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答谢中书书中考试题(含答案).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3631399 上传时间:2018-11-14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答谢中书书中考试题(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答谢中书书中考试题(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答谢中书书中考题集锦1.“书”的意思是_, “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2.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3.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五色交辉( ) 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 ) 沉鳞竞跃( )翻译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4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5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6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7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 8、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表达了

2、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 、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训练解释下面的加点词念无与为乐者( ) 遂至承天寺( )怀民亦未寝( ) 相与步于中庭( )用现代汉语翻译(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上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 “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 “藻、荇” 、是指_,此句运用了_的修辞手法。4本文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12.简答。 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 ,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 。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

3、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 ”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 ”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2二、参考答案:1.信 给谢中书的信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三、1.交相辉映 消散 坠落 潜游在水中的鱼 2.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3 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4“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5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6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7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8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四、参考答案:(一)1.考虑,想到于是,就睡觉共同,一起 2.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3. 2月色,月光 竹柏影 比喻 4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的心情。这是因为苏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纵情山水,在江山月夜中找到美景寄托自己的苦闷;另一方面大自然给了作者无穷的愉悦,令作者陶醉,远离人 间世俗,使作者感到了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自慰。12.描写议论(答“抒情” 也可) (1 分,每对一处给 0.5 分)闲 仙 (1 分,每对一处给 0.5 分) 以上共 8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中考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