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年中考年模拟专题九 记叙文阅读清单一 记叙文阅读知识记叙文是以叙述为主,描写、抒情、说明、议论为辅,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把握“六要素”六要素是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抓住它们,有助于把握文章的结构,弄清中心事件,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但是,“六要素”也不是所有的记叙文都必须具有的,有些文章的某些要素不交代也不影响内容的表达。明确人称一般来说,记叙的人称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的是第一人称,如鲁迅的藤野先生。采用第一人称来写,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以第三者的身份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的是第
2、三人称,如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它的特点在于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从更多的方面自由地叙述。明确人称,有助于体味作者对所写的人物、事件的态度,进而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但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需转换人称。使用第二人称,便于抒情。掌握结构阅读记叙文,从结构入手比较容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其结构是指记叙文的具体内容的构成,即材料与材料之间的排列组合。它包括开头和结尾,过渡和照应,段落与层次这些“零部件”,其中段落层次最重要。()“过渡”是段落层次连接的桥梁,对语气的连贯、布局的缜密、转承的自然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有些过渡是通过一个句子来完成的,有些则是通过一个表示并列、递进、选择、总分等关系的词语完
3、成的,遇到这些词语时要用心揣摩,弄清它们的作用。()“照应”的特点是“前伏后应”,它有三种形式:一种是文题照应,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一种是文章的首尾照应,如背影;还有一种是文中的前后照应,如我的叔叔于勒。()如何划分段落层次呢?其方法如下:按时间、空间的变化划分,如藤野先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文中的时间、地点的语言标志,就可以作为划分文章结构的主要依据。按人物、场景的变化划分,如云南的歌会。按选材角度的变化划分,如信客。按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划分,如背影。当然,划分记叙文结构的依据还有很多,但主要是以上四种。在划分时要综合考虑,把握文章的特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进而把握文章中心。抓
4、住线索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也可以说是文章的纲。抓住了线索,对理解文章、掌握结构、把握中心大有作用。线索的形式有以下几种:()以某一种有意义的实物为线索,如羚羊木雕;()以人物为线索,如背影(以人物的某一特征 “背影”为线索);()以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如荔枝蜜;()以时间为线索,如登上地球之巅;()以地点变化为线索,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某一中心事件为线索,如社戏。多数的记叙文只有一条线索,但有一些记叙文存在着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如藤野先生,该文除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明线)外,还有一条内在线索,就是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暗线)。明确记叙的顺序记叙
5、的顺序,一般有顺叙、倒叙、插叙三种。()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件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倒叙,指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提到前面来写的“后发生的事情”或“事情的结局”往往是最突出、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场景或片段。使用倒叙是为了制造悬念,增强艺术效果。()插叙,是指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的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进行原来的叙述的一种方式。阅读时,注意插叙的起讫点,这对找出记叙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将有所帮助。归纳中心,把握详略作者在生活中接触到许多人和事,有了体验,逐渐形成了对生活的一定的看法。这种看法通过记叙人和事体现出来,这
6、就是记叙文的中心思想。如信客一文,作者通过对信客的记叙,褒扬了信客的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待人宽容等品质,这些品质都是难能可贵的,正是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大力提倡的。作者写此文的目的就在于此。阅读记叙文还要注意区分文章材料的详略。详写略写是指对文章材料的处理。阅读过程中,要注意把详写或略写的材料同文章的中心思想联系起来,详写的材料能突出地表现文章的中心,略写的材料不能直接表现文章中心,或与文章中心无关。分析文章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记叙文主要是以记叙、描写为主,兼有议论、抒情和说明等。在记叙文中,这几种表达方式往往结合在一起运用。()记叙,指作者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必要的交代和说明,是记叙文最基本
