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蠡县中学高一历史 9 月考试卷一、选择题1.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材料主张A. 统治者应推行德政B. 治国者要崇尚贤能C. 统治者行清简政治D. 治国者须厉行法治【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可知,不推崇有才德的人,令到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令到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令到民心不被迷乱,这是老子的无为思想,C 符合;统治者应推行德政是儒家思想,排除 A;治国者要崇尚贤能是墨家思想,排除 B;治国者须厉行法治是法家思想,排除 D。所以选 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老子的思想2
2、.“惟先秦老庄之学,本属消极。认为天下已无可为,故立言主于为我。及秦汉统一,四海初定,老庄思想亦起变化” , “其宗旨已非保全小我而在安定天下。于是颇釆他家,以应时变。 ”可见,汉初老庄之学A. 更突出个体的社会价值B. 初步形成道家完整体系C. 有为代无为,关心国事D. 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制【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先秦老庄之学,本属消极。认为天下已无可为”到“秦汉统一老庄思想亦起变化其宗旨已非保全小我而在安定天下”说明西汉初年的老庄之学因时而变,从无为变有为,关心时事,故 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个体的作用,故 A 项排除;春秋末年的老子初步创立了道家思想体系,故 B 项错误;西汉
3、初年的老庄之学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 D 项错误。3.“夫民者,虽愚也,明上选吏焉,必使民与焉,故士民誉之,则明上察之,见归而举之,故士民苦之,则明上察之,见非而去之。故王者取吏不妄,必使民唱,然后和之。故夫民者、吏之程也。 ”材料观点2A. 反对君主专制B. 主张天下为公C. 体现民本思想D. 推崇官僚政治【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君主选拔人才应顺从民意,只有这样才能维护统治,这是儒家民本思想的体现,故 C 项正确。题干没有反对君主选拔人才,故 A 项错误。题干强调民本思想,与主张天下为公不符,故 B 项错误。题干没有反对君主选拔人才,也没有涉及推崇官僚政治,故 D 项错误。4.宋代学
4、者程颐称:“后来学者多耽(沉溺) 庄子 。若谨礼者不透,则是他须看庄子,为它极有胶固缠缚,则须求一放旷之说以自适。譬之有人于此,久困缠缚,则须觅一个出身处。 ”这一论断反映出A. 当时社会价值观的混乱B. 社会动荡,学士心灵空虚C. 儒释道思想的碰撞融合D. 儒学独尊束缚了士人思想【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程颐认为人们之所以沉溺于庄子是因为“谨礼者不透” ,即儒学独尊对士人思想的束缚,故 D 项正确。当时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社会各个领域,而不是价值观混乱,故 A 项错误。不是社会动荡令到学士心灵空虚,而是儒学独尊束缚了士人思想,故 B 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儒释道思想的碰撞融合,而是强调儒学
5、独尊束缚了士人思想,故 C 项错误。5.有研究者撰文指出,在现代儒学研究史中,一般看法是把王学(即王阳明心学)作为程朱理学的对立面,这种看法掩盖了理学发展过程中的很多实情。实际上,王学是有元以来在“合会朱陆”的趋势下产生的,黄宗羲也称其“范围朱陆而进退之” 。作者认为“王学”A. 主要是上承陆九渊学说B. 是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C. 对朱陆的思想兼有承袭D. 与程朱思想具有一致性【答案】C3【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研究者与一般看法不同,并不认为王学是程朱理学的对立面,而是认为王学“合会朱陆”而生,即王学对朱陆的思想兼有承袭,故 C 项正确。作者认为王学是对朱陆的思想兼有承袭,而不是单纯是上承陆九渊
6、学说,故 A 项错误。朱熹是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故 B 项错误。王学承袭程朱思想,与程朱思想存在一致的地方,也有所发展,故 D 项错误。6.黄宗羲称:“儒者之学、经纬天地,而后世乃以语录为究竟,仅附答问一二条于伊洛(指二程理学)门下,便厕身儒者之列,假其名以欺世。道以是潦倒泥腐,遂使尚论者以为立功建业别是法门,而非儒者之所与也。 ”由此可知,黄宗羲强调A. 经世致用B. 知行合一C. 崇尚礼法D. 致良知【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儒者之学、经纬天地,而后世乃以语录为究竟” “遂使尚论者以为立功建业别是法门”可知,黄宗羲反对“后世”之人空谈义理,主张儒学应关注现实,经世致用,故 A 项正确。知
7、行合一是指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与题干强调经世致用不符,故 B 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崇尚礼法,而是强调经世致用,故 C 项错误。致良知是指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与题干强调经世致用不符,故 D 项错误。7. “梨洲(黄宗羲)欲复方镇,亭林(顾炎武)欲封建于郡县之中。虽明知封建不能复行,而均主张修改郡县之制,使与封建相近。 ”这表明两人都A. 深受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B. 主张要维护君主专制统治C. 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D. 认识到中央集权制的弊端【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欲复方镇、欲封建于郡县之中;虽明知封建不能复行,而均主张修改郡县之制,
