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包目录
-
全部
-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鄂教版2018102324.doc--点击预览
-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我的老师教案鄂教版2018102323.doc--点击预览
-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在绿荫掩映的小院里教案鄂教版2018102322.doc--点击预览
-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心声教案鄂教版2018102321.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攒、拗、确凿、轻捷、相宜、方正”等词的读音,字形及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朝花夕拾》 3、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他成长的足迹,体味童真童趣。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的写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2、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增强语感。 3、体味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尝试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 德育目标 学习鲁迅先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追求新鲜知识的精神。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对事物的准确描摹,对动作的准确表达及写作思路的条理性。 教学难点 1、理解美女蛇故事的作用,初步了解插叙。 2、揣摩三味书屋这一部分的思想内容,理解其中一些重要的词语。 3、引导学生从整体与部分的结合上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精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总体思路;重点研讨第一部分。体味作者在百草园中的无穷乐趣,尝试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 教学步骤: 一、导语 每个人的童年,是一片宽阔的原野,在这上面,你可以任意栽植世界上所有的花草,2可以放飞所有的希望,可以播洒一生的幸福,可以荡漾一生的笑意,童年是券的,只要有一颗敏锐易感的心,童年的一切记忆都会深深留在心中。今天我们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了解鲁迅先生有关童年的记忆。 二、作品吸背景介绍 本文是一篇写于 1926 年 9 月 18 日的回忆性散文,当时鲁迅被反动派列入通缉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单,鲁迅难以公开和反动势力进行斗争,被迫于 1926 年离开北京。鲁迅到厦门大学正值暑假,学生还没开学,就写下这篇散文,后来收入到《朝花夕拾》散文集中。“朝花”喻童年美好的生活, “拾”回忆往事,原名《旧事重提》 ,后改为《朝花夕拾》 。它是一曲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1、范读课文,让学生了解课文大意 2、正音 确凿(záo) 菜畦(qí) 斑蝥(wú) 攒(zǎn) 敛(liǎn) 脑髓(suǐ) 秕(bǐ)谷 蝉蜕(tuì) 书塾(shú) 宿儒(rú) 倜(tì)傥(tǎng) 窦(dòu) 3、请学生说说初读后的感受 四、划分文章层次 讨论后归纳 全文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来不及走到中间去” )写百草园的生活。 第二部分(从“出门向东”到完)写三味书屋情形。 五、研读第一部分 1、齐读第一部分 2、探究质疑 (1)第 1 自然段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这句话是否有矛盾呢? 讨论后归纳:没有矛盾,前一句是用大人的眼来看的, “确凿只有” -断是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 “似乎”又对这断定有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中来看的,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地切都那么新奇3有趣,确定獐的乐园。所以不矛盾。 (2)作者是怎样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 讨论后归纳: A、从句式上看,用“不心说……也不心说……单是……”宕开一笔,为的是突出下面“单是”的内容。既然“单是”就已趣味无穷,可见园里的佳趣定然比比皆是,这是以一概全的写法。 B、从描写的范围看:先写整体,后写局部。 C、从描写的对象来看:既有植物,也有动物。 