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指出课文所描绘的自然景物的特征以及这些自然景物给人的启迪。2、整体把握课文的文脉,学习作者调动各种感觉器官观察自然景物、感受美好自然的方法。3、知晓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学习和运用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4、通过吟哦讽诵,品味作者笔下鲜活、灵动的文字,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涌动的热爱大自然的激情。5、通过单元综合学习与探究,文笔精华的阅读,专题内容的了解,养成比较、分析、归纳、拓宽、迁移等思考性的阅读习惯、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6、学会在作者生动的描绘中寻找生活的美,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生活的美。一、鼎湖山听泉学习目标:1能指出课
2、文所描绘的自然景物的特征以及这些自然景物给人的启迪。2整体把握课文的文脉,学习作者调动各种感觉器官观察自然景物、感受美好自然的方法。3知晓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学习和运用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4通过吟哦讽诵,品味作者笔下鲜活、灵动的文字,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涌动的热爱大自然的激情。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部,传说黄帝曾在此铸鼎,故名鼎湖山。与当地另一风景区星湖(七星岩)齐名。该山为岭南的名山,幅员广阔,景胜颇多,以天湖、瀑布、古木、名刹著称。二整体感知,理清作者行踪读游记就如同和作者一起游览,一起分享旅游的感受,下面让我们打开书本和
3、谢大光一起走进鼎湖山。而游记类散文一般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请找出作者游览鼎湖山的行踪:近黄昏赶到鼎湖山循声入山见到山泉到半山看见满眼浓碧暮色中达半山的庆云寺晚饭后绕寺前庭院漫步入夜借宿寺旁客房听泉三深入探究文章中心这是一篇游记,(教师板书)请大家看看题目,齐读一下标题。你认为读这个标题时,哪个字的字音应该读重一些? 单纯从题目上来看,“听”字支配“泉”字。但是从全文来看:一方面,“听”有一个过程:初闻泉声,循声而去,渐入山中,想见到山泉;但是,山泉时隐时现,作者联想起爱女因而爱上山泉,表现出山泉的活泼;及至亭前观山,闻钟泉之声相应,显现特有的亲情感受,把钟声和泉声化为老人和孩子,点出泉水活泼流
4、动的青春气息;到夜间,从泉声中悟出人生哲理,认识鼎湖山之魂。另一方面,文章最后“山不在名,有泉则灵”,提示出泉水是鼎湖山灵魂的作用。全文描写的重点是泉,听是认识泉的手段。四作业:补充练习第一页的“随文练习”及第二页的“问题探究”1 再读文章,结合文章内容思考问题:鼎湖山的泉美在哪里?至少找出三点,在书上圈点勾画做旁注,运用这样的句式表达:鼎湖山的泉美,美在2第二课时一美点寻踪鼎湖山美,鼎湖山的泉更美,以至于作者将之誉为“鼎湖山的灵魂”,它到底好在哪里?请同学们运用“鼎湖山的泉美,美在”的句式,根据课文内容说话。示例:鼎湖山的泉美,美在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让我想起了千里以外与自己朝夕相处
5、的调皮女儿。 学生发言,教师适当点评二赏析精彩语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内容,有感情地读,然后告诉大家你选择这一部分的原因。学生自主活动,选读课文内容。老师应强调,要边读边说示例:(1)我喜欢这一段:站在亭前望去,满眼确是一片浓碧。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推动。这里的“湿”字既巧妙地告诉读者鼎湖山刚沐浴过细雨,又暗点泉水“蕴育生机,滋润万木”之意。(2)我喜欢这一句:“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这个比喻句将草丛中小溪流淌的声音比作提琴声,“柔曼”一词非常形象地表现出了这种声音轻柔、悠长的特点,同时这种柔曼之美也使人想起了王维的诗句
6、:“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下面请同学们在课文中寻找、品味,每人都要用大大的圆圈划出自己认为用得好的字词,用自己的朗读展现你的理解。 三精读第八小节看第八小节,作者主要写了哪几种泉声呢? 学生交流回答小溪、涧水、无数道细流、飞瀑急流作者用他那生花的妙笔把泉水形象化,他运用的法宝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教师分析:小溪,涧水,细流,飞瀑,水源不同,发出的声响也不同,作者敏锐地把握住了它们之间的不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他的生花妙笔将泉水展现在我们面前。(板书)这轻柔的声音其实是小溪的声音;柔曼的提琴这清脆的声音其实是涧水的声音;清脆的弹拨这厚重回响的声音其实是无数道细流的声音;厚重的倍司这雄浑磅礴
