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理学上著名的20个实验,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陈树良简阳教师进修校 2011年2月,一。罗森塔尔实验(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简介 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相传,他性情孤僻,一人独居,擅长雕刻。他用象牙雕刻了一座表现他的理想中的女性的美女像,并取名叫加勒提亚。他和雕像久久依伴,把全部热情和希望放在自己雕刻的少女雕像身上,加勒提亚被他的爱感动,从架子上走下来,变成了真人。皮格马利翁娶她为妻,他们的女儿帕福斯是塞浦路斯南部海岸同名城市的始祖。后来,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L F.Jacobson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最真实的谎言是权威性的谎言罗森塔尔效应,1968年,美国著名
2、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osenthal)和助手来到一所小学,说是进行1项实验。他们从一至六年级各选了3个班级,对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赏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校长和相关老师,并叮嘱务必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 8个月后,罗森塔尔对这些学生进行复试,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的概念,在心理学上,这种由他人的期望和热爱使人们的行为发生与期望趋于一致的变化,称之皮格马利翁效应。 爱迪生的母亲坚信自己的孩子决不会是傻瓜,经常对
3、爱迪生说“你肯定比别人聪明,这一点我是坚信不疑的,所以你要坚持自己读书”,教师如何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积极期望 积极关爱 擅用表扬 提升自信 成功体验,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大家,当怀着对某件事情非常强烈期望的时候,所期望的事物就会出现。对一个人传递积极的期望,就会使他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反之,向一个人传递消极的期望则会使人自暴自弃,放弃努力。,皮格马利翁效应-效应作用 皮格马利翁效应其实体现的就是暗示的力量,自我暗示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本来穿了一件自认为是很漂亮的衣服去上班,结果好几个同事都说不好看,当第一个同事说的时候,你可能还觉得只是她的个人看法,但是说的人多了,你就慢慢开始怀疑自己的
4、判断力和审美眼光了,于是到了下班后,你回家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衣服换下来,并且决定再也不穿它去上班了。 其实,这只是心理暗示在起作用。暗示作用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可见,暗示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 (g14),二、框架效应,概念:心理学上把由于不一样的表达(问题呈现)导致不一样结果(判断和决策)的现象,称之框架效应。,教育中框架效应的运用,如何表扬,如何批评?如何既表扬又批评? 策略: 如果有几点需要表扬,分别(不同场合)进行要比一次进行效果好; 如果要表扬,公开表扬比私下表扬好; 如果要表扬,具体针对
5、比笼统好,但可以稍加提升;如果有几个方面需要批评,一次进行比多次进行效果好,少用比多用好; 如果要批评,私下比公开好;如果公开,不点名比点名要好; 如果要批评,具体针对比笼统好(就事论事) 要忌讳过度忠告,沉默和留白很重要。,首因效应的概念:在心理学中,最先呈现的信息对印象形成起重要作用,这种现象即为印象形成的首因效应,又称为第一印象的作用。如,在社会交往中,首次交往过程双方都感到愉快,就会产生进一步了解的愿望;如果一方给对方留下了不好印象,双方就会中止交往。(g31),三、首因效应:对教育理性的挑战,心理学家曾经做了这样一个教育实验:让学生评价一个人,把学生分成两组,第一组先看介绍这个人内向
6、的材料,然后再看介绍这个人外向的材料;第二组恰恰相反。结果是第一组大部分评价他为内向,第二组评价的多为外向,这种现象被称为首因效应,又称第一印象效应。它是指第一次接触陌生人或事物形成的印象,起到了先入为主的作用,我们的班主任在接新班级时,要注意利用第一次效应克服消极影响,对学生要做到全面地看待和评价,并注意选择和培养好学生干部。对自己,则要注意三个“第一次”时的形象塑造。力求做到:第一,见好第一次面。事先做好准备,力求一开始就让学生觉得老师是他们的知心朋友,并产生认同感和信任感;第二,讲好第一次课。力求给学生留下工作认真、知识渊博、教学方法生动等良好印象;第三,处理好第一次突发事件。要求反应快