D、从观察的角度来看: 视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 听觉: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在这里弹琴。 触觉:有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 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的斑蝥,有可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的何乎乌的臃肿的根。 味觉:有桑葚,有又酸又甜的覆盆子。 E、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攒成的小球。有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在这里弹琴。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像和特殊的感受。 F、从遣词描写来看,用词盐分准确、生动,形容黄蜂用“肥胖、伏” ,形容叫天子用“轻捷、直窜” ,形容石井栏用“光滑”都十分贴切。 (3)文章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讨论并归纳: 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4)文章是怎样描写捕鸟的,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为什么要写手下捕鸟? 讨论的归纳: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运用的动词有: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六、小结 写百草园,作者抓住了一个“乐”字来写,有乐景、乐闻、乐事。洋溢着生机和活力,情趣盎然。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 4七、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1、2、 ,二 1,三。 2、阅读课文第 7、8 段,完成 (1)解释下列词语 鉴赏 秕谷 (2)第 7 段详写的捕鸟的时间、 、 、收获、经验等,这样写的作用是 。 (3)第 7 段的中心是 ( ) A、写冬天百草园比较无味 B、写冬天雪地捕鸟的乐趣 C、写拍雪人、塑雪罗汉、捕鸟的体会 (4)请用原文词语组成一句话,概括下雪后在百草园只好来捕鸟的原因。 (5)第八段回忆闰土父亲关于捕鸟的答话,对答话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告诉我捕鸟不能性急 B、告诉我捕鸟要有耐心,要等鸟雀走到中间去 C、闰土父亲的话启迪我遇事要沉着冷静,这也是一种朴素的启蒙教育,所以作者难以忘怀。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研读第二部分,理解文章主旨,品味语言特色 教学步骤 一、检查提问 二、研读“三味书屋”部分 1、质疑:“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讨论归纳:不知道,有“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都无从知道”可以看出,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 52、质疑:“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 归纳:运用了拟人,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和私塾的反感。 3、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归纳:趣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4、作者对先生是怎样评价的? 讨论后归纳:先生很“和蔼” ,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5、怎样理解先生不回答“怪哉”这虫的问题? 讨论并归纳;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们所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是不予解答的,况且提问者又是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学生,如此“不务正业” ,这大概是先生不作回答且动怒之意的原因。这种教育思想是不可聚拢,它挫伤子学生求知的积极性。 6、 “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 ”说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归纳: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规则而不常用,说明他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态度,也反映他对学生的开明思想。 7、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与百草园相比,哪个好玩? 讨论后明确:百草园好玩。