7、的声音其实是飞瀑急流的声音。雄浑的铜管鼎湖山的泉声真像音乐一样妙不可言啊!这就是作者用心聆听、品味的结果。我们怎么用我们的声音将这种美传达给同学们呢,让我们试着把自己品味到的所有感觉放到文字中,通过读来表现。学生自由朗读请大家介绍一下读这一小节要注意什么才能将作者描绘的美传达给大家。明确:读出快慢,读出轻重,读出情景,读出感情。(技巧,情感)借助想象,让作者所绘景象展现在面前;细心体会,感悟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情,让自己的心一步步贴近作者,和作者产生共鸣;(品读泉美时,应重点体会作者的心情,带着感情去读,我即作者)揣摩作者的情感,技巧上,修饰性词语能表现情感的词应重读,并安排好停顿3老师可尝试让学
8、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范读等多种形式大自然这位伟大的音乐家借鼎湖山清纯悦耳、欢快活泼的泉声演奏出一首首美妙动听的乐曲,让人不由自主地喜爱上它。当然,这些乐曲只有用心聆听、品味才能听出来。作者就是因为用心聆听、品味鼎湖山的泉声,才深深地喜爱上了它,使这泉声汩汩地流进了他的心田,相信也流进了你的心田。四拓展探究捕捉情感脉络景变则情变,在鼎湖山听泉的过程中,音变则情变,作者的情感也随着他所听到的泉声而不断地变化,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变化发展的?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画一画情感变化图。“走得匆匆,看得蒙蒙”怅然、失望 顿生雀跃之心好奇、探究娇态想起爱女喜爱 如入清澈之境轻快寻泉怅惘 品泉悟泉陶醉五作业:二、
9、林中小溪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寓人生哲理于自然景物之中的写法。2、体会文中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3、通过反复诵读、仔细品味,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重点、难点:1、重点:品味本文的语言之美。2、难点:从中悟出人生哲理。第一教时一、导入1、作者简介:普里什文(又译作普里希文) (18731954)苏联作家。2、导语同学们你有没有在林中小溪畔漫步的经历,如果没有的话请你和苏联作家普里什文一起作一次林间之游,观赏一下俄罗斯原始森林的风光。二、赏析课文1、认真阅读林中小溪 ,初步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注意要读出感情,正确把握语调、语气,自己喜欢的段落可以多读几遍。(学生自由读,老师巡视
10、、指导)同学们,能不能把你们最喜欢的或者自己感觉读得最好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听?请老师给配上音乐。2、画出文中小溪所经历的障碍及流经的坦途讨论并归纳:“流水在浅的地方遇到云杉树根的障碍”, “狭窄的深水道”, “旋涡中心是一棵树早已横堵在小溪上”, “有一棵大灌木被冬雪压弯了,现在有许多枝条垂挂到小溪中”, “一米高的悬崖上落下来” , “一棵巨大的百年云杉压在小溪上”。划出小溪流过的坦途:“圆形的水湾”, “来到一个宁静的地方 ”, “溪水溶溶像一个湖”, “水面在艳阳朗照下开阔了起来”。提问:小溪在林中奋然前行和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有什么相似的地方?讨论并归纳:人的一辈子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总会有
11、挫折、失败,起起落落,忧喜参半这就是生活,在你“山重水复疑无路” 之际不要怀疑会有“ 柳暗花明又一村 ”的时候。3、课文把溪水冲破层层障碍夺路而出的情景写活了,请画出讨论并归纳:“却毫不在乎”、 “好象在收紧肌肉”、 “水嘟嘟哝哝地仿佛表示不满这不是示弱,不是诉怨,也不是绝望。每一条小溪都深信自己会到达自由的水域”、 “水流在克制的嘟哝声中稳稳地流4淌着,它们兴奋得不能不互相呼唤”、 “但小溪在树下找到了出路,匆匆地奔流着”、 “小溪毫不吝啬地将它灌满水,并继续前行”、 “水流此刻正冲击着每一根枝条,还一边流,一边不断地互相说着: 早晚强大的水流不急不忙地彼此呼唤,满怀早晚 必到大洋的信心互打
12、招呼,然后又重新兴奋地汇合到一起 ”。4、提问:你能从以上概括出“小溪”的性格特点吗?讨论并归纳:认定一个目标,什么也阻挡不了。自信、乐观、顽强,渴望战斗的生活,享受着与困难斗争所带来的无穷乐趣。作者已经把“小溪”人格化了。对人生,对困难、挫折又何尝不应该像“小溪”那样。5、画出课文中作者的议论,分析一下表达了什么思想“小溪的生活中,就这样一会儿泡沫频起,一会儿在花和晃动的影子间发出兴奋的招呼声。 ”“就让路途当中出现阻塞吧,让它出现好了!有障碍,才有生活;要是没有的话,水便会毫无生气地立刻流入大洋了,就像不明不白的生命离开毫无生气的机体一样。 ”“小溪流经树林的全程,是一条充满持续搏斗的道路
