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检测试题(零班、培优、补习班,含解析).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3657861 上传时间:2018-11-15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7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检测试题(零班、培优、补习班,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检测试题(零班、培优、补习班,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检测试题(零班、培优、补习班,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检测试题(零班、培优、补习班,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检测试题(零班、培优、补习班,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上饶中学 2018-2019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历史试卷(零班、培优、补习班)考试时间:90 分钟分值:100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4小题,每小题 2分,共 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至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 ”这说明分封制A. 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意识 B.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C. 强化了王室对土地人口的控制 D. 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 “此制度”是指分封制,

2、从材料中“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可知分封制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D 项正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于秦朝,与材料的西周分封制不符,A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是强调分封制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B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强化了王室对土地人口的控制,而是强调分封制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C 项错误。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 ,结合分封制的影响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2.战国时魏国最早提出“食有劳而禄有功” ,不再以“亲、故”而以“功劳”作为赏赐的标准,此后各国相继效仿

3、并不断推陈出新。由此产生的影响是A. 贵族竞相追逐利禄B. 世卿世禄制度日益瓦解C. 官僚政治得以确立D. 分封制得到进一步发展【答案】B【解析】根据“不再以亲、故而以功劳作为赏赐的标准”可知,赏赐的标准日益改变血缘因素,而重视功劳,说明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世卿世禄制度日益瓦解,B 正确;A 材料信息无- 2 -法体现,排除;郡县制的确立标志官僚政治开始确立,C 错误;分封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材料反映赏赐的标准日益改变血缘因素,排除 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不再以亲、故而以功劳作为赏赐的标准” ,结合我国古代选官制度分析解答。3.有学者认为,春秋以前的中国是个族群社会,以封地为族姓、以

4、族姓为地名是常见的现象。自秦以后,族群社会被官僚帝国的编户齐民社会取代,乡村聚落的命名也就彻底的非族姓化,其名大多取自“吉语” 、地理方位或俚俗等。这种村落命名的变化,本质上体现了A. 宗法观念的弱化B. 中央集权的强化C. 风俗观念的演化D. 社会治理的僵化【答案】B【解析】“族群社会被官僚帝国的编户齐民社会取代”说明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传统的族群社会逐步被取消,B 正确;宗法观念不符合材料主旨,A 错误;风俗观念不是材料主旨,C 错误;社会治理作用逐渐加强,D 错误。4.下列对下图所示历史变化的解释最合理的是- 3 -A. 生产力发展影响王朝更替B. 分裂割据在古代难以避免C. 历史发

5、展具有一定的延续性D. 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答案】C【解析】【详解】唐朝的藩镇割据属于割据一方的政权,地方实力较大,五代十国时期的割据分裂正是唐朝末年藩镇割据的延续,说明历史发展具有一定的延续性,故 C项正确;材料显示的政治割据的延续性,与生产力发展没有直接关系,故 A项错误;古代分裂割据并不是不可避免,故 B项错误;材料并不是论述社会形态发展,故 D项错误。5.下图为唐朝三省六部示意图,图中政事堂为宰相的议事办公处。政事堂的设置旨在A. 提高决策效率- 4 -B. 加强中央集权C. 防止大臣专权D. 分割宰相权力【答案】A【解析】从表中可以看出,政事堂作为宰相的议事办公处,这样可以提高

6、效率,故 A项正确;政事堂是宰相的办公场所,是中枢权力制度变化,故 B项错误;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权,防止大臣专权,但这不是设置政事堂的目的,故 CD项排除。6.表一是有关古代“通判”一职的史料记载。史料 出处(943 年,张易)以水部员外郎通判歙州郡事亦赖以济。南唐书张易传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宋史职官志(南宋通判)有按察之名,无事权之实督经总制钱为职业。四库全书后村集据此可以断定的是A. 通判一职的设置始于南唐B. 南宋通判的职权有名无实C. 通判行使地方最高行政权D. 通判发挥过地方监察作用【答案】D【解析】从材料“通判歙州郡事

