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鹬蚌相争的教学设计耒阳市实验小学 刘娟华课题:鹬蚌相争 课型:新授 课时:一课时一、教材内容分析鹬蚌相争是一则寓言故事。主要是讲蚌张开壳儿晒太阳,鹬去啄它,被蚌壳夹住了嘴,双方都不肯相让,渔夫来了,把它们两个都捉住了的故事。说明双方争执不下,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让别人获利的道理。同时,也教育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要学会宽容,学会谦让,学会要与人和谐相处。二、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3、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儿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三、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课文蕴含的哲理。2、懂得宽容、谦让、与人和谐相处
2、。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故事激趣,引入新课播放带有画面的故事,让学生边听边结合画面理解故事内容。战国时期,周朝分裂为齐、楚、燕、韩、赵、魏及秦七个国家。各国之间常常发生战争,所以百姓的生活过得非常困苦。有一次,赵国准备攻打燕国,燕国的大臣苏代听到这个消息,便向燕王表示,愿意前往赵国游说赵惠王,然后设法制止这场战争。苏代去到赵国,见了赵惠王后,便向他说了一个故事:我前来贵国的途中,经过易水河畔,正好看见一只蚌张开壳在岸边晒太阳,这时突然飞来一只鹬鸟想去啄蚌肉,怎知蚌的反应十分敏捷,立刻用力合上蚌壳。苏代接着说下去:鹬鸟脱不了身,便恐吓蚌说:“只要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被
3、太阳晒干,变成一个死蚌,你还是乖乖张开蚌壳,赶快滚回水里去吧!”蚌不但不听,反而把蚌壳用力合上,不甘示弱地说:“只要今天你抽不出嘴巴,明天也抽不出嘴巴,没有东西吃下肚,你也不是活不成吗?”苏代又说:“当鹬鸟和蚌各不相让的时候,一个渔夫刚好走过,渔夫看到他们争执不下的样子,就很高兴地想:他们争来争去,反而便宜了我呢!于是,渔夫一伸手就把鹬鸟和蚌捉住,放进竹篓里去了。如果燕赵两国交战,情况就会像鹬蚌相争那样,让强大的秦国像渔夫一样从中得利,趁机把两国吞并。 ”超惠王听完这个故事,党得很有道理,于是便接受了苏代的劝告,不再出兵攻打燕国了。听完故事,让学生说说是一个什么故事制止了一场战争?从而引出今日
4、的课题。 (板书:鹬蚌相争)(二)分析课文,理解寓意1、学生读课题。2、出示图片及相关资料,认识“鹬”和“蚌” 。3、学生再次读课题,说说课题中,你认为最关键的是哪个字?(争)从而引出鹬和蚌为什么争?它们又是怎么争的?争的最后结果又是如何?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4、师生齐读课文后,让学生从文中找出“鹬和蚌为什么争?”5、学生合作探究:鹬和蚌又是怎么争的?(出示语句)a.鹬说:“ 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渴死你,看你松开不松开!”b.蚌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就会饿死你,看你还啄不啄我!”6、让学生以个人读、同桌读、男女同学读、师生分读等多种朗读形式反复读,在
5、读的过程中,教师重点指导“不” 、 “渴死” 、 “饿死”的语气,从而让学生更好地体会鹬蚌相争的过程。7、鹬和蚌这样争斗下去,最后的结果又是如何的呢?(学生回答后出示句子):a.这时候走来一个打渔的人,毫不费力地就把它们两个一起捉走了。b.这时候走来一个打渔的人,就把它们两个捉走了。8、学生通过对比上面的两句话,结合加点词的意思,说说加点词有什么好处?9、孩子们,你们能用一个成语来说明鹬蚌相争的最终结果吗?(板书:渔翁得利)10、学生说说:“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意思。教师顺势揭示本寓言的寓意。11、此时此刻,你想对鹬和蚌说些什么?a.不要再争下去了 知错就改b要学会宽容、谦让宽容、谦让是一种
6、美德c.要团结,要学会和睦相处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需要从你我做起,从自身做起。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真诚地对待别人,别人也一定会对我们以诚相待的。(学生说内容,教师作出相应的小结)12、回归现实中来,我们同学之间难免会遇到一些矛盾、冲突,我们尽量采取和平解决的方式。在这里,老师送一句话给大家:出示: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三)拓展练习孩子们,让我们张开想象的翅膀,续写:“鹬和蚌躺在渔翁的鱼筐里”(四)板书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五)教学反思1、利用多种朗读方式,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在朗读中不光要求学生的朗读貌似,而且要求神似。需要学生不仅会读课文中的对话,而且要学会联系上下文揣摩课文中人物的心情。教师用这种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角色,了解课文内容。2、在整篇课文完结时,教师让学生续写故事。利用这个后续的故事,让学生充分发表见解,引导学生深悟本文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