7、捷,处理问题果断。当然,利用第一次效应的积极因素获得良好的第一印象,不仅仅是方法、策略问题,更不是假惺惺的伪装,而是长期在工作中磨炼形成的良好工作作风、思想品德、知识才干、教育能力的综合体现。在与学生初次接触时力争给学生一个好的第一印象,这样能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得到学生的信任,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为以后实施有效的教育奠定基础,首因效应对心理教育的启示,莫让表面现象蒙蔽了眼睛 要善于利用首因效应增进学生对自己的接纳 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课堂前面的部分时间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四、晕轮效应:心理对教育影响的放大器,有一天,一位老师上课,发现两个学生在睡觉,他们都把书铺在自己的面前,结果老师把其
8、中的一个差生叫起来,道: “你看看人家,人家睡觉还看书,你倒好,一看书就睡觉”,晕轮效应的概念,晕轮原指月亮被光环笼罩时产生的模糊不清的现象。 晕轮效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即对一个人进行评价时,往往会因对他的某一品质特征的强烈、清晰的感知,而掩盖了其他方面的品质,又称光环效应。若是消极品质的晕轮效应,亦称作扫帚星效应。,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提出的。晕轮是一种当月亮被光环笼罩时产生的模糊不清的现象。爱德华认为,人对事物和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从局部出发,然后扩散而得出整体现象。就像晕轮一样,这些认知和判断常常都是以偏概全的。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
9、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晕轮效应的错误,它容易抓住事物的个别特征,习惯以个别推及一般,就象盲人摸象一样,以点代面; 它把并无内在联系的一些个性或外貌特征联系在一起,断言有这种特征必然会有另一种特征; 它说好就全部肯定,说坏就全部否定,这是一种受主观偏见支配的绝对化倾向。,晕轮效应对教育的启示:弊端的克服,弊端:被教师宠爱的学生往往自以为是、目中无人,一旦不如意或偶尔不受教师重视,则会由爱生恨而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受教师冷淡或厌恶的学生,则会从教师的言行和教态中意识到教师的偏心和歧视,因而也
10、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教师,不理会或拒绝教师的要求,在学习上或品行上表现出“破罐破摔”,不思进取。 克服:(1)教师应实事求是、全面地掌握学生信息,切忌一叶障目;(2)教师应树立学生发展的整体观,在实际教堂中,教师应承认既没有十全十美的学生,也没有一无是处的学生;(3)教师不可能喜欢学生的一切,但必须承认学生是有价值的人。,晕轮效应对心理教育的启示:榜样的光环,教师也应该重视教师的积极光环对教育的有利影响,若教师在学生心中有一个好形象,即有一个积极的光环,学生就乐意接近老师、信任教师,则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结果。 教师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是品行修养、严谨的工作作风、渊博的学识等,这几方面都
11、容易形成积极的光环。,五、暗示效应:教育的潜移默化作用,二战期间,一位盟军士兵被德国纳粹逮捕,敌人在暗室里用刀划伤了他的手臂,然后他就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听起来好像鲜血一滴一滴从伤口上流下来。不久,这个盟军士兵就死了。 其实,那“滴答滴答”的声音只不过是敌人打开自来水管造成的滴水的声音,而他手臂上的伤口不足以导致死亡。 一般说来,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所谓“暗示效应”,即是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从而使被暗示者不自觉地按照暗示者的意愿行动此称之为“暗示效应”。少年儿童较成人更易于接受暗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暗示、动作暗示,表情暗示、自我暗示等方
12、法提高教学效果,试试下边的想法:,请你在心里默想:“我不想蓝色,我不想像天空一样湛蓝湛蓝的蓝色。”,暗示效应的影响因素,环境暗示 阅览室中积极上进的箴言等 行为暗示漂亮的灰姑娘 语言暗示 “农夫山泉有点甜” 自我暗示口吃的前苏联演员N. H. 毕甫佐夫的暗示语“我是一个口齿伶俐的人”,而不是“我是一个不口吃的人”。,怎样运用暗示,语言暗示积极的语言能使人产生积极的情绪,改变消极的心态,因而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用“你真聪明”“你一定行”等语言为孩子打气,还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鼓励,比如:领:我很棒!( X X ) 众:你很棒!( X X )领:你也行! ( XX X ) 众:我也行! ( XX X )