13、,时间就由此而被创造出来。搏斗持续不断,生活和我的意识就在这待续不断中形成。 ”“是的,要是每一步没有这些障碍,水就会立刻流走了,也就根本不会有生活和时间了。 ”“小溪早晚会流入大洋的自由的水中,而这早晚 就正是时间,正是生活。 ”“终于明白了:对水来说没有不同的道路,所有道路早晚都一定会把它带到大洋。 ”“于是,我的梦魂萦绕的时刻翩然而至,停了下来,原来是大地上最后一名的我,最先进入了百花争艳的世界。我的小溪到达了大洋。 ”讨论并归纳:作者想借小溪在林中冲破重重障碍的描写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悟:作者认为生活本来就充满艰难困苦的,每个人都是为战胜困难而生,没有同困难作斗争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人生。作
14、者对“时间”与“生活”的认识非常独到。人生就是一条充满与困难持续搏斗的道路,时间就由此而被创造出来。搏斗持续不断,生活和人的自我意识就会在这持续不断中形成。作者经过这一番感悟之后,他的思想、认识已经到达了自由的“大洋” 。三、小结作者通过小溪冲破层层阻隔流向自由的大洋的描写,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悟。四、布置作业1、课后练习一、二。2、抄写词语、朗读课文第二课时一、朗读全文导入二、研读课文1、提问:课文除了写小溪一路前行之外,还写了什么景物?写得好在哪里?与全文主旨有什么关系?讨论并归纳:还写了春光、春草、春花、春芽;还有水上漂浮着的云彩和白杨的种子,还有灰雀、燕雀、杜鹃,各种各样的昆虫以及花草树木
15、的混合香味,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为小溪一路自信乐观渲染了气氛。全文有两处比较集中地描写了两岸及水面景色。2729 段:一片初春景象, “白桦树上幼芽正在舒青,芽上芳香的树脂闪闪有光”。 “林中路上长着极低的青草,绿得简直刺眼”作者抓住幼芽闪闪有光与青草刺眼的绿,表达了对春天到来的欣喜之情,春天来了一切充满了希望,一切都是美好的,小溪在这春光里回叫得更欢,流得更畅。31 段描写得更为生动。天气转暖了各种花草动物昆虫都活跃起来了,在艳阳朗照的水面上尽显它的生命的活力, “蹿” 字写出了第一朵小黄花急不可奈而且生长迅速的情态。写苍蝇是“贴着”水面飞,姬蜂“乱窜”,黑星黄粉蝶“ 翩翩飞舞 ”,小甲虫“
16、打转”。这些动词用得非常贴切。整个画面色彩斑斓,有黄的花,黑黑的蝌蚪,浅蓝色的苍蝇,铜色的小甲虫,鲜艳的黑星黄粉蝶,黄毛小鸡似的柳枝上的花,小溪一路千辛万苦,曲曲折折,跌跌撞撞,从密林流到空地上,见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大好景象,就如人生不尽是失败挫折,光明的前景总会出现。2、提问:你喜欢哪一段,选这段大声朗读,并说 说为什么喜欢?5讨论并归纳:“水惹动着新结的花苞花蕾,花蕾反又在水面漾起波纹。 ”这句描写很有趣味。小溪肩负使命,一路奔跑,却不忘与花蕾开开玩笑,逗逗趣,表现了小溪活泼、调皮的性格。“水流在克制的嘟哝声中稳稳地流淌。 ”“克制”二字完全拟人化了。对遇上的大障碍嘟哝表示不满,但不
17、想让这不满破坏了自己与其他水流汇合的喜悦,因此要加以克制。写得很有趣。把小溪性格写得丰富,与人的情绪的起伏完全一致。好几处写道小溪“扭动着肌肉”。作者把小溪比作强壮的小伙子,正拼其全力在与各种阻挡进行搏斗。 “扭动的肌肉”“ 收紧的肌肉”让我们看到了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力量。“我在树根之间坐了下去,紧靠在树干上,举目望那和煦的太阳,于是,我的梦魂萦绕的时刻翩然而至,停了下来,原是大地上最后一名的我,最先进入了百花争艳的世界。 ”这时作者对自然的描写似乎开始浸透幻想的、隐喻的意象,赋予这篇散文以诗意。在阳光下作者的灵魂飘然而至,这是奋斗的、向上的、闪光的灵魂。作者终于在博大的、运动着的自然中,发现
18、了自己,肯定了自己。三、小结:这是一篇借物抒怀之作,文中小溪的形象极为感人。小溪除了具有人的特点,能借以表达作者的思想外,还具有小溪的特征“聚集为一股股的水流,就好象在搏斗中收紧的肌肉一样”“ 遇到大障碍,水就嘟嘟哝哝表示不满”“溪水分道扬镳了;一部分水说,这一条路会早点到达目的地,而另一部分水认为另一边是近路,于是它们分开了,饶了一个大弯,然后又重新兴奋地汇合到一起。 ”等,都符合浪的特征。因此,这一拟人形象是塑造得很成功的,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能。四、讨论课后练习练习一: 作者由景生情,由情生感。景变,情也随之而变,感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并且不断深化。练习二:下面以“小溪在搏斗中竭尽力量被
19、困在这水湾的春水中”为例,作一些分析:“一股股水流像肌肉似的扭动着”这写出了水流翻滚涌动的情景,但是,水流并未懈怠,仍然“在两岸紧夹中奋力前进” ,水声更响了,作者从这声音中听出溪水执着一念要奔向大洋。小狗鱼滞留在水湾中,是闲笔,然而也起了衬托作用,表现了另一种苟且求安的生活。作者用了拟人手法,并且用自己的心去解读溪流的“ 心” ,物我同一。练习三:1、林中的小溪具有一种顽强不息的精神,赋予森林以生命的活力;如果森林中没有小溪,就会变得毫无生气。2、有阻力,能激起浪花,作者希望水能生机勃勃地一往无前地奔腾,把战胜困难作为生命的乐趣。3、这里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是一种反衬手法。正因为这个地方
