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科学技术创新生态化及其发展举措-论文.pdf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3610435 上传时间:2018-11-13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43.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技术创新生态化及其发展举措-论文.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科学技术创新生态化及其发展举措-论文.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科学技术创新生态化及其发展举措-论文.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社会民生 The Life and Opinions of the People 科学技术创新生态化及其发展举措 口舍娜莉何颖利 【摘要】针对传统发展中的生态缺陷,文章倡导科技生态化转型,同时从生态化发展的角度论述科学发展,在此基 础上提出了对于现在科技创新的主体实行绩效考核,即将制度建设和道德建设同时推进。为此,我们应加大对于公 众进行科技生态化以及生态道德方面的教育,从而强化我国在未来科技创新方向上的道德意识。 【关键词】科技生态化科技创新 生态道德 可持续发展 引言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洪流之中,自然于人而言始终处 于被动的一方,因其位于臣服的角色,所以一直遭受人类的攫 取甚至是破坏。在

2、工业革命之后,伴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 的进步,人类对于自然的改造以及破坏较以往更甚,这就使 得整个地球都在受到来自于自然反击的威胁。随着科技的进 步,自然在同人类的对峙中不断后退,但是我们应当看到的 是,冰川融化,生物锐减,空气质量下降,这都是自然在给予 人类的惩罚。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一些在过去已经出现 过的问题更加严重,同时,一些新问题也在不断出现。首先,中 国是人口大国,所以在同等条件之下,我国会面临比其他国家 更为严峻的考验,这样的考验首先就表现为,中国庞大的人口 基数以及不断增长的人口数量,使得我国的环境资源与人口增 长之间的矛盾日益严峻。其次,我国的自然资源总量多,但

3、是 人均占有量少于世界上很多国家,甚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二 分之一。再次,我国现在生态环境令人担忧,近一半的国土在 受着水土流失的威胁,有近五千种植物以及四百多种动物处在 灭绝的边缘。最后,我国生态环境的污染程度在不断加大,并 以城市为圆心向乡村扩展,很多地方都在受到污染,且呈发展 的态势。 很长时间以来,人类社会都一直偏重于实现自己的物质欲 求,也一直都是以这样的角度去实现科技的创新。但是在这一 过程之中,如果不考虑资源以及环境的和谐,其结果将不堪设 想。生态化的科技首先就是要求科技的发展要将生态价值作 为核心,从而进一步实现科学价值。科学技术仅仅是现代社会 发展的一个体系,也是属于生态系统

4、的一个分支,它的价值不 仅仅是要满足人类自身的发展和福祉,还要将整个系统的平衡 纳入考虑范畴,只有在这样的生态价值观指导之下,才能实现 科学技术的生态化改造,从而完成科技创新的生态化转型。 ,56 1人民论坛PE。P -s TR euN 关于科技创新及科学发展的观点 有学者指出,创新就是将一种新型的要素融合进生产的体 系之中。这就包括了新产品的引入、新技术的引入以及新市场 的拓展等。科技创新就是将新型的技术成果转化成生产的过 程。科技创新在一定程度上讲,是包含了科学创新以及技术创 新两个方面的,科学创新指的是要通过人类的研究,得到新的 科学理论和认识;而技术创新指的是在已有的科学基础上,研 究

5、更有效率更有发展的生产手段,从而应用于实践。 当前,科技和科技创新是各个国家关注的焦点,国家竞争 的实质就是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竞争,但是目前我国的很多 产业都缺乏竞争力,这就影响了我们综合国力的提升。所以, 要想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就要依赖于科技的创新以及科技 的应用。与此同时,我们要看到这样一个问题,传统的创新是 建立在和自然对立的基础之上的,关注点是如何发展、如何快 速带动经济发展,而非生态性的科技创新。我们现今倡导的生 态型的科技创新则是将同自然的关系放在首要的位置上,将和 谐的自然关系和经济追求同等对待。 众所周知,人类产生于自然,发展于自然,是自然界的一 部分。在19世纪之后,由于

6、工业革命的发展,科学技术不断推 进,使得人类开始“骄傲地征服自然”,而后,人类也渐渐开 始受到来自自然的威胁和惩罚,并且这样的惩罚愈演愈烈。所 谓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就是将时间空问都作为考虑的角 度,它揭示了人类与自然、人类与后代、人类与社会之间的利益 和道德的关系。其中也有着相当内涵的伦理思想,这也是生态 道德的一部分。反映了人类在逐渐的迈向生态化社会。 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开始飞速发 展,并创造了很多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但是我们要看到 的是,我国自然环境的破坏速度也令人诧异:耕地增加、废水 超量、河流湖泊污染加剧。这也提醒我们,如果继续这样以破 坏环境为代价获得