13、 动作暗示音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艺术,低段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情绪、思想内涵更不容易把握,这时候动作暗示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教师能用肢体动作暗示学生,使学生更快地理解音乐作品。例如在表现音乐情绪方面,教师可以用左右轻轻摆动身体来表示轻柔舒展的音乐,用小幅度的点头来表示欢快活泼的音乐。 表情暗示小学低段音乐教学中有许多的表演环节,包括唱歌表演、律动表演、乐器表演,形式上又包括集体表演、小组表演、个人表演等。在这些环节中教师就要充分发挥表情暗示的作用。当学生在表演时,教师如果是微笑的注视着他们,那么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莫大的鼓励,他们能看到老师眼里的肯定和赞许。而在对学生音准的训练过程中,可运用柯达
14、伊手势的动作暗示,让学生对抽象的音高有比较直观的理解。有一个班在学习歌曲可爱的羊群的第三句“水草丰盛羊儿壮”时,总是把最后一个音“5”漏掉。所以当唱到这几小节时我就用手势作出旋律高低的走向,到了最后一个音“5”时,我的手向上一带,学生的自然的就唱到位了,几遍之后便能完全掌握。 自我暗示教师还要教育学生学会自我暗示,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体验中更好的发挥自主性。有的学生每当遇上听辨练习就会有“惨了!惨了!”“好难啊!”等自我暗示,在学习上维持着焦虑状态,从而干扰正常水平发挥。这种思维习惯一旦形成就会严重阻碍教学的效果。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想着自己一定能一定做的到,暗示效应对教育的启示,
15、教师要善于运用积极暗示,善于制造积极暗示的条件,比如:环境整洁、积极上进的标语、善用表扬等,其实,有时候,一个眼神、一个抚摸、一句鼓励、一条规则、一个口号,就足以让一个学生甚至全班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期待和关心,就会成为他们进步的动力。 要教会学生积极自我暗示。比如,有学生考试紧张,在临场考试前,不应暗示自己“不紧张,不紧张”,而应暗示自己“我能行,我很镇静,我发挥得一定比往常还好。”,六、马太效应: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凡有的,还要加给他,让他有余;没有的,连他现有的也要夺过来。” 新约马太福音,什么是马太效应,圣经中“马太福音“一章里有一句名言:“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
16、,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美国著名哲学家罗帕特默顿发现了同样的现象,即荣誉越多的科学家,授予他的荣誉就越多;而对那些默默无闻的科学家,对其作出的成绩往往不予承认。他于1973年把这种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马太效应 的应用,在班级管理中,就是好学生好对待,差学生差对待,而好与差的标准主要还是学习成绩。对于一些班主任心目中的好学生来说,爱“过剩“的时候,就会贬值,他们对表扬就会变得麻木不仁,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这种优越的社会心理环境会使他们在成长中变得非常脆弱,经不起挫折。而对另外一些学生仅仅因为分数不高,就会长期处在被班主任的关爱遗忘的角落,这种人为造成的恶劣的心理环境,将会使他们情绪偏激、
17、行为带有触发性和冲动性,这样必然导致学生个性的畸形发展,引发学生的心理障碍。,马太效应的运用,马太效应是指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发言机会就多,而发言机会愈多能力愈强,学习能力弱者反之,造成优者越优,差者越差,两极分化。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我们常碰到这样的情况,能力较高的成员受到尊重,并取得领导地位,甚至抢尽风头或牺牲其它组员的利益来自我获益;而能力较低的成员则完全丧失了合作学习的兴趣。,学校中的马太效应及其教育启示,学校中往往:好生好对待,差生差对待。 如何克服马太效应 教师要树立科学的学生观,没有“差生”,只有差异。 若自己成为马太效应的当事人,最为重要的是要认清“真的我”,做到自知之明。 对于成
18、功者:“他们理想中的我,决不是真的我”,“我要从我自己的名誉中突围而出”泰戈尔 对于未成功者:“他们眼中的我,决不是真的我”,我要从别人的偏见中茁壮成长”,马太效应” 的消极作用,消除合作学习中 “马太效应” 的消极作用,要求我们努力实现评价的社会公平感。“马太效应”的导致学生参与度不均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个人职责不明确,以及老师只关注小组的学习结果,不注意学习过程和个人的学习进步。所以,在合作学习的评价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教师还需要讲究评价策略,做到指导与激励相结合,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应关注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小组中能力较差的学生更应注意到他们的点滴
