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孔子弟子救人----作文课件.ppt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3653088 上传时间:2018-11-14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2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子弟子救人----作文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孔子弟子救人----作文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孔子弟子救人----作文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孔子弟子救人----作文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孔子弟子救人----作文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作文讲评,多则材料类型,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小孩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跳下去把他救起。这个小孩的父亲很感动,于是送了一头牛给他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大家议论纷纷,认为他太贪心,这让他很苦恼。孔子听说此事后对这个学生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心安理得地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春秋时鲁国政府有一条规定,鲁国人到国外旅行,凡是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先垫钱把他赎回来,回国后再到政府去报账。孔子的一个学生把一个沦为奴隶的人赎了回来,没有到官府报账,人们都夸他品格高尚。孔子听说此事后,不仅不为自己的学生受称赞而高兴,反而非常生气

2、,很严厉地批评了他一顿,说他的行为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赎回来,因为人们假如垫钱赎回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账了则说明自己的人格不如孔子的学生,于是以后只好假装没看见。,新材料作文的写作过程 (一)分析材料(二)立意命题(三)布局选材(四)行文修改,(一)分析材料,分析材料,对出题者所给的一个或多个材料进行具体、细致的分析研究,寻找材料中的重要有效信息。要分析、明了材料的情感意向、价值倾向,准确把握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是什么,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应怎样。,认真审题,准确把握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明确表明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立意命题,布局选材,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小孩掉进湍急

3、的河里,就奋不顾身跳下去把他救起。这个小孩的父亲很感动,于是送了一头牛给他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大家议论纷纷,认为他太贪心,这让他很苦恼。孔子听说此事后对这个学生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心安理得地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善举应该得到酬报,【材料作文主题提炼】,春秋时鲁国政府有一条规定,鲁国人到国外旅行,凡是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先垫钱把他赎回来,回国后再到政府去报账。孔子的一个学生把一个沦为奴隶的人赎了回来,没有到官府报账,人们都夸他品格高尚。孔子听说此事后,不仅不为自己的学生受称赞而高兴,反而非常生气,很严厉地批评

4、了他一顿,说他的行为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赎回来,因为人们假如垫钱赎回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账了则说明自己的人格不如孔子的学生,于是以后只好假装没看见。不能让行善之人蒙受损失、行善与规则(制度) 个人行为和社会影响、高尚品格与民众心理,【材料作文提炼主题】,解题思路,第一步:这是一道“多则材料 + 自定话题”的作文题,关键在于审题,应认真阅读材料,归纳概括出材料的主旨,然后围绕材料主旨,确定一个积极健康的话题。,解题思路,第二步:得注意的是,概括出来的多则材料的最佳主旨必须涵盖每一则材料。题中两则材料讲了孔子及其弟子的两个故事,第一则讲的是孔子表扬学生见义勇为后收取贵重酬谢礼品,第

5、二则讲的是孔子批评学生赎回奴隶后不到官府报销。两个学生一个是救人,一个是赎人,概括起来都是“善举”“善行”;一个学生收取报酬遭到人们非议却得到孔子表扬,一个私人掏腰包得到人们夸奖却受到孔子的责备。可见,孔子是赞成善举得到酬报,不让行善之人蒙受损失的。,第三:一向倡导儒家道德的圣人为什么这样看重钱财?解答这个疑问正是完成这篇作文的关键之所在它涉及到利益与道德(利与义),孔子更看重的是善举所形成的社会效应,所考虑的是如何让善举能持续!,解题思路,利益参考,1.善举应该得到酬报,不让行善之人蒙受损失。 2.正确对待利益与道德 3.应该考虑善举形成的社会效应,个人的善行会形成榜样作用,能让善行的价值最