百草园很大,这个园很小,在百草园有许多动植物,有许多好看、好听、好吃、好玩的东西,能自由自在地玩耍。而这个园只能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寻蝉蜕,最好的工作只不过是捉了苍蝇喂蚂蚁,又必须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玩的伴又不能太多,时间也不能太久。 8、三味书屋里读的是什么书?作者写些教学内容有什么用意? 讨论并归纳:读书、习字、对课。读的书脱离学生实际,艰深难懂,逼着学生死记硬背,作者这样写表达他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不满。 9、怎样理解少年鲁迅背着先生画画这个问题? 讨论归纳;因为私塾只要求学生读书,不许做别的活动。画画是少年鲁迅的艺术爱好。背着先生画画,表现了少年鲁迅发展个性的强烈愿望以及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私塾教育的不满。 三、小结 1、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幼年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62、体味语言特色 本文语言简练生活、准确传神,如在描写百草园的景物时使用的大量修饰词、准确、形象。在写捕鸟一节时,使用了很多准确生动的动词等。 四、体验与反思 童年是美好的,请用形象化的儿童语言说说自己快乐的童年。要求学生畅所欲言,可在小组内交流,然后选较好的发言人面向全班交流。 五、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3 二、2 2、课外阅读《朝花夕拾》 ,思考童年生活对鲁迅成长的影响。 7C学 科 网 , 最 大 最 全 的 中 小 学 教 育 资 源 网 站 , 教 学 资 料 详 细 分 类 下 载 ! 1我的老师课题 我的老师 总课时 2 授课时间课型 新授 主备人 授课人学习目标1.体会本文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依恋、思念老师的深厚感情,培养尊敬、热爱老师的良好品德。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的写法。 3.学习本文线索的运用。 4.揣摩文章的语句。 重点 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的写法难点 揣摩文章的语句,体会本文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依恋、思念老师的深厚感情。导学过程 学生活动设计 及时间安排一、导语设计1、播放歌曲导入、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2、 同学们,听了歌曲,你是否想起:从小学一年级起,到目前为止,一共有多少位老师教过你们?在诸多老师中,又有哪些是令你终身难忘的呢?我想,在每个人的心目中,肯定有一位最难忘的老师。如果把他写下来,一定令人动情、感人至深。今天,我们学习著名作家魏巍所写 的回忆他的小学老师蔡芸芝先生的一篇文章《我的老师》 。二、简介作者魏巍,现代作家,原名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河南郑州人。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 、长篇小说《东方》等。3、检查预习1、多媒体出示字词(l)温柔:温和柔顺(多用于形容女性) 。 (2)心情如水:形容心地纯洁,像清澈的水一般。 (3)依恋:留恋,舍不得离开。 (4)纠纷:争执的事情。 (5)热恋:本课是亲热难舍的意思。 2、师生共同订正四、读课文,整体感知1、多媒体出示问题:1) 、作者写蔡老师选取了哪六件事例?请给每件事取一个小标题。2) 、这五件事中哪些详写,哪些略写?3) 、联系作者蔡老师外貌、动作、行为的描写,从总体上说说她是怎么样的一个人?重点写了她的什么品质?4) 、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什么?生、听歌曲,谈感想生介绍作者生口头读或板演生读课文生口头回答22、多媒体显示课文3、师指导分析多媒体显示答案讨论并归纳:本文并记叙了有关蔡老师的七件事: ①蔡老师假装发怒; ②老师教我们跳舞; ③老师带我们观察蜜蜂; ④老师教我们读诗; ⑤我们看老师写字; ⑥老师排除我和同学之间的小纠纷; ⑦我梦里寻师。 其中,前五件事略写,后两件事详写。因为前五件事写蔡老师对学生的关心、教育、爱护和影响,是从“面”上写,而后两件事则是“我”印象最深的,刻骨铭心的,也最能表现老师对学生的爱和学生对老师的思念、依恋之情,是从“点”上写。所以详写。这样详略安排,既能使文章结构疏密有间,又能表现出师生感情的步步加深。 4.这七件事是如何贯串起来的? 讨论并归纳:本文有一条感情的线索——回忆、依恋、思念“我”的蔡老师。记叙的七件事,始终贯穿着“爱”——老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的强烈的思想感情。 5.这七件事的次序可以不可以打乱?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这七件事的次序安排,作者是经过精心考虑的,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平时到假期,全面展示了蔡老师爱学生的美好心灵,表现了学生对老师的依恋之情。随着作者回忆的轨迹,顺着作者记忆的思路,师生感情一步步加深。可见次序安排是不可以随便调换的。 6、课文三个部分回忆、依恋、思念之间各有什么联系?