7、的表达方式。()描写,指作者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绘声绘色的、细致的描写与刻画。它包括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人物描写主要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专题九 记叙文阅读 写等。细节描写是对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所作的描写。环境描写是指对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的描写。所谓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日、月、星辰、天气、自然风光等的描写,它能烘托人物的心情,展示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起衬托中心的作用。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场所、风土人情、社会背景、历史背景的描写。从另一个角度,描写又可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即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
8、行动、语言、心理等,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作品的主题。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来写主人公,从登场人物的口中、眼中或感受中写出未登场人物的性格。()议论,指作者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及对问题的看法。()抒情,指作者在作品中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抒情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即直接抒情;一种是寄情于人,寄情于事,寄情于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渗透作者的思想感情,即间接抒情。()说明,常用来说明某种事物状态、性质、功能的特征。应该注意的是,记叙文的说明,从整体上看仍是为写人叙事服务的。常见的表现手法很多,如托物言志、
9、卒章显志、以小见大、正反对比、象征、衬托、先抑后扬等。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一方面要明确文章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另一方面也是重要的一个方面,即要弄懂运用这些表现手法的作用,因为任何表现手法都是为写作目的服务的。清单二 散文阅读知识一、散文的概念散文是泛指那些侧重于直接表达作者对生活的感受,注重主观抒写的,不讲究骈偶押韵的文体。按传统的说法,散文是与骈文、韵文相区别的散体文章,即除了诗、词、曲、赋以外,一切无韵无律的文章,诸如人物传记、回忆录、游记、寓言、神话及记事抒情一类的文章,均可列入散文范畴。这是广义的散文。狭义的散文,专指用凝练、优美、生动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叙事、记人、状物、写景的短小精悍的文
10、章。这里所要谈的是狭义的散文。二、散文的分类根据表达方式侧重点的不同,散文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类。叙事散文叙事散文是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含有饱满的感情。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它虽然也是以写人物为主,但与小说的区别是明显的。它不像小说那样多方面地、细致地刻画人物,也不讲求故事情节的完整和曲折。这类散文,还有的侧重记写一定的风物、场景。作者不是对它们进行纯客观的描述,而是
11、将外物与内情融合起来,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抒发一定的感情。抒情散文抒情散文是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中抒发的炽热的情感,就是当时生活、战斗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广大革命者的共同情感。作品既表达了对坚持抗战的中国共产党的热烈拥护和对抗日军民的热情赞颂,也表达了作者对国民党顽固派、倒退派的强烈憎恨。抒情散文的“情”不是虚的、空的,而是有所依据的。写景散文写景散文是以描绘景物为
12、主的散文。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变换的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到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生动的景物描绘,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地表现主题。如朱自清的春,全文紧扣“春”这个主题展开描写,从盼春,到绘春,再到赞春,作者有条不紊地将一幅幅春天的美丽动人且生机勃勃的图画呈现在读者面前,从而表露自己的内心感受,即他喜爱春天;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哲理散文哲理散文以种种形象来讲述生命的真理,从而揭露万物之间的永恒相似,它因其深邃性和对心灵透辟的整合,给我们一种透过现
