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浅析艾青诗歌创作中的“土地意象”.doc

上传人:wspkg9802 文档编号:3626114 上传时间:2018-11-1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艾青诗歌创作中的“土地意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浅析艾青诗歌创作中的“土地意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浅析艾青诗歌创作中的“土地意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浅析艾青诗歌创作中的“土地意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浅析艾青诗歌创作中的“土地意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07 届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论文( 设计)课题名称:浅析艾青诗歌创作中的“土地意象”学生姓名:陈 菲指导教师:杨 晖江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2009 年 3 月浅析艾青诗歌创作中的“土地意象”陈 菲摘要:艾青是五四以来新诗史上一位著名的诗人。他是继郭沫若之后的又一位大诗人,并以自己的创作和理论对同时和后起的诗人们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的诗都来源于他对现实语境的直接经验,是对国家民族命运的诚挚关心。艾青是一位扎根土地而的诗人。土地是支撑他生命和精神的脊梁,也是贯穿于他全部诗歌的核心意象。土地意象寄寓了诗人对大地母亲、对祖国、对人民最朴素、最忠贞、最深沉的爱。艾青的艺术生命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

2、他为人民的苦难、祖国的存亡而忧虑,为革命的发展、人民的斗争而欢乐。本文尝试从艾青诗歌创作中提炼出的“土地意象” ,感受诗人对土地、对祖国挚热的爱,探寻诗人的审美理想。关键词:艾青 诗歌 土地意象 审美理想一、序论艾青是五四以来新诗史上一位著名的诗人。面对着新诗创作已形成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传统而现代主义方兴未艾的局面,艾青担负起了创造性地综合这一新诗发展的历史使命,从而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发挥了继往开来的历史作用。他是继郭沫若之后的又一位大诗人,并以自己的创作和理论对同时和后起的诗人们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的诗都来源于他对现实语境的直接经验,是对国家民族命运的诚挚关心。他的作品具有较强的时代

3、性,以深沉忧郁的笔调表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合着时代的节拍,反映着历史的真实。他的诗作丰富和发展了新诗的现实主义精神,可以说,自他起步开始就走在了坚实的革命现实主义道路上。艾青是一位扎根土地而的诗人。土地是支撑他生命和精神的脊梁,也是贯穿于他全部诗歌的核心意象。土地意象寄寓了诗人对大地母亲、对祖国、对人民最朴素、最忠贞、最深沉的爱。艾青的艺术生命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他为人民的苦难、祖国的存亡而忧虑,为革命的发展、人民的斗争而欢乐。艾青诗歌中的题材是日常的,语言也是口语,他写出了千百万人心中的感受,使千百万人和着他诗歌的节奏歌与哭。本文尝试从艾青诗歌创作中提炼出的“土地意象” ,感受诗人对土地、对

4、祖国挚热的爱,探寻诗人的审美理想。二、本论每一位有独创性的诗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意象,综观艾青的诗作, “土地”是他诗歌创作中的中心意象。 “土地” 是艾青常用的一个意象,可以说那是他的又一生命。 复活的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北方 旷野(又一章)、 冬天的池沼等,汇集着他的土地之爱。他为贫困的土地悲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在诗的结尾他写道:“中国, /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 他热爱土地,在 我爱这土地这首诗中,作者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假设自己是一只鸟,要唱破喉咙,连羽毛也要埋在土地里。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5、?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正是对土地这种意象的一种最好的诠释。这里的“土地 ”,不再单纯是客观景物,而是贯注了作者主观情感的“象”。作者对苍老、衰弱、正备受苦难的祖国感到万分悲哀,诗人挟着这份感情,用忧郁的目光扫视周围时,寂寞、贫困的旷野的载体土地便进入诗人的脑海。作者通过吟唱土地这一个“象” ,诅咒摧残土地的人,幻想着土地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诗中,作者的歌喉虽然沙哑但却宽厚,虽然悲哀但却博大,显示出一种雄浑的生命感;虽古朴但却苍劲有力,因为土地是孕育万物的基础。(一) “土地”意象凝聚了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爱国主义是艾青作品中永远也唱不尽的主题。如浪 、 笑 、 北方 、 黎