20、宁静,所以灰雀的低鸣和枯叶的簌簌声才会“ 响遍整个树林”。正如古诗所说“ 蝉噪林越静,鸟鸣山更幽 ”。五、布置作业1、朗读课文 2、完成练习册作业三、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学目的:1、学习多角度介绍景物的方法。2、培养欣赏大自然的能力。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作者把赞颂大自然的创造力与人类的审美能力通过景物描写表现出来。2、难点:了解文章写作角度是怎样转换的。第一课时6一、导入 1、作者简介:柯蓝先生的文学作品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在海外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 二、认真读课文,理解结构层次讨论并归纳: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2 自然段):写徐霞客对黄山的赞誉及黄山的地理位置、面积。第二部分
21、(3 自然段):写地质史上,黄山的形成。第三部分(418 自然段):写黄山诸景。第一层(414 自然段):写黄山峰、石、松。第二层(15 自然段):写黄山的烟云。第三层(1617 自然段):写黄山日出。第四层(18 自然段):写黄山的温泉。三、本文写作角度变化很多,有悬想历史的,有从空中俯视山景的,有让你身临山中边攀登、边观赏的,也有如听导游解说的。请你说说文章写作角度是怎样转换的。讨论并归纳:第 3 自然段说形成种种奇特的造型:“奇峰怪石林立,真是峰峰有奇观,处处是仙境” 。这句应该是下面写景的总起句,这句角度是从高空俯视。通过“游人们来到黄山,自然要浮想联翩,寻根问底”过渡到第 4 自然段
22、“巍峨黄山,群峰挺拔。天都峰使游人望而生畏。 ”第 5 自然段过渡到让你身临山中从下而上攀,第 6 段写“登上”天都峰绝顶,第 7 段“穿过”一线天, “再过”蓬莱三岛, “直上”玉屏楼文殊洞顶上看到“驰名中外的黄山迎客松” 。第 8 段自然而然对黄山松进行了一番介绍。第 9 段继续登上最高峰,再沿“百步云梯”而下,第 9、10、11、12 自然段写了黄山 3 个巧石。 “螺蛳” 、 “飞来峰” 、 “猴子观海” 。第 13 段对黄山石进行归类。第 14 自然段是写黄山的峰石的美是经过人类智慧的点化。第 15 段由前面写黄山的静态美过渡到黄山动态美“黄山烟云”的描写。转换的句子是“特别是云雾的
23、飘舞,使黄山呈现出静中有动的美感。 ”第 16、17 段用“然而”转折过渡到对黄山日出的描写。第 18 自然段用“游艺机人下山后”转换到对黄山温泉的介绍。总之全文角度变化多端,但转换过渡自然,使全文浑然一体。四、朗读,请同学起来朗读自己喜欢的片断。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一、朗读全文导入 二、品味赏析A 你认为描写的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有什么特点?讨论并归纳:1、 “万绿丛中,千峰竞秀,万壑藏云,郁郁葱葱,飞红滴萃” 。总写黄山的美景,四字词排列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语言简洁而景象万千。2、 “两侧斧劈刀削般的悬崖峭壁登山的男女老少,一个接着一个,如同一条悬空的彩带,飘动在万7绿丝中。 ”“斧劈
24、刀削”形象地表现了石阶的陡,几乎是垂直的了, “如同飘动的彩带”虽然给人美感,但也给人摇摇欲坠的感觉。这两句很准确地表达出黄山石阶又陡又险的特点,看后有使人身临其境的感觉。3、 “放眼望去,群峰起伏,云海翻涌,山峰若隐若现,就像航船、岛屿飘浮在汪洋大海上。 ”作者把静态的山峰写动起来了。起伏的群峰,就像汪洋大海中的航船和岛屿。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4、 “破石而出,寿逾千年,一根长枝低垂伸展,仿佛一位殷勤的主人伸出手臂在迎接远方来客,招手致意。 ”这段文字把黄山松描写得神形兼备, “殷勤” , “招手致意”拟人手法运用得很贴切。使人看后对千年老松顿生亲切之感。5、 “不少就长在峭壁岩缝之中,
25、针叶短粗稠密,顶平如削,干曲枝虬,苍翠奇特,形状千变万化,有立有卧,有挺拔,有俯仰,有斜插,有侧挂。显示万古长青的生命力,不怕风吹雨打,冰雪欺压,屹立于悬岩危石之上,昂首苍穹。 ”寥寥数语把黄山松的形态、气质全都展示了出来,令人顿生敬佩之情,好一个黄山松!6、 “猴子观海是一只石猴蹲在狮子峰顶,也真难为它有这么好的耐心,千万年来一动不动地观望着眼前飘逝的烟云。 ”“真难为它” “一动不动”写出了作者的怜爱之心,写出了石的巧、趣。7、第 15 自然段写了黄山烟云的柔美:“轻盈” 、 “皎洁” 、 “飘舞”写出了烟云与山峰的关系, “恋人”“难舍难分” ,写出了烟云使黄山成了梦幼的艺术之宫,成了人
26、间仙境。8、 “啊,太阳!人们对它的情感,在自然界中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比拟的。”这段作者的情感达到了高潮,高声赞美这“给万物以无限生机和柔美的太阳” ,即使是落日也“给人们留下新的启示” 。黄山观日给出了作者无穷无尽的遐想。如果把整篇课文比作一首乐曲的话,黄山日出应该是最高亢、最辉煌的乐章。三、放声朗读课文,沉浸在文章所描绘的黄山仙境之中。四、思索:本文着力赞颂大自然鬼斧神工的伟大创造力和人类非凡的审美能力。请说说作者是怎样奖两者结合起来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讨论并归纳:文中写黄山巧石的部分:“螺蛳” “飞来峰” “猴子观海”等景物的描写,令人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更伟大的是人类非凡的审美能力