8、使与封建相近”可知两人均认识到中央集权制的弊端,D 正确;黄宗羲、顾炎武属于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4仍属于儒家代表,没有体现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没有深受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排除 AC;他们主张反对君主专制统治,排除 B。所以选 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黄宗羲、顾炎武8.有学者指出:“以古之制,治古之天下,而未可概之今日者,君子不以立事;以今之宜,治今之天下,而非可必之后日者,君子不以垂法。 ”这一认识意在说明A. 社会是逐步进化的B. 法律有其发展规律C. 治国亦需因时而变D. 礼法兼施的合理性【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以今之宜,治今之天下,而非可必之后日者,
9、君子不以垂法”中可以看出,时代在发展变化,制度法令也必须因时而变,治理国家也要因时而变,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进化论的思想,故 A 项排除;材料中强调的是治理国家要因时而变,故 B 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礼法并施,故 D 项排除。9.仓颉造字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之一。 荀子解蔽载:“(古之)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这一记载突出了A. 文字统一的意义B. 书法艺术历史悠久C. 古文字数量庞杂D. 仓颉为汉字创造者【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仓颉独传者,一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古时代有许多人或族群探索过文字的发明,但只有仓颉造的字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流传了下来,这说明文字统
10、一的重要性,故 A 项正确;书法成为自觉的艺术形式是魏晋时期,故 B 项排除;材料中没有强调的是文字统一的重要性,没有体现出文字的数量,故 C 项排除;材料“仓颉造字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之一”说明 D 项错误。10. 罗丹在评价中国某一艺术时,说:“一个规定的线通贯着大宇宙,赋予了一切被创造物。如果他们在线里面运行着,而自觉着自由自在,那是不会产生出任何丑陋的东西来的。 ”这一评价5A. 强调书法的实用价值B. 突出中国画得意忘形C. 强调书法的美学思想D. 突出行书的雅俗共赏【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一个规定的线通贯着大宇宙在线里面运行着,而自觉着自由自在,那是不会产生出任何丑陋的
11、东西来的”可知该艺术是书法,作者强调书法的美学思想,C 正确;书法的实用价值与材料意思不符,排除 A;材料强调书法艺术,而不是中国绘画,排除 B;行书是书法艺术的其中一种表现形式,而材料没有强调行书,排除 D。所以选 C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书法艺术11.据载:“古圣先王受命应箓,则有龟字效灵、龙图呈宝。颉有四目,仰观垂象。因俪鸟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 ”这一史料说明中国书画A. 曾被视为传播天命的媒介B. 在产生源头上具有一致性C. 两者表现技巧是不一致的D. 艺术存在相同的审美
12、标准【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古圣先王受命应箓,则有龟字效灵、龙图呈宝” “因俪鸟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可知,书画都是传播天命信息的媒介,故 A 项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书画的作用,没有体现出产生的源头,故 B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表现技巧和审美的标准,故 CD 项排除。【点睛】 “古圣先王受命应箓,则有龟字效灵、龙图呈宝” “因俪鸟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是解题的关键。12.贞观年间,唐太宗下诏:“自古皇王,褒崇勋德,既勒名于钟鼎,又图形于丹青。是以甘露良佐,麟阁著其美;建武功臣,云台纪其迹。 ”该诏令A. 反映了统治者的腐朽B. 主张以绘画表彰功绩C. 促进了古代戏曲发展6D. 宣