19、进步 (g5),七、标签效应:受教育者必须得有“注册商标”吗?,标签效应实验,标签效应-典型案例 心理学家克劳特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要求一群参加实验者对慈善事业做出捐献,然后根据他们是否有捐献,分别说成是“慈善的人”和“不慈善的人”。相对应地,还有一些参加实验者则没有被下这样的结论。过了一段时间后,当再次要求这些人做捐献时,发现那些第一次捐了钱并被说成是“慈善的人”,比那些没有被下过结论的人捐钱要多,而那些第一次被说成是“不慈善的人”,比那些没有被下过结论的人捐献得要少,标签效应-效应内容,定义: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
20、种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后面引起的,故称为“标签效应”。 原理:心理学认为,之所以会出现“标签效应”,主要是因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无论是“好”是“坏”,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标签效应在教育学上的意义,心理学实验在教育学上的意义是:当一个孩子被贴上了“坏孩子”“差生”“笨蛋”等符合某个心理条件的标签时,那个标签将掩盖他的所有其他品质,甚至优点。无论那个孩子做什么,老师和家长都认为那个孩子“差”“坏”“苯”。人们歧视性的眼光和态度会迫使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向着人们的偏见标签所指的方向发生偏转。在这种
21、情况下,如果我们对孩子的“标签”态度不及时转变,最坏的结果就会发生:我们对孩子的负面看法(或者说,负面期望)可以变成孩子的自我确定,导致一个当初也许并不坏、并不差的孩子真的会成为一个“差生”或“坏”孩子,标签效应的概念及其机制,概念: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通常倾向于用一种分类学标准对客观对象进行评定,这种评定一旦形成,由于主体很难意识到故难以改变。 如“好”与“坏”、“善良”与“阴险”、“诚实”与“虚伪” 心理机制:过度分类化是标签效应的心理机制,亦是一种认知偏见,使人很难接受诸如“坏的好人”和“好的坏人” 标签效应有时会导致不良结果,学校中的标签效应,教师对学生 好生、差生和中等生 学生对教师
22、好、不好、一般 管理者对被管理者 良民、刁民,标签效应与马太效应、暗示效应会相互作用,在有些情况下,可能会导致更复杂的消极局面,标签效应对教育的启示,如何克服标签效应? 评价他人时,尽量做到客观公正,尽量少沾染倾向色彩 评价他人时,尽量做到兼听、取证,避免用极端或确定无疑的语气 若自己是标签效应的当事人,不要急于证明自己,而是要豁达、自信、开朗,相信终究一切皆会大白。,八、禁果效应:学生知规犯规的背后,古希腊传说:伊甸园中的夏娃被禁止摘食善恶树上的禁果,然而夏娃却最终在蛇的诱惑下偷食了禁果,受到了上帝惩罚。 土豆在法国曾经被称为“鬼苹果”,没有人愿意种植它。尽管请了一位法国著名的农学家百般劝说
23、,但是,无论怎么引导,农民们就是不愿意引种土豆。最后,他想了一个绝妙的主意。他受国王的特准,在一块贫瘠的土地上种植土豆,并由一支着军礼服、全部武装的国王卫队看守。从一个夜晚开始,看守卫队故意撤走。结果,人们受到“禁果”的引诱,每到晚上就来挖土豆,引种到自己的田地里。,禁果效应的来历,“禁果“一词源于圣经,它讲的是夏娃被神秘智慧树上的禁果所吸引去偷吃,被贬到人间,这种被禁果所吸引的逆反心理现象,称之为“禁果“效应。由于青少年处在特殊的发育期,好奇心强,逆反心理重,因此常出现禁果效应。它给我们的启示有两个:不要把不好的东西当成禁果,人为地增加对学生的吸引力。要把学生不喜欢而又有价值的事情人为地变成
24、禁果以提高其吸引力,禁果效应对于教育的启示,巧用禁果效应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如“同学们,我这里有一道题,本想让你们做一做,可是连我都没办法做出来,看来你们” 巧用禁果效应改善师生关系。如一位后进生和班主任关系紧张,他认为班主任对他有成见,认定班主任那本从不离手的工作手册上记录了他的“累累罪状”。一天老师故意将工作手册“忘”在讲台上 好奇心是其重要的根源,禁止会激发最高强度的好奇,使得禁令可能被突破。对待早恋上网等要导而不是堵。,九、蝴蝶效应:教育无小事,事事皆教育,1979年12月,气象学家洛伦兹在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一次讲演中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丛林的一朵花瓣上轻轻扇动一下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德