13、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底蕴,观念具有震撼性的审美效果。我们应把握哲理散文所体现出的思维方式,体悟哲理散文所蕴藏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积淀。如周国平的家从三个层面写出了自己对家、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三、散文的特点内容上: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自身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本质的发现、认识。形式上:()以个人抒情为主,熔抒情、叙述、议论于一炉;()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从侧面暗示,激发读者的想象力;()行文自由,结构灵活。综合以上两点,散文的特点为“形散而神不散”。阅读散文时,要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
14、文章的结构和线索(文脉);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四、散文阅读的基本要点把握散文结构“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结构特点的集中体现。如杨朔的荔枝蜜。这篇散文的题目是“荔枝蜜”,文章中说那是一种极香的蜜,但更多的篇幅却是写这种蜜的酿造者 蜜蜂,并且表达了对它的赞美。文章开头写小时候被蜜蜂蜇的事,然后却笔锋一转,抛开“蜜”“蜜蜂”去写荔枝树,后来写吃荔枝果的事,再后来又写去养蜂场参观,又写了好像与主题无关的大黄蜂,最后又写到水田里插秧的农民,又写自己做梦变成蜜蜂。这些材料,一会儿回忆,一会儿现实,一会儿梦境,一会儿物,一会儿人,真可谓“散”极了。但这些“散珠碎玉”却被一个“神”串了起来,那就是都为“赞美像
15、蜜蜂一样的劳动人民”作铺垫,这正是散文的神韵。散文阅读还要善于抓“文眼”,即文中的“点睛”之笔,文章的主旨。如古代散文醉翁亭记的文眼是“醉能同其乐”,现代散文春的文眼是“一年之计在于春”。抓住了“文眼”,就抓住了全文的“纲”,再分析其他内容,就“纲举目张”了。理清散文脉络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会精心组织、选取材料;在表达上更是精益求精,特别注意材料的组织和脉络层次的安排。()梳理线索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是作者选择材料的脉络或描 年中考年模拟写、记叙的脉络。如回忆我的母亲以“母亲勤劳”为线索,藤野先生以“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和“我的爱国思想感情”为线索。散文的线索一般有以下几种常
16、见形式。以情为线索散文作品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作者的抒情。无论写人、记事,还是绘景、状物,抒情总是最核心的。所以,散文往往有一条抒情线。如荔枝蜜,以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把思想感情贯注于文章之中,其发展变化就构成了文章的线索。以理为线索此种线索往往通过从感性到理性的描写,凭借哲理性的议论,“点化”出某些富有启发人的东西,去感染说服读者。如石缝间的生命,通过顽强生长的生命体传达了一个这样的道理:一个人身处逆境,不要怨天尤人,过于悲伤、沉沦,而应该顽强拼搏,奋力前进,这样的人生才是充实的。以理为线索的散文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抒情与明理紧密结合,描述与议论相得益彰。以事为线索这是在叙事、记人的散文
17、中常用的方法。作者往往以一个富有特征的事件或景象为中心,展开丰富的联想,并根据事件的内在联系组织材料。如藤野先生,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交往的缘起、交往的经过与别后的怀念)为叙事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开头写东京(是作者到仙台见藤野先生的缘由),接着写初到仙台受到优待(衬托藤野先生),再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以物为线索有的散文,作者并不是为写物而写物,而是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来表达一种意,即托物言志。这里的物,可以是偏重于自然性的物,也可以是偏重于社会性的物,即赋予一定意义的象征物。()梳理思路散文的材料是按照一定的思路组织
18、在作品中的,作品的结构就是它的思路的具体展现。阅读散文,要善于捕捉文中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感情的语句,更要把握文章的脉络。如白杨礼赞,依次写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在精神、象征意义等内容,脉络分明,思路清晰。感悟散文意境()意境的含义“意”是作者的主观情思。 “境”是作品描绘的客观景象。散文的意境,具体地说,就是作者在独特的情感氛围中,创造出一幅幅色彩鲜明的、能引起人丰富想象、并给人以美感的艺术画面。()表现形式散文意境的表现形式有:诗情、画意、哲理、谐趣。()感悟意境的方法把握意象意象是从繁杂琐碎的真实生活中提炼挑选出的最能表达情思的事物。它是意境产生的根源,所以要把握好意象
19、。分析意象时,要能找出不同意象的共同点,还要能区分出意象间的差异,准确抓住主要意象,从而正确地领会作者的情感,进入意境。如日出中出现了好几次日出,但真正能和作者的情思相契合,并形成雄伟壮美意境的,则是最后从万仞高空所看到的日出。体验情感要进入作者的艺术境界,我们须“换位”“移情”。变换身份进入作者的世界,看其所看,想其所想,体验作者的情感,这样才容易产生共鸣。例如,荔枝蜜中写道:“我的心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在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相信读者读到这些话就会与作者的情感“共鸣”