7、亦赖以济” “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督经总制钱为职业”中可以看出, “通判”在地方上发挥过监察的作用,故 D项正确;材料“宋初始置诸州通判”说明 A项错误;材料“督经- 5 -总制钱为职业”说明通判对知州及所属官吏拥有监察权,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在财经上实行监督,故 B项错误;C 项错误,通判行使的是对地方监察权。7.回顾 1719 世纪的历史不难看到,当资本主义代议制政治制度在欧美逐渐得到普遍认可的时候,中国却通过设置军机处等进一步强化君主专制。出现这种反差的根源是A. 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存在明显差异B. 欧美管辖下的是公民,清政府管辖下的

8、是臣民C. 欧美等国进行了轰轰烈烈的革命D.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一套先进的政治制度【答案】A【解析】1719 世纪,欧美逐步确立资本主义代议制政治制度,而中国却在强化君主专制,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反差是小农经济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故 A项是根源;B项不是根源,是反差的反映,故错误;A 项是欧美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原因之一,故错误;D项叙述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根源” 。 “根源”即根本原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般从经济角度考虑。8.雅典法律的格式均以“会议与民众决定”的字样开头;每位公民被授予公民权或公职者,就职的时候,都要宣誓“保护法律,忠于法律” 。这些

9、做法主要体现出A. 法律在公民心中威严神圣B. 法律注重保护私有财产C. 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D. 公民积极参与城邦政治【答案】A【解析】材料中说明公民就职要面对法律宣誓,体现出法律之上理念,说明法律在公民政治中重要地位,A 正确;法律注重保护私有财产属于法律特点,不符合材料主旨,B 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公民大会的权力范围,C 错误;材料说明公民参政要对法律效忠,不是积极参政,D 错误。9.罗马法规定:丈夫对妻子嫁妆里的不动产,即使征得妻子的同意,也不得出让或抵押。这表明在古代罗马- 6 -A. 强调对公民的人文关怀B. 个人权益受到严格限制C. 关注对个人利益的保护D. 注重规范社会公共秩序

10、【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讲述了妇女财产权的问题,可以看出罗马法对财产权十分重视,不管你是何阶级何性别,都受到保护,体现出法律对于个人利益的保护,故 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个人利益保护,不是人文关怀,故 A项错误;B 项中严格限制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论述的是个人利益不是规范社会秩序,故 D项错误。10.下表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在于19世纪后期至 20世纪初期英国政府颁布的几部社会立法主要内容年代 对象 主要措施1872 妇女儿童 禁止妇女、儿童和少女在矿井下工作1897-1906 劳工 工人在工作中受伤,可获得雇主数额不等的赔偿金1909-1911 失业工人 设立失业管理局,协助失业者就业

11、;向失业者提供补助等A. 缓和社会矛盾B. 平息工人反抗C. 争取选民支持D. 建立公平社会【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对妇女、工人权益的保护,以及失业救济等,材料所述法令有利于缓和劳资矛盾,进而有利于社会矛盾的缓和,A 符合题意;B“平息”说法不正确;C 与“主要目的”的要求不符;阶级社会统治阶级采取的措施,着眼点在于维护自身的统治,D 不正确。11.美国 1787年宪法规定,除众议员由人民直接选举产生之外,其他政府部门的官员都间接- 7 -选举产生:参议员通过州议会选出,总统由各州选出的选举人选出,联邦最高法院法官由总统任命,并需经参议院批准。美国的建国精英作出这样的安排是为了A. 避免

12、因某种共同利益而出现部门勾结B. 巩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联邦体制C. 限制议员、总统和大法官的权力范围D. 保证立法、行政和司法部门的独立性【答案】A【解析】材料体现出 1787年宪法权利的制约与平衡的原则,目的在于保障真正的民主,避免因某种共同利益而出现部门勾结,A 正确;材料体现了中央与地方、中央权力部门之间的权力的相互制约与平衡,BCD 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排除。12.下图为近代德国统一后的一幅政治漫画德国的未来 ,帽子为普鲁士军盔,帽子下的人是德国民众。这一作品A. 体现了统一战争成果受到侵蚀破坏B. 反映了普鲁士在联邦中的主导地位C. 说明统一战争影响了德国历史发展D. 表明立宪政体