7、经济利益,那么我国将很快出现资源枯竭 和环境恶化将的情况。我国的自然面积广袤,但是自然资源的 人均占有量相当低,并且我国缺乏二十多种主要的矿产资源, 我国作为世界人口大国,要考虑今后的发展,就必须要践行可 持续发展的观点。 生态化的价值观与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属于非线性发展。非线性发展指的是追求最 终目标的完善,是一个无终止的动态过程,其同线性的发展是 截然相反的,线性发展观点认为发展应该有固定目标,要被看 作是一个有着分段步骤的一元过程,同时对于同类有普遍的 适用性。线性发展即便是在我们的科学研究面前己然失去了价 值,但是它在人类的观点之中影响仍深。作为非线性的发展来 说,它有着一个多维的

8、空间,发展较为随机。 科学发展是持续的发展。科学发展追求的是生态环境和 人类社会的协同并进,而非一味地将经济增长放在首要的位 置上。发展是人类追求的永匣目标,但是这个过程却是长时间 的、可变的。倘若是人类没有意识到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矛 盾,那么发展就是短暂的。将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内 涵,就是要求在发展中同时建设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再扩展 到生态文明。 生态道德与可持续发展。当下,不管是经济发展先进还是 落后的国家,都面临着相同的危机。目前的经济发展已经受到 了来自自然的阻力和威胁,其源自于工业革命开启的自由市场 体系。 作为万物之首,人类应该在享受自然提供各种资源的同 时,履行自己保护

9、自然的责任,这就是我们强调的生态道德。作 为新的分支,生态道德研究就是针对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 伦理的解释。这也是顺应现在的新时代要求而产生的伦理观。 科技创新的生态化就是我们不同于以往传统科技创新的全新 解释,这也要求在科技的创新过程中引入生态的思想,要兼顾 科技对于环境以及生态的作用。其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协调人和 自然的关系,从而实现人类的科学发展。 科技创新主体需强化生态意识 一般来说,科技创新是通过三个层级完成,包括市场的 调研和实验室阶段、试验阶段以及产业化的阶段。通过试验表 明,科技的创新能够给企业带来相当高的附加值,但是就我国 现在的状况来说,很多企业同国际大企业相比实力不足,带

10、动 不了全面的科技创新,这就使得研究和实践之中出现断层,也 就抑制了科技创新的生态化发展。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科技创新主体主动性不够。在科技的创新之中,企业 作为主体,其参与是必须的,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的企业存 在的严重问题之一就是缺乏主动性。从主观上说,是因为企业 的员工和领导在传统的模式下束缚过久,所以习惯于看重各类 经济目标,不重视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从客观上说,现在我国 在进行产业的结构调整,一些企业采用科技创新的方式提高 自己的竞争力,但是有些企业却会因为压力过大而倒闭,这就 使得行业内部出现不公平的竞争。 二是对于科技生态化和生态道德的法律规范不够系统完 善。就目前而言,即使我国有

11、环境和资源方面的法律法规,但 是这些都不甚完整和规范,这就阻碍了科技创新进一步生态 化。现在的生态危机已然对人类和社会的发展构成威胁,这就 要求我们重新认识人类在自然中所处的位置。 人类是自然界 的一部分,所以人类要通过建设健全的生态化机制引导自身作 为生态创新主体的行为。 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就是要实现经济的循环,我国的 现实情况是,人口众多,资源匮乏,而且伴随着生态环境的日 益脆弱,如果继续以粗放型的方式发展,就只能阻挡我国现代 化的步伐。以长期的角度来看,要在社会发展的伊始就进行良 性循环的塑造,这样才能使得社会得到更为迅速地发展。在 社会中建立低负荷的资源消费体系,使得经济进行有效循环

12、, 才是我国进行经济发展的必要选择。同时,要在我国的社会体 系中建立绿色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国民经济的核算能够反 映国家的经济规模以及经济实力,但是GDP有着一定的缺陷, 容易使得一些地方牺牲环境和资源去追求片面的经济利益。 要实现经济的循环,就要改革现在的经济制度,在计算GDP 时,要扣除在资源方面的消耗以及环境破坏的损失。要建立起 包括经济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及政治文明在内的全方面的绿色 考核体系。 生态伦理道德意识需提高和完善 一要改正已有的价值意识。近代人们受到人类中心观点 的影响,视自然为征服的对象,将其作为自己物质利益的掠取 地。这种将人类的欲望作为唯一追求的观点,直接就导致了对 于自

13、然环境的大肆破坏。因此在倡导人们尊重自然时,首先就 要使得人类产生尊重自然的感情,从而形成生态化的道德观 念。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同时是自然界发展最高的阶段,人类 有义务保证自然和谐发展。要树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就一定要 转变人为主导的取向,人类是道德的主体,其权利和义务是相 互统一的,我们要在向自然索取的同时回报自然。 二要强化人类的生态补偿意识。这就要求人类树立尊重 生命和自然的原则,与此同时还要转变以往的涸泽而渔的发 展方式,在过去,对于其他生命的错误态度使得人类在理论上 否认其生存的权利,在实际上采用极端的方式进行掠夺。以伦 z。 。,1 ,中总第 zz期J 1 57 社会民生 The L

