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绿色生活与未来论文.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3628414 上传时间:2018-11-1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4.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绿色生活与未来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绿色生活与未来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绿色生活与未来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绿色生活与未来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绿色生活与未来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绿色生活与未来低碳生活姓名 沈熙然学号 091404114【关键词】: 低碳 温室气体 自我做起 态度 生活方式【摘要】:低碳生活(low carbon living)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低碳生活,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注意节电、节油、 节气,从点滴做起。除了种树,还有人买运输里程很短的商品,有人坚持爬楼梯,形形色色,有的很有趣,有的不免有些麻烦。但关心全球气候变暖的人们却把减少二氧化碳实实在在地带入了生活。遥远的南极冰川正加速融化,无处觅食的北极熊咬噬幼子;西北沙漠常见的沙尘,一路南侵,跨过郁

2、郁葱葱的长江流域,直达滨海城市深圳当全球变暖导致的气候灾害正一步步逼近时,你还能无动于衷吗?全球气候变暖与温室气体(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息息相关。在阻止全球变暖的行动中,不仅政府、企业需要制定有效的对策,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每一个普通人也都可以扮演重要的角色。“低碳生活”不仅应该成 为一种被广泛提倡的生活方式,而且 应该是每一个地球村的居民责无旁贷的义务!每个人都是一座“制造 ”二氧化碳的小工厂。如果你乘 飞机旅行2000 公里,那么你就排放了 2 千克的二氧化碳;如果你用了 100 千瓦时的电,那么你就排放了 5 千克二氧化碳;如果你自驾车消

3、耗了 100公升汽油,那么你就排放了 270 千克二氧化碳据第一财经周刊报道,英国研究机构在 2009 年 9 月公布的一份涵盖 185 个国家和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指数报告,澳大利亚和美国的年人均碳排放量排在报告的前两位,分别是 20.58 吨和 19.58 吨。中国排在第 44 位,每年人均碳排放为 4.6 吨。4.6 吨也许只是一个抽象的数字。但专家告诉我们,一棵树一年的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是18.3 千克;这就意味着人均 4.6 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需要每个人拥有 260 来棵树,才能抵消如此庞大的碳排放。人类生存不可能避免碳排放,但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将个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尽可能减至

4、最小,方法还是有很多。不少不良消费方式在人们不经意中浪费着巨大的能源。比如,据制冷技术专家估算,超市电耗 70%用于冷柜,而敞开式冷柜 电耗比玻璃门冰柜高出 20%。由此推算,一家中型超市敞开式冷柜一年多耗 约4.8 万千瓦时电,相当于多耗约 19 吨标煤,多排放约 48 吨二氧化碳,多耗约 19 万升净水。以上海为例,全市有大中型超市近 800 家,超市便利店 6000 家。如果大中型超市普遍采用玻璃门冰柜,顾客购物时只需举手之劳,一年可节电约 4521 万千瓦时,相当于节省约 1.8 万吨标煤,减排约 4.5 万吨二氧化碳。再比如,人们常用的电脑,有人习惯让其长时间处于待机状态。这样,一年

5、中就会多排放出约 50 公斤二氧化碳;但如果养成随手关机的习惯,就可以减少 45%的二氧化碳排放;手机充电器不使用时,如果不从电源上拔下来,那么一年就会增加 20 公斤的碳排量。此外,还有很多人都有不少生活陋习:无节制地使用塑料袋;出行过度依赖私家车;嗜好“一次性” 用品等等。对于每一个普通人来说, “低碳生活”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态度问题。如果意识到这些习惯的有害性,从日常生活点滴入手,注意节电、节油、节气,那么,每一个小小的 举动又都能为 减少碳排放贡献一份力量。业内专家认为,只要你愿意主动去约束自己,做到日常生活节能并不是十分困难的事情。交通产生的二氧化碳占温室气体排放量 30%以上,减少

6、此类排放量的最好办法之一是乘坐公交车或骑自行车;普通家庭,只要有效地使用自然通风和避免房间过暖,就能减少家庭 1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此外,用时尚、耐用的陶瓷、玻璃餐具代替一次性纸杯和塑料餐具,用可以反复使用的布艺代替一次性塑料薄膜桌布,用精美的不锈钢筷和竹筷代替华而不实的油漆筷和浪费严重的一次性木筷等等,都是有效践行低碳生活的较好方式。除了自觉改变一些生活习惯外,人们还可以通过更加积极的行动来改善环境。如,为了维持生态平衡, 对于那些无法避免而产生的碳排放进行碳补偿,植树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办法,增加植树能起到“ 碳减排”的效果。目前,一些组织正在推广个人“碳交易 ”,即可以通过自愿认购植物来弥补