6、大化。,此次作文评改印象,一、跑题老师已经带领大家一起审过作文材料并已明确立意方向,但仍有不少的同学要么立意就是跑题的,要么是论证内容是跑题的。(如果没有审题指导,那么跑题的可能会 ) 二、混乱: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主旨混乱,要么是主旨含混不清,要么是主旨不集中,想到什么写什么;二是思路混乱,绝大多数作文没有清晰的行文思路,看得评改老师超级痛苦;三是逻辑混乱,不管常识,不顾内在联系,能扯就扯,表现出同学们思维的随意性。 三、空泛: 材料匮乏是此类作文最易出现的通病,根本原因:一是缺少对现实、社会的真诚、热情的关注;二是缺少独立思考的习惯。当今潮流,不说是青少年,成年人的思考、思维都越来越

7、模式化,统一化,“千人一面”“众口一词”换个角度就是对当今“众人”的活画。,改进建议:主旨方面,一、准确全面地理解概念: 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是通过人们的自律或通过一定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 利益:好处。(相关文题:道德与利益,道德与利益共存) 善行:慈善的行为。(慈善:对人关怀,富有同情心。)(相关文题:勿让善行受伤害) 善举:慈善的事情。 义举:为正义或公益的事情而采取的行为。,绑架:用强力把人劫走。道德绑架是指人们以行善的名义,通过舆论压力胁迫他人履行一定行为或中止与道德相冲突的行为。道德绑架道德性、公开性、胁迫性、软约束性等特征。道德绑架的目的是善的。(相关

8、文题:勿用道德绑架规则) 英雄:本领高强,勇武过人的人;不怕困难,不顾自己,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斗争,令人钦敬的人;具有英雄品质的。 流血:特指牺牲生命或负伤。(相关文题:勿使英雄流血又流泪,此题中的英雄当用解释中的第二项。),改进建议:主旨方面,一、准确全面地理解概念二、找准事件与主旨之间的联系,我们常会看见路边扶起老人的年青人不明不白的受到来自老人家属的责备,我们常会看见,公交车上让座的小学生得不到来自得座人的感谢及微笑,我们常会看见拾金不昧却无端被怀疑的好心人。这就是社会给善良人们的回报吗?那谁还愿意做那热情而真诚的好心人。善行需回报 点评:本片断选取的都是现实生活中平凡的事例,但都能与主旨

9、契合,所以能有力地证明、支撑观点。这表现该同学对生活的关注和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充分利用材料,可以利用材料作为议论的根据,也可以运用材料做文章的论据。总之,不能置材料于不顾,随意生发,背离材料。,论证技巧,材料作文意在让学生在原材料中提炼观点,如果不作引论,不叙原材料,不分析原材料,习作观点横空出世,容易使人摸不着头脑。因此应试作文开头的引论部分,要叙、析、评三结合。,开篇引材料,善行亦有价(开头)谁说善行一定是无私的奉献?谁说有价的善行不值得称赞?谁说善行与物质回报水火不容?善行亦有价,有价的善行能让行善者不再只是付出,能让人人都能伸出双手帮助他人,能让善行流传,人人都是行善者。 点评:一开

10、头,三个排比问句紧扣“善行有价”的主旨展开,牢牢抓住阅卷者的眼球。接着,“善行亦有价”的主旨句“登场”,再有一组排比句承接“善行亦有价”,分析“善行有价”后的社会效益。 没有形象比喻,没有华丽的:辞藻,表达效果却鲜明、简洁、有力。,叙述原材料要简洁,侧重于为写作者提炼观点服务。 分析材料是关键,须鞭辟入里,要为提炼观点作铺垫。 提炼观点是全文的灵魂,要在分析基础上水到渠成,且语言简要明确。,既要从原材料说起,又不能复述原材料,办法有两个: 一个是对原材料“一言以蔽之”; 另一个是选取原材料中一句有代表性的话,让读者知道原材料大致是个什么意思就行了,千万不要较多地引述原材料。,对于网友的评价,有

11、人也提出反驳。一个舍己为人的人,如何说他人品低劣?孔子也曾告诫弟子:一个人冒着生命危险拯救别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接受。义救鲁奴而不报账的子贡遭到孔子的责备,而救人一命却受下谢礼的子路反得表扬。学生两人的行为正是一种对社会道德的行为定义 ,而孔子的指教正是告诫大众:一种道德的诠释需要更全面地考量其(此字为老师所加,为什么要加“其”字,是否可用“它”?)对社会的影响。,吴菊萍的行为是对的,因为她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和回报都可以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倘若没有一点回报,谁还会舍身救人呢?(评点:此说法值得商榷,舍身救人者救人并非为了回报,因此救人前先讨价