6、明等,而把这种感情表现得最为动人的,是他创作于 1938 年的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们的祖国,贫穷落后,多灾多难;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痛苦多于欢乐,我们心中郁结着过多的“悲愤” , “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然而,这毕竟是生我养我的祖国!即使为她痛苦到死,也不愿意离开这土地“死了”以后连“羽毛”也要“腐烂在土地里面” 。这里所表达的是一种刻骨

7、铭心、至死不渝的最伟大、最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这种感情在近代中国人民中具有典型性与普遍性。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的这两句诗,真实而朴素,却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来自民族生命深处,因而具有不朽的艺术生命力。在诗人心中,我们的祖国虽然多灾多难,贫穷落后,但那种根深蒂固、铭心刻骨、至死不渝的爱国主义情感始终沸腾在人们心中。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真实而朴素、自然而强烈、炽热而深沉,它来自诗人心灵的深处,传达着亿万人民共同的心声。而这种心声在强敌入侵、民族存亡之际更容易打动人心,引起人们的广泛共鸣。爱国主义是 20 世纪中国文学的一条红线

8、。在 20 世纪的诗歌里,爱国主义不是诗人的标新立异,而是时代精神和社会生活的必然反映。处于 20 世纪的中国作家们,在他们的作品里或显或隐,或多或少都表现出了爱国主义的声音。艾青的诗歌产生于祖国和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 20 世纪 30 年代后期和 40 年代前期,加之诗人特殊的经历形成了敏感、孤独、 “农民式的忧郁”的气质。中年流亡祖国各地的所经所历,所见所闻,使艾青的诗歌从一开始就植根于民族现实生活的土壤中,正如鲁迅在坟论睁了眼看中所说“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写出他的血和肉来” ,艾青的诗歌密切地注视着中国人民特别是中国农民的现实生存状态,不仅表现了他对贫苦农民真挚的爱和深厚的同

9、情,而且把自己一个地主的儿子的命运同广大贫苦农民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使他成为了“大堰河的儿子” ,成为了“土地的儿子” 。同时,他的诗歌始终立足现实,关注时代。因此,艾青的爱国主义具有人民之爱,特别是农民之爱的深厚现实内容。其作品所塑造的抒情主人公是立足现实,植根生活中的衣着朴素、沉稳执着、头脑清醒的中年人形象,这正与艾青朴素、宽广、坚韧的性格是吻合的。(二) “土地”意象凝聚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最真挚的爱。“土地”意象还凝聚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最真挚的爱,对他们命运的关注与探索,艾青将他最真挚的诗情都献给了中国的农村和农民。这方面的佳作颇多,如大堰河我的保姆 、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 手推车

10、 、 乞丐 、 北方 、 补衣妇 、 水牛 、农夫 、 群众 、 哭泣的老妇 、 给姊妹们等等,而把诗人这种对劳动人民最真挚的爱写得最成功最感人的诗篇当属他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 。艾青以诗的形式塑造了“大堰河”一位可敬可爱的乳母形象一位劳动妇女的形象。这是一个地主阶级的叛逆者献给他真正的母亲中国大地上善良而不幸的普通劳动妇女的颂歌。诗人以大堰河这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一生遭遇为线索,对大堰河这一普通农妇的音容笑貌、行动举止、内心世界,都作了充分的描摹,抒发了诗人对保姆真挚的怀念和热情的赞美,深刻地反映了在那黑暗的旧社会,农村的分化及“给予这个不公道的世界的咒语” 。诗人这一爱憎分明的强烈思想感情,

11、是通过塑造大堰河这一妇女形象表达出来的,而对大堰河这一农村普通妇女形象的完美塑造,又通过意象的创造和一个个意象的串连组合方式来完成的。例如诗人在笫 l0 自然节中写道:大堰河,含泪的去了!/同着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 /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同着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同着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的灰,/大堰河,她含泪的去了。在这节中,诗人通过大量的生活细节构造色彩鲜明的诗歌意象,借助带血和泪的五个意象,犹如五组电影特写镜头,至此,给“大堰河我的母亲” ,这一勤劳、善良、普通的农村妇女的一生画上了一个血淋淋的句号。而且这一节是在前面对大堰河一系列朴实、善良、勤劳、真

