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我国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30年发展成就.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364469 上传时间:2018-04-0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30年发展成就.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我国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30年发展成就.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我国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30年发展成就.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我国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30年发展成就.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我国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30年发展成就.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发表于:中国植保导刊,2010,30(9):35-39我国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 60 年发展成就刘万才 姜玉英 张跃进 冯晓东 夏冰 刘宇 曾娟(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北京 100125)摘要: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是植保工作的基础,肩负着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和为防控工作提供情报信息指导的重任。改革开放 30 年来,我国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蓬勃发展,不仅建立健全了国家、省、地和县四级测报网络,而且制定了测报办法,改进了信息传递手段,研究提出了测报技术。在回顾我国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取得的主要成就的基础上,总结了其发展的基本经验,为进一步推进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关键词:农业有

2、害生物;监测预警;病虫害;预测预报;成就;经验 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以下称“病虫测报” )是植保工作的基础,肩负着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和为防控工作提供情报信息指导的重任,历来受到各级领导和植保管理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新中国成立 60 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 30 年以来,我国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工作蓬勃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各级农业领导部门指挥重大病虫防治、减轻生物灾害发挥了重要的参谋作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出了重要贡献。1 建国 60 来的发展成就1.1 建立了调查监测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病虫测报工作从农业生产的实际出发,坚持专业性测报和群众测报相结合的方法,在加强

3、专业测报站建设的基础上,广泛建立群众性的测报组织。20 世纪 50 年代前期,先后在南方稻区固定专人对水稻螟虫进行定时定点调查记载,系统地发布预报;接着农业部颁布了农作物病虫害预报方案 ,并开始在全国建立测报站(点),测报工作迅速发展,20 世纪 60 年代前期病虫测报体系已初具规模。 “文革”期间,测报工作曾受到挫折,不少测报站工作中断。1973 年,农林部提出要“像办气象站那样办好病虫测报站” ,测报工作得到了较快恢复,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初的 1978 年,农林部在恢复植保局的基础上,经请示国务院,由陈永贵副总理批示,李先念副主席及纪登奎、王震、谷牧、陈慕华等 7 位副总理圈阅批准,成立了

4、农林部农作物病虫测报总站,负责全国主要病虫的预测预报及管理工作,带动了全国病虫测报工作的发展 1-3。其后,无论是 1982 年农业部将植物保护局与农作物病虫测报总站合并成立全国植物保护总站,还是1995 年农业部将全国植保总站、全国农技推广总站、全国种子管理总站和全国土壤肥料工作总站合并成立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其中均设立承担病虫预测预报工作的处室,保证了测报工作的延续和发展,尤其是 1989 年国家计委正式立项,实施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测报网络建设工程,在全国范围内根据自然生态区和病害流行范围及害虫迁飞路径,第一批选择了 400 个地、县级测报站作为全国病虫测报区域站,组成“全国重大病虫

5、监测网络” ,对重大病虫进行联合监测和预报,并对这些区域测报站分期分批进行建设,到 1999年总计投资 7630 万元,建成区域站 360 个 4。为建立起与现代农业生产相适应的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与防控体系,农业部 1998 年提出植物保护工程建设规划建议,并先后编制了植保工程建设规划 (20002005 年)和植保工程建设规划 (20062010) ,中央和地方财政逐步加大植保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19982008 年,累计投入 33.6954 亿元,其中中央投资 26.4848 亿元,地方配套 7.2106 亿元,建设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植物检疫、农药检验检测、农用航空等 4 大类 89

6、2 个农业有害生物防控项目,其中省级监控中心项目26 个,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与控制站 814 个。通过该阶段工程建设,项目实施区的植物保护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改善,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检验检测和应急防控和农药监管能力得到大幅提高。经过改革开放 30 年来的建设,已经初步建成了从农业部到省、地、县级较为完善的病虫测报体系。截止 2007 年统计,全国已有 31 个省(市、区) 、338 个市(地、州) 、2450个县(市、区)建立了承担病虫测报工作的植保机构,专(兼)职测报人员 16 085 人。植保机构的完善、条件的改善和队伍的发展,为做好重大迁飞性害虫和流行性病害的监测预警发挥了重要的

7、、不可替代的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1.2 初步规范了测报业务管理 为保证病虫测报工作的顺利开展,1983 年农牧渔业部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作物病虫测报工作的通知 ,并颁布了病虫测报站岗位责任制 ,进一步明确了各级测报站的职责及规章制度。其后各省及大部分重点地、县植保站也相继制定了测报岗位责任制。1992 年农业部全国植物保护总站制定了全国农作物病虫测报网区域站工作规范 ,对区域测报站的建设和业务考核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1993 年农业部又颁布农作物病虫预报管理暂行办法 ,初步规范、明确了各级植保(测报) 站是发布病虫预报的行为主体,并对重点测报对象、预报期限等做了初步规定。