12、还价的行为是整个社会舆论都批评否定的。)如何让善盛行呢? 点评: 直接把题目材料中的主旨句借过来评述“吴菊萍的行为”,恰当、准确、鲜明,而且这样的化用使之与本文浑然一体,完全看不出引用的痕迹,很值得同学们学习借鉴。,改进建议:论证技巧,一、充分利用材料;二、关注现实,并形成自己的思考;,马路上摔倒的老奶奶不是没有人扶;“从天而降的”小宝宝不是没有人接;遭遇抢劫的行人不是没有人帮。而是我扶了,事业顺利的我被告上法庭;我接了,我因双手粉碎性骨折接受了企业的捐款而惨遭批评;我帮了,我英勇丧生的,我的家人为维持我的名誉不接受别人的补偿,以致整日生活在悲伤贫穷之中。这种利人但严重伤己的善行还会有多少人去

13、做? 材料链接:,一、彭宇案:2006年11月20日早晨,一位老太在南京市水西门广场一公交站台等83路车。人来人往中,老太被撞倒摔成了骨折,鉴定后构成8级伤残,医药费花了不少。老太指认撞人者是刚下车的小伙彭宇。老太告到法院索赔13万多元。彭宇表示无辜。他说,当天早晨3辆公交车同时靠站,老太要去赶第3辆车,而自己从第2辆车的后门下来。“一下车,我就看到一位老太跌倒在地,赶忙去扶她了,不一会儿,另一位中年男子也看到了,也主动过来扶老太。老太不停地说谢谢,后来大家一起将她送到医院。”彭宇继续说,接下来,事情就来了个180度大转弯,老太及其家属一口就咬定自己是“肇事者”。南京市鼓楼区法院对彭宇案做出了

14、一审判决,称“彭宇自认,其是第一个下车的人,从常理分析,他与老太太相撞的可能性比较大”。裁定彭宇补偿原告40%的损失,即45876元,10日内给付。判决书中还称如果不是彭宇撞的老太太,他完全不用送她去医院,而可以“自行离去”,“但彭宇未作此等选择,他的行为显然与情理相悖”。,判决书作了这样的表述:“在事发当天,彭宇曾给老太太200多元钱,且此后一直未要求老太太返还。关于彭宇给钱的原因双方说法不一:老太太说是彭宇先行垫付的赔偿款;彭宇认为是借款。”“彭宇和老太太素不相识,一般不会贸然借款。即便如彭宇所说是借款,在有承担事故责任之虞时,也应当请公交站台上无利害关系的其他人证明,或者向老太太家属说明

15、情况后索取借条或说明。但彭宇在本案中未存在上述情况,而且在老太太家人陪同前往医院的情况下,由他借钱给老太太的可能性不大。”“而如果撞伤了他人,则最符合情理的做法是先行垫付款项,”基于上述判断,法院认为,可以认定这200多元钱并非借款,而是赔偿款。双方均无过错 “本案中,发生事故时,老太太在乘车过程中无法预见将与彭宇相撞;同时,彭宇在下车过程中因为视野受到限制,无法准确判断车后门左右的情况,故对此次事故,彭宇和老太太均不具有过错。”但没过错并不代表不负责任。判决书认为:“本案应根据公平原则合理分担损失,本院酌定被告补偿原告损失的40%较为适宜。被告彭宇在此判决生效的10日内一次性给付原告人民币4

