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 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清单 文言文知识梳理三峡郦道元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之中,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直立像屏障的山峰,遮盖住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都看不见
2、太阳和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都被阻隔断了。如有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则)有时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是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风,也不如船行得快啊。 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极高的山峰上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古柏,从山崖上流下来的好像悬挂着的泉水(大的叫瀑布),从它们中间冲荡下来,江水清澈,两岸山峰高峻,山上草木茂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每逢秋雨初晴,降霜的早晨,树林山涧里一片清冷寂静,常常有一些高处的猿猴拉长了声音在叫,叫声连续不断,音调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
3、,很长时间才消失。所以捕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段层精解:第层:写三峡两岸的山,突出其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第层:写三峡的夏水,水流迅疾,交通阻断。第层:写三峡的春冬景色,水退潭清,风景秀丽。第层:写三峡的秋天景象,水枯气寒,猿鸣凄清。通假字略无阙处“阙”通“缺”,中断古今异义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 今义:表示选择的关联词至于 夏水襄陵古义:到了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一词多义绝沿溯阻绝隔绝 绝山献极 哀转久绝消失 自自三峡七百里中在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词类活用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回清倒影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特殊句式省略句(江流)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4、问题探究()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季节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答案 夏天,写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险阻和江流的迅急,突出了江水凶险和急速的特点。春冬之时,水退潭清,景色秀丽,突出了三峡春冬景色的清丽奇秀。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静,水枯气寒,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作者写三峡四季的景色,为何没有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而是先写夏季景色?答案 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夏水最具代表性,最能突出三峡江水大而急的特点,所以先写夏。()结尾引用歌谣,有何作用?答案 用猿的哀鸣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氛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也给文章增添了诗情画意。中心概括本文用“彩笔”描绘了三峡的
5、景致,先总写三峡地貌,再写三峡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写作特点大笔点染的写景手法。前后照应与互相映衬。多角度观察,动静结合。 年中考年模拟论语十二章孔子原文呈现参考译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6、”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们,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处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孔子说:“温习已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
7、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够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随心所欲做事,不会超越规矩。”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疲倦而无所得。”孔子说:“颜回的品行好啊!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的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颜回的品行好啊!”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喜欢学习的人,喜欢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孔子
8、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当作)我的老师(的人)。(我)选择他的优点跟从(他)学习,看到他的缺点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孔子在河岸上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啊!日夜不停地流。”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以改变。”子夏说:“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求教,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段层精解:第一章(第段):主要讲学习方法、交友乐趣和为人态度。第二章(第段):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第三章(第
9、段):讲提升品德修养的基本方法。第四章(第段):孔子自述其学习、修养和精神境界不断提升的过程。第五章(第段):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要把“学”和“思”结合起来。第六章(第段):赞美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第七章(第段):讲兴趣对于学问和事业的重要性。第八章(第段):讲道德修养,孔子提倡“安贫乐道”。第九章(第段):谈学习态度,即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以别人的短处来反观自己。第十章(第段):孔子感叹时光的流逝,劝人要珍惜时间。第十一章(第段):说明志向的确立和坚守是非常重要的。第十二章(第段):从学习方法上论述“仁”。通假字不亦说 ()乎“