12、切、生动意象组合的基础上串连而成的。她一生不停地劳作,对人世无私地赠与,毫无保留地贡献了自己全部血汗和奶汁,献出了一颗赤诚之心,而身后的一切却是那样的凄惨。通过对大堰河穷困、不幸身世的抒写,诗人不仅控诉了压榨她。欺凌她的不公平,而且深切的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哺育之恩的真挚情怀。应该看到,在作品里,诗人所表达的对大堰河的爱和赞美已经不限于她一个人,而是包括大堰河在内的整个劳苦大众;诗人对不公道世界的咒语,也是对整个黑暗社会制度的揭露和控诉。作者的意象创造,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量。是的“在我吃光了你大堰河的奶之后, ”“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 ,在她“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之后,在“她的梦

13、没有做醒”之后, “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 , “同着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和“一手把的纸钱的灰” ,就是对你“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回报。当我们吟诵至此,揩泪掩卷而思:如果艾青没有乳母一滴滴带着血的乳液的哺养,没有作者幼年带着乡土气息的生活,没有阶级的对立及家庭生活的隔膜,如果作者没有根植于农村劳苦大众的社会土壤里,怎么能选择及塑造出与自己情感和思想糅合而组合的一个个带着血丝的呐喊式的塑造形体?作者在描述“大堰河”的命运时,所强调的依然是她的平凡性与普遍性:不仅她的欢乐是平凡的,就是她的苦难也是平凡的,普遍的。这是一个“沉默”的大地母亲、生命的养育者的形象:沉默中蕴含着宽厚、仁爱、纯朴与坚

14、忍。这样,在艾青的笔下, “大堰河”成了“大地” “母亲(乳母) ”“农民” “生命”多重意象的组合(与纠结) 。这首诗可以看作是艾青的诗的宣言书:他至高无上的诗神是养育了他的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普通人民,他(她)们的生命存在。在以后的诗里,诗人关注的中心,始终是与中国土地合而为一的普通农民的命运。于是,他写出了“土地-农民”受蹂躏的痛苦:“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 “饥馑的大地,朝向阴暗的天,伸出乞援的颤抖着的两臂”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 , “在北方,乞丐用固执的眼光凝视着你,看你吃任何食物,和你用指甲剔牙齿的样子” (乞丐 ) ,这里的每一个字都震撼着读者的灵魂。诗

15、人更写出了“游动于地心的热气” 、 “土地-农民”的复活:“我们曾经死了的大地,在明朗的天空下,已复活了!” “在它温热的胸膛里,重新漩流着的,将是战斗的血液”(复活的土地 ) 。随着历史的前进,诗人终于写出了“土地-农民”的翻身与解放:“云从东方来,天下雨了,从东到西,从南到北,雨洒着冀中平原” , “到处都淋着雨水,到处都好像在笑” (春雨 ) 。诗人正是通过对于土地的痛苦、复活与解放的描绘,真实地写出了中国农村现实的灵魂。土地意象已融入了诗人的生命和灵魂,它是生命之母的象征、祖国母亲的象征、民族精神的象征、中华文明的象征,也是祖国命运的象征、华夏历史的象征、民族凝聚力的象征、人民意志和力

16、量的象征。总之,在土地意象上凝聚了诗人异常复杂的情感信息和思想信息。正因为如此,土地在诗人笔下,已成了永恒的情结。土地是诗人永远依恋的对象,永远倾诉的对象,永远忠诚的对象,永远歌颂的对象。(三) “土地意象”折射出诗人忧郁的诗绪土地意象是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灰色是土地意象的基本色调,而忧郁则是土地意象的情感特征。艾青的土地意象渗透着忧郁。 应该说以忧郁表达爱国之心是艾青诗歌的独特个性:对国家的爱是通过对民族不幸的诉说、对民族前途的担忧、焦虑而表现出来的。 我爱这土地 、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在北方等诗歌爱国主义精神都是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出来的。 “忧郁”是渗透了诗人的灵魂,永远摆脱不掉的,是构