7、个人过多的碳排放,由专门的公司来替这些人士种植树木。空调都调高一摄氏度节电 33 亿千瓦时、点亮节能灯省电看得清、用完电器拔插头省电又安全、无纸办公效果好节能环保双丰收、节能门窗保温超强、太阳能热水器省电又省气、多乘公汽出行减少地球负担、减少一次性塑料袋使用、减少一次性木筷子使用、低层少用电梯等等。很多人已经意识到,环境若是恶化,生活质量的提高便无从谈起。因此,近些年来,一股“ 减碳”行动潮,已经在我们的周围悄然兴起。政府、企业层 面的政策和行动,以低能耗、低 污 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低碳生活方式,正受到众多普通城市居民的推崇, “低碳风潮”已成为许多百姓的自觉行动:出行多乘公交车,使用环保购物

8、袋、摒弃一次性用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成为低碳生活的践行者。低碳生活”虽 然是个新概念,提出的却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老问题,它反映了人类因气变化而对未来产生的担忧,世界对此问题的共识日益增多。全球变暖等气候问题致使人类不得不考量目前的生态环境。人类意 识到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出现的过量碳排放是形成气候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要减少碳排放就要相应优化和约束某些消费和生产活动. 什么样的人可以算是“ 低碳族” ,“低碳”又代表什么呢?简单来说, “低碳”是一种生活习惯,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去节约身边各种资源的习惯,只要你愿意主动去约束自己,改善自己的生活习惯,你就可以加入进来。当然,低碳并不意味着就要刻意去节俭

9、,刻意去放弃一些生活的享受,只要你能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到多节约、不浪费,同样能过上舒适的“低碳生活”。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自 12 月 7 日开幕以来,就被冠以“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会议” 、“改变地球命运的会议” 等各种重量级头衔。这次会议试图建立一个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框架,也让很多人对人类当前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开始了深刻的反思。 我们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所播种的灾难时,大自然已愤然回击。海洋与大气向人类发出了警告。全球不论哪一个海域,不管它与工农业活动区有多么遥远,从北极冰岛到南极大陆,到处都不同程度的监测到有害物质,唉!我以前喜欢的海洋到哪里去了?绿如蓝,成记忆了吗? 转向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的

10、重要途径之一,是戒除以高耗能源为代价的“便利消 费” 嗜好。 “便利”是现代商业营销和消费生活中流行的价值观。不少便利消费方式在人们不经意中浪费着巨大的能源。比如,据制冷技术专家估算,超市电耗 70%用于冷柜,而敞开式冷柜 电耗比玻璃门冰柜高出 20%。由此推算,一家中型超市敞开式冷柜一年多耗约 4。8 万度电,相当于多耗约 19 吨标煤,多排放约 48 吨二氧化碳,多耗约 19 万升净水。上海约有大中型超市近 800 家,超市便利店6000 家。如果大中型超市普遍采用玻璃门冰柜,顾客购物时只需举手之劳,一年可节电约 4521 万度,相当于节省约 1。8 万吨标煤,减排约 4。5 万吨二氧化碳

11、。 低碳生活,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个愿不愿意和大家创造低碳生活的问题。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要注意 4 个节:节电、节水、节油、 节气,从这些点滴做起。除了植树,还有人买运输里程很短的商品,有人坚持爬楼梯,形形色色,有的很有趣,有的不免有些麻烦。但关心全球气候变暖的人们却把减少二氧化碳实实在在地带入了生活,所以我们要低碳生活,从小做起。1 低碳经济的概念及形成背景今年 6 月 5 日“ 世界环 境日” 的主题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 (“Kick the Habit!Towards a Low Carbon Economy”)。“低碳经济 ”,是近

12、年来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新概念。它的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形成明确、稳定和长期的引导和鼓励,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并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变进入 21 世纪,全球油气资源不断趋紧,保障能源安全压力逐渐增大,全球环境容量瓶颈凸现,同时气候变化问题也成为有史以来人类面临的最大的“市场失灵” 问题。在此背景下,英国率先提出“ 低碳经济” 的概念,并于 2003 年颁布了能源白皮书 (英国能源的未来 创建低碳经济) 。现

13、在,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 ,着力发展“低碳技术” ,并对产业、能源、技 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日本作为推动“低碳经济”的急先锋,投入巨资致力于发展“低碳技 术” ;美国参 议院 2007 年提出了 低碳经济法案,美国政府制定了低碳技术开发计划。这一切对我国而言,已形成压力和挑战。我国现在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快推进的阶段,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庞大,能源需求快速增长。 “高碳经济”特征突出的现实,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怎样走出一条既确保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又不重复西方发达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发展的老路,同时又不盲目让