13、未能阻止军队的专权【答案】C【解析】材料“帽子为普鲁士军盔,帽子下的人是德国民众”反映了普鲁士军国主义传统对德国统一和国家发展的影响,故 C正确;普鲁士领导取得了统一战争胜利,故 A错误;漫画反映的是普鲁士军国主义与德国民众的关系,不能说明普鲁士在联邦中的主导地位,故 B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明立宪政体与军队的专权的关系,故 D错误。故选 C。 13.英国汉学家蓝诗玲解释为自己的著作起名为鸦片战争是因为“这场战争关键就在鸦片” , “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对华鸦片贸易依然是英国财政的重中之重。 ”英国政府之所以重视鸦片贸易,主要在于()- 8 -A. 英国政府急需鸦片贸易打开中国市场B. 英国政府

14、急需鸦片贸易扭转贸易逆差C. 鸦片贸易捍卫了英国“自由贸易”原则D. 鸦片贸易对于英国的政治影响力至为重要【答案】B【解析】从材料“这场战争关键就在鸦片” “对华鸦片贸易依然是英国财政的重中之重”中可以看出,英国政府急需鸦片贸易带来的巨额收入以扭转对华贸易逆差,故 B项正确,AD 项排除;C 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14.由于这场战争,江、浙及赣、皖、鲁一带官绅商贾为避兵祸,竞相逃往上海,上海的外国人和中国富商把值钱的东西放在船上随时逃跑,英法租界的洋人组建防御工事和巡逻队保护自身的安全。这场“战争”指的是A. 太平天国运动B. 义和团运动C. 北伐战争D. 淞沪会战【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这

15、场战争波及江、浙及赣、皖、鲁及上海地区,使官绅商贾和外国人感到害怕,太平天国运动从广西发生,波及江、浙及赣、皖、鲁及上海,这场农民运动也威胁了官绅商贾和外国人的利益,故 A正确;义和团运动主要在山东和直隶地区,不符合题意,故 B错误;北伐战争并没有打击商贾利益,且主战场在湖北、湖南、江西、闽浙,不符合材料,故 C错误;淞沪会战在上海地区,也不符合材料信息,故 D错误。故选 A。15.下图为 19世纪末日本所绘漫画李鸿章大头痛:拿着十字架的外国传教士已救不了病入膏肓的李大人了,日本已经兵临城下,中国人用镰刀等农具应战。该漫画表明- 9 -A. 洋务运动开展出现窘境B. 甲午战争中国面临危机C.

16、清政府遭受众列强瓜分D. 日本与列强的斗争加剧【答案】B【解析】“拿着十字架的外国传教士已救不了病入膏肓的李大人了,日本已经兵临城下,中国人用镰刀等农具应战”说明甲午战争中国面临危机,B 正确;A、C 和 D不符合材料史实,排除。16.陈旭麓先生认为,20 世纪初的立宪派和革命派是一对矛盾,具有不同一性、对抗性,但另一方面二者互相联结,又具有同一性。下列理解正确的是A. 都学习西方民主政治,反对清政府统治B. 都代表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文化要求C. 经济基础的不同导致政治主张截然不同D. 革命派的主张比立宪派更符合世界潮流【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立宪派和革命派的区别和联系。立宪派主张进行

17、改良,实行君主立宪制,革命派则主张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都是向西方学习,立宪派反对的是清政府的专制统治,并不是完全反对清政府,故 A项错误;二者虽然具体主张不同,但是都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故 B项正确;二者产生的经济基础是相同的,都是资本主义的初步- 10 -发展,故 C项错误;无论民主共和制还是君主立宪制,都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都符合世界潮流,没有优劣之分。故 D项错误。17.有学者称,20 世纪初期,中国的青年学生、工商业者、工人等阶层将“一战” “巴黎和会”“山东问题”赋予了非同寻常的“历史记忆” 。这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一种价值取向是A. 维护政局稳定B. 进行革命动

18、员C. 建立统一战线D. 培育国家认同【答案】D【解析】巴黎和会对于割让中国山东给日本,引起了国内人们的反抗,说明是民族情节的激发,D 正确;当时国人思想并不是维护政局稳定,A 错误;革命动员和统一战线是国民大革命时期,B和 C错误。18.如下图,史学家陈旭麓认为, “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这三次历史事件推动着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 。下列对于图中阴影部分的内容推测正确的是A. 都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B. 都体现了无产阶级的先进性C. 都表现了统一战线的重要性D. 都反映了西方思想的中国化【答案】D【解析】辛亥革命和国民革命运动的指导思想新