20、起来。展开想象没有想象,再优美的语言,也不会在我们的脑海中形成优美广阔的意境。散文寓实于虚,寓直于曲,常常使用比喻、拟人、通感和象征等表现手法,没有想象,谈何理解,更不用说感同身受了。此外,阅读活动不仅要进入作者的艺术境界,更要进行再创造,进入自我的艺术境界,这就更依赖于想象了。概括散文主题散文的主题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了作者融汇在文章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主题思想。品味优美语言()散文的语言,有的优美洗练,如春白杨礼赞;有的质朴自然,如背影。散文阅读品味语言是重点,阅读时应细细咀嚼,揣摩散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和情韵。比如鲁迅笔下的“百草园”,描写菜畦、石井
21、栏、皂荚树、桑葚四景,分别用“碧绿”“光滑”“高大”“紫红”四个词修饰,质朴自然,十分准确地写出了孩子的视野和知识水平。同是虫鸣,油蛉似“低唱”,蟋蟀如“弹琴”;同为动作,黄蜂因肥胖而用“伏”,叫天子因轻捷而用“窜”,十分生动地写出了孩子的情趣和独特感受。()品味语言,还要从情韵上去推敲。如朱自清的春中的“闹”字,用得非常传神。春天到了,各种花儿竞相开放,蜜蜂也“嗡嗡地闹着”。这“闹”字就是作者的传神之笔,通过蜜蜂采蜜的“闹”声,读者自然而然地觉得春意是何等的浓郁、何等的醉人了。()散文中还运用了不少修辞方法。品味语言时,如果仅满足于把一些修辞格对号入座的话,那势必流于形式,浅尝辄止。应深入一
22、层,挖掘有关修辞方法在具体语境中的表情达意的作用。如白杨礼赞中的四个反问句,可改为陈述句,以领会其一般含意。然后,可进一步提问:这里为什么要用反问句?与陈述句相比,它有什么特殊效果?如此,就把消极修辞与积极修辞的作用融会贯通了。体会作者情感散文常常抒写作者的心路历程,以饱满的感情来激起读者的情感,因此,阅读抒情散文,要把握作者的感情。散文的抒情方式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描绘画面抒情作者寓感情于物象之中,以感情为主线,描摹出精美而又充满激情的风景画、风俗画、人物画。如白杨礼赞,抓住白杨树的“不平凡”,描绘了其生长环境的不平凡、外部形态的不平凡、内在气质的不平凡三个画面,抒写了对白杨的赞美之情。
23、()运用警句抒情凝结作者感情的警句或表达中心思想的中心句反复在文中出现,抓住这些语句就能抓住作者抒情的脉络。如白杨礼赞开头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中间说:“那就是白杨树 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接着又说:“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文章最后又说:“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作者用白杨树的“不平凡”作为抒情的线索,并用这句话贯穿始终,抓住这一中心语句,就抓住了抒情的脉络。这种反复吟唱的语句既标明了外在的抒情脉络,也传达了作者内在的感情。()借助表现手法抒情作者情感的抒发还往往通过曲中见直、欲扬先抑、虚实相生和浓淡相衬等手法表现。如荔枝蜜,作者开头先说不大喜欢专题九 记叙文阅读 蜜蜂,
24、到后来又梦见自己变成了小蜜蜂,整个行文过程就体现了曲中见直、欲扬先抑、虚实相生、浓淡相衬的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一篇文章,一般会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但为了表现主题的需要,往往是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描写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等。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人物描写主要是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主要是为了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有关细节描写的地方也值得注意。()议论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揭示文章的主题,常与抒情结合,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抒情抒发作者的思想情感,可直抒胸臆,也可间接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泛指写作上的方法,它必须是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写作的方法
25、。()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如白杨礼赞中,作者用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对比(衬托)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然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
26、从而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如杨朔的荔枝蜜,作者一开始写自己不喜欢蜜蜂,然后到喜欢蜜蜂,最后到梦到自己成为蜜蜂,就运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赞美。()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了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借景抒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显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主旨。()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联想与想象散文的表现手法是因文而异、因材而异的,但其中材料
27、之间总少不了联想与想象,作者常常用联想或想象,使自己“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在时空的长河中自由运作。因此,读散文一定要注意作者的联想与想象,才有可能准确地把握文章深刻的主题。如紫藤萝瀑布,作者在第一部分首先描写紫藤萝盛开的景象,写花的盛大辉煌,似瀑布流动。看着这光彩的花联想到十多年前动荡不安的日子,人人提心吊胆,个个惊惶不安,就连无辜的紫藤萝花也遭到厄运,花稀落、伶仃,花架也拆了,这不但是对花的摧残,也是对人的精神的摧残。经过十多年的挣扎、搏斗,如今又看到盛开的紫藤萝花,它们更密、更浓、更旺盛,使人联想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表达了深刻的意境。()以小见大以小见大是散