17、成艾青诗歌艺术特性的基本要素之一。我们可以把它叫做“艾青式的忧郁” 。如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写道:“中国的苦痛和灾难,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 ;旷野中写道:“薄雾在迷蒙着旷野啊”等。我的眼里为什么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即是艾青式的忧郁,而这忧郁根源于他对土地的深沉的爱。而读者从艾青式的忧郁中得到的感动,在深刻的意义上说,是感动于透过这忧郁的泪水,映现出的他对土地深沉的爱。而艾青式的忧郁,虽然“常含泪水” ,但绝不是一种无力的哀述,绝望的呻吟,抑或是沉溺于“伤感主义”的宣泄,唯美主义的自我陶醉,而是在这首深沉悲怆的诗中读者所能感受到的,是一种美与“力” 特殊交融而成的软而带硬、

18、柔而含刚的美学风格。用诗人自己的语言来形容这种美学风格的话,那便是“把忧郁与悲哀看成一种力。把弥漫在广大的土地上的绝望、不平、愤懑集合拢来伫望暴风雨来卷带了这一切,扫荡这整个世界吧”艾青的忧郁一方面来自个人的经历和性格;一方面来自于留学法国时期所感受到的“飘泊的情愫”和西方象征派、印象派文学思潮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来自于特殊的时代。在抗日战争的炮火中,艾青辗转于北方,亲眼见识了北方农民的现实苦难,与我国古老民族的感时愤世、忧国忧民的传统产生了心灵的契合。因此,这种忧郁里,浸透了诗人对祖国、人民的极其深沉的爱,更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忠实和深刻的思索。但艾青的忧郁并不是消极的,其所给予读者的是一种“深

19、沉”的力量,表现的是他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和坚强的信念。(四) “土地意象”成就了诗人“土地最忠诚的歌者”艾青生于乡村的土地,长于乡村的土地,吸吮着农妇大叶荷(大堰河)的乳汁长大,从乡村的土地走向城市,再走向法国留学。回国后,他以满腔的热情想在祖国的土地上播种梦想和希望。可是,呈现在他眼前的,却是贫穷、落后、愚昧,战乱的风暴不断地袭击着祖国的大地,特别是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肆意地践踏、蹂躏着祖国的大地。诗人的心时刻牵连着苦难的大地和人民。抗战爆发不久,1938 年 12 月 28 日的夜晚,他写下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全诗分四个部分,每个部分都以中心句“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贯

20、穿其中,间隔反复,多角度地透视了战争给中国大地带来的灾难:“被烽火所啮啃着的地域,无数土地的垦植者/失却了他们所饲养的家畜/失去了他们肥沃的田地/拥挤在/生活的绝望的污巷里。 ”诗人由此发出辛酸而悲愤的慨叹:“中国的路/是如此的崎岖/是如此的泥泞呀” “中国的苦痛和灾难 /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而在手推车一诗中,诗人站在北方的黄土地上,看到深深的如鞭痕一样纵横交错的车辙,听到手推车发出病人挣扎一般的尖厉的啸响,他的心灵为这苦难的大地以及大地上艰难挣扎的人民感到揪心的疼痛,觉得那灰黄色的土地,那刻在土地上的深深的辙迹是“交织/北国人民的悲哀” 。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感到诗人对大地母亲、

21、对民族、对人民的骨肉深情。而当抗日的烽火逼近了黄河,民族危亡的警钟不断在诗人心头轰鸣的时刻,艾青身伫古老的潼关,举目四望悲哀的北方,眼含热泪写下了在北方这首忧郁沉思、苍凉悲壮的歌。诗不仅如实地描写了日本侵略战争给北方带来的深重灾难,也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深深忧虑,对战乱中人民遭遇的深切同情,更表达了诗人对这片贫瘠的土地的忠贞与挚爱:“我爱这悲哀的国土,/一片无垠的荒漠/ 也引起了我的崇敬”“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它的广大而瘦瘠的土地/带给我们以纯朴的语言/与宽阔的姿态,/我相信这言语与姿态/坚强地生活在大地上/永远不会灭亡;/我爱这悲哀的国土/ 这国土/养育了为我所爱的/世界上最艰苦/与最古老