16、5876元;1870元的诉讼费由老太太承担1170元,彭宇承担700元。,二、吴菊萍 最美妈妈吴菊萍:我不是英雄,只是恰好碰到了 7月2日,杭州白金海岸小区,两岁女童妞妞从10层高楼坠落。这一瞬间,邻居吴菊萍踢掉高跟鞋,伸出双臂接住了孩子。这个发自本能的动作,令她当场昏迷,左手臂多处骨折,但也挽救了妞妞的生命。 这惊险的一幕,感动了亿万人,网友们赞誉吴菊萍为“最美妈妈”,更有人称她是“英雄”。 近日,本报专访吴菊萍。这个有一个8个月大孩子的普通妈妈,不认为自己是英雄。她说,“我只是恰好碰到了”。面对扑面而来的赞誉和奖励,她觉得,“像做梦一样,有点不真实”。,“最美妈妈”拟自用二十万元奖金引发争

17、议:做好人,就得做圣人?,为褒扬吴菊萍见义勇为的善举,其所在公司奖励给她20万元。当有媒体询问这笔钱作何使用时,吴菊萍说:“这笔钱我自己留着用。”此语一出,舆论又起波澜。这20万元奖金,吴菊萍到底该不该留?其实,早在去年7月救下坠楼女童后不久,吴菊萍就已“晒”过自己所获奖励及捐赠金额的账单,并表示将把奖金(包括公司奖励的20万元)留给自己的父母孩子,社会捐款则将转捐给更有需要的人。发给个人的奖金如何使用本是私事,外人无权干涉,但时隔半年之后,此事仍引发人们如此关注,暴露出什么?长期以来,有这样一种观点根深蒂固:好人就是圣人,应该“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种过于严苛、也过于完美的“好人观”,与新

18、形势下的道德现实不相适应。吴菊萍将20万元奖金留作自己使用,会影响到她在公众心目中的英雄形象吗?答案无疑是否定的。当她奋不顾身用双臂去接坠楼女童时,难道她会预知有20万元的奖金?无私奉献是高尚的,更是难得的,我们的社会因好人的无私、利他而变得温暖、美好。但“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并非是对好人的一种硬性要求。对好人来讲,量力而行,从身边做起,符合人的本性。,我们不能因为吴菊萍做过感动公众的好事而把她绑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去苛求和比量,更何况农家出身的她,仍身背房贷,上有老,下有小,需要挣钱养家。长期以来,“好人无好报”、“英雄流血又流泪”的个案,凸显出现实生活中做好人、做好事的分外艰难。奖金的作用,

19、就在于倡导。好人因助人而受奖,如能坦然受之,则对社会公众,必然是一种有力的引导、有效的感召。 “我就是想为家里人提供好一点的生活。”80后的吴菊萍话语朴实。道德模范也是普通人,他们既有为社会增添温暖的高尚一面,更有追求自己美好生活的正常一面。我们在呼唤好人的同时,也应当尊重他们始自人性的正常诉求,不应以“高大全”的标准苛求好人,更不应将他们拔高为不食人间烟火的“神”;让好人回归正常人的生活,尊重好人忠于自己意志的行善方式,这是我们应该树立的“好人观”。捐或不捐,捐多少,本就不是衡量好人的标准。在危难之间,能够以良知和行动释放道德力量;在平凡岁月,能够以向善向上之心温暖你我,这就是我们认同的“好

20、人”。,马路上摔倒的老奶奶不是没有人扶;“从天而降的”小宝宝不是没有人接;遭遇抢劫的行人不是没有人帮。而是我扶了,事业顺利的我被告上法庭;我接了,我因双手粉碎性骨折接受了企业的捐款而惨遭批评;我帮了,我英勇丧生,我的家人为维持我的名誉不接受别人的补偿,以致整日生活在悲伤贫穷之中。这种利人但严重伤己的善行还会有多少人去做? 点评: 此语段将三则材料中与“救人”相关的事例用一句话概括、提取出来,并巧妙地运用双重否定、排比的句式进行组合,而后用相对整齐的句式把他们“行善”后的遭遇简洁凝练叙述出来,形成鲜明对比,彰显了“损己救人不利于善的传递”的主旨。,改进建议:论证技巧,一、充分利用材料;二、关注现

