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春秋 前770-前476,战国 前475-前221,秦朝 前221-前207,战国七雄、秦国的商鞅变法、都江堰,问题:阅读地图和教材第一段,分析战国七雄有哪些国家?如何形成?,一、战国七雄形成,1、三家分晋:赵、魏、韩(公元前403年) 2、田氏代齐(公元前386年),一、战国七雄形成,赵氏,魏氏,韩氏,范氏,中行氏,智氏,晋侯姬氏,田氏,齐侯姜氏,思考:夺权斗争的实质什么?,新兴地主阶级向奴隶主贵族夺权,一、战国七雄战争,桂陵之战,赵,魏,齐,桂陵,齐魏桂陵之战,围魏救赵 公前354年,魏国大将庞涓率军包围赵国都城邯郸。第二年赵国向齐国求救,齐王命孙膑率军解邯郸之围,孙
2、膑却率军进兵魏国。,齐魏马陵之战,减灶之计 公元前341年,齐国以孙膑为军师救郑,魏国派庞涓带兵10万迎战。孙膑主动后撤,采用减灶计(第一天撤出营地留下10万人军灶;第二天留下5万人军灶,第三天3万)。 庞涓察看军灶变化,以为齐军大量逃亡。于是轻敌追到马陵。那时天大黑,魏军点火,见一棵树上写着“庞涓死于此树之下”。齐军万箭齐发,魏军主力被歼灭,庞涓拔剑自刎。从此,魏国大大削弱,齐国强大起来,孙膑名扬天下。,秦赵长平之战,战国形势图,参战兵力:秦军约60万 赵军约45万 交战时间:三年 战争结局:赵军大败,40万军队被活埋。,参战兵力:齐军约8万 魏军约8万 交战时间:一年 交战区域:邯郸、桂陵
3、,参战兵力:齐军约10万 魏军约10万,参战兵力多,持续时间长,交战区域广,战况惨烈,问题:请思考战国时期的战争有何特点?,一、战国七雄战争,结果:魏、齐、赵、秦先后崛起,秦国最强。,二、秦国商鞅变法 1、背景 (阅读教材33页第一段,分析变法背景和目的),2、目的: 富国强兵, 兼并战争取胜,巩固政权。,商鞅变法,李悝变法,吴起变法,战国的主要变法,邹忌变法,二、秦国商鞅变法,姓名:商鞅(原名公孙鞅,或称卫鞅) 出生地:卫国听说秦孝公求贤若渴,便投奔秦国,并得到秦孝公的赏识,开始推行变法。因功受封于商,所以又称商鞅.,削弱守旧势力,有利于变法,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二、秦国商鞅变法
4、 3、内容(结合变法内容,分析影响),军队战斗力增强,度量衡 度长度 量容积 衡重量,量,度,衡,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提高了农民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僇(l 合)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n 妻子和儿女) 史记商君列传,利禄官爵抟tun(凭借)于兵,富贵之门必出于兵。商君书 赏刑,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 商君书 画策,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史记商君列传,秦国的变化,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通典食货孝公用商君,制辕田,开仟佰,东雄诸侯。汉书地理志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王充论
5、衡,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大败赵军。,公元前330年,收复之前魏国占领土地。,国富,兵强,二、秦国商鞅变法 4、评价社会进步,国力最强,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判断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商鞅被处死,说明了守旧势力的猖狂和统治者的昏庸。但商鞅虽死,变法还是获得了成功,因为经过变法,秦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 被处死。请大家议一议,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立木为信,注重舆论宣传,争取民心,5、成功原因,“太子犯
6、法。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 史记商君列传,“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王蒙故业,因遗策。” 过秦论,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 战国策秦策一,法令严格,敢于同旧势力斗争,最高统治者支持变法,商鞅虽死,秦法未败,修建者:,修建时期:,地点:,组成:,功能:,三、秦国都江堰,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调节内外江流量,协助排洪,减少泥沙淤积。,引水灌溉农田,都江堰,水旱从人,不知饥谨, 时无荒年,天下谓之 “天府”也。华阳国志,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一、战国七雄:形成: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战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二、商鞅变法:背景:经济、阶级、军事目的:富国强兵、兼并战争、维护统治内容:政治、经济、军事评价:成功原因 三、都江堰概况意义,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