28、文常用的手法。作者总爱从细小处落笔,在平凡琐屑中揭示出社会的、人生的真谛。因为他们面对山水美景、环境气氛、人物风貌、个人情思时,表现得十分机智,他们“能于极小中独见其大”。因此,我们在阅读时,必须用心品味其中的道理。在背影一文中,作者有感于父亲在生活艰难的境况下还如此关心自己,于是就用电影特写镜头的慢动作,将父亲的背影细致、清晰地再现在读者面前,表现了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伟大的感情,即父爱。珍珠鸟,通过“我”对珍珠鸟的关心、爱护,以及珍珠鸟对“我”的信任,揭示了人与动物之间的依赖关系,告诉我们要爱护动物、保护动物,也就是要爱护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道理。()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某种或
29、某些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直接和间接的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渲染与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烘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交叉的
30、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清单三 小说阅读知识一、小说的概念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二、小说的分类小说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微型小说等;按其题材,可分为历史小说、科幻小说、言情小说等;按其体例,可分为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等;按其表现手法,可分为现实主义小说、浪漫主义小说等。三、小说的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主要构成要素,是作者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人物原型提炼加工而
31、成的,所以小说中的“我”不能看成是作者,这只表示小说是以第一人称来叙述的。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现实的主要手段。故事情节一般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时为了介绍人物和背景会在开头加上“序幕”;为了深化主题、升华情感,而在结尾加上“尾声”。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作用是衬托人物、渲染气氛、给情节的发展提供背景和场所。描写社会环境,可以交代时代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描写自然环境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等。 年中考年模拟四、小说阅读的基本要点把握故事情节故事情节,尤其是那些关键的细节对表现人物性格有重要作用。情节是人物性格成长
32、的历程,它以现实生活中的矛盾斗争为依据,了解人物在各个情节过程中的表现,特别是在高潮情节中的所言所行和情感态度,就能把握住人物不同的性格。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鲁达借钱资助金氏父女,表现了他扶危救贫的豪爽性格,其中丢还李忠银子的细节更显出他的粗鲁爽直;在鲁家客店掇条凳子拦住店小二,表现了他的粗中有细;三拳打死镇关西,又集中表现了他疾恶如仇、见义勇为和粗鲁暴躁的性格特征。理解典型环境分析环境描写,了解它在文章中的作用,能帮助我们理解人物形象,深刻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社会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历史背景、社会情态、阶级关系等因素的总和,抓住这一点有益于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如最后一课中写人们看布告牌
33、,写普鲁士士兵的操练,目的在于交代背景,便于读者理解小说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主题。()自然环境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等,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如故乡开头:“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 ”这几句自然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交代季节、气候。如孤独之旅中对芦荡、暴风雨等自然环境的描写,为杜小康的成长提供了一个真实的舞台。交代人物身份。沙皇专制统治下的俄国社会一片萧条、冷落,统治者为了挽救其必然灭亡的命运,为了强化反动统治,豢养了一批
34、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狡诈多变的奴才。 “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 ”这是变色龙中的一段环境描写,在这样的环境里,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提着小包,穿过市场的广场”,其耀武扬威、不可一世的姿态跃然纸上,这正形象地揭示出了奥楚蔑洛夫的“鹰犬”身份。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世界著名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在我的叔叔于勒中有两处自然环境描写:一是菲利普一家人出发到哲尔赛岛旅行时,轮船是“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二是返回途中,人们望见“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景色从明丽到阴郁,正揭示了主人公菲利普夫妇见到于勒前轻松