27、。先听巧石的名字就给我以丰富的想像力,有拟人的,有喻物的,所以在黄山你可以结识许多“天国仙友” ,又可参加一个奇特的“动物世界” 。总之黄山的自然景物在经过人们智慧的精心点化后达到了外在美与内在美的高度结合。其实作者把自然美的黄山通过文字描写出来的时候,从中已经渗透了作者的审美情趣了。五、小结本课我们欣赏了黄山的美,品味了文章语言的美,并探讨了黄山的外在美与内在美。四、画山绣水学习目标:1能用精炼的语言概括桂林山水的特点。2能说出传说故事与桂林山水的关系。 3能说出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情感。 课前准备: 1、 学生预习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并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理清文章结构。2、 收集有关桂林山水
28、的资料,更全面地了解桂林山水。8第一课时一、 导入: 读了前面的几篇文章,我们已深深地陶醉于那神奇美妙的自然风光中。可有人却说,那些风光并不怎样,有一处的风景更美,它有“甲天下”之称。同学们知道那个地方在哪吗? (学生回答)今天我们就随着现代著名散文家杨朔一起去游一番桂林的山水。1、 学生交流自己对作者的简单了解。老师可以做补充:作者杨朔(1913-1968),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曾担任过新华社特派记者,到过抗美援朝前线,写过不少通讯、中短篇小说,并著有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代表作还有雪浪花、樱花雨、海市、茶花赋等,均收在杨朔散文选里,1968 年,杨朔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29、。2、 揭示文题,说一说你对文题的理解。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思考并大胆发言。让学生回答明确:题目揭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画出来和绣出来的山和水。这是用了互文, “画”和“绣”都是形容山水的美丽。二、整体感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试用一句话说说文中描绘的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自由朗读课文,圈点勾画,交流评价。明确:清奇峭拔;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和智慧想象。 三、研读赏析 1、这样如诗如画的美丽山水,真让人流连忘返呀。如果让你用画笔和绣针来摹画钩绣这桂林的山水,那么,你会绣怎样的山,画怎样的水呢?请结合文中描写山水的文句说一说。 (找句赏析朗读)学生再次读课文,圈点勾画,作批注。交
30、流评价。明确:画水的绿:瞧瞧那漓水,碧绿碧绿的看一眼也叫人心醉。 (运用叠词和比喻 )画水的静清:假使你的眼福好,使人恍惚沉浸在最恬静的梦境里去。画水的动态:江面上不断漂着灵巧的小竹筏子那鱼便被吐进竹篓里去了。 (动作细节)绣山的奇:再瞧瞧那沿江攒聚的怪石奇峰各种各样神奇的物件。绣山的巧:两岸都是悬崖峭壁到处陈列着精美无比的石头雕刻。2、比比看谁读得好指名朗读文中写水的句子和写山的句子。师生交流评价,然后全班朗读用心体会桂林山水的美妙神奇。四、课后作业:熟读课文,背诵优美语段。第二课时一、复述故事导入:作者不仅引领我们欣赏了桂林山水的美丽神奇,而且还介绍了许多关于桂林山水的故事。快速浏览课文,
31、说说文章讲述了哪些传说?试用自己的话讲一讲其中的某一个故事。 1、老师出示“父子岩” 、 “寡妇桥” 、 “望夫石”等相关图片,组织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对着图片复述传说故事。二、问题探讨1、听了这些故事后,你有怎样的感受呢?这几个故事的共同点是什么?学生思考交流明确:有些凄惨,体现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除“寡妇桥”写了劳动人民牺牲自我,乐于助人的品质,其余的都是写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的。2、作者为什么要在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中插入这样凄惨的故事呢?可从文章中直接找出答案。9学生思考交流明确: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过去的苦难,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美好的生活.使文章留下了时代的印记,蒙上了一层政教色彩。同时也