19、旧三民主义受到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理论的影响;包括解放战争在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 11 -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成果毛泽东思想。因此中国民主进程体现出西方思想中国化的特点,故答案为 D项。辛亥革命和国民革命运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排除 A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体现出无产阶级的先进性,排除 B项;辛亥革命不涉及统一战线,排除 C项。点睛:比较型选择题是把两个以上的历史人物、事件或现象放在一起,让考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以考查他们的分析、比较能力。从试题形式上可分为类比和对比两种,前者是将同一类性质的事件、人物和观点

20、进行比较,主要考查它们的相同点;后者是将不同性质的事件、历史现象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空间的表现进行比较,主要考查这些历史事件在性质、影响等方面的不同。本小题属于类比型试题,解答此题首先要看各自体现出的特点,再找出两者的共同点。回答此类试题一定要审准试题的比较点和要求,注意结合课本内容逐一辨析备选项,然后选出正确答案。19.工农苏维埃代表大会在选举范围与选举办法上,剥削阶级及其代理人和家属没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规定,凡居住在边区境内的人民,年满 18岁,不分阶级、党派、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和文化程度的差别,都有选举与被选举的权利。这种变化A.

21、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 为了提高边区政府的参选率C. 开创了新型民主政治模式D. 提升了中国政府的民主程度【答案】A【解析】材料“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 ”可以得出这是抗日战争时期;根据材料“工农苏维埃代表大会在选举范围与选举办法上,剥削阶级及其代理人和家属没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规定,凡居住在边区境内的人民,年满 18岁都有选举与被选举的权利”可以分析出,抗战时期中共在边区政治建设上扩大选举和被选举权利,这有利于团结各阶级的力量进行抗战,从而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 A项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选举范围与选举办法的改变,没有体现出边区政府的参选率,故 B

22、项排除;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是民主的基本形式,故 C项错误;材料只反映的是边区政府的民主制度,故 D项错误。点睛:首先通过材料“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 ”分析出是抗战时期;根据所学- 12 -知识分析出答案。20.下图为共产党宣言两个时期的不同版本。 宣言修正观点的依据是A. 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B. 德国立宪政体的完善C. 英国议会制度的改革D. 世界市场体系的形成【答案】A【解析】由“工人阶级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 “工人阶级不能简单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及所学知识可知由于 1848年以来大工业已有很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

23、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使修改者认为 1848年版本的一些地方已经过时了,故 A项正确;德国立宪政体的是否完善、英国议会制度、世界市场体系均与共产党宣言的修改无关,故 BCD项排除。【点晴】题干是对两个不同版本的共产党宣言变化的分析,需要结合其内容的变化,联系时代背景,特别是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是解题的关键所在。21.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1982 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当时这两

24、部宪法的颁布和修订A. 都改变了国家的基本法律架构B. 分别标志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C. 都适应了当时经济建设的需要D. 总结了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答案】C【解析】- 13 -【详解】1954 年宪法颁布时期我国正进行一五计划,1982 年宪法修改时期正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经济建设时期,两部宪法都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供了法律依据,故 C项正确。1982 年宪法修改是 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延续,而不是改变了国家法律架构,故 A项错误;社会主要矛盾提出是 1956年,故 B项错误;两部宪法都没有总结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故 D项错误。【点睛】这是一道比较型选择题。比较型选择题往往涉及到

25、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或现象,所以在做题时要对各个事件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找出它们的共性和个性。22.“会议期间周恩来与之打交道的几乎包括了当时世界上各种类型国家的代表人物。他坚决反对美国的干涉政策,也不赞成苏联的僵硬态度,并说服越南放弃不切实际的要求。力争在周边保持和平环境,绝不再被盟国拖入与美国的战争。 ”新中国在此次会议上A. 倡导不结盟的外交政策B. 以“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亚非友好C. 实行全方位的多边外交D. 应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际争端【答案】A【解析】从材料“周恩来” “与之打交道的几乎包括了当时世界上各种类型国家的代表人物” “说服越南放弃不切实际的要求” “力争在周