35、、欢快,见到于勒后沮丧、沉重的两种迥然不同的心境,从而突出了他们虚伪、冷酷、自私的性格特征。渲染气氛。如孔乙己中:“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 ”寥寥几笔,为孔乙己的最后一次出场渲染了一种阴冷、悲凉的气氛,也让读者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社会的冷漠,从而暗示了孔乙己悲剧结局的必然性,激起人们对当时社会的憎恶和对孔乙己的深切同情。当然,就某一具体的自然环境描写来讲,它的作用又不是单一的。如故乡开头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既点明了时令,渲染了气氛;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从而深化了主题思想。分析人物形象()要把人物放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因为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往往具有明显的时
36、代烙印。如分析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的形象,小弗郎士原来是幼稚贪玩的小学生,因为怕老师责备他没有背分词的用法,就想逃学。然而,他想不到这竟是最后一堂法语课!这最后一课,使他深受教育,激起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使他忽然间长大了,懂事了。只有了解了最后一课所写故事的背景 普法战争中法国国土沦丧,阿尔萨斯和洛林沦为殖民地,这里的法国人民失去了自由 才能把课文分析得准确、深刻,才能体会出小弗郎士感情变化的原因。()要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来分析人物形象。着重分析人物的外貌变化和那些富有代表意义的细节。如故乡中写闰土的外貌变化:“我”与闰土第一次见面时,他是“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
37、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当“我”二十多年后回到故乡又见到闰土时,他“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 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 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闰土外貌的变化说明了旧中国在军阀的黑暗统治下,农村破败,广大农民陷入极端贫困的境地。通过分析闰土的外貌变化,可以分析出他的思想性格的变化,进一步理解小说的主题。着重分析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语言。如孔乙己一文写孔乙己给孩子们吃茴香豆时说的话:“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这种只有孔乙己才有的个性化语言,深刻地揭示了他深受封建科举制度
38、毒害,迂腐而善良的性格特征。抓住最能表现人物个性的动作。如范进中举中当范进送给胡屠户六两多银子时,胡屠户的表现:“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 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 ”“攥”“舒”“缩”“揣”四个动作写尽了胡屠户爱财如命的市侩性格。抓住人物的心理活动。心理描写是作者展示人物精神境界、品德、素质及理想的重要手段。如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在听说了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时的内心独白:“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 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 ”以及下文韩麦尔先生让他背书时的心理活动,展示了小弗
39、郎士对自己以前幼稚、贪玩、不爱学习的懊悔和自责,展示了他对祖国语言“失去了才懂得珍惜”的心理,以及他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心路历程,使得他这个人物形象逐渐地丰满起来。()要抓住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注意分析人物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通过比较把握人物形象。如孔乙己中丁举人和孔乙己都是读书人,但地位、命运却截然相反。在科举制度下,丁举人爬了上去,成了有权有势可以设私刑毒打孔乙己的“举人老爷”,孔乙己则因“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而成了贫困潦倒、任人欺辱的可怜的牺牲品,两个人物形象的鲜明对比更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挖掘小说主题小说写作的目的是反映社会生活,小说的主题就是对社会生活的高度概括和实质揭示
40、,而人物的塑造、情节的构思、环境的设置最终都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所以,归纳、挖掘小说的主题是阅读的意义所在,也是培养我们阅读、分析、总结能力所必需的。()剖析人物的形象,剖析人物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便准确把握主题。如通过阅读孔乙己,我们可以分析出孔乙己的性格特征是好吃懒做、迂腐穷酸、地位低下又自命清高。他是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再从短衣帮、咸亨酒店的小伙计,特别是专题九 记叙文阅读 从丁举人对他的态度进行分析,就会明显看出,鲁迅这篇小说并不在于讽刺孔乙己,而是通过孔乙己揭露清末封建科举制度对广大下层知识分子的摧残和迫害,是在写一部令人发笑的悲剧。()联系小说的背景、作家的思想观点及创作意