10、说”通“悦”,愉快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古今异义可以 为师矣古义: 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吾日三省吾身古义:泛指多次 今义:三,表数目饭疏食古义:粗疏,粗粝 今义:疏通,疏散一词多义而学而时习之表承接 思而不学则殆表转折 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温故而知新领悟 词类活用学而时习之时间名词作状语,按一定的时间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名词,学过的知识形容词用作名词,新的理解与体会传 ()不习乎动词用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 为乐趣特殊句式省略句可以(之)为师矣。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问题探究()归纳
11、文中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品德修养的句子。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 答案 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品德修养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吾日三省吾身”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座右铭,请结合实际谈谈这样做的好处。答案 这是一种严于律己、勇于解剖自己的精神。只有做到这样,人才能净化自己的思想,才能在做人与求学方面得到提高。中心概括本文主要谈了孔子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方面的观点主张,言简意深,流传
12、甚广,影响极大。写作特点语言精练。思想深刻。列子一则原文呈现参考译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聆听。 伯牙弹琴,意念中出现登高山的情景,钟子期说:“好啊,高耸的样子啊像泰山!”意念中出现流水的情景,钟子期说:“好啊,水流宽广呀像江河!”伯牙心中想到的,钟子期一定能领会
13、。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历,突然遇上大暴雨,在岩石下停留,心里悲伤,就拿过琴来弹奏。开始弹奏雨水连绵的乐曲,再奏出山岩崩塌的音乐,曲子每次弹奏,钟子期总能悟透其中的旨趣。伯牙停止弹琴感叹地说:“您的听力好啊,好啊!心志和想象如同我的心意。我如何能使琴声逃脱你的听力呢?”段层精解:第层:总写伯牙、钟子期的特点。第层:写钟子期每次都能够理解伯牙的琴声。通假字卒逢暴雨“卒”通“猝”,突然古今异义吾于何逃声哉古义:隐藏 今义:逃跑初为霖雨之操古义:琴曲名 今义:抓在手里,拿一词多义善伯牙善鼓琴擅长,善于善哉好 词类活用伯牙善鼓琴名词用作动词,弹奏问题探究()伯牙如何“善”鼓琴,钟子期又如何“善”听?答案
14、伯牙把自己的情怀寄托于琴音,琴技炉火纯青,而钟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无论伯牙弹奏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悟出伯牙的心意。()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答案 知音难得,知己难求。()分析本文是如何围绕“知音”安排结构的。答案 “知音”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知音”表现在“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上,全文围绕这句话逐步展开。 “知音”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知音”表现在“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上,作者用这句话承上启下。 由对“知音”的感慨(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抒发了作者对知音的渴求,突出了文章主旨。中心概括本文讲述了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表达了他们心意相通、惺惺相惜的深厚情
15、感,阐述了知音难觅的道理。写作特点语言简洁,善用比喻。如“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把抽象的琴声比作“泰山”“江河”,既生动形象,又富有极强的表现力,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 年中考年模拟礼记一则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了之后才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反
16、省自己;知道了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所以说:教和学要互相促进。 兑命中说:“教育别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段层精解:第层:用类比手法说明学习的重要性。第层:从教和学两个方面说明它们的相互作用。第层:引用兑命中的话,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通假字学学半“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古今异义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甘美 今义:用意,目的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然后能自强 ()也古义:勉励 今义:勉强虽有至道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教学相长 ()也古义:促进 今义:增长虽有至道古义:达到极点 今义:到一词多义其弗食,不知其旨也代词,指代“嘉肴”
17、,美味的菜弗学,不知其善也代词,指代“至道”,最好的道理其此之谓乎副词,表示推测,可译为“大概”学教学相长动词,学习 学 ()学半动词,教 词类活用不知其旨也名词用作形容词,甘美不知其善也形容词用作名词,好处特殊句式省略句弗食(之),不知其旨也。判断句教学相长也。 (“也”表判断)倒装句其此之谓乎?即“其谓之此乎?”问题探究()“教学相长”的结论在前面已经道明,课文最后兑命中的一句话是否多余?答案 不多余。通过引用兑命中“学学半”的名言,进一步论证了“教学相长”的观点,这种论证方法叫作引用论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说说这篇短文给我们讲了怎样的道理。答案 这篇短文主要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18、,即教人和学习是互相促进的。()从学习的角度看,“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答案 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如果他能明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表明你的理解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了。()文章以“嘉肴”“弗食”开篇,有什么作用?答案 以“嘉肴”喻“至道”,以“弗食”“嘉肴”来类比“弗学”“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比,这种论证方法叫作
19、类比推理(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引出论述的问题,进而论证论点,使文章通俗易懂,容易被人接受。中心概括本文通过“嘉肴”和“至道”的类比,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写作特点多用整句,句式整齐。整句两两相对,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思路清晰,逻辑严密。文章先以类比强调要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和“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果(“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 湖心亭看雪张岱原文呈现参考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0、。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扁舟,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上下全白。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隐隐露出一道西湖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