25、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蝴蝶效应的原理,细小的因素与看似完全不相关的巨大复杂的变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因果关系,这就是“蝴蝶效应”。“蝴蝶效应”之所以产生,是因为蝴蝶翅膀的运动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而微弱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它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它系统的极大变 化,“蝴蝶效应”在教育中的应用,“蝴蝶效应”告诉我们,要特别重视初始状态的微小变动,要抓细节。我把“蝴蝶效应”应用在教育和管理中,我常对老师们讲,学生会因为老师对他的一次错误的斥责而心灵蒙上阴影,如果挥之不去,则会终生铭记,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极为不利的,所以要以爱心来对待学生。又如,在工作中,我要求自
26、己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对员工不能有亲有疏,不能以自己的偏见而左右对老师的使用、评价。如果我们在哪怕是一件小事上偏心了,不公正了,不仅某一位老师,而且其他老师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久而久之,便对学校领导失去信任,领导的威信自然就会降低,学校工作就会大打折扣。反之,领导处事公正,廉洁无私,老师们也会从对一位老师的关爱,对一件事物公正、公平的处理中,增加对领导的信任度,产生工作的内动力。“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这就是教育领域中的“蝴蝶效应”。因此,在学校的教育和管理中,要对每一个偶然事件保持敏感,清除可能存在的“蚁穴”,找到教育事件中的支点善加利用,伟大正是存在于细节之中。,概念 细
27、小的因素与看似完全不相关的巨大复杂的变化之间存在紧密的因果联系,即为蝴蝶效应。 机制 蝴蝶成了蝴蝶效应的杠杆支点,引起了杠杆反应 蝴蝶开始时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东西,因此有机会暗暗“滋长” 蝴蝶效应是一点点累积的结果,西方流传一个民谣,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 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 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 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 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蝴蝶效应对教育的启示:教育无小事,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初期,一切尚待塑造。所以,作为教育者,须谨记“教育无小事”,留心教育中的蝴蝶效应。 创设学生发展的支点,教师的一个灿烂笑脸、一句赞扬话语、一种习惯性行为,都有可
28、能在孩子心里产生巨大的“蝴蝶效应”,成为孩子生命中意想不到的支点。 防止学生发展中出现消极触发因素:一个忽略、一次嘲笑、一种冷漠,还有学生自身的不适宜行为(若不加以及时适当教育或制止),都可能成为其自信丧失、学业失败的“蚁穴”),十,瓦拉赫效应,在人才心理学中,人们把那些大智若愚者的特殊才能被正确发掘后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现象,称之为“瓦拉赫效应”。 瓦拉赫是一位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曾经被许多教师判定为不可造就之才,尔后被化学老师发掘,给他指明方向,而被成功发展,直至成为化学界的巨人。因此,人们把这一现象,称之为瓦拉赫效应,瓦拉赫效应的来历,瓦拉赫具体成才的经历是这样的。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
29、为他选择的是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个学期下来,老师对他做出了如下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着完美的品德,也决不可能在文学上发挥出来。此时,父母只好尊重儿子的意见,让他改学油画。可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对艺术的理解力也不强,成为班上倒数第一。此时,学校的评语对他更是令人难以接受:“你是绘画艺术方面的不可造就之才”。面对瓦拉赫的笨拙表现,当时多数教师除了感叹别无他法。而此时的一位化学教师却与众不同,认为瓦拉赫在文学、绘画艺术方面虽然表现不佳,但他那一丝不苟的品质,是具备做好化学实验的必备条件,建议他试学化学。父亲与他都接受了化学教师的建议,从此学起了化学。这下,瓦