8、这对于规范农作物病虫预报工作,促进病虫测报事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在区域站的管理上,根据区域站的工作情况和业务考核结果,先后于 1991 年和 1997 年两次对全国区域站进行了调整,将部分工作差、业务汇报少、力量不足的站调整出去,并增补一些力量比较强、工作比较好的测报站作全国区域站 3-4。随着植保工程的实施, 2006 年,全国农技中心病虫害测报处根据测报工作的实际需要,适时将全国农作物病虫测报网区域站的数量由 400 个扩大到了 600 个,进一步增强测报网络的覆盖面和代表性。1.3 强化了测报表彰与培训机制 为激励广大测报工作者更好地工作,1986 年和 1993 年,全国植

9、保总站具体组织,先后以农业部名义对一批测报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进行了表彰,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为推动病虫电视预报工作的发展,2003 和 2006 年,全国农技中心先后两次对全国病虫电视预报工作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了表彰。20 世纪 90 年代初,全国植保总站又和中国植保学会联合开展了测报优秀论文评选工作,提高了基层测报工作者钻研技术、提高水平的积极性。同时,农业部每年都给全国区域站安排了监测补助费,到 2008 年,600 个区域站的监测补助经费从 2000 年以前的几十万元增加到 900 多万元。从 1993 年开始还得到财政部的支持,每年安排棉铃虫专项监测经费 200 万元,保证

10、了日常测报工作的顺利开展。30 年来,历届全国测报机构坚持测报培训制度,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依托建立培训基地,从 1979 年开始已连续举办全国病虫测报技术培训班 30 期,并于 2006 年在西南大学开辟了第二个培训基地,已正常举办测报技术培训班 3 期,一大批在基层从事测报工作的同志得到了培训,更新了知识,提高了水平。所有这些,在制度和管理方面保障了病虫测报工作的顺利开展。1.4 制定了测报调查方法 20 世纪 50 年代初,农业部就提出对东亚飞蝗进行冬季查卵和监测,随后在全国治螟座谈会上制订了螟情预测办法 。1955 年农业部颁布农作物病虫害预报方案 ,将马铃薯晚疫病、稻瘟病、小麦条锈病、东

11、亚飞蝗、粘虫、棉红铃虫和稻螟虫等定为全国测报对象,并于 50 年代后期先后制订了这些病虫的测报办法。经过十多年的测报实践,并总结“文革”期间不要测报的沉痛教训,1973 年农业部组织修订了全国农作物主要病虫的测报办法。为促进病虫测报工作规范化发展,在组织有关专家对原测报办法进行修订、增订的基础上,1981 年农林部农作物病虫测报总站编辑出版了农作物主要病虫测报办法 。为适应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和病虫测报自身的特点,该办法将原来专业测报办法和社队测报办法修订为系统测报办法和一般测报办法,并明确规定专业测报站负责的全国测报对象,必须按照系统测报办法的要求进行调查、监测。经过 20 多年的研究探索

12、和实践,2006 年,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了由张孝羲、张跃进主编的农作物有害生物预测学 。这是我国农业有害生物预测学的第一本专著,它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农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填补了我国农业病虫测报学的空白。同年,为配合这本书的出版,全国农技中心组织编辑出版了农作物有害生物测报技术手册 ,从服务测报实践的角度,全面总结了各种农业有害生物的调查监测及预测技术,对于推动测报工作实践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在病虫调查标准的制定上,19871990 年,农业部全国植保总站先后将小麦条锈病、稻瘟病、稻飞虱、棉铃虫等 15 种全国重点测报对象申请列为标准化项目,按照国家标准编制测报调查规范,并于

13、1995 年 12 月由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成为建国以来首批植物病虫害测报调查规范国家标准 5;2000 年后全国农技中心加速了农业行业标准的制定工作,分别制定了小麦、水稻、玉米、蔬菜、果树病虫和杂食性害虫测报技术规范及病虫电视预报制作技术等农业行业标准 11 个,并修订了 1995年颁布的 15 个国家标准,制定了十字花科蔬菜病虫害测报调查规范国家标准 4 个。这些标准的制定和应用对于提高我国病虫测报水平、推动测报工作标准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1.5 改进了信息传递手段 为加快病虫发生调查资料的传递速度,提高病虫信息的利用时效,1963 年农业部植保局创编了全国农业病虫测报

14、电码 ,经国务院秘书厅批准试用。1979 年 10 月测报电码重新修订后经邮电部批准,作为公益电报在全国测报系统使用,其后农业部农作物病虫测报总站在实践中对此电码进一步进行了修订,并在此基础上,于1981 年又进一步创新编制了测报专用“模式电报” ,至 1988 年已编制了稻瘟病、小麦条锈病等 27 种病虫不同代次的 51 个模式电报,并于 1989 年印发了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模式电报组建表 ,在全国病虫测报网区域站系统推广使用。 “模式电报”较之测报电码,编译、收发更简便,传递更迅速、准确,而且更经济,受到了广泛的欢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应用,1997 年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病虫测报