41、图来挖掘主题。鲁迅先生年月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时,目睹了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生活的凄苦,十分悲愤,年月便以这次回乡为题材,写下了故乡这篇小说。了解了这些,就比较容易理解这篇小说反映的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破败、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社会现实和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愿望。品味经典语言()寻找、挑选小说中优美、经典的语句。我们常用“画龙点睛”这个成语来形容那些在关键之处点明要旨,使全篇精警传神的句子。那么,这些“点睛”之笔无疑就是我们所要欣赏体会的优美、精辟的语句。具体表现有三点:深刻揭示主题的句子;含蓄烘托主题的句子;展示人物性格的句子。要找出这些句子并不难,在课文中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到
42、情节的高潮处去找;到文章结尾处去找;到人物的细节描写中去找。如孔乙己中“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的形态描写,孔乙己付酒钱时先“排”后“摸”的两处细节描写,结尾处“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貌似前后矛盾的语句,等等,都是小说中优美、精辟的语句,是小说的“点睛”之笔。()鉴赏这些优美、经典的语句,当然要理解体会它们的含意,挖掘隐含在其背后的深层次的东西 对主题的表达作用。要回答好这个问题,关键是要把握好小说的主题,把握好时代背景,把握好人物的性格,把握好贯通的情节。掌握了这些规律,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认真思考和训练,鉴赏能力就会逐步培养起来。领会写作技巧文学创作技巧是作家驾驭文学语言,运用
43、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及表达方式、修辞方法等来构思文学作品、塑造文学形象时所表现出的熟练而又独具特色的手法。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欣赏:()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言事说理服务的。()文中所运用的各种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等)创造出了什么样的意境,表达效果如何。()理解作家的语言风格及其文学创作方法。方法 散文类题型答题技巧一、整体感知 概括内容 把握中心(一)相关试题例 (苏州,分)阅读要如何留念,才不枉此生(文本见五年中考组),回答问题。对于“我”而言,文字为什么“比有生
44、命的物体更有生命”?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文章第 段有相关内容:文字“比有生命的物体更有生命”“它们把念头们凝固下来”“经过特定的组合,就属于了我。组合的顺序就是一种思索”;“一代又一代最优秀的念头组合”“在智慧的夜空勾勒着永不熄灭的痕迹”;“我们都有完全不复存在的那一天”,但“充满睿智”的念头,“会被喜爱它们的人保存”。据此归纳概括即可。答案 文字是“念头”,是去掉杂质、去掉水分后“凝固下来”的思想;文字经过“我”的思索,具有了“我”的特点;生命的物体会消失,文字“不会生锈不会腐烂”,它会永远流传下去。(二)答题技巧概括文章内容()在归纳的基础上概括。归纳与概括是相辅相成的
45、,归纳是为了更好地概括。()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概括要点,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利用原句进行连缀,抓住重要的词语或短语,不照抄原句;二是依据原文的意思,换成自己的话,加以总结概括,也不照抄原句。一般的原则:浅显的试题可借助原文中的词语、短语概括,较难的则需要自己用语言概括。当然,题目有具体要求的除外。()抓住个性特点加以概括。不同事物都有其特点,个性、特点是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借助一定语句,概括中心及表达主题。散文的结尾句表达一般比较含蓄,但表达的意旨却应该是明朗的。可能表达一种希望、信心、理想等。要透过含蓄的句子,深挖本质内涵,不要只停留在表面上。概括中心或主旨的题目,在作答时,最好答
46、出二至三条。一方面答多了不扣分,另一方面答案往往是多方面的。概括中心时要分析作品表达的积极意义,借助一定的表现手法或修辞方法从某一角度来概括。二、阅读语段 体会作用(一)相关试题例 (苏州,分)阅读红豆树下(文本见五年中考组),回答问题。文章最后一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解析 通读全文,找出相关的语句,如“江南春雨,却催不出这古老红豆树的新枝,它已经有年未开花结果,到哪里去采撷红豆?” “令我忧虑的是:人工再现的雕梁画栋、小桥流水的红豆山庄,加上熙来攘往的红男绿女,反倒会把孑然孤傲的红豆古树给淹没了 我更欣赏它现在的模样,一副卓尔不群的身姿!”然后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其作用。末段的作用一般有: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等等。答案 结构上,呼应前文,前面写“江南春雨,却催不出这古老红豆树的新枝,它已经有年未开花结果,到哪里去采撷红豆”,结尾写“不知道红豆古树何时能再发出新枝,何时能再开花结果”;内容上,抒发了作者的忧思之情,写出了作者期盼红豆古树能再发新枝、开花结果,表达了作者对民族气节与傲岸风骨的呼唤与追寻。(二)答题技巧段落的作用()重要段落的作用开头段:统摄全篇,提纲挈领,领起下文,设置悬念,开门见山,渲染气氛,奠定基调,为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