32、给这些景色增添了不少人文色彩。三、拓展思维你游历过哪些风景名胜区,你的家乡应该也有许多美丽的传说,能不能给我们讲一讲与景点有关的优美的传说或诗句呢?如果需要写一篇介绍家乡风物的文章,你准备如何去使用这些材料呢? 三、布置作业 :收集有关家乡某处景物的传说,将写景与故事相结合写一篇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5 故乡教学目标1能准确、流畅、富有感情地诵读本文。2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故事情节。3通过反复诵读,能说出小说中议论句的含义和作用。4能通过人物命运前后的对比,说出造成人物命运的根本原因。 教学准备通读课文两遍,查字典解决不会读和不懂的字词。查资料,收集整理能反映 1921 年前后的社会状况的文
33、字图片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回到那个年代老师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小说写于 1921 年 1 月,后由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 ,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1919 年 12 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二、整体
34、感知: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故事情节。深冬的某天, “我”回故乡卖屋搬家,见到了杨二嫂和闰土,感受到农村经济日益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最后我动身离开故乡,宏儿的话寄托了我的希望。三、品味“变化” “景”变:本文主人公是二十年后再回故乡的,此时的故乡“景”与“人”必然有了一定的变化。请再次细读课文,先找出景物的变化变化。1、 组织学生从景物的色彩、形态、温度等角度来分析本文主人公脑海中故乡景物的特征,并给脑海中的风景拟名(如“神异的图画” 、 “月下绿滩” 等) 。同时组织学生用精炼的词语概括这样的景色给人的感受(如:“神奇” “美丽”等) 。2、组织学生从景物的色彩、形态、温度等角度
35、来分析本文主人公二十年后所见故乡景物的特征,并给所见的风景拟名(如“荒村” 、 “老屋一角”等) 。同时组织学生用精炼的词语概括这样的景色给人的感受(如:“萧条” “死气沉沉”等) 。四、课后作业本文所体现的最大的变化是“人” ,读课文,感受“人”的变化。第二课时一、品味“变化”“人”变:1、闰土(1) 请学生尽量用原文填空,通过完成下面表格,了解闰土的变化。闰 土 少 年 中 年10外貌 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小银圈,红活圆实的手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穿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手又粗又笨,像松树皮语言 滔滔不绝地说新鲜事 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对“我”的态度 “只
36、不怕我” ,送贝壳和鸟毛,告诉许多新奇的事恭恭敬敬,称呼“我” “老爷”对生活的态度 热爱 寄希望在神灵上(2) 组织学生谈谈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分别给人留下的印象。(3) 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 1728 自然段,5572 自然段。通过朗读加深对闰土变化的感受。(4) 组织学生谈谈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分别给人留下的印象,用精炼的词语或短语概括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特征。 (少年闰土:聪明、机灵 中年闰土:淳朴、善良、迟钝、麻木)2、杨二嫂(1)组织学生阅读 3952 自然段,特别注意第 45 自然段,圈点勾画出描写杨二嫂的语言、动作、外貌等的语句,感受杨二嫂的变化。(2)揣摩杨二嫂的心理活动,分析杨二
37、嫂的思想性格(尖酸刻薄、刁蛮无理、无中生有、贪小便宜) 。(3)分角色朗读 3952 自然段,杨二嫂这个角色演起来有一定难度,可以由老师承担这个角色。小结:小说希望通过描写故乡和闰土、杨二嫂的前后变化,告诉人们什么?小说希望通过描写故乡和闰土、杨二嫂的前后变化,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现实;同时深刻揭示出封建传统对人民大众精神的束缚和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深切地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对新生活的热切希望。二、与作者共探“路”1、 “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 ”作者特意写“我在走我的路, ”有什么用意吗?有。这句话有双重含义。一层是实写走在离