13、扬君权神授的观念【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自古皇王,褒崇勋德,既勒名于钟鼎,又图形于丹青。是以甘露良佐,麟阁著其美;建武功臣,云台纪其迹”可知,唐太宗希望仿照古制,通过雕刻、绘画表彰功臣事迹,故 B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统治者的本性,故 A 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绘画的功能,没有体现出戏曲的发展和君权神授的观念,故 CD 项排除。13. 近代有经学家指出, 三百篇后得风 雅之旨者,唯屈子楚辞。而“楚辞未尝引经,亦未道及孔子” 。 “楚辞盖偶未道及,而实兼有国风 小雅之遗。 ”按照这一理解,楚辞A. 展示了奴隶主贵族的日常生活B. 继承了诗三百的表现手法C. 体现出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14、D. 表达了寄寓风雅的浪漫主义情感【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楚辞实兼有国风 小雅之遗”可知楚辞虽是南方文化特产,可它继承了国风 小雅的艺术形式,可知是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对它的产生有着重要的作用,C 正确;楚辞吸收南方民歌精华,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排除 A;它的手法与诗经不同,属于浪漫主义,排除 B;楚辞表达了寄寓风雅的浪漫主义情感与材料意思不符,排除 D。所以选 C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楚辞14. 有学者称:“昔人谓诗盛于唐,坏于宋。近亦有谓元诗过宋诗者,陋哉见也。予观欧、梅、苏、黄、二陈至石湖、放翁诸公,其诗视唐末可谓谓过之,然真无愧色者也。
15、”该学者的言外之意是A. 唐朝并非诗歌的全盛时期B. 诗哥是宋代主要文学成就C. 宋代诗歌成就不逊于唐朝D. 元朝诗歌成就要超过宋代【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予观欧、梅、苏、黄、二陈至石湖、放翁诸公,其诗视唐末可谓谓过之,然真无愧7色者也”可知宋代诗歌成就不逊于唐朝,C 正确;唐朝是我国古代诗歌的全盛时期,排除 A;宋词是宋代主要文学成就,排除 B;元朝诗歌成就要超过宋代与史实不符,排除 D。所以选 C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宋朝诗歌15.鸦片战争爆发后的十年间,中国思想界出现了一种引人注目的新动向。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充分认识到“悉夷情”的重要性,编纂了一批介绍外
16、部世界史地知识和各国社会情况的著作。当时这些著作侧重点是学习西方的A. 风俗习性B. 历史地理C. 社会制度D. 军事技术【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鸦片战争爆发后的十年间” “悉夷情”等信息可知,材料体现的思想属于林则徐、魏源等爱国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此时期侧重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故 D 项正确,A、B 两项不是这时期学习西方的重点,排除;学习西方的社会制度是 19 世纪末开始的,故 C 项不符合史实。【点睛】 “鸦片战争爆发后的十年间”是解题的关键时间信息;从总分析出材料中时间是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16.魏源在海国图志中说美国总统以四年为一任,期满更代, “
17、总无世袭终身之事” 。选官举贤自下而上公举, “可不谓公乎?”这说明魏源A. 对美国政治体制已有清晰了解B. 认识到美国政治制度的合理处C. 欲效仿美国联邦制以加强集权D. 主张发动群众参加反侵略斗争【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仅是魏源对美国民主共和制的介绍,称赞美国“选官举贤”的公正性,并不代表其对美国政治体制有了清晰了解,也不能说明其欲仿美国联邦以加强集权,故 B 项正确,A、C 两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发动群众参加反侵略斗争,故 D 项排除。817.“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以体用兼通西学者乃为全才,此欺人之谈也。如大逆康有为等皆以中学兼通西学者,自应体用兼备,本末兼赅矣,称全才矣。及
18、以所通之西学,变我祖法,乱我圣道,结党谋叛,罪通天下,世间无此种全才。 ”这一认识A. 成为洋务运动开展的理论依据B. 体现了维新派对守旧派的抨击C. 体现出维新派与革命派的交锋D. 不利于社会对西学的认知与学习【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此欺人之谈也” “大逆康有为等” “乱我圣道,结党谋叛,罪通天下,世间无此种全才”反映出,材料对康有为等维新派“变我祖法”的抨击,体现了封建守旧派的观点,实际上是在批评“中体西用” ,这必然会影响中国人对西方先进技术的认识与学习,故 D 项符合题意,A 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封建顽固势力的观点,反对向西方学习,故 BC 项排除。【点睛】
19、“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此欺人之谈也” “大逆康有为等” “乱我圣道,结党谋叛,罪通天下,世间无此种全才”是解题的关键信息。18.郑观应认为, “攘外”是目的, “振工商”是途径, “速立宪法”是保证。这种认识A. 代表着一般士大夫的认知B. 表明早期维新思想体系完整C. 突破了洋务派的思想认知D. 为辛亥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振工商” “速立宪法”即振兴商业、效仿西方宪政,突破了洋务派只是学习西方科技,不变革政治制度的做法,故 C 项正确;一般士大夫仍坚守传统制度,故 A 项错误;仅从材料无法看出早期维新思想体系完整,故 B 项错误;郑观应是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人
