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 专业汇报,平震宇,汇报提纲,一、专业概况 二、专业设置 三、专业建设与改革 四、教学管理与教学改革 五、专业建设成效 六、专业特色 七、努力方向,一、专业概括,专业概括,2011年开始招生,目前共有两个年级188名在校生,无毕业生2011年遴选为“无锡市重点建设专业”2012年物联网专业群获批为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二、专业设置与定位,物联网产业背景,在无锡市政府建设创新型城市规划中,提出产业向物联网、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转移的要求;,2010年无锡市发布的无锡市新兴产业发展重点支持目录中把物联网(传感网)列为八个产业门类中的第一大重点支持产业。,2009年8月
2、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视察中科院无锡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提出尽快在无锡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并形象地称为“感知中国”中心。,产业概况,无锡市通过做强、做大龙头企业、加快引进优势企业、孵化培育中小企业、鼓励推进现有企业转型,培育物联网产业新的业务增长点。到2012年8月份无锡市已有年销售规模100万元以上的各类传感器、新型传感网芯片设计、制造和封装、软件/中间件、系统集成、网络服务、内容服务、物联网技术应用等企业608家从业人员突破10万,合计销售297.7亿元。,二、专业设置与定位,物联网企业高职人才需求调研,通过企业调研,职业能力分析,制定人才培养目标,重点调研企业名录: 无锡物联
3、网产业研究院 无锡无线龙科技有限公司 亿道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无锡国科微纳传感网科技有限公司 无锡市达思科技有限公司 中科怡海科技有限公司 无锡天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无锡泛太科技有限公司 无锡大为科技有限公司 无锡英臻科技有限公司 无锡软通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中兴智能交通(无锡)有限公司,二、专业设置与定位,未来2年企业人才需求,二、专业设置与定位,企业岗位需求,二、专业设置与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物联网产业,服务区域与地方经济发展 培养具有扎实的物联网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 具有可持续发展与创新能力,掌握物联网应用技术 具备物联网工程项目的规划与施工管理、物联网
4、设备安装与调试、物联网应用平台设计与开发、物联网维护与管理、物联网设备营销与技术支持等职业能力和素质高端技能型人才。,二、专业设置与定位,三、专业建设与改革,构建“立体化培养与个性化能力拓展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政、产、学、研”融合,打造立体化培养平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竞、技、协、研”结合,构建“师傅带徒弟”的个性化能力培养平台,培养学生创新与拓展能力。 校企共建“虚实结合”的教学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细分专业岗位,合理定位职业岗位核心职业岗位: 物联网工程项目技术员 、物联网系统管理员 、物联网应用系统管理员相关职业岗位: 物联网设备营销与技术支持人
5、员 、物联网产品技术员,构建“项目主导、模块递进”的课程体系,三、专业建设与改革,确定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三、专业建设与改革,职业核心能力,掌握常用感知器件功能和应用方法 具有较强的物联网管理与维护、保障网络系统安全运行的能力 具备较强的物联网应用能力,物联网应用系统维护、数据库管理等能力 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协调能力,三、专业建设与改革,设置课程体系,构建专业课程体系“项目主导、模块递进”,三、专业建设与改革,校企合作制订突出职业能力的课程标准网络管理员职业资格证书、IOT-PRO工程师认证证书,实施“双证书”教育,深化“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建设,三、专业建设与改革,进
6、一步加强优质核心课程的建设,本专业已建有省级精品课程1门,学院精品课程3门。,2012年与亿道电子合作进行物联网规划与组建项目化课程建设,三、专业建设与改革,推进“校企合作”的教材与教学资源建设,三、专业建设与改革,2012与亿道电子共同开发了物联网规划与组建课程的校本教材,三、专业建设与改革,专兼职教师13人,其中专任教师9人,兼职教师4人 专任教师中有国家教学名师1人、学院教学名师1人 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占33.3% 专任教师100%具有双师素质 兼职教师副高以上职称占75%,三、专业建设与改革,培育“名师领衔、双师主体”优秀教学团队,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实行校企双带头人制,在由我院国家教学名
7、师陆锦军教授担任专业带头人的同时,今年选聘了无锡英臻科技有限公司王辉博士担任企业专业带头人,校企专业双带头人共同领衔专业建设。,陆锦军教授,王辉博士,校企专业双带头人引领专业方向,三、专业建设与改革,专业带头人,国家教学名师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江苏省333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 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 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 教科研成果硕果累累,三、专业建设与改革,工作经历 无锡英臻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创始人 2009 至今 西门子慕尼黑研究院研究员 2005-2009 西门子移动工程师 2005 英飞凌集团工程师 2004-2005 教育经历 卡尔斯鲁厄大学