三个部分综合起来,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讨论并归纳:课文以“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教师蔡苦芝先生”一句开头,展开了对蔡老师的回忆。第二部分文章列举了蔡老师的五件小事,写出老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的真挚感情。在此基础上,作者写了“我”依恋蔡老师的两件事。蔡老师成为孩子们生活中少不了的人。第三部分是别后的思念,深情的语句抒发了“我”思念老师之情,与开头相呼应。 文章记叙了师生之间的七件小事,全面展示了蔡老师爱学生的美好心灵,更抒发了学生对老师的爱。 四、小结 文章重点写了师生之间的七件小事。这七件小事以“回忆、依恋、思念”蔡老师的感情线索贯穿始终。前五件略写,后两件评写。这样安排,既使文章的结构疏密有间,更表现了师生之间的感情的步步加深。 五、板书设计 回忆——老师温柔美丽(难忘} 依恋 ①蔡老师假装发怒(课内) 3②老师教我们跳舞(课外 ③老师带我们观察蜜蜂(假日) ④老师教我们读诗(平时) ⑤我们看老师写字(平时) 略 老师排除小纠纷(校内) 我梦里寻师(校外) 详 老师爱学生 学生爱老师 思念——我和老师分别了(可惜〕 六、作业 1.课后练习第一、四题。 4第二课时一、预习 粗读课文,思考蔡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我”是一个怎样的学生。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将深入地分析蔡老师的性格特征以及一些语句的深刻含义。 三、合作探究1.提问:课文第一部分写蔡老师在“我”的记忆里总的印象是什么样的? 讨论并归纳:她是一个温柔而美丽的人。 2.提问:“温柔”是从什么方面写?“美丽”是从什么方面写的? 讨论并归纳:“温柔”是从老师的性格上写;“美丽”是从老师的外貌上写的。 3.提问:蔡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1)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她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这些说明蔡老师温柔,热爱学生。 (2)她教我们跳舞,让我们观察蜜蜂吃蜂蜜,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诗。这些说明蔡老师热情、慈爱的性格。 (3)蔡老师排除“我”和“小反对派”的小纠纷,说朋蔡老师公正、伟大的性格。 4.提问:“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生?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讨论并归纳: ( 1) “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 ”写出“我”的调皮、机灵。表现了一个淘气的孩子对老师的理解。 (2) “扮成女孩子表演跳舞”表现“我”的天真活泼。 (3)接近文学、爱好文学、模仿老师写字的姿势,说明“我”聪明、好学、尊敬师长。 (4)梦里导师,更表现“我”尊敬爱戴老师。 5.提问:记叙文主要运用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但有时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情,也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试从课文找出,分析一下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讨论并归纳: (1) “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抒发作者对老师的理解和热爱之情。 (2) “今天想来,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抒发了作者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3) “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对老师的高度评价,抒发了作者感激老师赞美老师的感情。 (4) “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 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抒发了作者对老师的依恋、热爱之情。 (5) “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5的珍宝之一。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抒发了作者思念老师的感情。 6·提问:“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全篇都用第三人称“她” ,这里为什么改用第二人称“你”? 讨论并归纳:一般的情况下,一篇文章的人称应前后一致。这里由 于抒发感情的需要,变换人称,表示感情激动到了极点,从而抒发了对蔡老师至今仍怀有的思念,崇敬的思想感情。用第二人称直接抒情,更加亲切。 7.