20、物,故 D 项排除。19.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十分形象地反思道:“如病者然,其积痞方横塞于胸腹之间,必一面进以泻利之剂,以去其积块,一面进以温补之剂,以培其元气,庶几能奏功也。若不攻其病,而日饵之以参苓,则参苓即可为增病之媒,而其人之死当益速矣。 ”在梁启超看来,变法失败的原因是A. 布新而不除旧9B. 除旧而不布新C. 调和新旧不力D. 变法而不变人【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若不攻其病,而日饵之以参苓,则参苓即为多增病之媒,而其人之死当益速矣”可以看出,梁启超意在强调变法一定要除旧,即“去其积块”再布新,即“以温补之剂,以培其元气” ,故 A 项正确;B、C 两项中的“不布新” “调
21、和”的表述均不准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 D 项。20.胡适说:“民国八年的学生运动与新文学运动虽是两件事,但学生运动的影响能使白话传播遍于全国,这是一大关系,况且五四运动以后,国内明白的人渐渐觉悟思想革新的重要,所以他们对于新潮流,或采取欢迎的态度,或采取研究的态度,或采取容忍的态度,这也是一大关系。 ”胡适着重说明了A. 学生运动目标的不明确性B. 五四运动斗争的不妥协性C. 学生运动的思想文化意义D. 思想启蒙对学生运动的意义【答案】C【解析】【详解】由“民国八年的学生运动”可知学生运动是指五四学生运动,材料强调的是五四学生运动推动了“白话传播”和人们“思想革新” ,着重说明的是五四学生运动
22、的思想文化意义,故 C 项正确;而 D 项对材料中二者的逻辑关系认识错误,排除;A 项不符合史实,五四运动目标是反帝反封建,故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五四运动的不妥协性,故 B 项排除。【点睛】解题的关键时间点“民国八年的学生运动” ;从中分析出 1919 年;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答案。21.孙中山早在 1910 年就注意到了马克思的理论,他的民生主义思想就有着鲜明的社会主义色彩。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早期国民党人通过日本、欧美等渠道在星期评论 、 建设等理论阵地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可见孙中山A. 认识到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力量B. 已注意到西方社会发展的不足C. 不满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D. 开始了其
23、革命一生的伟大转变10【答案】B【解析】【详解】由“民生主义思想就有着鲜明的社会主义色彩” “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可知,孙中山已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的经验教训,注意吸收马克思主义以补充自己的民主革命建国学说,故 B 项正确;A、D 两项是孙中山国民大革命时期的认识,与材料背景时间不符;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对西方列强的态度,故 C 项与材料意思不符。22.毛泽东最具里程碑意义的贡献,就是深刻认识和领会列宁关于“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等于最高限度的通俗化”的思想。这里的“贡献”主要在于A. 借助列宁宣传暴力革命思想B. 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C. 领导成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D. 促进了广大民众
24、的民主启蒙【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看, “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等于最高限度的通俗化”意思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与运用要做到与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所谓“贡献”就是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的结合,即中国化问题,故 B 项正确;A、C、D 三项都包含在 B 项之中。23.1905 年民报创刊号选取了战国思想家墨子为其封面人物。其主要用意是A. 提倡民主自由B. 反对帝国主义C. 倡导五族共和D. 宣扬平等博爱【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墨子推崇“兼爱” “非攻”思想, 民报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的机关刊物,其选取墨子为其封面人物,意在借助中国古代文化宣扬其三民主义思想和西
25、方平等、自由、博爱等普世的价值观,故 D 项正确;ABC 项与墨子主张无共通之处,故排除。24.孙中山认为:“我国人民,俗尚鬼神,年中迎神赛会之举,十七帛烧纸之资,全国计之,每年当在数千万。此以有用之财作无益之事,以有用之物作无用之施。此冥冥一大漏卮,其数较鸦片尤甚,亦有国者11所当并禁也。 ”孙中山这一批判的立足点是A. 抵制列强侵略B. 推动习俗变迁C. 扩大民主权利D. 保障人民生计【答案】D【解析】【详解】由“十七帛烧纸之资每年当在数千万。此以有用之财作无益之事”可知,孙中山抨击“尚鬼神” “迎神赛会” ,其理由在于这些活动造成了人民财物的巨大浪费,可见其立足点是从改善人民生计出发的,