21、实,并形成自己的思考;三、高度重视论证思路的设计。,为善行之火续薪(48分),做了好事拒绝了他人报答的学生被孔子训斥,而接受了别人回报的学生反而被孔子夸赞,这似乎与我们那么久以来的道德观念不符,这引起了我的深思。孔子说,人们要知道自己冒着危险去救人,无论什么奖赏都可以收下,那么会有更多的人去救人;而要是有人救了他人却回绝了报酬,后来的人便顾虑自己拿了报酬会被人说品格不高。,为何一个简单的善行会被道德观念绑架呢?实施了善行得到回报该是天经地义的问题,却被所谓“道德观念”束缚,致使行善之人越来越少。“最美妈妈”吴菊萍用双手托举了一个七月女婴的生命,导致自己双手粉碎性骨折,她所在公司为鼓励她的善举,

22、颁发20万元奖金,她欣然接受,却引起社会的广泛讨论,说她不应把这笔钱轻易收下,留着自己花,感觉她的道德形象一落千丈。我觉得可笑!吴菊萍在生死关头不假思索去接住一个生命,让她免于死亡的灾难,却让自己身受重伤,她接受这笔奖励有何不可?更何况她自己只是一个小小职员,她一个人要如何承担治疗这笔巨大的开支?她的勇敢、善良应该得到比口头奖励更实在的东西,而人们拿这样的英雄来做自己心中的“道德形象”不觉得太荒唐了吗?,“道德”应该如何彰显是看一个人在生死关头能否踏出那一步伸出援手,而非事后的故作清高。行善与回报应该是社会传递温暖的良性循环;若是让救人的英雄仅仅风光一时便弃之不顾,岂不是向天下宣告,出命去救人

23、也不过如此!自己的伤痛无人问津,岂不是让天下英雄心寒,再无人愿伸出援手了么?君不见当今社会层出不穷的扶老人问题:老人摔倒在地应不应该扶起?这本该是不假思索去做的事,为何成为人们的顾虑?还不是因为不知道自己扶起后,得到的是感激的眼神还是恶意的敲诈?,我们现在的人似乎很乐于用自己心中的道德框架去“绑架”行善之举,乐于看见别人“损己利人”;试问:若只有付出不见回报,又有多少人愿意去付出?那些在救人时奋不顾身的英雄们,有什么理由不能接受自己应得的馈赠?如果行善之举只有付出,无人往火里添薪,那么燃烧的火焰去何处凭依?对帮助他人的英雄们给予安慰,让善行之火得以续薪。,道德与利益的统一(47分),行善是道德

24、评判标准之一。“人之初,性本善”,所以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会行善,可是人们往往认为一旦道德与利益沾上边,则会触犯了道德的现象。但我认为,道德与利益是可以相统一的。人们常说“舍己救人”,可救人一定要舍己吗?行善是一种长期的行为,是需要社会上每一个人都可以做的。如果想要善行的延续,人们就不可能长期地舍利。因此,孔子在人们纷纷对自己弟子因救了孩子而接受其父亲为感谢而送的牛议论弟子贪心时,他却认为弟子行为是向社会宣告,只要行善,无论多大奖赏都可收下,从而可以鼓励更多的人行善。所以说,想要行善的延续,必须理性看待道德与利益的统一。,并不是说,一旦利益与道德沾上边,利益就会将道德腐化。相反,在某种程度上说,利

25、益是促进道德完善的一种有效途径。国家为什么要为见义勇为者颁发奖赏?为什么为好人好事设置道德模范这无比荣誉的称号?因为国家也清楚明白道德与利益的统一,用利益方式肯定了善行,这是对善行的尊重,从而鼓励更多人行善,让善行得到发扬。所以,孔子也在自己学生赎人后却没有报账而严厉地批评他的行为妨碍了更多奴隶被赎回来,他 “舍己为人”的善行会让别人觉得自己行善后报账则品行不如他,反之又会让自己蒙受损失,因而选择不行善,阻碍了善行的延续。但是,在行善中,利益只是一种肯定和鼓励方式,并不能成为去行善的根本目的。人们不可以为了获取利益而被动行善,那么则是违背本心,道德沦丧了。在生活中,一些明星为了得到人们欣赏和肯