38、乡的异地谋生的路上。第二层,与下文联系起来思考,这里的“路”正是指“我想”的内容,也就是“希望” 。因此,这句话在结构上统领下面的三段文字,在内容上提示下文。 2、 “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对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这段话强调了实践的意义。空有希望不去实践,这种希望是无所谓有的;有了希望,注重实践,这种希望是无所谓无的。路是由人走出来的,希望是要经过努力才能实现,这个比喻,表达了“我”追求新生活的坚定信念。三、课后作业鲁迅在故乡中,通过对比的手法,写出二十年来故乡人、物的变化,表达了一个深刻的社会主题。你的故乡在二十年里一
39、定也有了很多的变化,请通过查找资料、采访人物等方式了解这种变化,并探究变化的形成原因,及隐含在这变化中的现实意义。把你的了解和探究结果写成 600 字左右的文章,准备在课堂上交流。6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目标1、梳理小说情节,感悟起伏曲折的情节所表现的深刻主题。2、体会小说精妙的艺术构思,感受其匠心和魅力。3、诵读欣赏文中的语言,能抓住人物描写的关键词句来评价人物的思想性格。4、能继续阅读莫泊桑的其他作品一篇。教学重点:诵读欣赏文中的语言,能抓住人物描写的关键词句来评价人物的思想性格。第一课时一、导入:111.前面我们阅读了鲁迅的故乡 ,从中认识了闰土、杨二嫂这些旧中国农村的小人物,我们和作者一样
40、对这些人物充满了感情,更借助这些人物了解了一个时代。其实,每个作家的作品在塑造人物形象的同时,更是展示了一个特殊的时代。今天我们就要走出国门,通过外国作家的作品认识外国社会,认识那个社会中的另外一些小人物。2.学生交流对莫泊桑及其所处时代、作品风格、作品情况的了解。二、整体把握1.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向大家简述这个故事。开头是这样的:“在 19 世纪的法国,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 ”2.整理情节要求学生按照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整理情节,并且试一试用最简洁的短语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提示:可以借助题目)参考板书 开端 盼于勒我的叔叔于勒 发展 赞于勒高潮 见于勒结局 躲于勒三、课文分析1.
41、回忆故乡一文的学习,我们是从哪些角度分析人物形象的?2那么,我们就用这些方法来分析一下本文的主要人物于勒吧。从题目就可以看出于勒是主角吧。如学生提出反对意见,要求说明理由。教师也可以适当提示,让学生们把关注重点落在出场较多的菲利普夫妇身上。3.请从语言、动作、神态这些角度寻找菲利普夫妇的“变” ,想一想他们的这些变化,揭示了什么心理,作者这番描写是为了刻画人物什么性格?学生采用自学的方式,在文本上做好圈点评注。以小组形式进行交流学习。向全班汇报小组学习成功,互相补充完善。参考板书开端 盼于勒 虚荣势力发展 赞于勒 菲利普夫妇 自私贪婪 高潮 见于勒 变 刻薄泼辣结局 躲于勒 小市民形象课后学习
42、:1、再次深入阅读文本,争取读出新的更深的感受。2、思考作者在作品中反映的主题第二课时一、回忆与复习1、通过上一课时的阅读,我们初步认识了莫泊桑笔下的菲利普夫妇,合上书本以后,你们对这两个人物的哪些言谈举止印象最深?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莫泊桑笔下塑造的菲利普夫妇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3、教师总结:希望大家通过学习本文,仔细品味这些作家是如何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心理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中心的。在学习的同时,也能将这些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去。二、思索探究1我们的学习不能仅仅限于大体上了解内容,还要讲究精读细读,甚至能够提出有深度的问题。今天,就由老师开个头。教师预设“深度问题探索板” ,
43、由学生自主选择 1-2 个问题探讨、交流。(1) “那时候,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开进口来,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 句中加点词语很巧妙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请你加以揣摩。(2)菲利普先生有这样一句话:“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菲利普先生“早就看出来了”吗?他究竟看出什么了呢?12(3) “插叙”指的是什么?本文的插叙在哪里?作者如此安排有何用意?(4)被打发到美洲的于勒先后写来了两封信,你认为这样的情节安排是否累赘?(5) “我”为什么会给于勒那么多小费?你能够用合适的语气朗读课文倒数第八节吗?(6) “一千个读者就有
