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节 中国的河流,复习目标,1、能在中国主要河流分布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和湖泊;能够区分我国外流河、外流区和内流河、内流区的划分和分布,能分析我国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2、知道长江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长度和主要支流、流经的省区和上、中、下游的划分;会分析长江各河段的水文特征。 3、能说出黄河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长度、流经的省区、地形区和主要支流;知道黄河上、中、下游的划分及各段的自然特征;会分析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外流河水文特征 流量:南方河流流量大,北方河流流量小。 水位:汛期水位高,枯水期水位低;南方河流汛期长,北方河流汛期短。,内流区,外流区,含沙量:受地质条件和植
2、被覆盖情况的影响,北方河流含沙量相对较大。 结冰期:受温度的影响,1月份,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有结冰期,以南的河流没有结冰期。,知识梳理,读图思考:,1.内流河有哪些水文特征? 数量少,水量小,季节性河流。 2.内流河的补给方式是什么? 高山冰雪融水。 3.我国最大的内流河的名称是什么? 塔里木河。,知识梳理,1.南北河流的流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2.什么季节流量最大?什么季节流量最小?流量的大小对人们生产和生活会有什么影响?,3.从南向北,河流汛期长短有什么变化?,4.哪些河流在冬季会结冰,为什么?,知识梳理,1.在图中找出长江的河源、流经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注入的海洋。 2.找出长江
3、上、中、下游的划分地点,看看它们分别属哪一省区。 3.找出长江的主要支流: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赣江和汉江。 4.找出长江流经的主要地形区。,知识梳理,结合课本内容和以下图片资料,分析长江各河段的水文特征。,知识梳理,上 游 水文特征: 多峡谷、急流和险滩 开发利用方式: 建设水电站(二滩、龚嘴、三峡水利枢纽、葛洲坝等),中 游 水文特征:多曲流,多支流,多湖泊 开发利用方式:航运、灌溉等,下 游 水文特征: 水流平稳,江阔水深开发利用方式: 航运、灌溉等,上 游,中 游,下 游,知识梳理,1.在图中找出黄河的河源、流经的省(自治区)以及注入的海洋。 2.长江和黄河共同流经的省(自
4、治区)有西藏 宁夏青海 四川 3.找出黄河上、中、下游的划分地点河口和桃花峪,看看它们分 别位于哪个省区。 4.找出黄河的重要支流洮河、湟水、无定河、渭河与汾河。 5.找出黄河流经的主要地形区。,知识梳理,源头: 流经省区: 流入海洋: 黄河上中下游的划分: 流经地形区:流程: 流域面积:,巴颜喀拉山,青四甘宁内蒙古,直下陕晋拐豫鲁,渤海,河口,桃花峪,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 华北平原,5464千米(世界第五长河),75万千米,知识梳理,上游,中游,下游,水土流失 保持水土,地上河、水污染、凌汛 加固大堤、防治污染、疏通河道,水能丰富凌汛、荒漠化 兴修水利,巴颜喀拉山,渤海,知识梳理
5、,请利用上图,解释黄河“地上河”的成因。想一想,历史上,黄河洪水泛滥与“地上河”之间有什么关系。,13米,知识梳理,凌汛 下游河面结冰 轰炸冰坝,荒漠化 过度放牧、不合理垦殖 合理放牧,洪水 下游地上河易决堤 加固大堤,断流 沿途用水量过多 统一调配,污染 工农业废水 控制污染源生活污水排放过多 减少排污,凌汛 下游河面结冰 轰炸冰坝,黄河各河段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水土流 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夏季 植树种草、 失严重 多暴雨、毁林开荒等 打坝淤地等,1.请说出图中序号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发源地:1_;注入的海洋2_;湖泊: 3_,4_ ;支流:5_,6_,7_, 8_, 9_ ,10_;
6、水利工程:甲_,乙_;分界城市:A_,B_。,唐古拉山,东海,洞庭湖,鄱阳湖,岷江,嘉陵江,汉江,乌江,湘江,赣江,三峡工程,葛洲坝,宜昌,湖口,1.支流:_; _; 2.水利工程:_;_; 3.地形区:_平原;_高原。 4.河段分界线:A_;B_。 5.城市:C_。,渭河,汾河,小浪底水利工程,龙羊峡水电站,黄土,华北,桃花峪,河口,兰州,1.下列河流属于内流河的是 ( ) A.黄河 B.黑龙江 C.珠江 D.塔里木河 2.下列河流中,结冰期最长的是 ( ) A.黄河 B.黑龙江 C.珠江 D.长江 3.下列河流中,流量最大的是 ( ) A.黄河 B.黑龙江 C.长江 D.珠江,B,C,D,4.长江之歌中所唱“你从雪山走来”是指 ( ) A.巴颜喀拉山 B.唐古拉山 C.昆仑山 D.阴山 5.位于长江中游干流沿岸的重要城市是 ( ) A.上海 B.南京 C.武汉 D.重庆,B,C,6.上游的水文特征是( ) A.多曲流、多支流 B.水流平稳 C.江阔水深 D.落差大、多急流 7.长江被誉为“黄金水道”,是因为( ) A.河道长,流域面积广 B.流域物产丰富,运输量大 C.通航里程长,运输条件好 D.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D,C,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