26、边保持和平环境”中可以分析出这次会议是 1954年日内瓦会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内瓦会议应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际争端,故 D项正确;AC项是新时期的外交方针,排除;B 项是 1955年万隆会议提出的,排除。点睛:关键信息是“周恩来” “与之打交道的几乎包括了当时世界上各种类型国家的代表人物” “说服越南放弃不切实际的要求” “力争在周边保持和平环境” 。23.下图是一幅政治漫画山姆大叔的饭桌 。该漫画表明A. 美苏冷战加剧了世界的分裂对屿- 14 -B. 霸权主义威胁着世界和平与稳定C. 恐怖主义延缓了政治多极化进程D. 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的时有发生【答案】B【解析】该漫画为山姆大叔的饭

27、桌 ,即美国的饭桌,饭桌上盛放着伊拉克、伊朗、巴以冲突等“饭菜” ,寓意这些地方都是美国的“菜” ,都受美国的控制,美国的霸权主义干涉着别国内政,甚至挑起了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因此选 B;A、C 漫画没有体现,排除;当今世界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符合史实,但漫画寓意强调的是美国操控下的世界,故排除 D。24.1974至 1975年间,一些国际组织先后发动“香蕉战” “铝土战” “铜矿战”等。随之,欧共体同非洲、加勒比海、太平洋地区 46个国家签署洛美协定 ,规定:46 个签字国的全部工业品和 942%的农产品可免税不限量地进入欧共体成员国,欧共体成员国向 46国出口时只享受最惠国待遇。这

28、表明A. 欧共体国家摆脱经济困境B. 发展中国家崛起冲击国际经济旧秩序C. 南南合作的程度逐渐加深D. 国际贸易开始朝着体系化制度化发展【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 洛美协定加强了欧共体和非洲、加勒比海、太平洋地区的经济联系和发展,其中非洲、加勒比海、太平洋地区等都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发展中国家崛起冲击国际经济旧秩序,B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欧共体国家摆脱经济困境,而是强调发展中国家崛起冲击国际经济旧秩序,A 项错误。南南合作是指发展中国家间的经济技术合作,与材料欧共体不符,C 项错误。二战后初期,战后资本主义体系的确立使国际贸易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D 项错误。二、综合题(本

29、大题共 3小题,25 题 25分,26 题 12分,27 题 15分。共 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隋创进士科之后, “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密,取人之道益公,所举中原与边域之人才益均,既受拥护于人民,又不遭君主之干涉,独立发展,蔚为盛典,- 15 -盖吾国政制中之最可称颂者也” 。从唐代以后,科举出身成为各个朝代首要的做官途径, “国家以科名奔走天下士” , “范才于科目之内” 。中国古代重视监察杌构,但若没有科举制的配套,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史书记载,“(元)仁宗皇帝居潜,深厌吏弊作,其即位乃出独断,设进士科以取士。 ”美国学者罗兹曼说:“科举制度曾

30、经是联系中国传统的社会动力和政治动力的纽带,是维护儒家学说在中国的正统地位的有效手段,它构成了中国社会思想的模式。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政治与科举学材料二18世纪末以来,英国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日趋重要,建立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成为当务之急。1854 年,在工业资产阶级的强烈要求下, 诺新科特屈维廉报告发表,对文官的选拔、晋升等提出改革建议。根据此报告,英国于 1855年和 1870年两次颁布法令,确立了近代文官制度。它规定由独立于党派政治之外的文官委员会来主持文官考选事宜,引入公平竞争机制,优胜劣汰、选贤任能。文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选的影响,只要无过失就不受免职处分,可一直工作至退休。文官

31、不得参加政治活动,不得兼任议员或政务官员,不得参加政党和营利性经济活动。有人称文官成为“从不更迭的幕后政府” 。摘编自张延华廉洁与效率:英国两次文官制度改革的共同价值取向(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对国家治理的积极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文官制度不同于中国科举制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答案】 (1)通过考试选拔文化素质较高的官员,提高行政效率;打破选官的世袭特权,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统治基础,维护社会稳定;普及儒家价值观(思想) ,形成文化认同感,有利于稳固统治;兼顾边疆人才选拔,促进边疆开发和民族团结;科举为监察制度提供人才保障,有助于廉