30、拉赫的智慧火花一下被点着了,而且一燃就不可收拾,他在化学方面的聪明才智被彻底地发掘出来了,一下成为在化学方面公认的“前程远大的高材生”,在同类同学中遥遥领先,直至最后摘取诺贝尔化学奖,为人们所称颂。,瓦拉赫效应的产生原因,为什么会发生上述这种瓦拉赫效应呢?是什么神奇的力量使瓦拉赫发生如此神奇的变化呢?分析其原因不外乎如下几方面的影响因素: 一是不同的人存在着不同的潜能。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人除了言语 / 语言智力和逻辑 / 数理智力两种基本的智力外,还有其他七种智力,它们是视觉 / 空间关系智力、音乐 / 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和存
31、在智力。这九种多元智力在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它代表了每个人不同的潜能。这些潜能只有在适当的情境中才能充分地发掘出来。上述的瓦拉赫就有着与众不同的多元智力,在用传统的智力理论来判断,他就是一个智商低弱的人,而用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来分析,他并不是一个低能者,只不过是他的九种智力组合的方式与众不同罢了。化学教师看到了这一差异,为他创造了有利于他在化学方面发展的潜能环境,从而使他的九种智力组合而成的潜能得到了充分地发展 (g32),十一,蔡戈尼效应,1927年,心理学家蔡戈尼做了一个实验:将受试者分为甲乙两组,同时演算相同的数学题。其间让甲组顺利演算完毕,而一组演算中途,突然下令停止。然后
32、让两组分别回忆演算的题目,乙组明显优于甲组。这种未完成的不爽深刻的留存于乙组人的记忆中,久搁不下。而那些已完成的人,“完成欲”得到了满足,便轻松地忘记了任务。 这种解答未遂的问题,深刻地留存记忆中的心态叫蔡戈尼效应,蔡戈尼效应-教学启示,强化记忆,是指通过加大刺激强度和提高大脑细胞的兴奋程度来提高记忆牢度。其中首次感知的程度很重要。19世纪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在他的论记忆一书中写道:“保持和复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心理活动第一次出现时注意和兴趣的强度。被烧伤过的儿童就避火,挨过打的狗见了鞭子就逃。” 一般知识和日常事物,如同过眼烟云,而遇险的场景、受辱的情景和自己用心思考写成的文章却终生难
33、忘。其差别在于后者刺激强度大。俗话说:“经师不如访友,访友不如丢丑。”这句话揭示了刺激强度与记忆牢度之间的关系。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内容对大脑皮层的刺激强度,可在班内分组搞成语顶针对垒赛。比如男生一组,女生一组,男生说“离心离德”,女生紧接着说“德高望重”,男生再紧接着说“重如泰山”。如此下去,不许重复已经说过的成语,直至有一方被难倒为止。记忆单词和惯用语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一次严肃的考试,你很容易答出的题会很快忘记其内容,而很费劲儿才答出的题或者没有答上来的题,会长时期不忘。这在心理学中叫做“蔡格尼克记忆效应”。根据这一原理,为提高记忆牢度,在学习上可采取自问自答、相互提问、与
34、人辩论、多做习题、模拟考试等方式来强化记忆。,蔡戈尼效应的应用,1,根据人体“生物钟”规律,选择高效记忆时间来记忆新知识,也可以收到强化记忆的效果。英国有位学者对人脑进行测验后发现:上午8时,大脑具有严谨、周密的思考能力;下午2时思考力最敏捷;晚上8时,是记忆力最强的时刻。 2,另有心理学实验证明:当大脑接受不少复杂信息之后再记忆新知识,会影响新知识的记忆,这叫做“前摄抑制”;记忆了新知识之后再接触其他知识,容易对已学新知识的记忆产生干扰,这叫做“倒摄抑制”。前摄仰制和倒摄抑制都会影响记忆效果。由此可见,早上起床后和晚上睡觉前记忆新知识,可以强化记忆,3,在一张白纸上画一个没有封闭的圆圈,交给
35、孩子,告诉他这是个圆圈,孩子往往会用笔把没有封闭的口儿给封上。给孩子讲故事说:“唐僧取经骑着一匹白龙驴”,他会马上更正说:“不对,是白龙马”。孩子上述心理,为“亲合心理”。这种心理,不仅孩子有,大人也存在。听评书会上瘾,看戏剧希望有一个圆满的结局,都是好奇心和“亲合心理”的反映。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好奇心和“亲合心理”来强化记忆。比如:通过先吊学生的胃口、先抛出疑点等方法,来加深学生对重要内容的记忆。 4,记忆力可以看成是一种力,是矢量,有方向性。当注意力与记忆力相重合、方向一致时,记忆效果最好,否则效果就会不同程度地减弱。根据这一原理,教师应该注意通过风趣、幽默、形象的语言来吸引学生的
36、注意力,通过培养学生的兴趣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记忆效果。,十二,鸟笼效应,鸟笼效应鸟笼效应是一个著名的心理现象,其发现者是近代杰出的心理学家詹姆斯。它说的是:如果一个人买了一个空的鸟笼放在自己家的客厅里,过了一段时间,他一般会丢掉这个鸟笼或者买一只鸟回来养。原因是这样的:即使这个主人长期对着空鸟笼并不别扭,每次来访的客人都会很惊讶地问他这个空鸟笼是怎么回事情,或者把怪异的目光投向空鸟笼,每次如此。终于他不愿意忍受每次都要进行解释的麻烦,丢掉鸟笼或者买只鸟回来相配。同样“鸟笼效应”也被称为“空花瓶效应”,一个女孩子的男朋友送了她一束花,她很高兴,特意让妈妈从从家里带来一只水晶花瓶,结果为
