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如何正确对待及管理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摘要】班集体是一个正式群体,相对于班集体而言,班集体中还存在着非正式群体。这些非正式群体是客观存在着的,他们与班集体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对于学生的学习成长和班级建设都会造成影响。这些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所以,作为班级管理者一定要正确看待和管理班级中的这些非正式群体,从而更好建设我们的班集体。【关键词】非正式群体 正确对待 管理 正面影响 负面影响引言 自从班级授课制以来,班集体也就成为了教育教学管理的基本单位。班集体是一种正式的群体,作为正式的群体,历来广泛被研究和关注。然而,班级这个正式群体中也存在着一些非正式群体,这些群体多是由学生之间共
2、同的兴趣、爱好以及人生价值取向相同而自发组成的群体。因为这些群体与我们班级和师生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探讨和研究这些群体是很必要的一项任务。当前的教育是指向学生个体的。针对不同的个体差异来指导教育,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教育目的,然而,这些个体都是有情感的个体,他们有他们的思想情感和活动空间。要想真正了解和把握学生的这些情感世界,就必须认真观察,正确看待和管理学生的非正式群体,以下,我们将会探讨非正式群体的特征、形成原因,以及对学生的影响和怎样对待和管理等的问题。我相信,等你看完这篇文章后,一定会对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有更深的认识,并且对你的管理策略也会有帮助的。一、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概念和分类问题要
3、界定“非正式群体” 这一概念,首先要对“ 群体”一词做出定义。群体是一定社会关系的直接反映。在社会心理学中群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群体是按某些共同特征而划分的人类共同体。狭义的群体则是指由于某种共同的社会活动和交往需要而结合起来的具有组织特征的联合体。1除了以上的分类之外,群体还可分为 “正式群体” 和“非正式群体”。所谓“非正式群体” 是相对于正式群体而言的,就是指班级少先队组织等之外,一些由于利益共同或兴趣、情感、爱好相同且关系比较密切的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自然形成的具有同一社会心理而自发形成的群体。这些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是多种多样、稂莠不齐的,根据他们性质的不同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
4、其中根据成员间需要的性质可分成三种类型:(一)情绪型:这种类型的学生之间享有共同的感情基础,彼此之间有好相处,相互支持和鼓励。(二)爱好型:学生在某些方面具有共同的兴趣爱好,经常在一起进行活动。(三)利益型:学生之间具有共同的利害关系,结合在一起能够避害趋利。2这些非正式群体会影响到班级这个正式群体。但是非正式群体是客观存在于班级中的,要想正确对待及管理非正式群体,还必须认清这些非正式群体和“正式群体”的关系。.二、班级中非正式群体和正式群体的关系由于非正式群体是班集体中客观存在的,而且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通常,一个班级中会产生很多个学生非正式群体,对于这些群体而言,他们的内部学生在价值取向
5、上一致,但是这些群体和群体之间在价值取向上却有着很大的差异。举例来说:某个群体是由于学生成绩好,积极汉族懂得学生成员而自愿结合成的,这些学生都是爱学习的,以学习为目标。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生群体都是以成绩好,积极主动的为学习目标的,有的甚至形成一些与班集体相冲突的群体,这类群体的学生比较调皮捣蛋,不遵守纪律,像这类的群体对班级负面影响是非常大的。总的来说,班级中这些非正式群体是有好有坏,不论是有利于班级的还是与班级相冲突的,他们都不是绝对独立的,他们与班级这一正式群体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这些学生非正式群体会影响但班集体所确立的种种规范和制度,如小学生守则,班级规章制度等。另一方面,非正式群
6、体又与班级保持一定的张力。也就是说,非正式群体和正式群体就像一对孪生兄弟,虽然在外表几近相似,但还有能找出不同点的,这些非正式群体还是要有其自身的成长空间的。综上所述,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之间的关系大体可以归纳为三类:一是一致型,即学生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之间在价值取向上保持较高程度的一致性,他们主要是学习为只要目标,遵守班级的规章和制度,听老师的话。二是偏移型,这类群体大部分同学都是认同班级的目标的,大部分同学服从班级的领导。三是冲突型,这类学生非正式群体不爱学习,不遵守班级的纪律,处处与班级作对,对班级的负面影响非常大。3但也并不是不能扭转这种不利局面,如果班主任用心观察,恰当管理
