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家校沟通有讲究 2016.4,与人沟通的能力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教师沟通能力的强弱,沟通水平的高低,可以直接影响我们的工作。国内外的教育专家普遍认为:家长是教师教育活动的合作者。在当今时代,教师已经不能独立解决许多迫切的教育问题。现代的学校,需要家长们的积极参与。,3,(一)与家长沟通,要以诚相待,1.转换角色,把自己当作这个家庭的朋友。2.耐心倾听,让家长充分表达他的意见。,4,(二)与家长沟通,要因人而异,1.高素质家长 2.溺爱型家长 3.放任型家长 4.学困生家长 5.不讲理家长,5,(二)与家长沟通,要因人而异,对于有教养的家长,尽可能将学生的表现如实向家长反映,主动
2、请他们提出教育的措施,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充分肯定和采纳他们的合理化建议,并适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学生家长一起,同心协力,共同做好对学生的教育工作。,6,(二)与家长沟通,要因人而异,对于溺爱型的家长,应先对学生的良好表现予以真挚的赞赏和表扬,然后再适时指出学生不足。要充分肯定家长热爱子女的正确性,使对方在心理上能接纳你的意见。同时,也要用恳切的语言指出溺爱对孩子成长的危害,耐心热情地帮助和说服家长采取正确的方式来教育子女,启发家长实事求是地反映学生的情况,千万不要袒护自己的子女,因溺爱而隐瞒子女的过失。,(二)与家长沟通,要因人而异,对于放任不管型的家长,要多报喜,少报忧,同时,委婉地向家长
3、指出这样的孩子如果你再扶一把,助推一下,那孩子将进步更大,以此激发家长对孩子的爱心与期望心理,改变对子女放任不管的态度,吸引他们主动参与对孩子的教育活动。,(二)与家长沟通,要因人而异,对于学困生的家长,要让他对自己的孩子充满信心,不能用成绩这一标准来否定学生,要尽量发掘其闪光点,让家长看到孩子的长处,看到进步,看到希望。对孩子的缺点,不能不说,但不要一次说得太多,不能言过其实。只有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有了信心,他才会更主动地与老师交流,配合老师的工作。,(二)与家长沟通,要因人而异,对于个别不太讲理,或是不理解学校一些工作安排的家长,要沉住气,先让家长说完,发完脾气和牢骚,并对家长的这种心情表示
4、理解,然后再耐心地以平静的语气与家长解释、分析事情的利弊和对错,以理服人并体现出自己的宽容大度,赢得家长的好感,从而得到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切忌:小不忍则乱大谋,不利于最终消除误解和矛盾。,(三)与家长沟通,要充分准备,老师与家长的谈话都是为了孩子,作为老师,必须充分了解孩子的情况,如:孩子的学习成绩、性格特点、特长和爱好、优点和缺点等等。谈及孩子的发展情况时应比较具体,切忌笼统、模糊和泛泛而谈,没把握和不准确的一定不说。,新生家访 释疑:有针对地解答家长的一些疑问,帮助家长进入新生家长的状态。如:解答新生须知上的疑问(学习用具的准备;学校作息、收费等情况;不带点心、零食、玩具等;
5、水杯里不用先盛水等); 指导:积极调整孩子的心理,描绘美好的小学生活,让孩子向往成长为小学生的生活,期待入学;逐步调整孩子的生物钟,改变午睡的习惯,做到早睡早起;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在孩子入睡或学习的时候,家长最好关闭、电脑等,帮助创造良好的学习、休息的环境等;放手培养生活自理能力:穿衣、吃饭、整理物品等;针对培养学生静心倾听、比较持久专注于某件事的习惯;培养学生专时、专心地做活动的习惯。如坐定看电视、阅读(每天坚持1520分钟)、搭积木等;练写名字(训练手感、树立信心、培养静心);带领购买合适的学习用品,协同与孩子一起做入学的准备,贴标签贴等。 征询:统计午餐;特殊需求(眼睛、过敏体质) 观
6、察:学生的在家表现,父母对教育的关注度有了这一阶段工作作铺垫,相信学生入校时普遍都比较适应,会喜欢小学生活,为自己成为了小学生而感到自豪。,接班家访 1、认真准备:(看资料,问前任老师们) 了解学生情况(贫困、单亲、学习、表现、问题、特点、闪光点等); 了解家庭教育孩子方法;了解教育、学校、制度、政策等情况。 根据家访对象,设计家访内容, 做好谈话准备,做到心中有数。 2、认真家访:(学生在家学习、生活等情况) 先自我介绍 要找学生的闪光点,表扬鼓励为主。 涉及到学生的问题要掌握时机,婉转地提醒,让家长觉得你是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不能出现教师刚出门家长就训斥学生、惩罚学生。 多倾听家长的心声,
7、做到以听为主,多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 带去指导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与家长共商促进学生发展的措施和方法。 3、注意点: 做好活动安排:提前预约;根据地址安排好最佳的、省时的家访路线。 着装、语言符合教师身份,代表学校形象。,(四)与家长沟通,要把握节奏,原则上低年级勤一些,中高年级12周联系一次较好,可以通过微信丶电话丶家校联系本上留言的方法进行沟通,沟通不要局限于告状丶批评,也不要动不动就打电话,影响家长的工作,引起他们的反感。,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重要的互补因素,两者配合得越默契,产生的教育合力就越大,效果就越显著。要使家长的教育配合学校教育,保持一致性,关键在于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形成学校与家庭的德育工作统一战线。,架起心与心之间沟通的桥梁,让我们共同努力,,17,感谢聆听 欢迎提出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