26、故 D 项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民生问题,没有体现出抵抗侵略、社会习俗变迁和民主权等问题,故ABC 项排除。【点睛】首先通过“十七帛烧纸之资每年当在数千万。此以有用之财作无益之事”分析出孙中山的观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答案。25.列宁评价道:他完全懂得种族革命之不够,丝毫没有认为中国专制政体可以与中国社会改良及立宪改革等同时并存,对劳动者及被剥削者表示热烈的同情。合乎这一评价的是A. 康有为的维新方案B.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C. 陈独秀的民主主张D. 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观【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完全懂得种族革命之不够”意味着他曾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观, “中国专制政体与中国社会改良及
27、立宪改革等”不能“同时并存” ,这带有民主主义思想, “对劳动者及被剥削者表示热烈的同情”体现了对民生的重视和同情,根据所学所学知识可知,这符合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故 B 项正确;AC 项不符合“对劳动者及被剥削者表示热烈的同情” ,排除;D 项不符合“中国专制政体与中国社会改良及立宪改革等” ,排除。26.关于毛泽东领导创建井冈山根据地的探索,在许多中共党史教材都将之评价为“把革命的退却和革命的进攻结合起来的典范” 。 “革命的退却”的主要任务是A. 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12B. 保存红军的有生力量C. 探寻民主革命的新出路D. 以退让谋求国共合作【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革命的退却”指革
28、命中心从城市转向农村,开启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故 C 项正确;巩固工农联盟是“工农武装割据”的影响,故 A 项排除;工农红军诞生于井冈山根据地的建设过程中,B项是针对红军长征而言的,故排除;D 项是指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排除。27.毛泽东论述道:“在这以后,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却改变为属于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和范畴,而在革命的阵线上说来,则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了。 ”这一论述最早发表于A. 井冈山时期B. 延安时期C.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D. 三大改造时期【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这一论断出自 1940 年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 ,此时属于
29、延安时期,故 B 项正确;A 项是土地革命时期,排除;C 项是 1949-1956 年底,排除;D 项是 1953-1956 年底,排除。28.遵义会议上,中共在与共产国际联系中断的情况下,第一次独立自主地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解决了自己的路线问题,改变了把共产国际指示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做法,采取民主集中制原则,独立解决了党中央领导机关改组问题。从思想角度看,该会议最重要的贡献在于A. 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B. 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党内的领导地位C. 结束了“左”倾思想在党内的影响D. 事实上确立起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思想角度”和所学知识可知,从思想上来
30、看出,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起实事求是的思13想路线,故 D 项正确;A 项是土地革命时期,排除;毛泽东思想是 1945 年中共七大上提出的,故 B 项排除;“左”倾错误并没有在中央结束,故 C 项错误。【点睛】解题时要注意“思想角度” 。29.受邓小平“猫论”的影响,2001 年的 APEC 首脑峰会上,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亦以“猫论”为开场白,表达亚洲当前愿望是A. 和平B. 独立C. 团结D. 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邓小平的“猫论”即“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 ,这里是指发展不拘泥于现成的方法和既定的模式, “猫论”也成为“发展”的代名词;马来西亚总理
31、引用邓小平“猫论”理论,表达亚洲谋求发展的愿望,没有体现出和平、独立和团结,故 D 项正确,ABC 项排除。【点睛】首先明确“猫论”所指;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答案。30.1992 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回答了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坚定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根据新的时代特点,结合实践,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 。这一评价的依据是南方谈话A. 确立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B. 肯定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突出成果C. 解决了困扰改革进程的路线问题D. 明确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南方谈话针对人们思想中普遍存在的疑虑,重申了深化改革、加