8、,计算机工程,博士 2005-2008 慕尼黑工业大学,通信工程,硕士 2003-2005 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系,本科 1999-2003 荣誉奖项 * DAAD-Siemens 21世纪亚洲青年学者奖 * 无锡市海外领军创业人才 * 教育部春晖创业大赛一等奖 * 中国最具投资价值黑马50强,企业带头人王 辉,博士证书,获奖证书,三、专业建设与改革,64%的专任教师具有行业企业经历,双师”素质比例达100%,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的学时比例达41.3%专业综合实训、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主要实践类课程由企业兼职教师和校内专任教师共同承担。,三、专业建设与改革,教学科研相长,专任教师成果丰硕,承
9、担各级纵向项目8项 承担各类横向项目15项 获得院级以上教科研奖励2项 获得软件著作权4项、专利1项 发表省级以上论文92篇 编写出版教材7本 团队教师中6人次获得院级及以上荣誉称号,三、专业建设与改革,校内实训基地 - 省级软件实训基地物联网工程系软件实训基地为省内第一家软件实训基地,其中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有物联网技术实训室、.NET平台开发实训室、数据库开发实训室、华为网络工程实训室以及3个通用机房。,三、专业建设与改革,建设“内外结合、功能互补”的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 -全国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实训基地2011年1月18日,教育部全国首家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人才(IOT-PRO)实训基
10、地在我院成立,学生在完成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后可以进入IOT-PRO实训基地参加系列项目实训和职业素质课的学习。,三、专业建设与改革,校内实训基地 - 物联网应用研究所校企合作共建了校内生产性研发中心- “物联网应用研究所”,作为本专业教学科研、技术开发、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的重要基地。,三、专业建设与改革,校外实训基地,无锡市公共实训基地为本专业实训提供共享该实训基地投资2000万,针对物联网的特定成熟应用,如物联网工程,物联网安防工程以及物联网智能节能楼宇工程等方向,建设了20个物联网实训室。,三、专业建设与改革,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了无锡英臻科技有限公司、无锡大为科技有限公司、无锡泛
11、太科技有限公司、无锡无线龙科技有限公司、无锡天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上海亿道电子有限公司等校外实训基地,三、专业建设与改革,三、专业建设与改革,完善管理制度,推进教学改革,组织保障学院成立由政、行、企、校四方参与的专业建设理事会系部成立专业建设合作委员会 制度保障 学院制订了学院品牌、重点专业建设意见等一系列制度 构建以信息技术专业为特色、以制造业专业为主体,其他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体系。 经费保障 学院不断加大对专业建设专项资金的投入,特别是专项建设经费的投入和相关政策的配套。 根据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10-2015年建设与发展规划和关于教学项目建设经费及奖励的暂行规定等文件的规定划拨配
12、套建设经费。,三、专业建设与改革,完善管理制度,推进教学改革,建立了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成立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管理组织,实行院、系(部)两级教学督导制度。,四、教学管理与教学改革,建立以课程标准为主体的教学标准体系、建立过程管理标准体系,落实行政教学检查、听课评教评学、学生信息员评教、督导评教评学评管、教学质量测评、课程考核管理等制度;开展教师教学质量分析工作,充分了解和掌握教师教学质量总体情况和个体差异;开展学生学习状况分析工作,检验教学质量监控成效。,教学质量分析会,公开课,四、教学管理与教学改革,深化教学改革,推进 “技术研发、技能培训”项目,深化项目教学改革,以工作任务为
13、载体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专业群教学团队依托物联网应用研究所,完成“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平台”等项目的研发工作。2010年暑假,本专业参与承担了江苏省教育厅旨在全面提高我省普通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高级中学网络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的“全省中职学校网管人员培训”项目(培训人数205人),五、专业建设成就,2012年以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为核心的物联网专业群获批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群”,2011年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遴选为“无锡市重点建设专业”,2011年专业带头人陆锦军教授获“国家教学名师”称号,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2011年录取59人,报到53人,报到率为89.9%,2
14、012年录取110,报到105,报到率为95%,录取人数和报到率呈上升态势。,六、专业特色,紧贴产业发展脉搏、彰显学院办学特色。,名师领衔双师主体、专兼结合强化实践,按产业链建专业群、核心引领集群发展,七、努力方向,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紧密结合无锡及其周边区域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密切与业内知名企业合作,融入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积极完善、充实“立体化培养、个性化拓展”人才培养模式,需根据物联网产业现状及时调整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对接岗位要求,把行业企业的真实项目引入课程教学中,培养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工程能力,通过共推互聘,打造一支与企业结合的、高素质、技能强的“双师型”优秀团队。,实训基地融入产业园区,探索校企合作新的机制体制,敬请各位专家领导批评指正!谢 谢!,XXXXXXXXXXXXXXX 谢谢!,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