15、处开发了“病虫测报计算机网络系统(Pest_net)” ,专门用于病虫信息传递与交流,先后与全国各省级植保站实现了联网,初步实现了病虫测报信息的网络化传递,达到了信息传递更加快捷、方便的要求。2005 年 12月,全国农技中心进一步建成“中国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控信息系统” ,并从 2007 年 4 月开始,在全国 31 个省级植保机构 600 个国家级区域站投入使用,实现了测报数据的网络传输、查询、汇总、统计分析等功能。同时建立了“中国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控中心信息网” ,实现了病虫情报、病虫电视预报和技术规范等信息的网络化发布。1.6 创新了预报发布方式 病虫预报过去主要以纸质形式进行发布。进入新

16、世纪以来,全国病虫测报机构和技术人员不断创新,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以及手机短信等途径发布病虫预报信息,提高了信息的入户到位率,这其中,尤以病虫电视预报值得一提。电视预报是病虫预报发布形式的创新。借鉴天气预报的发布形式,将病虫预报以图文并茂、声像俱备、形象生动的音频形式表达,并利用电视这一最为广泛的媒体进行发布,从而提高了病虫预报和防治信息的时效性、广泛性和通俗性,深受各级政府决策部门和广大农民的欢迎。该工作由湖北省荆门市植物保护站于 1997 年首次开发出相关技术,1998 年湖北省提升为省级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系统,由全国农技中心在全国推广。目前,全国已有 28个省(市、区)的 135

17、0 个县开展了病虫电视预报,预报对象涉及 90%以上的农作物中超过 60%的病虫害种类,有一半以上的农民收看这一节目。1999 年以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与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合作制作病虫预报节目,每周在中央七套(CCTV-7)播出。根据农业部和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气象服务农业生产合作备忘录的有关精神,从2009 年开始,遇有重大病虫发生情况时,全国农技中心病虫害测报处可随时提供材料,双方联合制作,以农业部和中国气象局名义,在中央一套(CCTV-1)新闻联播之后的天气预报节目中发布农业有害生物预报预警信息,进一步扩大了病虫预报的防灾减灾的公共服务作用。1.7 加强了测报技术研究 各级植保测

18、报部门积极从事测报技术开发和研究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相继开展了病虫指标预测法、数理统计预测法和综合分析预测法等的研究,并在病虫预报中得到了广泛应用。20 世纪 80 年代,害虫生命表、产量损失及防治指标和预测模型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系统模拟模型法和专家系统等比较多地应用于病虫预测预报中。测报部门先后和科研、教学单位合作,对粘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麦蚜、草地螟和小麦条锈病、白粉病等主要病虫进行了研究,在摸清流行规律、迁飞性路线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展异地长期预测,从而明显提高了预报的准确性,预报时间也大大提前。20 世纪 90 年代,随着棉

19、铃虫的暴发成灾,进一步加强了棉铃虫发生规律等一系列研究,弄清了棉铃虫兼性迁飞的特点,提高了预测预报的准确性,为有效控制其为害奠定了基础。这些研究,既有效地解决了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又丰富了测报理论与技术方法,取得了一批有影响的成果,如粘虫异地预测方法的研究与应用,北方农牧交错区重大迁飞性害虫草地螟虫源地及迁入机制,褐飞虱预测预报技术研究,棉铃虫区域性迁飞规律和监测预警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棉花害虫测报标准、区划及应用,小麦白粉病中期测报研究等先后获省部级和国家级科技进步奖。在测报工具研发及数据自动化处理方面,由河南佳多科工贸有限公司、全国农技中心和有关省站合作开发的佳多虫情测报灯不仅实现了害虫的自动

20、诱测,而且对大部分的监测数据实现了自动处理,与其相配套的监测技术研发与应用,分别于 2006 和 2007 年先后获得了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标志着我国农业害虫自动化监测预警工作迈出了可喜的步伐。1.8 进行了长期和超长期预测探索 20 世纪 70 年代前,各级测报部门所作的预报主要以短期预报为主,仅对部分病虫试作中、长期预报。80 年代以后,根据生产的需要,各级病虫测报部门加强了对长期预报的研究和探索,并开始发布主要病虫全年的长期预报。1986年 12 月,全国植物保护总站和中国植保学会、中国昆虫学会联合在北京召开了主要农作物病虫超长期发生趋势研讨会,促进和推动了病虫长期