37、了不让这个花瓶空着,她的男朋友就必须隔几天就送花给她。当然这是鸟笼效应的一种甜蜜的体现,鸟笼效应-起源来由,1907年,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和物理学家卡尔森从哈佛大学退休了。一天,他们俩打了一个赌。詹姆斯说:“老伙计,我一定会让你不久就养上一只鸟的。”卡尔森笑着摇头:“我不信!因为我从来就没有想过养一只鸟。”没过几天,恰逢卡尔森生日,詹姆斯送上了他的礼物一只精致的鸟笼。卡尔森笑纳了:“我只当它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然而从此以后,每逢有客人到访,看到卡尔森书桌上那个精致的、空荡荡的鸟笼,便会问:“教授,您养的鸟什么时候死了?”卡尔森只好一次次耐心解释:“我从来就没有养过鸟。”态度虽然诚恳,客人的目
38、光却分明是不信任的。最后,出于无奈,卡尔森只好买了一只鸟。这就是詹姆斯著名的鸟笼效应。,十三,飞镖实验,有一位心理学家曾进行过一个实验。他把实验者分为三组,练习投掷飞镖。第一组的人连续二十天,每天都不停地练习飞镖掷向标靶,然后把第一天与最后一天的得分记录下来。第二组的人只在第一天与最后一天进行飞镖练习,其余时间内每天用二十分钟的“想象”假想自己瞄准、投掷及修正等动作。第三组的人只在第一天与最后一天进行实际的飞镖练习,此外未做其它任何练习。结果心理学家发现第一组的实验者最后一天之命中率,较第一天的提高了百分之三十,第三组则一点也没进步,最令人称奇的是,第二组的实验者,竟也提高了百分之三十,几乎与
39、第一组的成绩不相上下,而第二组练习的时间大大少于第一组。原因很明显,第二组的人学得最轻松,效益最高,因为他们既有练习的机会,又有思考与想象的空间。,飞镖实验对教育的启示,一些教师总希望自己的学生多做本学科的练习,以便提高自己所教学科的考试成绩。那么飞镖实验也许会让这些教师重新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我希望那些热衷于加班加点,每周让学生在校学习六天半的校长们,能够从飞镖实验中得到一点启发,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治校方略,并马上付之行动将周末时间尽可能多地还给学生去思考;也希望那些“望生成龙”的老师们,能够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能给你的学生以更多的自由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如果你想不开,
40、请想想“飞镖实验”的结果。,十四,情绪效应实验,一只小羊羔随羊群在水草地快乐地生活;而在另一只羊羔旁拴了一只狼,它总是看到自己面前那只野兽的威胁,在极度惊恐的状态下,根本吃不下东西,不久就因恐慌而死去。 后来,医学心理学家还用狗作嫉妒情绪实验:把一只饥饿的狗关在一个铁笼子里,让笼子外面情绪效应古代阿拉伯学者阿维森纳,曾把一胎所生的两只羊羔置于不同的外界环境中生活:另一只狗当着它的面吃肉骨头,笼内的狗在急躁、气愤和嫉妒的负性情绪状态下,产生了神经症性的病态反应。,情绪效应-教学应用,情绪效应所谓情绪效应是指教学中师生的不同情绪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的情况。 课间休息时,几个同学只顾玩篮球,忘记了上
41、厕所,上课铃响后他们才想起来。任课老师生气了,对这几个同学狠狠骂了一顿,并对大家说,谁要再迟到就把他的家长找到学校来。挨了批评的学生们目光暗淡,呆呆地望着老师不敢出气,有几个同学肚时里叽哩咕噜,心里很不服气。结果整堂课下来没有什么东西学进去。这能怪学生吗?不!要怪我们的教师没有笑脸相待。以致引起了学生的情绪变化“后遗症”。如果我们能象古希腊杰出的哲学浓德漠克利特那样,以微笑迎人,不摆架势,更不训斥人,那么,就会收到良好的“情绪效应”。 与上面的例子相反,有天,某校上课,由于听课的人多,开始时,学生情绪紧张,教学气氛不太活跃。执教老师笑着说:“怎么,今天来听课的老师多了,大家就害怕了?反正做媳妇
42、的就要见公婆的,大家不必紧张。”学生们被他一说一笑逗乐了,紧张情绪自然消除,这堂课的效果也不错。,下列因素都能有效地引起情绪效应,1、发亮的眼睛。 在教学中,教师的眼睛能表达深刻而丰富的教学内容,能使师生感情和谐交流,使教学过程有声有色地进行。但也可以双目困滞,眼望天花板或眺望窗外,使得学生无神听计,从而产生不良的情绪效应。 2、有力的手势。 随着课堂教学情节的发展恰当地配以手势,将会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共鸣。相反,如果频繁的舞手或双手紧插口袋,那么就会使学生感到毫无朝气,死气沉沉,思维活跃不起来,精神打不起来,从而影响学习效果。 3、稳健的身态。 教师教学时的身态,如果给学生以稳健、大方、自然、
43、洒脱之感,那么就会给学生带来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体验,反之,学生就可能不不安情绪或不舒服之感。 4、幽默的语言。 教师讲课语言幽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受到启迪;也可以缓解课堂的紧张、慌乱的情绪,达到心理安宁。 总之,在教学时,能恰如其分地运用手势、表情、动作、眼神等,可以加强课堂的情绪气氛,加深学生的印象,引起心理的共鸣,导致良好的情绪效应。老师,努力做到“微笑服务”吧!,十五,刻板效应,湖南教育载文说了这样一件令人再思的事件。 早自习铃响过后,班长反映:“湘湘和桂桂迟到几分钟”。谭老师赶忙在班记录簿上记了湘湘一笔。晚自习后值日老师又跑来说:“湘湘和桂