7、,给他们恰当的教育转化都是可以把他们引入正轨的。所以,对于班主任而言,要先认清这些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关系,从而更好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最大限度的把这些非正式群体的负面影响缩小。三、班级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及其作用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原因有很多方面。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随着学生的年龄增大,心理的成熟,他们有了自己独立的思维方式,有了自己的人际交往关系,所以这些非正式群体无形中就存在于班级中了。据有关资料介绍,目前在班级中参加非正式群体的学生已达 80%以上,在这些非正式群体中,有的是因为共同的兴趣(如:学习、体育、娱乐、文学等)而结合成的,有的是因为住在同一个地方或住的较近而形成的。归纳起来,
8、学生加入非正式群体大概有如下几种原因分类:(一)满足友谊。学生都是有感情的个体,他们在人际交往中都会寻找有情有义的人进行交往,发现谁可以交往,谁不可以交往,可以交往的这些人也就形成了非正式群体。(二)追求群体认同。在非正式群体中,学生都能展现自己的才华,得到群体对自己的认同,满足学生自我的心理需要。(三)取得群体的保护。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学生有像借着群体的力量来保护自己的心理,也就是法不治众的心理。(四)想要更好的发展。学生在这类群体中,可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从而成功达成自己的某些目标,更好的发展自己。4.以上我们了解了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原因,那他们的作用又有哪些呢?非正式群体是相对于正式群体
9、而言的,美国教育家马克汉森说:“非正式群体可以被看成是组织中未经正式计划而出于组织成员自发需要的过程和行为。 ”前面对于非正式群体的概念也曾提到:非正式群体是相对于班集体等一类正式群体之外的群体,这类群体没有正式的规章制度,有很大的随意性。学生之间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都是以个人的爱好、喜爱为基础。但是,这类群体却有着很大的内在凝聚力,学生会“举荐、选举”出他们的“领头人”,这些“领头人”都是这个群体的核心人物,这些“ 领头人”对其内部成员有很大的影响力。学生对他们的“领头人” 言听计从,所以,这些非正式群体对班集体的建设没有很大的影响。当然,如果这而群体是与班集体一致型的群体,那他们对班集体的
10、建设有很大的正面影响。如果这些群体是与班集体相冲突的群体,那他们对班集体的建设有很大的负面影响。班主任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予以管理,转化他们的思想,把他们引入正轨,从而最大限度的把这些群体的负面影响转化成正面影响,发挥他们的优势,更好的建设班集体。5四、正确对待及管理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教育社会学认为:正确对待并实施有效的教育是建设良好班集体的重要环节。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有他们的心理年龄特征。并且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原因和作用都是不一样,因此在对待和管理中要认真分析并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管理。(一)认清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本质非正式群体学生的管理指在班级内部恰当地开展学生管理工作,从而使老师与
11、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达到和谐相处,健康成长为目的的。而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应充分尊重每位学生的情感。教师要从心底里去爱护关心每位学生,对学生平等相待,使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老师的用心良苦。从而创造一种良好的班级氛围,激发学生对班级的凝聚力,为建设良好的班集体打下坚实的基础。对那些与班级一致型的群体,老师要尽量多听一些他们的意见,给他们尽可能多的展现才能的机会,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对那些与班级偏移型的群体,老师要积极地引导他们向好的方面发展,把其中的负面影响最大限度的转化为正面影响,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那些与把集体冲突型的,要坚决予以分化瓦解,但特别注意核心人物的转化工作,不能将整个群体当