14、西方国家牵着鼻子走,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2 从技术角度看低碳经济保障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无疑是“低碳经济” 要实现的最重要的两个目标。英国所倡导的“低碳经济”,是通过制定和实施工业生产、建筑和交通等 领域的产品和服务的能效标准和相关政策措施,通过一系列制度框架和激励机制促进能源形式、能源来源、运输渠道的多元化,尤其是对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实现低能源消耗和低碳排放的目标。最终实现以更少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2.1 新能源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不确定性从技术创新的角度看, “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 氢能以及生物质

15、能技术。一般把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氢能等称为新能源或替代能源,生物质能认为是替代能源中的可再生能源。风力发电虽然近年来发展很快,技术有一定程度的突破,但目前它的成本也还是高于煤电、水电。此外,人们认为风力发电在发电过程中不排放二氧化碳,而火力发电过程要排出大量二氧化碳,因此说风电不排放二氧化碳,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与火力发电相比,风力发电在发电过程中是不排放或很少排放二氧化碳,但在制造风力发电设备及其维修、维护过程中是一定要排放二氧化碳的,我们不能光比较发电过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而应当比较火力发电和风力发电发出单位电量的全程二氧化碳排放量。所以说,认为风力发电、电动汽车不污染环境,不排放

16、二氧化碳的观念首先是不科学的。再比如现阶段太阳能发电的成本是煤电、水电的 5-10 倍,1作为二次能源的 氢能,目前离商 业化目标还很远,技术还很不成熟。目前新能源开发的高成本一方面说明技术不过关,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所谓新能源并不是无污染,也不见得二氧化碳排放量就低,在没有进行全程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比较之前,不能轻言新能源是低二氧化碳排放的能源。2.2 生物质能技术的实施结果生物能源是可再生能源,发展生物质能技术,看似“ 一石两鸟”,既解决化石能源紧张的替代和缓解问题又改善环境。但从目前实施的结果看,它带来的问题似乎比解决的问题还要多。美国发展生物质能的新政策出台后,美国的粮农们纷纷扩大玉米的种植

17、面积,或将种植其他作物的土地也改种为玉米。据统计,2007 年美国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创下 1944 年来最高纪录,产出的玉米中多达五分之一被用来生产乙醇汽油。如此旺盛的需求当然也带来了价格的上扬,仅 2007 年一年,美国国内的玉米价格就上涨了 50。2此外,由于被玉米挤占了种植空间,大豆的供应量减少,价格也开始上涨。因此布什的新能源政策招致了不少人的批评。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琼齐格勒警告 说,一些国家将粮食转化为燃油的做法是一种“反人类罪” ,这种做法将加剧全球范围内的粮食短缺,抬高粮食价格,让更多贫困人口难以承受。利用粮食作物转换成生物燃料的政策对于日益严峻的全球粮食短缺问题无疑雪上加霜,

18、必将给世界造成更大规模饥荒。在中国,2007 年猪肉和食用油价格的一路飙升,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饲料价格的上涨,而且粮食价格飞涨波及的不仅仅是中国。美国的一项能源政策对世界范围内的食品价格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可谓美国的生物燃料政策的实施客观上已经形成了全球 8 亿有车一族与 20亿最贫困人口之间针对粮食展开的较量。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开发生物质能的计划并未带来化石能源紧张问题丝毫的缓解,倒是使新旧问题相互交织,给人类带来了更多的困扰。但这并不意味着技术创新和新能源的发展对于“低碳经济” 不重要,而是我们在推行“低碳经济 ”的同时要倡导“低碳生活 ”,或者 说, “低碳生活” 应当是“低碳经济”

19、的重要组成部分。3.低碳经济应与低碳生活相依托“低碳经济”的重要含义 之一,不 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而且意味着引导公众反思那些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分发掘消费和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在市场经济体制和观念下, “低碳经济”高能效、低能耗技术状态下的生产仍然是追逐最大利润,因此大量生产就是不可避免的,所生产的产品最终一定要想办法卖出去的,而且是卖的越多越好。大量生产必然会产生大量污染、大量排碳。单位能耗降低了,但总量大大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是不会减少多少的。举例来说,通 过几十年的努力小汽车行驶一百千米的耗油量下降了约 50%,但小汽车的总量