提问:“在一个孩子的眼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如果删去“在一个孩子的眼里”行不行,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从孩子的眼光评价老师给“我”的支持和帮助,热情赞美自己的老师,它真实地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心情。如果删去,使人感到空泛,不亲切,过于夸张。 四、小结 蔡老师是一个温柔、热情、慈爱、公正、伟大、热爱孩子的老师。 “我”是一个机灵纯正、天真活泼、尊师好学的学生。记叙文中的抒情,有助于直接抒发作者强烈的感情,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五、全文小结本文通过几件具体的事情,表现了小学时的蔡芸芝老师对“我”和同学们的挚爱,抒发了对温柔美丽、慈爱伟大的蔡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六、作业 1.课后练习第二、三题。2、仿写训练课上同学们已经回忆了留给你印象深刻的老师的某个举动、某件事情,那你能将你说的事情写下来吗?试试吧。【板书设计】6、 我的老师回忆、我 喜爱、 蔡老师依恋、思念、教后札记 7C学 科 网 , 最 大 最 全 的 中 小 学 教 育 资 源 网 站 , 教 学 资 料 详 细 分 类 下 载 ! 1在绿荫掩映的小院里教学目标1.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2. 品味语言,体会关键词句的深刻含义。3. 学习作者酷爱读书的品质,了解作者的读书方法。教学重难点品味语言,体会关键词句的深刻含义教学过程一、导入书是良师,教会我们真善美,塑造高贵的灵魂;书是益友,带给我们勇气和力量,造就处变不惊的心灵。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今天走进《在绿荫掩映的小院里》 ,让我们一同看看书给作者带来了怎样的裨益。二、整体感知1 读文,思考:在遇到刘老师之前,我是怎样读书的?遇到刘老师,我又是怎样读书的?那年寒假,接触解放区文学作品,我是如何感受的?2 概括作者学会读书,爱上阅读的三个阶段经历。①无非是翻一翻,看一看有趣的故事而已。②仿佛已经走进书里去亲身感受里面所描述的情景和气氛。③觉得文字美妙极了,心灵向着历史和现实敞开并拥抱整个世界。3 小结抓住文本关键信息,如抒情议论语句,再加以概括整理。4 结构层次①②小院对“我”的重要性;③--⑨“我”与文学的缘分;⑩⒒小院对“我”的影响。2三、细读领悟1 文章第①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文章开门见山,点题,写出“那个绿荫掩映的小院”在“我”心中的重要性。关联词语“只要……就……”突出了小院的意义非凡。2 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下面语句的理解。第⑥段:在一个周末的夜晚,我斜依着小院里的一棵老树,无意中望见满天繁星的时候,我竟不觉轻声诵读起来:“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生动的表现了书中的情景已经不知不觉地走进“我”的心灵,引发了我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并学会了用书中的文字去发现和欣赏生活中的美。 )第⑧段:我记得,那正是 1948 年的夏天。( 把时间记得如此清楚,从侧面表明这件事给“我”的 印象之深,影响之大。 )第⑨段:我一下子觉得文学真是美妙极了,它可以让我的心向着现实与历史敞开,又把整个世界都拥抱到我的胸前……(“拥抱”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文学的美妙。 )3 结合文章内容,简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含义:指作者求学和教书的校园,这个小院让自己爱上了读书,从此,拥有了心灵的绿荫(或一个美妙的世界) 。作用:富有诗意,激发读者的联想(吸引读者) 。四、拓展延伸1 这篇文章对你的阅读有何启示?结合文章简要谈谈。方法的角度:阅读要走进文本,体验感受;要调动联想和想象才能体会文章的意境和情感。收获的角度:阅读能丰富我们的心灵,开阔我们的视野,获得美的享受。2 本文中作者涉及了巴金的一篇《繁星》 ,请同学们课后按照作者联想和想象的方法,体会作者的“亲身感受” 。37C学 科 网 , 最 大 最 全 的 中 小 学 教 育 资 源 网 站 , 教 学 资 料 详 细 分 类 下 载 ! 18《心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整体感知,把握小说情节,理清作者思路。2、品味语言,了解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3、分析和评价小说人物形象,理解“心声”的含义。二、能力目标:简要复述小说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从京京身上体悟亲情,懂得在今后的生活中应怎样去珍惜亲情、友情。 教学设想:一、教学重点: 弄清“心声”含义,在熟识小说情节的基础上,分析小说人物形象进行归纳。 二、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心理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三、教学准备:小黑板。四、教学方法:导读法,自主、合作、探究等方法。五、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人生来就向往温暖与关爱,但往往又不得不生活在隔膜与孤独之中。 