21、了。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饮了三大杯,然后(跟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段层精解:第一部分(第 段):总写雪景和雪夜舟中看雪。第二部分(第 段):叙述在湖心亭的奇遇。古今异义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义:酒杯 今义:白色是日更定矣古义:代词,这 今义:判断动词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古义:还今义:更加一词多义是是日更定矣代词,这 是金陵人表判断 一上下一白全 长堤一
22、痕数量词,一 更是日更定矣 更有痴似相公者还 大大喜曰副词,表程度,非常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形容词,与“小”相对 白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名词,酒杯上下一白形容词,与“黑”相对词类活用大雪 三日名词用作动词,下大雪客此名词用作动词,客居特殊句式判断句是金陵人。 (“是”表判断)倒装句更有痴似相公者!即“更有似相公痴者!”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即“惟一痕长堤、一点湖心亭,与余一芥舟、舟中两三粒人而已”。省略句余住(于)西湖。(两人)见余,大喜曰。问题探究()“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凄寒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答案 写出了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
23、、万籁俱寂的凄寒意境。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了铺垫。()最后用舟子的话作结,有何意义?答案 画龙点睛,深化意境。说明对此迷人雪景“痴”迷的人不止作者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侧面烘托。()文中结尾舟子说作者“痴”,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答案 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逸致。()“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表现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和生活态度?答案 “独”字,表现出作者特立独行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文中在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案 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特别是“强饮”这一细节描
24、写表现了作者豪迈的心情。中心概括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山、游人,共同营造出了一种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表现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流露出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淡淡愁绪。写作特点游踪清晰作为一篇游记,必须要有清晰的游踪。文章游踪清晰,如“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线索清晰,层次分明,便于读者理解。巧用白描作者写景,不渲染,不雕饰,仅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就勾勒出雪后西湖宁静清绝之美景,极具中国画白描之风格。这里,作者选取四个准确而形象
25、的词“痕、点、芥、粒”,虽极言小境,却将西湖雪后天地茫茫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了出来,简洁、朴素,令人拍案叫绝。 年中考年模拟马 说韩愈原文呈现参考译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世上有了伯乐,这样之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
26、有。所以即使有了名马,也只是辱没在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千里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特长也不能显现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驱使它却不能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却不能让它吃饱而使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握着鞭子,到(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不认识千里马吧。段层精解:第段: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有决定性作用。第段:说明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讽刺“食马
27、者”的浅薄无知。通假字才美不外见 “见”同“现”,表现出来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通“才”,才能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喂养一词多义策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执策而临之马鞭 食一食或尽粟一石吃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养能安求其能千里也助动词,能够虽有千里之能名词,能力,本领其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代指千里马其真无马邪疑问副词,表反问,难道其真不知马也疑问副词,表推测,恐怕以不以千里称也介词,凭借 策之不以其道介词,按照 词类活用策之不以其道名词用作动词,用鞭子打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 而食也数量词用作动词,行千里特殊句式倒装句马之千里者。 “千里”是中心词“马”的后置定语。省略句(
28、驾驭之人)策之不以其道。问题探究()文章通过巧妙的比喻来阐述深刻的道理,请指出“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比喻义。答案 伯乐 能识别人才的人,千里马 人才,食马者 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答案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的故事,对埋没人才的现实进行了揭露。()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韩愈怎样的思想?答案 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答案 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懑。()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谈谈你的看法。可举历史和现实生活中