21、和超长期(跨年度) 预报工作的开展。20 世纪 90 年代,农业部科技司两次立项支持主要病虫长期运动规律及预测的研究,有力地促进了重大病虫害长期、超长期预测预报技术的发展。90 年代后期以来,全国农技中心每年年底都组织专家对翌年重大病虫长期发生趋势进行会商,形成全国农作物灾害性病虫发生趋势(长期、超长期预测材料) ,提供给每年的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参阅,为制订重大病虫防控预案和领导部门作出防控决策、指挥防治发挥了重要作用。2 主要成效与基本经验2.1 准确地测报在植保防灾减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完善测报网络,加强病虫监测,预报的准确性明显提高。例如,1990 年全国小麦条锈病特大流行、1991

22、年全国稻飞虱特大发生,全国的测报系统都做出了比较准确地预测。对于东亚飞蝗的严重发生蝗区,测报部门也已连续多年做到了及时、准确地预报。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在病虫测报上的应用和对病虫害发生流行规律的深入研究,重大病虫测报准确率进一步提高。据统计,全国重大病虫长期预报准确率提高到 92%以上,中短期预报准确率提高了 98%以上,特别是 20062008 年对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程度的预报准确率达到了 100%。近几年草地螟、小麦条锈病和稻飞虱又处于一个新的暴发周期,全国病虫测报部门加大了病虫调查监测的力度,比较准确地做出了每年的发生趋势预报,为农业部和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制定防治决策,有效

23、地组织防控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支撑作用。据统计,20002006 年,全国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四大粮食作物”有害生物年发生面积从 29.43 亿亩次增加到 36.6亿亩次,增加 24.4%;防治面积从 30.24 亿亩次增加到 40.89 亿亩次,增加 35.2%;年挽回损失从 584.5 亿 kg 增加到 681.3 亿 kg,增加 16.6%5;年实际造成粮食损失不到 200 亿kg,不足全国粮食总产的 4.0%。如果没有全国各级植保部门的准确监测和预报,提高防控效果,病虫灾害造成的损失将严重得多。2.2 基本经验总结 30 年来我国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事业改革发展的基本经验,主要有以下几

24、个方面:2.2.1 始终坚持宣传领导、争取支持是推进测报事业发展的前提。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必须提高预测预报的技术水平,依靠准确地预报,预防工作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且适时、准确,既要提高防效、控制危害、降低损失,又要避免盲目行动造成浪费。这是测报工作的作用所在,也是领导部门制定防治决策,指导防治工作开展的依据。同时,随着“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的提出和树立,进一步明确了测报工作属于政府必须为农业生产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是政府必须要干好的事情。因此,积极向领导部门搞好宣传,争取支持,保证测报工作开展的基本条件,才能推动测报事业的发展。2.2.2 始终坚持加强体系建设是推进测报事

25、业发展的基础。病虫测报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要有专门的机构去负责。几十年来,根据不同时期农业生产的实际和国民经济实力,我国各级植保测报管理部门相应地制定了各阶段切实可行的测报体系建设规划,经过多年建设,已初步形成了一个体系网络健全、设备功能完善的测报网络体系,从而促进了测报工作的正常开展。2.2.3 始终坚持加强队伍建设是推进测报事业发展的根本。搞好测报工作,一靠机构、二靠队伍,必须在建立健全网络机构的基础上,建立一支作风硬、能力强、素质高、数量足的测报员队伍,才能保障测报工作的顺利开展。几十年来,各级植保管理机构通过加强培训、加大表彰,改善测报人员工作条件和待遇等,不断采取措施,加

26、强测报队伍建设,从而维持了测报队伍的相对稳定和测报事业的持续发展。2.2.4 始终坚持加强技术创新是推进测报事业发展的法宝。改革开放 30 年来,我们坚持不断地推进测报技术创新,在制订测报技术标准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创新病虫信息传递方式,从研制测报专用电码,到组建模式电报,再到利用互联网系统填报,提高了信息的传递速度;通过不断地加强对病虫发生流行规律和测报技术的研究,预测的准确性不断提高,预测期限不断加长;通过不断地创新预报发布方式,提高了病虫预报信息的到位率,进一步增强了病虫预报服务农业生产的指导性。2.2.5 始终坚持强化保障措施是推进测报事业发展的关键。30 年来的实践反复证明,只有强化

27、保障措施,满足测报工作的基本经费,完善测报工作的条件和手段,改善测报人员待遇,才能保障测报事业健康发展。如果没有这些条件保障,测报工作将举步为艰,严重影响其功能作用的发挥。参考文献1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植物病理学卷 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6616622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昆虫卷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1403 当代中国编辑委员会当代中国的农作物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5105154 邵振润,刘万才我国农作物病虫测报成就回顾及展望M植保技术与推广,2000,20(1):37395 夏敬源农技推广促进粮食安全的战略思考 J中国农技推广,2009,25(2):4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