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坐标表示轴对称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我是来自惠阳区良井中学的练淑妮。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第二节第二课时用坐标表示轴对称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这节课的内容体现了轴对称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应用,从数量关系的角度刻画轴对称的内容。教材从观察和实验入手,归纳得出坐标平面上一个点关于 x轴或 y 轴对称的点的坐标的对应关系,并进一步探讨了如何利用这种关系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作出一个图形关于 x 轴或 y 轴对称的图形。二、学法指导1教学方法: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了自主探究,发现式教学方法,体现教学方法
2、的科学性和时效性。2.学法: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概括检验应用” 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掌握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1)注重学生的合作和交流活动,在活动中促进知识的学习,并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2)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动手的过程中体会轴对称变换,并且对上一节课的知识作进一步理解。结合教材及学生的情况,我制订了如下的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探索关于 x 轴、y 轴对称的点的坐标规律2利用关于 x 轴、y 轴对称的点的坐标的规律,能作出关于 x 轴、y 轴对称的图形(二)能力目标1在探索关于 x 轴,y 轴对称的点的坐标的规律时
3、, 发展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2在同一坐标系中, 感受图形上点的坐标的变化与图形的轴对称变换之间的关系(三)情感目标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本节课是轴对称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应用,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关于坐标轴对称的点坐标之间的对应关系;而如何做轴对称图形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完成上述教学任务,在课前我要求学生准备方格纸,我自己也准备了多媒体教学课件。在上课时采用了自主探究、发现式教学及讨论式教学的教学方式。根据对教材内容的分析,根据八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我设计如下的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我先通过课件展示了同学们向往的老北京城图片,然后提问
4、:如果在图片上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可以怎样建?引导学生完成。接着提问:如果只知道东直门的坐标,我们怎样来求西直门的坐标呢?这样通过同学们向往的老北京城引出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感受数学无处不在的思想,从而引出课题。2.学生实践,探索新知在这一环节,我借助于 2 个探究活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画出下列已知点以及对称点,并把坐标填在表格中,学生完成表格后要及时表扬和肯定。这一个环节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接着提出更深刻的问题,每对对称点的坐标有怎么样的规律?让学生先自我探索“关于坐标轴对称的两个点坐标之间的关系” ,并要求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最后由师生一起合
5、作,总结规律。我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问题的方法,感受数学思想。3分享成果,巩固运用学生通过上面环节的探究,理解了关于坐标轴对称点的坐标规律之后,我马上就安排了一个练习 1,用来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可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的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之后我用多媒体给出例题:如图,四边形 ABCD 的四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 A(-5 ,1) 、B(-2 ,1) 、C(-2 ,5) 、D(-5 ,4),分别作出与四边形 ABCD关于 x 轴、y 轴对称的图形。学生得到问题之后 ,可能就会产生要解决这个问题的疑问。因
6、此,我马上引导学生分析:四边形的形状是由四个顶点决定的,因此我们只需要抓住这几个顶点的对称点的坐标,就可以作出它的轴对称图形。进而引导归纳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作一个图形关于 x 轴、y 轴对称的图形,主要抓住图形的关键点,然后描出并连接这些点,就可以得到这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师生一起作出四边形 ABCD 关于 y 轴对称的图形,然后由学生依据步骤,自己在方格纸上作出四边形 ABCD 关于 x 轴对称的图形。教师巡视,给予点评,这样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教学的主导性。4拓展探究,提升思维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提问:我们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学会关于坐标轴对称的对称点坐标之间变化规律,如果
7、对称轴不是坐标轴而是直线 x=1 呢?对称点坐标之间的关系又会是怎么样?让学生跟着教师来操作,观察它与对称点的坐标特点。通过对坐标数据的整理,小组内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让学生通过探究,再次锻炼学生研究数学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研究习惯。5. 综合练习,评比反馈对这节课学习的知识,学生掌握了吗?会不会灵活运用呢?我设计了 3 个练习。练习 1 是基础题,由学生独立思考完成,重点是检查全班同学的掌握情况;练习 2 和练习 3 是二道能力题,也是由学生独立思考完成,教师巡视,作针对性的辅导,然后根据学生整体作答情况进行点评。这样做可以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增强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通过及时反馈,了解学生学习效果。6.归纳总结,布置作业为了培养学生的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课堂临近尾声时,向学生提问: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呢?鼓励学生从各方面进行自我总结。最后教师补充归纳。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我对不同的学生布置了不同的作业,让每个学生在数学上都能有所提高。 因此我在设计作业时,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安排,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对板书做了以下安排。上面是我对这节课的设计。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