14、ife and Opinions of the People 理学的角度来说,这样是相当不公正的,首先这是对于其他人 权利的蔑视,满足自身之后损害他人的利益。其次是对于子孙 后代的不公正,没有对于生命给予应有的尊重,将目光囿于当 前,损害了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最后是对于自然界其他 生命和自然的不公。有学者在首创生态伦理学的时候就指出, 自然界内一切生物都不是为了人类而存在的,所有的物种都是 平等的,人类也并不是自然的征服者。 三要建设起绿色适度的消费观念。要使社会的全体成员 都有生态化的观念,树立生态化的消费观点。这样才能通过强 大的无形作用,使人们的生态消费理念逐渐地牢固确立。可持 续发

15、展和消费方式是紧密相关的,倘若消费不加以控制,那么 对于自然的保护就会是空谈。适度的消费是兼顾自然的承载能 力和生态规律且与社会相适应的合理的生活方式。 同时,健 康绿色的生活消费方式是要追求物质和精神的统一,这就要 重视精神生活的消费,精神生活得到满足才是人在追求物质之 后的重要目标。精神文化的消费,指的就是人类吸收知识,提 高涵养等在文化和科技方面的消费。这是人类在追求和享受 方面的最高层次,其能无限地丰富人类的精神文化世界,也能 为人类继续进行科技创新提供保障。 生态道德教育的路径选择 我们所说的生态道德,指的是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 利益关系的一些规范,其主要构成首先是关于生态的善恶

16、观。 在人类的道德之中,善与恶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在生态方 面的善恶观的确立就能够帮助人们真正的热爱大自然,并且以 自己维护自然的行为为自豪。生态道德的另一个主要构成是关 于生态方面的良心。良心不仅仅是包含人们对于社会或者是对 于其他人的一种责任感,也包含人类对于整个生态环境以及所 有生物的责任和同情。生态道德中的最后一点就是生态正义, 所谓生态正义指的是个体或者是团体对于生态平衡的一种愿 望。这种愿望符合我们对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及我们只有 一个地球的信念。要培育人们的生态道德观念,就应当从以下 方面入手: 首先,要将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到学校的教育日程之中,这 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题中之义。将

17、人和自然关系的处理视作德 育的新内容,必然会使得德育内容重建。生态道德教育扩展了 传统的教育内涵,道德的对象也从人和人拓展到人和自然。同 时,要求人类要将地球生态的整体作为出发点,尊重维护自然 权利。对于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其目的就是使得学生形成 对于他人和社会乃至后代的生态道德观。 其次,要让人们树立生态环境道德意识。生态道德是从一 个新的方向实现生态的环境建设,从而为生态环境的保护提 J 1 58 1人民论坛PEOPLES TRIBUNE 供更为牢固和稳定的价值评价体系。环境的保护是要有完善 的制度以及严密的法律作为保障的,在依靠高科技的同时,也 离不开生态道德的教育。生态的道德观念指的

18、就是人类在生 态问题上对于是非对错的认识,其也决定 人们行为方式以及 对于生态问题的做法。其重大的作用在于,能够为人类的经济 以及社会可持续的发展开辟道路。 最后,要提高生态认识,培养生态情感。首先就是要提高 对于生态道德的认识,这就是指要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以及对于这种关系进行理解和掌握。 倘若没有正确的认识, 就没办法形成生态道德的习惯。全球的生态危机使得人类逐渐 反思和自然之间的关系,维持生态的平衡的关键就是要求人 和自然同生共存,要坚持长期的利益和短期的利益两者结合。 其次是要培养国民关于生态道德的情感,所谓生态道德的情 感指的就是人类对于生态的爱憎好恶,生态道德的情感一是 要以

19、对于生态方面的认识作为基础的,二是要在具体的实践之 中,让人们不断体验生态教育。 当前,科技创新是处于生态环境和经济增长相互矛盾的 背景之下的。与此同时,经济社会的发展战略已然出现重大的 转变,单一的追求经济效益和现在的社会发展已经格格不入, 科技创新生态化是对现在社会发展转型的回应,也是生态化 价值观在实践中的反映。国家要以严格的执法,实现关于科技 生态化的控制,人类本身也要通过自身的道德建设,实现对于 环境的保护,从而使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生态环境得以可持续 发展。厘 (作者单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注释】 钱俊生,彭定友:“生态价值观的哲学意蕴”,科学技 术哲学,2002年第14期,第29页。 易成栋,谢海燕:“建设中国生态-,Jk园的必要性分析 仁”,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2年第4期,第22页。 余德辉,王金南:“ 循环经济好在哪里”,经济日 报,2001年12月16日。 郑易生等:深度忧患:当今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北京:中国出版社,1998年,第101页。 责编,张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