《心声》就写了这样一个生活在孤独之中渴望交流和理解的心灵,让我们听听作品中主要人物李京京的心声吧。 【板书课题、作者】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朗读课文,了解故事。对李京京、程老师、赵小桢三个人物的语气、情感的把握是重点。请学生读后说说自己的理解。(二)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板书或以多媒体显示,学生认读后注上拼音) 。捻(niǎn) 噗(pū) 蜷(quán) 眯缝(mī feng) 琅(láng)琅 棱(léng)角分明 嘟囔(dū nang) 抽噎(yē) 窸(xī)窸窣(sū)窣恍惚(huǎng hū) 抽泣(qì) 簪(zān)(三)感知课文内容。1、本篇小说,共换了几个场景? 教室——树林里——教室——公开课上。 2、请用一句话概括每个场景所发生的事情。 (1)公开课前,李京京非常渴望朗读课文,可程老师怕影响公开课的效果,执意不让他读。 (2)回家路上,李京京偷偷地在树林里读起课文,并深情回忆起乡下的爷爷和妮儿。 (3)第二天放学后,李京京听被指定的赵小桢读课文,勇敢地指出她的不足却反遭嘲笑。(4)公开课上,在被指定的同学不举手的情况下,李京京勇敢地举手并深情地朗读课文,以至打动了程老师和同学们。 3、请你根据这四个场景把本文分成四部分! 2情节结构:公开课前—→ 回家路上—→ 次日放学—→ 公开课上 (想读课文) (偷读课文) (听读课文) (终读课文) 三、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找出文中出现的人物并对其进行分析。 板书设计: 心 声黄蓓佳公开课前—→ 回家路上—→ 次日放学—→ 公开课上 (想读课文) (偷读课文) (听读课文) (终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二、分析课文:3(一)听老师范读 1—17 小节。要求学生了解事情的起因,体会情感(李京京希望读课文的迫切心情) ,领悟意趣(细腻的心理活动对人物情感的真实展现) 。1、范读旨在从音、情、意等方面对同学进行朗读指导,引导同学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学会边诵读边感受品味的欣赏方法。2、故事的起因:公开课前,李京京非常渴望朗读课文,可程老师怕影响公开课的效果,执意不让他读。(二)朗读设疑:1、请学生分块朗读自己较喜欢的部分,要求吐字清晰准确、诵读声情并茂。2、设疑激趣:李京京为什么渴望朗读课文?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他能不能读好课文呢?请听读的学生思考这三个问题,并准备用自己的话简要地复述课文中的故事。(三)思考活动:1、学生活动要求:将自己读的感受与听读的感受结合起来,思考听读前老师提出的问题,形成自己的看法并备足理由。2、教师辅助策略:启发学生结合视读法,养成圈点重要语段的习惯。(四)讨论交流:1、京京为什么渴望朗读课文?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他能不能读好课文呢?明确:当李京京看到讲义上印的《凡卡》时“他喜欢极了” ,因为凡卡使他想起乡下跟爷爷在一起的幸福生活,想起了和妮儿一块儿摘桑果、吃桑果的趣事。课后听了赵小桢“软绵绵、奶声奶气”的练习,更增强了他的信心。公开课上事先布置好的赵小桢不敢举手,别人更不敢举手,只有李京京举起了手。 “程老师有点慌乱了” ,在实在没有人举手的情况下,出于无奈,程老师只好叫李京京读。凡卡的遭遇引起了有着相似经历和同样不幸命运的李京京深深的共鸣。他读得声情并茂, “教室里一片寂静” ,大家都被感动了。【活动策略】此项活动意在引导学生把握小说情节,理清作者思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可以鼓励学生以李京京的身份作创造性的复述。也可以请两个学生分别以李京京和程老师的身份用第一人称复述。复述时应紧紧围绕李京京愿望的产生与实现和程老师情感态度的变化来进行。2、深思探究引导:嗓子沙哑的李京京为什么想读而且一有机会就能读得很感人,而声音又脆又甜的赵小桢事先答应了读,却最终没有勇气在公开课上举手,担心自己读不好?李京京在实现愿望的过程中,吐露了怎样的“心声”?策略:鼓励学生谈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对事情的认知。明确: (1)李京京和赵小桢的区别在于,朗读过程中是否有自己的情感参与。 (当然情感参与的前提并不限于相似的经历,而应当是朗读者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体验性阅读。凡卡是个穷孩子,朗读时要准确地把握住他的情感,而不能读成爱撒娇的小姑娘的情感。 )(2)李京京的“心声”:凡卡的故事唤起了他深埋在心底的亲情和友情,他渴望将自己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3、默读,感受李京京的情感律动,体味李京京的“心声” 。(五)质疑活动: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组织好学生的讨论活动。4三、小结。四、布置作业:完成“大视野”教学反思:教师在钻研教材、把握课文特点的基础上的范读,可以发挥多重隐性教育功能,同时这样面对面的互动是任何名人诵读所替代不了的。 7C学 科 网 , 最 大 最 全 的 中 小 学 教 育 资 源 网 站 , 教 学 资 料 详 细 分 类 下 载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