32、政建设。(2)特点:通过立法确立;建立独立于党派的考试机关;文官政治中立。 (每点,原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法治社会;英国资产阶级政党政治的影响;工业革命需要政府加强对社会经济的管理;建立廉洁高效行政管理体系的需要;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推动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解析】(1)据材料“所举中原与边域之人才益均,既受拥护于人民,又不遭君主之干涉,独立发- 16 -展,蔚为盛典。 ”、 “中国古代重视监察机构,但若没有科举制的配套,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 、“科举制度曾经是联系中国传统的社会动力和政治动力的纽带,是维护儒家学说在中国的正统地位的有效手段,它构成了中国社会思想的模式。 ”并结合所学

33、知识,科举制的意义加以回答即可。(2)第一问,据材料“英国于 1855年和 1870年两大颁布法令,确止了近代文官制度。 ”、“它规定由独立于党派政治之外的文官委员会来主持文官考选事宜” 、 “文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透的影响”加以归纳概括。第二问,依据题干的时间信息,从当时英国的政治、经济等方面加以回答。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甲午战败后中国士大夫心态摘编自周松青甲午战争与士大夫心态根据材料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 1:论题:甲午战败加速了中国土大夫阶层价值观的分化。阐述:甲午战败

34、无论是政治上还是精神上都使中国受到了重大挫折,中国十大夫对这场挫折的反应出现了明显的分化,以抨击为取向的士大夫,他们不仅批评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也仇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行径,体现了部分士大夫的消极心态;而以发奋图强为取向的士大大,不仅主张学习日本进行维新变法,更体现了对中国现实的正视。无论哪一种心态取向,- 17 -都说明在甲午战败社会思潮的转型中,中国士大夫阶层价值观出现了分化。示例 2:论题:甲午战败使中国士大夫阶层尝试新的强国模式。阐述:甲午战败后,遭受到政治和精神双重挫折的中国士大夫阶层,虽然对战败表现出了不同的取向心态,但都体现了对民族危机的关注。其抨击型取向虽批评了洋务运动和体现

35、了对日本的仇视,但这种批评和仇视,有利于中国尝试新的强国模式,从而为维新运动提供了可能。发奋图强取向更是体现了民族的觉醒,他们敢于提出向日本学习,要求进行维新变法,这也同样体现了中国近代化模式的新发展。总之,甲午战败使中国士大夫得以重新审视过去,而探索未来中国的新发展。(“示例”仅作阅卷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本题以甲午战败后中国士大夫心态的示意图为背景材料,揭示面对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大致存在两种取向,一是抨击取向,一是发奋图强取向。这既说明甲午战败加速了巾国土大夫阶层价值观的分化,又说明甲午战败使中国士大夫阶层尝试新的强国模式。27.外交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阅读材料,回答

36、下列问题。材料一在当时“冷战”的情况下,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战略选择引起了一些周边国的担心和疑虑,如何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解决相互之间的争端与分歧,保障周边环境的和平与稳定,就成为新中国外交的一个重大课题。把和平共处的思想具体化为五项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中国政府在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时提出来的。宋晓芹从和平共处、求同存异到维护世界的多样性(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在这一原则指引下,新中国进行了哪些外交实践?材料二中印两国之间的问题并不是很大无非就是一个边界问题。即使一时解决不了,可以先放一放,在贸易、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还可以做很多事情,发展

37、往来,增进了解和友谊,双方合作仍然有广阔的前景。我还设想,有些国际上的领土争端,可以先不谈主权,先进行共同开发。这样的问题,要从尊重现实出发,找条新的路子来解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2)关于中印问题,材料二中邓小平提出了怎样的外交新思维?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 18 -因。(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对当今我国制定外交政策得到哪些启示?【答案】 (1)消除周边国家的担心和疑虑,改善关系;为国内经济建设赢得和平环境。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2)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3)外交应根据形势的变化作出主动调整;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维护世界和平;保障国家利益。【解析】【详解】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引起了一些周边国的担心和疑虑” “解决相互之间的争端与分歧,保障周边环境的和平与稳定”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新中国初期外交活动从参加两次国际会议回答。(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有些国际上的领土争端,可以先不谈主权,先进行共同开发”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新时期外交原则从国内经济建设以及国际角度归纳回答。(3)依据材料和所学从中国外交的原则、宗旨以及外交形势变化角度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