12、作小集团加以处理。(二)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方法前面已经提到:非正式群体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一致型、偏移型、冲突型。对于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教师要采取不同的策略来开展管理工作。例如,与班级相冲突的群体,毫无疑问,教师要刻不容缓的分解掉。但是,对于与班级一致型的群体,教师也不能一问地放手不管,任其发展。如果这样的话,势必会导致一些负面、消极的小团体产生,班级的凝聚受到冲击,因而教师要做好协调管理工作。1. 善于营造一种良好的班级氛围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氛围之中,班级的舆论就是班上同学经常生活的主要氛围,有利于班集体对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反之,不但会造成非正式群体负面作用的扩大。而且还不利.于学生
13、的成长,给班级建设带来很大的阻碍作用。班级中会存在一些“弱势群体”。所谓“ 弱势群体”就是一些被轻视的非正式群体,其成员主要是由后进生组成的,他们在班级里遭受到其他同学的厌恶。特别是成绩好的学生看不起他们,时间一长,这些被轻视的群体就很容易形成与班级相冲突的非正式群体。其成员经常违反班级纪律,不听老师的话,无理取闹,逃避班集体的活动,甚至破坏班级,这类学生群体极易与成绩好的非正式群体形成对立敌对的局面,使班集体的凝聚力受到严重的冲击,造成不良的班级氛围。不良的氛围又会导致更多的“两极分化”的群体对立形式,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这种局面对班级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对于这样的冲突型群体,教师要不让他们过
14、于甚密,即使出现问题也便于各个击破。同时,要设法把他们吸引到班集体的活动中,促进全体同学的交流和沟通,使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友谊关系。营造一种良好的班级氛围,从而帮助这些群体与优势群体能够和谐相处,互帮互助。良好的班级氛围是建设优秀班风的一个重要因素。优秀班风的建设又需要教师正确对待及管理这些非正式群体,使他们都能够向好的方面发展,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正面影响。笔者认为,良好的班级氛围是能否达到要求的前提条件。2. 多方面配合,加强群体的交流和合作各种非正式群体形成后,学生之间的交流相对于局限于自己的那几个人形成的圈子内,与他人、其他群体之间交际相对少。特别是那些具有消极倾向的小团体,他们以自我
15、为中心,利己主义严重,只顾群体成员的利益而妨碍班集体的利益,种群体则应以疏散。因为他们也许因为一时冲动而走到一起,长此下去,必然会削弱整体班集体的力量。因此,就内部而言,我们应注重利用非正式群体的内部效应每位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班级课堂中来创造机会;利用群体的内部帮助,纠正老师无法纠正的错误;利用群体内部的竞争,让更多的学生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就群体内部而言,应引导学生进行群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尊重意识、学习意识、合作意识、表现意识,提高其表达、理解、评价、综合、协调多方面的能力。通过这样的交流与合作,把群体的积极的共同的认识,通过群体互助,纠正群体的局部性错误。通过群体竞争,促
16、进群体共同进步,而不是把班级瓜分为几个鼓励的部落,彼此之间互补往来,各自为阵,造成班级的硬伤。在平常的班级中,我们要创造机会,通过各种突进促进学生群体之间参与正常的交流与合作。比如:安排优势群体中学生与弱势群体中学生自由选择与组合结成帮扶对子。其效果会优于老师的“拉郎配” 。在集体活动中,有意识地从不同群体中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学生参与其中,尤其是要让被人冷落、一起的学生体会到集体的温暖,同学的真情,而不致自暴自弃。那便是“志趣相投” 与“共同进步”的一致型群体,也应加强交流与合作,既让更多的同学在共同进步的基础上有一技之长,又能促进积极向上的非正式群体不断壮大,还可以在他们之间引入竞争机制。对优
17、势群体取得的成绩,奖励表扬应恰如其分,固步自封。对于弱势群体,千万不要总拿他们去与那些“明星”相比,而迫使他们离班集体越来越远,更不能号召其他同学“不要与某人交友”、 “避开某同学”、 “不要总与某同学在一起”等等。因为他们或许才是最需要集体的温暖,老师的关心、同学帮助的群体。如果在他们的伤口上再撒上一把盐,只会把他们从“偏移型”推向“ 冲突型”的深渊。后果不堪设想。有经验的老师,为了使同学之间互相帮助,总是开展一些活动,让同学们合作与交流,如:“我的爱好”、“我的性格”、 “理解万岁 ”、 “世界需要热心肠”等主题班会、竞赛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来形成班级合力,避免产生消极狭隘的“群
18、体意识”。3.充分调动成员的积极性,转化核心人物非正式群体的成员,一般有其公认的代表、智囊,在某一群体中有着领袖的地位或核心作用。该生在非正式群体中的威望与他在正式群体中的地位优势不会一致,也就是说,这些“领袖”在班级里不一定是班长、团支书,也许连小组长都不是。但他们在非正式群体中的影响,可能会胜过父母的赞许,老师的评价,同学的认可。因而,有效的利用非正式群体中核心成员的作用,必然会受到以点带面,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我们不妨经常与这些同学接触交谈,通过他们把握该群体的思想动态,听取他们的呼声。你会发现,利用他们去做好其他成员的工作,有时比老师直接做某个同学的工作效果更佳。有意识安排这些同学到