22、的民族” 。在这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诗人这样讴歌土地,无疑在鼓舞人们树立坚定的信念、不屈的意志。这是诗人对土地的信念,对土地的忠贞,对土地的挚爱。由此可见,土地意象已融入了诗人的生命和灵魂,它是生命之母的象征、祖国母亲的象征、民族精神的象征、中华文明的象征,也是祖国命运的象征、华夏历史的象征、民族凝聚力的象征、人民意志和力量的象征。总之,在土地意象上凝聚了诗人异常复杂的情感信息和思想信息。正因为如此,土地在诗人笔下,已成了永恒的情结。土地是诗人永远依恋的对象,永远倾诉的对象,永远忠诚的对象,永远歌颂的对象。三、结论艾青的审美理想是苦难的美,这是历史使命感和忧患意识在诗人心中种下根芽,寄寓了艾青

23、民主自由的社会理想人道主义的道德情怀,它源自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悲剧,源自诗人那颗为民族灾难而痛苦得流血的心,源自诗人的抗争意欲和革命信念。它不仅是艾青的一种心理现实,一种情感基调,而且是其诗作的基本内涵。苦难的美指以描述苦难来促进人们从痛苦中奋起,从而再现人生苦难和抗争要求的艺术美,而这艺术美则指向了崇高和悲壮。苦难的美,使艾青诗作充满了一种忧世、救世、创世的英雄精神, 乞丐 、 手推车、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抒发忧世意识, 笑 、 马槽 、 一个拿撒勒人的死倾诉甘为理想献身、甘为人民牺牲的救世心愿, 太阳 、 黎明 、 时代 、 向太阳诗人的忧世深情和救世宏愿通向了创世的实践意识。艾青的诗中一再

24、回荡着忧郁的调子,不仅我爱这土地 、 雪落在中国的大地上等诗郁积着深深的忧伤,甚至在歌颂光明的诗如向太阳等作品中,也总交织着忧郁悲怆之情。这种抒情基调是诗人敏感的心灵对民族苦难现实和人民悲苦命运的回应。但艾青的诗并不因此而给人消极悲观之感,相反,他的忧郁悲怆的诗情总是无一例外地将人引向一种庄严、崇高的境界,蕴涵着振奋人心,催人奋发的巨大力量。这在吹号者和他死在第二次等诗中表现得尤为强烈。因此,艾青诗的忧郁之情和崇高之美,既是对民族悲剧性境遇的反映,又是它的升华和超越。苦难的美的审美理想和由此产生的忧世、救世、创世的英雄精神,使艾青的诗作以个性意识与整体意识的融合,以忧患意识与实践意识的交织,以

25、代表传统又超越传统艺术创新,高标独立卓然成群。艾青在对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进行创造性综合的过程中,以兼具理想精神的革命现实主义为底色,而在感受和表现方式上,则较多地借鉴了现代主义,从而形成了一种可称为现代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达到了现实性、理想性和现代性的有机统一。具体到诗艺上,艾青追求感受力的统一,即感觉、情绪、想象和思想(理性)的综合。在他的诗中,诗情、诗思不是抽象空洞的,而是被丰富敏锐的生活感觉所充实。反过来,他诗中的感觉、情绪和想象又总是被深湛的思索所深化和净化,从而被升华到一个更崇高的境界。艾青在处理诗的整体情理架构和局部肌质的关系上也相当成功:他多用铺陈手法和戏剧性的场景转换

26、技巧,井然有序地推动着诗情逐步展开,给人清晰晓畅的印象,同时又多具体入微的细节描写和特写镜头,颇为耐人寻味。艾青还努力在散文化的自由奔放和诗歌艺术所必需的规范约束之间保持恰当的平衡,努力将绘画的光彩和音乐的律动融汇到诗歌这种高度精微的语言艺术中。这一切都丰富和提高了现代诗歌艺术。自由体诗在艾青手中真正成熟了。总而言之,艾青的诗正体现了抗日战争时期主流派的自由诗体所达到的历史高度。参考文献: 1 晓雪. 我们时代伟大而独特的诗人论艾青 J . 当代作家评论, 1992,( 3) . 2 谢应光,艾青与二十世纪的中国新诗 J . 浙江师大学报, 1997,( 2) . 3 陆耀东. 论艾青诗的审美特征 J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1992,( 4) . 4 宋琦. 艾青的新诗批评体系 J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2,( 4) . 5 杨匡汉,杨匡满. 艾青传论M .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 6 徐雁. 论艾青诗歌创作艺术的独特美 J .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2,( 6) . 7 艾青. 诗论M .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艺术 > 诗歌散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