32、速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推动了改革开放的进程,故 C 项正确;A 项是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改革开放的成果,故 B 项排除;南方谈话涉及到经济体制改革,故 D 项排除。31.新中国成立后,最能反映思想活跃的杂文一度受到冷落,而 1956 年后“这片荒芜已久的园地,也开始繁盛起来” 。这主要是因为A.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14B. 知识分子政治地位的提高C. 受党文化政策的鼓舞D. 文艺“跃进”思想的推动【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56 年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 年中共中央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使一度受到冷落的杂文,逐渐“繁盛
33、起来” ,故 C 项正确;A 项是经济体制的变化,故排除;B 项是C 项的具体表现,排除;D 项是从 1958 年开始的,排除。【点睛】解题时要注意时间“1956 年” 。32.河南大学校史在总结新时期以来的本校科研成果时,用“科研领域百家争鸣”加以总结。这里“百家争鸣”实际上肯定了A. 科研的独创性B. 科研者的责任C. 成果的多样性D. 科研人的奉献【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总结新时期以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时期的“百家争鸣”实际上肯定了科研的独创性,不是成果的多样性,故 A 项正确,C 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科研者的责任与奉献,故 BD 项排除。33.新中国成立伊始,1950
34、 年就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工农教育会议” ,会上确立了“推行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的教育方针。此方针的主要目的是A. 通过教育壮大工农革命力量B. 以人民教育服务于国家建设C. 培养提高国民民主政治意识D. 变旧教育为新型的人民教育【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1950 年”说明当时新中国已经成立,革命已基本结束,党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工农教育会议” “识字教育”体现出当时教育的性质,而从当时背景看,教育主要是为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服15务,而不是革命,故 B 项正确,A 项错误;题干强调以识字教育为主,故 C 项错误;D 项是教育的性质,与设问要求不符。【点睛】 “1950 年” “工农
35、教育会议” “识字教育”是解题关键。34.1964 年,美国中央情报局在向白宫提供的一份秘密情报中分析:“根据新拍摄的太空照片,我们现在有充分的理由认为,中国一个可疑的设施,是一个能够在两个月内投入使用的核试验基地。 ”这反映出A. 美国对华主权构成严重威胁B. 中国核试验的步伐难以阻挡C. 中国国防科技有了长足进步D. 中国核研究独立自主的特征【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中的“1964 年” 、美国情报分析结论及最后中国核试验结果可知,美国当时的情报是非常准确的,也反映出当时美国已无法阻挡住中国进行核试验的步伐,故 B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对主权的威胁,故 A 项排除;材料中无法体现
36、出国防科技的发展和独立自主的特征,故 CD 项排除。【点睛】解题时注意时间信息“1964 年” 。35.1970 年 4 月, 参考消息上刊登的一封贺电:“打破了苏美这样的超级大国垄断核和空间科学技术的神话。伟大的中国人民掌握的新知识将把人类从这些超级大国制造的恐惧情绪中解放出来。 ”此贺电肯定的是中国A. 载人航天技术工程启动B.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C. 首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D. 不同于美苏的独立外交【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1970 年 4 月”和“空间科学技术”等信息,可推断出该贺电是对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的肯定,这一成功使我国在空间技术领域跻身
37、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故 C 项正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于 1992 年 9 月启动,故 A 项排除;B 项是 1964 年,排除;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就实现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故 D 项排除。【点睛】解题关键信息“1970 年 4 月”和“空间科学技术” 。1636.这种高等教育入学方式“不仅为工人和农民创造更大的受教育机会,而且产生出新型工农知识分子” 。材料中所说的“高等教育入学方式”发生在A. 新中国成立的 50 年代初期B.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C. “文化大革命”时期D. 改革开放新时期【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为工人和农民创造更大的受教育机会”反映了该高等教育入学方式主要偏向于工人