44、桂没有按时就寝。”顿时,谭老师火冒三丈:这个“飞毛腿”,不仅自己“满天飞”,还带着别人“飞”,非扎扎实实整他一顿不可! 第二天早自习铃响后,谭老师快步轻脚来到寝室的窗下,踮起脚尖,透过玻璃往里一看,只见湘湘和桂桂正在床上玩湘湘跪在桂桂的身上,手不停地搔着桂桂的背。好家伙,这回算是瓮中之鳖了!谭老师转头向寝室里冲去。 见谭老师突然出现,桂桂吓得慌忙扯起裤头。湘湘结结巴巴地说道:“桂桂身上烂了,不好不好意思当着同学们的面搽药,只好等大家上自习课去了来搽。”谭老师近前一看,啊!桂洼的屁股上生了一个疖子,脓腥味扑鼻而来。见到这情景,谭岂师还说什么呢?连忙接过湘湘手中的药棉签,轻轻地为桂桂清除疖子周围的
45、污血。桂桂腼腆地说:“老师,本来我们要请假的,但由于我害羞,湘湘又不肯说自己做事,所以没有请假。这三次迟到,都记在我身上吧,以后我们不再” 多好的学生!可谭老师为什么会错怪湘湘呢?为什么会把他看死了呢?看来,这主要是谭老师用老眼光看人造成,刻板效应在学校教育中应用,在杜会心理学中,这种用老眼光看人所造成的影响,称为“刻板效应”。它是对人的一种固定而笼统的看法,从而产生一种刻板印象。谭老师对湘湘的看法就属于种印象。他认为湘湘迟到,总是调皮捣蛋去了,压根儿没想到他也会做关心同学的好事。因力湘湘在谭老师的印象中是一个调皮的后进生。 这种刻板效应在学校教育中还是经常发生的。有个差生非常喜欢猫,平时对猫
46、观察得非常仔细,猫的生活习性,爱好等等了如指掌。在次自选题的作文中获得了成功,题目是“我和我的小花猫”。结果,语文教师却认为这是他抄袭的。为什么会这样呢?究其原因也是患了“印象病”。可见,作为教师一定要警惕刻板效应的产生,否则将贻误学生前途。 因此,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发展地看待学生。中小学学生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旺盛时期,他们的变化很大,我们不能一成不变地用老眼光看待他们,而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他们。“士别三日,刮目相看”,历史经验值得记取。 第二,要全面地看待学生。就壬说,教师在看待学生时耍从多方面,多层次着手,不要只见一岛不及其余。 第三,要客观地看待学生。不要因为学生的出身、相
47、貌、年龄、性别、是否干部等因素而定出好坏,要实事求是地、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十六,超限效应,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就准备捐款,并掏出自己所有的饯。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就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于是决定,一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末捐饯,相反,还从盘子里拿了二元钱。这种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理象,称之为“超限效应”,超限效应 在教育中的应用,这种超限效应在我们教育中时常发生,拖堂就是一例。这是时间上过度
48、的超限效应。此外,还有内容过量、同一重复等的超限效应。这些效应的结果都使学生的神经细胞处于抑制状态,从而影响了学习的效率。 同样,超限效应在教师的批评过程中也将出现。例如有些教师在批评学生之后,过了一会,又觉得意犹未尽,重复批评了对方一次,接着还是批评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同样的批评,使学生极不耐烦,讨厌至极。,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效应呢,我们知道,第一次挨批评时,学生的厌烦心理并不太大,但是在第二次,往往使厌烦度倍增。如果再来个第三次、第四次那么批评的累加效应就会更大,厌烦心理就会以几何级数增加,说不定因而演变成反抗心理,甚至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怎样运用超限效应,1, 为避免这种超限效应在
49、批评中的出现,我们教师应该切记,“学生犯了一次错,只能批评一次。”千万不要对同一学生的同一件错事,重复同样的批评。如果一定要再次批评,也千万不要象鹤蹈学话那优重复一次。应该换个角度进行批评。这样,学生也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一再被“穷迫不舍”,厌烦心理、反抗心理就会随之减低。 2, 对于学生的表扬也不能搞“廉价”,否则也将导致超限效应。有些教师认为,多批评不好,多表扬就好了。其实不然,这里也有个限度的问题。例如:某班有个差生听惯了批评,他对批评根本不当回事。但是新学期换了个班主任。这个进主任一开始对这个差生的某些“闪光点”作了表扬,起初这个差生很受感动,但是过了一段时间,这个差生发现,老师对自己的表扬越来越多,而且有许多是有意拔高的。他认为这是老师 在哄自己,名义上表扬,实际上让我注意这些方面,这分明是看不起自己,不信任自己。于是,他一听到表扬,就大为恼火。 可见,我们教师在任何方而都应注意“度”。如果“过度”就会产生“越限效应”,如果“不及”,又达不到既定目的。因此,我们一定要掌握好“火候”、“分寸”、“尺度”,只有这样才能”恰到好处”,才能避免“物极必反”、“欲速则不达”的超限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