29、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答案 (示例)我认为千里马更重要。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人才,而千里马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试想,如果没有爱迪生发明电灯,我们寻找光明的眼睛不知还要在黑暗中寻觅多久;如果没有那些孜孜以求的科学家,我们不知能否破解的奥秘。中心概括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写作特点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陋室铭刘禹锡原文呈现参考译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山不在于高,
30、有仙人就出名了。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灵验了。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 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的人,交往的没有无学问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也没有官府公文来使身体劳累。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怎么会简陋呢?”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 续表段层精解:第层:以山水类比,引出陋室。第层:描写陋室(一是自然环境清幽,二是交往的人物不俗,三是生活情趣高雅),衬托陋室不陋。第层:总结全文,暗示陋室不陋。古今异义可以 调素琴古义:可以来 今义:表许可等无案牍之劳形古义:身体 今
31、义:形状一词多义之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无丝竹之乱耳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词类活用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词用作动词,出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形容词用作动词,显出灵异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 乱,使 劳累 特殊句式倒装句何陋之有?即“有何陋?”问题探究()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答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坦荡乐观、安贫乐道、不屑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全文从几个方面表现陋室不陋?答案 从环境之幽雅、交往者之博学和室主人活动之高雅三个方面,表现陋室不陋。()“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32、?为什么要这样写?答案 运用类比手法,将自己的陋室与古代先贤的居室类比,体现了作者淡泊明志,坦荡乐观的品质。()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作用?答案 再次强调只要室主人品德高尚,陋室就不陋的观点。与开头“德馨”二字遥相呼应,收束全文,突出中心。中心概括文章通过对自己所居住的房屋的描写,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写作特点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对陋室环境及室内生活情景的描写,体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精神品质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文章开头运用比兴的手法引出全文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运用对偶的手法描写居室环境的清幽。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3、。运用类比手法,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以及对灯红酒绿生活的鄙弃。河中石兽纪昀原文呈现参考译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34、。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沧州南部的一座寺院靠近河边,寺院正门倒塌在河中,(门前的)两只石兽一起沉入了河中。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钱款重修寺院,在河中寻找石兽,最终没能找到,(人们)认为它们顺流而下了。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往下游)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院里设立学馆讲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石头坚硬沉重,河沙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
35、错误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个老河兵听了这话,也笑着说:“凡是落入水中的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因为石头坚硬沉重,河沙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水流的反冲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洞。 (石头下的沙坑)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面)一半时,石头一定会栽倒在坑洞里。照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翻转。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头,确实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人们)依照他的话(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开外找到了(石兽)。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段
36、层精解:第层:交代石兽沉入河中的地点和庙僧按一般人的想法顺流找石兽失败。第层:叙述讲学家的观点及众人盲从的心理。第层:具体叙述老河兵关于河中寻石兽的道理和方法,并由事而理,点明遇事不能“据理臆断”,深化主题。 年中考年模拟古今异义渐沉渐深耳古义:罢了 今义: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物理学二石兽并沉焉古义:一起 今义:并列阅十余岁古义:经过,过了 今义:阅读是非木杮古义:代词,这 今义:正确但知其一古义:仅,只 今义:表示转折,但是,却求石兽于水中古义:寻找 今义:请求,要求,追求转转不已古义:停止 今义:已经盖石性坚重古义:句首发语词,表示要发议论今义:
37、器物上部有遮蔽作用的东西求之下流,固颠古义:副词,本来今义:坚固一寺临河干 ()古义:岸 今义:与“湿”相对一词多义为以为顺流下矣同“以”组成一个词,认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表被动,被众服为确论动词,是,认为是 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 之闻之笑曰代词,代这件事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助词,调节音节,无实义其反激之力助词,的 如如是再啮动词,像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动词,按照 重僧募金重修读,重新 乃石性坚重读,分量较大,与“轻”相对词类活用棹数小舟名词用作动词,用桨划船岂能为暴涨 携之去动词用作名词,大水 特殊句式省略句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一讲学家设帐(于)寺中。倒装句 一讲学家设帐(于)寺中
38、。即“一讲学家(于)寺中设帐”。当求之于上流。即“当于上流求之”。被动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为”表被动)问题探究()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寺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是正确的?答案 寺僧高估了水流的推力,忽视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讲学家只注意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却忽视了水流的运动规律;老河兵经验丰富,综合考虑了石性、沙性、水流的因素,所以才作出了正确的判断。()文中写到讲学家和老河兵的“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答案 讲学家的“笑”是嘲笑寺僧无知,只按照常理做事,因而寻石兽而不得,说明了讲学家自以为是,认为自己学识渊博和自信的心态。老河兵的“笑”是嘲笑讲学家只知其一
39、不知其二,主观臆断,认识错误,以及众人轻信讲学家的糊涂。说明了老河兵阅历丰富,有实践经验。()文章最后一句话有何作用?答案 用反问的表达方式,既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给予了辛辣的嘲讽,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告诫我们,在实际生活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文章是怎样层层铺垫,巧妙地造成讽刺效果的?答案 先以寺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作铺垫,以突出讲学家(的看法)“众服为确论”;然后通过讲学家对寺僧的评价“颠”写出讲学家对自己看法的自信;最后写老河兵的一番话,加上“果得于
40、数里外”的结果,巧妙地表现了自信的讲学家“更颠”,极具戏剧性和讽刺性。中心概括本文通过寻找沉在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了任何事都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实践出真知,不可做空头理论家。写作特点语言平易,风格简淡。层层铺垫,戏剧性强。寓理于事,立意高远。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原文呈现参考译文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
41、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我小时候就特别爱好学习。家里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就常常向有藏书的人家借,(借来就)自
42、己动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时)归还。 (有时)天气非常寒冷,砚池里的墨结成很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伸直,也不放松抄书。抄完,跑着送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大多把书借给我,我因此能够读到各种各样的书籍。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学问渊博的老师、名人和自己交游,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那位前辈德高望重,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但他不曾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站在他的身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受到他的训斥,(我的)态度更加恭敬,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解释;等待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所以
43、我虽愚笨,但最终有所收获。当我去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走在深山大谷里。严冬寒风凛冽,积雪有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我)还不知道。到了学舍,四肢冻僵不能动弹,仆人拿热水来(给我)浇洗,用被子围盖着(我),很长时间才暖和过来。住在旅店里,主人每天只提供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食物可以享受。同学舍的学子们都穿着华美的衣服,戴着红缨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佩白玉环,左边带着佩刀,右边挂着香袋,光彩照人就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我内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段层精解:第一部分(第 段
44、):讲自己求学的勤奋。第二部分(第段):讲自己求学的艰难。通假字四支僵劲不能动“支”同“肢”,肢体同舍生皆被绮绣“被”同“披”,穿着古今异义走送之古义:跑 今义:步行媵人持汤沃灌古义:热水 今义: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一词多义之弗之怠代词,指代抄书益慕圣贤之道结构助词,的当余之从师也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以无从致书以观表目的,来计日以还表修饰,不译以衾拥覆介词,用 以中有足乐者连词,因为至色愈恭,礼愈至形容词,周到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动词,到 词类活用腰白玉之环名词用作动词,腰佩余则缊袍敝衣 处其间名词用作动词,穿破旧的衣服特殊句式倒装句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即“每于藏书之家假借”。省
45、略句(吾)又患无硕师名人与(吾)游。问题探究()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表现求学的艰难?答案 幼年读书的艰难;成年从师的艰难;求学生活条件的艰难。()宋濂求学如此艰难,他为何没有放弃?结合文中句子,说说你的理解。答案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宋濂心中有他认为最快乐的事情 读书、学习,其他条件再怎么艰苦他都不在意。他以学习为乐,学习中的苦就算不上什么了。()作者在写自己艰苦的求学生活时,为什么要写同舍生奢华的生活?答案 为了对比。在对比中,更能突出宋濂不慕富贵、专心求学的品质。()读完全文,你觉得应该学习作者的什么精神和品质?答案 不畏艰苦、刻苦勤奋的求学精神和坚守信约、谦虚有礼的美好品质。()与作者当年的学习条件相比,今天的你有哪些优越的地方?说说现代中学生应树立怎样的苦乐观。答案 优越条件:吃穿无忧,国家、学校、家长、老师的全力支持,设备先进,资源丰富,信息灵通,等等。苦乐观:珍惜时间,虚心善学,苦中作乐,以苦为乐。中心概括本文通过叙述作者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借以鼓励后辈马君珍惜现在的学习条件,勤奋学习。写作特点以记叙为主,适当运用议论和描写。现身说法,因而显得情意真切,语重心长。善于运用对比手法。比较明显的是富家子弟的奢华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