38、和农民,这符合“文革”时期以工农兵学员为主的高等教育特征,故 C 项正确,B 项排除;A 项时期教育主要服务于工业化,故排除;1977 年开始恢复高考制度,故 D 项排除。37.1977 年 8 月,邓小平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 “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 ;“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 。这一认知直接推动了A. “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B. “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提出C. 高校统一招生制度的恢复D. 义务教育法的制定与颁行【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77 年 8 月” “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并结合所学知识
39、可知,材料中邓小平的讲话体现出党和中央对科学与教育工作的重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认识观直接推动了当年年底高校统一招生制度的恢复,故 C 项正确;A 项是 1995 年提出,排除;B 项是 1983 年提出,排除;D 项是 1986 年,排除。【点睛】 “1977 年 8 月”是解题的关键时间信息。38.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文盲、半文盲占总人口的比例是 235%,到 1997 年则下降到 1221%。导致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社会主义教育的确立B. 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17C. 高考制度的全面恢复D. 义务教育法全面实施【答案】D【解析】【详解】从题中材料的数据看,我国文盲、半文盲
40、人口比例的大幅下降,而新时期扫盲教育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青少年义务教育的普及,故 D 项正确;AB 项是 20 世纪 50 年代确立和形成的,排除;C 项是1977 年,排除。39.自公元前 5 世纪中期起,人们不再满足于传统雅典学校那种着重于体育与音乐的教育,人们对辩论术、修辞学和演说的学习欲望凸现了出来。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B. 雅典人追求个性C. 雅典文化发展及繁荣D. 智者学派的兴起【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 5 世纪,雅典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公民必备的参政素质就是要有很强的演讲能力, “人们对辩论术、修辞学和演说的学习欲望凸现”显
41、然适应了民主政治发展的需要,故 A 项正确;BCD 项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响,排除。40. “人是万物尺度,合乎这个尺度的是存在的,不合乎这个尺度的是不存在的。 ”普罗塔哥拉的这一命题,最容易产生歧义的是如何理解“人” 。按苏格拉底的理解, “人”应当A. 成为判断尺度B. 重视知识的传授C. 讲究理性思维D. 注重自己的感觉【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可知,普罗塔哥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即美德,有理想思维的人是万物的尺度,C 正确;A 项是普罗塔哥拉的观点,与设问不符,排除;重视知识的传授与材料无关,排除 B;注重自己
42、的感觉是智者学派的观点,与18设问不符,排除 D。所以选 C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苏格拉底理性思维41.生与死是人生的终极关怀,苏格拉底与庄子对此有着深刻的思考。庄子力求实现肉体上的“尽年” (指终其天年)和精神上的“逍遥无待” ;苏格拉底则把灵魂脱离肉体看作对至善的把握、真知的获得,提出了A. 探求德性的道德价值观B. 道法“自然”的哲学观C. 不生不死的自由价值观D. 与“道”合一的理想追求【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看,苏格拉底力求对“至善的把握、真知的获得” ,其生死价值论是一种道德价值论,故 A项符合题意;BCD 项符合庄子价值观的特征,排除。42.在西欧经济和政治发生重大转变
43、的时期,都伴随着以复兴古典文化为特点的思想文化运动;8、9 世纪,注重恢复学习拉丁语,由此为古典文化的传承保留了最基本的载体;12 世纪,促进了对古典哲学的学习;14、15 世纪,在创新古典文化的同时,深刻地探究了人的本质。可见,14、15 世纪时的思想文化运动A. 推动了欧洲古典文化的繁荣B. 是对中世纪文化的彻底决裂C. 是前两次发展基础上的升华D. 推动了欧洲政治革命的到来【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欧洲三次思想文化运动的共性在于都“伴随着以复兴古典文化为特点” ,而前两次的学习为 14、15 世纪时运动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利用古典文化、宣扬新思想打下了基础,且当时“创新” “
