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智能制造类专业建设及认证标准.docx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3671862 上传时间:2018-11-1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6.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智能制造类专业建设及认证标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智能制造类专业建设及认证标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智能制造类专业建设及认证标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智能制造类专业建设及认证标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智能制造类专业建设及认证标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智能制造类专业建设及认证标准本认证标准适用于: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焊接技术与自动化、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机械设计与制造、模具设计与制造、机械装备制造技术、工业设计、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无人机应用技术等装备制造类专业等。1.学生(1)具有吸引优秀生源的制度和措施。(2)具有完善的学生学习指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等方面的措施并能够很好地执行落实。(3)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跟踪与评估,并通过形成性评价保证学生毕业时达到毕业要求。(4)有明确的规定和相应认定过程,认可转专业、转学学生的原有学分。(5)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了

2、解学生毕业后具有社会适应能力与就业竞争力,进而是否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该部分的重点在于专业是否建立了系统的学生成长与毕业生发展跟踪监测体系。2.培养目标(1)有公开的、符合学校定位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培养目标。(2)培养目标能反映学生毕业后 5 年左右在社会与专业领域能够取得的成就。(3)定期评价培养目标的合理性并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评价与修订过程有行业或企业专家参与。(4)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内容要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该部分的重点在于专业是否将抽象的培养目标具体分解为核心能力并进行有效评估,最终使得培养目标可量化、可评估。3.毕业要求专业必须有明确、公开的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

3、应能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专业应通过评价证明毕业要求的达成。专业制定的毕业要求应完全覆盖以下内容:(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广义工程问题。(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广义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广义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广义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

4、理有效的结论。(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广义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广义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广义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

5、色。(10)沟通:能够就广义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该部分的重点在于专业是否通过有说服力的证明材料(成绩、课题、发展质量、自评、他评等)对各项毕业要求的达成情况进行有效举证。4.持续改进(1)建立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各主要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质量标准和质量要求,通过教学环节、过程监控和质量评价促进毕业要求的达成

6、;根据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定期进行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质量的评价,确保学生在毕业时具备核心能力。(2)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有高等教育系统以外有关各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对培养目标是否达成进行定期评价。(3)能证明评价的结果被用于专业的持续改进。该部分的重点在于专业有没有以常态化机制的形式,保持持续改进的信息反馈渠道通畅和定期进行关键指标的增量测量。5.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能支持毕业要求的达成,课程规划与教学符合产业需求,课程体系设计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课程体系必须包括:(1)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相适应的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 15%),其中数学类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微积分、等不

7、同课程。自然科学类的科目应包括物理和化学等。(2)符合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 30%)。工程基础类课程和专业基础类课程能体现数学和自然科学在本专业应用能力培养,专业类课程能体现系统设计和实现能力的培养。工程设计与实践类综合了数学、基础科学、工程科学、零部件与系统,以及满足特殊需要的加工工艺等方面的专业课程。其中:专业课程应包含: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现代控制理论、机电控制、CAD/CAE/CAM 基础、项目管理等相关科目与实践性教学环节。工程类专业教学还必须要包含必要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内容。(3)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至少占总

8、学分的20%)。设置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实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要结合本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和考核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4)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5%),使学生在从事工程设计时能够考虑经济、环境、法律、伦理等各种制约因素,包含哲学、政治经济学、法律、社会学、环境、历史、文学艺术、人类学、外语、管理学、工程经济学和情报交流等包含哲。该部分的重点在于专业是否通过矩阵表、评价体系、Rubrics 等科学的工具和方法,证明现行课程体

9、系对毕业要求达成形成了有力的支撑。6.师资队伍(1)教师数量能满足教学需要,结构合理,并有企业或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2)教师具有足够的教学能力、专业水平、工程经验、沟通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并且能够开展工程实践问题研究,参与学术交流、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培养目标的制定与执行。(3)教师的工程背景应能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至少50%教师须具备二年以上企业工作经验或相关专业高级工及以上(或相当等级)职业资格证书。(4)教师有足够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和学生指导中;鼓励教师参与教学研究与改革、社会服务、技术研发等工作,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与智力支持。(5)教师为学生提供指导、咨询、服务,并对学生职业生涯规

10、划、职业从业教育有足够的指导。(6)教师明确他们在教学质量提升过程中的责任,不断改进工作。(7)积极参与相关学术及专业组织及其活动,并作出应有的贡献。该部分的重点在于专业如何证明教师的投入实现了培养目标的达成。7.支持条件(1)教室、实验室及设备在数量和功能上满足教学需要。有良好的管理、维护和更新机制,使得学生能够方便地使用。与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和实训基地,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参与工程实践的平台。(2)计算机、网络以及图书资料资源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科研所需。资源管理规范、共享程度高。(3)教学经费有保证,总量能满足教学需要。(4)学校能够有效地支持教师队伍建设,吸引与稳定合格的教师,并支持教师本身的专业发展,包括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和培养。(5)学校能够提供达成毕业要求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包括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新活动提供有效支持。(6)学校的教学管理与服务规范,能有效地支持专业毕业要求的达成。该部分的重点在于专业是否从“以学生为中心”的角度论证支持条件和措施在培养目标达成上的贡献与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规范标准 > 国内外标准规范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