44、一千个哈姆莱特” ,所以,读完本文,你对于勒肯定也有自己的态度?你是同情还是鄙视这个人物,或者有其它的看法?要求学生尽量自己思考,不赞成依赖小组学习。2主题探讨归纳通过两课时的学习,我们跟随着作家莫泊桑在 19 世纪的法国走了一遭,亲眼目睹了发生在一户中下阶层人家的悲喜剧。面对菲利普夫妇一家从悲到喜再到悲的经历,我们不得不作出更深层次的思考。究竟是什么造成了亲人互不相认,家人不愿团圆?这个东西是否具有时代性,普遍性呢?鼓励学生自主探讨本文主题参考板书开端 盼于勒 虚荣势力 金钱社会中 发展 赞于勒 菲利普夫妇 自私贪婪 人与人之间高潮 见于勒 变 刻薄泼辣 的冷酷关系结局 躲于勒 小市民形象3
45、.教师总结这篇小说以菲利普夫妇因于勒贫富而前后变化的态度,组成令人惊叹的情节波澜,表现世态的炎凉,通过神情、动作、语言描写,形象地表现他们嫌贫爱富、虚伪自私的灵魂,从而展现了金钱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不过,大家也不要失望。你们看,文中不还有一个愿意给于勒十个铜子的若瑟夫吗?在这个孩子的心中,还有充满温情的亲情存在。实在是值得我们欣慰。课后学习:1.认真完成课后探究练习三 2.推荐阅读项链7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感受人物悲苦的生存环境,体会其悲惨命运,认识到旧社会的黑暗现实。2、学生通过阅读能体会景物描写的魅力,把握其特色和作用。3、学生能有感情地诵读精彩的描写段落,积累精
46、妙传神的语言,并能模仿写作。教学重点:1、学生通过感受人物悲苦的生存环境,体会其悲惨命运,认识到旧社会的黑暗现实。2、学生通过阅读能体会景物描写的魅力,把握其特色和作用。第一课时课前学习:认真反复阅读课文,预习课内生字词认识作家老舍,了解其生平、作品、风格等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了解骆驼祥子这本书,能简单地介绍这本书的内容课堂学习:课前导入:通过前面两课的学习,大家对生动有趣的小说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想,小说如此吸引大家,这和它的构成是分不开的。人物、情节、环境构成了我们喜欢阅读的生动的小说。没有这三者的有机结合,小说也许就不那么吸引人了。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阅读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节选,并且从
47、人物、情节、环境这三个方面来更深入地品味小说的精妙。希望大家在学习过程中,深入感受本文在环境描写方面的魅力,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以后学以致用,在自己的作文创作中使用起来。大家了解老舍先生吗?学生介绍他们所知道的作者情况,教师可做适当补充。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这本书,有同学读过吗?能不能简单地向大家介绍一下?学生简介故事内容,教师在点评中要肯定学生的回答,并针对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进行评价。人物篇听了同学的介绍,结合你预习时的阅读,请大 家谈谈你对祥子这个人物的看法。13学生活动:学生自由发言,不必局限于节选内容,可以扩大到全书范围。大家对祥子充满了同情,是因为文中的祥子处于十分让人同情的环境之中。
48、你能在文中找出一句话,概括出祥子当时的悲惨处境吗?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活动: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本,深入理解语句在如此悲苦的生活中挣扎的祥子,他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呢?老舍先生是如何描绘的?学生活动:请从文中找出对祥子心情的描写,并且带感情地朗读,体会其中蕴含的作者的感情。为什么文中的祥子处境这么悲惨?是因为烈日或者暴雨吗?我们大家也许同样的有淋雨曝晒的经历,难道我们也如祥子一样悲惨吗?学生活动:深入探究造成祥子悲惨命运的根源。环境篇同学们看到了在祥子生活的环境中,人与人之间是冷漠无情的,这样的旧社会造成了祥子和其它许多车夫的悲惨命运,更造成了无数穷苦的下层人民的悲惨命运。通过以上分析,尝试概
49、括文章主题思想参考:课文通过对祥子痛苦艰难的生存状况的真实描写,反映了老北京底层生活的小人物的悲惨命运,揭露和控诉了社会的黑暗和残酷,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底层劳动者的真挚同情和深刻理解。3、同学们,一篇小说的“环境”不仅指“社会环境” ,还包括“自然环境” 。通过阅读,大家一定感受到了,本文的自然环境是直接导致祥子陷入困境的原因。那么,我们也来看看老舍先生是如何精妙地描写自然环境的。学生活动:再次认真阅读文本,找一找作者是如何进行环境描写的,作者的描写有哪些特点可供我们学习。课后学习:认真阅读文本,找一找作者是如何进行环境描写的,作者的描写有哪些特点可供学习。第二课时课堂学习:一:环境篇1、作者老舍是如何将“烈日”这一自然现象生动地表现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