20、却增加了几十倍,显而易见的是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增加了许多倍。因此说, “低碳经济”仅有先进技术的支撑是不够的,必须依托于“低碳生活”才能实现减排的目的。3.1“低碳生活 ”是可持续 的生活方式“低碳生活”是一种简单 、简约和俭朴的生活方式。我们的衣食住行都与二氧化碳排放量乃至于气候变化有关,比如一张 A4 纸的能源含量接近 0.1 度电,3由此也可算出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如果绝大多数人的生活能够采取低排碳的适度消费的方式,那么“低碳经济” 的实现是有可能的,有怎样的生活方式就有怎样的经济。“低碳生活”不只是制造 业、建筑 业中许多节能技术改进的细节,它包括日常生活习惯中许多节能细节。对于世

21、界第一人口大国来说,每个人生活习惯中浪费能源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数量看似微小,一旦以众多人口乘数计算,就是巨大的数量。如今在发达国家,很多人已经接受了由低碳经济带来的低碳生活方式,为了过上低碳生活,他们愿意做出自我牺牲,从关掉暖气到放弃驾车去上班。今天欧洲人越来越喜欢乘坐火车出行,一个主要原因是乘高速列车带来的人均碳排放只有飞机的 1/10。简约生活,也正成为更多中国人家奉行的生活准则。一些收入早已进人中产阶级的市民,也会穿着旧衣服去早市买便宜青菜,骑自行车出行,使用最老款的手机。煮鸡蛋早关一分钟煤气、用洗衣服的水冲厕所、随手关灯,打印用双面纸等习惯早已深入到那些最有教养的阶层中去,带来心灵的宁

22、静。然而,能够自觉地在可持续消费价值观指导下做到适度消费的人是不多的,大量消费依然是社会生活的主旋律。低碳经济绝大部分时刻还只是一个概念,低碳生活也只是处在令人尴尬的纸上谈兵阶段。在实际生活中,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 面子消费”、 “奢侈消费” 的比例太高。一方面在努力实现“低碳经济”,一方面又不停地挥霍。这些都是消费主义文化使然。消费主义文化总是不断刺激你去换最新款的手机、电视、衣服、鞋子;轰炸般的商业广告煽动着公众一浪高过一浪的消费欲望,把人变成商业利润的工具。不少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人,用一个月的收入买一款新式手机或一个名牌皮包眼睛都不眨。中国现在每年平均淘汰近 70

23、00 多万部手机,产生着大量的电子垃圾。4不少年轻女性家里堆满了各种款式的鞋子和皮包,但还是要去买更新的款式。在提倡“低碳生活”的今天, “能挣会花” 的口号不再象征着现代化理念,而象征着一种浪费资源的野蛮消费方式。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活方式,正走向人类文明的反面,严重制约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不但污染了生态环境,而且污染了人们的心灵。正是这种无限膨胀的消费欲望造成了世界能源、资源的紧张。3.2“低碳生活 ”要有制度保障今年 6 月 13 日,湖北省首次公示部分省直机关办公建筑能源审计结果,包括省建设厅、交通厅、 发改委在内的 20 个省直机关办公楼,每年每平方米的平均耗电量为

24、80度,是普通民宅的 34 倍。5而在这之前,国务院办公厅以及湖北省政府都发布了节能降耗建设加以型机关的通知,并且也有一些具体的要求。不能取得明显成效的根本原因在于,公务人员的节能纯粹是个人道德、认识的体现,即使有一些具体的要求,也只是柔性的,没有一种刚性的制度约束,来催逼他节能。如果政府节能有制度保证,那么公务人员一旦不节能,就会受到组织、经济等方面的惩戒,将会极大地推进节能在政府层面的落实。6 月 16 日解放日报报道,上海市将办公节能措施具体化,如制定了“夏季着清凉装上班,除外事礼仪需要外不穿西装不系领带”、 “办公楼四楼以下不乘用电梯”、 “公务出行拼车、乘用公交车”等规定,正在将办公节能措施具体化,并率先在公务人员中推行,这在大方向上应该看作是走向了制度化。如果这些制度再辅之以惩戒措施,将会更现实化,也便于操作。全民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宣传教育开展以多年,公众的环保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除了道德层面的教育引导外,还必须有制度的约束。6 月 1 日之前,许多人怀疑“ 限塑令”的可操作性,但颁布后,还是得到了广大市民的理解,并且取得了实效。总之, “低碳生活”的广泛实施, ,将扼制“高碳 经济” 的蔓延,促进“低碳经济”发展。而实现这一目标, “低碳生活”的宣传引导和制度保障是缺一不可的。姓名 沈熙然学号 0914041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