 【标题】苏洵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规范标准 > 文化创意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