19、班级的管理层中来,也不失为一种有效联络的方法。因为,他们至少在某一方面有一些冲突,会有较强的说服力。如果他们在正式群体中是一个“干部”,两种群体之间就会和谐合作,并充分发挥功能。倘若把他们排斥于班集体的各层领导层外,稍不留神便会造成两种群体领袖间的对立。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把一些工作安排交由这些非正式群体学生去完成,如编小报,研究性学习,各类比赛等,会发挥他们的群体优势。当然,还要注意打消这些核心成员的“出头椽子先烂”的思想顾虑。通过他们,带领一大批的同学融入到班级中来,朝着整个班级的目标共同前进。这不正是我们所期望的么?6五、非正式群体的学生成长的影响在社会学上,一半认为参照群体具有的两项重
20、要功能:比较功能和规范功能。参照群体是指这样一个群体,它或者为个人树立或维持各种标准,或者当作个人与之进行比较的一种比较框架。因此对于小学生非正式群体无论是班级组织,还是其中的学生来说都具有特殊影响力。鉴于非正式群体的类型具有多种多样的。我们这里主要集中通过阐述小学生同辈群体对于小学生发展的影响。首先,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能够提供小学生相互支持的社会基础,为小学生的成长提供独特的成长空间。班级中这些非正式群体创造了多样性和丰富性的学生同辈文化,这种多样性和丰富性的客观存在为小学生以理解和宽容的眼光来看待问题提供了现实基础。同时,由于其价值取向的相似性,所以彼此之间具有特别的相处感和理解感,为学生
21、的相互支持提供社会基础,为学生的成长提供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空间。其次,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能够满足学生社会情感等多方面的需求。最后,非正式群体对小学生个性形成和发展有着特殊的影响。当然,非正式群体对小学生的成长并不总是具有正面的作用,前面已提到,除了积极的正面的影响,还有一些消极的负面的影响,这些群体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应最大限度的把非正式群体对学生的负面影响转化为正面影响,力求班集体协调健康向上发展。7六、最大限度的把非正式群体的负面影响转化为正面影响具有负面影响的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往往使得整个班级很难团结一致。要使他们逐渐缩小与班级的距离,把负面影响转化为正面影响,要求教师要用
22、心去管理。首先要细心观察。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通过细心观察一方面可以及早发现他.们思想上一些不好的苗头,即使做好教育疏导工作,把这种苗头扼杀在萌芽状态;另一方面,通过细心观察,你会发现,其实他们也并非一无是处,在他们身上,也有一些闪光点。比如,在他们中间,有些学生字写得漂亮,有几个学生则是体育活动的佼佼者,多次在校运动会上为班级争光,而有的学生则是在某一方面有特长。凡此种种,只要一经发现,班主任必须在一些公开的场合及时予以表扬和肯定,激励他们,激发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感觉到班主任的目光始终追随着他们,关注着他们。其次是关心。非正式群体尽管会对班级造成一些负面影响,对教师而言,不能因为
23、难管就不管,听之任之,让他们成为“被遗忘的角落”。每个人都有希望能够得到他人的尊重,都希望引起别人的注意,非正式群体也是如此。因此,作为教师,不能对他们另眼看待或置之不管。而应该把心放正,应该在学习上,生活上对他们多家关心,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即使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困难。同时发动班级里的其他同学,多跟他们交流、接触,让他们认识到,虽然在平时他们与班级其他同学的矛盾较深,但同学们仍然重视他们的存在,仍然关心他们。最后是耐心。要清楚非正式群体与班级群体之间的隔阂,要使他们重新融入到这个班级,教师不仅要做大量的工作,同时也要充分估计到这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的转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24、而在这个过程中,有时也经常会有一些反复。今天表现不错,明天可能又出事了,对此教师不能急躁,不能失去信心,应该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学生使人,具有人的感情。教师的付出他们是可以感知的,他们的回报就是转变和发展。对于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要促使他们从负面走向正面。一方面不能姑息他们的错误,但也不能一味地采用“下猛药” 的方式,而是应该采用一种循序渐进的方法,既要有严父的批评,又要有慈母的关怀,双管齐下,才能逐步成效。总之,教师要本着“带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坚信学生是可塑的,形成自觉的处理问题的意识,并不断地积累方法和经验。非正式群体一定会融入到班级这个大家庭,学生一定会成为集体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