44、深刻地探究了人的本质”又体现出第三次与前两次的不同,这次运动不再是对古典文化的单纯学习,而是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故 C 项正确,排除 A 项;B 项说法错误,错在“彻底” ; D 项是启蒙运动的影响,也与材料主旨不符。【点睛】首先要判断出“14、15 世纪时的思想文化运动”的所指;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答案。43.16 世纪初,马丁路德在欧洲率先以大众化的德语翻译圣经 ,使得众多的平民百姓可以直接阅读19圣经 。这种行为在当时的意义在于A. 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B. 推动了欧洲民主意识的觉醒C. 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D. 从神学角度肯定了人的独立性【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以
45、大众化的德语翻译圣经,使得众多的平民百姓可以直接阅读圣经 ”,既可以推动德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又打破了教会对圣经翻译权和解释权的垄断,人人都可以独立自主地直接与上帝沟通,故 D 项正确;B 项混淆了“民族”与“民主”的内涵,排除;路德翻译圣经并非不信神和上帝,故 A、C 两项对材料理解有误。【点睛】 “以大众化的德语翻译圣经,使得众多的平民百姓可以直接阅读圣经 ”是解题关键信息。44.在卢梭看来, “人类由于社会契约而丧失的,乃是他的天然的自由以及对于他所企图的和所能得到的一切东西的那种无限权利;而他所获得的,乃是社会的自由(不是遵循私意的消极自由)以及对于他所享有的一切东西的所有权” 。这里卢
46、梭所指的自由是A. 受公意约束的社会自由B. 与生俱来的自由C. 公民基本的政治权利D. 个人的物产所有权【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的意思是为建立国家形成某种政治共同体,每个人都必须通过缔结社会契约把他的全部自然权利让渡给社会,人们“所获得的,乃是社会的自由”即服从政治共同体的意志(即公意,全体公民的意志),故 A 项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自由与公意之间的关系,故 BCD 项没有体现出。45.18 世纪中叶前,西方启蒙思想家认为:中国是一个由文人阶层治理的国家,这些文人由一位君主任命,君主拥有构成一位正人君子和君主的一切品德;中国是没有对鬼神、自然力量和荒诞魔怪的迷信的最幸福的国家。当时西方
47、启蒙思想家如此赞扬中国和中国文化,其用意是A. 加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B. 倡导西方实行开明君主制20C. 借此批判宗教蒙昧和君主专制D. 完善资产阶级代议制政体【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西方启蒙思想家称赞中国是“文人阶层治理的国家”,“君主拥有构成一位正人君子和君主的一切品德” ,借此批判欧洲君主专制;称赞“中国没有对鬼神的迷信” ,借此批判欧洲的宗教蒙昧,故 C 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加强中西方之间的交流,故 A 项排除;B 项包含在 C 项之中,排除;当时还没有形成代议制民主,故 D 项排除。46.“在早期的古希腊哲学中,看到人在认识过程中的自主与能动地位的哲
48、学家只能被看作异端,如智者们。而重新恢复人在认识过程中的自主与能动地位,这是康德的伟业。 ”材料中康德的“伟业”是指他倡导A. 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B. 权威的判断与历史的传统C. 对异端哲学思想的彻底批判D. 独立的思考与理性的判断【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强调的是康德“重新恢复人在认识过程中的自主与能动地位” ,这恰恰是康德宣扬理性主义的结果,故 D 项正确;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思想,故 A 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人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故 B、C 两项与这一主旨相悖。47.伽利略在总结自己的科学研究方法时曾说:“这是第一次为新的方法打开了大门,这种将带来大量奇妙成果的新方法,在未
49、来的年代里,会博得许多人的重视。 ”这是因为,该“新方法”A. 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兴起B. 阐述了全新的宇宙观念C. 奠定了近代物理学的基础D. 验证了哥白尼的新学说【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言论是伽利略对自己的科学研究方法的肯定评价,所谓的“新方法”的主要特征就是以实验21事实为基础,伽利略以此方法开创的近代实验科学,为近代经典物理学的创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故 C 项正确;A 项是指牛顿经典力学,排除;B 项是指相对论,故排除;伽利略的“新方法”可以说证明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学说合理的一面,但不是“验证” ,故 D 项错误。48.爱因斯坦在阐述其理论发现时,形象地说:“一只盲目的甲虫在弯曲的树枝表面爬动,它没有注意到自己爬过的轨迹其实是弯曲的,而我很幸运地注意到了。 ”这里“注意到了”的内涵是指A. 经典力学在低速领域的局限B. 提出了光电效应理论C. 揭示了空间的本质属性D. 推翻了自由落体定律【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爱因斯坦用简单的图像描述了引力使得时空弯曲,揭示了空间的本质属性,故 C 项正确;材料中反映的是相对论,没有体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