26、定,不惜花大价钱竞相捐款。虽然如此,但他们的目的中混杂着名与利,是让人不屑一顾,而他们也不会因为这样的“行善”而感到快乐的。雅安地震中,一些人为了证明自己心怀同胞,得到社会舆论的肯定,不搞清楚灾害情,况,只顾一味行善,反而导致了灾区交通堵塞,耽误了真正有力的援救行动。这样的做法,既是盲目,又是对行善的偏解。好人有好报,只有你真正是个好人了,真心想要行善了,那么好报也才会属于你。 理性对待道德与利益的统一,支持通过一定的利益来肯定、鼓励更多人行善,也坚决抵制因为利益才去“行善”的行为。只有这样,道德才能更完善。,随着某位捐助贫困生上大学的慈善企业家对其捐助者的冷漠感慨了一番后,社会上抛起了一场对

27、“感恩”和“图报”这几个字的大讨论,在5名大学生因“不知感恩”而取消其爱助资格事件发生后,更是引起了全社会对“感恩”与“施恩”的关注。(开篇引用的事例)“施恩不图报”一向被我们视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提倡,也只是提倡一种无私的奉献精神,体现着人间的关爱、友善与和谐。然而,在这个全球化,物质化的时代,这种思想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施恩者到底该不该求回报?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我认为:该!(观点鲜明,立场坚定。),例文:“施恩”该不该“图报”?,其实“施恩”与“求报”这二者并不矛盾,只是人们看待这两者的眼光带有色彩,这是我国传统无私奉献高标准精神要求下的影响。人们大都认为选择施恩,就是选择做

28、一个高尚的人,而做一个高尚的人,就不该要求回报,要求回报,则被认为是不正当的,施恩的行为便不纯洁,甚至被认为是思想有问题,更有甚者将其视为“拜金主义”的腐朽思想。我觉得人们不必如此激烈地批判“施恩图报”者,“图报”并不影响“施恩”的高尚,适当的回报还有激励作用。,话说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个孩子落水,就奋不顾身地跳下把它救起。那个孩子的父亲送他一头牛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却遭人非议。而孔子对他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收下,可以鼓励更多人们去救人。两千多年前的孔夫子都有这等认识,为何身为新时代的国人还对“施恩图报”如此苛刻呢?保护自己,不愿

29、吃亏,这是人的本性。现在社会和国家对见义勇为的人的各项优惠及嘉奖也是一种施恩图报的体现。,“施恩”不仅在于救人,捐款等也不仅在于针对某个人的恩惠,还有对群众,对社会所“施”的“恩”,比如在公交车上或火车地铁中抓扒手。同样的,“图”的回报也不仅是金钱的酬谢,个人的感激,还有政府、社会对善举的尊重。2006年夏,在德国留学的中国青年杨立在沿莱茵河旅行时,途径一个叫克里斯托的小镇,捡到一个装满钱的皮夹送交行政厅,然后不留名的离开的。而小镇镇长却发动了莱茵河沿岸十多个城镇的警力寻找他,并要求他收下奖彰和酬金,并说:“这不仅是对你个人的认可,也是整个社会对善举的尊重。对善举的尊重也是每个公民的责任,也让

30、我们有资格去劝勉跟多人的施援向善。”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西方发达国家把“图报”看作是社会对善举的回报。,施恩图报无可厚非,但这“报”应是一种受恩人主动的感恩的回报,那种主动强行索要“锦旗”或“报酬”式的的荒诞“回报”是不值得提倡的。我们生活在这个开放的社会,接触着许多不同的思想并受其影响,难道我们不该宽容地对待“施恩图报”这个崭新的价值态度吗?,结尾(梁高晓),只要你是真心实意做好事,没有违背道德原则,收不收钱都随便。多一点人情,礼尚往来;卖弄一点风情,写篇感谢信;装点侠骨柔情,万般推辞不肯收。收出点风格,生活不就多姿多彩春暖花开了么?,相关视频,卢伟:冒死拦火车的是与非 潘石屹:赴美捐款该不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